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餐一碗,一日三餐,吃了两天,脸上稍有血色,老汉道,“医生来,听我在外面咳嗽,咳嗽两声,你赶快站起,振作精神;倘医生拿药予你,你千万不要吃。”
医生来,果如老汉所言,医生取出药予虚云上人,上人不接,医生倒了开水道,“吃药又不是要你死——怎么?怕死?!”
虚云上人一时无回绝理由,只好端水送药入口。
医生刚走,老汉溜了进来,望着虚云上人的嘴,问道:“吃药否?”
虚云上人道:“已吃矣!”
老汉拍胸惊呼:“难活了!难活了!明天定来生剖,唉……唉……”老汉感叹不已,“这样吧,我弄点药给你,能不能活我也没有把握,反正死马当活马医,现时真的只有看佛菩萨是否保佑你了……”
次早,老汉破门而入,见上人坐于地上,满地是血,上前抱起,上人睁眼,眼花缭乱,已认不出人……老汉又煎药来喂上人,替其换洗衣服,打扫房子。虚云上人端坐床上,闭目运气,自涌泉穴吸入,贮于气海,运至中丹田,散发全身,后从上丹田送出,一而再,再而三,反复循环……一个时辰过,勉强可下地走动。老汉叹道:“别人吃了昨天的药,不等断气就开刀解剖了,你吃了药,既没开你的刀,你也没死,佛祖有灵也!待会到九点钟医生来,我作咳声你只管装神气唬唬他们……”
九点正,医生果来。虚云上人遵嘱行之,医生指一指虚云上人笑笑离去。虚云上人问老汉,老汉道,“他笑你还未死矣!”说着要走,欲想起什么,问,“你手头有钱吗?”
虚云上人道:“在仰光时,高万邦居士送了些钱在此。哦,倒忘了送些予恩公!”
老汉道:“我不要你的钱,你可送些给医生,今天来的医生是红毛人,不可以说,明日个是吉冷人,可以说。”
虚云上人取四十元递上:“贫衲尚不知恩公尊姓大名。”
老汉道:“人老将死,混口饭吃,不需言姓啥名谁。”
是晚,老汉来,说已与番人讲好,明天可以放行,送钱二十四元。沉默半晌,从怀里摸出些钱,“还剩十六元。”说完还上人。上人怎么不肯收。
翌日大早,医生来,装模作样给上人把把脉,然后道:“没事,你可以走了。”
医生说离去,老汉唤船来,扶虚云上人上船,下船后雇小车径直送虚云上人到广福宫。虚云上人正要谢恩并打听他的住处,可是一眨眼功夫老汉已不知去向。
上人感叹不已,即入寺拜见知客师。知客师见虚云上人不像人样,不予搭理,命其坐于室外台阶。约两个时辰无人过问,虚云上人这时从惊险中清醒过来,不胜悲喜——悲知客僧不识职责;喜自己尚活着没有不明不白死于异域人之手……午时,一位年老的出家人出,虚云上人认出乃是常开老法师,称“弟子虚云顶礼”,拜下已不能站起,常开扶起虚云上人,道:“高居士来电已二十多日,不知消息,妙莲大和尚在此等候,焦急不安,噫!你怎么弄成这个样子?”
