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就在法源寺,刚刚那时候我记得汶川地震过去不久,那天好多法师还去做这个地震这个消灾法会,有一个女孩就来到法源寺,我印象特别深。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差不多一个礼拜了,她在那儿哭呀,那个真的是,我记得说,泪飞顿作倾盆雨,真是跟倾盆一样,哭得两个眼睛就跟核桃一样,肿得。那个哭呀,简直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我说这怎么了,我吃完饭洗完碗往寮房走的时候,她就把我截住了。她说有问题要请教法师,说“为什么我会这样,我不能了,我不能自己了。为什么我会这样,这个老天爷对我不公平。”我说这怎么了呀,到底家里出了什么事了啊。我以为天塌下来了。后来呢,她说“一个男孩子把我甩了”。失恋了。哎呀,在平常呀,我还有些耐心说,人生无常嘛,缘生则聚,缘灭则散。那天我也上火了,我说你就是失恋了,你犯得着这样吗。我说汶川那个地震的时候,那么多的同胞都埋在下边,有的还生死未卜,我说你想想他们,我说你这个也不算什么,失恋是人之常情,就是缘分断了嘛。她还不行,说“为什么就是我?”怎么怎么样,跟我好像当天就跟我就要把这个抬杠抬到底。后来我就说了句,我说“为什么不是你”,我说“偏偏就是你,就你应该失恋”。为什么?既然这个人世间这个天地间有叫做失恋的这么一件事,有叫做失恋,有这个男女谈恋爱在这么一件事情,有失恋这么一个行为可能会发生,可能会存在。那今天偏偏就是你啊,难道该是别人吗,所以这点为什么,就是我们有挂碍得失。
大家要晓得我们为人一世呀,大家都在演戏,那么演戏它有喜剧就会有悲剧。有好的角色有笑的角色,就会有哭的角色。你要知道我们在人世间呀,这个角色不是由我们挑选的。导演是谁呀,就是业力。它让你演什么的时候你就得乖乖地去演。我们人世间天天有人,我们今天说谁家的儿子打小就年纪小小的,结果昨天开车出去出车祸没了;谁家的先生正在壮年,养家糊口,结果怎么样呀,得白血病了;谁家的老人正在享福的时候,才五十多岁呢,儿女们都在登劲儿,现在享老福的时候,突然脑溢血,没了。
我告诉你们天天有这些,就在我们人世间上演呀,谁都不在局外。我要告诉你们一定要知道,谁都不在局外,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就是我们天天在可怜别人的时候,大家要记住,我们也是这个剧其中一分子。是因为你这个剧情需要,你现在这个还不该下场,知道吧。或许因为这个剧情需要你现在在天天享福,当个演个皇帝,演个太妃,这个皇妃。可是告诉诸位,要饭的讨饭的也得有人去演这个角色。唯一解决问题的,我们知道它这是一场戏,千万不要忘我地去入戏入得太深了,那你就不行了。知道这场戏,抽身出来去看看这场戏。这个时候呢,就没有挂碍。
所以我们要知道呀,这是有福祸相依的呀。唯有什么呀,善用我们的其心来修我们的心。纵然有些不如意呢,也是说过去的业力所致,乐知天命呀,上不怨天,下不忧人,随遇而安,这才能落得个逍遥自在。你失恋了,失恋了就失恋了吧,失恋的人一大堆呢。所以从这点来讲,就知道我们常说要敦伦尽份。如果你富,有富的仁慈;你贵,有贵的骨气;你贫有贫的原则;你贱,有贱的日子好过嘛。唯一的是什么呀,我们怎么样呀不可无傲骨,不可有傲气。不可无傲骨,顶天立地,只要把这个人字,一撇一捺写得好,就算修行了。这就叫无挂碍呀。
如果你这样的人的话,如果你是一个这样的人,不管怎么样,心里都明明利利,能够逆来顺受,能够知天命,能够随遇而安。这样的人,如果你长期这样去修,成人之美,代人所劳,那么人见了你爱,天见了你护,或在这一辈子,或在子孙,或在后代,绝定有无穷的福报给你享。我们常说的积阴德积阴德,一个人刻薄,天天怕吃亏,到处都是小心眼,天天贪小便宜,绝定成不了大事。
从这点来讲,我们纵观古今呀,道德最高者,莫过于什么呀,孔圣人呀。可是孔子,其实大家不知道,你们知道吗?孔子一辈子流离失所,到那个河南到安徽的交界,到陈国的时候就连吃个饭都没有啊,后来他被困在了匡,就是现在河南的境内,就一辈子就真的是流离失所。
祸不单行,福不双至。可是大家想一想,这个他只有一个儿子,五十岁就死了,好在后面还有一个孙子得以这个延绵他的后代世袭。两个学生,什么颜回呀,子路呀,都是最后死的被剁成肉酱了呀。那你这么想的话,这些人怎么这么惨呀。可是他的道德教化几千年来我们中国的仁义礼智信呀,就是由孔子一脉相承来的。就这个福报种下去,你看看,现在我们看看现在的孔庙还在山东呢。改朝换代几千百年这个历史长河中,上至国王,从这个天子到庶民,哪一家不去尊崇孔圣人啊。大家看看,朝代都改换了多少代了,可是孔家的天下现在还在那儿。如果要说到福报的话,你想想,他这样的大圣大贤也不能让其只有顺没有逆呀。唯知天命,所以他安乐嘛。
