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从这点来讲的话,为什么是可以理解的。打个比方,诸位你看我们现在每天都要用一种什么东西啊?我讲经的时候呢,一定要手写,就养成这个习气。这个手出不来啊,我就口出不来,心过不了,但是现在还可以干什么呀,噼哩啪啦一会就敲成一张纸了,而且实在不行了,就那个鼠标在那儿哗的搞几下,在这儿一贴,就现前了。为什么啊?我们现在就习惯用电脑了。
那么,你习惯用电脑,在80年代,没开电脑的时候,或者大家都基本上没有电脑,电脑不普及的时候,你没有电脑会不会难受呀?会不会?很正常嘛!没有电脑,有才怪呢!他这么有钱买台电脑,是不是贪污的呀?没有电脑,大家都没有呀!大家活得很快乐,很自在。
但是如果现在你说没有电脑,这个社会工作能不能运作啊?这没有电脑这个社会就要瘫痪,没办法运作知道吗?为什么?就是因为近二三十年来养成的执着习气,一贯地,不断地,像串羊肉串一样,一串串串串,最后就觉得说这个,羊肉串是实在的啊,你把这羊串一串串抹开的话,只剩一根棍子,这怎么办呀?没吃得啦,就恐怖啊!为什么?习以为常了!那么电脑呢,还不算最严重的,把这个脑去掉,我们再看看这个电。
你比如说秦始皇的时候,或者是大禹治水的时候,有电吗?有没有呀?那时候的人照样不也流传到现在了吗?传宗接代,对不对?也活得好好的呀!但是,如果我们现在,从上个世纪电发明了,到我们现在,如果这个星球上没有电,不是不能工作的问题了,马上就会有大量的人,马上怎样?生命都会终结!没办法活了!为什么呀?就是因为执着了!
久而久之传出来的执着啊!那么以此类推,既然电和电脑如此,我们人的身行亦是如是啊!我们需要吃饭的这个,每天,一天不吃,一顿不吃就饿得慌的这个习气,也是这么来的。每天我们说的洗脸呀,刷牙呀,打扮呀,擦脂抹粉都是这么来的,执着来的嘛!所以从这点来讲说,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呢,也是如此!都感觉到,我们解脱了!到哪去呢?很恐怖!大家知道,我们活着,真的就是一种错误,特别是我们这样活着,简直是低级地活着。我们当然可以活着,我们可以长生不老地活着,但是一定要高级的活着!那种活着,是建立在把这种活着,给它断除掉了的基础上,这种活啊!是假活,不是真活!
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为什么,这里要插一段时间讲五蕴的时候,就是说,给大家讲,这是,法师你讲了这么多,反正我说的,我想的,我这儿肉的,我的这身体都是没有了,我怎么办呀?我们常常碰到一种人来问,你这个弘法又要修行,这个出家了,你自己爹妈都不管了,这社会人人都出家了,还怎么办呀?谁来?这个社会怎么延续啊?这个社会上这个事业谁来运作呀?那他说得我就哑口无言了吗?
绝不会!我怎么说呀?我说当然也不会人都跑去当和尚当尼姑,对不对?首先你还得有这个善根福德因缘!你还得舍得下呢!好多人都来可怜我呀,你这肉也不能吃,你不寂寞吗?我前几年,我刚出家年轻那时候,都觉得说,你也不成家,你当出家,你这是稀里糊涂,你干什么呀?那我怎么办啊?我能用这个,我主动放弃的,自在的,快乐的,去揣测他那种被动割舍,怎么也放不下的心情,那两码事呀!对吧?你怎么能用你那种被动割舍的心情,来理解我这种主动放弃的心态?不可能!
所以说,从这点来讲,就是让我们怎么看,这个解脱了生死呀!我告诉诸位啊,大家不要以为说生死了了,这上那儿去啊?在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时候,不是给大家讲过,还有什么呀?净土嘛!我们现在生在染土,就一定要把它舍掉,现前的身心世界都是幻相,幻相啊!好比一个健康的肌体,我说刚才,我打个比方说,都出家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比方,就好比一个健康的肌体,那么在这个肌体上面,如果我们现在突然间生了一个毒瘤,我们马上想象的是什么呀?要把它去医院割掉,它是病态,对不对?
