缁门警训卷第十
赞佛传法偈
稽首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三祇修炼万行功圆。纤瑕去而法性凝清。片善具而报化微妙。尔后上生兜率下降王宫。三十岁居道树成佛。四十九年住世教化。说法三百五十度。宣演八万四千门。
王臣外护于四海九州。师僧内传于人间天上。利益广大传法难思。故有偈云。
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坐遍三千。
若不传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
传法有五一受持二看读三讽诵四解说五书写。
外护内护流传即佛法僧宝不断也。
禅林妙记前序京师西明寺释玄则撰
一切诸佛皆有三身。一者法身谓圆心所证。二者报身。谓万善所感。三者化身。谓随缘所现。今释迦牟尼佛者。法身久证报身久成。今之出现盖化身耳。谓于过去释迦佛所。发菩提心。愿同其号。故今成佛亦号释迦。三无数劫修菩萨行。一一劫中事无量佛。中间续遇锭光如来。以发布泥金华奉上。寻蒙授记得无生忍。然一切佛将成佛时。必经百劫修相好业。其释迦发心在弥勒后。当以逢遇弗沙如来。七日翘仰新新偈赞遂超九劫在前成道。将欲成时生兜率天。号普明菩萨。尽彼天寿下阎浮提。现乘白象入母右胁。其母摩耶梦怀白象。梵仙占曰。若梦日月当生国王。若梦白象必生圣子。母从此后调静安泰。慈辩日异。菩萨初生大地震动。身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光一寻。生已四方各行七步。为降魔梵发诚实语。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抱入天祠天像悉起。阿私陀仙合掌叹曰。相好明了必为法王。自恨当死不得见佛斯则净饭国王之太子也。字悉达多。祖号师子颊。父名净饭。母曰摩耶。代代为轮王。姓瞿昙氏。复因能事别姓释迦。朗悟自然艺术天备。虽居五欲不受欲尘。游国四门见老病死及一沙门。还入宫中深生厌离。忽于夜半天神扶警。遂腾宝马逾城出家。苦行六年知其非道。便依正观以取菩提。时有牧牛女人煮乳作糜。其沸高踊。牧女惊异。以奉菩萨。菩萨食之气力充实。入河洗浴将登岸时。树自低枝引菩萨上。菩萨从此受吉祥草。坐菩提树。恶魔见已生嗔恼心。云此人者欲空我界。即率官属十八亿万。持诸苦具来怖菩萨。促令急起受五欲乐。又遣妙意天女三人来惑菩萨。尔时入胜意慈定。生怜愍心。魔军自然堕落退散。三妙天女化为瘿鬼。降魔军已。于二月八日明相出时。而成正觉。既成佛已观众生根。知其乐小未堪大法。即趣波罗奈国。度憍陈如等五人。转四谛法轮。此则三宝出现之始也。其后说法度人之数。大集菩萨之会。甚深无相之谈。神通示现之力。经文具之矣。又于一时升忉利天。九旬安居为母说法。时优阗国王及波斯匿王。思慕佛德刻檀画毡。以写佛形。于后佛从忉利天下。其所造像皆起避席。佛摩其顶曰。汝于未来善为佛事。佛像之兴始于此矣。化缘将毕。时徒厌怠。佛便告众。却后三月吾当涅槃。复记后事如经具说。然如来实身常在不灭。故法华云。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今生灭者是佛化身。为欲汲引现同其类。所以受生复欲令知有为必迁。所以示灭。又众生根熟所以现生。众生感尽所以现灭。佛涅槃后。人天供养起诸宝塔。又大迦叶召千罗汉。结集法藏阿难从锁须入。诵出佛经一无遗漏。如瓶写水置之异器。一百年外有铁轮王。字阿输柯。亦名阿育。役御神鬼。于一日中天上人间。造八万四千舍利宝塔。其佛遗物衣钵杖等。及诸舍利神变非一。逮汉明感梦金躯日。佩丈六之容。一如释迦本状。又吴主孙权烧椎舍利无所变坏。爰及浮江石像泛海瑞容。般若冥力观音密验。别记具之。事多不录。
