易知篇
白云老禅师著作
觉的层次
菩提、觉义。
佛陀、圆觉义。
声闻的觉,有三向一果的层次。
菩提萨埵,有十地位的层次。
可见,觉悟之道,所觉之境,有高低,有深浅,是有分别,有层次的;也可以说,觉的层次,依所觉之境,有不同的程度。
大乘起信论中说四种觉,谓:
一、本觉-就是说众生本具觉悟的能力,若罪「业」遮障,则所具能力,遇缘随时可以展现;亦如论中说,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源离于妄想,于念寂静观照,则等虚空,无所不能包容,横遍十方;故说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二、相似觉-圆教说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等十信位,由始觉之功,见思粗惑,即已断竟,唯余无明细惑未断,所觉之境,未臻本觉,但得名相似故;亦如佛邻位,乃菩萨八地以上之境,并非已入佛陀圆觉之位。
三、随分觉-圆教中说发心、治地、修行、生贵、方便、具足、正心、不退、童真、法王子、灌顶等十住,以及欢喜、饶益、无瞋恨、无尽、离痴乱、善现、无着、尊重、善法、真实等十行,加之、以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不坏、等一切佛、至一切处、无尽功德藏、随顺平等善根、随顺等观一切众生、真如相、无缚解脱、法界无量等十回向,分别破除无明之惑,入于十地不同等觉之位;也可以说,是成就之真本觉也!
四、究竟觉-圆教中之极果,于无明惑尽断,本觉之体全彰;明心见性,本心本性,究竟清净,是妙觉佛陀之位。
应病与药
众生有病,佛法有药;药到病除,必须应病与药,方始步入真如无碍之境。
涅槃经中提示病与药的情形是这样的:
1.贪病──贪是贪爱之心,对一切顺情之境,着欲无厌,是为贪病;其病当以不净之观为药而对治之,令其观于自他之身一一不净,何所可贪?此观若成,此病即去,而心寂静矣。
2.瞋病──瞋是瞋恚之心,对一切违情之境,热恼于怀,是为瞋病;其病当以慈心之观为药而对治之,令其观于一切众生,皆吾眷属,应与其药,何所可瞋?此观若成,此病即去,而心清凉矣。
3.痴病──痴是迷惑之心,于一切事理无所明了,颠倒妄想,是为痴病;其病当以因缘之观为药而对治之,令其知生死轮转,因果相续,循环无际,何得而离?此观若成,此病即去,而心明了矣。
(注:自无明以至老死,是十二因缘法)。
游观四门
佛本行集经中说:
尔时虚空,有一天子,名曰作瓶,见悉达多太子在于宫内,恐其着五欲乐。乃言:我当为彼作厌离之想,即以威神感动,令其宫内所作音乐,皆为不顺五欲之事,唯传涅槃微妙之声,欲令厌离世间,心生觉悟。太子闻是声已,遂发出游之心,即向迦毗罗城四门游观。
东门见老人:时太子,欲向园林游观,净饭王闻之,于是敕令街巷,洒扫严净;其有老病死亡之人,悉令驱逐,勿使太子见之,心有所厌。及至太子出东门,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化作老人,伛偻低头,倚杖呻吟,曲脊傍行;太子见已,为驭者言:我今此身,亦当老耶?若有如此老弊之相,何暇向彼园林游戏,宜速还宫,我当思惟,作何方便,得免斯苦。
南门见病人:时太子又欲向彼园林游观,净饭王闻之,于是敕令街巷,洒扫严净;或有老病死亡之人,悉令驱逐,勿使太子见之,复生厌离之心。及至太子出南门,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化作一病患人,身体羸瘦,喘气微弱,命在须臾,不能起举;太子见已,为驭者言:若我此身,病亦不免,何暇向彼园林游戏,宜速还宫,我当思惟,作何方便,得免斯苦。
西门见死人:时太子又欲向园林游观,净饭王闻之,于是敕令严净街道,复振铎言:莫令更有老病死亡之人,使太子见之,生于厌离。及至太子出西门,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化作一死尸,卧在床上,众人举行,有诸亲属,围绕哭泣;太子见已,心怀惨恻,为驭者言:若我此身,同有死法,何暇向彼园林游戏,宜速还宫,我当思惟,作何方便,得免斯苦。
