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4课丨看得破、放得下、忍得住才叫丈夫「晚课」

第4课丨看得破、放得下、忍得住才叫丈夫「晚课」

- 人在爱欲中 独来独往 独生独死 -

  说实话我们在刚出家的时候,我们那时候读到在厦门闽南佛学院,有一个小师父,他非常有智慧,他正在,他当年十八岁,你知道吧,十八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现在十八岁的小孩都在干什么?可是他出家以后还写了一首诗,这在我们当时佛门年轻的小师父里边流传很广。我给大家读一下,他怎么说,他说“小住人间十八秋,遁入空门复何求,青山借我袈裟地,笑看花飞与水流”。

  你看看,这不叫世间的才啊,这叫智慧。你说多自在,小住人间十八秋,他才十八岁。小住人间十八秋,什么叫小住人间,就是我们一生来这儿都是小住,不要说十八秋,八十秋也是小住 。那么你我匆匆皆过客,既然是过客的话,何必要当真呢?我告诉你们,你们都住过旅馆,住过酒店吧?谁把自己的酒店当自己的家去呵护去收拾呀,去舍不得离开,凭良心说,我们住酒店不把牙膏梳子拿完就算不错了。就算你还有点大度,不那么贪,所以说从这点来讲,我们现在这里都是过客。

  我们生活了一辈子的挚爱亲朋、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姐妹也就像买火车票坐在了一起,今天晚上聊得很开对不对,因为什么呀?因为今天晚上你对着我,我对着你,大家今天缘份都凑在一起了嘛,可是明天,从北京至上海一旦早上要到站以后,还是各下各的车。不要嫌法师在这儿讲得这么的无情无义,我告诉诸位,这也不是法师诌的,我不是在这儿瞎说,这是经典里这《地藏经》里边讲过,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观无量寿经》里边讲,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来独去。这就是实相。

  所以我们现在讲了半天,如果你经常能够这样思维,就跟般若有几分相应了,这就叫相似般若了。所以我们佛法里边常讲叫要多闻薰习,如理作意,不但在这场子里边,气场大的时候能这么想,气场弱的时候回到家里照样这么想。

  你是人中丈夫,这就叫出世丈夫,不要以为力气大的叫丈夫。佛门里边看得破、放得下、忍得住叫丈夫。所以我们今天讲般若,今天要给大家讲清楚现在就可以说,般若是什么呀?就是说要在人生中,要冷眼,要抽身,不要无循、无止境地去众里寻他,而要什么?蓦然回首,般若就是灯火阑珊,记住了吗?假如那我要给大家搞清楚般若,讲到这里大家记住,这就叫般若。那么纵然有时候看不破,但是你学佛呢, 就实话,看破很难,活生生的往下剥,太难了。那么你一定要看淡些。

  有时候我们同修的表现真得是让人哭笑不得,号称是居士弟子,我曾经就见有的居士,就在那个角上两个人为一个拜垫,啊呀,那个开始杠上了怎么杠上了,我们要上殿,他们都想占头一个角,我相信常来这儿上殿的人肯定也会这样,前几年,那时候我还在读本科,哭笑不得,为了个拜垫要争,这个时候,真是一段佳话,我特别记忆深刻,两个人就杠上了,又不好意思说,也不能骂啊,你就这释迦牟尼佛他端端坐在这儿,他不敢开口就骂呀,最后一个居士没抢过去,就合掌,这样就跟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那种表情,说什么,说师兄啊,您啊,阿弥陀佛了。哎呀,我当时就想,真的是阿弥陀佛,是总持法门,为什么,还可以骂人,所以你想想,哎呀,火冒三丈,为什么?当时没有般若,他就上当了,生烦恼了。

  所以我们对于这个般若,也要看清楚,什么是般若?这就是其一,就是看的破是其一,跳得过是究竟。你可以任劳,但是般若的考核标准在下一句,还得任怨。这里就告诉诸位什么是般若。就是看的破,还要跳得过,听明白了吗?

