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译文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宋高僧传 1-3

  宋高僧传 1-3

  1序

  译文

  贤劫久长,世间宏阔,万物日新而不已,天地绵绵无绝期,灵秀之气创于中,大圣之师居于上。释迦入灭之后,弥勒下生之前,其间多有贤哲圣人出世,降迹沙门,示现僧相,言行可观,诸书著录。是故王□有《僧史》之撰,孙绰有《道贤》之书,此皆类似俗家史书之列传,列其事迹,传之后代,教导世人,仰贤希圣。

  后有裴子野著《众僧传》,释法济撰《高逸沙门传》,陆杲述《沙门传》,宝唱立《名僧传》,世俗之朝廷虽屡有更迭,然撰着僧传者代有其人。

  至梁慧皎总结以前诸僧传,以「高」代「名」,出《高僧传》,唐道宣续而作之,又有《续高僧传》面世。由于这些僧传,使得自汉至唐六百余年间诸高僧大德之言行事迹得以显扬于世。……

  自道宣《续传》之后,又陆续出现了许多高僧大德。他们之亮节高风,言行事迹,有待整理记录。臣等不揣鄙陋,谬膺此职,无奈空门不出于董狐,弱手难探于禹穴,只好遵循道宣所立之十科旧例,辑录诸大德之言行。此中之所出者,或来诸诔铭,或出自志记,或谘之于臣僚、使者,或问询于先民遗老,按照有关体例,辑成三帙,列诸高僧之德行,使世知佛家之代有高人。……其正传五百三十三人,附见一百三十人,分科撰述,因事言时,其号曰《大宋高僧传》。……端拱元年(公元九八八年)乾明节臣僧赞宁谨上。

  原典

  臣闻贤劫①绵长,世间宏廓,天与时而不尽,地受富以无疆,最灵之气(左并右刄)②于中,大圣之师居于上。伟哉!释迦方隐,弥勒未来,其闲出命世之人,此际多分身之圣,肆为僧相,喜示沙门。言与行而可观,椠③兼觚④而争录。是以王□⑤《僧史》,孙绰《道贤》,摹列传以周流,象世家而布濩,盖欲希颜之者,慕蔺之俦,成飞钖⑥之应真,作曳山之上士。

  时则裴子野著《众僧传》,释法济撰《高逸沙门传》,陆杲述《沙门传》,释宝唱立《名僧传》,斯皆河图作洪范之椎轮,土鼓为咸池之坏器。焉知来者,靡旷其人。

  慧皎刊修,用实行潜光之目;道宣缉缀,续高而不名之风,令六百载行道之人弗坠于地者矣。……

  慨兹释侣,代有其人,思景行之莫闻,实纪录之弥旷。臣等谬膺良选,俱乏史才,空门不出于董狐⑦,弱手难探于禹穴⑧。而乃循十科之旧例,辑万行之新名。或案诔铭,或徵志记,或问輶轩⑨之使者,或询耆旧之先民,研磨将经论略同,雠校与史书悬合。勒成三帙,上副九重,列僧宝之环奇,知佛家之富贵。……其正传五百三十三人,附见一百三十人。矧复逐科尽处,象史论以据辞;因事言时,为传家之系断。厥号《大宋高僧传》焉。庶几乎铜马为式,选千里之骏驹;竹编见书,实六和之年表。观之者务进,悟之者思齐,皆登三藐之山,悉入萨云之海;永资圣历,俱助皇明,齐爱日之炳光,应嵩山之呼寿云尔。时端拱元年乾明节臣僧赞宁等谨上。

  注释

  ①贤劫:全称「现在贤劫」,音译「波陀劫」、「陂陀劫」等,与「过去庄严劫」、「未来星宿劫」合称「三劫」,谓现在之二十增减住劫中,有千佛贤圣出世化导众生,故称。

  ②(左并右刄):创的异体字。

  ③椠:古代用木削成以备书写用之版片。

  ④觚:古代用来书写之木筒。

  ⑤王□:有些版本作「王巾」,即《僧史》之作者。

  ⑥飞钖:指僧侣行脚、游历各处。

  ⑦董狐:春秋时晋史官,以直笔著称,后多作为直书不讳良史之代称。

  ⑧禹穴:今浙江绍兴之会稽山,传说为禹之葬地。一说为禹藏书处。

  ⑨輶轩:古代帝王之使者多乘輶轩,后因之称使臣为「輶轩使」。

  2译经

  唐京兆大荐福寺义净

  译文

  释义净,字文明,俗姓张,范阳(今河北涿县)人。童年即辞别双亲,落发出家。他逼访名匠,博览群籍,内书外典,悉皆研读,见多识广,博古通今。十五岁时,就十分仰慕法显、玄奘,萌发了远游西域、寻经求法之念头。尔后更加勤奋好学,手下释卷,二十岁时受具足戒,弘扬佛法之意志更加坚定。

