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5课丨这三种人,无法从佛法中获益「晚课」

第5课丨这三种人,无法从佛法中获益「晚课」

- 器之三过:覆器不入、漏器不住、秽器不净 -

  我们今天,还是来进行我们的课程闻思,但是因为这是第二次了,在这闻之前呢,我想昨天在咱们法海探源班的也讲过对于佛法的闻思,因为我们对于佛法的了解呢一定是从耳根这儿进来的,就是我们佛教里常讲的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但是我们在听闻佛法的时候呢,一定要什么呀,首先你要毕恭毕敬,避免常出现的三种过失,在听闻佛法的时候呢,往往容易出现三种过失,今天我在这个开始的时候呢,给大家先说一下,那么让我们在这方面呢,尽量有所避免。

  那么首先呢,就跟一个杯子一样,我们听闻佛法呢,就跟往杯子里注水一样,你这个杯子如果是扣在这里,它是封闭着的,底朝天的扣在这里那么就算有水呢,它注不进来,这比喻什么呢,比喻说对佛法听闻的时候不注意,没有集中精力。没有带着这个渴求的心理,带听不带听这样的,或者完全什么呀,不当回事。那么这个佛法的甘露呢,它就注入不到我们自己这个心田的茶杯中,这是第一种,尽量要避免这种过失,希望大家能够集中精力,聚精会神的把这个法义能够听进去,心里琢磨,而且在依着呢在现实生活中用起来。

  第二个容易出现的过失呢,就比如说我们这里有一个杯子,那么这个杯子呢,你没有把它扣起来,是开放性的,可以注水,但是,如果你这个杯子里面原来有残留的细菌或者是毒素,那么一旦有水注进来以后呢,就会把它泡开,泡起来,这样的话呢,还不如不注水,为什么呢?不注水呢,你顶多不知道,这个水注进来呢,这个杯子盛的东西就成了毒药了,就会害人。这个比喻什么呢?就是我们在听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放下自己的身心的主观世界。

  以这种对于真理的这个难得的渴求来把它接纳,用这个清净的心态来接纳佛法。而不是带着一种说我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去指点指点江山,看看这个佛法到底它说的哪些地方有毛病,来挑刺儿,这个是最最要不得的。这也是闻法的第二种过失。

  还有一种呢,就是说如果这个杯子上面有裂缝,你这个杯子即口是向上的,也里面没有毒素,但是呢,你这个杯子如果有裂缝,再多的水注进来,怎么样呢,保纳不住,比喻什么呢,就是说我们在听法的时候呀,不要散乱心。或者是说来了,我昨天还在那边讲呢,我说现在有时候这个学佛跟玩票似的,丰富一下业余生活,乍冷乍热的,这样的话,就是说容易把佛法给白白地给渗漏断,所以今天开始呢给大家先嘱托一下,就是我们听闻佛法的时候呢,尽量在这三个方面注意一下。这样才能够如理如法圆满究竟地闻听法义。

  我们还是照我们的课程,上一次的课程,如果来听过的话,我们知道是讲到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了它的开经题,那么开经题的内容,首先我们讲到持诵《心经》,首先有好多感应,其次,我们又讲了这本《心经》是怎么来的,它的缘起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流传到我们现在。再一个我们讲到开经题的这个般若的主题,又讲到说为什么般若在五种情况下不用翻译,这个般若的具体内涵,可以说从多个层次,立体的给大家进行了沟通和讲解。

  那么今天呢,我们还是继续,上一次呢,我们把这个般若这一块大概给大家讲清楚到底般若是什么,就是智慧,就是解脱自在,就是关照的功夫,在日常生活中用的时候,就是说什么呀,观空遣相,不着相、放下、看破等等这样来理解,而且去运用。那么今天的第二讲呢,一个我想这个《心经》呢,大概我想讲三次吧,因为有时候讲法也是要掌握分寸,有利有弊,你这个本来浓缩的法,把它太展开了讲呀,就是讲得太琐碎了,就会令我们智慧令智退,大家不知道这个能不能理解,觉得说怎么会这么说呢?

