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大家吉祥。今天迈入我们《心经》的第四个主题,何为般若。上一讲的时候给大家讲过,说这个“般若”呢,是因为尊重和多义,所以没有翻译过来。但是没有翻译呢,它就有时候让人摸不着头脑。啊,很多人读诵经典呀,学修佛法呀,就会问什么是“般若”。还有的人很有意思,问什么是般若,他说法师啥叫“般若”。因为读到汉语里边来,往往容易读成一般两般的般。其实呢,它因为是梵语,依照音译过来,包括佛典里面有一些“南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等这些 诸如此类都是原译过来的。就是从音节上译过来而已。
那么讲到“般若”,这里要讲这个“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我们先且不用说般若,还有深浅,何为“般若”,接触佛法,如果说念佛的话,大家都懂,“南无阿弥陀佛”都会念。你说持戒嘛,大家都知道说不能杀生,不能打妄语。你说来一个咒也会念,说:“嗡嘛呢叭咪吽”。说一讲到这个“般若”呢,就搞不太清楚。也许有的对于佛法有一些接触。但是零星散散,不知道“般若”真正的一串,串起来它的全部内涵。所以我们要知道哈,为什么当时释迦牟尼佛,在四月初八降生的时候呢,有一个动作,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并不是说傲世全球,或者说这个看不起人类,而是他非常自信,要讲“般若”之法。这个法,世界没有。听不到,也不理解。
之所以佛教能够从西天到东土,千百年来数次的兴衰,但是还没有被截断命脉。为什么, 就是它的般若义理。这个“般若”的内涵。这种思想呢,既不同于世间的学术,也不同于学问里面的逻辑,思辨。它真正的是一个什么,只能够去悟和证。但是不能够去讲和想的东西。当然我这么一说,可能大家还是会觉得有些涩。到底何为般若呢?首先我们还是从,翻译的层面,方便来说一下,在中国,把它勉强地翻译叫做智慧。为什么说了不翻译,又翻译为智慧呢,确实“般若”智慧呢,是佛法的一个核心。一切的经书都不能离开“般若”这个内涵。但是呢很多时候,我们又走到许多对“般若”的误区,对于智慧的误区。
你好比说,这个人很聪明,告诉大家不翻译之一,就是害怕误以为,“般若”就跟世间的聪明混为一谈,那个在佛法里面叫做什么呢?俗情智慧,又叫做世智辨聪。你看很多时候,有的人非常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人情世故特别的油。但是呢,这是一个学佛来讲很可悲的状态。所以你看,如果大家知道《红楼梦》里面,王熙凤机关算尽了一辈子。最后贾母给她说,你需要修些福。就是你太聪明了,就失去智慧了,所以没有翻译。
第二个为什么呢?就是又害怕跟这些外道呀,神神道道、仙、灵、鬼、怪这些,这些呢混为一谈,以为是给你显个异。就以为这是佛经里面讲的般若法。所以又害怕这叫做什么呢,邪智邪慧。有时候我们接触一些灵异的东西啊。它确实也有一些,所谓的超能量的一些发挥。但是呢,它走的路可能偏掉了。就比如说我们学佛的正法。我们从中间走的,这是制高点。但是似乎你从两边走,也能够到达一个高度。问题是离这个正知见。正确的道路呢,越来越远了,得弯回来再往上走。所以这个在祖师们称之为,邪智邪慧。现在的好多外道呀,魔头呀等等很多。
第三个呢,还有一种学佛法,他对这个心打开到一定的地步了,没有彻底打开。你比如说,在佛法里面有一种圣人叫做阿罗汉,他所证的境界,只知其然不知道所以然。修到这个般若之心,质量是一样的,但是呢,这个数量不一样。没有达到彻底的打开。这叫做什么呢,偏空智慧。所以我们今天讲到的这个般若智慧呢,是指的只有佛菩萨具有的叫做中道智慧。也就是叫随缘自在。前面讲的看破放下也罢。一切万法唯心所造也罢。都是在形容这个自在。只要我们得道了这个智慧的自在。那么就可以称之为解脱了。所以凡夫跟圣人的区别,就看他有没有智慧,有没有“般若”。
我们现在看待一切的世间万物都是颠倒的,都是妄想的。但是呢,圣者看的都是把这个颠倒要给颠倒过来,就叫做般若。那首先你把这个颠倒要颠倒过来,前提一个条件是什么呢,你需要把现有的格局打破,把它盘活。所以“般若”有一个另一个表达就叫做空性。这个可能大家就比较贴近了。因为我们一说,到这个庙里面拜一拜。觉得说入了空门了。说一个法师出家,也说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了。所以“般若”所谓的空,但是大家不要搞错了哈,这个空绝不是说,我们把有的东西把它抹杀了,灭除了以后,显现出来一块空地叫做空。你看为什么总是不敢翻译,就怕在这个上面理解错了,这个真正的空性呢,又叫做毕竟空。有时候叫第一谛空。真正的这个空性显现出来的时候啊,也就是般若之心。
