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黄帝内经:从内在找原因

  【《黄帝内经》其书】

  很多人以为“内经”是讲人体内在规律的,于是就将《黄帝内经》列为内科的书,但专家解释说,它其实是一部讲“内求”的书。“内求”,就是为了使生命健康长寿,而不断去提升人体的内部秩序和气血。与“内求”相反的是“外求”,就是通过吃药、手术来治病。《黄帝内经》提倡调理身心以治愈疾病。

  《黄帝内经》出现在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中医理论书。它总结了春秋至战国的医疗经验,并包含了一些天文、历算、生物、地理、心理方面的知识,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全面的阐述。

  《黄帝内经》详细阐述如何感受五脏六腑的状态和气血的流动,通过调整气血、经络和脏腑,来保持健康。这本书培养了很多著名的中医,比如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都钻研过这本医书。

  【《黄帝内经》名言】

  不治已病治未病。

  解读:治疗不应该是针对已经病了的,而是针对还没有病的。这种观点虽然是针对医学治疗而言的,但其实它对我们为人处世也有指导意义。已经做错了的事情就不要再去后悔,而要把这个教训放在预防下次出现问题上。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解读:必须全面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之后,才可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施与针刺治疗。救一个万念俱灰的人,先要救他的心,其他的治疗才有功效。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解读:智慧的人养生,要顺应四季来适应寒暑气候,要心平气和、自得其乐,顺应阴阳的道理。养生不是要好吃好喝,而是一种顺应自然、内心宁静的境界。内心无忧无虑的人,才会长寿而快乐。

  老壮不同气。

  解读:老年人和壮年人营卫之气的盛衰不同。男子和女子患病的原因和症状也可能不同。因此要区别对待,一个人的年龄、喜好、高矮胖瘦,都是重要的信息。

  一阴一阳谓之道。

  解读:阴阳两方面不偏不倚,才能接近自然的规律。如果偏阴偏阳,那就是病态,中医的目的就是调整阴阳,达到“平”的状态,到了“和”的状态,病就治好了。

  【《黄帝内经》故事】

  消失的《黄帝外经》

  据说与《黄帝内经》相对应的还有一本医书,叫做《黄帝外经》。它没有流传下来,但后人为它编了很多故事。

  黄帝时期,除了雷公和岐伯这两个医生外,还有一位名医叫俞跗(音父)。他的医术高明,擅长外科手术。据说,他治病一般不用汤药、石针和按摩,而是诊断清楚病因后,如果要做手术,就用刀子划开皮肤,解剖肌肉,结扎。

  有一次,俞跗过河时,看到几个人从河里打捞一个溺水而亡的女人,他们正准备埋葬。俞跗上前询问死者掉进水里多长时间了,抬尸体的人说刚掉进水里不久,是捞上来的时候断气的。俞跗就让他们把尸体放在地上,先是给死者把了脉,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后让人找来一条草绳,捆住女人的双脚,倒吊在树上。

  一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女人刚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她停止吐水,俞跗才叫人慢慢将她解下来,仰面朝天放在地上。俞跗用双手帮助女人的胸脯恢复呼吸的节奏。他拔掉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在死者鼻孔上观察,发现发丝缓缓地动了动,便对身边的人说:“她活过来了,抬回家好好休养吧!”

  在俞跗晚年的时候,黄帝曾派仓颉、雷公、岐伯三人整理俞跗的医术。他们花了很长的时间,纂成卷目,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公布于众,仓颉就去世了。后来,俞跗的儿子俞执,继续修订父亲的医书。不幸全家遭到了大火,房屋、医书和俞家上下,都一起化为灰烬。而被烧毁的那本医书,就是《黄帝外经》。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