  再讲一个,大家不要以为生气就上当,碰到高兴的时候,更容易上当,没有般若了。

  有这么一则公案,就是同样一个讲法的,一个老师给学生讲法,讲述我们这个世间要看破名利呀,要知道利害人还非常明显,显而易见,这个名声害人呀,能把人害死。许多修行人都被名害死,为什么?图一个修行名,上不去了,我们为了一个虚名,往往就藏着掖着,或者为了一个虚名暗地里做了些不良目的的事,阴险的事,借刀杀人,诽谤善知识,很可怕。

  那么这个师父,老师在讲得很有道理,讲到忘情之处,真的一定要把名利看开,下边一个同学听了以后也很受用,就很认真地听了以后,就对老师讲,老师,你讲得真对,我们这个世界,还有几个像您这样能看破名利的啊,这老师一听这句话以后,怎么样,猪八戒吃人参果,浑身没有一个毛孔不舒服,就上当了,所以说,逆境好发现,顺境不易觉察。我们要知道,弄清楚般若,就是什么?叫如如不动,这叫般若。

  那么今天早上,我们大概也就只能讲般若了。在佛法中,我们现在说的这么多,泛泛地给大家沟通。我们现在把佛法正儿八经的分三个层面来认识什么叫般若,第一个文字般若,又叫方便般若。比如说一切的经典,一切的佛说,乃至佛法讲经的狭隘的言教。这从狭义上来讲,这叫文字般若。因为你通过一部经典,一场法会你才明白了法师讲的。奥,原来人生是这么回事。其次,语言、动作,或从正面,或从反面让人理解和体悟智慧的一本书、一个故事、一个人等等,都叫般若,方便般若。

  佛门中的,讲什么,将一般的讲法称之为善知识,什么叫善知识?闻名叫做知,见行名为识。这个人有益于我的菩提道业,称为善知识。这时候大家要想善知识,佛就是我的善知识,这些好人都是我的善知识。大家要知道,好人是你的小善知识,恶人是你的大善知识。

  我们要记住,方便般若,文字般若不一定是从正面给我们表显的。如果让我们进一步地修行下去,他就从反面来激荡让你吃苦。但是,善知识的一个考核标准是什么?行愿品里有一句话叫什么?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如果能在你身心世界上起到这个作用,它是你的善知识。

  大家要知道我们现在每天都在结有恶缘,有善缘。但是一定在结缘,我们说广结人缘,未成佛道 ,先结人缘。你现在跟他的因缘是顺的,你成佛以后就要以这个因缘的因再感顺果去度他。他现在给你呈现出来是逆的,你将来成就以后,或许,当然不一定是你将来万一人家先成就了,也是一样的,跟度你来的时候不用说,是一样的,一切还不出因果还不能出因果,明白吗?所以这一切一切就是叫文字方便般若。

  第二个叫什么,叫观照般若,这个观照般若,不是马后炮,因为我们修行,有一个什么毛病啊,说时似悟,对境又迷。今天来听经的时候 如甘露灌顶,回去还是一堆烦恼照旧,这就是没有观照。

  观照般若就是在烦恼当下起来的时候发现它,看穿它。比如我很容易生气,说话容易伤人,那么学佛以后知道不应该,在发生以后就开始后悔,慢慢随着你观照般若,提前观察它在发到一半的时候,你咵的一下就停下来,说我这是干什么,图什么呢?我又上当,又生烦恼,傻了。慢慢在它,你要发之前就把它止住。再慢慢说,我根本就不用去发,早就看透它了,不跟你一般见识。这个都叫做观照般若,一定要在生活中去运用。

  有的同修,这当然还是要叫有过一点修行的同修,才有这感觉,在烦恼来的时候,恨不得把这烦恼揪住,扔到外太空去。这种方法都称之为没有般若,知道吧。你想想,如果我们要扔一个东西,前提条件是什么,要把它拽得紧紧的,要不然你使不上劲啊。可是当我们拽住它的时候,其实已经就扔不出去了,唯一的就是关照它。

  要知道,为什么叫断烦恼,断烦恼最究竟处在什么?以不断为断,根本就不理它,这叫断烦恼,等你要去断的时候,你就把它当了真了。它就老缠着你,没办法,所心我们今天讲的般若,就是用这个把烦恼空掉,既然它是空的,你还要用去断吗?既然知道它空不去断,以不断为断,知道烦恼怎么讲?本自不生,今则无灭。烦恼本来是空的,你就不要理它,当下就断了,这就是最究竟圆满的办法。                     

  今天给诸位交代,这是般若法门,关照般若。所以说,最后我们要知道,这个关照般若它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以前祖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段教言,怎么形容这个烦恼如这个火,用这个智慧去断它,他说如果一个凡夫,在没有修行般若的时候,他这个断烦恼就跟烦恼一来,他马上点着,干柴烈火,没有功夫,慢慢,慢慢如果你修行到时一定地步的时候 它就跟一个木棒子一样,你这个烦恼这个火想把你点燃起来,它要怎么样?它得使点劲,它得拽啊,对不对,这是第二个,再往后一等,你的功夫深以后,就跟金属一样,这个火要想把你化掉,一定要很高的温度。就是这个烦恼要很大。

