缁门警训卷第二
龙门佛眼远禅师坐禅铭
心光虚映体绝偏圆。金波匝匝动寂常禅。念起念灭不用止绝。任运滔滔何曾起灭。起灭寂灭现大迦叶。坐卧经行未尝间歇。禅何不坐坐何不禅。了得如是始号坐禅。坐者何人禅是何物。而欲坐之用佛觅佛。佛不用觅觅之转失。坐不我观禅非外术。初心闹乱未免回换。所以多方教渠静观。端坐收神。初则纷纭久久恬淡。虚闲六门六门稍歇。于中分别。分别才生已成起灭。起灭转变从自心现。还用自心反观一遍。一反不再圆光顶戴灵焰腾辉。心心无碍横该竖入。生死永息。一粒还丹点金成汁。身心客尘透漏无门。迷悟且说逆顺休论。细思昔日冷坐寻觅。虽然不别也大狼藉。刹那凡圣无人能信。匝地忙忙大须谨慎。如其不知端坐思惟一日筑著。伏惟伏惟。
三自省察
是身寿命如驹过隙。何暇闲情妄为杂事。既隆释种须绍门风。谛审先宗是何标格。
道业未办去圣时遥。善友师教诚不可舍。自生勉励念报佛恩。惟己自知大心莫退。
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
鹅湖大义禅师坐禅铭
参禅学道几般样。要在当人能择上。莫只忘形与死心。此个难医病最深。直须坐究探渊源。此道古今天下传。正坐端然如泰山。巍巍不要守空闲。直须提起吹毛利。要剖西来第一义。瞠却眼兮剔起眉。反覆看渠渠是谁。还如捉贼须见赃。不怕贼埋深处藏。有智捉获刹那顷。无智经年不见影。深嗟兀坐常如死。千年万岁只如此。若将此等当禅宗。拈花微笑丧家风。黑山下坐死水浸。大地漫漫如何禁。若是铁眼铜睛汉。把手心头能自判。直须著到悟为期。哮吼一声狮子儿。君不见磨砖作镜喻有由。车不行兮在打牛。又不见岩前湛水万丈清。沉沉寂寂杳无声。一朝鱼龙来搅动。波翻浪涌真堪重。譬如静坐不用工。何年及第悟心空。急下手兮高著眼。管取今生教了办。若还默默恣如愚。知君未解做工夫。抖擞精神著意看。无形无影悟不难。此是十分真用意。勇猛丈夫却须记。切莫听道不须参。古圣孜孜为指南。虽然旧阁闲田地。一度嬴来得也未。要识坐禅不动尊。风行草偃悉皆论。而今四海清如镜。头头物物皆吾听。长短方圆只自知。从来丝发不曾移。若问坐禅成底事。日出东方夜落西。
庐山东林混融禅师示众
避万乘尊荣受六年饥冻。不离草座成等正觉。度无量众。此黄面老爷出家样子。后辈忘本反为口体。不务耕桑。见成利养为便。不奉君亲免事征役为安。假名服窃世缘。以斗诤作佛事。老不知悔死为园菌。良可悲夫。汝辈出家。当思齐草座之前。自省园菌之下可尔。
蓝谷信法师自镜录序
余九岁出家于今过六十矣。至于逍遥广厦顾步芳除。体安轻软身居闲逸。星光未旦。十利之精馔已陈。日彩方中。三德之珍羞总萃。不知耕获之顿弊。不识鼎饪之劬劳。长六尺之躯。全百年之命者。是谁所致乎。则我本师之愿力也。余且约计五十之年。朝中饮食盖费三百余硕矣。寒暑衣药盖费二十余万矣。尔其高门邃宇碧砌丹楹。轩乘仆竖之流。几案床褥之类。所费又无涯矣。或复无明暗起邪见。横生非法弃用非时饮啖。所费又难量矣。此皆出自他力资成我用。与夫汲汲之位。岂得同年而较其苦乐哉。是知大慈之教至矣。大悲之力深矣。况十号调御。以我为子而覆之。八部天龙。以我为师而奉之。皇王虽贵。不敢以臣礼畜之。则其贵可知也。尊亲虽重。不敢以子义瞻之。则其尊可知也。若乃悠悠四俗茫茫九土。谁家非我之仓储。何人非予之子弟。所以提盂入室。缄封之膳遽开。振锡登衢。施慢之容肃敬。古人以一餐之惠。犹能效节。一言之顾。尚或亡躯。况从顶至踵。皆如来之养乎。从生至死。皆如来之荫乎。向使不遇佛法不遇出家。方将晓夕犯霜露晨昏勤陇亩。驰骤万端逼迫千计。弊襜尘絮。或不足以盖形。藿茹餐食。或不能以充口。何暇旰衡广宇策杖闲庭曳履。清谈披襟闲谑。避寒暑择甘辛。