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僧传 7-11
7感通
唐升州庄严寺惠忠
译文
释惠忠,俗姓王,润州上元(今江苏省江宁县)人。其母怀孕时,曾遇到一僧人,那个僧人对她说:「你所生贵子,日后必定成大法器。」惠忠出生以后,不食荤腥,秉性敦厚,与一般的儿童多有不同。二十三岁时,即神龙元年(公元七○五年)出家为僧,住庄严寺。他修习刻苦,志节高简,听说牛头山威禅师承达磨禅法,得佛法印,遂前往拜谒。威禅师见到惠忠后,就说:「山主来矣。」并为他说法,他顿悟上乘。威禅师既得传法之人,如老子之遇尹喜,就传灯授法,并把山门委托给他管理,自己则飘然而去。
惠忠住持牛头山寺后,兢兢于道业,常修头陀行,泉饮蔬食,寺中大众同吃一锅饭,用过之后就把锅吊在树上,自己才打坐禅修。终日如此,从不间断。他一年四季同穿一纳,四十年间不曾改易。当地的官员、学子,频频上山礼谒,参学问道,并经常请他至城里为大众讲法,普施教化。
天宝初年(公元七四二年),开始止住于庄严寺。惠忠认为,梁朝故都,庄严最盛,但因几经沧桑,当时该寺已经凋残颓废,他立志修整,遂于殿东修建法堂。那里原来有棵古木,有喜鹊在上面筑巢,在工人刚要砍树时,惠忠说:「且慢,等喜鹊把巢搬走后再砍。」说完就在树下默默地对喜鹊说:「因此地要造法堂,请速速移至别处栖息。」刚说完,那些喜鹊真的竞相把巢中之柴草衔至别的树上,一时僧俗二界,观者如潮,莫不叹为奇异。又,在地基尚未确定之时,忽然有两个神人示现,地基才定下来。奇迹连连,神异不断,四方学僧,纷纷而至。
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山门石室前有惠忠之挂衣藤,那一年夏天,忽然枯萎,灵芝仙菌,均不复生。到九月,惠忠在高座说法,无故水出绕座而转。至大历四年六月十五曰,集众布萨,到那天晚上,令侍者剃发洗身。就在这天晚上,寺院上面瑞云枛,天上乐声连连,十六日早上怡然坐化。其时狂风大作,雷雨倾盆,花落树倒,和州延祚寺僧侣那天傍晚都看见有白虹由东向西,直贯山中,百鸟悲鸣,林壑岩间哭声不断。岳牧韦公损闻而哀怆,派遣使者致意,并厚赠财物,并令上元令刘君以隆重之礼仪送其遗体归山。其时天气炎热,至七月七日,忽然下起雨来,顿时凉爽异常。八日出殡,一路上纤尘不飞,有群鹤徘徊于舆上,一直送至山门。埋葬之后,一连好几日坟里放光,直照山林。
大历五年春,依外国习惯,火化遗骨,得舍利无数,圆细如珠,闪闪发光。附近僧俗二界人士,有的因不曾分得舍利,就于灰烬中寻找,结果数百人都得到了舍利。是知法身圆应,感物无穷,圣力潜通,光腾千古。门人建木塔以作纪念。世寿八十七。惠忠其人,身高超过七尺,仪容伟俊,神气挺拔,有若梵僧。所居之处,不持蚊帐,但蚊蝇无犯。曾在幽静处禅居,松竹深邃,曾有虎鹿在旁边产子,遇之毫无惧色。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七三九年),上元令长孙遂曾亲自上山探访,刚到半山时,有猛虎当路吼叫,遂大惊,不知如何是好。惠忠赶快出来,老虎一见惠忠,顿时十分温顺,伏于林中,长孙遂合掌礼拜致谢后,就回去了。又,惠忠尚未到吴郡时,该地具戒寺中有凌霄藤,盛夏枯萎,有人要砍掉它,威禅师曰:「不要砍,等惠忠来俊,此藤还生。」当时大家都不相信,待到那年秋天,惠忠抵此院后,该藤果然繁茂异常。……
惠忠也有不少著作传世,较著名的有《见性序》和《行路难》,皆旨意深邃,文字精炼,盛行于世。
原典
释惠忠,俗姓王,润州上元①人也。初在母孕,忽遇异僧,谓曰:「所生贵子,当为天人矣。」诞育已来,不食荤腥,有异常童。禀性教厚。年二十三,以经业见度,即神龙元年也,遂配庄严寺。志节高简,为时辈所推。闻牛头山威禅师袭达磨踪,得佛法印,遂造山礼谒。威见忠,乃曰:「山主来矣。」因为说法,顿悟上乘。威既得人,如老氏之逢尹喜②,乃命入室付法传灯,并委山门之事,遂出鄽聚。
忠即继踵兹峯,夙夜精励。常头陀山泽,饮泉藉草,一食延时,每用一铛,众味同煮。用毕悬于树杪。方复绳床晏坐,终日如杌,衣不易时,寒暑一纳,积四十年,遂彰灵应非一。州牧明贤,频诣山礼谒,再请至郡,施化道俗。
天宝初年始出止庄严。忠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今已岁古凋残,兴怀修葺,遂于殿东拟创法堂。先有古木,鹊巢其顶,工人将欲伐之。忠曰:「且止,待鹊移去,始当伐之。」因至树祝曰:「此地造堂,当速移去。」言毕,其鹊竞衔柴迁寓他树。合郭道俗观者如堵,莫不叹异。又立基未定,忽有二神人为上其处,因乃定焉。虽汲引无废,神旷不挠,四方之侣,相依日至。
