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心经白话解 经文正解(一)

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少室六门】

  观自在菩萨

  菩萨超圣智。六处悉皆同。心空观自在。无阂大神通

  禅门入正受。三昧任西东。十方游历遍。不见佛行踪。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六年求大道。行深不离身。智慧心解脱。达彼岸头人。

  圣道空寂寂。如是我今闻。佛行平等意。时到自超群。

  【慧净禅师】

  小乘虽证人无我 法执迷情由未改

  涅槃生死不能物 菩萨于中得自在

  【净慧和尚】

  这里的“观自在菩萨”既是观世音菩萨,也可以指所有修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人。修得这种菩萨道的人,都是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就是观世音,是观世音另外的一种翻译,是“观世音而得自在”的省略。

  观世音观的是什么呢?观察世间一切呼喊救苦救难的声音。在我们这个世界,有无数的人在呼喊观世音菩萨。呼喊观世音菩萨做什么呢?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时时刻刻为我们苦难的众生作舟航,作导师,作梯子,作桥梁。作得彻底了,圆满了,也就得了大自在。换句话来说,只有达到观自在,才能观世音而救世间的一切苦难。

  观世音菩萨是我们学佛法,修佛道的榜样。

  【补注】

  佛教教人明心见性。

  怎样才能明心见性?人们从小到大,在家庭、学校、社会受到教肓,受到熏淘,各人心里都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善人会成为有益于人类社会的人才,恶人会成为害人害己的败类。

  人类社会都提倡善人善事。不过,善人也经常要遇到麻繁事,伤心事,心里有很多烦恼。烦恼是一种心障,障蔽着自己本来明净的心。恶人本性并不是恶的,只是由于沾染了太多恶习,被恶劣习气障蔽了本来明净的心,才会生恶念,犯恶业。

  人们心中已有的知识,包括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如果不善于去妄存真,去旧更新,而是因陈守旧,固执成见,也是一种心障。

  被烦恼事引起的心障,叫做烦恼障;由固执成见引起的心障,叫做智障。要想明心见性,必须去掉这两种心障。去掉心障,露出本来明净的心,便能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世界,就是明心见性了。

  怎样才能去掉这两种心障呢?释迦牟尼教他的弟子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波罗蜜多是什么意思?般若是大智慧;波罗蜜多,又简称波罗蜜,意思是到彼岸。到哪个彼岸?到没有烦恼的彼岸。在那里,人人都像弥勒菩萨那样,大肚能容,笑口常开。那里是修行人梦寐以求的极乐世界。在大智慧的指导下,度到没有烦恼的极乐的彼岸。这是一种修行法门,或说是度门。因此,般若波罗蜜多,可称为大智度。

  大智度中,包含六度门,分别叫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怎样布施?施财物供养寺庙僧众,施财物帮助穷困的人;贡献力气,助人为乐;贡献才智,弘扬佛法;发明创造,造福人类;这些都是布施。

  怎样持戒?皈依佛门的人,要遵守佛门戒律,诸恶勿作,众善奉行;国家公民,要遵守国家法律;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都应当自觉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这些都是持戒的起码要求。

  怎样是忍辱?不是叫你忍辱偷生。修学大乘佛法,自己未得度,发愿度世人,这是一桩大事业。干大事业的人,要忍辱负重,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人。一切事,都不生嗔恚之心。

  怎样是精进?行住坐卧,不忘修持,精益求精,永无止境。

  怎样修禅定?初学的人,一般要安心静坐,或持名念佛,或观想佛身好相,系心一处,渐入至静状态。功夫淳熟,可能在禅境中见到许多不思议的殊胜境界。这些境界,其实是阿赖耶识(又名藏识,即潜意识)作用生起的幻相。面对幻相,自心不动,不生妄想,便说是禅定。禅宗六祖慧能说:“外境离相是禅,内心不动是定。”

  般若是大智慧。这大智慧不是普通人的智慧。不参与禅定实践的人,很难明白般若智慧是怎么样的大智慧。修习禅定的人,如果在禅中还有私心杂念,有偏执见,也不可能生发般若智慧。