呵斥童稚征求捧汲。纵意马之害群。任情猿之矫树也。但三障云耸十缠萦结。痴爱乱心狂愚患恼。自悔自责。经瞬息而已迁。悲之恨之。历旬朔而俄变。或复升堂致礼。耻尊仪而雨泣。对格披文。惭圣教而垂泪。或鹑衣犬食困辱以治之。损财去友。孤穷而苦之。竟不能屈慢山清欲火。舍粗弊之声色。免镬汤之深诛。岂不痛哉。岂不痛哉。所以常惨常啼酸辛而不极。空藏地藏救接而无方。余又反覆求已周旋。自抚形容耳目不减于常流。识悟神清参差于名辈。何福而生中国。何善而预出家。何罪而戒检多违。何衅而刚强难化所以萦纡日吴伫叹中宵。莫识救之之方。未辨革之之术。然幼蒙庭训早沾释教。颇闻长者之遗言。屡谒名僧之高论。三思之士假韦弦以是资。九折之宾。待箴铭而作训。故乃详求列代披阅群篇。采同病之下流。访迷津之野客。其有蔑圣言轻业累。纵逸无耻顽疏不检。可为惩劝者并集而录之。仍简十科分为三轴。朝夕观览庶裨万一。若乃坐成龙报立验蛇身。牛泣登坡驰鸣绕寺。或杖楚交至遍体火然。或戈戟去来应时流血。或舌销眉落。或失性发狂。或取把菜而作奴。或侵束柴而然足。寄神园木。割肉酬施主之恩。托迹圜扉。变骨受谤人之罚。昔不见而今见。先不知而始知。号天扣地莫以追。破胆摧肝非所及。当此时也父母百身而无赎。亲宾四驰而不救。货赂委积而空陈。左右抚膺而奚补。向之欢娱美乐为何在乎。向之朋流眷属为何恃乎。呜呼朝为盛德。唱息于长廊。夕为伤子。哀恸于幽房。匪斯人之独有。念余身兮或当。倘百年而一遇。将耻悔兮何央。可不怆乎。可不惧乎。故编其终始备之左右。伫勖书绅之诫。将期战胜之功。其有名贤雅诰哲人殊迹。道化之泡隆。时事之臧否。亦附而录之。以寄通识。古人云。百年影徂千载心在。实望千载之后。知予心之所在焉。
释难文
希颜首座字圣徒。性刚果。通内外学。以风节自持。游历罢归隐故庐。迹不入俗。常闭门宴坐。非行谊高洁者。莫与友也。名公贵人累以诸刹招之坚不答。时有童行名参。已欲为僧。侍左右。颜识其非器。作释难文。以却之曰。知子莫若父。知父莫若子。若予之参已非为僧器。盖出家为僧。岂细事乎。非求安逸也。非求温饱也。非求蜗角利名也。为生死也。为众生也。为断烦恼出三界海续佛慧命也。去圣时遥佛法大坏。汝敢妄为尔。宝梁经云。比丘不修比丘法。大千无唾处。通慧录云。为僧不预十科事。佛徒劳百载为之不难得乎。以是观之。予滥厕僧伦。有诒于佛。况汝为之邪。然出家为僧。苟不知三乘十二分教。周公孔子之道。不明因果不达己性。不知稼穑艰难。不念信施难消。徒饮酒食肉。破斋犯戒。行商坐贾。偷奸博弈。觊觎院舍车盖出入。奉养一己而已。悲夫。有六尺之身而无智慧。佛谓之痴僧。有三寸舌而不能说法。佛谓之哑羊僧。似僧非僧似俗非俗。佛谓之鸟鼠僧。亦曰秃居士。楞严故曰。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非济世舟航也。地狱种子尔。纵饶弥勒下生出得头来。身已陷铁围百刑之痛。非一朝一夕也。若今为之者。或百或千至于万计形服而已。笃论其中何有哉。所谓鸷翰而凤鸣也。碌碌之石非玉也。萧敷艾荣非雪山忍草也。国家度僧本为祈福。今反责以丁钱示民。于僧不然。使吾徒不足待之之至也。只如前日育王琏。永安嵩。龙井净。灵芝照。一狐之掖自余千羊之皮。何足道哉。於戏佛海秽滓。未有今日之甚也。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师古曰。狐掖下之皮。轻柔难得。万隽作掖)。
梁高僧偁法主遗诫小师
