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6课·下丨“空”长什么样子呢?「晚课」

第6课·下丨“空”长什么样子呢?「晚课」

- 色空之辩 -

  首先我们跟大家说一下,“舍利子”是怎么来的,因为释迦牟尼佛当时在印度,他收了好多的出家徒弟,号称有一千二百五十个人,一千二百五十个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个人呢,是随时随地常随他的,而且其中,更有十几位叫做大弟子,首席大弟子,舍利子就是其中的一位,那他为什么叫舍利是什么意思?在印度来讲,是一种鸟,这个鸟,眼睛长的非常漂亮。它就是以眼睛漂亮而出名的,印度人当时都叫它舍利,那么当时有一个女人,她的眼睛也长得非常漂亮,她漂亮的这个眼睛,跟这个漂亮鸟的眼睛,非常相像,所以当地人,就给她送了一个外号,叫舍利。因为那个鸟叫舍利,这个女人生下来的儿子,极其的聪慧,和有善根,所以把他叫做舍利子。

  他妈妈怀孕的时候,怀在肚子里,那么他妈妈原来,老是跟她的,这个兄弟(摩诃拘絺罗)之间的辩法。因为印度有很好的,这种法义学习的传统,很可能,他们家也是世家,辩法的时候,这个舍利弗的妈妈,就老是会输,可是后来怀了这个舍利子以后,就是我们常说的舍利弗以后,她再跟她的兄弟去辩法的时候,每次都必胜,把她的兄弟给辩败了。为此她的这个兄弟,知道说她怀的这个孩子不一般,还又离开家去远处去求道,这个寻道求法去了,当然他当时学习的,并非是佛陀的这个教法,由于他为了学法而较劲,指甲很多年都没有,没有剪掉,长得很长很长,跟个爪似的。后来我们在经典里面常会,描绘一个人,叫做长爪梵志就是指的他。是舍利子的舅舅。所以我们现在就知道大概了解一下舍利子。当时是佛陀的首席大弟子之一。最有名的舍利弗和目犍连。这里把它叫做舍利子。

  那么说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刚才我们了解了空性以后,这里再去讲的时候,就很完美的给它灌完,有时候我们听闻佛法,还要有诀窍。就是说可能很繁琐的义理,因为它大道至简。就是貌似很玄妙的义理,可能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说讲得太繁琐了,就会令智慧退掉,讲的过于简单了,又会让这个义理不能周全。所以我们下面再灌的时候,就一气而下。不要让它的血脉割断。

  什么叫做“色不异空”,“色”我们前面讲到的是五蕴之首物质法,那么虽然是五蕴之首,但是用这个深般若的空性来观照它,就是观察它的真实存在的时候,当体是一个幻相了不可得,所以我们这里才讲到说,“色不异空”就是“色”是空的,那么我们听了色是空的以后,下意识马上又起来一个概念,原来“色”是空的。就有了个“色”是空的概念,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这种执着同时产生,所以又来一句叫“空不异色”,也就是说,“色”是空的,没错,“色”是“空”的,这个“空”也是空的,还没错,所以叫做“空不异色”。如果要把它这个接上来讲,就是说“色”是空的,然后“色”是空的这个“空”也是空的,跟“色”是空的,一样是空的,就叫“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可能大家觉得绕进去了,这并非是文字游戏,而是文字般若。

  那么为什么后面,又讲到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要联系到刚才我们讲的,我空和法空前面两句,其实就代表了,“色即是空”是我空,可以这么说,那么这个“空即是色”,是法空,可是色是空,“空”也是空。又出来一个空。这个时候,就要相对的来进行立,相对的来进行什么破。所以后面两句,其实就是“色即是空”是什么,就是“色”的空,跟“空”的空一样是空的。“空即是色”就是“空”的空,跟“色”的空也一样是空的,你看说过来,大家就更明白了。其实最后讲的就是,色法和空法都是空的。连“空”也是空的。这句话真正的内涵就是这样体现,所以我们把它血脉灌过来。明白了以后就好了。