按他在世的时候,那苦得不得了,说你这辈子这么去提倡这个仁义礼智信,可是你遭遇怎么这么差啊,那依佛法来讲的话,好像不符合因果呀。但是其实现在想想,现在还是孔家天下,孔庙从始至终,谁去做天下,都是这个样子。这样的福报没人能替代得了,所以我们要记住,人在世间,不要太计较得失了。要看得开,放得破一些。
再一个,挂碍子孙,人在世间,这个千思万算究竟到极处,种种行为就是为养身口饴子孙嘛。你说是不是?中国人攒钱买房子,不是为这个为什么呀,但是要记住啊,儿孙自有儿孙福啊。这个没有山珍海味了,粗茶淡饭也能过日子嘛;绫罗绸缎穿不起了,粗衣布衣也可以呀;名牌,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名牌买不起了,一般衣服穿着怎么就丢人了呢?对不对?所以一定要把心安下来,儿孙自有儿孙福呀,不要太在乎这个小孩。
现在我们具体的反映到,倒不会说吃的好,吃穿啊基本上都不是问题。就是一定要学成个什么样,考成个什么样,把他培养成个什么样,哎呀,现在真的是,我说小孩也苦,大人也苦。为什么?就是为了饴子孙,恨不能把他,人人都能将来当zong书记,不是这个样子,要知道社会上这个角色多着呢。以前倓虚法师出家的时候,放不下。最后就自己反问自己说,你知道他老人家想到什么?说别人的老婆可以改嫁,我的老婆为什么不能改嫁?别人的儿子可以沿街讨饭,我的儿子为什么不可以讨饭?他有五个儿子。后来把心一横就出家了。
真是这样子,别人的可以为什么你的不可以呢?你一定要反问自己呀,千万不能以为说就我的不行。可以的,或许就是你呢。从这点来讲,你看历史上最为子孙谋福的还有比得过秦始皇吗。吞并七国,这个焚书坑儒,把这个兵器都化成铸成大钟,可是就因为这个焚书坑儒一件大事,伤天害理,这个祸根埋下去把福报给损了呀。自己贵为天子的福,大家要知道天子的福气,福气大的寿命一定也长。为什么历史上有的皇帝短命呀?一个是损福的,就是像这样,这样的焚书坑儒;二一个呢,就是说纵欲,纵欲也会折寿。因为从我们修行来讲的话,你积的福报大,你既然这么贵,一定命是会长的。可是为什么他折寿呢,就是因为这两点。秦始皇为了给儿子,他自己叫秦始皇,儿子叫秦二世,想象说我就这么千秋万代传下去,结果就这么两件事把福报给折了。为什么要焚书坑儒,就是为了愚民嘛,这些民众们不会造反啊。结果谁知他一死,陈胜吴广一起义,儿子秦二世怎么样啊,一统不下二三十年就生死国灭了。
纵观历史,还有比他再为后代谋福谋得厉害的吗?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一定要记住,儿孙自有儿孙福,不要再挂碍。挂碍少点。如果没有挂碍,心无挂碍,无挂碍故呢,就没有恐怖。为什么?我们的恐怖就是来自不能把握,不能确定前方是怎么样的,害怕自己的人生路上脚下会踏空呀。不确定嘛,所以我们就会恐怖嘛。想要的,害怕得不到,不想要的害怕上门来,就会恐怖。没有定力,所以说呢,无恐怖,这个远离颠倒梦想。
凡夫呢,见是颠倒的,想是颠倒的,这个心是颠倒的。我们的凡夫都是这样,所以我一开始就给大家开言讲到常态,常态就是非常态和常态转换的,就是用般若智慧把我们的颠倒再给颠倒过来。这样的话,就会怎么样呀,究竟涅槃。
再往下看经文,“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涅槃嘛,我们就不用细讲了。在佛门里边,常常讲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这是二乘涅槃。只有佛的涅槃叫做无住大涅槃,既不住凡也不住圣,既不着生死,也不贪这个解脱。这两样都不执著的时候呢,叫做无住大涅槃,就是我们这里讲的究竟涅槃。小涅槃呢,它是不究竟的,所以从这点来讲,就是刚才我们讲的有挂碍。