尘世匪坚浮生不久。我光阴以谢。汝齿发渐高。无以世利下其身。无以虚名苟其利。莫轻仁贱义。莫嫉善妒才。莫抑遏无辜。莫沉埋有德。莫疏慵人事。莫懒堕焚修。莫耽湎睡眠。莫强知他事。莫空腹高心。莫营私利己。莫恃强欺弱。莫利己损他。无以长而慢后生。无以少而欺老宿。无以财华下视物。无以意气高揖人。无以不善苦相亲。无以善而却憎恶。无以片能称我是。无以少解道他非。无以在客慢主人。无以为主轻旅客。无以在事失纲纪。无以拗众破条章。无以诽谤怪他人。无以穿凿觅他过。好向佛法中用意。多于尘境上除情。袈裟下失却人身。实为苦也。捺落里受诸异报。可谓屈焉。况端拱无为。安闲不役。徐行金地高坐华堂。足不履泥手不弹水。身上衣而口中食。岂易消乎。圆却顶而方却袍为何事也。其或刚柔得所。进退含容堪行即行。可止即止。无贪眼下数省时中。一点相当万金消得。予以千叮万嘱苦口甘言。依余言者。来世相逢。若不依予言者。拟向何处出头。珍重珍重。
右街宁僧录勉通外学
夫学不厌博。有所不知盖阙如也。吾宗致远。以三乘法而运载焉。然或魔障相陵必须御侮。御侮之术莫若知彼敌情。敌情者。西竺则韦陀。东夏则经籍矣。故只桓寺中有四韦陀院。外道以为宗极。又有书院大千界内所有不同。文书并集其中。佛俱许读之。为伏外道而不许依其见也。此土古德高僧能慑伏异宗者。率由博学之故。譬如夷狄之人。言语不通饮食不同。孰能达其志通其欲。其或微解胡语。立便驯和矣。是以习凿齿道安以诙谐而伏之。宗雷之辈慧远以诗礼而诱之。权无二复礼以辨感而柔之。陆鸿渐皎然以诗式而友之。此皆不施他术唯通外学耳。况乎儒道二教义理玄邈。释子既精本业。何妨钻极以广见闻。勿滞于一方也。
晋支遁禅师座右铭
勤之勤之。至道非孜奚为淹滞。弱丧神奇。茫茫三界眇眇长羁。烦劳外凑冥心内驰。殉赴钦渴缅邈忘疲。人生一世涓若露垂。我身非我云云谁施。达人怀德知安必危。寂寥清举洁累禅池。谨守明禁雅说玄规。绥心神道抗志无为。辽朗三蔽融治六疵空洞五阴虚豁四支。非指喻指绝而莫离。妙觉既陈又玄其知。婉转平任与物推移。过此以往勿思勿议。
周京师大中兴寺道安法师遗诫九章以训门人其词曰
敬谢诸弟子等。夫出家为道至重至难。不可自轻不可自易。所谓重者。荷道佩德萦仁负义。奉持净戒死而有已。所谓难者。绝世离俗永割亲爱。回情易性不同于众。行人所不能行。割人所不能割。忍苦受辱捐弃躯命。谓之难者。名曰道人。道人者。导人也。行必可履言必可法。被服出家动为法则。不贪不诤不谗不匿。学问高远志在玄默。是为名称参位三尊。出贤入圣涤除精魂。故得君主不望其报。父母不望其力。普天之人莫不归摄。损妻减养供奉衣食。屈身俯仰不辞劳恨者。以其志行清洁通于神明。惔怕虚白可奇可贵。自获荒流道法遂替。新学之人未体法则。著邪弃正忘其真实。以小黠为智。以小恭为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退自推观良亦可悲。计今出家或有年岁。经业未通文字不决。徒丧一世无所成名。如此之事可不深思。无常之限非旦即夕。三涂苦痛无强无弱。师徒义深故以申示。有情之流可为永诫。
其一曰。
卿已出家永违所生。剃发毁容法服加行。辞亲之日上下涕零。剖爱荣道意凌太清。当遵此志经道修明。如何无心故存色声。悠悠竟日经业不成。德行日损秽积遂盈。师友惭耻凡俗所轻。如是出家徒自辱名。今故诲励宜当专精。
其二曰。
卿已出家弃俗辞君。应自诲励志果青云。财色不顾与世不群。金玉不贵惟道为珍。约己守节甘苦乐贫。进德自度又能度人。如何改操趋走风尘。坐不暖席驰骛东西。剧如徭役县官所牵。经道不通戒德不全。朋友蚩弄同学弃捐。如是出家徒丧天年。今故诲励宜各自怜。
其三曰。
卿已出家永辞宗族无亲无疏清净无欲。吉则不欢凶则不戚。超然纵容豁然离俗。志存玄妙轨真守朴得度广济普蒙福禄。如何无心仍著染触。空诤长短铢两升斛。与世诤利何尽僮仆。经道不明德行不足。如是出家徒自毁辱。今故诲示宜自洗浴。