  的确如此,就是本来我们建立起来很牢靠很正确的一个知见,但是,因为你随着不断地这样去铺开稀释,然后东一下、西一下,,这样知见太多了以后反而怎么样啊,就迷糊了,就令自己的智慧退了。如果讲得太略了,就是简单的因文贯解一下这样继续,像这个读课文一样,就这么简单地贯过去的话呢,太略了怎么样啊,意不周。就是里面蕴藏的意义不能很周全地给大家讲完备、圆满。所以呢,我想就是说把握一下,这样呢,我想《心经》呢,大概我们讲三个课程。我们准备学三个课程的《心经》。

  今天我们一开始呢,还是从这个经题开始。上一次讲到般若波罗蜜多,那么我们今天就看一下,什么叫波罗蜜多。波罗蜜多呢也是梵语,其实它的意思呢也是解释这个般若的,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它称之到彼岸。但是这个波罗蜜多是倒装句,波罗是彼岸的意思,相对我们生死的此岸,波罗呢,是到达涅盘解脱的彼岸,就是很自在,活得很开心。那么这个蜜多呢,就是到的意思,这都是梵语,就是原来的印度话翻译过来的。到彼岸,彼岸到,我们起烦恼,造善恶业,这个地方呢,叫做此岸。

  我们解脱出世,往生西方,一般在佛法里把它称之为彼岸。那么中间怎么渡呢,就是以这个般若为舟,就是船。用般若作为方便这个载我们的舟,可以怎么样啊?从生死的此岸度到涅盘的彼岸。就净土来讲呢,就是往生极乐世界。般若波罗蜜多最主要的核心意思是这个,其他还有几个方面的意思我们大概了解一下,比如说叫做什么?无极,无极就是极致的极,我们也可以叫做无余,就是没有剩下的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度过一切烦恼,一切惑业,都能够度过究竟了。平常每一个实实在在生活的人,觉得烦恼一点都没有断,但是有时候,也有一些相似的智慧出来的时候,烦恼就会,似乎把它伏在那里了,或者,就把它怎么呢,给这个观察清楚,但是呢,它还会现形,还会从头再来,就是不能完全的连根上把它拔掉。这个波罗蜜多之意,就是说连根从这里给它拔起来的意思。

  在我们讲到这个断烦恼、生智慧的概念里边,大家有一个我们常说的断和伏,伏就是按在那儿的意思,烦恼伏就是伏现形。现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正在发生扰乱我们的已经发生了。这个时候呢,我们要把它伏住不让它发生,这叫伏现行。断是什么呢?断种子,就是从因上面就不造这个业,不去给它造什么将来肯定会感果的业。从因上面首先就把它铲除掉,所以呢,这里的度无极呢,就是这个意思,波罗蜜多。

  再有,还有叫做远离,远离一切妄想执著,也是有远离的意思。最后一个叫究竟,圆满一切智慧,寂灭一切烦恼。我们不是说,大家常听到佛门内的某一个大德,说又有一个老和尚怎么了,圆寂了,就是这个意思,其实就是赞叹他呢,依照般若智慧,波罗蜜多,度到彼岸去了。所以从这点来讲呢,对于波罗蜜多我们就是大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也是说般若的。

  接下来呢,我们在讲除了般若是最重要的第一个关键词以外,还要讲这个心,我们常简称叫《心经》,《心经》这一部经典的核心就是要把我们的心给吃透什么叫做心。在佛门里边啊,说实在话,就因为对这个心字啊,透不过来,什么叫做透不过来呢?它不是理解不了,或者是没听过,而是什么啊,悟不到。甚至找不着感觉,到不了那个点上,灵光的那个点上,结果呢,真的是埋没了好多修行、修持上的英雄豪杰,有些不论是在僧在俗,有些个同修呢,不能说是他是不畏生死,也不能说他不是持戒清净,不能不说他是精进修行,但是因为知见上不去,就在这个地方容易出问题。

