缁门警训卷第四
漉囊教意
钞云。物虽轻小所为极大。出家慈济厥意在此。今上品高行尚饮虫水。况诸不肖焉可言哉。故律中为重虫命。偏制饮用。二戒由事常现。有用者多数故也。记云。出家之人修慈为本。慈名与乐。无杀为先。物类虽微保命无异。此乃行慈之具。济物之缘。大行由是而生。至道因兹而克。同俦负识勿以为轻。
引大教说净以斥倚滥
资持引地持论云。菩萨先于一切所畜资具。为非净故。以清净心舍与十方诸佛菩萨。如比丘将现前衣物。舍与和尚阇黎等。涅槃云。虽听受畜要须净施。笃信檀越是也。今时讲学专务利名。不耻五邪。多畜八秽。但随浮俗。岂念圣言。自下坛场经多夏腊。至于净法一未沾身。宁知日用所资无非秽物。箱囊所积并是犯财。慢法欺心自贻伊戚。学律者知而故犯。余宗者固不足言。谁知报逐心成。岂信果由种结。现见袈裟离体。当来铁叶缠身。为人则生处贫穷衣裳垢秽。为畜则堕于不净毛羽腥臊。况大小两乘通名净法。倘怀深信。岂惮奉行。故荆溪禅师辅行记云。有人言。凡诸所有非已物想。有益便用说净何为。今问等非已财。何不任于四海。有益便用。何不直付两田(悲敬二田)。而闭之深房封于囊箧。实怀他想用必招愆(犯盗)。忽谓已财仍违说净。说净而施。于理何妨。任已执心后生仿效。故知不说净人深乖佛意。两乘不摄。三根不收。若此出家岂非虚丧於戏。
八财不净长贪坏道
钞云。一田宅园林。二种植生种。三贮积谷帛。四畜养人仆。五养系禽兽。六钱宝贵物。七毡褥釜镬。八象金饰床及诸重物。此之八名经论及律盛列通数。显过不应。又律经言。若有畜者非我弟子。五分亦云。必定不信我之法律。由此八种皆长贪。坏道污染梵行。有得秽果故。名不净也。乃至云。律中在事小机意狭故。多开畜。又涅槃云。若诸弟子无人供须时世饥馑。饮食难得。为欲护持建立正法。我听弟子受畜金银车乘田宅谷米贸易所须。虽听受畜。如是等物要须净施。笃信檀越。记云。上明大乘机教俱急。下明小乘机教俱缓。律在事者违事故。轻则显经宗。于理违理故。重小机意狭不堪故。开反上。大乘堪任故重。世人反谓小乘须戒。大教通方几许误哉。
劝广开怀利随道拥
僧网篇云。真诚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厌三界之无常。辞六亲之至爱。舍五欲之深著。良由虚妄之俗可弃。真实之道应归。是宜开廓远意除荡鄙怀。不吝身财护持正法。况僧食十方普同彼取。自分理应随喜。而人情忌惬用心不等。或有闭门限碍客僧者不亦蚩乎。鸣钟本意岂其然哉。出家舍著尤不应尔。但以危脆之身。不能坚护正法。浮假之命不肯远通。僧食违诸佛之教。损檀越之福。伤一时众情。塞十方僧路。对谬后生所败远矣。改前迷而复道不亦善哉(悭食独啖饿鬼之业是谓大迷)。或问僧事有限外客无穷。以有限之食供无穷之僧。事必不立。答曰。此乃鄙俗之浅度琐人之短怀。岂谓清智之深识达士之高见。夫四辈之供养。三宝之福田。犹天地之生长山海之受用。何有尽哉。故佛藏经言。当一心行道随顺法行。勿念衣食所须者。如来白毫相中一分。供诸一切出家弟子。亦不能尽。由此言之。勤修戒行至诚护法。由道得利以道通用。乃至云。俗教尚谓忧道不忧贫。况出家之士高超俗表。不忧护法而忧饮食。其失大甚也。
辩烧身指大小相违
资持云。义净三藏寄归传。广斥世人烧身然指。意谓菩萨大士之行。非出家比丘所宜。古来章记相传引诫。讲者寡闻用为口实。此由不知机有浅深。教分化制律明自杀。方便偷兰烧指然香。违制得吉。梵网所制。若不烧身臂指非出家菩萨。犯轻垢罪。此盖小机急于自行。期尽报以超生。大士专在利他。历尘劫而弘济。是以小律结其大过。大教叹其深功。况大小两教俱是圣言。一抑一扬岂容乖异。且经明出家菩萨。那云不许比丘(彼云舍身非沙门所为等)。传列苦行遗身岂是专存通俗(彼云经中所明事存通俗)。荆溪所谓依小不烧则易。依大烧之则难。保命贪生物情皆尔。今以义判且为三例。一若本白衣不在言限。或全不受戒。依此经中足指供养胜施国城。若依梵网直受大戒顺体奉持。然之弥善。二若单受小戒位局比丘。不烧则顺本成持。烧之则依篇结犯。三若兼受大戒名出家菩萨。烧则成持。不烧则成犯。若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并从大判不犯律仪。若此以明粗分进否。岂得雷同一概顿斥为非。然有勇暴之夫。情存矫诳邀人利养。规世声名故。坏法门。乃佛教之大贼。自残形体。实儒宗之逆人。直是恶因终无善报。今时颇盛聋俗。岂知则义净之诫。亦有取矣