其四曰。
卿已出家号曰道人。父母不敬君帝不臣。普天同奉事之如神。稽首致敬不计富贫。尚其清修自利利人。减割之重一米七斤。如何怠慢不能报恩。倚纵游逸身意虚烦无戒食施死入太山。烧铁为食融铜灌咽。如斯之痛法句所陈。今故诲约宜改自亲。
其五曰。
卿已出家号曰息心。秽杂不著惟道是钦。志参清洁如玉如冰。当修经戒以济精神。众生蒙祐并度所亲。如何无心随俗浮沉。纵其四大恣其五根。道德遂浅世事更深。如是出家与世同尘。今故戒约幸自开神。
其六曰。
卿已出家捐世形躯。当务竭情泥洹合符。如何扰动不乐闲居。经道损耗世事有余。清白不覆反入泥涂。过影之命或在须臾。地狱之痛难可具书。今故戒励宜崇典谟。
其七曰。
卿已出家不可自宽。形虽鄙陋使行可观。衣服虽粗坐起令端。饮食虽疏出言可餐。夏则忍热冬则忍寒。能自守节不饮盗泉。不肖之供足不妄前。久处私室如临至尊。学虽不多可齐上贤。如是出家足报二亲。宗族知识一切蒙恩。今故诫汝宜各自敦。
其八曰。
卿已出家性有昏明。学无多少要在修精。上士坐禅中士诵经。下士堪能塔寺经营。岂可终日一无所成。立身无闻可谓徒生。今故诲汝宜自端情。
其九曰。
卿已出家永违二亲。道法革性俗服离身。辞亲之日乍悲乍欣。邈尔绝俗超出埃尘。当修经道制己履真。如何无心更染俗因。经道已薄行无毛分。言非可贵德非可珍。师友致累恚恨日殷。如是出家损法辱身。思之念之好自将身。
大唐慈恩法师出家箴。
舍家出家何所以。稽首空王求出离。三师七证定初机。剃发染衣发弘誓。去贪嗔除鄙吝。十二时中常谨慎。炼磨真性若虚空。自然战退魔军阵。勤学习寻师匠。说与同人堪倚仗。莫教心地乱如麻。百岁光阴等闲丧。踵前贤学先圣。尽假闻思修得证。行住坐卧要精专。念念无差始相应。佛真经十二部。纵横指示菩提路。不习不听不依行。问君何日心开悟。速须究似头然。莫待明年与后年。一息不来即后世。谁人保得此身坚。不蚕衣不田食。织女耕夫汗血力。为成道业施将来。道业未成争消得。哀哀父哀哀母。咽苦吐甘大辛苦。就湿回干养育成。要袭门风继先祖。一旦辞亲求剃落。八十九十无依托。若不超凡越圣流。向此因循全大错。福田衣降龙钵。受用一生求解脱。若因小利系心怀。彼岸涅槃争得达。善男子汝须知。遭逢难得似今时。既遇出家披缕褐。犹如浮木值盲龟。大丈夫须猛利。紧束身心莫容易。倘能行愿力相扶。决定龙华亲授记。
南岳法轮寺省行堂记超然居士赵令矜撰
尝谓诸苦之中病苦为深。作福之中省病为最。是故古人以有病为善知识。晓人以看病为福田。所以丛林为老病之设。今丛林聚众。凡有病使归省。行堂不准修省改行以退病。亦欲人散夜静孤灯独照之际。究索大事。岂徒然哉。既命知堂以司药饵。又戒常住以足供须。此先佛之规制。近世不然。堂名延寿。鄙俚不经病者不自省咎。补躬乖方汤药妄投。返成沉痼至有酷疾。不参堂以务疏逸者。大失建堂命名之意也。知堂名存实废。或同路人常住急。于日用殊不存抚。又复失优波待老病之意也。由是病人呻吟痛楚日益增。极过在彼。此非如来咎。纵有亲故问病率皆乡曲故旧。心既不普事忽有差。今法轮病所奂然一新。盖有本分人是事色色成办。无可论者。惟有病人宜如何哉。省躬念罪。世之有识者皆能达此。衲僧分上直截机缘。当于头痛额热之时。荐取掉动底。于声冤叫苦之际。领略彻困心。密密究思。是谁受病人。既不见病从何来。人病双亡复是何物。直饶见得分明。正好为他将息。
周渭滨沙门亡名法师息心铭