俩人搀扶入客堂坐了,虚云上人向常开大和尚道尽原委,未几,妙老和尚与一帮徒子徒孙闻讯赶来,道:“天天望你消息,怕你遭险,我欲回闽修龟山,听说你来,故在此等候。”
虚云上人拜道:“弟子罪过。”
虚云上人十九岁出家,二十岁依福建鼓山妙莲和尚受具足戒,二十七岁离开妙莲和尚,今已六十六岁,整整四十年,师徒在异地重逢,激动不已,二人相拥喜极而泣……随后,妙老和尚把一年轻出家人叫到跟前道:“这位就是我常跟你提起的德清师兄,快来见。”
那年轻人即向虚云上人施礼,不及问到,妙莲和尚就介绍道:“他叫观本,在老衲众多徒弟中,他是继你之后最值得夸赞的徒弟。自他来到我身边,为我分担了不少。”
虚云上人遂与观本相认,二人相谈甚欢。同回极乐寺时,虚云上人了解到观本法师俗姓张,名寿波,清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闰四月初三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乡。张寿波少时天资聪颖,过目能诵,二十四岁中广东省乡试第七名举人。光绪二十年丁酉赴北京,联名“公车上书”。戊戍政变被谤,嗣母吴太夫人狠狠教训他道:“大易,天地闭,贤人隐。汝犹未解耶?汝务近名,不务蓄德,非先世之志也!宜再求学,以补汝短……”张寿波即东渡日本东京求学。戊申移居神户,任同文学校校长。宣统三年辛亥,汉口商会推举张寿波为东渡考察商业团团长,张寿波此时声誉日隆,所到之处,声响非凡,时国事鼎沸,张寿波又投红十字军,嗣母吴太夫人获悉,痛斥道:“一代废兴,劫运难测,丝芬难理,纲绝难举,汝宜安分,母戾祖宗之遗教也!”
张寿波收拢黄心,不敢再越雷池一步,便一心经商。民国元年壬子,入大坂工厂,研习化学工业及制帽方法。旋回国,在上海创草帽工厂。嗣以时局动乱,张寿波深感精神痛苦,常觉世事无常。慕遗民之风,具禅隐之志。甲寅奉粤汉铁路局委派驻沪办事,得于玉佛寺见常州天宁寺治开和尚,并皈依门下,修净土法门,法名观本。冶开和尚示寂后,观本法师投鼓山妙莲。
闲话少絮,却说在极乐寺,妙莲老和尚看到虚云上人一连静坐数日,道:“南洋天气炎热,与内地不同,久坐恐怕坏色身,不如适度吃点药的好。”
虚云上人道:“妄念顿歇,色体数日可恢复矣!”
妙莲老和尚道:“你在此讲一部《法华经》,结结缘,我明日回国,到时来鼓山一转,我有事与你谈。”
送师父妙莲老和尚上船回国当天,虚云上人开讲《法华经》,皈依者数百人,旋又被马六甲埠诸护法请至青云亭讲《药师经》,随后又到吉隆坡灵山寺讲《楞伽经》,讲经期间,皈依者上万人。
时至冬日,滇省全体僧众来电,谓政府提寺产,要把寺里的财产充公,寄禅和尚(八指头陀)等有电来约,云共图挽救之事……
虚云上人在吉隆坡过了年,开春即从台湾经日本抵沪,与佛教会代表寄禅和尚(八指头陀)等进京请愿,住贤良寺。
庚子年(1900年),虚云上人住北京城南龙泉寺时,八国联军进城,一帮王公大臣躲到龙泉寺与虚云上人识得,在往西安逃走的路上虚云上人照顾他们不少,虚云上人这回抵京住贤良寺,肃亲王善耆领慈禧太后秘旨率先拜访,请虚云上人为其大福晋说戒法,稍后,各王公大臣纷至沓来,共商上奏诸事……诸位护法更是倾力相助,此事很快顺利解决,光绪皇帝下诏曰:
上谕。前因筹办捐款,迭领谕旨,不准巧立名目,苛扰贫民!近闻各省办理学堂工厂,诸多苛扰,甚至捐及方外,殊属不成事体,着各该督抚。饬令地方官,凡有大小寺院,及一切僧众产业,一律由地方官保护,不准刁绅囊役,藉端滋扰,至地方要政,亦不得勒捐庙产,以端政体,钦此。
此谕颁发后,各省提寺产之风闻风平息。各位王公大臣,诸位护法居士齐集贤首寺道喜,虚云上人道:“自清朝开国以来,云南地方未有颁发龙藏,似应奏请颁藏经全部,法惠遐陬……”
肃亲王善耆道:“弘扬佛法,义不容辞,此事我自会办妥,上人不用费心。”
虚云上人道:“佛是人成之佛;人是未成佛之人。佛教在于启迪智慧,引人向善,倘人人有智慧,人人有善心,社会不是就少了诸多盗、抢、杀、淫,乃至战争?……老百姓的生活也就日益安宁!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华,综观历史,佛教的翻译不仅为中华增添了五分之一的语言,不仅没有阻碍社会发展,反而拓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减缓了阶级矛盾……”