律制杂学以妨正业
钞文云。五分云。为知若会等(知事差僧及法食会集等)。学书不得为好废业。不听卜相及问他吉凶。四分开学诵文书。及学世论为伏外道。杂法中新学比丘开学算法。十诵好作文颂庄严章句。是可怖畏不得作。毗尼母论佛言。吾教汝一句一偈。乃至后世应行者即行之。不应行者亦莫行之。后世比丘所说亦尔。记云。以书算卜术俗典文颂。俱是世法非出家业。为因缘故时复开之。今时释子名实俱丧。能书写则称为草圣。通俗典则自号文章。择地则名为山水。卜术则呼为三命。岂意舍家事佛随顺俗流之名。本图厌世超升翻集生死之业。故智论云。学习外典如以刀割泥。泥无所成而刀自损。又如视日光令人眼暗。然往古高僧亦多异学。或精草隶。或善篇章。或医术驰名。或阴阳显誉。皆谓精穷傍涉余宗。无非志在护持助通佛化。故善戒云。若为论议破于邪见。若二分经一分外书。不犯四分开诵。此其意耳。今或沽名邀利附势矜能。形厕方袍心染浮俗。毕身虚度。良可哀哉。
解行无实反轻戒律
资持云。十诵中律制比丘。五夏已前专精律部。若达持犯办比丘事。然后乃可学习经论。今越次而学行既失序。入道无由。大圣呵责终非徒尔。又彼律云。佛见诸比丘不学毗尼。遂赞叹毗尼面前赞叹。波离持律第一。后诸上座长老比丘从波离学律也。今持才沾戒品。便乃听教参禅。为僧行仪一无所晓。况复轻陵戒检毁呰毗尼。贬学律为小乘。忽持戒为执相。于是荒迷尘俗肆恣凶顽嗜杯脔。自谓通方。行淫怒言称达道。未穷圣旨错解真乘。且戒必可轻。汝何登坛而受。律必可毁汝何削发染衣。是则轻戒全是自轻。毁律还成自毁。妄情易习至道难闻。拔俗超群万中无一。请详圣训能无从乎。
归敬三宝兴意
归敬仪云。然则熏习日久取会无由。事须立敬设仪。开其信首之法。附情约相显于成化之功。然后肝胆涂地。形骸摧折。知宇宙之极尊。则敬逾天属(天属即父母也)。晓教义之远大。则道越常迷(即七略经史等)。乃至云。小乘论云。敬者。以惭为体也。由我德薄前境尊高故。行敬也。今反无惭不耻深可笑也。大乘论云。由信及智故。敬于彼信故。非邪智故。兴敬故。引诚教信智及惭敬之本矣。又引论云。归依者回转之语。由昔背正从邪流荡生趣今佛出世兴言极尊。遂即回彼邪心。转从正道故也。于是乃立归法有五等之差。始于背俗之初。终于入道之极。皆归三宝以为心师之迹也。所师极矣。所为大矣。故增一阿含经云。无恭敬心于佛者。当生龙蛇中。以过去从中来。今犹无敬。多睡痴等斯为良证。大悲经云。佛过去时行菩萨道。见三宝舍利塔像。师僧父母耆年善友。外道诸仙沙门婆罗门。无不倾侧谦下敬让。由是报故。成佛已来山林人畜无不倾侧以敬于佛。又俗礼云。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是也。
求归三宝功益
敬仪云。是知初心后进必须凭师善友。今依止三宝常乐亲近故。大智论云。若菩萨未入法位。远离诸佛坏诸善根。没在烦恼自不能度。安能度人。是故不应远离诸佛。譬如婴儿不离其母。行道不离粮食。热时不离凉风。寒时不欲离火。度水不离好船。病苦不离良医。是故菩萨常不离佛。何以故。父母亲友人天王等。不能益我度诸苦海。唯佛世尊令我出苦。是故常念不离诸佛。又如善生经云。若人受三自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归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又校量功德经云。四有洲中满二乘果。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三宝胜故。