法界有如意宝人焉。久缄其身铭其膺曰。古之摄心人也。诫之哉。诫之哉。无多虑无多知。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虑多失不如守一。虑多志散知多心乱。心乱生恼志散妨道。勿谓何伤其苦悠长。勿言何畏其祸鼎沸。滴水不停四海将盈。纤尘不拂五岳将成。防末在本虽小不轻。关尔七窍闭尔六情。莫窥于色莫听于声。闻声者聋见色者盲。一文一艺空中小蚋。一伎一能日下孤灯。英贤才艺是为愚蔽。舍弃淳朴耽溺淫丽。识马易奔心猿难制。神既劳役形必损毙。邪径终迷修途永泥。英贤才能是曰昏懵。洿拙羡巧其德不巧。名厚行薄其高速崩。涂舒污卷其用不恒。内怀憍伐外致怨憎。或谈于口或书于手。要人令誉亦孔之丑。凡谓之吉圣谓之咎。赏玩暂时悲忧长久畏影畏迹逾走逾剧。端坐树阴迹灭影沈。厌生患老随思随造。心想若灭生死长绝不死不生无相无名。一道虚寂万物齐平。何胜何劣何重何轻。何贵何贱何辱何荣。澄天愧净皦日惭明。安夫岱岳固彼金城。敬贻贤哲斯道利贞。
洞山和尚规诫
夫沙门释子高上为宗。既绝攀缘宜从淡薄。割父母之恩爱。舍君臣之礼仪。剃发染衣持巾捧钵。履出尘之径路。登入圣之阶梯。洁白如霜清净若雪。龙神钦敬鬼魅归降。专心用意报佛深恩。父母生身方沾利益。岂许结托门徒追随朋友。事持笔砚驰骋文章。区区名利役役趋尘。不思戒律破却威仪。取一生之容易。为万劫之艰辛。若学如斯徒称释子。
慈云式忏主书绅
知白汝知日之所为。害善之法偏宜远之。损恶之道益其用之。口无自伐心无自欺。勿抱内蠹勿扬外仪。欲人之誉畜己之私。杀义之始陷祸之基。自恃其德必有余讥。自矜其达必有余非。眷属集树汝宜远之。利养毛蝇汝宜畏之。释而思之。惩恶之余何则是宜。清香一炷红莲数枝。口勿辍诵意勿他思。安禅礼像其则勿亏。量衣节食其志勿移。造世文笔如佛戒之。说人长短如法慎之。纵对宾侣口勿多辞。频惊光影坐勿消时。芭蕉虚质非汝久期。莲花净土是汝真归。俾夜作昼勤而行之。
愿文
愿我此身安隐修道。离诸缘障正法无难。国土丰乐。常居林野乐独寂静。衲衣菜食随分知足。常畏信施如御强敌。常离眷属如远大怨。常保禅慧如护珍宝。常弃诸恶如去弊疾。法衣锡杖御魔甲兵。绳床香灌资道调具。舍此之外更无所贪。习俗生常愿莫相近。嗜欲名利永非我徒。毁赞虚向犹风过耳。安忍违从志全道业。
圭峰密禅师座右铭
寅起可办事。省语终寡尤。身安勤戒定。事简疏交游。他非不足辨。已过当自修。百岁既有限。世事何时休。落发堕僧数。应须侔上流。胡为逐世变。志虑尚嚣浮。四恩重山岳。锱铢未能酬。蚩蚩居大厦。汲汲将焉求。死生在呼吸。起灭若浮沤。无令方服下。番作阿鼻由。
白杨顺禅师示众
染缘易就道业难成。不了目前万缘差别。只见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为众如为已身。彼此事办。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永明智觉寿禅师垂诫
学道之门别无奇特。只要洗涤根尘下无量劫来业识种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断绝妄缘。对世间一切爱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饶未明道眼。自然成就净身。若逢真正导师切须勤心亲近。假使参而未彻。学而未成。历在耳根永为道种。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不失人身。才出头来一闻千悟须信道。真善知识为人中最大因缘。能化众生得见佛性。深嗟末世谁说一禅。只学虚头全无实解。步步行有口口谈空。日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因果。便说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生遭王法死陷阿鼻。