我们再往下看啊,“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是什么意思啊,就是说,这个就比较简单了,就是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嘛。当然也包括十方呀,过去的迦叶佛,现在的释迦摩尼佛,将来的弥勒佛,也包括阿弥陀佛,乃至于我们忏悔文里边的八十八佛,六方广长舌里边的佛。弥陀经里边的六方广长舌相的佛等等,这一切都是什么呀,依般若波罗蜜多,依这个空性的智慧而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这个翻译成什么呀,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再也不能比它等,再不能跟它持平的了,所以从这点来讲的话,这个我们常说,大家知道佛母是谁吗?这里是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什么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在佛门把般若称之为佛母。你们以后再记得祖师的著作里边说佛母呀或者什么的,就是般若称之为佛母。可以出生诸佛嘛,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故才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我们常说般若是佛母。
大家知道佛的祖母是谁,知不知道佛的祖母是谁?烦恼啊,这个也有点意思啊。以前就是说,说这个骄傲就会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所以我要骄傲,这个也有点意思,般若是诸佛之母,诸佛之祖母是什么呀,是无敌的慈悲,悲是诸佛之祖母。我们常说慈悲无敌,如果把慈悲的法门修圆满了,般若就自然现前。
再接下来看啊。“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个呢,就是通过对般若这个法门的了解领悟,明白了能出生诸佛,说般若是诸佛之母。以此修行的话,就能够得菩提,证大涅槃,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多,这里是赞叹它,说它是大神咒,就是诵持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咒呢,能驱烦恼魔,了脱生死,神力最大,是大明咒,明是光明之意,就是能照了黑暗,是无上咒,是般若最上,再没有比它地位更高的咒了,也是说所有的道理再没有比般若的空性再上的了。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是什么意思呀?第一等就是没有比它高,第二等就是跟它齐,并驾齐驱的都没有,所以叫做是无等等咒,真实不虚。这个听明白了吗?能除一切苦,苦呢,是一切苦就是究竟,就是前边我们讲的度一切苦厄相照应的、回应的,真实不虚,强调佛法的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个呢,就是说《心经》为什么它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显密圆融的。上面给大家讲的空性都叫显说,这里用的是密咒。这个揭谛揭谛,波罗揭谛,一般情况下呢,我们是不翻译咒语的,希望大家就是说只是持咒,就是对于咒的功德、信心,对于咒的这种功德,以至于对于咒的这种信心具足了以后,然后身口意三业呢,就是说加持到这个信心上面来,所以从这点来讲的话,一般咒语呢,我们都不去进行非得牵强地把它翻译。
我们对于咒语的理解呢,从这点说,只是对它有信心就行了,但是我们这里一定要翻译一下的话,揭谛揭谛呢,就是说去吧,去吧,波罗揭谛呢就是说到彼岸去;波罗僧揭谛呢,就是说大众到彼岸去,菩提萨婆诃就是说迅速成就菩提涅槃。就是这个意思啊,所以从这点来讲呢,我们不要把这个咒语给神秘化了。主要是说把它持起来的时候啊,它具有甚深的功德智慧,所以我这里也是给大家说说 ,就是说“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让人们赶快去吧,赶快去吧,大家伙儿今天来听我法的人赶快都一块儿去什么呀,依照般若波罗蜜多到涅槃的彼岸,快去,怎么去啊,去得了吗?还不是照样在这坐着。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没有般若,那么既然现在还去不了,我们就想方设法怎么去。
从下一节开始,下周讲课呢,就是具体落实到很简单的去,有怎么样一些去法?我要挑一样去法,广学多闻和一门深入。那么,从这点来讲呢,我们可以说去哪呢,就是去极乐世界。这个呢,别无选择。大家要知道啊,这个《心经》就算功德圆满。不知道你们听明白了吗?有没有一些感触呀?对你们学佛有没有智慧,有没有增长?