以大历三年山门石室前有忠挂衣藤,是岁盛夏忽然枯悴。灵芝仙菌,且不复生。至九月,忠演法高座,无故水出遶座而转。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至晚乃命侍者剃发浴躯。是夜瑞云覆剎,天乐闻空,十六朝怡然坐化。时风雨震荡。树木摧折,和州廷祚寺僧徒其夕咸见白虹直东西,贯于山中,鸟兽哀鸣,林壑岩间哭声数日方止。岳牧韦公损闻而哀怆,遣使赠赙,并令上元令刘君备威仪送归山。于时炎蒸,至七月七,天降雨绝凉。八日神柩出,纤尘不飞。又有群鹤徘徊举上,送至山门。瘗后数日,坟内放光,照于山林。
五年春,依外国法荼毗,获舍利不可胜计,圆细如珠,光彩莹彻。远近道俗有恨无所克获,咸于焚身处煨烬中至求,凡百千人。皆得舍利。故知法身圆应,感物无穷,圣力潜通,光腾千古。门人起木塔。春秋八十七矣。身逾七尺,霜眉径寸,仪容殊伟,燕颔龙腮,神气孤拔,色如金聚。含光玉润,若梵僧。所居帐帏弗张,蚊蚋不犯。曾居兰若幽栖,松竹深邃,尝有虎鹿并各产子,驯遶人室,曾无惧色。
开元二十七年,上元令长孙遂初脱略异闻,躬造山询验。及到山半,猛虎当路瓟吼,遂乃惊怖,莫知所为。忠闻出林晓喻,虎因寝声,伏于林中。遂恐慑,合掌礼谢而回。忠又向吴郡,具戒院中有凌霄藤,盛夏萎悴。人拟伐之。威大师曰:「勿翦。惠忠还日,其藤更生。」人不之信,及秋,忠还,其藤重茂矣。又昔有供僧谷仓在庄,夜有强盗来窃之,虎乃吼唤逐之。盗弃负器而逃。其类伙多,良难骤述。
忠著《见性序》及《行路难》,精旨妙密,盛行于世。
注释
①上元:在江苏省江宁县。
②尹喜:周代之关令。相传老子西游至函谷关,尹喜强留之,老子遂授以《道德经》五千文。
唐洪州黄檗山希运
译文
释希运,福州人。少年时,其聪明灵俐就颇受乡邻、老师之赞誉,长大后投高安(今江西省高安县)黄檗山寺出家。长大后,身量比王商少一尺,希运的额头上有一块肉隆起,号称「肉珠」,其人倜傥不羁,人莫测其深浅。后来游方弘化入于天台山,偶遇一僧,与之同行,言笑自若。希运就偷偷观察他,只见那僧双目时常闪烁,灼然有光。二人一路走去,忽遇前面有一条河挡住去路,那个僧人催希运渡过去,希运就用办法激他,曰:「师父要渡自己先渡过去。」话音刚落,只见那僧揭起衣裳,从河面上蹑波而过,如履平地,衣裳全然无湿,片刻间到了对岸。上岸后,回过头来向希运招手,喊道:「快渡过来啊!」希运用手指着他说:「自了汉,如果早知道你有这等能耐,应该把你的腿砍下来才对!」那个僧人叹道:「真是大乘法器,我辈所不及矣。即使能够伤害到我,也是自取其辱而已。」之后,就不见踪影了。希运顿时觉得不知如何是好。
待他到京城游访,到一户人家门口行乞时,开始时躲在一棵大树后,只听见里面有一老太太曰:「太过于贪心了吧!」希运道:「施主倘不曾施舍,何来贪求?」那老太太唤希运入内,施以食物,并对他说:「我曾拜谒过慧忠禅师,你可前往百丈山向怀海禅师参学,他乃是真真正正的大乘法器。」希运听从那老太太的话,前去拜访了怀海禅师,大受教益,顿了本心,之后,声誉日隆。
后来居于黄檗精舍,相国裴休对他十分钦敬,曾亲自去向他求法请益,赠与诗偈。诗偈曰:「曾传达士心中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愿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此谓裴休得法,乃出自希运之门。
大中年间,终于住寺,皇上敕谥号曰「断际禅师」,塔号「广业」。其著述《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及《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等,广泛流传于世。
原典
释希运,闽人也。年及就傅①,乡校②推其慧利。乃割爱投高安③黄檗山寺出家。迨成长也,身量减王商裁一尺所,额问隆起,号为肉珠。然倜傥不羇,人莫轻测。而乃观方入天台,偶逢一僧偕行,言笑自若。运偷窥之,其目时闪烁,烂然射人。相比而行,截路巨磎,泛泛涌溢,如是捐笠倚杖而止。其僧督运渡去,乃强激发之曰:「师要渡自渡。」言讫,其僧褰衣④蹑波,若履平陆,曾无沾湿,已到他岸矣。回顾招手曰:「渡来!」运(卓+戈)手诃曰:「咄!自了漠,早知必斮⑤汝胫。」其僧叹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纵能伤我,只取辱焉。」少顷不见。运(忄+敞)怳⑥自失。