受得地狱业消。又入畜生饿鬼。百千万劫无有出期。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为正。若不自忏自悔。自度自修。诸佛出来也无救尔处。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吃酒如吃屎尿相似。便可饮酒。若见端正男女如死尸相似。便可行淫。若见已财他财如粪土相似。便可侵盗。饶尔炼得到此田地。亦未可顺汝意在。直待证无量圣身。始可行世间逆顺事。古圣施设岂有他心。只为末法僧尼少持禁戒。恐赚他向善俗子。多退道心。所以广行遮护。千经所说万论所陈。若不去淫断一切清净种。若不去酒断一切智慧种。若不去盗断一切福德种。若不去肉断一切慈悲种。三世诸佛同口敷宣。天下禅宗一音演畅。如何后学略不听从。自毁正因反行魔说。只为宿熏业种生遇邪师。善力易消恶根难拔。岂不见。古圣道见一魔事如万箭攒心。闻一魔声如千锥札耳。速须远离不可见闻各自究心。慎莫容易。
八溢圣解脱门
礼佛者。敬佛之德也。念佛者。感佛之恩也。持戒者。行佛之行也。看经者。明佛之理也。坐禅者。达佛之境也。参禅者。合佛之心也。得悟者。证佛之道也。说法者。满佛之愿也。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然此八事犹如四方四隅阙一不可。前圣后圣其揆一也。六波罗蜜亦须兼行。六祖云。执空之人滞在一隅。谓不立文字自迷犹可。又谤佛经罪障深重可不戒哉。
大智照律师比丘正名
梵语苾刍华言乞士。内则乞法以治性。外则丐食以资身。父母人之至亲。最先割舍。须发世之所重。尽以剃除。富溢七珍弃之犹同于草芥。贵尊一品视之何啻于烟云。极厌无常深穷有本。欲高其志必降其身。执锡有类于枯藜。擎钵何殊于破器。肩披坏服即是弊袍肘串络囊便同席袋。清净活命已沾八圣道中。俭约修身即预四依行内。九州四海都为游处之方。树下冢间悉是栖迟之处。攀三乘之逸驾。蹈诸佛之遗踪。禀圣教以无违真佛弟子。遇世缘而不易实大丈夫。可以战退魔军。挥开尘网。受万金之胜供。谅亦堪消。为四生之福田。信非虚托。乞士为义期。斯之谓乎。
舍缘铭
追远报恩弃儒从释。刮磨旧习洗涤世缘。截断众流壁立千仞。文章笔砚尽把焚除。雪月风花无劳嘲咏。酒肴财色更莫回头。声利荣华岂须著眼。末流狂妄正法浇漓。但欲变形何尝涉道。虽云舍俗俗习不除。尽说出尘尘缘不断。才亲讲肆拟作阇黎。未入丛林望为长老。避溺投火岂觉盲痴。却步求前实为颠倒。释心儒服代不乏人。释服儒心世途目击。律防粗暴禅息妄缘。深究苦空常思厌离邪师恶友畏若豺狼。善导良朋亲如父母。低心似地缄口如愚。摧挫我人消停意气。端居静室课念遣时。送想乐邦一心待尽。若能如此吾复何忧。厥或不然子当裁酌。
座右铭
四体不勤百事无阙。端坐受用宁知所来。但养秽躯鲜营净福纵怀惭耻尚恐难堪。况处学庠滥参听教。求人长短坏彼规绳。假托他缘闪避众法。轻陵先觉荧惑后生。规度利名结构朋党。不遭恶疾必有余殃。虚费精神终无成结。升沉由已善恶无门。福谢祸来虽悔何及。斯言非妄汝曹思之。
规绳后跋
咨尔学众听吾直言。父母生身义当侍养。师长受度理合供承。而乃远别乡闾。躬栖讲肆。是宜亲仁择善。建志立身讨论不弃于寸阴。持守无忘于跬步。若乃纵无明之逸马。任业识之野猿。见善不迁作恶无耻。或遭责罚。或被摈治。岂不负累宗亲耻辱师傅。滥他净众枉彼施心。号无惭人遭不如意。且依律检略示条章。来学同遵令法久住。
缁门警训卷二(终)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