  今天丢一块钱,丢十块钱,这个烦恼根本动不了你的,甚至说你的挚爱亲朋,六亲眷属里边有人去世了,你才能烦恼呢,把你烦到。金属嘛,温度很高,才把金属熔化。最后修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水呀,水可以干什么?可以灭火吧,还可以解渴,对吧,水能够灭火。但是如果把水装到一个容器里边,尽管它是个纸杯,下边点上火,还能把水烧沸腾。所以说,这都不叫般若,为什么今天给大家讲《心经》,一定是最究竟,最圆满的毕竟空,第一义空呢,只有你不在乎这个火的时候,你想烧就烧,爱灭就灭,跟我不搭界,这叫般若。哎,大圆镜子一样,你映现什么东西你自己映现,你来照。这个镜子就可以还你什么影像。你走开我这个镜子又干干净净,不会留下一点痕迹。这是以前祖师在比喻一个人修行到甚深之时。

  下面,下一层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要行到深处的时候,才能够知道这个。所以我们这是叫做观照般若。

  那么第三个叫做什么?叫做实相般若,这是三个层次来讲,我们要知道,实相般若,也就是圣人证得的境界,那么圣人证得的境界,我向各位在座的各位坦白,我完全是一个凡夫僧,凡夫僧怎么有资格讲,很难讲,但是我们在这里讲《心经》讲到这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这个般若,它的正意所指的就是实相般若。就是般若的体,它的本质,本俱的佛性。那你想想,我们现在都是凡夫,都是初学人,怎么去说,也说不成个情景啊。

  我这个刚才给大家许了愿了,说今天一定要把般若给大家搞清楚。现在我告诉你们,我不能告诉你,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什么是般若,何为般若。我只能告诉你,什么不是般若,就是你现在所说的,我所说的,你所听的,你所想的,你所感觉到的,全部不是般若。只要你起了心,动了念有了感觉,就离般若十万八千了,这就是佛法讲的空性。那怎么办?那法师你得吧得,得吧得学学浪费我们两个多钟头,这不是忽悠我们吗!告诉诸位,这个实相般若,其实它还有许多异名,就是其它的名称,就像佛不是有世尊呀,善逝世间解等等一切,有一本经典光说般若异名就有一百零八种。般若的另外一些名称,里边就,你有机会去翻一下,就是光般若的异名就讲到了一百零八种。

  但是我告诉你,其实还讲不对,我们今天告诉诸位,讲法啊,般若它是圣人亲证的绝待境界,它是言语道断,心思路绝的一个甚深的解脱自在。那么我们现在只是在有为法里边方便讲说,方便来说这个不得已而说这个不能说的东西。这叫做什么,弘法利生。

  释迦牟尼佛当是所面对的就是这种情况,为什么他当时要,刚才讲到想证到佛的境界就不想讲法了,就是因为怎么讲呀,叫我如何从头说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理解 佛法对我们功用是什么,既不能说,为什么又要说,宏海法师你讲了一早上,你什么意思呀,我告诉你们什么呀?我出声,为什么呀?止声,就是停止你们的声音。这个般若不是讲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是修出来的,这就是佛法的功用。所以说了这么多,你看看,比如说般若的异名有叫实相,叫做佛性,叫做法界,叫做真如,叫做空,都是讲的般若。

  但是问题是什么呢?当我们听般若义理的时候,一听到佛性,马上就开始提炼,什么是佛性,提炼这佛性,一听到法界,啊呀,心里就开始描绘什么是法界,一听到时实相,就开始非得找取这个虚相看看里边到底实相是什么样的。说到真如,以为真的有东西叫真如,说到空,又以为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我们最麻烦的地方。所以佛称赞须菩提叫做什么?解空第一,怎么去理解这个空呢?

  他怎么说的,叫做善取空者为究竟,你一定要善取善解这个般若法门。它一定是佛法的究竟,以后一切佛法,如果离开般若这核心就是邪法、魔法、外道法,但是为什么一开始就赞叹诸位,不是说好听的,你们今天能在这里,听我讲这个,就要知道不是一般的因缘,不是一般的善缘,不是一般的善根,不是一般的福德。何以故呢?在《金刚经》里边讲过,如果后五百岁,就是佛灭后五百岁,我们知道佛灭了两千五百岁了,有人能够听到这个般若法门,怎么讲,人中定稀有,能够不惊不饰,不是因为什么呀?不是在一佛、两佛、三佛、四佛、是无量亿佛,来求来的善根,你以为今天坐在这里因缘聚会意味着什么?

