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4课丨越聪明的人,越没智慧!「晚课」

第4课丨越聪明的人,越没智慧!「晚课」

- 何为般若 -

  阿弥陀佛,大家吉祥。今天迈入我们《心经》的第四个主题,何为般若。上一讲的时候给大家讲过,说这个“般若”呢,是因为尊重和多义,所以没有翻译过来。但是没有翻译呢,它就有时候让人摸不着头脑。啊,很多人读诵经典呀,学修佛法呀,就会问什么是“般若”。还有的人很有意思,问什么是般若,他说法师啥叫“般若”。因为读到汉语里边来,往往容易读成一般两般的般。其实呢,它因为是梵语,依照音译过来,包括佛典里面有一些“南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等这些 诸如此类都是原译过来的。就是从音节上译过来而已。

  那么讲到“般若”,这里要讲这个“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我们先且不用说般若,还有深浅,何为“般若”,接触佛法,如果说念佛的话,大家都懂,“南无阿弥陀佛”都会念。你说持戒嘛,大家都知道说不能杀生,不能打妄语。你说来一个咒也会念,说:“嗡嘛呢叭咪吽”。说一讲到这个“般若”呢,就搞不太清楚。也许有的对于佛法有一些接触。但是零星散散,不知道“般若”真正的一串,串起来它的全部内涵。所以我们要知道哈,为什么当时释迦牟尼佛,在四月初八降生的时候呢,有一个动作,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并不是说傲世全球,或者说这个看不起人类,而是他非常自信,要讲“般若”之法。这个法,世界没有。听不到,也不理解。

  之所以佛教能够从西天到东土,千百年来数次的兴衰,但是还没有被截断命脉。为什么, 就是它的般若义理。这个“般若”的内涵。这种思想呢,既不同于世间的学术,也不同于学问里面的逻辑,思辨。它真正的是一个什么,只能够去悟和证。但是不能够去讲和想的东西。当然我这么一说,可能大家还是会觉得有些涩。到底何为般若呢?首先我们还是从,翻译的层面,方便来说一下,在中国,把它勉强地翻译叫做智慧。为什么说了不翻译,又翻译为智慧呢,确实“般若”智慧呢,是佛法的一个核心。一切的经书都不能离开“般若”这个内涵。但是呢很多时候,我们又走到许多对“般若”的误区,对于智慧的误区。

  你好比说,这个人很聪明,告诉大家不翻译之一,就是害怕误以为,“般若”就跟世间的聪明混为一谈,那个在佛法里面叫做什么呢?俗情智慧,又叫做世智辨聪。你看很多时候,有的人非常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人情世故特别的油。但是呢,这是一个学佛来讲很可悲的状态。所以你看,如果大家知道《红楼梦》里面,王熙凤机关算尽了一辈子。最后贾母给她说,你需要修些福。就是你太聪明了,就失去智慧了,所以没有翻译。

  第二个为什么呢?就是又害怕跟这些外道呀,神神道道、仙、灵、鬼、怪这些,这些呢混为一谈,以为是给你显个异。就以为这是佛经里面讲的般若法。所以又害怕这叫做什么呢,邪智邪慧。有时候我们接触一些灵异的东西啊。它确实也有一些,所谓的超能量的一些发挥。但是呢,它走的路可能偏掉了。就比如说我们学佛的正法。我们从中间走的,这是制高点。但是似乎你从两边走,也能够到达一个高度。问题是离这个正知见。正确的道路呢,越来越远了,得弯回来再往上走。所以这个在祖师们称之为,邪智邪慧。现在的好多外道呀,魔头呀等等很多。

  第三个呢,还有一种学佛法,他对这个心打开到一定的地步了,没有彻底打开。你比如说,在佛法里面有一种圣人叫做阿罗汉,他所证的境界,只知其然不知道所以然。修到这个般若之心,质量是一样的,但是呢,这个数量不一样。没有达到彻底的打开。这叫做什么呢,偏空智慧。所以我们今天讲到的这个般若智慧呢,是指的只有佛菩萨具有的叫做中道智慧。也就是叫随缘自在。前面讲的看破放下也罢。一切万法唯心所造也罢。都是在形容这个自在。只要我们得道了这个智慧的自在。那么就可以称之为解脱了。所以凡夫跟圣人的区别,就看他有没有智慧,有没有“般若”。