  咸亨二年(公元六七一年),当他三十七岁时,终于迈出了他西行求法之第一步。起初,他到了广东之番禺,与十几个同道准备一起前往,但临上船时,其它的人都退缩了,义净只好一个人上路。一路上,他历尽艰辛,除了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外,他还学习了各地之方言。所到之处,均颇受礼遇。至印度后,不论是鹫峰、鸡足,还是鹿苑、祇林,他都周游瞻仰,各地圣迹,无不亲观。

  历时二十五年,所过三十余国,于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六九五年)仲夏,回到洛阳,带回梵文经典近四百部,计五十万颂;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三百粒。武后曾亲自到上东门外迎接他,各寺院之僧众,打着幡旗、唱着歌乐在前面做引导。后被武后敕住于佛授记寺。

  起初,他与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一起翻译《华严经》。久视(久视元年为公元七○○年)之俊,他组织译场,自主译事。从公元七○○年起到公元七○三年,他在洛阳福先寺及长安西明寺译《金光明最胜王》、《能断金刚般若》、《弥勒成佛》、《一字咒王》、《庄严王陀罗尼》、《长爪梵志》诸经:《根本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摄》诸典:《掌中》、《取因假设》、《六门教授》等论,以及《龙树劝诫颂》等,凡二十部。北印度沙门阿你真那证梵文义,沙门波仑、复礼、慧表、智积等任笔受、证文,沙门法宝、法藏、德感、胜庄、神英、仁亮、大仪、慈训担任证义,成均太学助教许观监护,缮写进呈武后。武后为其制〈圣教序〉,标于经首。

  至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七○五年)于洛阳内道场译出《孔雀王经》,又于大福先寺译出《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咒》、《一切庄严王经》等四部,沙门盘度读梵文,沙门玄伞任笔受,沙门大仪任证文,沙门胜庄、利贞担任证义,兵部侍郎崔湜和给事中卢粲从事润文、正字,秘书监附马都尉杨慎交充当监护。中宗李显崇尚佛法,亲自撰写〈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又驾临洛阳西门,向众官员宣示新译经典。

  神龙二年,义净随驾回到长安,在大荐福寺建立翻经院,并住于翻经院内。神龙三年,中宗下诏,令其入皇宫内与翻经诸沙门一起坐夏。中宗以前曾寄居寺院,曾祈念药师佛,蒙佛护佑,故他甚重《药师佛经》,令法徒于大佛光殿重新翻译该经,译成二卷,称《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经》。皇帝亲临法席,自任笔受之职。

  睿宗景云元年(公兀七一○年》,于大荐福寺译出《浴像功德经》、《毗奈耶杂事二众戒经》、《唯识宝生》、《所缘释》等二十部:吐火罗沙门达磨未磨、中印度沙门拔弩担任证梵义,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证梵文,东印度首领伊舍罗居士证梵本,沙门慧积、中印度居士李释迦度颇多读梵本,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任证义,玄伞、智积担任笔受,东印度居士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任证译,修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二十余人从事缀文润色,左仆射韦巨源、右仆射苏瓌充当监护,秘书大监虢王邕也同为监护。

  景云二年(公元七一一年),又于大荐福寺译出《称赞如来功德神咒》诸经,太常卿薛崇嗣任监护。自武后久视(公元七○○年)至睿宗景云年间(公元七一一年),共译出经典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另外,又撰写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等著作。于律仪方面,他又撰写了《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水要行法》、《护命放生轨仪》等凡五部,共九卷。

  又译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亦即诸律中有关品类、章节,约七十八卷。义净虽逼翻三藏,而尤精律部,译事之余,也收徒授学。其为人行事,特别审慎,注重行仪,唯恐失度。其门人学徒

  ,逼于京洛,乃一代之高僧也。

  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入寂,世寿七十九,法腊五十九。葬事由官方操办。其所译之《跋窣堵》只存真本,未及覆疏就入寂了,但义净传译经律之多,可与玄奘相抗衡;而如果仅就自己的著述言,义净则比玄奘还多。此外,他对密咒也非常精通,是一位多才多学之高僧。其塔今在洛阳龙门北面之高岗上。原典