赞弗沙佛偈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汉显宗开佛化法本内传
传云。明帝永平十三年。上梦神人金身丈六。项有日光。寤已问诸臣下。傅毅对诏。有佛出于天竺。乃遣使往求。备获经像及僧二人。帝乃为立佛寺。画壁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又于南官清凉台。及高阳门上。显节陵所图佛立像并四十二章经。缄于兰台石室。广如前集牟子所显传云。时有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位行难测志存开化。蔡愔使达请腾东行。不守区域随至雒阳。晓谕物情崇明信本。帝问腾曰。法王出世何以化不及此。答曰。迦毗罗卫国者。三千大千世界一百亿日月之中心也。三世诸佛皆在破生。乃至天龙鬼神有愿行者。皆生于彼受佛正化。咸得悟道。余处众生无缘感佛。佛不往也。佛虽不往光明及处。或五百年。或一千年。或二千年外。皆有圣人传佛声教。而化导之。广说教义。文广故略也。传示。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岳诸山道士朝正之次。自相命曰。天子弃我道法远求胡教。今因朝集可以表抗之。其表略曰。五岳十八山观太上三洞弟子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死罪上言。臣闻。太上无形无名无极无上。虚无自然大道出于造化之前。上古同遵百王不易。今陛下道迈羲皇。德高尧舜。窃承陛下弃本追末。求教西域。所事乃是胡神。所说不参华夏。愿陛下恕臣等罪。听与试验。臣等诸山道士多有彻视远听。博通经典。从元皇已来太上群录。太虚符祝。无不综练达其涯极。或策使鬼神吞霞饮气。或入火不烧。或履水不溺。或白日升天。或隐形不测。至于方术无所不能。愿得与其比较。一则圣上意安。二则得辩真伪。三则大道有归。四则不乱华俗臣等若比对不如任听重决。如则有胜乞除虚妄敕遣尚书令宋庠引入长乐宫。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马寺。道士等便置三坛。坛别开二十四门。南岳道士褚善信。华岳道士刘正念。恒岳道士桓文度。岱岳道士焦得心。嵩岳道士吕惠通。霍山天目五台白鹿等十八山道士祁文信等。各赍灵宝真文太上玉诀三元符录等五百九卷。置于西坛。茅成子许成子黄子老子等二十七家子书。二百三十五卷。置于中坛。馔食奠祀百神置于东坛。帝御行殿在寺南门。佛舍利经像置于道西。十五日斋讫。道士等以柴荻秸檀沉香为炬。绕经泣曰。臣等上启太极大道元始天尊众仙百灵。今胡神乱夏人主信邪。正教失踪玄风坠绪。臣等敢置经坛上以火取验。欲使开示蒙心得辨真伪。便纵火焚经。经从火化悉成煨烬。道士等相顾失色。大生怖惧。将欲升天。隐形者。无力可能禁。效鬼神者呼策不应。各怀惭恧。南岳道士费叔才自感而死。太傅张衍语褚信曰。卿等所试无验。即是虚妄。宜就西来真法。褚信曰。茅成子云。太上者灵宝天尊是也。造化之作谓之太素。斯岂妄乎。衍曰。太素有贵德之名。无言教之称。今子说有言教。即为妄也。信默然。时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环如盖。遍覆大众映蔽日光。摩腾法师踊身高飞。坐卧空中广现神变。于时天雨宝华在佛僧上。又闻天乐感动人情。大众咸悦叹未曾有。皆绕法兰听说法要。并吐梵音叹佛功德。亦令大众称杨三宝。謥善恶业皆有果报。六道三乘诸相不一。又说出家功德。其福最高。初立佛寺同梵福量。司空阳城侯刘峻与诸官人士。庶等千余人出家。四岳诸山道士吕惠通等六百三十人出家。阴夫人王婕好等。与诸宫人妇女二百三十人出家。便立十所寺。七所城外安僧。三所城内安尼。自斯已后广矣。传有五卷略不备载。有人疑此传。近出本无角力之事。案吴书明费叔才感死。故传为实录矣。