  我们现在看待一切的世间万物都是颠倒的,都是妄想的。但是呢,圣者看的都是把这个颠倒要给颠倒过来,就叫做般若。那首先你把这个颠倒要颠倒过来,前提一个条件是什么呢,你需要把现有的格局打破,把它盘活。所以“般若”有一个另一个表达就叫做空性。这个可能大家就比较贴近了。因为我们一说,到这个庙里面拜一拜。觉得说入了空门了。说一个法师出家,也说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了。所以“般若”所谓的空,但是大家不要搞错了哈,这个空绝不是说,我们把有的东西把它抹杀了,灭除了以后,显现出来一块空地叫做空。你看为什么总是不敢翻译,就怕在这个上面理解错了,这个真正的空性呢,又叫做毕竟空。有时候叫第一谛空。真正的这个空性显现出来的时候啊,也就是般若之心。

  它是怎么一个状态呢,既不执着现象界的有,也不执着形而上的空。而是中道了空有结合,一个当下的自然状态。而且这种自然状态也不能执着。就这么难以把握。所以这样的难以把握的时候呢,祖师们讲到《心经》的时候都会说,有好入,空难解。一千个人往往会有九百九十个认错。就以为是除去有的,剩下空,虚空的空。所以我们一定要直白地了解一下,当我们具足了般若智慧以后。会有一个什么反应呢,既能够舍弃一切世间的称心如意。就是你没有贪着了,因为万法皆空吗,如梦幻泡影一样,人的一辈子像春秋大梦一样,具足了“般若”就醒了。但是这只是“般若”的一个层面显现,往往一些修道者会误会以为说,那我就躲起来,眼睛闭起来,什么也不见啊,什么也不理,错了。真正的“般若”,最佳的质量在哪里体现呢,在他还能包容一切,不称心如意,乱七八糟的东西,还能包容,具足了这样正反两面,那么我们把般若修到家了。所以大家要问什么是“般若”,这个只能悟。

  好比说我们有时候呢,人都会有情绪,别人扑过来一句不中听的话吧,当然这打比方啊。不代表法师是要说脏话,中国的有时候说,好骂一个“他妈的”,我们一听见这个话就觉得说,这不是侮辱我吗?马上就火就冒上来了,这个时候就是凡夫的表现,没有“般若”了,那我们试着想一下“他妈的”,把“他”和“的”去掉,再加一个“妈”,“妈妈”,同样还是同样的字,还是同样的语言,但是呢,整个感觉就变了,所有呈现出来是母爱,是依靠,是温暖。你看这个“妈”字,从始至终没有变,为什么我们的心在上面起伏跌宕,就是因为没有般若之心。这样的话我们就知道说,人生呀,总是这样,你如果用般若的智慧,去观看整个人世间人的一生,不管春风得意的时候呀,他也会下来,不管你伤怀孤寂的时候,他也会过去,你一直持有这样的一个平静的心态,这就是般若的初体验。

  这里跟大家讲一下,我们那会儿初出家的时候啊。今年出家都十六年了,刚刚出家呢,在普陀山读佛学院,啊,因为小和尚里边吗,还是流行很有才气的,闽南佛学院有一个小师父呢,也是刚刚出家,十八岁的青春年华,他当时非常有才,就写这个出家遁入空门以后的,这种自在洒脱。他讲到说什么,“小住人间十八秋,遁入空门复何求,青山借我袈裟地,笑看花飞雨水流”。你看这多有智慧,“小住人间十八秋”就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在这个人世间呀,就像旅行一样,最后都得离开,那既然已经出家了,看破放下了,一切世间还有什么求的呢。大家要知道人的烦恼,有求才有痛苦,正好出家了以后修道,“青山借我袈裟地”,就是搭着这一身袈裟,自在洒脱的做一个出世的一个修道者,“笑看花飞”,所有人世间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我看着跟演戏一样,这就叫“般若”。

