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们在刚出家的时候,我们那时候读到在厦门闽南佛学院,有一个小师父,他非常有智慧,他正在,他当年十八岁,你知道吧,十八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现在十八岁的小孩都在干什么?可是他出家以后还写了一首诗,这在我们当时佛门年轻的小师父里边流传很广。我给大家读一下,他怎么说,他说“小住人间十八秋,遁入空门复何求,青山借我袈裟地,笑看花飞与水流”。
你看看,这不叫世间的才啊,这叫智慧。你说多自在,小住人间十八秋,他才十八岁。小住人间十八秋,什么叫小住人间,就是我们一生来这儿都是小住,不要说十八秋,八十秋也是小住 。那么你我匆匆皆过客,既然是过客的话,何必要当真呢?我告诉你们,你们都住过旅馆,住过酒店吧?谁把自己的酒店当自己的家去呵护去收拾呀,去舍不得离开,凭良心说,我们住酒店不把牙膏梳子拿完就算不错了。就算你还有点大度,不那么贪,所以说从这点来讲,我们现在这里都是过客。
我们生活了一辈子的挚爱亲朋、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姐妹也就像买火车票坐在了一起,今天晚上聊得很开对不对,因为什么呀?因为今天晚上你对着我,我对着你,大家今天缘份都凑在一起了嘛,可是明天,从北京至上海一旦早上要到站以后,还是各下各的车。不要嫌法师在这儿讲得这么的无情无义,我告诉诸位,这也不是法师诌的,我不是在这儿瞎说,这是经典里这《地藏经》里边讲过,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观无量寿经》里边讲,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来独去。这就是实相。
所以我们现在讲了半天,如果你经常能够这样思维,就跟般若有几分相应了,这就叫相似般若了。所以我们佛法里边常讲叫要多闻薰习,如理作意,不但在这场子里边,气场大的时候能这么想,气场弱的时候回到家里照样这么想。
你是人中丈夫,这就叫出世丈夫,不要以为力气大的叫丈夫。佛门里边看得破、放得下、忍得住叫丈夫。所以我们今天讲般若,今天要给大家讲清楚现在就可以说,般若是什么呀?就是说要在人生中,要冷眼,要抽身,不要无循、无止境地去众里寻他,而要什么?蓦然回首,般若就是灯火阑珊,记住了吗?假如那我要给大家搞清楚般若,讲到这里大家记住,这就叫般若。那么纵然有时候看不破,但是你学佛呢, 就实话,看破很难,活生生的往下剥,太难了。那么你一定要看淡些。
有时候我们同修的表现真得是让人哭笑不得,号称是居士弟子,我曾经就见有的居士,就在那个角上两个人为一个拜垫,啊呀,那个开始杠上了怎么杠上了,我们要上殿,他们都想占头一个角,我相信常来这儿上殿的人肯定也会这样,前几年,那时候我还在读本科,哭笑不得,为了个拜垫要争,这个时候,真是一段佳话,我特别记忆深刻,两个人就杠上了,又不好意思说,也不能骂啊,你就这释迦牟尼佛他端端坐在这儿,他不敢开口就骂呀,最后一个居士没抢过去,就合掌,这样就跟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那种表情,说什么,说师兄啊,您啊,阿弥陀佛了。哎呀,我当时就想,真的是阿弥陀佛,是总持法门,为什么,还可以骂人,所以你想想,哎呀,火冒三丈,为什么?当时没有般若,他就上当了,生烦恼了。
所以我们对于这个般若,也要看清楚,什么是般若?这就是其一,就是看的破是其一,跳得过是究竟。你可以任劳,但是般若的考核标准在下一句,还得任怨。这里就告诉诸位什么是般若。就是看的破,还要跳得过,听明白了吗?
