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 星云大师 虚云法师 大安法师 道证法师 济群法师 印光大师 证严法师 太虚大师 净界法师 慈法法师 宽运法师 明一法师 白圣法师 白云禅师 宝静法师 本法法师 本焕法师 本性法师 本源法师 斌宗法师 忏云法师 昌臻法师 常福法师 常照法师 超定法师 超然法师 彻悟禅师 成峰法师 成刚法师 持松法师 崇慈法师 传道法师 传明法师 传印法师 纯祥法师 慈航法师 慈舟法师 慈庄法师 达观法师 达摩祖师 大寂尼师 道坚法师 道信大师 道隐法师 道源法师 涤华禅师 谛闲法师 东初法师 法藏大师
白云禅师故事
  • (白云禅师)中阴身的认识

      中阴身的认识  白云禅师著述  中阴身,顾名思义,是已舍报,未往生之前,于此中间,有一业识待因缘而趣向轮回之道的无形体者,即是中阴身;或者说,就是此身业报暂时告一段落,待转而受余报,却尚未趣向

  • (白云禅师)什么是正常人?

      什么是佛法?  白云禅师著述  佛法,就是分辨世间的相对,了解相对的纷扰;于中予以突破,不为纷扰而迷惑,精进修养而出离;直到入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胜境界,才算是圆具了的佛陀之法。  例如: 

  • (白云禅师)多看、多听、多问

      多看、多听、多问  白云禅师著述  学佛之道,以如理而知,如法而行,以达解行圆融的境地。  如何得解?如何修行?当以三多为解行。  多看:于见识中搜集资料;或经典,或人事,皆是对象。  多听:

  • (白云禅师)事相与意境

      事相与意境  白云禅师著述  事相:情识的分别。  意境:理性的认识。  譬如:  你为什么痛哭?  他打我!  第三者以为:为什么打他?  旁观者发现:为什么被打?  这些都是事相上的分别,

  • (白云禅师)佛陀

      佛陀  白云禅师著述  佛陀一词,在梵语中的意义,最简明的说法,应该是:觉悟的智者。即所谓:  觉烦恼不害,可以转变成道;  智事理不惑,可以彻底分明。  因此,佛陀的法义,乃是以圆满的智慧,

  • (白云禅师)佛法哲学概论

      佛法哲学概论  白云老禅师著作  第一章 缘 起  佛教的法典很繁复,佛陀的思想更深广,为了教外学者,远离「迷信」的障碍,今以哲学的方式,来介绍释迦牟尼佛的思想和概论及其道理与方法。  首先,

  • (白云禅师)不要开庙店

      不要开庙店  白云禅师著述  神道之属,以香火鼎盛表示神明威灵,可以有求必应;现前庙堂林立,无不香火鼎盛,热闹非凡,似乎每人都能有求必应。  如果,因此而使某些野心人士加以利用,当能达到两种令

  • (白云禅师)闭关的知见

      闭关的知见  白云禅师著述  在中国的佛教丛林生活里,对于十夏以上的禅行者,或者说是静思的修行者,往往享有独处潜修的方便;也就是所谓的苦行,或者称作头陀行。通常,传统式的方法,大约有如下的几种

  • (白云禅师)八关斋戒法之释

      八关斋戒法之释  白云禅师著述  不杀生,在培养慈悲心;不是吃素,更不是持斋。  不杀生,为学佛者戒;学佛不是吃素,也不是持斋。  在家学佛,不论何种皈戒,都要不杀;但并不要求吃素,亦不定持斋

  • (白云禅师)众生我与菩萨我

      众生我与菩萨我  白云禅师著述  众生我,随业因,顺缘境,循业感常住世间而迁流不息。  菩萨我,藉道因,识缘境,循愿力出离世间而慈悲行道。  业感,乃众生轮回六道的依凭;一方面承受因果的酬报,

  • (白云禅师)切勿欺师灭祖

      切勿欺师灭祖  白云禅师著述  欺,以负、辱相向,轻慢之心过也!  灭,以毁、残破坏,横蛮之行过也!  学佛之人,学戒唯求不犯,学定唯求不乱,学慧唯求不愚;是为住心菩提,行于觉道者也!  中国

  • (白云禅师)劳力之辨

      劳力之辨  白云禅师著述  劳力,乃是疲惫于劳动,消耗体力的一种行为;就像是引擎消耗能源,无论是油能、火能、水能、电能,以及核能、光能、风能等;唯一不同的是人的体能,涵盖了较多能源。  人,同

  • (白云禅师)安身立命

      安身立命  白云禅师著述  云何安身立命?  安身,如何定位自己,将依于所扮演的角色,而安份地把现前所扮演的任何一个角色,尽心尽力的诠释,表现出规规矩矩的模样来;如果,更能从角色的内涵,培养依

  • (白云禅师)待己待人

      待己待人  白云禅师著述  世俗的说法,是:  损人利己、一说不应该,一说情有可原。  利人损己、一说烂好人,一说仁慈贤圣。  损人损己、无异是莫明其妙。  利人利己、应该是道德修养。  佛法

  • (白云禅师)僧伽

      僧伽  白云禅师著述  僧伽一词,在梵语中叫做和或者是众;凡比丘三人以上,即称之为僧伽。有所谓:  多比丘,聚一处。  多比丘,众和合。  因此,僧伽的法义,乃是以多比丘,众聚和合者。  但是

