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创业 所谓「创业」,不是狭隘的创造自己的事业,而是要创造自己的价值、快乐、幸福、品质,创造自己服务人群的机会,创造一片祥和的社会。 一、创业的目的: 不是让自己更有钱财和地位,而是要帮助更多的人,有如此胸怀才是正确的创业目的。 二、创业的条件: 1、自己的人格特质:要有领导力,才可带人;要有亲和力,才可相处;要有沟通力,才可协调;要有决断力,才可处理;要有真实力,才可生存。 2、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行政到业务,从生产到管理,从企画到行销,从基层到高阶,从投资到经营,从学习到
善用其心-四十二处之心诀 为人要诚心处事要尽心 吃饭要安心睡觉要放心 说话要细心听话要耐心 行为要直心想法要善心 学习要虚心教导要爱心 读书要专心游玩要开心 独处要革心随众要贴心 无病要护心有病要养心 无事要静心有事要定心 逆境要宽心顺境要当心 待己要信心助人要真心 家人要关心他人要知心 日常要平心生活要用心 时时要观心事事要甘心 学佛要发心念佛要虔心 礼佛要敬心三宝要归心 诵经要恒心习经要潜心 持戒要留心修福要好心 散乱要守心昏沉要觉心 修行要一心悟道要无心 度己
人有五害 君自乱,则国亡;人自乱,则身亡。自生,是己;自灭,亦己。生于世,无益于人,乃为枉生,故人不该自毁前程。 人有五害:一者消极之态,二者不良之行,三者被动之性,四者无益之谈,五者自私之心。此五者,其害甚深,其毒甚重,大众不可不察! 除害之要:消极之人,不知目标,故应尽速厘清;习惯不良,不知严重,故应端正自身;个性被动,不知影响,故应自动而为;戏谈之言,不知无用,故应谨言慎行;自私之心,不知无利,故应无私处世。若知要害,当能改过,无过之人,轻松自在。 惠能大师告诫弟子:「心地无非,
自信之人 路可向左向右,楼可向上向下,人可向善向恶,不知汝是何人?人有四种:一者自傲,二者自卑,三者卑傲,四者自信。 自傲之人,心存优越,轻视于人;孰不知?于事不懂,于理不清,于人不敬,于己不明,实为可悲! 自卑之人,心感不足,深怕于人;孰不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有特色,皆有用处,实为冤枉! 卑傲之人,心有所护,防卫于人;孰不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长短相较,无有定论,实为愚昧! 自信之人,心有所悟,尊重于人;能确知!人有佛性,物有法性,一切万法,本自空寂,实为平等! 从今以后,当要「自信而
怎样会成就 世间人,想要成功;修行人,想要开悟。光想是没有用的,而是要清楚怎么做! 生:怎样才会成功? 师:有思想、有理想、有计画、有行动、有检讨、有坚持、有智慧、有慈悲,这样的人就会成功。 生:这些很困难。 师:怕困难,就不要想成功! 生:为何要具备这些条件? 师:有思想才有见解,有理想才有方向、有计画才有步骤、有行动才有开始、有检讨才有改进、有坚持才有结果、有智慧才有方法、有慈悲才有人助。 生:那么修行呢? 师:也是一样。有思想才有正见,有理想才会成佛、有计画才知次第、
有谁可以不死 生:为何人有莫名的恐惧? 师:因为人怕死。 生:有谁可以不死? 师:明白死亡的人。 生:谁明白? 师:何谓死亡? 生:没有呼吸,停止心跳,身体毁坏,神识不在的人。 师:神识去哪里? 生:去投胎。 师:既是去投胎,哪有死!还不是活得好好的! 生:……… 师:不明真相,只看到「有生有灭」的假象;明白之人,却可领悟「不生不灭」的真理。 生:所以说,人是不死的。 师:您看过有人不死的吗?该生则生,该死则死;不被生死所束缚,才是「明白死亡的人」。
认清幸福的真相 您幸福吗?如果一路走来都是顺境,您当然会觉得幸福。相反,大部分皆是逆境,您总会认为是不幸。但幸与不幸,真是如此吗? 有一位自称,幸福的女人,逢人就说:「她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人。」为何她这样的说呢?因为,她从小就受到父母百般宠爱,读书时学业总是名列前茅,毕业后工作相当的顺利,又与相爱的人结婚,伉俪两人鹣鲽情深,为众人所称羡,过了几年,生下二个乖巧的孩子。您说!又有多少人能像她这样呢? 直到五十岁那一年,深爱她的老公因为车祸往生,孩子长大成年,也成家立业,对她不
烦恼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人习惯烦恼,要大家不烦恼,实在困难。难道要这样过一辈子吗?我们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有果必有因,有疑必有解。 烦恼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有时真、有时假。何真?当它发生时;何假?它并不一定会发生。根据一份调查报告,人类的烦恼有百分之九十是不会发生,而是我们所想象出来的。人应看清烦恼,而不是终身被它所困。 首先,不要制造烦恼的因。自己(身、口、意)不去犯错,就不会惹来烦恼的果,俗话说:「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再来,若是担心它会发生(如死亡、
不被感觉所困 有人说:「人是感情的动物」,事实上人是「情绪」的动物。情绪便是我们的「感觉」,人常跟着感觉走,故有喜怒哀乐,忧悲苦恼的产生。 感觉绝大部分,都是不好的;一般人常误认感觉是自己,所以人生过得不快乐,生活过得不惬意。又为何感觉不是自己呢?因它时好时坏,变化无常,故不真实,应趁早看清此真相,不要再被它愚弄! 我们要如何看清?当感觉升起时,把它当成观察的对象,不要跟它起舞,然后专注感觉的变化,“生起、沸腾、淡化、消失”,此念头灭后,很快又会攀缘其他的情境,心念生灭
修行心法 修行修心离心则差 心是法体法是心用 依法而行回归本心 勤修三学息灭三毒 心地无贪断恶为戒 心地无瞋净意为定 心地无痴修善为慧 应无所住离诸法相 而生其心众善奉行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 身居红尘心无染着 自悟自修自成佛道
自我了解 了解自己的天赋 了解自己的个性 了解自己的需求 了解自己的理想 了解自己的优缺 了解自己的实力 了解自己的兴趣 了解自己的内心 了解自己的不足 了解自己的弱点 了解自己的定位 了解自己的处境
苦的探讨 「四圣谛」为佛教之基本教义,从佛先度五比丘,及最后涅槃度须跋陀罗,都是以四圣谛教导,故四谛之理,真实不虚,依此修行,定成圣道。初转*轮,示相转,为上根者说,可修性;二转*轮,劝修转,为中根者说,汝应修;三转*轮,作证转,为下根者说,我已修。 一、定义:苦果。凡是因缘和合的结果,必然有生有灭,因为无常,故苦。 二、分类:分身苦及心苦;或是身心的内苦,外来的外苦。 三、苦相:有八苦。1、生。2、老。3、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