但是,如果这个毒瘤,是你打娘肚子里就带出来的,与生俱来的一个毒瘤,尽管他就是不健康的病态,可是因为你过去的业力,你从你这个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时候,这个毒瘤已经在你身上了,习以为常了,这个时候你要把这个毒瘤去掉了以后,你心里会什么呀,落空!觉得说这个,这个我生下来都这样,难道这个真的是不健康的吗?这个我几十年了,不就这么也活过来了吗?应该不对吧?就起疑情了。
这还好说,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呀,所有的人,打娘肚子出来的时候,都有一个毒瘤,而我们现在还要认为这是一个毒瘤,而要把它去除的时候,你说,在这种境界里,外境里边你来去说了生死,大家想想有多难?我要讲这个五蕴皆空有多不容易!我挺难的!
告诉你,真的是,一不小心就被人家理解为睁着眼睛说瞎话。所以大家要说说,老子也说过,吾有大患,唯吾有身!为什么阿罗汉,佛教里的杀戒怎么来的呀?就是当时的阿罗汉证到什么呀?方便有余土的时候呢,他因为过去的业力的那个力量还有一点点残余,所以他这辈子就是说,这辈子的这个生命,这个人的这种形象的显现,还要把这个力量发挥完。
但是在这个时候呢,他又发现,这个人身啊,他是个罪大恶极的东西,他迎合了我们造业呢,都是从这个人身来的,这时候他就会什么呀?他是自杀了,就不造业了!取灭度享受他的解脱自在去了,到方便有余土!所以说,证到阿罗汉果呢,叫做有余依涅槃。下面我讲涅槃的时候,这个取掉、执取这个阿罗汉果去入灭的时候,叫做无余依涅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呢,我们就要观照一下,到底这个了生死,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的色身的存在呢,你一定要搞清楚,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
以前,今天我们讲般若嘛,我们可以这样去揣测一下,到底什么叫五蕴皆空?我可以传授给你们一个很好的修行方法,这个方法非常妙,真的!每个人都可以用,只要你不嫌不吉利就可以,很不吉利!这就是我们从一个故事上引上,为什么我们讲五蕴?从前,有一个行脚僧呀,他出去云游,那么经过一个村庄里面呢,他晚上去求宿,村长就告诉他说,这个僧人啊,你不许在我们的村民家里边求宿,只是有一个破庙,你可以去那里睡觉。那么这个师父呢,就说到庙里面借宿是可以的,结果大家都说这个庙很可怕,里边有鬼!但这是个师父说,怕鬼干什么啊!鬼就跟人一样嘛,只是一个众生而已。他就去,晚上睡在这个供桌的下面,结果到了晚上以后呢,一个小鬼就拖着一具尸体进来了,他把这尸体拖进来了,他准备就是美餐一顿,后边又跟了一个大鬼进来,两人就争执起来了,两个鬼,不是两个人啊,这个小鬼说,这个尸体是我的,不给你!这个大鬼说,这个尸体是我的!两个人就争执起来,最后发现这个供桌下的师父了,两个人就逼着他问他:你说你今天给我们作个裁决,到底这个尸体是谁拉进来的?
那这个师父,他说:哎呀,反正不管他怎么说,这两个一看就是恶鬼,不管向着谁说,都免不了一死,还不如不打妄语说实话吧。他就说:我看见了这个尸体是小鬼拖进来的,那么小鬼拖进来的时候呢,这个大鬼一听就怒了,马上把他的一条腿,把他的一条腿呢啪的一下了拨下来,撕下来就给吃了,结果这个小鬼觉得还挺同情他,就把尸体的一条腿呢给他安上了,他又把另一条腿给拨了,吃了,他又把另一条腿……最后连胳膊带整个……就是浑身都被换掉了。换掉以后天亮了,两个鬼就走了,他就用这个死尸的身体都处晃荡,结果就产生了一个疑问说:哎,这全身上下都不是我的,我在那儿呀?我到底是谁呀?我哪儿去了呀?就不断的在心里念叨,跟着魔了似的。结果就碰到一个高僧,就说:哎呀!根本就无我呀!
在这一句话的点破下,一语道破,马上言下就大悟了!你看,大家也可以跟着我的语言进去呀,你去思维一下,假设这么演绎一下:比如你的胳膊腿都被换掉了,现在我们不是也有换心脏,也有移植这个肾脏等等这些换器官的,你想想,如果被换掉以后,你的血液是别人的血液,你的心是别人的心,你的肾是别人的肾,甚至这心脏都是一个金属的,不是肉的,你想想,到底你是怎么回事啊?