  所以我们今天呢,也是要把这个心着重的,我们要一定要今天把这个心吃透了。在不太了解佛法的人里边呢,一听到《心经》呢,一定会在这方面有误区。心呢,在佛教里边叫万法之尊,一切法所存在的根本。那我们去说,那我们要成佛,要解脱用的就是这个心。我们现在在这里轮回做众生,同样也是这个心,升天也是这个心,堕地狱也是这个心。所以我们在做功课的时候常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地藏经》大家都读过吗?前面有一篇觉林菩萨这个偈子就是念的《华严经》。里面说什么呀,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就是我们现在所现前的这个根身啊、器界啊、身心世界啊,都是由这个心的基础上来作画一样,一切世间中,无不从心造。如果有修这个净土法门的同修呢,就是在观经里边也有一句话特别经典,说诸佛如来是法戒身,法界大家明白吗?什么是法界?在佛法里边呢,所谓的法界就是我们世俗常说的宇宙,但是宇宙呢,我们现在只是有限地知道一些,无限的也有不知道的。

  不知道的呢也说不明白,但是佛法里边讲的法界呢,就是整个现前一念心的实相。十法界呢,也是我们心造的。所以说诸佛如来,就是证到这个法界以后呢,他就怎么样呢,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为什么我们说你心念一动,举头三尺有神明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善恶心啊,诸佛菩萨都是悉知悉见的,你想想,上次给大家讲天道的人都跟打雷一样,何况怎么样啊,诸佛菩萨这个神通道力呢。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楞严经》里面说,万法所生,唯心所现。所以佛法呢,就是讲这个心字。我们常说心地法门,说开悟了叫明心见性。那么我们一说心,首先我们下意识地会有个什么动作呀,大家一说心你会怎么样啊?拍拍什么呀,拍拍胸脯子,说我凭良心说,就拍了这个了,对不对?马上意识到就想到这个胸腔,我们常说的色身之内,方寸之间,就认为一说心就在这里,这就大错特错了。

  今天我给大家交代说,这个心在佛教里边叫什么啊,叫草木心,又叫肉团心。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草木呢,它其实是不能思维的,我们的心意识作用其实不是心,我们这个扑通扑通跳的肉球在作用,它的作用只是有生长之意。就是说支撑着我们的这个色身的相续存在而已,所以呢,我们讲心想事成、心心相印、心照不宣都以为大错特错。都以为在这个地方,不是的,这只是一个生物器官,没有任何的作用。所以在佛教里边,把这叫做肉团心,也叫草木心,这是第一种,记住了吗?

  我记得以前呀,我出家在普陀山,那么我在普陀山呢,有时候放假了回去,我就记得有一次在我们寺院里有一个法师,一个师父真的是非常修行,大家知道他现在呢,还在那里闭关,已经入关了差不多有两年多了,我们那闭关呢,是三年六个月为一期的。那闭关呢,就是把你的门锁起来,封条一贴,外面护法的偈子一写,这段时间呢,你有只能有一个房间,吃喝拉撒在里边,然后外面呢,围着一个小院,因为闭关你还要有地气,还要接阳光,那么这三年多呢,就一直在关房里边用功,专门有一个护关的,到这个打饭的时候呢,你把碗洗好了,放在那儿,护关的给你把饭打出来。你需要什么写个纸条放在外面,虽然是有护关的,但是两个人三年多也不见面。

  那就是说明这个闭关的师父呢,三年六个月就在他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中用功。这个师父呢,功夫呢的确是真的,是非常之高深,我们是望尘莫及的,是非常要赞叹钦佩的。但是呢,他有一次跟我聊天的时候呢,我就觉得,人这个知见上不去呀,是个大麻烦,佛教里边讲说,宁可破戒都不能破见。就是你的见地,对于佛法的领悟力和认知程度一定要狠、一定要准、一定要高。如果你有一点点的差别,丝毫啊,你用的功夫全部南辕北辙。他那时候跟我说的时候呢,就讲到这个净土法门,说念佛,他说法师,他看我还也在拿个珠子念佛,可能觉得这个还值得跟他说两句话,可能还有点道心。

  他就跟我聊天,后来聊一会儿,他说法师啊,我原来念佛念得也非常厉害,那念佛念得一心一意求往生,后来发现什么?念佛往哪儿念啊,极乐世界在哪儿呀?极乐世界在这儿啊,你看,就这一句话,就把什么呀,尾巴给露出来了。就是知见什么呀,不圆满,错把这个色身之内、方寸之间的心呀,当作什么呀,当作我们这里讲的般若波罗蜜多心。不是这样子的。