及薄游京阙,分卫⑦及一家门,屏树之后闻一姥曰:「太无厌乎?」运曰:「主不慁宾,何无厌之有?」姥召入,施食讫。姥曰:「五障之身忝尝礼惠忠国师来。劝师可往寻百丈山禅师所,惜巍巍乎堂堂乎真大乘器也。」运念受二过,记莂攸同,乃还洪井见海禅师,开了心趣,声价弥高。
徇命居黄檗精舍,升平相裴公休钦重躬谒,有诗赠焉。「曾传达士心中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钖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愿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则裴相得法,出运之门。
以大中中终于所住寺,勑谥断际禅师,塔名广业,语录而行于世。
注释
①就傅:指从师受学。
②乡校:指乡学、乡学教师。
③高安:今江西省高安县。
④褰衣:揭起衣裳。
⑤斮:「斫」的异体字。
⑥(忄+敞)怳:迷糊、恍惚之意。
⑦分卫:即托钵、乞食。
唐明州奉化县契此
译文
释契此,不详何方人氏,或云四明(今浙江宁波)人。肥头大耳,言语无常,随处寝卧,常以杖挑一布袋串街走巷,遇人则乞。所乞之物不拘鱼肉,刚要送入嘴,则分少量装入袋中,故号为长汀子布袋和尚。曾经卧于雪中,而身上无雪,人们以此对其人颇感奇异。当时曾流传「弥勒真弥勒,时人皆不识」等偈句,人们都说这是慈氏(即弥勒佛)垂迹于世。
他曾站立于大桥上,有人问他:「和尚站在这里做什么?」他说:「我在这里找人。」他所带的袋中常装有许多供身之具,示人吉凶,必现相表征。炎阳高照时,他常穿一高跟木屐,在市桥上竖膝而眠:下雨时,他则脚穿一双湿草鞋,人们有时以此来预报天气。天复年间终于奉川,众乡邻把他埋葬起来。后来有人在外地也遇见此公,同样以杖挑一布袋四处游化。江浙一带有许多他的画像。
原典
释契此者,不详氏族,或云四明①人也。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常以杖荷布囊入鄽肆,见物则乞,至于□酱鱼葅,纔接入口,分少许入囊,号为长汀子布袋师也。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人以此奇之。有偈云:「弥勒真弥勒,时人皆不识」等句。人言慈氏垂迹也。
又于大桥上立,或问:「和尚在此何为?」曰:「我在此觅人。」常就人乞啜②,其店则物售。袋囊中皆百一供身具也。示人吉凶,必现相表兆。亢阳③,即曳高齿木屐,市桥上竖膝而眠。水潦,则系湿草屦④。人以此验知。以天复中终于奉川,乡邑共埋之。后有他州见此公,亦荷布袋行。江浙之间多图画其像焉。
注释
①四明:今浙江宁波市南。
②啜:吃、喝之意。
③亢阳:日头高照、阳光炽盛之意。
④屦:麻、葛制成之单底鞋。
8遗身
唐汾州僧藏
译文
释僧藏,西河(今黄河上游南北流向一带)人。幼年时气茂神清,有超尘离俗之气慨,但为人十分谦恭,甘居人下。每见祠堂,必定礼拜,若有僧俗向他致敬,则低头弯腰,如遇见长者一样。做起事来,犹如在寺院里做净务的人一样,既勤快又无所计较。若见他人衣服脏了,就偷偷帮人洗涤,别人衣裳破了,就主动帮人缝补。每到炎夏,乃脱衣入于草丛之中,让蝇蚊虫蚁吸血吃肉,他虽疼痛无比,但都忍住不走。口中常念阿弥陀佛圣号,从不间断。当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对去看望他的人说:「贫僧有幸,得诸天前来迎接我。」……尔后合掌念佛,安然而寂。
原典
释僧藏者,西河①人也。弱龄拔俗,气茂神清,允迪循良,恪居下位。迨沾戒善,密护根尘。见仁祠必礼之,逢硕德则尽礼。苟遇僧俗施拜,乃俯楼而走,如回避令长焉。若当众务也,则同净人②,屈己犹臧获③焉。见他人故衣,则潜加澣濯,别事纽缝。至于炎暑,乃脱衣入草莽间,从蚊蚋(虫+盲)蛭唼啮茧芥,血流忍而汗洽。而恒念弥陀佛号,虽巧历者不能定筭数矣。确志冥心,未尝少缺。及预知报尽,谓瞻病者曰:「山僧多幸,得诸天人次第来迎。」藏又言:「吾瞑目闻往净土,聚诸上善人散花,方回此耳。正当舍寿。」合掌念佛,安然而终矣。
注释
①西河:黄河上游南北流向一带。
②净人:末剃度而在寺院中作种种净务之人。
③臧获:古代对奴役之贱称。
9读诵
唐并州石壁寺明度
译文
释明度,未知何方之人,姓氏也不详。曾博览经论,三业精勤。经常读诵《金刚经》,以资净业。贞观末年,有鸽于楹上筑巢,哺育两只小鸽,明度经常喂以粥食,又念咒曰:「乘我经力,羽翼速成。」有一次,两只小鸽忽然学飞,没飞起来,堕于地而亡,明度赶快把牠埋葬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梦见两个小儿曰:「儿等本是卵生小类,蒙法师养育,读诵加持,今已转生人道,生于距此东十里地某个人家里。」明度暗暗记住,到十个月后,去那个人家里拜访,果有两个小孩诞生。他遂入里去看他们,呼之「鸽儿」,两个小孩皆回过头来向他致意。一岁多一点就能说话,后皆长大成人,而明度其人则不知所终。