肃亲王道:“人人只当佛教是迷信,却不知如来真实义,实乃轻佛也!”于是感叹着回府,发起总管内务大臣上奏,奏书曰:
为请旨事,据僧禄司掌印僧人法安禀明,云南省大理府宾川县鸡足山钵盂峰迎祥寺住持僧人虚云呈称,本寺系为名山古刹道场,缺少藏经,愿欲请颁龙藏一份,永远供奉。查此山寺,即迦叶尊者胜会,实属古刹,请颁龙藏,为崇佛法。为此谨奏,请旨。
光绪奏阅,于三十二年六月六日准奏。朱批奉旨依议钦此。
请藏诸事,业已办竣,二十日接鼓山妙莲老和尚来书曰:“……藏经起行,先到厦门,由南洋运滇;经暂留厦,汝速回鼓山一晤。”
虚云上人接书欲动身,诸位高僧大德再三挽留,盛情推却不过,答应在北京过年。
正月初一,肃亲王赶早到贤良寺给虚云上人拜年,众散,肃亲王道:“皇上有病,久治不愈,外患内乱,令人忧虑。”
虚云上人道:“天意皆定,既知现在,何必当初?王爷,你要有思想准备——得天下者敢逆天……也要顺天哪!”
肃亲王道:“你看……皇上这病……”
虚云上人道:“菩萨知道因,所以他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做;众生不知因,只知一时快活,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
肃亲王作礼道:“上人尽管开示无妨,涉及天机,我善耆如透露半个字出去,天诛地灭。”
虚云上人闭目痴坐,道:“我昨夜观天象,明年十月,国内只怕有灾。”
肃亲王急问:“水灾还是火灾?”
虚云上人道:“先火灾后水灾”。
肃亲王问:“灾情重否?”
虚云上人道:“水火无情。”
肃亲王叩谢告辞。却说虚云上人正欲动身之日,忽一人来到贤良寺他的禅房跪求道:“求上人随小人一往。”
上人道:“你是何人?要老衲往何处去?”
来人道:“你去了自会知道。”
上人只身随了去,至一茶楼,来人掩了门,只见内间一官人出来纳头便拜:“上人受下官一拜!”
上人认出是岑春煊,心下便明白了。原来起因还是岑春煊太张扬引起的。他的政敌为了自己的前程,早就在暗中打起了他的主意。在香港有人悬赏百万大洋买岑春煊下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一个叫陈少白的书生接了单。李少白是留学生,他深知岑春煊得意乃是倚仗太后,如能让太后不再信任他,事情就成功了。其时,太后最恨保皇党,尤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甚,康有为曾在《清仪报》上撰文,痛骂慈禧不过是先帝遗弃的一个小妾。虽然岑春煊跟保皇党人素无瓜葛,不想陈少白灵机一动,将岑春煊、梁启超、麦孟华三人的照片找来,翻拍之后制成了一张联座合照,岑春煊坐中间,梁居左,麦在右,然后将照片出售给上海各报……当时,照相技术刚刚传入中国,人们对这种移花接木的把戏不了解,于是各大报馆纷纷转载,成了轰动一时的大新闻。这件事从上海一直闹到天津,再到北京,甚至传到了南洋和美洲,陈少白又将海外的报道转载于国内大小媒体,结果弄得保皇党人自己也认为岑春煊是他们的中坚力量了。陈少白知道,外边闹得再凶,如果慈禧没有看到,也是白忙一场,且李莲英和岑春煊相交莫逆,只要有他在,就算能将照片传进宫,也未必能让慈禧看到。陈少白遂高价买通小太监将照片摆到了慈禧桌子上……太后看到照片后果勃然大怒,正在此时,广东御史弹劾岑春煊的折子也到了,太后即将岑春煊去职。岑春煊下台想起虚云上人对他的衷告,追悔不已。危难之际岑又想到上人,一路打听,才知道他到了京城。岑春煊追到京城后不敢露面,每日派下人外出打听,直到上人办完事才敢惊动他。
闲话少说,却说虚云上人见岑春煊长跪,道:“快起来吧。”
岑春煊道:“岑某不晓得天高地厚将上人规劝置若罔闻,才落到如此之地步……这都是我自作自受……就算我还是官家,可上人你是菩萨,菩萨受凡夫一拜,是千当万当。岑某如今落魄,前途未卜,今特来求上人开示。”
上人道:“你命中有此一劫,且此劫皆为你先前种下了因,有因必有果,此乃定数。”
岑春煊道:“岑某已知,日后绝不敢张扬……只是眼前他们欲置我于死地,就算我有诸多不是,也罪不至死。上人慈悲,请救我于水火。”
上人见岑春煊可怜的模样,心中动了恻忄急之心,道:“你与康有为的关系是真还是假?”
