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各位吉祥。我们还是进行,我们对于《心经》的学习和体会。下面这个主题就是要讲到,可以说是学佛过程中,要迈过去的第一个信仰门槛,就是轮回的主题。
大家既然知道《心经》,是对于学佛佛法来讲,它是核心的,这样的一个修证体系。那么其中,必然面对也是不可缺少的,就是轮回这一步,在怎么走的,要把它讲说清楚。一般我们在这个世界生活惯了,在这一生的事业约束惯了,所以我们在对于这个轮回这个词,首先它太赋予,更多的宗教性。有时候觉得不是很科学,乃至大家谁也不晓得,真的是否有前生后世,所以说了解佛法,学习佛法和修证佛法的三个次第来讲,我们要知道,要相信轮回和因果,这是学佛的第一步,那么要相信轮回和因果,是修证佛法的最基本的台阶。
下面我就依着,《心经》要讲的经文是什么,上一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一大段的经文,就是除去我们说的,“无色受想行识”,前面已经讲过了,那么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又是何物,转一个了解角度,我们就要告诉大家,其实这一句话描绘的,就是我们的生活。而且描绘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世的生,和这一世的活,包括我们每一生的生,和每一世的活,都在这样的一个范畴之内。
所以首先,我们走进一下轮回的原理。可能大家对于轮回,听到以后说是一个,刚才讲的一个神秘的宗教词汇,其实轮回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转,轮出去转回来,轮出去转回来。如果我们觉得,轮回这个现象难以接受,你就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现实世界和生活,没有一个事物不是在轮回。我们脚下所踩的地球,就是在自转,由于对它自转一周的感受,我们觉得一日一夜过完了,绕着太阳转一圈,我们觉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又一次轮回,春夏秋冬,二十四个节气,包括我们人的身体,吃喝拉撒,乃至睡了又醒,醒了又睡,在这生命的过程中,其实有时候,我们没有仔细地停下脚步来认识,如果你能真切的观察,万事万物无一不在轮回之中。
包括我们有时候我常讲到一个,可以说一个笑话一样的,就是我们穿衣服都是如此,在某一个年代,可能喜欢穿衣服是,喇叭裤,我记得如果说,有记忆的年龄的人的话,想起上个世纪,慢慢的又流行成,裤子又成窄的了,慢慢又宽了,慢慢又窄了,就是衣服的款式,都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轮回进行。所以大家要晓得,人作为宇宙万物中的一物,也是没有例外的,以轮回的角色不断地向前,进行生活,一生一生,一世一世,可是轮回确实,又让人难以相信,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有时候,视野太窄,老是锁定现前的这个节奏,就忘乎了大环境它的一个,运作体系。所以说,对于轮回,我们只能够凭着,我们接受现前世界的现实现象,然后再匹配着佛法里面,进行的解释,来进行双重的配合理解,我觉得应该有,可以产生让我们,有几分接受的这个心态。
首先一个我们要了解一下,轮回的动力是什么?因为大家知道,世间的自行车要走,人在蹬,汽车要走,一定要引擎发动,那么作为一个生命机体,人来轮回,他一定也有主动的这个力量。在驱动这个轮回的进行,这就是我们大家常常知道的,叫做佛教里面叫业力。一般我们称之为叫做行为,只要是你的身体有动作,你的这个嘴巴有语言,刚才讲了你的心里有起心动念,这都属于行为的范畴。这个行为它并不是说我们,比如说我们所有生活的行为,在过程中,我们会所见的人,所经的事,一天又一天的生活,但是不是我们经过了以后,就完全把它什么抛诸于脑后,永远没有了,并非如此,我们每一天的举手投足,起心动念,开言吐语,都会留下什么,烙印。一切的人事关系,生活的因缘中都会留下烙印,那么这个烙印就是我们说的业力。你所造作的行为,造作的行为,它等我们经过的时候,甩在身后的以为没了的,它是储藏在一个东西里边,储藏在哪里。这是我们第二个名词,大家要记住叫阿赖耶识。
现在我们社会,这个研究心理学也罢,医疗学也罢,最多深度研究,只能研究到人的意识,里边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我们现在比如说,我们每个人当下,反作用观想一下自己,就是思查一下我在想什么,这个是可以做得到的,这就叫第六意识。我不晓得有时候是否叫做潜意识,也是这么一种称谓,但是我们每个人还有两个意识,是除了佛经以外,没有任何学科,和世间的学问能够讲得到,一个叫做第七识,叫做末那识,末尾的末,这个那,就是那里的那。这个末那识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告诉大家,就是把精神和物质,整个这个肉身结合的一个,我的存在,始终由谁来,咬着这个我的感觉不放,就是我们的第七识。只要我的存在没有断掉,那么第七识的作用就一直在继续。还有一个第八识,就是更幽微难测,叫做阿赖耶识。