列示三宝名相
归敬仪云。然三宝为敬谒之尊。是以明其相状行者云。归命常住法身。所谓如来成就十力四无所畏。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念处等。一切种智无上调御。功德智慧微妙清净。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安慰世间普覆一切。无障无碍无所分别。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而能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常举右手安接众生。放大光明除无明暗。百福庄严万德圆满。雨甘露雨转正法轮。济益众生出生死海。是故号佛众圣中尊无上法王。
十二部经(梵语一修多罗二祇夜三和伽那四伽陀五优陀那六尼陀那七阿波陀那八伊帝目多伽九阇陀伽十毗佛略十一阿浮达摩十二优波提舍唐言一契经二重颂三授记四孤起五无问六因缘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未曾有十二论议)上中下善义味清净。自然具足开现梵行。最上第一。度于彼岸甚深实相。平等大慧自性清净。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而此正法境界无碍。为众生说不违实义。由是无上出世良药。彼灭众生无始烦恼。
三乘净僧所有三慧(闻思修也)。是菩萨道。披弘誓铠策精进马。执忍辱弓放智慧箭。杀烦恼贼。直心深心。决定正趣无上。第一平等正道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受行诸佛一切言教。常以六度度诸众生。常以四摄摄诸含识。为尊为导。为依为救。安置众生佛菩提道。是故号僧法朋善友。常以方便利益世间。是良福田真供养者。
三宝住持全由戒法
资持云。三宝四种一体理体就理而论。化相一种局据佛世。住持一位通被三时。功由戒力运载不绝故。如舟焉何以然耶。由佛法二宝并假。僧弘僧宝所存。非戒不立。如标宗中顺则三宝住持。违则覆灭正法。又如华严云。具足受持威仪教法。能令三宝不断等。
明理三宝功高归之益大
归敬仪云。由此三宝常住于世。不为世法之所凌慢。故称宝也。如世珍宝为世所重。今此三宝为诸群生三乘七众之所归仰。故云正归。若无专信杂事邪神。虽受归戒不得圣法。故经云。归依于佛者真名清信士。终不妄归依其余诸天神。斯何故耶。以真三宝性相常住。堪为物依。自余天帝身心苦恼。有为有漏无力无能。自救无暇。何能救物。唯出世宝有力能持。言归依者。如凭王力得无侵害。今凭正宝威福无涯故。使神龙免金翅之诛。信士超夜叉之难。五种三归皆归此宝。或即名之同相三宝。由理通三世义尽十方。常住三宝此为至极。经云。若人得闻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堕恶趣。斯何故耶。以知法佛本性常故。一时闻解熏本识心。业种既成净信无失。况能立愿归依奉为师范。固当累劫清胜义无陷没。如经有人受三归依。弥勒初会解脱生死。此乃出苦海之律梁。入佛法之阶位。
住持三宝