北门见沙门:时太子又欲向彼园林游观,净饭王闻之,于是敕令严净街道,复振铎言:莫使更有老病死亡之人,令太子见,生厌离心。及至太子出北门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化作沙门,着僧伽黎,执锡擎钵,威仪整肃,行步安详;太子见已,心生爱乐,问言:尊者,汝是何人?沙门答言:我名出家之人,世间诸行,尽是无常;我今舍家,求无上道,故名出家。太子为言:此业大善。于是还宫,白净饭王曰:世间一切众生皆有别离,我今志愿出家,乐求涅槃。
无我之识
无,是从有而显,不是没有;是有的突破,或者说不一定的现象。
我,常一之体,主宰而生起作用者,如形骸色身,思虑之心,从无始以来,集业而成;其中有善有恶,有情识变动,或感性、或理智、或道、或魔,以至正偏愚邪等,无一不是「我」的展现。
但是,楞伽经提示说:
人法之中本无有我,凡夫不了,于无我中计我极盛;所谓我身、我名、我衣物、我田宅、我行、我住,坐卧言语,不离于我;乃至我能布施持戒等,因此颠倒,掀起一切烦恼生死行业。
佛陀昭示「无我」分为两种型态:
1.人无我──总揽五蕴实法而成假名之人,凡夫不了,复于假名之中妄执为我;若了五蕴之法本空,假名之人,岂得定有!假名既不定有,则所执之我,亦不可得。
金光明经说:
何处有人及以众生,是名人无我。
2.法无我──总揽父母之遗体,四大假合五蕴之身,若一一分别推求,皆悉空无所有;凡夫不了,妄执此身为我,余身非我;若了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则所执之我,亦不可得。
金光明经说:
五蕴舍宅,观悉空寂,是名法无我。
无我之识,是从物质之色而言人我,从精神之法而言法我;若能深入研究,确知色的组合,假地、水、火、风四大种性而成;法的组合,从因缘和合而成;那末,人、法之我,如幻如化,聚散无常,原本虚假不实,计较执着无有是处。
因此,佛陀开示,莫为人法之我而计着,但取功德饶益众生;也就是确知我与无我的价值之所在,维护难得的人身,行于正道之上;则感报圆满,归于清净,湛然无碍而可以来去娑婆世界,永续牺牲奉献之弘愿也!
般若二相
梵语跋折那,或作般若,译义谓慧,或称智慧;具足之谛义,是说决断无迷惑,证实相之理,入圆觉之境,明了诸法,一切无碍。
般若经中说:
菩萨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普觉妙悟法界之门。
般若于庄严具足之内涵,分别两种相:
1.世间般若──菩萨行相,从观照中依于佛法,为他人演说三乘要义,劝修正行,灭除烦恼业惑,于见闻中行有相般若,或取或舍,探求化解息诤之道,令能于烦恼中见道,转向菩提胜境而获饶益功德。
2.出世间般若──菩萨行相,从实相中开启本觉之理,精勤修习,得入非寂非照之境,远离虚妄证理事融通之德;可以随缘契机,为他人演说三乘法要,自心犹若虚空,不起分别,平等普被,常住无碍自在殊胜法乐之中。
真如之道
真,是真实;依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也就是不假。
如,是如常;依常住之效用,无改变而如常;具圆融之义。
楞严经说:
离妄曰真,不异曰如,即诸佛所证真实无妄之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行者从修因以至证果的必经之境界!
真如之说,依瑜伽师地论所举七种,大至概括了诸经论中所说要义:
1.流转真如──众生所作一切行业,总不免流转于生死苦海;而真如之体本无动变,若能深体「随缘」之方便,则一切行业不会沦于恶作,因不离真如之理性故。
2.实相真如──众生所处,不免执着于人于法;于人者,法中执着假名,以为有我;于法者,五蕴之身执为实法,以我所有;若体空有之性,即识实相真如之理,也就是我无我,法无我之理念也。
3.唯识真如──众生一切行业,皆因识心而起,识心的变动,不离真如之理性,方称一切万法,唯识所现;不然,则止于自我意识,非了别之行识也!