商太宰问孔子圣人
太宰嚭问孔子曰。夫子圣人欤。对曰。丘也博识强记。非圣人也。又问。三王圣人欤。对曰。三王善用智勇。圣非丘所知。又问。五帝圣人欤。对曰。五帝善用仁义。圣非丘所知。又问。三皇圣人欤。对曰。三皇善用时政。圣非丘所知。太宰大骇曰。然则孰为圣人乎。夫子动容有间曰。丘闻西方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据斯以言。孔子深知佛为大圣也。时缘未升故默而识之。有机故举。然未得昌言其致矣。
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
唐则天延载元年五月十五日。始括天下僧尼。隶祠部。玄宗天宝六年制所度僧尼。令祠部给牒。肃宗至德元年祠部牒赐功臣卖始。以此论之。延载前为僧依天竺法。有行业堪任受道者。惟师摄受。如唐宫使会通谒鹊巢道林禅师曰。弟子不愿为官志慕出家。愿和尚摄受。道林曰。今时为僧行多浮滥。通曰。本净非琢磨元明不随照。道林曰。汝若了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即真出家。何假外相。通曰。愿垂摄受誓遵师教。道林乃与剃落。后来行业既滥。检制兴焉。自然之理。所以黄面老子以法付之国王大臣。盖以此也。今国朝圣泽洪霈。特使穹其价者。政所以重教尊僧贵尚其法也。明教嵩禅师曰。夫僧也者。其防身有戒。摄心有定。辨明有慧。有威可敬。有仪可则。天人望而俨然。近世多轻僧。固僧人自取。然披僧伽黎者。若数世愿力之重。夙熏种智成熟。未易得也。如本朝王文正公。旦临薨背时。悔当初错了路头不作僧。乃嘱令诸子为削其须发。衣以僧家三衣。然后入棺。要第二世出头来使成僧。仍嘱侍郎杨大年。主其治命。后杨以宰臣薨背。国家自有典故。虽不从所请。只以三衣剃刀置之棺中。杨亦自悔竟。参禅宗了悟自心。被旨详定景德传灯录。流布西天此土。噫为僧之难有知此者。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亦不患护身符子不入手。所以道。高山流水深深意。自有知音笑点头。法晦致身宝公道场有年。其为人谨愿朴厚。有决烈之志无浮滥之行。今谋进纳为僧。敬投敬信英伟特达。大贤挥金助成其志。以此轴求警策。因缕缕示之。亦欲世间贤士大夫。兴重教尊僧之心知前辈虽为富贵所折困。末后亦有悔之者。岁在己未中秋住钟山铁牛。
抚州永安禅院新建法堂记无尽居士撰
临川陈宗愈。于永安长老会中得大法。喜捐其家赀。为建丈室作修廊。方且鸠林以新法堂。而宗愈死。其二子号诉于常曰。吾先子之未奉佛也安且强。既奉佛也病且亡。佛之因果可信耶。其不可信耶。常曰。吾野叟也不足以譬子。子第成父之志而卒吾堂。吾先师有得法上首无尽居士。深入不二辨才无碍。随顺根性善演音。法堂成当为子持书求诲决子之疑。绍圣元年春常遣明鉴至山阳以书来言。会予方以谏官召还未暇。明年鉴又至京。待报于智海禅刹。尔时居士默处一室。了明幻境。铁轮旋顶。身心泰定。明鉴雨泪悲泣。殷勤三请。大悲居士。佛法外护付与王臣。今此众生流浪苦海。贪怖死生迷惑因果。惟愿居士作大医王。施与法药居士曰。善哉善哉汝乃能不远千里。为陈氏子咨请如来无上秘密甚深法要。谛听吾说。持以告之。善男子。大空寂间妄生四相。积气为风积形为地。积阳为火积阴为水。建为三才。散为万品。一切有情水火相摩。形气相结以四小相具四大界。因生须养因养须财。因财须聚。因聚成贪。因贪成竞。因竞成嗔。因嗔成狠。因狠成愚。因愚成痴。此贪嗔痴诸佛说为三大阿僧祇劫。人于百年劫中。或十岁二十岁。或三十四十岁。或五六十岁或七八十岁。各于寿量自为小劫。于此劫中而欲超越不可数劫。譬如蚯蚓欲升烟云。无有是处。诸佛悲愍。