  所以我们讲的这一切其实都是跟般若的内涵属性背道而驰,你还差着十万八千。古人才说过,翻译成智也不对,翻译成慧也不对,翻译成智慧也不对,反正不能给它翻译。所以我们最后还是原样子。画葫芦,叫什么,般若。什么是般若?听明白了没有,自己悟去,后果概不负责。那是你根基的问题,而不在我的讲解。因为讲怎么说都行,怎么说都不对啊,这才叫你知道什么叫般若。

  那么什么是般若,今天我给大家讲了五个主题了,刚才许下愿要给大家弄清楚般若。我也不辜负大家,现在我明确地告诉你们,我已经把交待的目标肯定要搞清楚。

  般若已经给大家说清楚了,什么是般若呀?听了这么些以后,终于知道了用我们的凡夫的语言表达,思维习惯根本搞不清楚,你明白了原来般若我根本搞不清楚,也就是琢磨不清楚的时候,你今天搞清楚了,这称之为,你今天听清楚了,听明白了吗?什么是般若,为什么,因为说也不对,想也不对。因为般若还有异名,叫做什么呀,不思议。佛法里边常讲不思议。

  今天给大家讲,我们其实讲法的什么呀?最高的这个最基本的一个标准衡量。今天讲法成功与否,主要的一个标准是什么?就是契机和契理。

  什么叫做契机契理,契理就是上契佛法之理,就是不能违背佛法的原则,不能去稀释歪曲佛法的本质。如果你这样的话罪过就大了,这叫不契理了。

  但是如果你光不契理,你还不契机,就是你讲了一大堆,听得热闹好听,但是你还要让大家听得懂呀。如果听不懂了,否则就叫什么,叫白说啊。说了一早上两个钟头,嘴皮子磨薄了,听不懂,不契机,不契众生之机。

  如果你违背了佛法,就叫瞎说,不契机叫白说。为了既不瞎说,又不白说,我们今天讲般若义理实际上属于什么谈玄说妙。听不懂没关系,问题在于什么,今天的契机契理的验证标准在于哪儿?你听对了没有,听不懂不要紧,只要你听对,把一个层次分明,把讲的这个话,正好落在你的心坎上,说明你听对了。

  听的什么是空,因为我们讲的空,说实话,且慢一步,今天讲的所有这些话,都是超凡入圣,转迷为悟后才有的境界,才有资格。

  那为什么我这次给大家讲呢,因为我们接下来要来讲净土经典。我们醉翁之意在于什么,不在般若,而在于念佛求生。但是我们一定要把空和有给它融汇贯通起来。这样,你将来念佛求生也不会出现问题。所以我呢,利用两次或者三次呢,主要是来给大家讲般若经典,就是把佛法这个智慧,解脱自在根本终极点,根本目标,最基本的这个底盘,一定要先给大家交代清楚。但是,我们听这个般若,真是要看会听不会听,因为真正般若的义理其中的奥妙,只有到者方知,如人饮水,只有冷暖自知,跟登黄山一样,黄山的美景只有自己去了以后才会知道。现在我们只能知道有这样一种超越自在的状态,那么,我们经过修证,同样和圣者一样证得,所以我们要修般若,要看破,要放下,要好好念佛。

  这是我们今天讲的最终归的结学之处。所以我给大家今天的要求,就是说,你会听不会听,不一定要说你听对与否。时间快的很,仔细参一下,为什么说如果你听得这个法不相应的时候,觉得这两个钟头像两天,听得相应的时候两个钟头像两分钟。为什么,时间是怎么回事,这个其中也有般若的身影。

  你今天,给你布置个任务,第一个任务,要把般若好好回去悟一下,因为这个悟不透呢,以后,今天的讲理,以后的事项上你就贯不过来。有一句话叫什么,上智闻空,就是听空以后会尽善。下智,就是下等的人闻空以后废德。就是不修善法了,既然空掉了,因果也空,那就是说,我心里有佛,本来还吃斋念佛的时候,结果太苦了啊,吃斋的时候,口头失美味,念佛你得身心常劳苦。在这种情况一想到般若,法师这个圣旨拿到了以后就不忌讳了。反正我就是开始造业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济公不是这样说的吗。

  可惜,你可怜到什么地步,你不能跟济公比啊,济公吃了死的能吐出来活的,你吃了照原样吐不出来,你怎么能比啊。所以我们佛门第一忌讳叫什么,叫踏有谈空,妄谈般若。这是我今天告诉诸位为什么希望你们一定要听对,是给我们下边的课程作铺垫,先把理讲好了,再好形式说。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4课丨大丈夫看人生,应当冷眼抽身「晚课」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