原典
释明度,未知何许人也。经论涉学,三业恪勤。诵《金刚般若》资为净分,慈济为心。迨贞观末,有鸽巢于屋楹,乳养二鶵。度每以余粥就窠哺之,复呪之曰:「乘我经力,羽翼速成。」忽早学飞,堕地偕殒,度乃瘗之。旬余,梦二小儿曰:「儿等本受卵生小类,蒙上人为养育,诵持回向,今转生人道,距此寺东十里间某家是也。」度默志之,至十月满,往访此家,男妇果孪生二子。入视之,数日遂呼曰「鸽儿」,一时回头应诺。岁余能言,皆得成长。度未知终所。
10兴福
大宋钱塘永明寺延寿
译文
释延寿,俗姓王,本钱塘(今浙江杭县)人。曾为吏,督纳军须。其人秉性纯直,口无二言,精读《法华经》,坚持不懈。其时,翠岩参公盛扬佛法,延寿乃割舍情爱,辞别妻、子,出家为僧,依参公受戒。曾在天台山天柱峰修习禅定,有鹌鹑栖息于其衲衣之中,其入定之功力可见一斑。后得韶禅师进一步开导,对佛法之造诣更为精深。不久,隐遁于雪窦山中,除教授弟子外,常于林中瀑布前静坐。平生只穿粗布衲衣,所食多属野果蔬菜。
南唐后主钱氏对他十分崇敬,延请他行方等忏,赎有情物类以放生。情性慈柔,心如古井,凡事不动于心。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多遍,常劝人营造塔像。自己从不储蓄,雅好诗道,曾著有《万善同归集》、《宗镜录》等数十万言。朝鲜国国王曾读到他所著的《宗镜录》,十分赞赏,派人送金线织成之袈裟、紫水精数珠及金澡罐等给他。
于开宝八年乙亥(即公元九七五年)于寺中入寂,世寿七十二,法腊三十七。葬于大慈山,建亭以志纪念。
原典
释延寿,姓王,本钱塘①人也。两浙②有国时为吏,督纳军须。其性纯直,口无二言,诵彻《法华经》,声不辍响。属翠岩参公盛化,寿舍妻孥,削染登戒。尝于台岭天柱峯九旬习定,有鸟类尺鷃,巢栖于衣襵中。乃得韶禅师决择所见,迁遁于雪宝山,除诲人外,瀑布前坐讽禅嘿。衣无缯演,布孺卒岁。食无重味,野蔬断中。
汉南国王钱氏③最所钦尚,请寿行方等忏,赎物类放生。泛爱慈柔,或非理相干,颜貌不动。诵《法华》计一万三千许部。多励信人营造塔像。自无贮畜,雅好诗道,著《万善同归》、《宗鉴》④等录数千万言。高丽国王览其录,遣使遗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
以开宝八年乙亥终于住寺,春秋七十二,法腊三十七。葬于大慈山,树亭志焉。
注释
①钱塘:今浙江杭县。
②两浙:即浙东与浙西。唐时钱塘江以南称浙东,以北称浙西。
③汉南国王钱氏:即吴越王钱镠(一说:钱俶)。
④宗鉴:即《宗镜录》。
唐湖州杼山皎然
译文
释皎然,字昼(一说皎然字清昼),俗姓谢,长城人,康乐公谢灵运之十世孙。幼年时就有异常之才能,秉性与道相合,后遂离俗出家,削发为僧。于灵隐寺戒坛依守直律师受戒,对律学特别留心。常作诗赋以咏情性,文章隽丽,时人曾誉之为释门伟器。后来博访名山,遍寻大德,常入法席,四处参学。他不但精研佛典,且对子史经书等,都颇为精通。所到之处,都极受尊崇。京师之诸王公、大臣对他礼遇有加,诸郡之达官贵人对他钦敬非常。其之化人,每每先以诗句相钩牵,后令之入佛智。中年之后,遍谒诸禅祖,明了心地法门,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交谊相厚,故当时有谚语曰:「释皎然,能清秀。」
贞元初年,居于东溪草堂,欲屏息诗道,认为此非禅者之意,乃自诲曰:「即使有孔子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日谈道论义,却只能乱我之真性;不如孤松片云,禅坐相对,无言而合道,至静而同性。我将入于杼峰,与松云为偶。」所著之《诗式》及诸多名篇,皆是不刊之作。曾面对笔砚道:「你役我疲,你困我愚。数十年间,了无所得。况你是外物,何必累于人呢?住既无心,去也无我,将放你等各归本性,使物自物,与我了不相干。岂不乐哉!岂不乐哉!」遂令弟子去砚罢笔。
至贞元五年(公元七八九年)五月,正当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受贬,移作湖州太守,两人一见如故。皎然素知李洪精通佛法,乃向他求教请益,先问宗源,次询心印,李洪笑而后答。他日语及《诗式》,皎然俱陈昔日之志。李洪曰:「不然。」遂令门人检出草本,一览而叹道:「过去沈约《吕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三子所论均不及此,如何却学小乘偏见,以昔日之志为辞呢?」遂举该郡辞人吴季德,乃梁常侍均之后裔,其文有祖传之家风,我十分赞赏他。皎然与陆鸿渐也相交甚善,堪称莫逆之交。相国于頔、颜鲁公真卿令裨赞《韵海》二十余卷,好为《五杂徂篇》,用心奇险,实不愧为康乐公之后裔矣。