住持三宝者。人能弘道万载之所流慈。道假人弘三法于斯开位。遂使代代兴树处处传弘。匪假僧扬佛法潜没。至如汉武崇盛初闻佛名。既绝僧传。开绪斯竭及显宗开法远访身毒。致有迦竺来仪演布声教。开物成务发信归心。实假敷说之劳。诚资相状之力。名僧宝也。所说名句表理为先。理非文言无由取悟。故得名教。说听之缘。名法宝也。此理幽奥非圣莫知。圣虽云亡影像斯立。名佛宝也。但以群生福浅不及化源。薄有余资犹逢遗法。此之三宝体是有为。具足漏染不足陈敬。然是理宝之所依持。有能遵重相从出有。如俗王使巡历方隅。不以形征故敬齐一。经云。如世有银金为上宝。无银有鋀亦称无价。故末三宝敬亦齐真。今不加敬更无尊重之方。投心何所起归何寄。故当形敬灵仪心存真理。导缘设化义极于斯。经云。造像如麦获福无量。以是法身之器也。论云。金木土石体是非情。以造像故。敬毁之人自获罪福。莫不表显法身。致令功用无极故。使有心行者。对此灵仪莫不涕泣横流。不觉加敬。但以真形已谢。唯见遗踪如临清庙自然悲肃。举目摧感如在不疑。今我亦尔。慈尊久谢唯留影像。导我幔幢是须倾屈接足而行礼敬如对真仪。而为说法。今不见闻。心由无信。何以知耶。但用心所拟三界尚成。岂此一堂顽痴不动。大论云。诸佛常放光说法众生罪故。对面不见。是须一像既尔。余像例然。树石山林随相标立。导我心路无越圣仪。
化相三宝
化相三宝者。谓释迦如来为佛宝也。所说灭谛为法宝也。先智苦尽为僧宝也。此化相三宝。或名别相体。是无常四相所迁灭。过千载但可追远。用增翘敬。以贤劫中三佛已往。无我第四群生何依。长沦苦海解脱无路。是以能仁膺期出世。三祇修炼万行功圆。纤瑕去而法性凝清。片善具而报化微妙。尔后上生兜率下降王宫。三十岁居道树成佛。四十九年住世教化。说法三百五十度。宣演八万四千门。王臣外护于四海九州。师僧内传于人间天上。利益广大传法难思故有偈云。
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坐遍三千。若不传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
传法有五
一受持二看读三讽诵四解说五书写。
外护内护流传。即佛法僧宝不断也。
仁宗皇帝赞三宝文
赞佛
天上天下金仙世尊。一心十号四智三身。度脱五阴超逾六尘。生灵归敬所谓能仁
赞法
万法唯心心须至静。由彼一心能生万行。背觉为妄悟真则圣。稽首法门昭然佛性
赞僧
六度无懈四恩匪常为人眼目助佛津梁。体润一雨心熏众香。道无不在此土他方。
大慧禅师看经回向文
某甲业力障魔神志错乱。所历根钝自然想来。脱略混淆颠倒重叠。临文徇意字误句差。乖清浊之正音。泥解会之邪见。或事夺其志心不在经。问对起居断绝隔越。久诵懈怠因事愤嗔。严洁或涉于垢尘。肃敬或成于渎慢。身口服用之不净。衣冠礼貌之弗恭。供不如仪处非其他。卷舒揉乱坠落污伤。种种不专不诚。大惭大惧。恭愿诸佛菩萨。法界虚空界一切圣众。护法善神天龙等。慈悲怜悯忏涤罪愆。悉令诵经功德周圆毕遂。某甲回向心愿尚虑译润。或误注解。或非传授差殊音释舛错。校对仍改之失。书写刊刻之讹。其师其人悉为忏悔。仗佛神力使罪消除。常转法轮起济含识。
懒庵枢和尚语
佛诫罗睺罗颂云。十方世界诸众生。念念已证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得自轻而退屈。六凡四圣同此一性。彼既如是我何不然。直须内外资熏一生取办。更若悠悠过日。是谁之咎。古德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天台智者大师云。何不绝语言置文字。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一微尘者。众生妄念也。大千经卷者。众生佛性也。众生佛性为妄念所覆。妄念若破则佛性现前。此老人为固执文字语言者。兴此叹也。此亦是金鎞刮膜之义。他日眼开方知得力。
楞严经云。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若不以戒摄心者。纵饶解齐佛祖。未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况平平之人。清凉国师以十愿律身者。良有以也。戒以慎为义。又曰。洗心曰斋。防患曰戒。
四句偈