“绝无此事,我的一切皆为老佛爷赏赐,我就是昏了头也不会与老佛爷的仇敌为伍。”
上人道:“如此好办,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
岑春煊泣道:“可是我的冤屈老佛爷她……”
上人道:“不碍事,好在你命中尚有贵人,他可相助度此难关。”岑春煊道:“贵人在何方?”
上人道:“岑字上头一坐山,山上莲花参北斗。”
岑春煊茅塞顿开,这不是说的去找李莲英吗?当即叩首道:“谢上人指点!”
上人离开茶楼回到贤良寺忽然想起师父的那封信,再看时,信上妙莲老和尚那句“汝速回鼓山一晤”令他的心本能地一阵悸动,断定妙老和尚一定自知西去之日无多矣!
上人不敢再做停留,十万火急赶路,刚抵厦门,即接鼓山来电,妙莲老和尚正月在龟山圆寂。虚云上人悲伤不已,日夜兼程赶往鼓山涌泉寺。
时诸山长老僧众护法居士云集鼓山参加老人茶毗礼,德悟、悟性、山遐、偏真诸同参也从各处赶来。
上人顾不上与诸师友聚首即投入事务中。好在他在此出家,一切并不陌生,加之有观本师弟尽力帮助,安排起来也井井有条。
上人见了师父慈容,泪如泉涌,自叹自二十七岁离开涌泉寺便四处漂泊,掐指一算,距今四十多年矣!惭愧自己未能侍奉妙老和尚,且数十年不通音讯,书信往来仅二、三封,自叹有负恩师,伤心赋诗云——
久与家山别,
今来发已斑。
院荒频易主,
石瘦半成顽。
旧友不相识,
幽禽自往还。
思前还想后,
不觉泪潸潸。
虚云上人日夜忙碌,建灵塔,传冥戒,接待十方信众……灵塔峻工,天降滂沱大雨,且一下半月,众忧之,四月初八雨住,初九,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世界为之焕然一新;天色向晚,夕阳依依西下,彩霞满天,鼓山宛如仙境。
妙莲老和尚骨灰一半入塔,一半留下送南洋极乐寺供养。初十骨灰入塔,大众诵经,佛前大上供毕,正念“南无萨缚恒他俄多缚噜唵三跋罗三跋罗吽”时忽一阵旋风旋转而来,将诸祭品旋于空中,灵龛顶一道霞光,直贯塔顶……
虚云上人办完师父后事,将离开鼓山时,诸同参亦归寺。道别之际,悟性说起近段时间朱绍政正四处找他。上人道:“他说过为何找我么?”
悟性道:“不曾。”
上人道:“他不说我也知道。”
悟性道:“是何事?”
上人道:“近日岑春煊失势,他必定是为前程之事问我。”
悟性道:“原来如此。”
诸同参分手后,上人携老和尚骨灰离开涌泉寺,至槟榔屿时,观音亭及大众迎者数千人,当念“南无萨缚恒他俄多缚噜炽帝唵三跋罗三跋罗吽”时又是一阵旋风,灵龛顶涌现白光,直透二里外之塔顶……
众皆称奇,继续前行,乘船至丹那,虚云上人应信众之请在观音亭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夫心经者,万法之根源,大部之精要,其意高远,菩萨大智,深观自在,自证证人,故说此经。然佛经,当先解题。解题之法,今遵天台而立五重玄义,一释名二辩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
立题有七:
一单人立题二单喻立题三单法立题四人法立题五人喻立题六法喻立题七人法喻立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单法为名。“般若”,译为“智慧”——般若有三:
一实相般若——无相不相名为实相,谓无生死涅磐及诸法等相,无相亦无,是名真实般若体相。
二观照般若——以智慧之心,照了实相之理,智明理现;破迷惑而现三德妙心……
三文字般若——即方便般若,以理无形而绝言思,依文字解义,由义现理,渐得义解俱忘、文字性空,是为实相。初学佛者,非方便难入其门,文字义趣,是方便之境。
方便般若与观照般若何异?