皎然其志清净,其心高迈,浮名薄利,素不关心,唯山林是托,与道者交游,故终身无堕于色欲情网之中。曾建冥斋,事施鬼神,捐衣赠旧居兴国寺等。军吏沈钊,本德清人,有一天傍晚从城中乘马至骆驼桥,是夜月色皎如,见有数人穿着很华丽之服装,沈钊感到很奇怪,就问道:「你等如何也到此地?」这些人答道:「项王祠东之兴国寺皎然禅师修造冥斋,故我等在此等候。」沈钊第二天再前去察看,果然是鬼物。又,长城赳胥钱沛服役,乘船至吕山之南,见有数十百人,都手提食器、束帛,相互谈笑,与之擦肩而过,问其故,都说:「去赴然师之冥斋也。」当时颜鲁公真卿为刺郡,与之早有交游,此后,对他更为崇敬。
贞元年间,皎然终于山寺之中。他有诗集十卷,于頔为之作序。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正月敕写其文集于秘阁,荣显于天下。观皎然之文,既合乎格律,又十分清丽隽永,实令人百读而不厌,乃一代之奇才也。皎然生前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达等,交谊颇深,过从甚密。大家在一起或吟诗,或论道,故有《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四十卷)及《号呶子》(十卷)之著,当时曾颇为流行。
元和四年(公元八○九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同过旧院,在影堂里伤悼良久,题辞曰:「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余亦当时及门者,共吟佳句一焚香。」皎然之道行德操,后来有很多学人士子都十分景仰。
原典
释皎然,字昼①,姓谢氏,长城人,康乐侯②十世孙也。幼负异才,性与道合,初脱羁绊,渐加削染。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毗尼道,特所留心。于篇什中,吟咏情性,所谓造其微矣。文章隽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后博访名山,法席罕不登听者。然其兼攻并进,子史经书,各臻其极。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诸郡则邦伯所钦,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入佛智,行化之意,本在乎兹。及中年,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故时谚曰:「书之昼,能清秀。」
贞元初,居于东溪草堂,欲屏息诗道,非禅者之意,而自诲之曰:「借使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朝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扰我真性。岂若孤松片云,禅座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哉?吾将入杼峰,与松云为偶。」所著《诗式》及诸文笔,并寝而不纪。因顾笔砚曰:「我疲尔役,尔困我愚,数十年间了无所得。况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住既无心,去亦无我,将放汝各归本性,使物自物,不关于予,岂不乐乎?」遂命弟子黜焉。
至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为湖守,初相见未交一言,怳若神合。素知公精于佛理,因请益焉。先问宗源,次及心印,公笑而后答。他日言及《诗式》,具陈以宿昔之志。公曰:「不然。」固命门人检出草本,一览而叹曰:「早年曾见沈约《吕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三子所论殊不及此,奈何学小乘褊见,以宿志为辞邪?」送举邑中辞人吴季德,梁常侍均之后,其文有家风,予器而重之。昼以陆鸿渐为莫逆之交,相国于公頔、颜鲁公真卿命裨赞《韵海》二十余卷。好为《五杂徂篇》,用意奇险,实不忝江南谢之远裔矣。