它是怎么一个状态呢,既不执着现象界的有,也不执着形而上的空。而是中道了空有结合,一个当下的自然状态。而且这种自然状态也不能执着。就这么难以把握。所以这样的难以把握的时候呢,祖师们讲到《心经》的时候都会说,有好入,空难解。一千个人往往会有九百九十个认错。就以为是除去有的,剩下空,虚空的空。所以我们一定要直白地了解一下,当我们具足了般若智慧以后。会有一个什么反应呢,既能够舍弃一切世间的称心如意。就是你没有贪着了,因为万法皆空吗,如梦幻泡影一样,人的一辈子像春秋大梦一样,具足了“般若”就醒了。但是这只是“般若”的一个层面显现,往往一些修道者会误会以为说,那我就躲起来,眼睛闭起来,什么也不见啊,什么也不理,错了。真正的“般若”,最佳的质量在哪里体现呢,在他还能包容一切,不称心如意,乱七八糟的东西,还能包容,具足了这样正反两面,那么我们把般若修到家了。所以大家要问什么是“般若”,这个只能悟。
好比说我们有时候呢,人都会有情绪,别人扑过来一句不中听的话吧,当然这打比方啊。不代表法师是要说脏话,中国的有时候说,好骂一个“他妈的”,我们一听见这个话就觉得说,这不是侮辱我吗?马上就火就冒上来了,这个时候就是凡夫的表现,没有“般若”了,那我们试着想一下“他妈的”,把“他”和“的”去掉,再加一个“妈”,“妈妈”,同样还是同样的字,还是同样的语言,但是呢,整个感觉就变了,所有呈现出来是母爱,是依靠,是温暖。你看这个“妈”字,从始至终没有变,为什么我们的心在上面起伏跌宕,就是因为没有般若之心。这样的话我们就知道说,人生呀,总是这样,你如果用般若的智慧,去观看整个人世间人的一生,不管春风得意的时候呀,他也会下来,不管你伤怀孤寂的时候,他也会过去,你一直持有这样的一个平静的心态,这就是般若的初体验。
这里跟大家讲一下,我们那会儿初出家的时候啊。今年出家都十六年了,刚刚出家呢,在普陀山读佛学院,啊,因为小和尚里边吗,还是流行很有才气的,闽南佛学院有一个小师父呢,也是刚刚出家,十八岁的青春年华,他当时非常有才,就写这个出家遁入空门以后的,这种自在洒脱。他讲到说什么,“小住人间十八秋,遁入空门复何求,青山借我袈裟地,笑看花飞雨水流”。你看这多有智慧,“小住人间十八秋”就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在这个人世间呀,就像旅行一样,最后都得离开,那既然已经出家了,看破放下了,一切世间还有什么求的呢。大家要知道人的烦恼,有求才有痛苦,正好出家了以后修道,“青山借我袈裟地”,就是搭着这一身袈裟,自在洒脱的做一个出世的一个修道者,“笑看花飞”,所有人世间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我看着跟演戏一样,这就叫“般若”。
所以我们由此而见,你看每个人都有一辈子的挚爱亲朋,一辈子的六亲眷属,可是仔细想一下呢,人生一世,草木百年了,就跟买车票到了火车上一样,偶尔坐在一起彻夜地长谈相聚甚欢,可是第二天汽笛一响,火车一到站,各下各的路,没有人能替代。所以什么叫做“般若”呢,就是在这个冷眼来看,世界的一切真实情况,就是我们一般的人都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踏破铁鞋追求名利,“般若”就是蓦然回首的时候,这样才能看淡“般若”的这个智慧,通常不是叫做灯火阑珊吗,这是一啊。
当然我们说,了解到“般若”,既然说有苦,那么我们就要放下苦。大家要知道,虽然能够看破这是初体验,进一步你还得什么呢,跳过才是真“般若”。上次在道场里面呢,有时候很有趣啊,有这个信徒老太太,她学佛虽然学了,她很执着,去拜佛的时候呢,前面只有一个拜垫,那两个啊,这个都是居士都要想拜一下,结果呢,被一个抢先了,她没有占到,当时就很恼火啊,说你没有让着我,我排在你后面拜了,受不了了,两个人就杠起来了,杠起来,一个还朝着一个合掌说,您“阿弥陀佛”了,当时就虽然是念着佛,可是发泄着她内心的愤愤不平。这就是学佛了,号称看得破,但是没有跳得过。真正的“般若”这种情怀,就是不但能够受得了苦,任得了劳,还能够什么呢,任得了怨。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只能任劳不能任怨。你看弥勒菩萨说什么呢,谁要把吐沫吐在我脸上,我仰头看着天,它自己干掉,这就是能容难容之事嘛,所以他的大肚子就代表“般若”。当然我们这么一听以后,觉得说,唉呀,“般若”就是,不但能够看得破,还能够跳得过。
我给大家讲还不够,为什么?因为在逆境来的时候,你能过,这也是浅“般若”,我们不是要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顺境来的时候你还能扛得住,这才叫深“般若”。很多时候。你看曾经,有这么一个老师,他教学生,他非常的兢兢业业,也很讲这个师德,也不追求什么名利,那这样每次这样去教育学生,大家都非常赞叹他,后来呢,有一个同学比较会说,顺着他这样去阿谀一下说,唉呀老师呀,您真是我们心目中的这个模范,在这样一个追名逐利盛行的时代,能够有您这样的一种清高,这样的品德,已经非常难得了,这个老师一听以后,马上就跟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没有一个毛孔不舒服,这个时候就叫上当,所以什么叫做“般若”,“般若”还包括如如不动。这就叫般若之心,所以大家都知道什么叫做“般若”。如果我们上到五台山,看到文殊菩萨手里拿着一柄剑,就是砍断我们的分别烦恼心,这就是表显般若,观音菩萨刚才讲了三十二去示现,这就是运用般若的。