  释义净,字文明,姓张氏,范阳①人也。髫齓之时,辞亲落发,徧询名匠,广探羣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游西域,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卷,弱冠登具,愈坚贞志。咸亨二年,年三十有七,方遂发足。初至番禺②,得同志数十人,及将登舶,余皆退罢。净奋励孤行,备历艰险。所至之境,皆洞言音。凡遇酋长,俱加礼重。鹫峯③、鸡足④,咸遂周游;鹿苑⑤、祇林⑥,并谐瞻瞩。诸有圣迹,毕得追寻。

  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以天后证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三百粒。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外,诸寺缁伍,具旛盖、歌乐前导,勑于佛授记寺安置焉。

  初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翻《华严经》。久视之后,乃自专译。起庚子岁至长安癸卯,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译《金光明最胜王》、《能断金刚般若》、《弥勒成佛》《一字呪王》、《庄严王陀罗尼》、《长爪梵志》等经,《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摄》等,《掌中》、《取因假设》、《六门教授》等论,及《龙树劝诫颂》,凡二十部。北印度沙门阿你真那证梵文义,沙门波仑、复礼、慧表、智积等笔受、证文,沙门法宝、法藏、德感、胜庄、神英、仁亮、大仪、慈训等证义,成均太学助教许观监护,缮写进呈。天后制〈圣教序〉,令标经首。

  暨和帝神龙元年乙巳,于东洛内道场译《孔雀王经》,又于大福先寺出《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呪》、《一切庄严王经》四部,沙门盘度读梵文,沙门玄伞笔受,沙门大仪证文,沙门胜庄、利贞证义,兵部侍郎崔湜、给事中卢粲润文正字,秘书监驸马都尉杨慎交监护。帝深崇释典,特抽睿思,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又御洛阳西门,宣示羣官新翻之经。

  二年,净随驾归雍京,置翻经院于大荐福寺,居之。三年,诏入内与同翻经沙门九旬坐夏⑦。帝以昔居房部,幽厄无归,祈念药师,遂蒙降祉,荷兹往泽,重阐鸿猷。因命法徒更重传译于大佛光殿,二卷成文,曰《药师瑠璃光佛本愿功德经》。帝御法筵,手自笔受。

  睿宗唐隆元年⑧庚戌,于大荐福寺出《浴像功德经》、《毗柰耶杂事二众戒经》、《唯识宝生》、《所缘释》等二十部,吐火罗⑨沙门达磨未磨、中印度沙门拔弩证梵义,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证梵文,居士东印度首领伊舍罗证梵本,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度李释迦度颇多读梵本,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证义,玄伞、智积笔受,居士东印度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证译,修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二十余人次文润色,左仆射韦巨源、右仆射苏瓌监护,秘书大监嗣虢王邕同监护。

  景云二年辛亥,复于大荐福寺译《称赞如来功德神呪》等经,太常卿薛崇嗣监护。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传内法传》⑩。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水要行法》、《护命放生轨仪》,凡五部,九卷。

  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诸律中犍度、跋渠之类,盖梵音有楚夏耳,约七十八卷。净虽徧翻三藏,而偏攻律部,译缀之暇,曲授学徒。凡所行事皆尚急护。漉囊涤秽,特异常伦。学侣传行,徧于京洛,美哉,亦遗法之盛事也。

  先天二年卒,春秋七十九,法腊五十九。葬事官供所出。《跋窣堵》唯存真本,未暇覆疏,而逼泥曰,然其传度经律,与奘师抗衡。比其著述,净多文。性传密呪,最尽其妙,二三合声,尔时方晓矣。今塔在洛京龙门北之高冈焉。

  注释

  ①范阳:古县名,在今河北省涿县。义净祖籍一说为齐州,今山东历城。

  ②番禺:今广东省番禺县。

  ③鹫峯:又称「灵惊山」、「灵山」,音译「闍崛」,在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佛陀曾于此说《法华》等经,遂成佛教胜地。

  ④鸡足:又作「鸡脚山」、「尊足山」等,在中印度摩揭陀国,乃摩诃迦叶入寂之地。

  ⑤鹿苑:即「鹿野苑」,在北印度瓦拉那西市北,为释迦牟尼初转*轮之处。

  ⑥祇林:全称「祇树给孤独园」,乃祇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赠送给佛陀说法之园林,佛陀经常于此处说法,与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两大精舍。