  所以我们由此而见,你看每个人都有一辈子的挚爱亲朋,一辈子的六亲眷属,可是仔细想一下呢,人生一世,草木百年了,就跟买车票到了火车上一样,偶尔坐在一起彻夜地长谈相聚甚欢,可是第二天汽笛一响,火车一到站,各下各的路,没有人能替代。所以什么叫做“般若”呢,就是在这个冷眼来看,世界的一切真实情况,就是我们一般的人都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踏破铁鞋追求名利,“般若”就是蓦然回首的时候,这样才能看淡“般若”的这个智慧,通常不是叫做灯火阑珊吗,这是一啊。

  当然我们说,了解到“般若”,既然说有苦,那么我们就要放下苦。大家要知道,虽然能够看破这是初体验,进一步你还得什么呢,跳过才是真“般若”。上次在道场里面呢,有时候很有趣啊,有这个信徒老太太,她学佛虽然学了,她很执着,去拜佛的时候呢,前面只有一个拜垫,那两个啊,这个都是居士都要想拜一下,结果呢,被一个抢先了,她没有占到,当时就很恼火啊,说你没有让着我,我排在你后面拜了,受不了了,两个人就杠起来了,杠起来,一个还朝着一个合掌说,您“阿弥陀佛”了,当时就虽然是念着佛,可是发泄着她内心的愤愤不平。这就是学佛了,号称看得破,但是没有跳得过。真正的“般若”这种情怀,就是不但能够受得了苦,任得了劳,还能够什么呢,任得了怨。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只能任劳不能任怨。你看弥勒菩萨说什么呢,谁要把吐沫吐在我脸上,我仰头看着天,它自己干掉,这就是能容难容之事嘛,所以他的大肚子就代表“般若”。当然我们这么一听以后,觉得说,唉呀,“般若”就是,不但能够看得破,还能够跳得过。

  我给大家讲还不够,为什么?因为在逆境来的时候,你能过,这也是浅“般若”,我们不是要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顺境来的时候你还能扛得住,这才叫深“般若”。很多时候。你看曾经,有这么一个老师,他教学生,他非常的兢兢业业,也很讲这个师德,也不追求什么名利,那这样每次这样去教育学生,大家都非常赞叹他,后来呢,有一个同学比较会说,顺着他这样去阿谀一下说,唉呀老师呀,您真是我们心目中的这个模范,在这样一个追名逐利盛行的时代,能够有您这样的一种清高,这样的品德,已经非常难得了,这个老师一听以后,马上就跟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没有一个毛孔不舒服,这个时候就叫上当,所以什么叫做“般若”,“般若”还包括如如不动。这就叫般若之心,所以大家都知道什么叫做“般若”。如果我们上到五台山,看到文殊菩萨手里拿着一柄剑,就是砍断我们的分别烦恼心,这就是表显般若,观音菩萨刚才讲了三十二去示现,这就是运用般若的。

  当然,如果说从这个道理上来讲,从佛的教法上来讲呢,还是有三个次第,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在佛经里边啊,我们常说佛法不是博大精深嘛,在佛经里面是怎么专业的,来表达这个“般若”的。如果说从凡夫开始接触佛教,到最后圆满的修成一个佛果,其中呢,一定要经历三个次第部分,第一个叫做文字般若,第二个叫做观照般若,最终圆满的第三个叫做实相般若。当然,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深邃的这个概念呢,给我们了解佛法造成阻隔啊,其实很多时候道理呢,只要把他一化就开掉了啊,随着我们给大家讲解,相信大家的心力呢,也会有上有一个攀升啊。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

  第一个叫做什么呢?文字般若。好多时候,我们由于走到寺院,结缘到一本经书,或者看到一个视频讲说佛法,乃至亲近到一位出家的师父,他觉得倍感亲切,所有这样的载体呈现,致使我们走进佛法开始学习,这就叫文字般若。如果狭义讲究所有的法宝经书,一切的劝世语言,都叫文字般若。因为什么,以文字和我们的理解表达,让他们走进这个无言境界。

  那么有了文字以后,指导我们什么,用心呀,你看我们在讲心的时候,讲到心的观照,观音菩萨一开始,就是用心来体悟这个声音,到底是怎么升起的,他发现声音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刚才我们说骂人的时候,你在想,到底谁是一个骂者,谁是被骂者,骂的这个概念到底是真实的表达呢,还是我妄想生出来的分别,我的情绪感受,这个就叫做观照般若。