这个阿赖耶识的作用是什么?它又叫藏识,我们所有的行为过后,全部藏在阿赖耶识里边,藏在阿赖耶识里边,然后怎么去进行,下一次生命的转化。告诉大家是这样的,就是比如说我们一个人,从出生的时候开始长大,慢慢的变成青年,壮年,开始要衰老。这么一起一伏,一直到我们生到死的过程,中间一定是这样起伏的,在我们生下来茁壮成长,乃至到青年壮年的这个阶段,是我们生命中显能的力量,超出潜能力量时候发挥,大家一直是茁壮的成长,身体也越来越这个捷健,也越来越这个深厚,但是,过到一定的年龄,这个研究上是说,好像是过了22岁,人其实就开始衰老了,但是一般我们初显的表现,过了30岁40岁开始慢慢走下坡路了。身体也老态龙钟,渐渐也就鸡皮鹤发。这个时候,是我们生命的潜能的力量,开始压过显能力量一种作用,一直到我们死亡的那一刹那,就是只有潜能的力量,完全没有显能的力量,在这一生一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大家还记得我们刚才讲的,都会有行为,所有的行为就藏在阿赖耶识里面,由这个阿赖耶识储藏的这些,我们一辈子生命痕迹的烙印能量。
但是大家记住这个时候,它是一种什么,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就是这种抽象并不是它不存在,而是我们肉眼凡胎,没办法触摸,就像我们说的,如果相似比拟的话,就像我们吃方便面,里边有那个,脱水的这个蔬菜,那么这个东西,或者是我们大家有的人,吃过那个维生素,不是有一个泡腾片,现在它处于脱水还没有泡腾,这样的一个状态,储在阿赖耶识里面,等到人死后,这个第八识,我们的阿赖耶识,就会转成一个什么?民间俗称灵魂,在佛教里面叫做中阴身。这个中阴身,如果从圣者的眼里他能看得到,差不多就一尺高,通常来讲,那么它就像一个蜡烛点燃了以后,那个火焰一样,扑通扑通的,就在整个这个法界飘荡。在法界飘荡的时候,这个时候它的色身,显现的颜色都不一样,如果我们一生中,比如说前一生所做的善业比较多,颜色就比较浅,所做的恶业比较多。大家知道,如果我们行恶事的时候,我们的心理,我们的意识,都会处于一个比较极端,比较沉重,比较痛恨的这么一个状态,所以它呈现的就是黑色,这叫中阴身。
中阴身就寻着整个世界飘荡,去找他下一世有缘的父母,碰到下一世有缘的父母,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因缘就又开始牵线了,如果说世间有一个男女之间,在行这个淫欲,那么这个他会因为人在激情的时候,会有这个心力发出来,微细的,只有最清净的佛陀,在禅定中能够收到这个信息。第二个就是跟他有缘的中阴身,会吸收这个信号,就莫名其妙的,因为跟他的下一世的父母,有因缘牵挂,所以莫名其妙的,就被这个男女给吸引到他跟前,在这个时候,看到男女的色身,如果见了男人的身体贪爱,就一刹那投胎,就变为女性,如果对于女的身体贪爱,一刹那投胎就变为男人。跟父精母血一结合,一个胚胎出现,神识投进去的时候,下一生马上就要开始了。十月怀胎,依然出生再长大,周而复始,从前身到后世的轮回,就是如此进行。
主要的驱动力就是我们的业力。主要这个核心主宰轮回的枢纽。就是我们第八阿赖耶识。第八阿赖耶识跟第七识合作。等下一世我们出来的时候,尽管这个出身也变了,家庭也变了,性别甚至都可能变了,可是,那个我执依然没有变,第七识还没有斩断。所以我们下一辈子,在你所经的人所见的事,所遇的遭遇,全是上一辈子所有行为,那个烙印,大家还记得吧,再次的泡腾和挥发。你这辈子种了什么因,下一辈子自己招感什么果。
比如说老伤害别人,那么恶事做的多了,下一辈子可能就老遭人伤害,自己招感。因为你这个泡腾出来,遭遇还是自己,心阿赖耶识所变现出来的,而且投胎非常有意思,就是说子女跟父母亲,一定要有因缘,否则是投不进去的,如果这个父母亲他的福气很大,很富很贵,可是你子女,上辈子积攒的福量不够,那你投不进去。这个子女和父母亲要投胎,还必然有两个主要的因缘牵引。就是两条牵线,一个是情感上的相欠,要么就是财务上的瓜葛,所以如果说,是父母亲欠了子女的,那么如果投胎转世到他们家,他一辈子就是,尽量的给他好吃好喝,恨不得把心掏出来。这就是说过去世,这个子女对父母有恩,他得还。如果说是这个子女欠了父母的,那么这辈子孩子从小非常听话,也成家立业,发扬光大,非常孝顺双亲。这个兢兢业业的一直是,不管家庭事业和孝顺二老,都能够做得非常的,比这个寻常人能更加的尽心,这就是子女欠了父母的来还债。所以一个是讨一个是还,相欠,相讨,相还。无非就是这样。要么是钱财上的,要么是情感上的,情感上的就是疼爱有加,钱财上就是进行物资支撑。
所以有时候子女,如果是过去的债主来了,那么他很可能就是,把你家的财给败光,或者出去有时候,出点事情,出了车祸了,或者是被人骗了,或者做生意整个倾家荡产了,所有你的家产都能给你败光。这就是财务上的相欠。我们从人到人的轮回过程,就是这么运作的。所以说在这轮回中,一期又一期的轮回,就是一个由生到死的过程。但是我们往往以为说,生了以后再死就不知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殊不知正当我们这辈子,怎么也可能还咽不下这口气,千般万般交代不清楚的时候,下一生马上就要开始。这就是轮回。