昼清净其志,高迈其心,浮名薄利,所不能啖。唯事林峦,与道者游,故终身无墯色。又兴冥斋,盖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昼旧居州兴国寺,起意自捐衣囊施之。尝有军吏沈钊,本德清人也,夕从州出,乘马到骆驼桥,月色皎如。见数人盛饰衣冠,钊怪问之:「如何到此?」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然公修冥斋,在兹伺耳。」钊翌日往覆,果是鬼物矣。又长城赳胥钱沛行役,泊舟吕山南,见数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负束帛,恰然语笑而过。问其故,云:「赴然师斋来。」时颜鲁公为刺郡,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
以贞元年终山寺。有集十卷,于頔序集。贞元八年正月勑写其文集入于秘阁,天下荣之。观其文也,亹亹而不厌,合律乎清壮,亦一代伟才焉。书生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或簪组,或布衣,与之交结,必高吟乐道。道其同者,则然始定交哉。故著《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时贵流布。
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同过旧院,就影堂伤悼弥久,遗题曰:「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余亦当时及门者,共吟佳句一焚香。」其遗德,后贤所慕者相继有焉。
注释
①昼:有些版本皎然之字又作「清昼」
②康乐侯:即谢灵运。
11杂科
梁成都东禅院贯休
译文
释贯休,字德隐,俗姓姜,金华兰溪登高(今浙江金华兰溪县)人。七岁时,父母把他送到本县和安寺出家,给圆贞禅师当侍童。日诵《法华经》一千字,所闻不忘于心,后来与处默一起削发,邻院而居,常常隔篱论诗,互相酬唱,僧人见之,都十分诧异。受具足戒后,诗名轰动当时。后往豫章(今江西南昌一带》传《法华经》、《大乘起信论》等,甚精通其义理,讲说不辍。本郡太守王慥对他很敬重,后任之太守蒋坏开洗忏戒坛,令贯休为监坛。
干宁初年,拜访了吴越王钱氏,并献诗五章,每章八句,十分秀丽隽永,吴越王对他馈赠亦十分丰厚。后来吴越王被朝廷封为功臣,为其树碑立传,遂把贯休之诗刻于碑石之上,其见重如此。
贯休善小笔,甚得六法,长于水墨画,形似而传神。曾受众安桥强氏药铺之请,画罗汉一堂。他每画一尊罗汉,必祈梦得罗汉真身容貌,方动笔画之。故其所画,与常体多有不同。
此后,他又游化于黟歙(今安徽省南部)一带,与唐安寺兰阇梨志同道合。后来想登南岳,拜谒了荆帅成汭。起初成汭甚器重他,把他安置在龙兴寺。当时内翰吴融受贬后与贯休相遇,两人情趣颇相投,遂常在一起谈诗论道。后来吴融曾为贯休之诗集作序,此是干宁三年时事。不久有人在成汭面前诬陷贯休,成汭遂黜贯休于功安,他郁郁不乐,对砚题字曰:「入匣始身安。」弟子劝他入蜀。当时,王氏准备谋反,邀集各方贤上,得到贯休后十分高兴,对他极崇重,赐号「禅月大师」,蜀主常称他为「得得来和尚」。
贯休所长者在歌吟,讽刺时弊,存于教化,其诗体式、格调不下李白、白居易、贺知章。至梁干化二年(公元九一二年)终于居处,世寿八十一。蜀主十分悲伤,下令葬事一由官方办理,赐塔号「白莲」,干化三年于城都北门外建塔。
贯休有草圣之称,其弟子昙域,癸酉年(公元九一三年)出其师文集,吴内翰为之作序,昙域作后序。韦庄曾赠诗曰:「岂是为穷常见隔,只应嫌酒不相过。」又,广成先生杜光庭与之相交甚善,乃同乡人。贯休之笔迹有人称之为姜体。曾亲眼目睹过贯休的人,说他体形肥大,个子不高,蜀宰相王锴曾为之作赞。
其弟子昙域戒学精微,篆笔雄健,曾重集许慎之《说文解字》,在川蜀一带很流行。也有诗集,与其师之体相类。
原典
释贯休,字德隐,俗姓姜氏,金华兰溪①登高人也。七岁,父母雅爱之,投本县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日诵《法华经》一千字耳。所蹔闻不忘于心。与处默同削染,邻院而居,每隔篱论诗,互吟寻偶对,僧有见之,皆惊异焉。受具之后,诗名耸动于时,乃往豫章,传《法华经》、《起信论》,皆精奥义,讲训且勤。本郡太守王慥弥相笃重。次太守蒋瓌开洗忏戒坛,命休为监坛焉。