  ⑦坐夏:又作「安居」、「夏安居」,指于夏季之雨期禁止外出,僧人聚集于一处致力修行

  ⑧唐隆元年:应为景云元年,依《佛教史年表》载,唐隆元年乃唐中宗之年号。

  ⑨吐火罗:又作「吐呼罗」、「土豁罗」、「睹货罗」等,在葱岭西、乌浒河以南一带。

  ⑩南海寄归传内法传:应为《南海寄归内法传》之笔误。唐洛阳广福寺金刚智译文

  释跋日罗菩提,汉地称为金刚智,是南印度摩赖耶国(今印度半岛西南马拉马尔一带)人。此国汉语叫光明国,位于观音圣地补陀落伽山附近。其父是婆罗门,善五明论,为建支王师。金刚智幼年时,就能日诵万言,且能终身不忘。十六岁时,就通晓佛理。他不满意尼楗子的学说,遂削发出家,此乃过去世所植善缘之结果。后来随其师父到中印度那烂陀寺,学习佛教经论。自从受戒之后,遍受十八部律,又到西印度学小乘诸论及瑜伽三密陀罗尼门,十多年时间内,他就精通三藏。之后,又到斯里兰卡国去游学,登楞伽山,并游化于佛誓、躶人等二十余国。听说中国佛法隆盛,遂随船来东土,一路上历尽艰辛,颇费时日,先后花了几年时间才来到中土。

  唐开元己未年(公元七一九年)到达广州,皇上下敕迎他住止于慈恩寺,不久又移居大荐福寺。他每到一个寺院,必建大曼陀罗灌顶道场,化度四众弟子。其时,大智、大慧二禅师及不空三藏等,都对他执弟子礼。后来,随皇上到了洛阳。抵达洛阳那一年,自正月至五月,连续干旱,滴水不降,虽做了很多祈雨之祭祀,但均无灵验。朝廷乃下诏让金刚智结坛祈雨。金刚智就用不空钩、依菩萨法,在其住处起坛,并亲自绘画七俱胝菩萨像,定下开光日期,并说至开光之后,就能下雨。皇帝特派遣一行禅师配合他。

  至第七天,烈日炎炎,天无片云,午后,顿起西北风,风势极大,一时间飞瓦拔树,过后,就下起了滂沱大雨,万众欢呼。而在他结坛之处,屋顶被雷击穿一个大洞,地上洪水滔滔,一直涌到道场。京城的民众都说:这个洞是金刚智捕获的那条龙,当时从屋顶飞出去时留下的。」这种说法一传开,每日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想去观看此洞。当时,皇帝爱好道家及道教学说,对佛教并不很重视,曾听从官员之所奏,下敕把西域僧人遣送回国。侍者把这事转告金刚智,金刚智说:「我是印度僧人,并非西域之僧人,因而不是朝廷所要遣返的对象,我不打算回去。」过了几天,忽然传令要将他送到雁门关一带去,他遂向皇上告辞,皇上一听,大吃一惊,遂亲下手诏把他留在京城。

  其时,第二十五公主很受皇上的宠爱,不料染上重疾,久治无效,皇上遂把她移至咸宜外馆居住,有十天时间,公主均闭目不能语,皇帝又敕令金刚智授之戒法,此乃断定公主已无救药,所以才有此敕令。金刚智奉敕至公主住处后,遂在宫中选了二名七岁女子,用红绸子缠住其面,让她们卧于地上,又使牛仙童写敕书一纸,在她之住所焚烧,金刚智又念动咒语真言,二女子竟然默默记住了,不漏一个字。金刚智又入定,以不思议力令二女子拿着敕书至阎魔王那里去,过了一会儿,阎魔王令公主已故之褓姆刘氏随二女子把公主之灵魂护送回来,于是公主马上就坐了起来,开口说话,言语如常。皇帝听到此事,连侍卫也没带,就直奔公主住处。公主对父王说:「定数已难改变,此次回来,只是再睹一次圣颜而已。」再过半天时间,就逝世了。自此之后,皇帝对金刚智更加崇敬。

  又,当时宫中有一武贵妃,皇上对她之宠爱超过其它任何一个妃子,平日身体也没多大毛病,但金刚智却请她赶快营造金刚寿命菩萨像:又劝当时身体还很好之河东郡王也于毗卢遮那塔中绘画菩萨像,并对门人说:「此二人已不久于人世了。」只过了几个月的时间,二人果真相继而亡。其先知先觉,多类此。

  金刚智于事理很通达,所言之事都很灵验,于经论戒律咒术秘籍,亦都很精通,有登其门者,金刚智一睹其面,即能永记不忘。此外,他喜怒不形于色,为人深不可测,与他接触过的人都十分佩服、赞叹。