所以我要给诸位传个法门,接下来,你们要认真听清楚,这个不吉利法门怎么修?就是观照,我已经死掉了,现在的这个色身,每天他在社会上运作,在生活中乃至一切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都不是我,我在旁边看他。那么这种情况下,别人,任何人,怎么对待这个身体,抬举也罢,毁谤也罢,根本就跟自己不搭界。这个法门最妙了,这个法门就是我们照见五蕴皆空的法门,也是我所说的,不吉利法门。
要观照自己死啊,你说人人都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你说这怎么办呀?那就没办法了!谁让你是佛弟子呢?佛弟子要有智慧,就这么去观!就观照每次有逆境现前了,比如别人不顺耳的几句话听进来,你就观照说:他就对他说嘛,跟我什么关系呀!这样一观呢,马上就入清凉地。这个法门真的很好用,你不嫌不吉利呢,你仔细去修去啊。
那么我们在讲到这个说照见五蕴皆空,我们就要琢磨一下,另外一个字,我们刚才讲到五蕴,那么五蕴是空的。那么这里为什么,下面这句话讲到,在这种情况下要琢磨,说这里讲的,为什么不用看见五蕴皆空、想到五蕴皆空、搞清楚、揣摩到五蕴皆空,而这里用一个照见五蕴皆空呢?诸位同修,心经里面,当然我刚才讲的这是法门,就是这个法门延伸出来的。《心经》里面,正统来讲这个法门,是什么法门?就是观自在菩萨之观,照见五蕴皆空之照,就是观照!时时刻刻观照!那你就可能觉得说,你老讲观照,我不会观照,刚才呢,就是一种观照的方法。在这个心一下子汹涌澎湃起来的时候,你把它看清楚,千万不被它卷进去,就是智慧!它自己在那汹涌澎湃,任它来,任它走,你根本不要理它,这就叫智慧,叫观照。那么我们这里又要理解一下,去揣摩一下,这个照的,这个含义、内涵。
为什么这里在讲照呢?这就是般若的妙蕴,也是我们祖师,超群的智慧。大家想想,如果一旦我们脱口说出来,这个照字的时候,想到的是什么?我们一般什么开关一开,就照了啊!太阳太远了,我们就说点近的吧,灯呀!灯挂在屋顶上,只要开关一开,它就会照着我们,对不对?那我们一旦灯一开的时候,我们就什么都看清楚了,什么都看明白了,整个屋子里的所有东西都能够一目了然,但是灯在照东西的时候,它有没有挨着这个东西呀?有没有?完全没有碰到这个东西。
这就是般若智慧的一种性能,它可以不执着任何物体,但是在它的观照下,任何物体都可以参罗万象全体显现。所以我们在这里讲的是,照见五蕴皆空,远离物体,又能明了物体,一旦你凑在上面,你挨着这个东西,那你就叫什么啊,叫着了,不叫照了,叫分别了,叫这个揣摩了等等,都是分别嫉妒了。照的话是什么啊?既离你根本不搭界,而且又把你一目了然。
所以我们这里要怎么,叫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诸位想想,这就是古德的智慧啊!你看他翻译的时候,就用这样的词。这根本不是理解出来的,这是自己真修实证,从般若智慧境界中乘兴流露出来的。所谓说,身在百花过,片叶不沾身,因为什么啊?无我嘛!所以呢,我们修行修得好就是修这个照啊,时刻照着,不放松,不懈怠。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执持名号的时候,就是显现的照的作用,执持就是照。
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要讲下一句了啊,一旦是观世音菩萨他有观自在的本事,就说明他已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时候,就具备了照见五蕴皆空的功夫,所以就能够出现度一切苦厄的效果。所以说这四句话,二十五个字就是这个《心经》的总纲,他代表了人、法、因、果四种。观自在菩萨是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法,照见五蕴皆空是因,度一切苦厄是果,听明白了吗?二十五个字就是《心经》的宗旨。那么想想,我们就要想想,我们度一切苦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有苦啊?就六道来讲,三恶道,我们常把它称之为什么?苦苦!你看到这无间地狱里边的话,他受苦的话,根本就没有间断,没有一个任何的喘息的机会,所以他是不断在逼迫,不断在狱炼,狱炼我们,所以叫苦苦。
那么如果说三善道呢,三善道一般我们说人道、天道,有人说阿修罗也把它称为善道。但是呢,三善道是苦乐参半。它比如说,我们人道里边讲到乐的时候,它其实表面是乐,隐藏着苦。为什么?乐会什么呀?乐极生悲!乐,决定会过去!
