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文:白云老禅师 继续介绍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大般若经》里提了许多的道理方法,然在“观”跟“行”上怎么去着手?这里提出十个内容,前面曾提到“十喻”十种比喻,前后的内容是相同的,但是,前面谈的是道理方法,这里讲的是如
大般若经要解——五蕴密义 文:白云老禅师 这个单元要介绍“五蕴”。五蕴也称作五阴,“蕴”有蕴藏之意,“阴”是看不清楚,或者是阴覆;好比树荫所依的是树,并不是树以外的东西,所指是树荫底下遮掩的区块,因此,“荫”有遮盖之意,遮盖就是“蕴藏”了些什么,但大般
大般若经要解——不合不散义 文:白云老禅师 这个单元要介绍的是“不合不散”:合是和合、合作,合在一起之意;散是分开、分散。 谈“不合不散”是依于“合与散”的基本道理而来,为什么要谈“合与散”呢?世间常情看事,“和合”是聚在一起的,“散”是离别;而“聚
大般若经要解——毕竟净义 文:白云老禅师 这个单元要谈的是“毕竟净”,前面曾说“不垢不净”,为什么这里还谈“毕竟净”?所谓“毕竟”就是说从一切相对的法显现出绝对,则此“毕竟”就是绝对的意思,也就是没有多余的议论了。 那么如何去认识“毕竟净”呢?好比
大般若经要解——空相义 文:白云老禅师 空相义──前面曾经谈过“十八空相”,为什么现在又谈“空相义”?其实,“十八空相”是针对“空”做认识与辨别,而“空相义”则是“究竟空相”之义,有探讨、究竟的意思。 换言之“十八空相”是谈“空相的样子”,只从“相
大般若经要解——不可得义 文:白云老禅师 本单元要谈的是“不可得”。《心经》里有一句:“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其实就是“不可得”的意思。 为什么要谈“不可得”呢?因为一般人执着于“可得”,以为可以从现实中得到什么;大般若经的“不可得”就不能
大般若经要解——波罗蜜行 文:白云老禅师 这一个单元,要介绍的是“波罗蜜行”。 波罗蜜行含盖很多内容,包括了六波罗蜜的行法及对治法,此外还涉及九十波罗蜜,不过还是以“波罗蜜行”为一个单元,六波罗蜜的“行法与对治法”另作一个单元来谈,因为九十波罗蜜要
大般若经要解——离相义 文:白云老禅师 离相义的“离”字,世间法是“分离”或“离别”之意,佛法则解为“出离”。 出离具有“超越”、“突破”的含义;但烦恼怎么出离呢?唯有突破了烦恼,才有机会说不烦恼,如果只“离开”烦恼,并不能化解问题,因为那是逃避,而现
大般若经要解——不增不减义 白云禅师 这单元要介绍的是“不增不减”,在法要上它虽与“不垢不净”差不多,但境界却不相同。 谈“增与减”还是关系到人我分别的问题,举一个经典中的例子来说:你点了一盏灯,许多人都藉由你的灯,将手上的灯点亮,而你的灯所发挥出
大般若经要解——六波罗蜜 文:白云老禅师 本单元要谈的是波罗蜜行,但还是以六波罗蜜为基
大般若经要解——但有名而随义 文:白云老禅师 “但有名而随义”这个名词听起来有点古怪,其实在“大般若经”里,这个单元要告诉我们的是:对于经典所有的名相,如果只知道名相,而把名相作为定义,于般若经而言那是错误的;必须于“名相”的解释,能“随缘随境”去显
大般若经要解——寂静相义 文:白云老禅师 这一单元要介绍的是“寂静相”,上单元谈的“寂灭”是以“生相”而言,这里要谈的是“寂静”;“静”是以“动态”来看。所谓“生相”与“动态”,从表面上看是相同,但在“法”的意境上却不同;因此,“生与动”、“灭与静
大般若经要解——不垢不净义 文:白云老禅师 继续介绍大般若经要解“不垢不净”这个单元。 “不垢不净”四个字,经常挂在佛教徒的口中,甚至有人误会成“不干不净,吃了不生
大乘菩萨的行修——六波罗蜜 今天晚上我介绍六波罗蜜,在菩萨的修行法中,昨天已介绍了要如何培养「四无量心」。但在行修的道理上,我们要以「六波罗蜜多法」作为依归。 「波罗蜜」一般佛学辞典译为「到彼岸」,在字义上是没有错,但并不能表现其法义。既然修波罗
如何做个修行人 我们昨天晚上介绍怎么去面对问题、认识问题、了解问题,而后去发现问题的所在。可是一旦对问题有所发现,发现到它的一些渊源,或者彼此间的因果关系时,我们该怎么办?所以紧接着,今天晚上就是要跟各位介绍如何做个修行人。 这个题目的主题、理念,
谈心 今天要和各位「谈心」,首先我先作两个提示,一个是经典上说:「一切万法唯心所造」;另一个是「心、佛、众生,三为一体」。从这两个提示来看,就可以知道我要讲些什么,及为什么要取谈「心」这个题目,因为人与人之间最快乐的事,就是谈心。 如果一定要用佛教的
人际关系与说话技巧 文:白云老禅师 今天跟你们谈“人际关系与说话的技巧”。出家人,就是一个学佛的人,往往会因为学佛让自己变成一个怪人,为什么呢?大部分的情况是,对佛法、对佛教的行仪不是很熟习,所听到的都是:“你学佛了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好像硬要