开示檀波罗蜜大方便门。劝汝舍财。汝财能舍。即能舍爱。汝爱能舍。即能舍身。汝身能舍。即能舍意。汝意能舍。即能舍法。汝能舍法。即能舍心。汝心能舍。即能契道。昔迦叶尊者行化。有贫媪以瓦破器中潘汁施之。尊者饮讫踊身虚空。现十八变贫媪瞻仰心大欢喜。尊者谓曰。汝之所施得福无量。若人若天。轮王帝释四果圣。人及佛菩提。汝意所愿。无不获者。媪曰。止求生天。尊者曰。如汝所欲。过后七日命终。生忉利天受胜妙乐。又罽宾国王在佛会听法。出众言曰。大圣出世千劫难逢。今欲发心造立精舍。愿佛开许。佛云。随尔所作。罽宾持一枝竹插于佛前曰。建立精篮竟。佛云。如是如是。以是精篮含容法界。以是供养。福越河沙。鉴来为吾持此二说归语檀越。善自择之。汝父所建堂室廊庑。比一器潘得福甚多。生天受乐决定无疑。若比罽宾国王插一枝竹。乃能含容无量法界。汝欲进此听吾一偈。一竿修竹建精篮。风卷蟭螟入海南。恶水泼来成第二。钝根蹉过问前三。于是明鉴踊跃信受。归告其人笔集绪言。刻以为记。
宋文帝集朝宰论佛教
文帝即宋高祖第三子也。聪睿英博雅称令达。在位三十年。尝以暇日从容而顾问侍中何尚之。吏部羊玄保曰。朕少来读经不多。比日弥复无暇。三世因果未辨。措怀而复不敢立异者。正以卿辈时秀率所敬信也。范泰谢灵运常言。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政。必求性灵真奥。岂得不以佛理为指南耶。近见颜延之折达性论。宗炳难白黑论。明佛法深尤为名理。并足开奖人意。若使率土之滨皆敦此化。则朕坐致太平矣夫复何事。尚之对曰。悠悠之徒多不信法。以臣庸弊更荷褒拂。非所敢当之。至如前代群英。则不负明诏矣。中朝已远难复尽知。渡江以来。则王导周顗庾亮王蒙谢尚镅王坦王恭王谧郭文举谢敷戴逵许询及亡高祖兄弟及王元琳昆季范注。孙绰张玄殷顗等。或宰辅之冠盖。或人伦之羽仪。或置情天人之际。或抗迹烟霞之表。并禀志归依措心归信。其间比对则兰获开潜深遁崇邃。皆亚迹黄中或不测之人也。慧远法师尝云。释氏之化无所不可适。道固自教源济俗亦为要务。窃寻此说有契理要。若使家家奉戒。则罪息刑清。陛下所谓坐致太平。诚如圣旨。羊玄保进曰。此谈盖天人之际。岂臣所宜预。窃谓秦楚论强兵之事。孙吴尽吞并之术。将无取于此也。帝曰。此非战国之具。良如卿言。尚之对曰。夫礼隐逸则战士怠。贵仁德则兵气衰。若以孙吴为志。苟在吞噬。亦无取尧舜之道。岂惟释教而已哉。帝曰。释门有卿亦有孔门之有季路。所谓恶言不入于耳也。自是文帝致意佛经。及见严观诸僧辄论道义屡延殿会。躬御地筵同僧列饭。时有沙门竺道生者。秃出群品英义独拔。帝重之尝述生顿悟义。僧等皆设巨难。帝曰。若使逝者可兴。岂为诸卿所屈。时颜延之著离识论。帝命严法师辨其同异。往返终日。笑曰。卿等今日无愧支许之谈也。
后汉书郊祀志
志曰。佛者。汉言觉也。将以觉悟群生也。统其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类。专务清净。精进者为沙门。汉言息心。剃发去家绝情洗欲。而归于无为也。又以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所行善恶后生皆有报应。所贵行善以练其精神。练而不已以至无生。而得为佛也。身长一丈六尺黄金色。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常无所不入故。能化通万物而大济群生也。有经书数千卷。以虚无为宗。包罗精粗无所不统。善为宏阔胜大之言。所求在一体之内。所明在视听之表。归依玄微深远难得而测。故王公大人观生死报应之际。无不据然自失也。魏书云。其佛经大抵言生生之类。皆因行业而起有过去当今未来三世也。其修道阶次等级非一。皆缘浅以及深。籍微以为著。率在于积仁顺蠲嗜欲。习虚静而成通照也。