经中四句偈者。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不能受持四句偈。若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能受持四句偈。山野看来。人人皆能受持。知者万中有一。何故如此。秖为此经被他前尘盖覆。不自觉知也。
示比丘忖己德行受食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者。德行全可以应供。德行缺则不可应供。今之比丘或年三四十岁。或年五六十岁。未尝一日不应供也。德行全耶。德行缺耶。所以云。学道不通理覆身还信施。长者八十一其树不生耳。年齿既高园中蕈不生。教有明文。不可不信。若也一念回光。日消万两黄金。
示比丘慎勿放逸
增一阿含经云。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涅槃以无放逸为食。如今丛林中三八念诵。鸣钟集众。维那白云。众等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此语与增一颇同。往往闻者以为常例。如风过树略不餐采。佛祖之意遂成虚设矣。
菩萨三事无厌
智论云。菩萨唯有三事无厌。一者供养佛无厌。二者闻法无厌。三者供给僧无厌。今之学者虽未至菩萨地位。拨弃因果者或有之。更不究先圣之微言。殊不知即理而事即事而理。事理圆融法尔如是。故永明云。拟欲蛭嫌海量蜜掩日光乎。
戒定慧三学者。众生自性本有之物。不因修证而得。非唯诸佛菩萨具足。一切凡夫悉皆具足。自性无善恶。无持亦无犯。是自性戒。自性无静乱。无取亦无舍。是自性定。自性本无知而无所不知。是自性慧。诸佛菩萨知有故得受用。一切凡夫不知有故不得受用。知有不知有似乎少异。而戒定慧未尝少异也
诫观檀越四事从苦缘起出生法终南山宣律师为弟子慈忍作
损害生命名苦业。筋骨斯尽名苦缘。经云。食者从耕种锄刈收治。飏簸窖藏运辇舂磨。炊爨蒸煮。聊设供给奉送。又种菜造墙溉灌田园。营为酱酢。计一钵食出一钵汗。汗在皮肉即是其血。一食功力出于作者一钵之血。况复一生凡受几食。始从耕种乃至入口。伤杀无数杂类小虫。是以佛戒日受一食支持性命寄过一生。衣服者养蚕杀茧。取柔织络染浣裁缝。众缘调度无量辛苦。计上下衣资凡杀几蚕。出几气力。蚕茧入汤受几痛苦。是故佛教著粪扫衣。障弊陋质。冀得修道。房舍者。从起立墙壁穿坑掘地。伤杀土虫。斫伐材木伤林树虫。造砖瓦时杀泥水虫。放火陶治杀柴草虫。作人苦力施主费财。饮食众缘劳损甚大。始成一房。是故行者依于冢树草蓐自安。念食是苦节身而食。念衣杀命著粪扫衣。念房舍卧具从苦缘生。志乐头陀三月一移。念四事难消少欲知足。经云。受檀越食如饥馑世食子肉想。受施主衣如热铁缠身。入房舍时如入铁镬。受床座时如热铁床。宁破此身犹如微尘。不以破戒之身受人供给。三涂苦报皆为爱衣贪食乐好房舍。若破戒因缘还偿施主。或作奴婢鞭打驱策。或受畜生形披毛带角。生偿筋骨死还皮肉。负重力尽起而复倒。虚受信施乐不足言。及偿施主苦过万倍。是故教汝知惭知愧。慎护后世莫破戒受施。名为净心。
诫观末法中校量心行法
凡夫解义皆因听学。为知法人。身犯四重畜八不净。财食啖俗馔无羞无耻。知而故犯。不畏后世。是故令汝校量心行。先净禁戒后方听经。汝用五诫得名净心。古者大德讲华严经。唯一卷疏。于后法师作三卷疏。今时讲者十地一品。出十卷疏。各逞功能竞显华诵。文字浩博寄心无所。然文者当体即义。何须人语。今时愚人竞求于名。不求于法。法尚不可著。何况著文字。法离文字言语断故大集经云。经文是一。讲者异说。各恃己见坏乱正法。天神嗔故三灾俱起。以是因缘佛法淡薄。如一斛水解一升酪。看似酪色食即无味。谛思讲论人情测佛。佛智境界岂人能测。如是审察名为净心。
诫观破戒僧尼不修出世法