4.安立真如──如来所说,众生色身行业,悉皆有为之法,迷茫逐妄,受生死苦,总不舍真如之建立,而本具理性所说诸苦圣谛义。
5.邪行真如──如来所说,众生烦恼,无明妄惑等邪行,虽是邪妄,但并不远离真如之体,为惑业招集生死,故说诸集圣谛义。
6.清净真如──如来所说,涅槃清净寂灭之理,本无染污,旨在众生无明业盛;为解不垢不染真如之性,故说诸灭圣谛义。
7.正行真如──如来所说,一切道与助道正行之法,皆依真如理体而有,为远偏邪外道而正行,故说诸道圣谛义。
毘婆舍那行
梵语,毗婆舍那,或毗钵舍那,译作观。意思是说:
以寂静之慧,观察根尘内外诸法;令三昧成就,进趣菩提。
深密解脱经中提示毗婆舍那行约有三事:
于相,修观之时,境中须了知三昧之相,如浮明镜,照彻一切,影像了了分明。
于行,既已了知观法之相,当可修习一切妙行,无有任何过失了。
于观,修观之时,于一一观法中,善能观察一一法相,不落小法之寂灭解脱,直取无上菩提大道。
涅槃经中提示何以修行毗钵舍那?谓:
观生死果报,修禅观能破无明昏暗,观察因缘生灭之相,于善恶果报悉能明了,而且不复起惑业。
增长善根,修禅观能除贪、瞋、痴等恶业暗障,本性之智自然明发,一切善根皆增长。
破诸烦恼,修禅观能了知生死过患,不为根尘所染,一切烦恼悉破灭。
毗婆舍那行,于奢摩他发起之时,藉智慧之功而行观法;可以说是三摩钵提(等持)的能量,运作于禅那(静虑)之中,发明心地最为可靠的正道之行。
两种舍利
舍利、设利罗,意谓身骨或灵骨。
金光明经舍身品云:
「舍利,乃无量戒定慧香之所熏馥。」
舍利,佛陀所遗有两种:
1.生身舍利──如来应身灭度,经阇维(焚烧),所获舍利有三种色:骨、色白:肉、色赤;发、色黑;体性坚固,椎击不碎;但菩萨及罗汉所有,色泽相同,坚固不及。
经中说:
佛陀舍利,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若人能起塔供养,即得无量福报。
2.法身舍利──经典是佛陀的法身舍利,阐述中道实相之理;不迁不变,无生无灭,恒古今存,弥天盖载;若人能至心如法受持,当得见如来法身。
经中说:
经典所在之处,皆应起塔供养,可以不须复安舍利,因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故。
两种法性
法性,梵语谓「驮摩」;意思是说,于一切法之本质,如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等。
地持经说:
法是轨则,性是不改;也就是说,一切法性无改易,皆可循轨则而修。
法性有「理、事」的不同:
1.理法性──依一实之理,说明离虚妄之相,其本性平等,无有变易;凡一切诸佛,莫不轨此法性虔修而成正觉者,故又称实法性。
2.事法性──世间一切诸佛,皆依于理而显事相,复从事相而阐述其理而设施建立之;如地水火风、色受想行识等法,随世俗所有知见于事的论说,但实际不外法性之理而拟议。
法性同义而异名者,大般若经中说十二种,如: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等。
佛陀教法中但说:真如、胜义、实用等。
两种生死
众生因惑业感招,从生到死,死复转生,流转轮回,永不休止。
楞严经中说: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众生的生死,从业相而言,生暗生始,死冥死终;就这样,轮转六道之中,除非业报受尽,而且不再造作新的业因,方不流转生死海中,承受超脱之苦。
胜鬘经于生死现象,分别有两种类型:
1.分段生死──一切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助缘所感,显三界六道果报之相,而有分分段段的差异,专属见思惑有为造作之凡夫,故谓分段有为之生死也。
2.变易生死──一切无漏之善业,依所知障助缘所感,显界外净土果报之相,为断见思惑之阿罗汉以上证道者之生死;已具无色形之胜劣,寿命之长短,迷想渐灭,证悟渐增,于迷悟迁移入无为之相,故谓变易无为之生死也!