亦异亦同。方便依文义而解,解是方便之智,乃分别智分别事境(权智也);观照依实相而观,乃无分别智,直照理境,即实智也,此为亦异;虽权智对事,别无实外之仅,虽实智照理,亦无权外之实,即实即权,其体无二,此为亦同……
……
“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生为此岸,涅磐为彼岸,烦恼为苦海,智慧为舟。心经开卷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生死,“照见”是舟,“皆空”是到彼岸。
“心”——圣凡之主,善恶之源……
“经”——通称,不同的经名是别称
……
虚云上人花三日时间在此讲完二百多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转船赴暹罗(泰国),船中无素食,虚云上人只喝不吃,终日趺坐,有一个英国人,看之好奇,用中文问虚云上人,“和尚去哪里?”
“云南。”虚云上人道。
洋人煞是热情邀请虚云上人到他的客房入坐,拿出蛋糕、牛奶,问:“吃否?”
虚云上人摇头。
洋人问:“和尚住云南何处?”
虚云上人道:“鸡足山迎祥寺。”
洋人道:“此处规矩甚好。”
虚云上人道:“居士何以知之?”
洋人道:“我在腾冲昆明领事官谋职,到处参观过寺院。”
这时,英领事吩咐手下人送来素菜妙饭,二人吃过,英领事问:“和尚此行何事?”
虚云上人告诉他,“送藏经回寺,沿途结缘以修藏经殿。”
英领事问:“有公文否?”
“有。”虚云上人拿出证据及缘簿。
英领事接过细看,不假思索地在缘簿上写下三千元。
船到暹罗,虚云上人住龙泉寺,第二日,开始讲《地藏经》,中午,英领事来龙泉寺,知这和尚不仅不是假和尚,而且还是一个了不得的大和尚,心悦诚服交三千元现款悄然而去……
讲《地藏经》时,虚云上人趺坐,讲着、讲着,声音顿息,自然而然定去……到第九日,上人方出定,一时哄动(泰国)京城,国王大臣善男信女闻之皆来顶礼膜拜。九日后,国王亲将虚云上人接入王宫,百般供养,问:“和尚有何要求?”
虚云上人道:“贫衲不敢说。”
国王道:“有何不敢?但说无妨。”
虚云上人道:“贫衲想在云南宾川县鸡足山迎祥寺修一藏经殿,除此贫衲别无他求。”
国王道:“和尚勿忧,本王助你修藏经殿之数万金。”
不多日,槟榔屿极乐寺派人来接妙莲老和尚的另一半骨灰。安葬好师父骨灰虚云上人启程要走了,暹罗(泰国)宫内及诸大臣、护法居士、善男信女排成长龙般的队伍送行,国王兴致所至,送地三百顷,虚云上人转赠极乐寺。
虚云上人携藏经回滇,刚至鸡足山,就有悟性自高旻寺来访,一见即道:“云公,有事,有事,故而告之。”
虚云上人道:“事从何来?”
欲知虚云上人有何事,且听下回分解。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两性关系: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解释】看见别人的妻子女儿美丽动人,就立刻起了淫欲的心,想要与她私通。【分析】色,这件事情,是人最容易犯的罪业啊!它比起贪财杀生等等的恶业,还要百倍的难以控制;所以它的败德取祸,也比其他的恶业,要百倍的严酷惨烈。然而太上对于贪财杀生等的事情,不断再三的说明禁戒;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邪淫”,一般是指佛教上所认为不适当的性行为,属於佛教在家居士所要奉行的五戒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不良性行为。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