当然,如果说从这个道理上来讲,从佛的教法上来讲呢,还是有三个次第,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在佛经里边啊,我们常说佛法不是博大精深嘛,在佛经里面是怎么专业的,来表达这个“般若”的。如果说从凡夫开始接触佛教,到最后圆满的修成一个佛果,其中呢,一定要经历三个次第部分,第一个叫做文字般若,第二个叫做观照般若,最终圆满的第三个叫做实相般若。当然,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深邃的这个概念呢,给我们了解佛法造成阻隔啊,其实很多时候道理呢,只要把他一化就开掉了啊,随着我们给大家讲解,相信大家的心力呢,也会有上有一个攀升啊。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
第一个叫做什么呢?文字般若。好多时候,我们由于走到寺院,结缘到一本经书,或者看到一个视频讲说佛法,乃至亲近到一位出家的师父,他觉得倍感亲切,所有这样的载体呈现,致使我们走进佛法开始学习,这就叫文字般若。如果狭义讲究所有的法宝经书,一切的劝世语言,都叫文字般若。因为什么,以文字和我们的理解表达,让他们走进这个无言境界。
那么有了文字以后,指导我们什么,用心呀,你看我们在讲心的时候,讲到心的观照,观音菩萨一开始,就是用心来体悟这个声音,到底是怎么升起的,他发现声音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刚才我们说骂人的时候,你在想,到底谁是一个骂者,谁是被骂者,骂的这个概念到底是真实的表达呢,还是我妄想生出来的分别,我的情绪感受,这个就叫做观照般若。
你看佛门里面常会有这样的话,问大家说父母未生之前,你是谁,这么冷的一机灵,因为这些属于我们,不在我们寻常的思维范畴内,就会把你提携到灵性的悟性上来。那你就说父母未生前,我在哪里呢,本身这个我也是假的,后面会给大家讲“五蕴皆空”。这就属于观照般若。等到观照般若不断继续深入到,经里讲的深般若的时候,就会证到实相般若,一旦证到实相般若的时候,就可不能说了,为什么?说不对,只有它们两个得道的对视一笑,或者相对的一击掌就明了了,不需要多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心相应,心有灵犀,心照不宣。
可是旁边的人一看,比如说人家两个已经证到般若这种空性,是一个高僧圣者,那他们说,唉呀,这个好好好,这个好吃,结果我们在旁边会觉得说,我爱吃酸的,就觉得这个好吃是酸的,他爱吃甜的,就认为这个好吃的是甜的,错了十万八千里。所以大家要了解,我们给大家讲“般若”,一定要讲清楚。但是呢,现在告诉诸位,般若是讲不清楚的,是修清楚,悟清楚。大家要明白这个逻辑思辨。为什么呢,就是以语言方便,入到无言之境,叫做实相般若。那诸位可能又要问了,既然讲了这么多的“般若”,说了半天“般若”,你说修行,那难道佛法没用吗,当然有用了,我们所谓的文字般若,因为是第一步有决定性的作用,就像我们去旅游吧,比如中国的美景,西湖,黄山,那么我们在从其他的报道,宣传上得知说,有这个若把西湖比西子的美景,也有说登黄山天下无山的这种胜景。就会生起向往之心,这就叫文字般若。
那么我们开始启动前往的次第了,网上查一下怎么去,赶紧买火车票,机票。到了那儿怎么住宿等等,反正在所有迈向黄山西湖的路途中,就叫做观照般若,可是我们要知道前期的引导非常重要,当我们见到黄山的明信片,见到西湖的这种拍出来的影像的时候呢,你还生起了向往之心,会去吗?可是,当我们千里迢迢,真正地登上黄山的什么始信峰,始信真的有此真景,站到西湖边,一目了然,这个西湖平湖秋月呀,三潭印月的时候呢,就不需要介绍,不需要多言,为什么?所有的西湖黄山境界尽收眼底,这就叫实相般若。没必要再说了呀,你要多美有多美,心里明白了。那大家想一想,“般若”呢是讲不清楚的,就是要我们依照着心的体悟,达到这个渐入佳境。以前有的祖师在描绘说,从凡夫到圣人入到这个“般若”的时候,他会说有一个什么境界呢,他说,唉呀,好比一个摇着小破船的一个渔翁,一不小心,摇着摇着到哪里去了,误入桃花源深处。就是一不小心误入到世外桃源。那一番美景无法用语言表达了。