僧尼破戒者。所谓畜养奴婢僮仆。牛驴车乘。田宅种植园林花果。金银粟帛。屏风毡被。好枕细席。箱匮盆瓮。铜器槃碗。上好三衣。牙床坐褥。房舍退屋。厨库碓磨。脂谱药酒。杂鲑酱酢。异种口味。王公贵重多人顾识。生缘富贵数过亲旧。饷送吊问申诉衙府。身为众首门徒强盛。讲说相难好喜音乐。常居一寺评量僧事。迭相摈罚借问旱潦丰俭。盗贼水火毒兽之事。经过酒店市[(缠-糸)+(郊-交)]屠脍。猎射之家。亲友妇女琴瑟诗赋。围棋双陆。读外书典。高语大笑。嫌恨诤竞。饮酒食肉。绫罗衣服。五色鲜明。勤剃须发。爪利如锋。畜八不净财宝富足。于此等事贪求爱著。积聚不离名真破戒。经云。此等比丘名秃居士。名披袈裟贼。名秃猎师。名三涂人。名无羞人。名一阐提。名谤三宝。名害一切檀越眼目。名生死种子。名障圣道。远离此等十种恶名。即为净心。
诫观六难自庆修道法
一者万类之中人身难得。如提谓经说。今得人身难于龟木。二者虽得人身中国难生。此土即当边地之中。具足大乘正法经律。三者虽有正法信乐复难。今随力信不敢疑谤。四者人身难具。今受男形根无残缺。相貌成就。五者虽具男形六根无缺。五欲缠染出家甚难。今得割爱出家修道。披著佛衣受佛净戒。六者虽受禁戒随戒甚难。汝可于戒律中尊重爱乐。惭愧慎护。于此六事若不观察。即便放逸深障圣道。既超六难常应喜庆。难得已得得已莫失。如是思量名为净心。
戒贤论师祈祷观音文
闻性空持妙无比。思修顿入三摩地。无缘慈力赴群机。明月影临千涧水。比丘某甲稽首归命。大慈悲父观世音菩萨。仰愿他心道眼无碍见闻。动大哀怜冥熏加被。一者愿某甲早断漏结速证无生。三业圆明六根清净。二者愿某甲一闻千悟获大总持。具足辩才四无碍解。凡是圣教熏习其心。一历耳根永无忘失。功德智慧庄严其身。根根尘尘周遍法界。三者愿某甲上求佛果下度群生。梵行早圆三轮空寂。直至成佛。于其中间舍身受身。常为男子随佛出家。发菩提心。自利利他行愿无尽。然后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而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生彼国已满诸大愿。足菩萨行。与诸众生皆成佛道。
永嘉真觉禅师发愿文
稽首圆满遍知觉。寂静平等本真源。相好严特非有无。慧明普照微尘刹。稽首湛然真妙觉。甚深十二修多罗。非文非字非言诠。一音随类皆明了。稽首清净诸贤圣。十方和合应真僧。执持禁戒无有违。振锡携瓶利含识。卵生胎生及湿化。有色无色想非想。非有非无想杂类。六道轮回不暂停。我今稽首归三宝。普为众生发道心。群生沉沦苦海中。愿因诸佛法僧力。慈悲方便拔诸苦。不舍弘愿济含灵。化力自在度无穷。恒沙众生成正觉。说此偈已。我复稽首归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僧前承三宝力。志心发愿修无上菩提。契从今生至成正觉。中间决定勤求不退。未得道前身无横病。寿不中夭。正命尽时不见恶相。无诸恐怖。不生颠倒。身无苦痛心不散乱。正慧明了。不经中阴。不入地狱。畜生饿鬼。水陆空行。天魔外道。幽冥鬼神一切杂形。皆悉不受。长得人身聪明正直。不生恶国。不值恶王。不生边地。不受贫苦。奴婢女形黄门二根。黄发黑齿顽愚暗钝。丑陋残缺盲聋喑哑。凡是可恶毕竟不生。出处中国正信家生。常得男身六根完具。端正香洁无诸垢秽。志意和雅身安心静。不贪嗔痴三毒永断。不造众恶恒思诸善。不作王臣不为使命。不愿荣饰安贫度世。少欲知足。不长畜积。衣食供身。不行偷盗。不杀众生。不啖鱼肉。敬爱含识。如我无异。性行柔软。不求人过。不称己善不与物诤。怨亲平等。不起分别。不生憎爱。他物不悕。自财不吝。不乐侵犯。恒怀质直。心不卒暴。常乐谦下。口无恶说。身无恶行。心不谄曲。三业清净在处安隐。无诸障难。窃盗劫贼。王法牢狱枷杖钩锁。刀枪箭槊猛兽毒虫。堕峰溺水火烧风飘。雷惊霹雳树折岩颓。堂崩栋朽挝打怖畏。趁逐围绕执捉系缚。加诬毁谤横注钩牵。凡诸难事一切不受。恶鬼飞灾天行毒疠。邪魔魍魉若河若海。崇山穹岳居止树神。凡是灵只闻我名者。见我形者。发菩提心。悉相覆护不相侵恼。