再讲一个,大家不要以为生气就上当,碰到高兴的时候,更容易上当,没有般若了。
有这么一则公案,就是同样一个讲法的,一个老师给学生讲法,讲述我们这个世间要看破名利呀,要知道利害人还非常明显,显而易见,这个名声害人呀,能把人害死。许多修行人都被名害死,为什么?图一个修行名,上不去了,我们为了一个虚名,往往就藏着掖着,或者为了一个虚名暗地里做了些不良目的的事,阴险的事,借刀杀人,诽谤善知识,很可怕。
那么这个师父,老师在讲得很有道理,讲到忘情之处,真的一定要把名利看开,下边一个同学听了以后也很受用,就很认真地听了以后,就对老师讲,老师,你讲得真对,我们这个世界,还有几个像您这样能看破名利的啊,这老师一听这句话以后,怎么样,猪八戒吃人参果,浑身没有一个毛孔不舒服,就上当了,所以说,逆境好发现,顺境不易觉察。我们要知道,弄清楚般若,就是什么?叫如如不动,这叫般若。
那么今天早上,我们大概也就只能讲般若了。在佛法中,我们现在说的这么多,泛泛地给大家沟通。我们现在把佛法正儿八经的分三个层面来认识什么叫般若,第一个文字般若,又叫方便般若。比如说一切的经典,一切的佛说,乃至佛法讲经的狭隘的言教。这从狭义上来讲,这叫文字般若。因为你通过一部经典,一场法会你才明白了法师讲的。奥,原来人生是这么回事。其次,语言、动作,或从正面,或从反面让人理解和体悟智慧的一本书、一个故事、一个人等等,都叫般若,方便般若。
佛门中的,讲什么,将一般的讲法称之为善知识,什么叫善知识?闻名叫做知,见行名为识。这个人有益于我的菩提道业,称为善知识。这时候大家要想善知识,佛就是我的善知识,这些好人都是我的善知识。大家要知道,好人是你的小善知识,恶人是你的大善知识。
我们要记住,方便般若,文字般若不一定是从正面给我们表显的。如果让我们进一步地修行下去,他就从反面来激荡让你吃苦。但是,善知识的一个考核标准是什么?行愿品里有一句话叫什么?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如果能在你身心世界上起到这个作用,它是你的善知识。
大家要知道我们现在每天都在结有恶缘,有善缘。但是一定在结缘,我们说广结人缘,未成佛道 ,先结人缘。你现在跟他的因缘是顺的,你成佛以后就要以这个因缘的因再感顺果去度他。他现在给你呈现出来是逆的,你将来成就以后,或许,当然不一定是你将来万一人家先成就了,也是一样的,跟度你来的时候不用说,是一样的,一切还不出因果还不能出因果,明白吗?所以这一切一切就是叫文字方便般若。
第二个叫什么,叫观照般若,这个观照般若,不是马后炮,因为我们修行,有一个什么毛病啊,说时似悟,对境又迷。今天来听经的时候 如甘露灌顶,回去还是一堆烦恼照旧,这就是没有观照。
观照般若就是在烦恼当下起来的时候发现它,看穿它。比如我很容易生气,说话容易伤人,那么学佛以后知道不应该,在发生以后就开始后悔,慢慢随着你观照般若,提前观察它在发到一半的时候,你咵的一下就停下来,说我这是干什么,图什么呢?我又上当,又生烦恼,傻了。慢慢在它,你要发之前就把它止住。再慢慢说,我根本就不用去发,早就看透它了,不跟你一般见识。这个都叫做观照般若,一定要在生活中去运用。
有的同修,这当然还是要叫有过一点修行的同修,才有这感觉,在烦恼来的时候,恨不得把这烦恼揪住,扔到外太空去。这种方法都称之为没有般若,知道吧。你想想,如果我们要扔一个东西,前提条件是什么,要把它拽得紧紧的,要不然你使不上劲啊。可是当我们拽住它的时候,其实已经就扔不出去了,唯一的就是关照它。
要知道,为什么叫断烦恼,断烦恼最究竟处在什么?以不断为断,根本就不理它,这叫断烦恼,等你要去断的时候,你就把它当了真了。它就老缠着你,没办法,所心我们今天讲的般若,就是用这个把烦恼空掉,既然它是空的,你还要用去断吗?既然知道它空不去断,以不断为断,知道烦恼怎么讲?本自不生,今则无灭。烦恼本来是空的,你就不要理它,当下就断了,这就是最究竟圆满的办法。
今天给诸位交代,这是般若法门,关照般若。所以说,最后我们要知道,这个关照般若它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以前祖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段教言,怎么形容这个烦恼如这个火,用这个智慧去断它,他说如果一个凡夫,在没有修行般若的时候,他这个断烦恼就跟烦恼一来,他马上点着,干柴烈火,没有功夫,慢慢,慢慢如果你修行到时一定地步的时候 它就跟一个木棒子一样,你这个烦恼这个火想把你点燃起来,它要怎么样?它得使点劲,它得拽啊,对不对,这是第二个,再往后一等,你的功夫深以后,就跟金属一样,这个火要想把你化掉,一定要很高的温度。就是这个烦恼要很大。