供养之识
布施是普舍,惠济的意思。
供养、为资养三宝,奉献香、华、灯、果、饮食、以及资财等物。
大方便佛报恩经中提示修诸供养,具有作与无作二者:
1.有作──于诸佛、菩萨、父母、师长之所,生恭敬心,修诸供养;不惟得福,亦可成道;若有冀望福报之心,乃是有为而作。
2.无作──于诸佛、菩萨、父母、师长之所,生恭敬心,修诸供养;不惟得福,亦可成道;若无冀望福报之心,乃是无为而作。
财供养──所有十方一切佛剎,极微尘数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各有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鬘、音乐、伞盖、衣服,及烧种种香,燃种种灯,一一如须弥山;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法供养──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所修之法)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等。
律部及苏悉地经中别供养方式,谓:
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
四式供养──合掌、阏迦(香花水)、真言契印、运心(观想)。
总之,供养是对长上的恭敬心,不同于布施行为。
身病与心病
病苦是众生所不能避免,其缘起不外二途:一是先世行业所引起,一是现世失调而发生。行业于先世,好作恶法,恼害众生;失调于现世,饮食不节制,生活不规律。
涅槃经中说病苦有二种现象:
1.身病──四大不调,众病交攻;若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倔强。
2.心病──怯懦而生恐怖,忧愁苦恼,愚痴昏昧,扰动于中,以至诸病生起。
如果,更作详尽的分类,人之所以生病,应该涉及九种关键性的问题;诚如长阿含经中所说,九病一切病。谓:
1.寒病──人必寒温得宜,则身体安乐;若为寒冻所逼,则成一切病。
2.热病──人必温凉得宜,则身体和畅;若为热毒所中,则成一切病。
3.饥病──人必假饮食以资其身,则诸根强健;若不得食,则虚弱而成一切病。
4.渴病──人必假浆水以养其体,若不得浆水之饮,则肠胃枯焦而成一切病。
5.大便病──人必假饮食资益诸根,入腹变坏,须便利以时,若强忍过当,
则能生一切病。
6.小便病──人必得汤水资润色身,入腹之后,须便利以时,若强忍过当,
则能生一切病。
7.欲病──人贪于淫欲,则能成痨、怯、虚、弱、生一切病。
8.饕餮病──人必须饮食以养其身,若贪食过度,即能生一切病。
9.老病──人年老则筋力衰弱,或起居食息不能中节,即成一切病。
见思与客尘
惑,就是迷惑;于一切法,不了自性本空,妄起执着,惑而障道,以至流转生死;又名业惑,缠缚不得解脱,住着三界,轮回六道之中。
华严经中提示「惑」的差别,有:
现行惑──谓六根对六尘,现起贪瞋痴等烦恼,令心昏迷,障诸善法。
种子惑──谓根本无明,能生一切烦恼,障诸善法。
因此推及「见、思」与「客、尘」相互所生的关系,肯定「惑」的体相和作用。谓:
见,分别为见,意根与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世俗之有无,断常等相对分别。
思,贪爱为思,五根与五尘,原不起分别,只因贪爱染着之心,迷而不觉故。
客,见思等惑,惑于外尘之境,生起妄想,缘于无明故。
尘,微细之惑,能染污真净,乱及本空之性,缘于染着。
佛说悉檀法
悉、遍及。
檀、檀那。
华梵合立的名相,于法华文句中说:佛说四种悉檀法,遍施一切众生,为饶益故。
1.世界悉檀:世乃隔别之义,界即是界分;由于众生根器浅薄,佛陀为随众之所欲乐闻,故次第分别而说,令彼等生起欢喜心。
2.为人悉檀:佛陀说法,必先观察众生根机,以及宿种之深浅,然后随应机而为之宣说,令生正信,增长善根。
3.对治悉檀:佛陀说法,常行对治善巧;如众生贪欲多者,则教观不净;瞋恚多者,教修慈心;愚痴多者,教观因缘;为对彼等诸病,分别说诸法乐,遍施一切众生。
4.第一义悉檀:佛陀既知众生善根成熟,即为宣说事理之胜义,教化法要之真谛,令使悟入真如之觉境,开启最上之第一义谛。
佛法三时
佛教流布世间,法的弘扬,自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其教法住世,约分三个不同的时期,故有三时之说。