  般若波罗蜜,最胜最第一,无去亦无来,不入亦不出。

  施戒忍进禅,是为六度足,般若是为目,建瓴在高屋。

  观照不着相,常寂非草木,圆明常寂照,自在莲池浴。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少室六门】

  照见五蕴皆空

  贪爱成五蕴,假合得为身。血肉连筋骨,皮里一堆尘。

  迷途生乐著,智者不为亲。四相皆归尽,呼甚乃为真。

  度一切苦厄

  妄系身为苦,人我心自迷。涅槃清净道,谁肯著心依。

  阴界六尘起,厄难业相随。若要心无苦。闻早悟菩提。

  【慧净禅师】

  四大五蕴无非色,人我众生本性空。

  若能发慧当心照,长辞苦厄出烦笼。

  【大颠禅师】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今人依此修行,常自反照,交见五蕴净尽,净裸裸,赤洒洒,到这田地,自然休歇。若不得五蕴空,依旧堕落生死界。四大五蕴身如客店,主人暂住,主人既离,屋舍倒坏。

  【净慧和尚】

  “观自在菩萨”是能修能证的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所修所证的法。这段话,每一个字都非常地重要,我们在体会的时候,在念诵的时候,千万不能轻轻地划过,要深入地去体会这段话的三个意思。“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一个意思,“照见五蕴皆空”是一个意思,“度一切苦厄”是一个意思。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般若见,是见地。“照见五蕴皆空”,是功夫。“度一切苦厄”,就是结果。深般若就是甚深般若,甚深智慧,大智慧。深般若不是拿来谈论的,是要具体地去行,去实践,也就是要孜孜不倦地按照般若的要求,住在般若的境界当中。

  “照见五蕴皆空”,一切的力量都在这句话上。“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件事聚合在一起就是我们的生命体,就是我们生活的现实。

  凡夫有染污的五蕴,圣贤有清净的五蕴。

  我们的生命是什么呢?就是色、受、想、行、识。色是指的色法,指物质世界;受、想、行、识是心法,指精神世界。

  一个色字把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所构成的物质世界,人体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色、声、香、味、触、法等感觉对象,全部包罗无遗。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一切有生命的,无生命的,都在一个“色”字当中。

  色,是指物质世界;受、想、行是心理活动,属于心所;识,则是我们精神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就是我们的心,属于心王。“照见”就是用深般若的力量,观照的力量,突破这五蕴的障碍。“空”有突破、超越、转变的意思,不是要消灭五蕴,而是要突破五蕴的障碍。因为即使开了悟,成了佛还有五蕴,只是超越了,突破了。突破了什么东西呢?突破了迷惑。

  “一切苦厄”,不是指某一个苦厄。一切苦厄度尽,就是二障——烦恼障、所知障断尽,二执——人我执、法我执破尽,证得大涅槃,那才可以称得上是度尽一切苦厄,彻底地超越了。

  “照见五蕴皆空”这个功夫,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一点一滴地去做,一直做到成佛,金刚后心那一刻,彻底地转变,那才算是度尽一切苦厄了。我们在念诵这段经文的时候,要全身心地去体会它,把整个生命都融入到超越的境界当中,我们的功夫就能够逐步地相应。

  一切苦厄度尽,就是涅槃境界。

  涅槃者,烦恼永熄,一切烦恼之火熄灭了,我们这颗心不会再像在滚油中熬煎一样。我们这颗心在没有开悟之前,在迷惑当中,就像在滚油中煎熬,所以叫热恼。烦恼是热恼,烦字有个火的部首,恼字有个心的部首,火在烧心,多么痛苦啊。希望我们每一位,在读这本《心经》的时候,对每一个字都不要放过,深刻地去体会。

  记住这件事:色、受、想、行、识五蕴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部内容,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修行就是要从这个地方下手。