大家要知道,《金刚经》里边有一句话叫做,“一切圣贤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就指的是“般若”。当然,我们在般若的这个表达中呢,还有好多的名词,大家读佛经就知道了,有时候叫真如,有时候叫法界,有时候叫如如,有时候叫法信,问题是,我们大家呀,只要听到概念,就会生起执著。你看一说真如呢,就以为真的有一个东西叫真如,一说到佛性呢,就开始提炼佛性,一说到这个实相呢,就开始说,那其他都是假相,抛开假相才能见实相。这个时候呢,开始就进入分别的二元世界,离“般若”就远了。所以佛门里面大家去庙里面拜,常会看到一个门叫做不二法门。真正的“般若”,就是这个无言之境。
千百年来的西天东土祖师,乃至这些圣者们,都是用心的体悟入到这个无言之境。所以才成就了叫做圣人,观世音菩萨就是修这个“般若”功夫,一直修修修,修的什么呢,“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所以他的功夫,一个是时间久,二一个境界高。这样的话,怎么呢,才能够达到一个效果,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有一个好的现象出现,“度一切苦厄”。好,我们下一次再跟大家分享一下,什么叫做“一切苦厄”。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4课丨越聪明的人,越没智慧!「晚课」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心经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常诵心经的好处: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小学生至大学生常诵增长记忆力,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功德无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遵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即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朝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
回向文1:1、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诸佛菩萨、慈悲作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__真心求忏悔(三称磕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智慧观察),照见五蕴皆空(了知身心俱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1)上香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2)礼拜 鞠躬或叩拜:礼敬之时,须恭敬至诚。也可默念: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一切如来影现中。
【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称念圣号】:(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
如何修持心经 摘自《佛经修持法》洪启嵩着 心经,是一部很短但也很深奥的经,几乎所有的学佛者都会背。 介绍《般若心经》,我不想依华严宗或天台宗的判教方式来看本经的地位。就这个时代而言,研究佛经最好的方法,是不必再用判教的方式来看,而是依佛经的方式来看。所
每一部经都有它的作用,那么,《心经》有什么作用呢?教下讲是破三障:报障,业障,烦恼障。我们人活在世上,所遭受到的一切灾难困苦,心内各种各样的无名烦恼,都是由这三障带来的。所以,只有破了三障,才能度一切苦厄。下面我们把这三障具体地解释一下。
古代多位译经家翻译过《般若心经》,流通最普及的版本就是唐朝玄奘大师(唐·三藏法师)翻译的。唐三藏不是《西游记》里的那个唐三藏,有部真的《西游记》叫作《大唐西域记》,是由玄奘大师作的。小说的《西游记》大家都看过,真的《西游记》却不一定人人都知道。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谓“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智慧到彼岸”。此岸是苦境,彼岸是乐境。若要离苦得乐,从苦的此岸,到达了的彼岸,需要佛教的解脱智慧。《心经》的译本,现存七种,以唐朝玄奘法师所译为通行本。经中旨趣,在于用般若(智慧)观察宇宙万有,自性本空,从而让修持者证