  如果说我们这里也可以,再换一个角度,大家还记得我们此前,给大家讲到《心经》之心,属于什么?遍法界心。这个遍法界心就是包罗了我们,整体的精神也罢,和物质也罢的两重概念。整个世界的构成和显现。都没有出我们新的作用和功能。那么如果说配着这个,遍法界心来再了解一下,这个“色空不异”这四句的话,很可能我们会觉得更加明确。怎么讲,就是说,如果从心地上来看“色不异空”,你想色本来是为我们这个遍法界心,所变现显现出来的,那么我们去找这颗心的时候,“心”尚了不可得,“色”怎么可得。

  还记得,曾经达摩祖师到了东土以后,传这个心法,那么二祖慧可去找他去求法,求法的时候,达摩祖师,嫌他心不够虔诚,不够纯粹,所以为了表他的心,二祖就著名的就是断臂求法那个公案。完了以后,说那你好吧,要求法你就求,求什么法,二祖说我的心不安,达摩祖师那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结果他上下找,找不着心,了不可得找不着。所以才觅心,了不可得,心就安了。

  我们在学这个遍法界心也是,心都了不可得。唯心所现的色法怎么可得,所以叫做“色不异空”。可是色是空的这个概念,也是由我们了不可得之心,所幻想出来的一个概念,所以才说“空不异色”,但是为了误会别人害怕误会到什么了,就是整个把它又陷入,我们刚才讲的断灭空的,这种境地的时候,就做一个比喻,就好比我们说,地上有池塘,我们说这个池塘夜色,就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皓月当空,那么正好,这个月亮,会映在池塘里面。可是我们不要以为说,这个池塘里面的月亮,是把它搅和得没了以后,或者说把月亮堵上,不许映在池塘里面的时候,才以为是空。并不是如此,是映在水里的月亮本身就是一个假相。当体即是空的,所以说“色即是空”。

  可是问题是,你也不能没有这个月亮,如果你没有这个水来映这个月亮,那么就说明什么,这个水不能够把这个月亮给映出来,但是水除了有水之外,什么东西又能映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又说了一句,“空即是色”。就是这个水映月当体映出来的。这样来回我们了解一下,才有可能把这个色空,这个逻辑上的思辨辨析清楚以后,用自己的心情去不断的观照,就会有这个空性的感受出来,这就是我们这句话所要,该告诉大家的一个讯息,生命的真理。

  当然由于这个佛法传到东土以后,我们常有一句话,叫做秦人好简。就是中国人喜欢简洁明快,举一反三,所以,本来说完了,这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还得说什么,这个“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但是因为道理都一样,所以后面索性,就总结了一句叫做什么?“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是“受想行识”。这四个精神层面,跟物质层面,同样也是当体了不可得。这是整个佛法,一代释迦牟尼佛宣说,教理中的核心义理。所以请大家听完这个“色空之辩”以后,不能够把它忘却,要时时刻刻提在自己的心头,就在生活中去念念观察,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希望大家能够渐入佳境。

  上述一系列给大家讲了,这么一个天大的道理,当然在很多人来讲,特别是完全没有了解佛法的人来讲,是非常晦涩的,因为几乎是平日所不到之处,但是大家也不要惧怕这个东西,因为它跟我们的心性是息息相关的。在佛门里面有一句话,就是既不能够妄谈般若,就是瞎在那说空,也不能够怕谈般若,人人皆可以到达。所以具体我们怎么能够切实,从自己的生活中去走进空性,这就需要我们来走入佛法。我们常说的学修,学修,就是不但要从理论上去学,还要从法门上去修,一切这个空性的前提,就是我们所有的,这个学修的一个方法。或者我们叫做这个,刚才说八万四千法门。