干宁初,赍志谒吴越武肃王钱氏,因献诗五章,章八句,其惬旨,遗赠亦丰。王立去伪功,朝廷旌为功臣。乃别树堂立碑,记同力平越将校姓名,遂刊休诗于碑阴,见重如此。
休善小笔,得六法。长于水墨,形似之状可观。受众安桥强氏药肆请,出罗汉一堂,云:「每画一尊,必祈梦得应真貌,方成之。」与常体不同。
自此游黟歙②,与唐安寺兰合棃道合。后思登南岳,比谒荆帅成汭,初甚礼焉,于龙兴寺安置。时内翰吴融谪官相遇,往来论道论诗。融为休作集序,则干宁三年也。寻被诬赞于荆帅,黜休于功安。郁悒中题砚子曰:「入匣始身安。」弟子劝师入蜀。时王氏将图僭伪,邀四方贤士,得休甚喜,盛被礼遇,赐赍隆洽,署号禅月大师。蜀主常呼为「得得来和尚」,时韦蔼举其美号。
所长者歌吟,讽刺微隐,存于教化。体调不下二李、白、贺③也。至梁干化二年,终于所居,春秋八十一。蜀主惨怛,一皆官葬,塔号白莲。于城都北门外升迁为浮图,乃伪蜀干德中,即梁干化三年癸酉岁也。
休能草圣,出弟子昙域,癸酉年集师文集,首安吴内翰序,域为后序。韦庄尝赠诗曰:「岂是为穷常见隔,只应嫌酒不相过。」又广成先生杜光庭相善,比乡人也。休书迹,好事者传号曰姜体是也。尝覩休真相,肥而矬,蜀宰相王锴作赞。
昙域戒学精微,篆文雄健,重集许慎《说文》,见行于蜀。有诗集,亚师之体也。
注释
①金华兰溪:今浙江金华兰溪县。
②黟歙:今安徽省南部。
③李、白、贺:即李白、白居易、贺知章。
我是这样听佛祖讲述的。一次佛祖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中,与二万二千位摩诃比丘、僧在一起。他们是慧命阿若憍陈如、慧命摩诃谟伽略、慧命舍利子、慧命摩诃迦叶、慧命罗睺罗、慧命婆俱罗、慧命跛陀斯那、慧命贤德、慧命欢喜德、慧命网指、慧命须
两千五百多年的一天清晨,阿难尊者高登法座,环视了汇聚一堂的广大僧众,整个法堂鸦雀无声,他徐徐开口讲出了:“我是亲自听到佛陀是这样说的。”有一段时间,佛陀住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六万二千多位阿罗汉聚在一起。这些阿罗汉都已成功登陆涅槃彼岸,心中再也不会生起任何烦恼,得大自在。本性和智慧都已经得到解脱。只有阿难一人还处在学人地位
舍利弗请示佛陀说:「世尊!经典中常说:弥勒是下任佛陀(贤劫第四佛是释迦牟尼佛,第五佛是弥勒尊佛),弟子想多听一些有关于弥勒功德、神力,以及国土庄严的情形。众生以什么因缘,才能生在祂的国土,见到弥勒本尊,譬如说:要怎样布施?怎样守戒?要有什么智慧,才能见到弥勒。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这个《小学》是《三字经》中
此时世尊以一切种智,知道一切大众都聚集在门外,世尊从座而起走到门外,自己铺好法座,结珈趺坐。世尊问舍利佛:你今天一早就来到门外了吗?舍利佛回答说:世尊,文殊师利等等大菩萨都先我而至。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闻佛所讲的。佛说这部经之时,地点在王舍城耆闺崛山中。当时在会的常随众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多人,还有来自各方的大菩萨一万二千之多,及许多天龙、八部、鬼神、人非人等,一齐听佛宣讲。当时,世尊在说法之前,先于其面门,以自在神力放出种种光。其光有青、黄、赤、白等色。一色之中,有无量化佛。每一化佛
这是我阿难于佛所亲耳听到的,正在这个时候释迦摩尼佛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比丘(即出家人)有五百个人同时在一起讲经,这时候,有很多比丘身得到痔病,身体瘦弱,痛苦缠身,整天都不舒服,不知整么办。这时候阿难就问释迦摩尼佛,得到这种病,要怎么医治。
黄石公《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当时,世尊成就佛道,这般思惟:‘离开欲望,安于寂静,是最殊胜的。安住大禅定,能降伏一切魔道。爱欲生于贪心和愚痴。禅定是智慧的资料。所以世尊,刚开始就说,离欲是最殊胜的,然才劝导,安住禅定降伏魔道。
何谓不淫戒呢?守持不淫欲的戒律,可以获得五种功德,这是三世诸佛所称赞的。不淫欲的人,具备佛的威仪,身体香得如佛一样。那五种功德呢?一、摄持眼睛,不看淫色。就算美色出现当前,也要把他当成粪虫,有如刀子割心般难过,有如火烧眼睛般痛苦。心里不要起一丝的爱意,要想到生死无常的逼切。如果能这样想的话,即使美色当前,也只不过是眼睛突然