一者正法时:佛陀入灭后,教法住世,人有禀教者,即能修行;有修行者,即能证得果位,是名正法时。据法住记云:佛告阿难,我灭度后,正法一千年;由于女人出家,减五百年。又善见论云:后为比丘尼说八敬法,还得一千年。又法苑珠林云:天人答道宣律师(南山)曰:佛锡杖在龙窟中,四十年住;为佛陀入灭后,有飞行罗剎,能说十二部经,诈为善比丘,食诸持戒者;为断此恶,故镇龙窟中,复令正法增住四百年,是则正法住世,总共一千四百年。
二者像法时:是时有教有行,犹似正法之时;佛陀入灭后,教法住世,人有禀教,即能修行,多不能证得果位,是名像法时。据法住记云:佛告阿难,我灭度后,像法一千年。又法苑珠林云:由于佛之锡杖,镇龙窟中因缘,复令像法,增住一千五百年;是则像法住世,总计二千五百年。
三者末法时:佛陀入灭之后,教法垂世,人虽禀教,却不能修行,亦不能证得果位,是名末法时。据法住记云:佛告阿难,我灭度后,末法一万年。又法苑珠林云:由于佛之锡杖,镇龙窟中因缘,复令末法,增住二万年,是则末法住世,总计三万年。
除此,依诸经论中说,三时年限,异说不同,大抵上是如此:
大悲经中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
杂阿含经中说:正法千岁。
善见律中说:正像各一千年。
大乘三聚忏悔经中说:正像各五百年。
大集月藏经中说:正法五百年,像法千年。
贤劫经、摩耶经等同大集月藏经说。
从来古德们多沿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
但、无论如何,去佛时遥,应不在意三时年限:涅槃经中亦有「佛住世时,有正法,有像法,亦有末法」之说;即使时已末法,行者禀教,如法修养,同样有正法之存在,亦有像、末之现象!
四法喻如来
世有良医,治疗病苦;释迦如来,治疗生死之苦。如杂阿含经中说,以世医四法而喻如来之德:
一、善知病-世之良医,善能知人种种疾病;以喻如来,善知众生,业惑等病,是生死根本。
二、善知病源-世之良医,善知疾病所起之由,或由风湿,或由冷热,乃至饮食、色欲之类,发于众病;以喻如来,善知众生,皆由无明烦恼,为其根源,而有生死轮回之病。
三、善知病对治-世之良医,善知对治之方,如患冷病者,则以热药对治,患热病者,则以冷药对治,患不冷不热病者,则以温和之药对治,药若对病,病无不愈;以喻如来,若众生多贪欲者,则说不净观治之,多瞋恚者,则说慈悲观治之,是对治生死病患之根源。
四、善知治已更不复发-世之良医,善能应病与药,人若服已,其病即愈,病既愈矣,身心安稳,不复更发;以喻如来,为诸众生,善说法药,对治一切众生业惑之病,人能依而修之,则得出离生死之苦,成就涅槃之乐,一切业惑,不复更发,是解脱生死根本之道。
三种陀罗尼
梵语:陀罗尼,译作能持或总持。
大智度论中说:
于一切善法,能持,令不散失。
于一切诸法,总持,持善不失,持恶不生。
除此,亦译为作持;禅行者于禅定,突破善恶诸法,发明心地,开启秘密藏;从实相之体,入无相之境,坦露自性之用,证得涅槃之果;如是运作,如是护持,亦谓之陀罗尼。
所谓三种陀罗尼者,即:
1.闻持陀罗尼──于一切语言诸法,耳之所闻,皆不忘失。
2.分别陀罗尼──于一切众生,一切诸法,分别不错。
3.入音声陀罗尼──闻一切众生,恶言骂詈,心不憎恨;闻善言赞叹,心不动摇。
以上系显宗之说,于密教中,更有:法、义、咒、忍等四种陀罗尼;详情可参阅大智度论,法界次第,瑜伽师地论等。
三种妄惑
妄、是虚妄。
惑、是不解。
妄惑、佛法中谓之烦恼,垢病,有漏。
法华所立的天台思想中,约分三种类型:
1.见思惑──依身见、边见等邪分别其道理谓见惑;依贪、瞋、痴等倒想世间之事物谓思惑;若能出离见思二惑,即可出离三界。唯声闻缘觉以之为涅槃,菩萨则进而断后之一惑;如此见思,三乘之人通断,故名为通惑,后之二惑,名为别惑。
2.尘沙惑──为化解道障,菩萨教化众生,必须通达如尘如沙之法门,然心性暗昧,不能圆具如此无量无数法门而自在教化,故谓为尘沙之惑;盖非谓惑体有尘沙之数,惑体唯为劣慧之一,不知之法门太多,故名为尘沙惑;菩萨欲断此劣慧,得所谓道种智,必于长劫之间,修学无量无数法门。
3.无明惑──又名障中道之惑,因障蔽中道实之理所生之惑,与前思惑中之痴惑不同,彼为障蔽空理之惑,系枝末无明;此为迷于根本理体之惑,系根本无明;于此无明十二品惑断,即为别教之佛,四十二品惑断,即为圆教之佛,而藏通二教之佛,亦不知其名数也!