  你比如我们常讲到的诵经呀,或者说礼拜,或者说念佛,乃至持咒等等,就是让我们的身体行为,然后还有我们的说的这个口业,乃至我们起心动念的意,身口意,始终锁定在一个清净的状态。乃至包括持戒也罢,包括这个受三皈也罢等等,这些都是佛门里面的一些学佛,初阶的仪轨。这个时候就会可以,去掉我们很多的误会,以为说学佛,难道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一个神秘主义的,一个深不可测的,这样一些仪式。让人觉得好像没学过的,觉得总是走不进去,它的功用就在这里。因为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体悟空性,就是我们太当真了。有一句话叫做大家都在演,看谁不当真。你如果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那么过来的就是真实的境界,真实的喜怒哀乐。你如果能够把心地上抽身出来,那么当下就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所以这么多的法门。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身心收摄在,一个清净的状态。然后空性它是自然显现出来的,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这个次第。他不是在抓一把抓过来的,不是向外得来的,有点类似于我们说你只管去水落。就是你去拜佛,诵经,只要把心调在清净的状态,那么一切我们的分别,执着,对于这个整个这个,现实生活的这些投入,它会收回来。当下你就能悟到这个空性。如果说你没有去这么去做,那么你还是投身进去,那你始终就是这个水在起伏跌宕。看不见水下的石头。所以一切的法门,都是为了落水的,水落以后自然石出。

  但是我们很多时候会错误地去拔苗,到处去找空性,殊不知,经典里面形容过,说有一个愚痴的人,他到处找出空在哪儿空在哪儿。殊不知他当下就在空之中。所以自然拔苗的话,就会真正把这个(体悟),空性的这个机会,给它错过。

  那么,如果说我们想去走进体悟空性的话,还是有好多种方法的,除去我们常去这个依照着,佛法里面提供出来的,比如说长期地读诵一部经典,《心经》每天都背,背七遍。每天背七遍,每天背七遍,长期以往,你会有不一样的觉受。或者大家会持这个《大悲咒》,每天二十一遍,一天日复一日的一个定课,那么长期以往,还是会出来同样的感觉。当然这是一个什么,大家都必须经过这样的一个训练。是一个死的训练。经过这一段时间,你攒足了一个,就是说心地上一个,体悟的能量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活的训练了。你比如说请大家在我们,正在兴高采烈的生活的时候,你应该冷不防地想一下,就是说当体悟一下,我原来以为我活着感觉那我是谁,往回想,我到底是谁?天地之间我是谁?就不断地反观这个,就能够触摸到,那个这种空性的边缘。

  比如说我们在这儿坐着坐坐久了。那我们身体一下子起来的时候,你身体的变化和你感觉是不一样的,在通常一个凡夫的状态下,那我们肯定是坐着坐着,我起来就走,反正还是我再走。如果你的心相对收摄到,一个静的水平的时候,当你坐着的时候是这种感觉,你起来再走,那么会发现我的存在,很可能是衣袖挥之间的,这种动作。乃至我脚踏地上的时候,一种触摸,仅此而已。真正那时候我在哪里,我是谁呢,只是一个,这样的一个肉体在行进之中。跟这个大地的一个什么,节拍感受而已。那那个时候的我,就是全部的内容。那个时候,其实并没有说我的家庭,我的事业,我的生命当下就是如此。这就是空性的修学观照方。

  当我们睡得很熟,一晚上睡得非常的,休息过来。早上只要你眼一睁,我们的意识思想开始启动的时候,你会说我的第一个念头,是怎么生起来的,就我们躺在床上,你就可以修行了,这会儿我怎么生起的第一个念头。从何而来的。这个念头你能观的它不断地不断地,我该洗澡、洗脸、我该刷牙,我该上班,这一个一个念头又是怎么出来的,久而久之这些方法训练的多了以后,自然而然会就是有这种空的初体验。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6课·下丨如果“空”有形象,大概长这个样子「晚课」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