那么大家要知道轮回中,一切的因果关系,都是自己的业力负责。你看因为我们刚才讲到的还是说,从人到人,大家不要忘了还有六道。佛教里面讲到的六道,就是说,人下一世不一定能够保证你做人,还有可能什么做畜生,动物。这是跟我们还有相互衔接的世界。互相可以感知的。如果说人再恶业造的比较多。所以从中,我们就是说,怎么样来看待这个六道轮回。并不是说让我们了知,六道轮回以后就尽情的去什么,任它轮回。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我们修行佛法,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这个必要性。因为大家从前生到后世的轮转中,我们发现了没有,有一个就是说,所有将来的遭遇,是你当下所有的行为来进行负责。所以从这点来讲,你看我们佛教文化里面,常讲到的这个仁义礼智信,其实就是配到佛法里面,常是有这个,五戒,杀盗淫妄酒。如果说从修学佛法的角度来讲,三皈五戒开始,也就是我们人之常情的,要从这个孝道,从恭敬,从发这个善心,把一切人都当做这个,甚至说一个长辈父母来,这样的去尽孝和尊敬。就等于说我们说,皈依三宝对一切佛菩萨,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是未来佛一样。
所以从这一点角度来讲,我们往往觉得说轮回很可怕,其实正因为轮回,才给我们有了一个,修正生命质量的机会。就是多做善法,多修善行。当然如果说多做善法,多做善行,从这个角度来讲,是提升让我们的生命,始终悬浮在什么,悬浮在这个相对高层次的一个层面,比如说六道中,我们始终能够保证,人的身份和质量,甚至更高一些的,当然大家怎么理解六道,并非是说强行的把它,划作什么鬼,天,神仙,等等,就是六种,生命质量高低不同的,一个状态世界呈现,就是在人的世界里面是这样子的,比如说我们常说到鬼,鬼它跟人来讲,并没有很大的区别性,他也是一个众生世界的呈现,包括天人也是如此,但是下面的不如上面的,上面的要比我们强。那仅此而已。所以我们对于生命质量的追求,在这上面就有了主动的把握性。就是我们可以改造业力。这是讲到轮回的主题。
我们为什么讲到这个轮回的主题,就是这里的经文里边讲到的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什么呢?“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什么意思?首先我们不要说“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是何意?大家刚才还记得我们说的业力,业力是从何而起的,它一定要有一个引发性,你不可能说平白无故的,我就喜欢干这事,对它生起什么,贪爱,然后再进行索取,那么一定会落下行为的烙印。
所以说这里讲到的“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刚才我们把它,替换成一个描绘说,就是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每个人,你看当下所有的自我感觉,和外面的交流,离不开眼睛,看颜色,看物质,看世界,耳朵听声音,鼻子闻味道,那么舌头尝这个饮食,身体跟一切外在的世界触摸,还有我们的意识,对所有眼耳鼻舌身,收集过来的消息进行分别判断,然后有了一个自己的认知,你看一个人的生命机制,它就是以这一套程序系统,来进行运作的,所以说“眼耳鼻舌身意”,是由谁引发了它造作的行为,就是外边的“色声香味触法”。
一切外在呈现给我们的世界,我们会觉得,这个风景非常的好看。这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到了跟前的时候,我们马上觉得赏心悦目,这都属于物质性的一种贪婪。甚至我们有时候出去觉得,纵情山水,整个山河大地等等,这都属于叫做色法,会引发我们眼根的贪欲。耳朵也是如此,我们可能会觉得说,我们要先静一下,然后赶紧就放一个什么,这个比较高档一些的西洋曲,或者中国的古琴等等这些,就认为说,所谓的可能说摇滚,这个有点歇斯底里,就是这种声音好像会乱性,但是高山流水的古琴,就可以养心。
其实一切的声音,只要引发你耳朵向外攀揽的,都属于“色声”。“香,味”外在世界的“触”,和呈现给我们的意识,了别的这个境界,都属于让我们六根跟六尘。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也就是我跟世界的关系,组合成我这个认知。
然后每天生活中去领略世界,然后产生了一系列的好,坏,痛快,痛苦等等这些分别。这就是我们这里讲到的,为什么说“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而且大家要记住,不仅仅是一生如此,生生世世,都是用这六根去对六尘,而产生六识,所以这里讲到的说,“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是指的,要把整个我们生命的这个,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导致轮回的这个机制,要给它破坏,就称之为解脱。