  你看佛门里面常会有这样的话,问大家说父母未生之前,你是谁,这么冷的一机灵,因为这些属于我们,不在我们寻常的思维范畴内,就会把你提携到灵性的悟性上来。那你就说父母未生前,我在哪里呢,本身这个我也是假的,后面会给大家讲“五蕴皆空”。这就属于观照般若。等到观照般若不断继续深入到,经里讲的深般若的时候,就会证到实相般若,一旦证到实相般若的时候,就可不能说了,为什么?说不对,只有它们两个得道的对视一笑,或者相对的一击掌就明了了,不需要多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心相应,心有灵犀,心照不宣。

  可是旁边的人一看,比如说人家两个已经证到般若这种空性,是一个高僧圣者,那他们说,唉呀,这个好好好,这个好吃,结果我们在旁边会觉得说,我爱吃酸的,就觉得这个好吃是酸的,他爱吃甜的,就认为这个好吃的是甜的,错了十万八千里。所以大家要了解,我们给大家讲“般若”,一定要讲清楚。但是呢,现在告诉诸位,般若是讲不清楚的,是修清楚,悟清楚。大家要明白这个逻辑思辨。为什么呢,就是以语言方便,入到无言之境,叫做实相般若。那诸位可能又要问了,既然讲了这么多的“般若”,说了半天“般若”,你说修行,那难道佛法没用吗,当然有用了,我们所谓的文字般若,因为是第一步有决定性的作用,就像我们去旅游吧,比如中国的美景,西湖,黄山,那么我们在从其他的报道,宣传上得知说,有这个若把西湖比西子的美景,也有说登黄山天下无山的这种胜景。就会生起向往之心,这就叫文字般若。

  那么我们开始启动前往的次第了,网上查一下怎么去,赶紧买火车票,机票。到了那儿怎么住宿等等,反正在所有迈向黄山西湖的路途中,就叫做观照般若,可是我们要知道前期的引导非常重要,当我们见到黄山的明信片,见到西湖的这种拍出来的影像的时候呢,你还生起了向往之心,会去吗?可是,当我们千里迢迢,真正地登上黄山的什么始信峰,始信真的有此真景,站到西湖边,一目了然,这个西湖平湖秋月呀,三潭印月的时候呢,就不需要介绍,不需要多言,为什么?所有的西湖黄山境界尽收眼底,这就叫实相般若。没必要再说了呀,你要多美有多美,心里明白了。那大家想一想,“般若”呢是讲不清楚的,就是要我们依照着心的体悟,达到这个渐入佳境。以前有的祖师在描绘说,从凡夫到圣人入到这个“般若”的时候,他会说有一个什么境界呢,他说,唉呀,好比一个摇着小破船的一个渔翁,一不小心,摇着摇着到哪里去了,误入桃花源深处。就是一不小心误入到世外桃源。那一番美景无法用语言表达了。

  大家要知道,《金刚经》里边有一句话叫做,“一切圣贤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就指的是“般若”。当然,我们在般若的这个表达中呢,还有好多的名词,大家读佛经就知道了,有时候叫真如,有时候叫法界,有时候叫如如,有时候叫法信,问题是,我们大家呀,只要听到概念,就会生起执著。你看一说真如呢,就以为真的有一个东西叫真如,一说到佛性呢,就开始提炼佛性,一说到这个实相呢,就开始说,那其他都是假相,抛开假相才能见实相。这个时候呢,开始就进入分别的二元世界,离“般若”就远了。所以佛门里面大家去庙里面拜,常会看到一个门叫做不二法门。真正的“般若”,就是这个无言之境。

  千百年来的西天东土祖师,乃至这些圣者们,都是用心的体悟入到这个无言之境。所以才成就了叫做圣人,观世音菩萨就是修这个“般若”功夫,一直修修修,修的什么呢,“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所以他的功夫,一个是时间久,二一个境界高。这样的话,怎么呢,才能够达到一个效果,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有一个好的现象出现,“度一切苦厄”。好,我们下一次再跟大家分享一下,什么叫做“一切苦厄”。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4课丨越聪明的人,越没智慧!「晚课」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