今天丢一块钱,丢十块钱,这个烦恼根本动不了你的,甚至说你的挚爱亲朋,六亲眷属里边有人去世了,你才能烦恼呢,把你烦到。金属嘛,温度很高,才把金属熔化。最后修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水呀,水可以干什么?可以灭火吧,还可以解渴,对吧,水能够灭火。但是如果把水装到一个容器里边,尽管它是个纸杯,下边点上火,还能把水烧沸腾。所以说,这都不叫般若,为什么今天给大家讲《心经》,一定是最究竟,最圆满的毕竟空,第一义空呢,只有你不在乎这个火的时候,你想烧就烧,爱灭就灭,跟我不搭界,这叫般若。哎,大圆镜子一样,你映现什么东西你自己映现,你来照。这个镜子就可以还你什么影像。你走开我这个镜子又干干净净,不会留下一点痕迹。这是以前祖师在比喻一个人修行到甚深之时。
下面,下一层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要行到深处的时候,才能够知道这个。所以我们这是叫做观照般若。
那么第三个叫做什么?叫做实相般若,这是三个层次来讲,我们要知道,实相般若,也就是圣人证得的境界,那么圣人证得的境界,我向各位在座的各位坦白,我完全是一个凡夫僧,凡夫僧怎么有资格讲,很难讲,但是我们在这里讲《心经》讲到这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这个般若,它的正意所指的就是实相般若。就是般若的体,它的本质,本俱的佛性。那你想想,我们现在都是凡夫,都是初学人,怎么去说,也说不成个情景啊。
我这个刚才给大家许了愿了,说今天一定要把般若给大家搞清楚。现在我告诉你们,我不能告诉你,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什么是般若,何为般若。我只能告诉你,什么不是般若,就是你现在所说的,我所说的,你所听的,你所想的,你所感觉到的,全部不是般若。只要你起了心,动了念有了感觉,就离般若十万八千了,这就是佛法讲的空性。那怎么办?那法师你得吧得,得吧得学学浪费我们两个多钟头,这不是忽悠我们吗!告诉诸位,这个实相般若,其实它还有许多异名,就是其它的名称,就像佛不是有世尊呀,善逝世间解等等一切,有一本经典光说般若异名就有一百零八种。般若的另外一些名称,里边就,你有机会去翻一下,就是光般若的异名就讲到了一百零八种。
但是我告诉你,其实还讲不对,我们今天告诉诸位,讲法啊,般若它是圣人亲证的绝待境界,它是言语道断,心思路绝的一个甚深的解脱自在。那么我们现在只是在有为法里边方便讲说,方便来说这个不得已而说这个不能说的东西。这叫做什么,弘法利生。
释迦牟尼佛当是所面对的就是这种情况,为什么他当时要,刚才讲到想证到佛的境界就不想讲法了,就是因为怎么讲呀,叫我如何从头说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理解 佛法对我们功用是什么,既不能说,为什么又要说,宏海法师你讲了一早上,你什么意思呀,我告诉你们什么呀?我出声,为什么呀?止声,就是停止你们的声音。这个般若不是讲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是修出来的,这就是佛法的功用。所以说了这么多,你看看,比如说般若的异名有叫实相,叫做佛性,叫做法界,叫做真如,叫做空,都是讲的般若。
但是问题是什么呢?当我们听般若义理的时候,一听到佛性,马上就开始提炼,什么是佛性,提炼这佛性,一听到法界,啊呀,心里就开始描绘什么是法界,一听到时实相,就开始非得找取这个虚相看看里边到底实相是什么样的。说到真如,以为真的有东西叫真如,说到空,又以为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我们最麻烦的地方。所以佛称赞须菩提叫做什么?解空第一,怎么去理解这个空呢?
他怎么说的,叫做善取空者为究竟,你一定要善取善解这个般若法门。它一定是佛法的究竟,以后一切佛法,如果离开般若这核心就是邪法、魔法、外道法,但是为什么一开始就赞叹诸位,不是说好听的,你们今天能在这里,听我讲这个,就要知道不是一般的因缘,不是一般的善缘,不是一般的善根,不是一般的福德。何以故呢?在《金刚经》里边讲过,如果后五百岁,就是佛灭后五百岁,我们知道佛灭了两千五百岁了,有人能够听到这个般若法门,怎么讲,人中定稀有,能够不惊不饰,不是因为什么呀?不是在一佛、两佛、三佛、四佛、是无量亿佛,来求来的善根,你以为今天坐在这里因缘聚会意味着什么?