所以大家知道以前,释迦牟尼佛在说法的时候,他非常的巧妙,有一次他下面的弟子,有一个人就是修这个,无欲法,修清净法,他就要平息世间,一切的这种贪着欲望,所以这个时候,他每天修,可是他一个根本的贪欲,他断不了,就是人本能的这种,我们常说的本能的应该是合理的,但是本能的在修道路上来讲,都得把它断掉,所以说修行的时候,十二年他就怎么也没办法,断掉自己的这些根本欲望。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看到了,观到他的这个情况,就想进一步的再度化他,就去带他一块去走,走的时候,前面就出现了一个场景,地上有一个乌龟,大家知道乌龟都有一个壳,过来一个狗,就想咬这个乌龟,把这个乌龟用嘴轰得翻来覆去的,想把它给咬住,结果这个乌龟只要狗咬它的时候,它就把这个头、四只脚、尾巴都给缩进去了,但这只乌龟刚好,四只脚一个头一个尾巴,一缩进去,正好不是六根吗,代表我们说,缩进去这个狗就咬不了了,这个狗走开了,它这个乌龟的这四只脚,头和尾巴,又伸出来,那么狗又过来咬了,它又缩进去了,就这个场景,进进出出,刚好被佛陀跟他的弟子看在眼里,佛陀就教导他说,你看,这修行人,就如同这个乌龟一样,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六根,如果能够把六根门头严严地把守,用清净的禅修来把它控制住的话,就不会被外边的,声色犬马给引诱,而导致他去造业再进行轮回。
结果这个弟子,就在释迦牟尼佛的这个,这样一个很巧妙的点化下,他终于发现,原来他主要不能解脱的问题,就出现老是“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依然那么去运作,一直这样运作,就奠定了我们生命形态的,这样一个体系出现,而且无休止的继续轮回。所以大家要晓得,一切的法门,所有的佛法,都是为了之子而归,超越,那么下面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条什么?反悟。 好,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8课丨如果不信轮回,又何必学佛呢?「晚课」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心经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常诵心经的好处: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小学生至大学生常诵增长记忆力,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功德无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遵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即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朝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
回向文1:1、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诸佛菩萨、慈悲作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__真心求忏悔(三称磕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智慧观察),照见五蕴皆空(了知身心俱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1)上香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2)礼拜 鞠躬或叩拜:礼敬之时,须恭敬至诚。也可默念: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一切如来影现中。
【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称念圣号】:(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
如何修持心经 摘自《佛经修持法》洪启嵩着 心经,是一部很短但也很深奥的经,几乎所有的学佛者都会背。 介绍《般若心经》,我不想依华严宗或天台宗的判教方式来看本经的地位。就这个时代而言,研究佛经最好的方法,是不必再用判教的方式来看,而是依佛经的方式来看。所
每一部经都有它的作用,那么,《心经》有什么作用呢?教下讲是破三障:报障,业障,烦恼障。我们人活在世上,所遭受到的一切灾难困苦,心内各种各样的无名烦恼,都是由这三障带来的。所以,只有破了三障,才能度一切苦厄。下面我们把这三障具体地解释一下。
古代多位译经家翻译过《般若心经》,流通最普及的版本就是唐朝玄奘大师(唐·三藏法师)翻译的。唐三藏不是《西游记》里的那个唐三藏,有部真的《西游记》叫作《大唐西域记》,是由玄奘大师作的。小说的《西游记》大家都看过,真的《西游记》却不一定人人都知道。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谓“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智慧到彼岸”。此岸是苦境,彼岸是乐境。若要离苦得乐,从苦的此岸,到达了的彼岸,需要佛教的解脱智慧。《心经》的译本,现存七种,以唐朝玄奘法师所译为通行本。经中旨趣,在于用般若(智慧)观察宇宙万有,自性本空,从而让修持者证