大乘菩萨的行修——四无量心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大乘菩萨的行修,也就是修行菩萨法必须要把握的法要。所谓修行菩萨法,我们不能以在家或出家来分别;菩萨这个名词,梵文叫「菩提萨埵」,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觉有情」。这个词语很难理解,所以我将它以白话的方式诠释
有、无、非、空 文:白云老禅师 今天跟大家谈“有、无、非、空”的法义,这四个字很重要,如果搞不清楚,根本没有办法了解经典在说什么。佛法总是教我们怎样去认识“有”、突破“有”,进而去发现不同于原有的我,最后还要做到连这个“有”也要清净。 先谈比较容易
实相无相 涅槃妙心 文:白云老禅师 今天来跟你们谈谈“禅”的问题。 多年来,很多人一直问我一个问题:“老和尚所学是以禅为主,但好像都没有把‘禅\\\\\’传下去。”其实“禅”是从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后,才有所谓的禅宗;在中国禅的历史上,在五祖弘忍禅师以前,菩提达摩
开发自我 今天的主题,谈的是有关修行的问题。修行,如果不知道要领,会把方向弄错;而修养是从修行慢慢累积起来,所完成的内涵。 修行是什么?修正我们的行为,谈的是身口意,也就是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意念的行为。身体和言语的行为,是外表的行为,人人能看得到
自我行为的修养与生命价值观的展现 各位贵宾、各位在家菩萨: 这次佛学讲座本来昨天就要和大家见面,可是天公不作美,只好延到今天晚上。不过,没有关系,我准备把这两个题目综合起来,用一百二十分钟的时间,和大家一起谈谈。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怎样修养自己去面对
从生活中认识佛法 各位法师、居士、大德们晚安,本来我到各地演讲,没有一定的题目,可是这次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正式向当地政府申请许可,所以才标示出题目。 佛法处处都有,经典上说佛法无定法,是随兴而说,也就是说没有特定的题目,但是,须要有一个范围,在这范围
虔诚的诚不是去刻意表现,而是要让人能感受得到,否则他会觉得虚假。常言:嘴好,人听得见;心好,人看不见。但心若不好,嘴要真好也好不起来;由此,就不难知道怎样表现诚。有的事,说出来比不说好,有的则相反,这也就是别人感受的问题。但以佛法而言,若修养
身、口、意在念,这是有念,要突破到什么程度才是念而无念呢?即不要以身口意而能够念,这个佛号是自然发出来。到达什么程度呢?达到成为潜意识里的一种作用。无念不是没有念,我一直强调“无”是突破“有”的一种现象,例如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佛世界没有边,各有各的佛世界。所谓无量是没有办法计算,无边是没有止境。试以银河系来讲,究竟画哪条线为边界?再举个简单的比方,像菩提寺也是无量无边,因为关庙的人知道,在南部、中部、北部、东部,甚至国外都有人知道,可见它是无边的。
“提起”,一定是有所计较,有所执着,所以,就要去了解自己为什么计较,为什么执着,为什么放不下。不是只要说一句“放下就好!”问题就解决了。里面一定有很多的“为什么”。才告诉你别忘了还有一个“放下”的动作,倘若只是计较、执着,你会很累的,这些都会成
八风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事实上是四种相对法,一般人都喜欢得到称赞,不喜欢别人讥讽,喜欢得到利益,也就是成功、快乐而不喜欢失败、痛苦。因此,一般人常常被这八风吹得晕头转向,这里面关系到一个公案——苏东坡与佛印禅师。
其实不变随缘也是十二因缘法里面所说的,应该是随缘而不变。随缘而不变即随缘不变,其义如何?比如说:“烦恼即菩提”经典上有,如果杜撰一句“菩提即烦恼”,那是说不通的。不变的本身是以真如来讲;真如是个不变相或是个不变性,随缘是随着缘境你去化解什么问
阿罗汉是个果位,未成阿罗汉之前为因位。阿罗汉只少了个“愿”——自度度他,帮助更多人的愿,不发起此愿,也不能回小向大,必须要舍弃声闻乘的思想观念,还要再世投胎为人,不可以化身。已成就罗汉的人入涅槃再转世投胎为人,原具法身的基础,再世也不会迷失,舍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白云禅师:禅的智慧 今天有人问我:「师父你从那里来?」 我说:「我从关庙来。」 「关庙?岂不是寺院打烊啦!」 「不错,今天千佛山讲堂的庙门是关起来,因为我来到了这里。」 在台湾几十年来,我很少
今天的主题,谈的是有关修行的问题。修行,如果不知道要领,会把方向弄错;而修养是从修行慢慢累积起来,所完成的内涵。 修行是什么?修正我们的行为,谈的是身口意,也就是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意念的行为。身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