  自开元七年(公元七一九年)初抵广东番禺,后逐渐游访各地,广传密教经典,建了很多曼陀罗,如法的完成,也都颇有灵异祥瑞之兆。沙门一行钦尚其学,曾多次向他请益求教,金刚智一一传授于他,无所保留。一行后来自立坛灌顶,传弘其法,并请金刚智把这部经典翻译出来,以流通济众。开元十一年,奉敕于资圣寺译出《瑜伽念诵法》二卷,《七俱胝陀罗尼》二卷,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担任译语之职,嵩岳沙门温古任笔受。开元十八年,又于大荐福寺译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门智藏担任译语之职,僧一行任笔受,删缀成文。凡发现旧译本中有缺少章句者,即给予补足。金刚智所译总持印契,凡至皆灵验,密法的流行亦最广。洛阳、长安一带,不论在家出家,从其受学者甚众。开元二十年八月十五日左右,金刚智在洛阳广福寺对门人说:「月圆之时,我当去矣。」遂礼毗卢遮那佛,旋绕七币后退本院,焚香发愿,顶戴梵夹并所译佛典,咐嘱过后,寂然而化,世寿七十一,法腊五十一。其年十一月七日葬于河南龙门伊川之右,门人为他建塔旌表,传教弟子不空三藏上奏朝廷,皇上敕谥国师之号,灌顶弟子中书侍郎杜鸿渐,向来对他十分崇敬,为之撰写碑文,记其德行。

  原典

  释跋日罗菩提,华言金刚智。南印度摩赖耶国①人也,华言光明,其国境近观音宫殿补陀落伽山。父婆罗门善五明论,为建支王师。智生数岁,日诵万言,目览心传,终身无忘。年十六,开悟佛理,不乐习尼楗子诸论,乃削染出家,盖宿殖之力也。后随师往中印度那烂陀寺,学修多罗、阿毗达磨等。

  洎登戒法,徧听十八部律。又诣西印度学小乘诸论及瑜伽三密陀罗尼门。十余年全通三藏。次复游师子国,登楞伽山,东行佛誓、躶人等二十余国。闻脂那②佛法崇盛,泛舶而来,以多难故,累岁方至。

  开元己未岁,达于广府,勑迎就慈恩寺,寻徙荐福寺。所住之剎,必建大曼拏罗③灌项道场,度于四众。大智、大慧二禅师、不空三藏皆行弟子之礼焉。后随驾洛阳,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岳渎灵祠,祷之无应。乃诏智结坛祈请。于是用不空钩、依菩萨法,在所住处起坛,深四肘,躬绘七俱胝菩萨像,立期以开光,明日定随雨焉。帝使一行禅师谨密候之。

  至第七日,炎气爞爞,天无浮翳。午后,方开眉眼,即时西北风生,飞瓦拔树,崩云泄雨,远近惊骇。而结坛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场。质明,京城士庶皆云:「智获一龙,穿屋飞去。」求观其处,日千万人,斯乃坛法之神验也。于时帝留心玄牝④,未重空门,所司希旨,奏外国蕃僧遣令归国,行有日矣。侍者闻智,智曰:「吾是梵僧,且非蕃胡,不干明勑,吾终不去。」数日,忽乘传将之雁门,奉辞,帝大惊,下手诏留住。

  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锺其爱,久疾不救,移卧于咸宜外馆,闭目不语,已经旬朔。有勑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终,故有是命。智诣彼,择取宫中七岁二女子,以绯绘缠其面目,卧于地,使牛仙童写勑一纸,焚于他所,智以密语呪之。二女冥然诵得,不遗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议力令二女持勑诣琰摩王⑤。食顷间,王令公主亡保母刘氏护送公主魂随二女至,于是公主起坐,开目言语如常。帝闻之,不俟仗卫,驰骑往于外馆。公主奏曰:「冥数难移,今王遗回,略觐圣颜而已。」可半日闲,然后长逝。自尔帝方加归仰焉。

  武贵妃宠异六宫,荐施宝玩,智劝贵妃急造金刚寿命菩萨像,又劝河东郡王于毗卢遮那塔中绘像;谓门人曰:「此二人者寿非久矣。」经数月,皆如其言,凡先觉多此类也。

  智理无不通,事无不验,经论戒律秘呪余书,随问剖陈,如钟虚受。有登其门者,智一觌其面:水不忘焉。至于语默兴居,凝然不改,喜怒逆顺,无有异容,瞻礼者莫知津涯,自然率服矣。