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如夏日的凉风送人以清爽,如冬天的太阳与人以温暖,人人喜欢、人人需要!观世音菩萨悲愿无尽,随缘赴感,广度有情。著名高僧玄奘大师,便是在观世音菩萨的指引和庇护下,才圆满完成前往印度取经的大愿的。
“色即是空”是《心经》里的一句话,色即是空后面还有一句是“空即是色”,是说所有的色法。我们来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一张桌子,看起来有这个色相,可是如果你用佛法的角度来看:第一,桌子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没有真实的东西。第二,这张桌子是无常的,就算五年、十年、一百年、一千年都不会坏,可是终究有一天还是会坏,因为它的本质
“心”,在《心经》中有诸多含义,如心脏、核心、常住真心等。中国人喜欢简略,往往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心经》,在经题中略称“心”,是为了凸显此经的重要性,就好比“心脏”对人的意义一样,是至关重要的。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谈般若,足以见得,般若部是佛法的核心,般若部的核心即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核心即是
《心经》上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诸法是指一切法。这里的空相不是指空,更不是有,而是空所显的真实相。空相也可以称为有相,有所显的实相叫有相。实相可以通过空来显现,或依据有来显现。
在《六祖坛经》里,惠能大师一再提到《金刚经》;《金刚经》不但与《六祖坛经》有很重要的因缘,与禅宗更是关系密切。禅宗自六祖大师以后,分为「南顿北渐」,即所谓南宗禅与北宗禅。南宗禅是以《金刚经》印心,北宗禅则以《楞伽经》印心。六祖大师是南宗顿教的开
莲偈,指《妙法莲华经》中的偈颂,又称“莲华偈”。所谓“莲华”,《法华玄义》解释道:“今莲华之称,非是假喻,乃是法华法门。法华法门清净因果微妙,名此法门为莲华。”
传说为古印度马鸣著。南朝梁真谛译,一卷;唐实叉难陀重译,二卷。以真谛译本较为流行。内容分五部分:因缘、立义、解释、修造信心、劝修利益。修持方法,讲究一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包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禅定解脱是二法,不是佛法?”《坛经》中这句话也表明了它的宗旨是指导修行者从自心中顿见本性,悟到自性具足万德,已经达到佛境,所以再有修习,也于体上不能增加一分,只是随事体验充实德用而已。因此在《坛经》所举示的修行法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
这是《金刚经》当中,很有名的四句偈子。我们居住的娑婆世间,是一个有为、有漏的世间,佛教对这个世间,有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等种种譬喻,主要都是说明人生如梦,幻化无常,如水泡须臾不停,似影像依託不定;又如朝露、电光石火般刹那即逝。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籍。它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心经》的基本思想是运用般若进行透彻的禅悟观照,证得万法的空性以获得澄明自在的境界。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天如惟则禅师,是元代中峰国师的法嗣,在禅宗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惟则禅师一生大宏临济宗风,受敕赐“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号及金襕衣。他在净土宗方面的开示被辑成《净土或问》一书,收入净土宗重要典籍《净土十要》之中。其《楞严经会解》集唐宋九家注解的精华,
《心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但是其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心经》一共有7种译本,现今通行的是玄奘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2)唐朝法成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