那我也感恩大家。其实呢,我们是互相成就的。说实话,在我给大家讲法的过程中,至少这两个钟头内,我呢,心呢,至少是一种相似无挂碍。就是跟大家讲的说,虽然没有在老虎上,可是至少我在猫上,我没有在狗上、猴子上。这点来讲就是我们现在听法、闻法,包括我讲法,我们诸位同修呢,都是一个互相成就的。这种智慧熏习得久了,都是我们的往生资粮,所以说从这点来讲呢,只要能对大家有帮助,也算是我的一份什么呀,功德吧。
最后呢,还有一点点要给大家要嘱托的呢,就是说为什么一开始讲空性的时候,我特别矛盾,生怕诸位听了以后就妄谈般若。那一定是我们就去踏有谈空的。大家要晓得,空呢,不是什么都没有,一定是空我们的执著和贪著的,你千万不要贪著这个空,反而什么都舍不掉。又把空作为借口,到处去造业,这个就特别麻烦。大家要知道,在佛陀的时代呀,那个时候人的根性非常利,利到什么程度呢,一听佛讲法,一听般若或者其他的,他就跟身上的烦恼呢,就跟抖灰尘一样,就是说系在这儿悄悄地一抖,所有的妄想烦恼马上就什么呀,尘埃落地。
但是现在到了我们所属的这个时代呢,说实话,我们每个人呢都是什么呀,时时刻刻就是说瞋心嫉火激荡,软暖情见频生。什么意思,就是听不得一点不好的话,就爱听别人赞叹自己 ,爱动情见,一下子就被染著,等等,就是说我们现在这种烦恼根深蒂固。说实话,就用那种刷厕所的铁刷子把皮肤刷破了,那个肉里边还有什么呀,还有烦恼,还有染污。这就是我们末法时代人的一个根本的秉性呀,其他的不要说,你说这是我们内在的人的本性,外部的环境呢,都是成就我们造业而不是成就我们解脱的。
其他的不要说,我有时候有个感触,外部环境就是如此。你比如说,唉,从一个什么层面来讲,你比如说我们的手机一不小心就收你信息,说你中奖了,这就来骗了。你去取款机那儿取个奖,取点儿钱或者转点帐或者怎么样啊,一定会有提醒你小心密码被看到了,小心诈骗犯,旁边专门有个人还守在那儿。银行的人守在那儿,为什么,害怕有人这个来什么,来骗。你到火车站一坐个火车,到处都是发票发票发票,为什么说从这点我们就可以设想出来整个一层是什么样子的。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人的心是什么样的。它没有滋养这些现象的空间、土壤,这些现象绝不会出现,所以从这点来讲呢,我们现在所感的这个,招感的果报共业就是这样。我们要修啊,的确是举步维艰。说实话,我们现在修行,真是走得特别的艰辛跋涉、孤独、寂寞。
因为大家都往左边走啊,左边要轮回,要下堕,要堕地狱。可是大家都热火朝天,吆喝着去游行一样去往左边走,你得一个人有信心逆反,往右边走,佛说是往右边走是正确的,可是大家都在往左走,这时候你就往右边走,就走得特别的不自在,特别是一开始上道的时候,等你发现右边的风景出来了,可你走的就是说,管你呢,你们都是左边,你还想着说,哎呀,这边好,赶快来,往右往右。这个时候就能自利还能利他呀。但是我们在开始下手的时候就要知道,我们现在真的是很被动学佛。
今天诸位,包括在外围的,外场子里,便能够驻足在这里听一会儿都算是有缘的。所以从这点来讲,虽然我们一下子空不掉,但是我们可以看淡些,一定要把这个世间,不要把人生一生的过往看得太重,太那么钻牛角尖,太那么什么呀,觉得一定要怎样怎样,我凭什么就不能怎样怎样。
在这些平常要去做工夫,这样的话,慢慢我们的智慧就会显现。大家要知道啊,修般若法门,在经文里边,大品般若里边说的,如果过去不能久修前五度,就是你过去没有布施、持戒、忍辱,乃至修行这个禅定,这个精进,没有这样去修,就是说如果你过去没有这样去修前五度,那么你与般若波罗蜜终不能信,就是你连听到,你连信受这个般若都根本没门儿,所以今天既然能够坐在这儿,三节课我们听下来,说明诸位过去什么呀,还是不管说布施持戒呀修福,我们修般若法门一定要从持戒修福开始,就是佛门里边呢给自己培福的事,去供养,去布施,去整个流通佛法,去放生,一点儿都不能懒,知道吧。不要一听空就说这都是空的啊,连佛都是空的,你还修什么行?菩萨根本就不在我眼里。这就太不对了,知道吗?