  自开元七年,始届番禺,渐来神甸,广敷密藏,建曼拏罗,依法制成,皆感灵瑞。沙门一行钦尚斯教,数就谘询,智一一指授,曾无遗隐。一行自立坛灌项,遵受斯法,既知利物,请译流通。十一年,奉勑于资圣寺翻出《瑜伽念诵法》二卷、《七俱胝陀罗尼》二卷,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嵩岳沙门温古笔受。十八年,于大荐福寺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门智藏译语,一行笔受,删缀成文。复观旧随求本中有阙章句,加之满足。智所译总持印契,凡至皆验。秘密流行,为其最也.两京稟学,济度殊多,在家出家,传之相继。

  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阳广福寺命门人曰:「白月圆时,吾当去矣。」遂礼毗卢遮那佛,旋遶七币,退归本院,焚香发愿,顶戴梵夹并新译教法,付嘱讫,寂然而化。寿七十一。腊五十一。其年十一月七日葬于龙门南伊川之右,建塔旌表。传教弟子不空奏举,勑谥国师之号。灌顶弟子中书侍郎杜鸿渐,素所归奉,述碑纪德焉。

  注释

  ①摩赖耶国:又作「麻离拔」、「没来国」、「八罗孛国」等,印度古国名,今印度半岛西南马拉巴尔一带。

  ②脂那:即支那,指中国。

  ③曼拏罗:又作「蔓陀罗」、「漫荼罗」等,意译为坛,印度修密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而画圆形、方形之区域,或建立坛。

  ④玄牝:《老子》语:「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此指老庄学说及道教。

  ⑤琰摩王:阎摩王,梵名Yama-raja,又称阎罗王、琰魔王。略称阎罗、阎王、死王。为冥界之总司,地狱之主神。

  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

  译文

  释不空,梵名阿月佉跋折罗,汉地称为不空金刚,本北印度婆罗门种族,幼年父母俱亡,随叔父来到东土。十五岁时,师事金刚智三藏。金刚智授他予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没有多久时间,他就都通晓悟解了,金刚智大感诧异,与之授菩萨戒,把他引入金刚界大曼陀罗,用掷花等试验之,知他非平凡之辈,日后必大兴佛法。自从受具足戒后,善于理解一切有部的学说,能

  懂异国书语,因此金刚智在翻译佛典时,常令他一起翻译。其学《声明论》,没有多长时间,就通晓了。读诵《文殊普贤行愿》,也很快就掌握了。其聪颖敏利,皆类此。他欲求学新瑜伽、五部、三密法,连续钻研三年,都无须金刚智点拨、教示。后来,他准备回去印度,其师梦见京城诸佛菩萨像皆东行,乃知其乃真法器矣,遂同意了他的要求,并授予五部灌顶、护摩、阿闍梨法及《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后来,金刚智往洛阳,不空随侍,直至其入寂,即开元二十年(公元七三二年)。料理好师父之丧事后,不空又奉遗旨,前往师子国(即今斯里兰卡)及印度。

  刚到南海郡时,采访使刘巨邻请求灌顶,遂于法性寺相继度众成千上万。不空自对本尊,祈请十几天,终于感得文殊现身。到了快登船出发时,采访使召集番禺境内之蕃客大首领伊习宾等,对他们说:「现在不空三藏要到斯里兰卡去了,一定要嘱咐船主,将三藏及其弟子含光、慧(上功下言)等三十七人安全送到彼地,千万不能有丝毫闪失。

  开元二十九年十二月,随昆仑国(南海诸岛之总称)的船只,离开了南海郡,开往诃陵国(即今爪哇岛),路上遇大风,船上众商人十分恐惧,各各以本国之法术禳灾祈求平安,但皆无灵验。只好拜求于不空,慧(上功下言)等亦失声大哭。不空对大家说:「我有法术,你等自无须担忧。」遂以右手执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经》夹,随之作法,口诵「大随求」一遍,即时风平浪静。后来,又遇到一条大鲸鱼,从口中所喷出之浪像山那么高,比前次所遇之大风浪更加危险。众商人见此情景,以为此次再没活命之希望了,只好默默听从命运之安排。不空三藏像前次那样,作法念咒,令慧(上功下言)诵《娑竭龙王经》,没过多久时间,众难俱息。