我记得小时候呀,中国人最憧憬的是什么啊,过年!过年的那一夜最渴望的就是什么呀,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时候刚刚有电视的时候,那个春节联会晚会就觉得说,今天所有生命的价值所在,就在今天晚上这一会儿了,但是一旦十二点,空空空那个钟敲过去的时候啊,心里就非常地惆怅,觉得说,哎呀,你看这么热闹的事儿又过去了,就开始苦了。
上一次给大家讲经之前的前一天,我不是去看了一个,北大的考上研究生的女孩吗?得了淋巴瘤了呀,那她说,河南农村的呀,当时你想想,考上北大的研究生,阿弥陀佛呀!那简直在他们就真是一步登天了!那种大乐,那种简直是欢喜得不得了,还要办酒席,吃油糕呢!但是读了一年,一个淋巴瘤检查出来,马上就被迫休学了。你有什么办法,你就只能够苍白地,无助地,没有力气地躺在病床上了,还是受苦。
所以三善道有什么呀,乐尽之坏苦。那么,上二界就是色界和无色界。虽然是天道的,它呢它们也有乐尽之坏苦。这叫什么呢,苦苦和坏苦。修到这个不用吃饭,不用行淫欲,这个色界,这个高层次的天和无色界这个最高层次的天的话,他还有什么呀,还有心念流转不断的这个迁流变化。它还有行苦呢。所以我们常说的三苦,苦苦、坏苦、行苦,不但这些有苦,二乘阿罗汉也有苦啊,他有沉空守寂之苦,这个小菩萨也有苦,他有割裂分别之苦,就是不能把这个所有的观,同时并用起来。就是登地菩萨,说实话,当然观音菩萨是果后行因,佛示现的。
如果光是登地菩萨,他还有什么呀,法身渗漏,真常留住之苦啊!都是有苦的!就佛的本位来讲,只要有漏的,就是苦的,没有般若,就决定有苦。所以,人有分段生死苦,三界的众生有分段生死苦,出了三界的圣人有什么呀,变易生死苦。变易生死就是我们说的,迁流变化,心念的迁流变化。那么我们这里不要说那么高级的苦了,就我们自身而言,一有苦就是因为有我,刚才讲了半天,所有的不痛快都最后收拾成一个,就是因为有我。
既然这里,我们就发现了,照见五蕴皆空就是无我,没有一个我啊。所以想想,我们为什么有烦恼?一切的核心,辐射点,就是因为,谁呀?有我!《心经》讲的,你听明白就是,般若是无漏的,有般若就无苦,有苦就无有般若。那么我们现在,诸位想想啊,比如说,正在我们烦恼炽盛的时候啊,如果谁说一声,说哎呀,过眼云烟啊,或者再说一声,哎呀,人生如梦啊,你一听这个,你的那种感觉马上就跟六伏天进了空调房一样的呀,会不会啊?你马上就豁然有醒悟的,你马上觉得是这样啊!红楼梦里边那个空空道人说:世人都知神仙好,最后空便是好,好便是了。就把那个,那个贾,那个人叫什么来着,贾世隐,甄士隐,对不起啊,记错了!甄士隐、贾雨村,就把那个甄士隐给什么呀,哎,一下子就看破了,就跟着那两个疯道人就跑了,看破了嘛!
这个时候啊,就没有烦恼了,就清凉好多了。但是这都是世间的小小的心力啊!你看一句话就能引发出来这样,你何况我们究竟圆满,不执着于相的般若智慧呢!所以大家要修什么呀,要修不信法门,这是今天给大家讲的第二个法门啊!今天我给诸位传授了两法门,你们都是我的弟子,我是师父啊,为什么?第二个法门,叫做大逆不道法门,就是什么呀?修不信法门,什么叫做不信法门呢?就是如果,我们佛法不是讲信解行证吗?念佛要信愿行吗?法师,这古来大德诸菩萨都强调信心信心,你今天怎么能讲不信呢?
我告诉诸位啊,诸佛菩萨强调信心,让你信什么呀?出世间法!信佛法!我今天让你不信,你出世间法实在先信不起来的时候,我教你一个妙法,是什么呢?你首先不信世间法,现前境界,经过的事,认识的人,整个起心动念,开言吐语,所有的这一切,不要相信它,知道它是空的,是不实在的,看破它,这叫作不信法门。你仔细想,去琢磨一下,这个法门呢,也非常妙,所以我们有时候说,师父啊,这个法到底怎么修行,怎么用功,我们不会,怎么怎么地,其实啊,法法都可以用功,随拈一法,只要你会用功,就能使得上劲儿,唯有是什么呀,为什么我们上不去呢?一个是找不着路子,这是其一;第二个没有真正用心,不把学佛当回事呀!