  • (白云禅师)慈悲喜舍的要领

      慈悲喜舍的要领  白云禅师著述  众生要慈悲,行者须喜舍。  欲大慈大悲,得受苦受难。  修学菩萨行道,当习菩萨心性;基于菩萨的成就,首在没有自我,意念中但有无量无边的苦难众生。有所谓:  众

  • (白云禅师)功德效益

      功德效益  白云禅师著述  功是能,造作者是,属于付出者。  德是所,饶益者是,属于收入者。  能与所相应,功德成为一种力量。  能所不调和,功德成为一种累赘。  功德之道,有赖布施;布施之法

  • (白云禅师)忏悔之道

      忏悔之道  白云禅师著述  梵语忏摩,意谓:包容与宽恕的要求。  心地观经说:若覆罪者,罪即增长;发露忏悔,罪即消除。  忏悔有三种方法:  ①作法——向佛前披陈过犯。  ②取相——自心中深悔

  • (白云禅师)独处随缘

      独处随缘  白云禅师著述  独处不是孤立,是为了有更多的时空,将身口意投入修养;使得自己不至沦于智慧的贫穷,做一个同于凡俗的出世行者。  孤立是消沉的意识型态,往往只是为了逃避一些什么,认真的

  • (白云禅师)三学之识

      三学之识  白云禅师著述  学戒,为了防止过犯。  学定,为了面对散乱。  学慧,为了避免愚痴。  如何学戒呢?  从闻见中认知贪欲的危害,不可犯,必须持戒。  如何学定呢?  从止观中修养瞋

  • (白云禅师)参学之道

      参学之道  白云禅师著述  行者参学,不可以依赖之心亲近善知识;往往,多少行者把善知识当做佛学辞典,甚至字典;但求一问一答,得解字义或名相,殊不知求学典藉,应自习工具书为参考,方是为学之道。 

  • (白云禅师)个性与修养

      个性与修养  白云禅师著述  个性,是无始以来所造作的业而形成的一些习惯之性。  修养,是现世中于感性和理性经过调适的一些成果。  人人少不了有个性,却不一定有修养。  人人有机会修养,可以改

  • (白云禅师)不要眼高手低

      不要眼高手低  白云禅师著述  时代的进步,一切归之于实力的推展;实力的推展,仰赖个己才能的发挥;于是,避免不了高低起落的现象。  因此,民谣中有了要拚才会赢的警句;也就是说要竞争,要踏踏实实

  • (白云禅师)佛法补白

      白云禅师著述  佛法,肯定地说,就是从无明中发现问题,于住世中从事出离的修养。  所谓无明,就是迷惑而不觉,又叫做烦恼。  烦恼即菩提,学佛行者就是如何从烦恼中发现菩提;或者说,迷惑之时,如何

  • (白云禅师)慈悲的培养

      慈悲的培养  白云禅师著述  不伤害他人,也不伤害自己;当然,最好是帮助他人得到利益。  因此,先从不要一味的计较上下手,进而时刻提醒自己,要珍惜现前所拥有的。或许,有人要问:  如何不计较?

  • (白云禅师)般若之辨

      般若之辨  白云禅师著述  般若,是了生脱死的依皈,是转迷成觉的基因;是从相对的觉知,入达绝对的圆觉至极之境。  般若,依于知识与经验为构成因素,展现于适时、适地、适机、适境的圆融之下;使人与

  • (白云禅师)达摩

      达摩  白云禅师著述  达摩一词,在梵语中的意义,最简明的说法,应该是:行持于轨范者。即所谓:  如法轨持,遵行不逾。  能持自相,轨生深解,  因此,达摩的法义,乃是如法遵行,能持深解。  

  • (白云禅师)修养即是调适

      修养即是调适  白云禅师著述  众所周知:  有耕耘,才有收获。  但是,于知的领域中,往往是畏于耕耘,乐于收获;就像是日常生活,任谁都乐于较好的生活,住于享受之中;可是,有几人愿意思量,较好

  • (白云禅师)把握情识的作用

      把握情识的作用  白云禅师著述  身、口、意,是人造作之本,造作的原动力,是自我的情识作用;情识缘起于欲,欲缘起于贪,贪的内容,不外财、色、名、食、睡。  情识的发动,相应于外的,依色尘缘境而

  • (白云禅师)僧伽的落实

      僧伽的落实  白云禅师著述  这是个承继历史从事延续使命者人的世界。  有创造,有改革,有奋斗。  有善恶,有是非,有对错。  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竞争。  但是,出尘僧伽,虽然不能否定相对的

  • (白云禅师)分别与认识

      分别与认识  白云禅师著述  是非,善恶,美丑,在在都是分别;不舍于自我的意识,抓住的是相对的世间法;好像不能推勫,却也不能肯定。  对错,良莠,好恶,在在全赖认识;归功于智慧的运作,突破的是

  • (白云禅师)错的知解

      错的知解  白云禅师著述  烦恼即菩提,是因为烦恼中蕴藏有菩提;学佛行者,于修养的工夫,便是能从烦恼中发现菩提;这是正知正见。  有人口不择言,竟说:  菩提即烦恼。  请教,菩提中可有烦恼在

  • (白云禅师)二众修学的差异

      二众修学的差异  白云禅师著述  佛弟子,有出家与在家二众;其修学的旨趣和内容亦有不同  出家,具天人师身份;于修学,不仅要自度,更须度他。  在家,乃教中外护;于修学,但得自度,随缘作导引,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