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如夏日的凉风送人以清爽,如冬天的太阳与人以温暖,人人喜欢、人人需要!观世音菩萨悲愿无尽,随缘赴感,广度有情。著名高僧玄奘大师,便是在观世音菩萨的指引和庇护下,才圆满完成前往印度取经的大愿的。
“色即是空”是《心经》里的一句话,色即是空后面还有一句是“空即是色”,是说所有的色法。我们来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一张桌子,看起来有这个色相,可是如果你用佛法的角度来看:第一,桌子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没有真实的东西。第二,这张桌子是无常的,就算五年、十年、一百年、一千年都不会坏,可是终究有一天还是会坏,因为它的本质
“心”,在《心经》中有诸多含义,如心脏、核心、常住真心等。中国人喜欢简略,往往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心经》,在经题中略称“心”,是为了凸显此经的重要性,就好比“心脏”对人的意义一样,是至关重要的。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谈般若,足以见得,般若部是佛法的核心,般若部的核心即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核心即是
《心经》上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诸法是指一切法。这里的空相不是指空,更不是有,而是空所显的真实相。空相也可以称为有相,有所显的实相叫有相。实相可以通过空来显现,或依据有来显现。
在《六祖坛经》里,惠能大师一再提到《金刚经》;《金刚经》不但与《六祖坛经》有很重要的因缘,与禅宗更是关系密切。禅宗自六祖大师以后,分为「南顿北渐」,即所谓南宗禅与北宗禅。南宗禅是以《金刚经》印心,北宗禅则以《楞伽经》印心。六祖大师是南宗顿教的开
莲偈,指《妙法莲华经》中的偈颂,又称“莲华偈”。所谓“莲华”,《法华玄义》解释道:“今莲华之称,非是假喻,乃是法华法门。法华法门清净因果微妙,名此法门为莲华。”
传说为古印度马鸣著。南朝梁真谛译,一卷;唐实叉难陀重译,二卷。以真谛译本较为流行。内容分五部分:因缘、立义、解释、修造信心、劝修利益。修持方法,讲究一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包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禅定解脱是二法,不是佛法?”《坛经》中这句话也表明了它的宗旨是指导修行者从自心中顿见本性,悟到自性具足万德,已经达到佛境,所以再有修习,也于体上不能增加一分,只是随事体验充实德用而已。因此在《坛经》所举示的修行法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
这是《金刚经》当中,很有名的四句偈子。我们居住的娑婆世间,是一个有为、有漏的世间,佛教对这个世间,有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等种种譬喻,主要都是说明人生如梦,幻化无常,如水泡须臾不停,似影像依託不定;又如朝露、电光石火般刹那即逝。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籍。它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心经》的基本思想是运用般若进行透彻的禅悟观照,证得万法的空性以获得澄明自在的境界。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天如惟则禅师,是元代中峰国师的法嗣,在禅宗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惟则禅师一生大宏临济宗风,受敕赐“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号及金襕衣。他在净土宗方面的开示被辑成《净土或问》一书,收入净土宗重要典籍《净土十要》之中。其《楞严经会解》集唐宋九家注解的精华,
《心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但是其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心经》一共有7种译本,现今通行的是玄奘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2)唐朝法成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