  到达斯里兰卡后,国王派使者来迎接他们。将入城时,有许多步骑侍卫,站立于街道两旁,国王见到不空后,行礼足之仪,并请他住于宫中,七日供养。每一天都以黄金斛盛满香水,国王亲自替不空洗浴。随后,太子、嫔妃、诸大臣等,都像国王那样侍候不空。不空见到普贤阿闍梨后,遂奉献金宝锦绣之类的礼品,请开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坛法,并准许含光、慧(上功下言)等同受五部灌顶。自此之后,不空学无常师,广求密藏及诸经论,五百余部,并剖析其性相,探寻其意旨,穷究其底蕴。有一天,国王作调象戏,非常危险,大家都登高而望,无人敢近前,其时不空三藏口诵真言,手结印契,入于禅定,只见那些大象顿时跪伏于地,变得十分温顺,国人都极感惊奇。后来,他游化于印度本土,屡现灵瑞。

  至天宝五年(公元七四六年),不空回到唐之京城长安,向皇上献上了师子国之尸罗迷伽表及金宝璎珞、般若梵夹、杂珠、白(疊+毛)等珍贵礼物,奉敕暂时住于鸿胪,过了不久,就奉诏入宫内立坛,为皇帝灌顶。后来又移住于净影寺。那一年盛夏大旱,皇上敕令祈雨,并说:「时间不能拖得太长,而且雨也不能一下子下得太大。」不空上奏请求建立孔雀王坛,不到三天时间,就普降喜雨。龙颜大悦,亲自持宝箱赐予不空以紫袈裟一副,并亲自为他披挂,又赐绢二百匹。有一天,忽然刮起大风,皇上又下敕令不空行法止风。不空遂用银瓶一只,作法加持,没片刻功夫,风就停了下来。不料,有一只鹅把作法之瓶碰倒了,顿时又狂风大作,比原来更加厉害。皇上又敕令再作法止住大风,不空随即再作法,大风又立即停止了。皇帝遂赐予他「智藏」之称号。

  天宝八年,准许返回本国,不空一行乘五匹马,到南海郡,皇上又下敕追到,让他继续留住。天宝十二年,应节度使哥舒翰之请,敕令他往河西一带。天宝十三年,到了武威住于开元寺,节度使等皆愿意从他受灌顶,数千士庶也咸登道场,弟子含光等亦从他受五部尊法。又为功德使开府李元琮授法,并传授金刚界大曼陀罗。是日道场发生地震,不空说:「羣心真诚之所致也。」

  天宝十五年,下诏召他还京,住于大兴善寺。至德初年(公元七五六年),安禄山攻陷长安,肃宗到了灵武凤翔,不空仍与肃宗保持联系,肃宗亦暗派使者求教秘密之法,后来京城收复了,不空更受礼遇。干元年间,皇帝诏不空入宫,建立道场护摩法,为皇上行转轮王位七宝灌顶。上元末(公元七六一年)皇帝身体不适,不空以「大随求真言」为之消灾袪病,过了七天,龙体康复,皇帝对他更加崇敬。后来,不空上奏请求入山修行,李辅国宣读皇帝敕令,让他于终南山智炬寺修功德。不空于念诵佛典真言时,感得大乐萨埵舒毫放光,并以相证验,果位已近悉地。不空曰:「众生未度,我怎敢自度呢?」

  唐肃宗去世之后,代宗即位,对不空礼遇有加。这一段时间,他译出了《密严》、《仁王》诸经,代宗亲自为之作序。在向全国各地颁布此二经那一天,祥云顿现,举朝同庆。永泰元年(公元七六五年)十一月一日,制授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大历三年(公兀七六八年)于兴善寺立道场,敕赐锦绣褥十二领,绣罗旛三十二首,又赐道场之僧人许多斋粮,敕近侍大臣、诸禁军使等并入受灌顶。大历四年冬,不空奏请于天下所有食堂内置文殊菩萨为上座,皇上一敕准奏。此举盖不满意于憍陈如乃小乘中之最初受度者。大历五年夏,有诏请不空往五台山修功德,其时出现了彗星。法事做完之后,彗星亦随之消失。那一年秋天,不空从五台回来,皇帝遣中使以师子騘及御鞍辔出城迎接他,并赐沿道供帐。