杭州净慈寺守一法真禅师扫地回向文
以此扫地功德。回向法界众生。色尘清净。尘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又愿一世界清净。乃至尽法界虚空界皆悉清净。同诸如来光严住持。圆觉伽蓝清净觉地。永断习气净秽二边。凡圣垢染一尘不立。如是愿清净智亦复清净。
随州大洪山灵峰寺十方禅院记
元祐二年九月。诏随州大洪山灵峰寺革律为禅。绍圣元年外台始请移洛阳少林寺。长老报恩为住持。崇宁改元正月。使来求十方禅院记。乃书曰。大洪山在随州西南。盘基百余里。峰顶俯视汉东诸国。林峦丘岭犹平川也。以耆旧所闻考之。洪或曰胡。或曰湖。未详所谓。今以地理考之。四山之间昔为大湖。神龙所居。洪波洋溢莫测涯涘。其后二龙斗搦开层崖。湖水南落。故今负山之乡谓之落湖管。此大洪所以得名也。唐元和中洪州开元寺僧善信。即山之慈忍大师也。师从马祖密传心要。北游五台山礼文殊师利。瞻睹殊胜自庆。菩萨有缘发愿为众僧炊爨三年。寺僧却之流涕嗟戚有老父曰。子缘不在此往矣行焉。逢随即止。遇湖即住。师即南迈。以宝历二年秋七月。抵随州远望高峰。问乡人曰。何山也。乡人曰。大湖山也。师默契前语。寻山转麓至于湖侧。问岁亢旱。乡人张武陵具羊豕将用之。何祈于湖龙。师见而悲之。谓武陵曰。雨旸不时本因人心黑业所感。害命济命重增乃罪。可且勿杀。少须三日吾为尔祈。武陵亦异人也。闻师之言敬信之。师即披榛扪石得山北之岩穴。泊然宴坐。运诚冥祷。雷雨大作霁后数日。武陵迹而求之。师方在定。珠丝幂面号耳挃体。久之方觉。武陵即施此山为师兴建精舍。以二子给侍左右。学徒依向遂成法席。大和元年五月二十九日。师密语龙神曰。吾前以身代牲。辍汝血食。今舍身饷汝。汝可享吾肉。即引利刀截左膝。复截右膝。门人奔驰。其慈忍膝不克断。白液流出俨然入灭。张氏二子立观而化。山南东道奏上其状。唐文宗嘉之。赐所居额为幽济禅院。晋天福中改为奇峰寺。本朝元丰元年又改为灵峰寺。皆以祷祈获应也。自师灭至今三百余年。而汉广汝汾之间十数州之民。尊严奉事如赴约束。金帛粒米相尾于道。货强法弱。僧范乃革。前此山峰高峻堂殿楼阁。依山制形后前不伦。向背摩序。恩老至止熟阅形胜。辟途南入以正宾主。镵崖垒涧铲蚁补砌。嵯峨万仞化为平顶。三门堂殿翼舒绳直。通廊大庑疏户四达。净侣云集蔼为丛林。峨眉之宝灯瑞相。清凉之金桥圆光。他方诡观异境同现。方其废故而兴新也。律之徒怀土而呶呶。会予谪为郡守。舍禅律而订之曰。律以甲乙禅以十方。而所谓甲乙者。甲从何来乙从何立。而必曰。我慈忍之子孙也。今取人于十方。则忍之后绝矣。乙在子孙甲在慈忍。乙在慈忍甲在马祖。乙在马祖甲在南岳乙在南岳甲在曹溪。推而上之甲乙乃在乎菩提达磨。西天四七。所谓甲乙者。果安在哉。又而所谓十方者。十从何生。方从何起。世间之法以一生二。一二为三。二三为六。三三为九。九者。究也。复归为一。一九为十。十义乃成。不应突然无一有十。而所谓方者上为方耶。下为方耶。东为方耶。西为方耶。南为方耶。北为方耶。以上为方则诸天所居。非而境界。以下为方则风轮所持。非而居止。以东为方则毗提诃人面如半月。以北为方则郁单越人寿命久长。以西为方则瞿耶尼洲沧波浩渺。以南为方则阎浮提洲象马殊国。然则甲乙无定。十方无依。竞律竞禅奚是奚非。律之徒曰。世尊尝居给孤独园竹林精舍必知太守言。世尊非耶。予曰汝岂不闻。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此非我说。乃是佛说。于是律之徒默然而去。禅者曰。方外之士一瓶一钵。涉世无求。如鸟飞空遇枝则休。如龟游海值木则浮。来如聚梗去如灭沤。不识使君甲乙之乎。十方之乎。予曰。善哉。佛子。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不住四维上下虚空应无所住而住持。是真十方住持矣。尚何言哉。尚何言哉。时崇宁元年正月上元日记。