所以我们讲的这一切其实都是跟般若的内涵属性背道而驰,你还差着十万八千。古人才说过,翻译成智也不对,翻译成慧也不对,翻译成智慧也不对,反正不能给它翻译。所以我们最后还是原样子。画葫芦,叫什么,般若。什么是般若?听明白了没有,自己悟去,后果概不负责。那是你根基的问题,而不在我的讲解。因为讲怎么说都行,怎么说都不对啊,这才叫你知道什么叫般若。
那么什么是般若,今天我给大家讲了五个主题了,刚才许下愿要给大家弄清楚般若。我也不辜负大家,现在我明确地告诉你们,我已经把交待的目标肯定要搞清楚。
般若已经给大家说清楚了,什么是般若呀?听了这么些以后,终于知道了用我们的凡夫的语言表达,思维习惯根本搞不清楚,你明白了原来般若我根本搞不清楚,也就是琢磨不清楚的时候,你今天搞清楚了,这称之为,你今天听清楚了,听明白了吗?什么是般若,为什么,因为说也不对,想也不对。因为般若还有异名,叫做什么呀,不思议。佛法里边常讲不思议。
今天给大家讲,我们其实讲法的什么呀?最高的这个最基本的一个标准衡量。今天讲法成功与否,主要的一个标准是什么?就是契机和契理。
什么叫做契机契理,契理就是上契佛法之理,就是不能违背佛法的原则,不能去稀释歪曲佛法的本质。如果你这样的话罪过就大了,这叫不契理了。
但是如果你光不契理,你还不契机,就是你讲了一大堆,听得热闹好听,但是你还要让大家听得懂呀。如果听不懂了,否则就叫什么,叫白说啊。说了一早上两个钟头,嘴皮子磨薄了,听不懂,不契机,不契众生之机。
如果你违背了佛法,就叫瞎说,不契机叫白说。为了既不瞎说,又不白说,我们今天讲般若义理实际上属于什么谈玄说妙。听不懂没关系,问题在于什么,今天的契机契理的验证标准在于哪儿?你听对了没有,听不懂不要紧,只要你听对,把一个层次分明,把讲的这个话,正好落在你的心坎上,说明你听对了。
听的什么是空,因为我们讲的空,说实话,且慢一步,今天讲的所有这些话,都是超凡入圣,转迷为悟后才有的境界,才有资格。
那为什么我这次给大家讲呢,因为我们接下来要来讲净土经典。我们醉翁之意在于什么,不在般若,而在于念佛求生。但是我们一定要把空和有给它融汇贯通起来。这样,你将来念佛求生也不会出现问题。所以我呢,利用两次或者三次呢,主要是来给大家讲般若经典,就是把佛法这个智慧,解脱自在根本终极点,根本目标,最基本的这个底盘,一定要先给大家交代清楚。但是,我们听这个般若,真是要看会听不会听,因为真正般若的义理其中的奥妙,只有到者方知,如人饮水,只有冷暖自知,跟登黄山一样,黄山的美景只有自己去了以后才会知道。现在我们只能知道有这样一种超越自在的状态,那么,我们经过修证,同样和圣者一样证得,所以我们要修般若,要看破,要放下,要好好念佛。
这是我们今天讲的最终归的结学之处。所以我给大家今天的要求,就是说,你会听不会听,不一定要说你听对与否。时间快的很,仔细参一下,为什么说如果你听得这个法不相应的时候,觉得这两个钟头像两天,听得相应的时候两个钟头像两分钟。为什么,时间是怎么回事,这个其中也有般若的身影。
你今天,给你布置个任务,第一个任务,要把般若好好回去悟一下,因为这个悟不透呢,以后,今天的讲理,以后的事项上你就贯不过来。有一句话叫什么,上智闻空,就是听空以后会尽善。下智,就是下等的人闻空以后废德。就是不修善法了,既然空掉了,因果也空,那就是说,我心里有佛,本来还吃斋念佛的时候,结果太苦了啊,吃斋的时候,口头失美味,念佛你得身心常劳苦。在这种情况一想到般若,法师这个圣旨拿到了以后就不忌讳了。反正我就是开始造业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济公不是这样说的吗。
可惜,你可怜到什么地步,你不能跟济公比啊,济公吃了死的能吐出来活的,你吃了照原样吐不出来,你怎么能比啊。所以我们佛门第一忌讳叫什么,叫踏有谈空,妄谈般若。这是我今天告诉诸位为什么希望你们一定要听对,是给我们下边的课程作铺垫,先把理讲好了,再好形式说。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4课丨大丈夫看人生,应当冷眼抽身「晚课」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心经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常诵心经的好处: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小学生至大学生常诵增长记忆力,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功德无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遵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即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朝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
回向文1:1、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诸佛菩萨、慈悲作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__真心求忏悔(三称磕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智慧观察),照见五蕴皆空(了知身心俱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1)上香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2)礼拜 鞠躬或叩拜:礼敬之时,须恭敬至诚。也可默念: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一切如来影现中。
【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称念圣号】:(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