昼夜安隐无诸惊惧。四大康强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心无乱想。不有昏滞不生断见。不著空有远离诸相。信奉能仁不执己见。悟解明了生生修习。正慧坚固不被魔摄。大命终时安然快乐。舍身受身无有怨对。一切众生同为善友。所生之处值佛闻法。童真出家为僧和合。身身之服不离袈裟。食食之器不乖盂钵。道心坚固不生憍慢。敬重三宝常修梵行。亲近明师随善知识。深信正法勤行六度。读诵大乘行道礼拜。妙味香花音声赞呗。灯烛台观山海林泉。空中平地在间所有。微尘已上悉持供养。合集功德回助菩提。思惟了义志乐闲静。清素寂默不爱喧扰。不乐群居常好独处。一切无求专心定慧。六通具足化度众生。随心所愿自在无碍。万行成就精妙无穷。正直圆明志成佛道。愿以此善根。普及十方界。上穷有顶。下极风轮。天上人间六道诸身。一切含识。我所有功德。悉与众生共。尽于微尘劫。不惟一众生。随我有善根。普皆充薰饰。地狱中苦恼。南无佛法僧称佛法僧名。愿皆蒙解脱饿鬼中苦恼。南无佛法僧称佛法僧名。愿皆蒙解脱畜生中苦恼。南无佛法僧称佛法僧名。愿皆蒙解脱天人阿修罗。恒沙诸含识八苦相煎迫。南无佛法僧。因我此善根普免诸缠缚。南无三世佛。南无修多罗菩萨声闻僧微尘诸圣众。不舍本慈悲摄受群生类。尽空诸含识归依佛法僧。离苦出三涂。疾得超三界。各发菩提心。昼夜行般若。生生勤精进。常如救头然。先得菩提时。誓愿相度脱我行道礼拜。我诵经念佛。我修戒定慧。南无佛法僧。普愿诸众生悉皆成佛道。我等诸含识坚固求菩提。顶礼佛法僧。愿早成正觉。
随州大洪山遂禅师礼华严经文
南无毗卢教主华藏慈尊。演宝偈之金文。布琅函之玉轴。尘尘混入刹刹圆融。十兆九万五千四十八字。一乘圆教大方广佛华严经。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常愿供养常恭敬七处九会佛菩萨。常愿证入常宣说五周四分华严经。常愿供养无休歇九十刹尘菩萨众。常愿悟入常宣说大方广佛华严经。伏愿某甲生生世世在在处处。眼中常见如是经典。耳中常闻如是经典。口中常诵如是经典。手中常书如是经典。心中常悟如是经典。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得亲近华藏一切圣贤。常蒙华藏一切圣贤慈悲摄受。如经所说愿悉证明。愿如善财菩萨。愿如文殊师利菩萨。愿如弥勒菩萨。愿如普贤菩萨。愿如观世音菩萨。愿如毗卢遮那佛。以此称经功德。以此发愿功德。愿与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消无始以来尽法界虚空界无量罪垢。愿与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解无始以来尽法界虚空界无量冤业。愿与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集无始以来尽法界虚空界无量福智。同游华藏庄严海。同入菩提大道场。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桐江瑛法师观心铭
心焉心焉。本自天然。卓尔独立湛寂孤坚。妙中至妙玄中又玄。无来无去不变不迁。非迷非悟绝圣绝贤。思不可及强以言诠。由体明觉遂生诸缘。镜含万象海纳百川。收之兮神潜方寸。舒之兮光充大千。变化自在作用无边。乃生乃佛为实为权。迷之则浩浩不返。悟之则了了相传。心焉汝灵心焉汝灵。语汝莫忘诲汝须听。汝具万法兮本自圆成。万法具汝兮其体空平。境非实境名是假名。汝昔不悟兮枉受伶俜。汝今自觉兮可保坚贞。触途莫滞念起即惺。六尘不染三毒乃清。休更鼓之令浊兮失本明。宜自澄之令净兮归元精。
缁门警训卷四(终)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