你有一件事,我们说了心想事成,心想事成,你在琢磨世间,你要办成这一件事的时候,你天天琢磨它,怎么去运作?避免出现什么弊病,有可能会哪儿有点闪失?你要把它想得圆圆满满,究究竟竟的,它是你的心事啊!可是学佛就未必是我们的心事了,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除过睡觉,大家想想,我们有多少时间在佛法上?不要说在观照上了,在佛法就是在理解的教理上,你能有多少时间?我们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在什么啊,妄想、分别、是非之中,一旦说起来是非,那个舒服啊!哎呀!畅快淋漓,那就是真是,说得那个就是一醉方休!一旦听到一点别人的事,马上耳朵竖起来,就凑热闹去了。当然,说点是非也情有可原,我们是凡夫嘛!但是你说是非,说意味着你在苦,因为你说了人家的是非,人家也会说你的是非,你一听就不舒服了。八风就能吹得动,所以这个时候呢,就没有般若了,就是有漏的。所以说呢,既然前边讲到说,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一句话呢,就说尽道圆满了。那么接下来下面呢,就是依着空的原则来解释五蕴的道理。这个呢我们就在放在下一次的课程中来讲解,但是下一次我们一定会把这个经文给灌完。今天发到你手里的这张经文,如果你回去你觉得特别想背,你就拿去。如果你觉得回去或是一不小心又被你折了,扔在哪了,或者下次找不着了,你就把它交到这里来,咱们保管在这里,下次再发给你们用,再发给你们用,都可以。这个没有确定的一定要怎样怎样。现在我想问问,还有一点点时间,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
(居士)法师请问一下,看不见的东西,色法也包括看不见的东西吗?
法师:看不见的啊?这位居士问我的问题,就是说看不见的算不算色?如果真正从细致入微的来讲,一切都是色,精神和物质啊,层面的都叫色,但是在佛法里来讲,有显色、有表色。什么显色,就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色时候就是把它,可能还有一种,可能细菌,这叫极微色,还有一种叫什么,叫行色,行色就是我们竖着胳膊呀,弯着腿呀,等等,看见的长短方圆,叫极迥色,又叫极略色等等。这个在佛法面里分得非常细微的,唯识宗里边,那么这些呢,我们就不要那么细了解了,我们今天讲的五蕴皆空的这个色,主要讲什么呀?看得见摸得着的,因为看不见摸不着的呢,就把它归纳到受想行识之中,明白了吗?所以今天呢,我们主要的课呢,一个是波罗密多,再一个我们要把心,一定要搞清楚,是遍法界心,最后呢,一句观自在菩萨,是怎么样自在的?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怎么去行,深行!那么,五蕴皆空,一定要我们去照,这样呢,才能度一切苦厄,千万要记住啊,今天传给你们的两大法门,第一个叫做什么呀?观想我已死不吉利法门,第二个一切现前境界不要信大逆不道法门。如果你把这不吉利法门修圆满,你就大吉大利了!
如果你把这大逆不道法门修究竟,你是真正佛子。所以从这点来讲,给大家打保票,希望我们啊,好好回去琢磨琢磨一下,这两个在平常呢,可以切实有用地去用功夫。当然这也不是我胡说瞎绉的啊,这观察自己已死,就是我们照见五蕴皆空法门,这个不信法门也有出处,就是金刚经里边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金口所宣,不是我个人杜撰的啊!今天的课程,差不多时间又到了,今天我们就到这里,大家也一大早就来了,辛苦了!随喜你们对于法的这种执着和追求!