  大历六年十月二日是皇帝诞辰,不空进呈所译之经表云:「我自幼年出家,师事金刚智法师,十有四载,秉受瑜伽法门,后又游访五印度求取所未授之法并诸经论,计五百余部。天宝五年来到长安,先皇诏入内宫,立灌顶道场,所带来之经论尽许翻译:肃宗于内宫立护摩及灌顶法,奉两代皇帝之令,搜集外国梵文,遇有缺漏脱落者则给予补齐,凡未翻译者则进行翻译。陛下恭遵遗旨,又下敕令我等继续进行传译,以利济羣品。自天宝年间至大历六年,所译经典凡一百二十余卷,七十七部,连带目录及担任笔受诸僧俗之名字,兼所出之《略出念诵仪轨》等,一并写上,值此皇上诞辰佳节,悉具奉上。」皇上下敕诏示天下,并把它编入一切经目录中。李宪诚宣敕赐不空锦绢八百疋,与不空一起翻译经典之诸大德,各赐三十疋。沙门潜真上表致谢。僧俗弟子所赐略有差别。

  后来,京城又遇大旱,皇上又下诏请不空祈雨,并说:「如果在三日内下雨,则是法师术之力;如果是三天之后才下雨,则非法术之力也。」不空受敕立坛,至第二天便下起大雨,皇帝赐紫罗衣并杂彩百匹,弟子衣七副,设千僧斋,以报答法师之功德。后来,不空进表请求建造文殊阁,皇上准奏,下敕朝廷从内库拿出约三干万钱,贵妃、韩王、华阳公主等也一起出钱出力,共襄盛举。不空后来又译出《孽路荼王经》,朝廷又制颁天下,赏赐连连不断。

  到大历九年,不空自春至夏,弘法不辍,谆谆教诫门人,精进修行,常语及《普贤愿行》、《出生无边法门经》,并劝众弟子读诵修持。那些较早入门之弟子,不空常劝他们留意菩提心本尊大印,直诠阿字了法不生证大觉身,嘱咐再三。有一天夜里,命弟子赵迁道:「持笔砚来,我略出《涅槃荼毗仪轨》,以传诸后代,并以此为我送终。」赵迁稽首再三:「恳求法师慈悲久住,不然,众生何所依托?」不空笑而不答。过了不久,就染患示疾,遂上表告辞,皇上下敕慰问,亲赐医药,并敕赠「司空」,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不空固辞无效,甚是不悦,曰:「出家之人但求功德圆满,我今当逝,何以临终时更窃名位?」乃留下先师所传之五股金刚铃杵及银盘子、菩提子、水精数珠等,作为告别,请中使李宪诚代以进奉。是年六月十五日,用香水沐浴,东首倚卧,北面瞻望宫廷,以大印身定中而寂,世寿七十,僧腊五十。

  不空入寂之后,弟子慧朗继其法位,此外,其知名弟子还有含光、惠果、元皎、觉超等。不空之入灭,使代宗深感悲痛,他停止上朝三天,赐了许多绢布杂物并钱四十万,另赐造塔钱二百余万。敕功德使李元琮监理丧事。不空临终时,诸僧梦见千仞宝台摧陷,文殊阁倒塌,金刚杵飞上天;又,兴善寺后池无缘无故而干涸,竹中生出果实,庭中之花凋谢。七月六日火化,皇帝下敕高品刘仙鹤就寺置祭,赠予「司空」之位,谥号「大辩广正智三藏」。火灭之后,收得舍利数百粒,以其中之八十粒收藏于宫中,其头顶骨火化时不燃烧,中有舍利一粒,半隐半现,皇上下敕于本院起塔立碑。……

  原典

  释不空,梵名阿月佉跋折罗,华言不空金刚,止行二字,略也。本北天竺婆罗门族,幼失所天,随叔父观光东国。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初导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浃旬已通彻矣。师大异之,与受菩萨戒,引入金刚界大曼荼罗,验以掷花,知后大兴教法。洎登具戒,善解一切有部,谙异国书语。师之翻经,常令共译。凡学《声明论》,一纪之功,六月而毕。诵《文殊普贤行愿》,一年之限,再夕而终。其敏利皆此类也。欲求学新瑜伽、五部、三密法,涉于三载,师未教诏。空拟回天竺,师梦京城诸寺佛菩萨像皆东行,寐寤乃知空是真法器,遂允所求。授与五部灌顶、护摩、阿闍梨法及《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尽传付之。厥后师往洛阳,随侍之际,遇其示灭,即开元二十年矣。影堂既成。追谥已毕,曾奉遗旨,令往五天①并师子国②,辽议遐征。

  初至南海郡,采访使刘巨邻恳请灌顶,乃于法性寺相次度人百千万众。空自对本尊祈请旬日,感文殊现身。及将登舟,采访使召诫番禺界蕃客大首领伊习宾等曰:「今三藏往南天竺师子国,宜约束船主,好将三藏并弟子含光、慧(上功下言)等三七人、国信等达彼,无令凼А!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