  所以说如果你的理解力和见地都上不去的时候呢,你所用的功夫等于什么呀,在另外一个地方,透不过来,当然,这在这个佛教修行来讲的话,这是很重要的部分。可是他的修行真的很好,他现在修得怎么样啊,修得可以一个月都不进食,打坐。我师弟在给他护关,他说有一次给他护关的时候呢,以前最多是七天辟谷,就是不吃饭,现在可以达到一个月,有一次一个月他都害怕了,他就赶快买了点水果放在那个窗户,结果那个水果被拿进去了,他说那就知道说他每天在打坐。但是你看,如此高的修行功夫,我不知道他现在见地有没有开,要说闻思的重要,要闻思修,那么我们首先第一个了解,我们讲的心不是草木心。

  第二种叫什么呀,叫做缘影心,缘分的缘,电影的影,什么意思呢?我们在佛门里边禅宗的门下呀,常会讲一句什么话呀,叫光影门头,就是你这个人呀,修行上不了道,一直在光影门头里打转。光就是发光的光,影也是影像的影,在光影门头,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的攀缘心,我们的妄识心通过我们的六根,对外边的六境相互进行作用的时候有分别了,这个时候呢,就把一切虚幻的相呢,执以为实,而进行种种的计较,种种的取舍。在这个时候呢,就是我们的缘影心在显现。

  所以大家知道,缘影心就是我们的精神世界,是我们的意识形态,这叫做缘影心。那么如果我们把它当作真的的话,那就是什么啊,以妄分别,错以为实在了,就是我们现在每个凡夫都在犯的毛病,我们攀缘啊。我们现在大家知道我们攀缘在哪里了?攀缘在哪儿啊?攀缘在人道,所以我们现前感的果报就是,投生而为一个人,所面对人的世界。这个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攀缘既不是天也不是三恶道,因为我们的妄识中只有人道的这种力量在支撑,那么这样就把这个真心给浪费了。真心它是遍一切处的,本身具足的,但是我们的无明所迷呢,我们现在把它局限在人道了,那打个比方,你看我在座的诸位,如果我坐在这里,你看我随便在这里关照一下的时候,就你们所有的人啊,让我怎么样啊,让我尽收眼底,但是如果我没有平等关照的看你们的时候呢,我发现,这个居士我认得,我一下子眼光锁定他,这个时候呀,其他的人就视而不见了,我们现在也是用这个攀缘心。

  攀缘到人、三恶道、天乃至菩萨、声闻佛都是我们本具的,但是现在视而不见了,说俗了点,就跟恋爱一样,谈恋爱一样,一个人看上一个人,那我的眼里只有你啊,其他就是比他再优秀、再貌美的人他都视而不见了,情人眼里出西施嘛,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就把自己什么呀,攀到人道里边了,这就是我们的缘影心在起作用。

  我们今天讲的般若波罗蜜多的这个心是什么心啊,叫做遍法界心。这个心就是我们本有的佛性,我们本有的真心,大家想想,它是什么呀,它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人人本具,各个现成,这个心就像一面大镜子。但是我们现在被灰尘给它尘封起来了,所以不得受用。但是大家想想,如果一面镜子,被灰尘蒙起来了,是不是它就失去了镜子的作用了呢?

  没有,它只要把灰尘给擦干净,这个镜子的照天照地功能马上就显现出来,而且从来没有丢失过,我们现在就是为我们的缘影心所污染。所以从这点来呢,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为什么我们讲这个遍法界心呢,它就是跟金子一样,金子的质量、金子的本质永远都是金子。但是这个金子有的时候,我们把它塑成一尊佛像供桌上,每天顶礼膜拜,那金子它尊贵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对不对?但是我们现在把金子做了什么呀,做了马桶,在做马桶的时候,这个金子的质量没有变化,这就是我们讲遍法界心的意义所在。

原标题:第5课丨这三种人,无法从佛法中获益「晚课」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