三乘说法
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三者分别之法乘。
乘,运载之义;诸羊车而言声闻法乘,藉鹿车而言缘觉法乘,藉牛车而言菩萨法乘。
妙法莲华经中说:
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
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
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谓声闻、缘觉、菩萨,各以其法为乘,运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乘。
1.声闻乘:声闻者,闻佛声教而得悟道;亦即令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是以四谛为乘。
2.缘觉乘:缘觉者,观十二因缘法,觉真谛之理;从初观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是为因缘生,次观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是为因缘灭;观此因缘生灭,得悟非生非灭,是以十二因缘法为乘。
3.菩萨乘:菩萨具名菩提萨埵,乃修习觉悟的行者,亦即是觉悟有情众生的行道者,凡已经成就了的,谓之果位菩萨,正在修行的,谓之因位菩萨;或者分别为「愿行」菩萨与「修行」菩萨,所行悉以六度万行,广化众生,出离生死为道,故说以六度法为乘。
法华思想说法乘,于「观」法上有这样的说法。谓:
1.声闻,观苦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2.缘觉,观集谛,苦果集因,无明缘起。
3.菩萨,观道谛,广行六度,化众为道。
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乃释迦牟尼佛所化之境;世界的分类,以一大千世界为一剎土;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剎土,详细的说法,如长阿含经中所载,有以下的说明:
一世界──一日(太阳)一月(月亮)绕一须弥(妙高)山,照四天下;山腰是四天王天所居,山顶是三十三天所居;此天之上,有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如是成为一世界。
一小千世界──一千日月,一千须弥山,一千四天下,一千四天王天,一千三十三天,一千夜摩天,一千兜率天,一千乐变化天,一千他化自在天,一千梵世天;总为第二禅天所覆,如是成为一小千世界。
一中千世界──以一千个小千世界,合成为一中千世界;此中千世界中,具足日、月、须弥山,以及诸天等,悉以百万计算,共有一千二禅天,总为第三禅天所覆,如是成为一中千世界。
一大千世界──以一千个中千世界,合成为一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中,具足日、月、须弥山,以及诸天等,悉以百亿计算,共有一百万二禅天,一千三禅天,总为第四禅天所覆,如是成为一大千世界。
注一:四天王天者,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注二: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乃帝释天王所居天。夜摩天,即善时天。兜率天,即知足天。
注三:亿、分别有十万,百万,千万,万万等四种不同的说法;此言百亿之亿,乃以千万为计算单位。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关于善男子和善女人的标准,在不同的经典里面,可能有不同的标准。但我想有几点是共通的:第一,向善和向上;第二,起码具有能够淡泊名利的修养;第三,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严格意义上讲,要具备这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很重要,要亲
相信在座的绝大部分人应该都有旅行的经验。我们在选择一次旅行的时候,都有一个行程和一个终点。人生也是如此。平常我们去旅行的时候,会很放松,会尽情地去看那个地方的山、水和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可我要告诉大家,其实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也有很多美好的山