上次给大家讲了,这就相当于山野小民妄称帝王了。那后果可想而知呀。你就这样去犯事儿,人家有点资粮的都不敢乱犯事儿。菩萨都不敢说自己不修行,都是空的,不敢这么说呀。那菩萨就跟一个人,你犯了罪了,有钱人家呢可以拿点儿钱买通买通官府去抵点儿,把他这个该逮捕的这个判徒期的刑法呢少几年。如果你家里一分钱都没有,你就敢说我这个犯法,那么可能直接就把你押到刑场。为什么?因为你没有资本嘛。你想世间法现象都是这样,何况我们修行呢,所以从这点来讲,大家要知道,我们修般若法门一定还是要从持戒修福开始,这简直就是我三个星期最重要的一句话。千万不要以为前边听得那么自在,那么畅快淋漓,正好说到我心里了,那简直都是瞎说的。落实到真实行处,必须持戒修福,般若不是那么好空掉的,大家要记住啊。那么,这就是说我们今天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做了一个全面的铺垫,记住这就是我们佛法整个的一个什么呀核心所在。下一次如果你们还有这个机缘来听讲,那就是要讲更为殊胜的。
大家要知道,我们不但今天从六凡开始空,空到四圣,这属于什么呀,竖出三界,同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怎么样啊,横超生死。就是空不掉了,怎么办呀?记住啊,我给大家在这里做一个实验。佛教里边有一种叫作离中知,以一种叫作合中知,这在唯实里边讲的。什么意思?就是说,有一样东西呀,你想,就是想让它对你没有作用的时候,我们常说眼不见心不烦。对不对?说远离它远离它远离它,把这个东西离得远远的,慢慢的我看不见了,这就叫我们讲的般若空性,远离。般若有一个含义不是叫远离吗,远离颠倒梦想呀,远离挂碍呀,远离恐怖呀。远离它,远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在我的视线之内的时候,是不是就看不见它了?对不对,看不见它,它就对我没影响。产生不了作用。
但是呢,佛法是不二法门,我们一定要记住,这是其中的一种修法,还有一种修法是什么样呀?既然我现在远离不了它,它老在我眼前晃呀,我就将计就计,我把它怎么样啊,凑近。我就把它凑近,不断地凑近凑近,凑近到我眼根前,把我的眼根子堵上的时候,又怎么样呀,同样也看不见了。跟远离一模一样的功能。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说,既然说了这么没有取舍,佛法是无分别的,不能取舍,一有取舍就叫二。但是下一次开始,我们要讲二,要把你二得结结实实,最后二成二百五。这种情况下,跟不二百五十是一个境界。这就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在讲了三星期的无取舍。
下一周开始,我们要劝大家开始拼命地取,拼命地舍。取,极乐世界;舍,娑婆国土。取舍到究竟圆满的时候,就等于说反正因为凡夫这本质就是取舍嘛。每天都在取舍中,那就利用我们这取舍好啦。你爱取舍吧,今天让你取舍个够,就是净土法门,所以从下一周开始,我们正式开讲,或者从净土的三资粮、信愿行开始,但是我想或者从我们的《佛说阿弥陀经》开始,希望就是说能够来的呢,还是如约而至,正式开讲我们可以这辈子就了却,即生成佛,带业往生的净土一门。
可是我们要知道净土门,没有深厚的福报和高深的智慧,除了这两种人,一般的都是半吊子。现在修净土的大大的有,可是成就的的不一定多。为什么?就是真信切愿上面没有做足功夫。今天到这里,请大家跟着我合掌,我们要今天讲法听法功德,再进行一个回向: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声
不退菩萨为伴侣
阿弥陀佛
原标题:《心经》12丨般若是诸佛之母,谁是般若之母?「晚课」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心经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常诵心经的好处: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小学生至大学生常诵增长记忆力,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功德无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遵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即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朝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
回向文1:1、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诸佛菩萨、慈悲作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__真心求忏悔(三称磕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智慧观察),照见五蕴皆空(了知身心俱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1)上香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2)礼拜 鞠躬或叩拜:礼敬之时,须恭敬至诚。也可默念: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一切如来影现中。
【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称念圣号】:(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
如何修持心经 摘自《佛经修持法》洪启嵩着 心经,是一部很短但也很深奥的经,几乎所有的学佛者都会背。 介绍《般若心经》,我不想依华严宗或天台宗的判教方式来看本经的地位。就这个时代而言,研究佛经最好的方法,是不必再用判教的方式来看,而是依佛经的方式来看。所