  【补注】

  释迦牟尼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上对弟子们说《大般若经》时,回答大弟子舍利子(又名舍利弗)关于般若波罗蜜行的问题,说到五蕴皆空。《心经》中短短二百六十字,是《大般若经》的总纲。一切大乘经典都不离这个宗旨。

  五蕴是什么?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这是一个很不容易说清楚的问题。古代佛教用五蕴来说明人们形成认识的过程。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人们的感觉器官有接收外界事物的功能,外界事物通过人们的感觉器官在心中(现代科学说是在人脑中)形成了一种感知,这种感知的印象就叫做色蕴。色蕴是客观事物在人们脑中的反映。这种感知不一定是主动有意的,很多时候是被动的,无意的。这种感知马上触动了人们思维的神经,被领受下来,作分别,作推想,判断是舒服或不舒服,喜欢或讨厌。接着,还要运用逻辑思维,对判断的初步结果进行深加工,最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识相,这就是从色蕴到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全过程。

  教外人士因为不明白甚么是五蕴,不明白五蕴皆空的真实义,所以不少人把释迦牟尼说的五蕴皆空,误解为万物皆空、万事皆空,这是十分有害的曲解。如果真的万物皆空、万事皆空,那幺,修善行也空,干坏事也空,人类社会不知会变成甚什么样子了。

  五蕴不是实物。

  受想行识这四蕴不是实物,容易理解。色蕴不是实物吗?

  有一则人们熟识的童话。一只木瓜从树上掉到水塘里,“咕咚”!兔子吓得没命跑,大叫“咕咚来了”。弄得林中野兽都惊慌地跟着逃命。木瓜是实物,木瓜落水发出“咕咚”响是实有的事,兔子和那些逃命的野兽心中的“咕咚怪物”便是色蕴。这色蕴不是实物,也不是原来实有的事。色蕴是客观事物在人们脑子里的反映。

  上面说的是逗小孩的笑话。人们会说:“我没有那么傻吧”?很难说啊!谁敢夸口说自己心中的色蕴都同客观真实一模一样呢?

  除了佛和观自在菩萨之外,一般人都未能断除烦脑障和智障,常常戴着有色的哈哈镜看世界,在自己心中的色蕴多是扭曲了的形象,再用既有的错误观念作参照系,运用主观的逻辑进行推理,怎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呢?

  释迦牟尼教弟子们要学会照见五蕴皆空,不要把妄的看成真的,不要捡着瓦砾当珍宝。

  谁能照见五蕴皆空?

  观自在菩萨能照见五蕴皆空。

  人们最大的烦恼是生死大事,如果能正确认识生命的奥秘,增强抗病能力,延缓衰老,可说是获得一定的自在;如果能为济世救民而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是最大的自在。对待钱财,做钱财的主人,不做钱财的奴隶;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甘于淡泊,知足常乐,也会活得很自在。如果对待利衰毁誉称讽苦乐,能做到八风不动,也可称得上是观自在菩萨了。坐禅的人会产生动痒轻重凉暖涩滑等虚妄感觉。当坐禅进入至静状态时,即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由于阿赖耶识在作怪,会产生幻视幻听的魔事境界。这就是刹那刹那地变幻的变易生死现象,这正是释迦牟尼要弟子彻底解决的生死大事。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禅中的魔事境界,正是有为法产生的梦幻泡影。观自在菩萨在禅中观幻能离幻,离幻即是真,远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两种生死,这才是释迦牟尼说的最重要的生死大事。这样才能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中得大自在。

  钱财自在,八风自在,魔幻自在,生死自在,就是真真正正的观自在菩萨了。

  观自在了,照见五蕴空了,一切烦恼都化为乌有了,还有什么苦厄不得超度

  在世人眼中,生老病死是苦,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是苦,见五蕴空了,这八苦都化归无所有处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妄归真,降邪魔,见如来;大肚能容,笑口常开,苦变成乐了。

  甜也乐,苦也乐,随缘安住心常乐;天常在,地常在,所欲随心恒自在。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