因相即我们每天的举止动念。我们每动一个念头、每做一件事情,包括产生的每一种情绪,都会在心灵土壤播下种子。我们所做的事虽然会过去,但由此在内心形成的影像却很难消失。其力量大小,则取决于我们的执著程度。武侠小说中,有些人一生就是为了报仇而活着,也有
身、口、意在念,这是有念,要突破到什么程度才是念而无念呢?即不要以身口意而能够念,这个佛号是自然发出来。到达什么程度呢?达到成为潜意识里的一种作用。无念不是没有念,我一直强调“无”是突破“有”的一种现象,例如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佛世界没有边,各有各的佛世界。所谓无量是没有办法计算,无边是没有止境。试以银河系来讲,究竟画哪条线为边界?再举个简单的比方,像菩提寺也是无量无边,因为关庙的人知道,在南部、中部、北部、东部,甚至国外都有人知道,可见它是无边的。
“提起”,一定是有所计较,有所执着,所以,就要去了解自己为什么计较,为什么执着,为什么放不下。不是只要说一句“放下就好!”问题就解决了。里面一定有很多的“为什么”。才告诉你别忘了还有一个“放下”的动作,倘若只是计较、执着,你会很累的,这些都会成
八风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事实上是四种相对法,一般人都喜欢得到称赞,不喜欢别人讥讽,喜欢得到利益,也就是成功、快乐而不喜欢失败、痛苦。因此,一般人常常被这八风吹得晕头转向,这里面关系到一个公案——苏东坡与佛印禅师。
其实不变随缘也是十二因缘法里面所说的,应该是随缘而不变。随缘而不变即随缘不变,其义如何?比如说:“烦恼即菩提”经典上有,如果杜撰一句“菩提即烦恼”,那是说不通的。不变的本身是以真如来讲;真如是个不变相或是个不变性,随缘是随着缘境你去化解什么问
所谓“灭”,是灭“苦”,也就是灭“集”的因。这个“集”,就是说所存在的,而“灭”,就是消灭那一些所存在的;所存在的灭了之后,会显现出什么现象来?会显现出“道”来。灭其集因就能显现“道”的果,即是产生“见道”的结果,可是并不是成就,千万不要把
没有这种话,如果自己本身根基太差,说不修今生修来生,有这种说法。那是根基差者自认,我今生不能成道,我来生还有机会,是这种意思。还有一种是个人发愿的问题,他不希望成佛,希望生生世世都来去娑婆世界,能够度众生,像这些都不会成佛的,最多到达菩萨七
这句话有问题,没有诸尘不生的说法。所谓色尘不起,不是色尘不发生,而是心念的起动,是依于色尘缘境;无所谓诸尘不生,因为这是个色尘世界。
祈求与追求差别很大。祈求是一种依赖,追求是要自己实际去作。祈求是一开始的手段,因为学佛之初不免需要依赖;但之后仍要自己去追求,否则老是依赖,就无法将佛陀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就如一些老菩萨已到了应该放下一切的年岁了,还是为子孙忙个不停。我劝他:
两足不是指两只脚。五体投地之礼与抱足礼不一样,过去佛陀在世时,顶礼佛陀乃两手抱住佛陀的两只脚,不是其脚尊贵,而是求福求慧能具足的意思,可是只有佛陀的脚是用抱足礼,一般的所谓法相三宝、常住三宝、一体三宝之礼,都称五体投地礼。所以用两手求福求慧
不是这么解释,先要知道佛性是什么。佛性,以白话解释是种觉悟的本能,也就是众生都有觉悟的本能,所以,众生都有佛性,能不能觉悟,就要依据很多的因缘法则与因果关系。已经显现了佛性的,即是佛与菩萨,这和常与无常没有关系,如果说佛菩萨是常,这是外道的说法。
能够做到面对苦而不以为苦就有机会见道。苦是人依于世间的一切去感受、起分别而完成的,佛法中不只谈苦,还有乐,谈乐要能做到不以为乐,如同苦要能不以为苦。苦乐是世间的现象,佛法不否定世间有苦、乐的现象,但告诉我们要认识苦与乐。一般说来要做到“不以为
须先知道何谓攀缘?攀缘是因为有缘可攀;不攀缘并不是没有缘可攀,而是有缘却不去攀附。如果连缘都没有,根本就谈不上攀或不攀了。不攀缘是一种格调,也可以说是种修养;喜欢攀缘的人,就如同世俗人一般。
这四个字是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常乐,一是我净。但二者乃相辅相成,往往也就一起运用。常乐,“常”乃永远存在而不起变化。凡住于三界之内,即使有乐也是短暂的,不会永远存在而不起变化;只有出离三界所得才是常乐。我净,“我”本是不净的,要做到我净才能入于
其实你会问这个问题,就已经知道了,是不是如此?想想众生不是皆有“觉性”,可是“觉”有层次,应该说众生皆有“佛性”,不是说有“觉性”。那我们说“佛”是什么?是“觉悟”的意思,可是觉悟有层次,从觉一直到圆觉或者究竟觉,都有层次,皆可成佛,只是说可以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