原标题:《心经》8丨师父秘传二法,遇到就是大福报!「晚课」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心经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常诵心经的好处: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小学生至大学生常诵增长记忆力,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功德无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遵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即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朝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
回向文1:1、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诸佛菩萨、慈悲作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__真心求忏悔(三称磕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智慧观察),照见五蕴皆空(了知身心俱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1)上香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2)礼拜 鞠躬或叩拜:礼敬之时,须恭敬至诚。也可默念: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一切如来影现中。
【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称念圣号】:(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
如何修持心经 摘自《佛经修持法》洪启嵩着 心经,是一部很短但也很深奥的经,几乎所有的学佛者都会背。 介绍《般若心经》,我不想依华严宗或天台宗的判教方式来看本经的地位。就这个时代而言,研究佛经最好的方法,是不必再用判教的方式来看,而是依佛经的方式来看。所
每一部经都有它的作用,那么,《心经》有什么作用呢?教下讲是破三障:报障,业障,烦恼障。我们人活在世上,所遭受到的一切灾难困苦,心内各种各样的无名烦恼,都是由这三障带来的。所以,只有破了三障,才能度一切苦厄。下面我们把这三障具体地解释一下。
古代多位译经家翻译过《般若心经》,流通最普及的版本就是唐朝玄奘大师(唐·三藏法师)翻译的。唐三藏不是《西游记》里的那个唐三藏,有部真的《西游记》叫作《大唐西域记》,是由玄奘大师作的。小说的《西游记》大家都看过,真的《西游记》却不一定人人都知道。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谓“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智慧到彼岸”。此岸是苦境,彼岸是乐境。若要离苦得乐,从苦的此岸,到达了的彼岸,需要佛教的解脱智慧。《心经》的译本,现存七种,以唐朝玄奘法师所译为通行本。经中旨趣,在于用般若(智慧)观察宇宙万有,自性本空,从而让修持者证
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如夏日的凉风送人以清爽,如冬天的太阳与人以温暖,人人喜欢、人人需要!观世音菩萨悲愿无尽,随缘赴感,广度有情。著名高僧玄奘大师,便是在观世音菩萨的指引和庇护下,才圆满完成前往印度取经的大愿的。
“色即是空”是《心经》里的一句话,色即是空后面还有一句是“空即是色”,是说所有的色法。我们来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一张桌子,看起来有这个色相,可是如果你用佛法的角度来看:第一,桌子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没有真实的东西。第二,这张桌子是无常的,就算五年、十年、一百年、一千年都不会坏,可是终究有一天还是会坏,因为它的本质
“心”,在《心经》中有诸多含义,如心脏、核心、常住真心等。中国人喜欢简略,往往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心经》,在经题中略称“心”,是为了凸显此经的重要性,就好比“心脏”对人的意义一样,是至关重要的。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谈般若,足以见得,般若部是佛法的核心,般若部的核心即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核心即是
《心经》上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诸法是指一切法。这里的空相不是指空,更不是有,而是空所显的真实相。空相也可以称为有相,有所显的实相叫有相。实相可以通过空来显现,或依据有来显现。
在《六祖坛经》里,惠能大师一再提到《金刚经》;《金刚经》不但与《六祖坛经》有很重要的因缘,与禅宗更是关系密切。禅宗自六祖大师以后,分为「南顿北渐」,即所谓南宗禅与北宗禅。南宗禅是以《金刚经》印心,北宗禅则以《楞伽经》印心。六祖大师是南宗顿教的开
莲偈,指《妙法莲华经》中的偈颂,又称“莲华偈”。所谓“莲华”,《法华玄义》解释道:“今莲华之称,非是假喻,乃是法华法门。法华法门清净因果微妙,名此法门为莲华。”
传说为古印度马鸣著。南朝梁真谛译,一卷;唐实叉难陀重译,二卷。以真谛译本较为流行。内容分五部分:因缘、立义、解释、修造信心、劝修利益。修持方法,讲究一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包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禅定解脱是二法,不是佛法?”《坛经》中这句话也表明了它的宗旨是指导修行者从自心中顿见本性,悟到自性具足万德,已经达到佛境,所以再有修习,也于体上不能增加一分,只是随事体验充实德用而已。因此在《坛经》所举示的修行法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
这是《金刚经》当中,很有名的四句偈子。我们居住的娑婆世间,是一个有为、有漏的世间,佛教对这个世间,有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等种种譬喻,主要都是说明人生如梦,幻化无常,如水泡须臾不停,似影像依託不定;又如朝露、电光石火般刹那即逝。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籍。它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心经》的基本思想是运用般若进行透彻的禅悟观照,证得万法的空性以获得澄明自在的境界。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天如惟则禅师,是元代中峰国师的法嗣,在禅宗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惟则禅师一生大宏临济宗风,受敕赐“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号及金襕衣。他在净土宗方面的开示被辑成《净土或问》一书,收入净土宗重要典籍《净土十要》之中。其《楞严经会解》集唐宋九家注解的精华,
《心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但是其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心经》一共有7种译本,现今通行的是玄奘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2)唐朝法成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