每一部经都有它的作用,那么,《心经》有什么作用呢?教下讲是破三障:报障,业障,烦恼障。我们人活在世上,所遭受到的一切灾难困苦,心内各种各样的无名烦恼,都是由这三障带来的。所以,只有破了三障,才能度一切苦厄。下面我们把这三障具体地解释一下。
古代多位译经家翻译过《般若心经》,流通最普及的版本就是唐朝玄奘大师(唐·三藏法师)翻译的。唐三藏不是《西游记》里的那个唐三藏,有部真的《西游记》叫作《大唐西域记》,是由玄奘大师作的。小说的《西游记》大家都看过,真的《西游记》却不一定人人都知道。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谓“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智慧到彼岸”。此岸是苦境,彼岸是乐境。若要离苦得乐,从苦的此岸,到达了的彼岸,需要佛教的解脱智慧。《心经》的译本,现存七种,以唐朝玄奘法师所译为通行本。经中旨趣,在于用般若(智慧)观察宇宙万有,自性本空,从而让修持者证
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如夏日的凉风送人以清爽,如冬天的太阳与人以温暖,人人喜欢、人人需要!观世音菩萨悲愿无尽,随缘赴感,广度有情。著名高僧玄奘大师,便是在观世音菩萨的指引和庇护下,才圆满完成前往印度取经的大愿的。
“色即是空”是《心经》里的一句话,色即是空后面还有一句是“空即是色”,是说所有的色法。我们来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一张桌子,看起来有这个色相,可是如果你用佛法的角度来看:第一,桌子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没有真实的东西。第二,这张桌子是无常的,就算五年、十年、一百年、一千年都不会坏,可是终究有一天还是会坏,因为它的本质
“心”,在《心经》中有诸多含义,如心脏、核心、常住真心等。中国人喜欢简略,往往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心经》,在经题中略称“心”,是为了凸显此经的重要性,就好比“心脏”对人的意义一样,是至关重要的。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谈般若,足以见得,般若部是佛法的核心,般若部的核心即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核心即是
《心经》上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诸法是指一切法。这里的空相不是指空,更不是有,而是空所显的真实相。空相也可以称为有相,有所显的实相叫有相。实相可以通过空来显现,或依据有来显现。
在《六祖坛经》里,惠能大师一再提到《金刚经》;《金刚经》不但与《六祖坛经》有很重要的因缘,与禅宗更是关系密切。禅宗自六祖大师以后,分为「南顿北渐」,即所谓南宗禅与北宗禅。南宗禅是以《金刚经》印心,北宗禅则以《楞伽经》印心。六祖大师是南宗顿教的开
莲偈,指《妙法莲华经》中的偈颂,又称“莲华偈”。所谓“莲华”,《法华玄义》解释道:“今莲华之称,非是假喻,乃是法华法门。法华法门清净因果微妙,名此法门为莲华。”
传说为古印度马鸣著。南朝梁真谛译,一卷;唐实叉难陀重译,二卷。以真谛译本较为流行。内容分五部分:因缘、立义、解释、修造信心、劝修利益。修持方法,讲究一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包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禅定解脱是二法,不是佛法?”《坛经》中这句话也表明了它的宗旨是指导修行者从自心中顿见本性,悟到自性具足万德,已经达到佛境,所以再有修习,也于体上不能增加一分,只是随事体验充实德用而已。因此在《坛经》所举示的修行法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
这是《金刚经》当中,很有名的四句偈子。我们居住的娑婆世间,是一个有为、有漏的世间,佛教对这个世间,有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等种种譬喻,主要都是说明人生如梦,幻化无常,如水泡须臾不停,似影像依託不定;又如朝露、电光石火般刹那即逝。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籍。它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心经》的基本思想是运用般若进行透彻的禅悟观照,证得万法的空性以获得澄明自在的境界。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天如惟则禅师,是元代中峰国师的法嗣,在禅宗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惟则禅师一生大宏临济宗风,受敕赐“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号及金襕衣。他在净土宗方面的开示被辑成《净土或问》一书,收入净土宗重要典籍《净土十要》之中。其《楞严经会解》集唐宋九家注解的精华,
《心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但是其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心经》一共有7种译本,现今通行的是玄奘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2)唐朝法成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