唐修雅法师听诵法华经歌
山色沉沉松烟幂幂。空林之下盘陀之石。石上有僧结跏横膝。诵白莲经从旦至夕。左之右之虎迹狼迹。十片五片异花狼籍偶然相见未深相识。知是古之人今之人。是昙彦是昙翼。我闻此经有深旨。觉帝称之真妙义。合目冥心子细听。醍醐滴入焦肠里。佛之意兮祖之髓。我之心兮经之旨。可怜弹指及举手。不达目前今正是。大矣哉甚奇特。空生要使群生得光辉。一万八千土。土土皆作黄金色。四生六道一光中。狂夫犹自问弥勒。我亦当年学空寂。一得无心便休息。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驴乘匪端的。我亦当年不出户。不欲红尘沾步武。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行行皆宝所。我亦当年爱吟咏。将谓冥搜乱禅定。今日亲闻诵此经。何妨笔砚资真性。我亦当年狎儿戏。将谓光阴半虚弃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聚沙非小事。我昔曾游山与水。将谓他山非故里。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山河无寸地。我昔心猿未调伏。常将金锁虚拘束。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无物为拳拳。师诵此经经一字。字字烂嚼醍醐味。醍醐之味珍且美。不在唇不在齿。只在劳生方寸里。师诵此经经一句。句句白牛亲动步。白牛之步疾如风。不在西不在东。只在浮生日用中。日用不知一何苦。酒之肠饭之腑。长者扬声唤不回。何异聋何异瞽。世人之耳非不聪。耳聪特向经中聋。世人之目非不明。目明特向经中盲。合听不聪合明不明。辘轳上下浪死虚生。世人纵识师之音。谁人能识师之心。世人纵识师之形。谁人能识师之名。师名医王行佛。令来与众生治心病。能使迷者醒。狂者定。垢者净。邪者正。凡者圣。如是则非但天恭敬人恭敬。亦合龙赞咏。鬼赞咏。佛赞咏。岂得背觉合尘之徒不稽首而归命。
梁皇舍道事佛诏
梁高祖武皇帝年三十四登位。在政四十九年。虽亿兆务殷而卷不释手。内经外典罔不措怀。皆为训解数千余卷。而俭约自节罗绮不缘。寝处虚闲昼夜无怠。致有布被莞席草屦葛巾。初临太宝即备斯事。日唯一食永绝辛膻。自有帝王罕能及此。旧事老子宗尚符图。穷讨根源有同妄作。帝乃躬运神笔下诏。舍道文曰。维天监三年四月八日。梁国皇帝兰陵萧衍稽首和南。十方诸佛十方尊法十方圣僧。伏见经云。发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其余诸善不得为喻。能使众生出三界之苦门。入无为之胜路。故如来漏尽智凝成觉。至道通机德圆取圣。发慧炬以照迷。镜法流以澄垢。启瑞迹于天中。烁灵仪于像外。度群迷于欲海。引含识于涅槃。登常乐之高山。出爱河之深际。言乖四句语绝百非。应迹娑婆示生净饭王宫诞相。步三界而为尊。道树成光普大千而流照但以机心浅薄好生厌怠。自期二月当至双林。宗乃湛说圆常。且复潜辉鹤树。阇王灭罪婆数除殃。若不逢值大圣法王。谁能救接。在迹虽隐其道无亏。弟子经迟迷荒。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法。习因善发弃迷知返。今舍旧医归凭正觉。愿使未来世中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含识。同共成佛。宁在正法之中。长沦恶道。不乐依老子教暂得生天。涉大乘心离二乘念。正愿诸佛证明菩萨摄受。弟子萧衍和南。
缁门警训卷十(终)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