如何修持心经 摘自《佛经修持法》洪启嵩着 心经,是一部很短但也很深奥的经,几乎所有的学佛者都会背。 介绍《般若心经》,我不想依华严宗或天台宗的判教方式来看本经的地位。就这个时代而言,研究佛经最好的方法,是不必再用判教的方式来看,而是依佛经的方式来看。所
每一部经都有它的作用,那么,《心经》有什么作用呢?教下讲是破三障:报障,业障,烦恼障。我们人活在世上,所遭受到的一切灾难困苦,心内各种各样的无名烦恼,都是由这三障带来的。所以,只有破了三障,才能度一切苦厄。下面我们把这三障具体地解释一下。
古代多位译经家翻译过《般若心经》,流通最普及的版本就是唐朝玄奘大师(唐·三藏法师)翻译的。唐三藏不是《西游记》里的那个唐三藏,有部真的《西游记》叫作《大唐西域记》,是由玄奘大师作的。小说的《西游记》大家都看过,真的《西游记》却不一定人人都知道。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谓“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智慧到彼岸”。此岸是苦境,彼岸是乐境。若要离苦得乐,从苦的此岸,到达了的彼岸,需要佛教的解脱智慧。《心经》的译本,现存七种,以唐朝玄奘法师所译为通行本。经中旨趣,在于用般若(智慧)观察宇宙万有,自性本空,从而让修持者证
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如夏日的凉风送人以清爽,如冬天的太阳与人以温暖,人人喜欢、人人需要!观世音菩萨悲愿无尽,随缘赴感,广度有情。著名高僧玄奘大师,便是在观世音菩萨的指引和庇护下,才圆满完成前往印度取经的大愿的。
“色即是空”是《心经》里的一句话,色即是空后面还有一句是“空即是色”,是说所有的色法。我们来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一张桌子,看起来有这个色相,可是如果你用佛法的角度来看:第一,桌子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没有真实的东西。第二,这张桌子是无常的,就算五年、十年、一百年、一千年都不会坏,可是终究有一天还是会坏,因为它的本质
“心”,在《心经》中有诸多含义,如心脏、核心、常住真心等。中国人喜欢简略,往往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心经》,在经题中略称“心”,是为了凸显此经的重要性,就好比“心脏”对人的意义一样,是至关重要的。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谈般若,足以见得,般若部是佛法的核心,般若部的核心即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核心即是
《心经》上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诸法是指一切法。这里的空相不是指空,更不是有,而是空所显的真实相。空相也可以称为有相,有所显的实相叫有相。实相可以通过空来显现,或依据有来显现。
在《六祖坛经》里,惠能大师一再提到《金刚经》;《金刚经》不但与《六祖坛经》有很重要的因缘,与禅宗更是关系密切。禅宗自六祖大师以后,分为「南顿北渐」,即所谓南宗禅与北宗禅。南宗禅是以《金刚经》印心,北宗禅则以《楞伽经》印心。六祖大师是南宗顿教的开
莲偈,指《妙法莲华经》中的偈颂,又称“莲华偈”。所谓“莲华”,《法华玄义》解释道:“今莲华之称,非是假喻,乃是法华法门。法华法门清净因果微妙,名此法门为莲华。”
传说为古印度马鸣著。南朝梁真谛译,一卷;唐实叉难陀重译,二卷。以真谛译本较为流行。内容分五部分:因缘、立义、解释、修造信心、劝修利益。修持方法,讲究一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包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禅定解脱是二法,不是佛法?”《坛经》中这句话也表明了它的宗旨是指导修行者从自心中顿见本性,悟到自性具足万德,已经达到佛境,所以再有修习,也于体上不能增加一分,只是随事体验充实德用而已。因此在《坛经》所举示的修行法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
这是《金刚经》当中,很有名的四句偈子。我们居住的娑婆世间,是一个有为、有漏的世间,佛教对这个世间,有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等种种譬喻,主要都是说明人生如梦,幻化无常,如水泡须臾不停,似影像依託不定;又如朝露、电光石火般刹那即逝。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籍。它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心经》的基本思想是运用般若进行透彻的禅悟观照,证得万法的空性以获得澄明自在的境界。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天如惟则禅师,是元代中峰国师的法嗣,在禅宗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惟则禅师一生大宏临济宗风,受敕赐“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号及金襕衣。他在净土宗方面的开示被辑成《净土或问》一书,收入净土宗重要典籍《净土十要》之中。其《楞严经会解》集唐宋九家注解的精华,
《心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但是其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心经》一共有7种译本,现今通行的是玄奘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2)唐朝法成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