这是阿难纪录下来的。阿难问佛说:有人因为侍奉(修行)佛陀道而得安乐吉祥;有的人因侍奉(修行)佛陀道而家财衰耗。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希望佛世尊能广泛的说一下。佛告诉阿难,有的人修学佛道是跟随高明的师傅,受戒律以后能善于守护。勤奋修学自己所得来的。早上晚上恭敬礼拜老师,点燃灯烛修行到很晚,尽管斋戒却不觉得受束缚。内心常能欢
这部经是我听闻佛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菩萨七宝宫殿庄严的道场中,坐于纯以无量杂色摩尼宝庄严的师子座上,四周挂满了百宝所成的幢幡。佛在座上将要演说陀罗尼的精要,所以与无数大菩萨摩诃萨同在一起,这些大菩萨的名字分别是总持王菩萨、宝王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华严菩萨
听闻如以下所说:一时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我今天应当来说神圣的八关斋戒,你们应当谛听谛听,要常常的思念之,我今天当说。比丘回答说:如世尊所说。当时该比丘从佛受教:
◎ 安般守意经译文 第一节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城东园,与众所知识大比丘僧俱,如尊者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丹延、摩诃俱絺罗、摩诃劫宾那、摩诃纯陀、阿那律、离婆多及阿难。尔时诸上座比丘都精勤教诲新进比丘,有上座比丘教诲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二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三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四十人者,因此新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跋提河边,沙罗双树间,说法度须跋陀罗后。各位大菩萨、声闻弟子、各位大梵王、天龙、鬼神、国王等,一切大众井然有序,无人离去。当时,世尊对大众们说:“大般涅盘经,已经广加演说了。我刚才为普广菩萨说了十方诸佛国土,你们大众中若有疑问,可速来提问。无上法宝,不久就要磨灭了。当时,大众听佛这话后,悲泣哽噎
世尊问他的众比丘弟子们,说:“母亲生育孩子,先怀胎十个月,身体如同得了重病一样,在临生产时母亲的处境非常危险,同时父亲也会非常焦虑害怕,他们的心情都难以言说。生完孩子之后,因为对孩子至诚的爱以至于母亲的血都化为了乳汁,喂养孩子,给孩子洗澡,置办衣服饮食,教育孩子,让他明白要恭敬师长朋友,要忠心伺奉自己的君长。
1、一青年的参访者。金黄色的夕阳,从娑罗林的一角,斜照大塔寺的红墙碧瓦。半天的紫霞,半轮淡月,在一缕缕的炊烟中,描出了美丽的图画。盛极一时的大塔寺,这时候又回复了平时的一切,照样的敲着断断续续的晚钟。山门外有一位十六、七岁的青年,悄悄的立着。他的体格容貌,是那样的强毅、和蔼、英明!一身洁白的衣服,越发显出他的真诚与纯洁
阿难在舍卫国,梦见七个场景,前来问佛。一,池塘中火炎滔天;二,梦见日月隐没,星宿也隐没;三,梦见出家比丘,转落在不净的坑沟中。而世间在家人,登头而出;四,梦见群猪前来,冲撞栴檀林,并埋怨旃檀林;五,梦见头上戴着须弥山,却不觉得重;六,梦见大象抛弃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王舍城 —— 长者迦兰陀的竹园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百位菩萨一起。当时,大众中有一位受持具足戒的出家菩萨,名叫婆须蜜多,正在竹园中游玩。他或顺着树上下串跳,发出猿猴般的声音;或捉三铃,表演那
这是一次法会的记录,当时佛在波罗奈国、野鹿园林中,到会的出家信徒,有五百人。他们都是大众认识的﹔如桥陈如、大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目连、阿难、罗候罗等上座阿罗汉、还有菩萨一万人,如善意、增上意、坚固意、师子意、观世音、大势至、辩积、美音、胜幢、信慧、水天、帝胜、帝天、无攀缘、具辩才、神通妙华、弥勒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