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50课丨妄想分别的心才是一切罪业的根本

第50课丨妄想分别的心才是一切罪业的根本

- 弟子品第三 -

  优波离谈戒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优波离尊者在佛弟子中号称持戒第一,他对戒律非常精通,经律论三藏里的律藏,据说就是他背诵出来的。现在佛陀要优波离去探视维摩居士,但是他也不肯去。

  「所以者何?」为什么呢?「忆念昔者,有一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优波离讲,以前曾有两个比丘犯戒了,一个是淫戒,一个是杀戒,他们觉得又羞耻又恐惧,心理负担很重,不敢去问佛,就跑去找优波离发露忏悔,希望优波离能帮他们开解疑惑,让他们重得清净。没想到优波离偏偏死板板地按照小乘戒律对他们说,你们犯的是根本重戒,那是不通忏悔的,下地狱是一定的啦。哦,惨了!你们没救了!把那两个比丘吓得,浑身筛糠。所以优波离就被维摩居士抓住狠狠教训了一顿。

  那两个比丘是怎么回事呢?据佛经记载,他们两个原来是住一个茅蓬修行的同参道友,有一天,一个比丘出去化缘,另一个觉得很疲倦就躺下休息了,仰面朝天,睡得呼呼的。这时来了一个打柴的年轻女子,走到他们这座茅蓬前,看见门扉虚掩,四顾无人,一时好奇就进去了,发现里面只有一个和尚,睡得正香,这个女子就动了邪念了,她上去就是一阵抚摸逗弄。

  那个比丘睡得迷迷糊糊的,在半梦半醒之间居然就被那个女的给采了,女采花大盗,知道吗?这个世界真是颠倒!正在这时,外出化缘的那个比丘刚好回来,一见之下,气得就大声呵斥,就赶那个女的,那个女子吓得拼命逃跑啊,慌不择路,一不留神摔下一个大坑里,就这么摔死了!那两个出家人一看,天啊,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心里那是又惊又怕,又羞又悔啊,同时也很怀疑,“我们这样算不算是犯戒呢”,拿不定,不敢去问佛,这才找的优波离。没想到优波离不但没有开解他们,还给他们雪上加霜,让他们的心理负担变得更重了。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关键时刻,维摩居士出现了,他对优波离说,你这样做只会加重他们两个人的罪业,这不是害人吗?犯了戒要用直心来消除,你要直接灭除他们的痛苦,不要增加他们心里的扰乱,否则让人病上加病,有何好处?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所谓万法如幻,罪性本空,维摩居士说这个罪业本质上是空的,它既不在内,不在六根;也不在外,不在六尘;更不在中间,不在六识里。换言之,无在无不在,觅之了不可得。这段开示非常重要,大家要注意听,修行解脱、顿悟顿超的关键就在这里。说起来,我们念佛修行也不是一生两生了,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还在这里?还在受苦?据我观察,我们生生世世把“我”当真,把是非善恶当真,把梦里的罪业当真,这份“当真”的迷执,就是我们不断轮回的主因。有一首偈子,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这首偈子说明,我们这颗妄想分别的心才是一切罪业的根本,众生乃至一切法本来是没有什么垢净好坏的,垢净好坏由心而起,说到底,是我们的错误思想导致了罪恶痛苦的产生。那么,这个心是什么?它又在哪里?“问世间,心是何物?”

  维摩居士讲,“如其心然”,心就在这里,当下即是,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了不可得,所有罪垢也是一样的,自性本空,你找不到一个实在的东西。推而广之,万法皆然,没有一法能离开这个不生不灭的如如实相。我们想要解脱,想要跳出轮回,那就一定要这样去观照,这样去忏悔才行。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

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必须要要这样单刀直入,直下承当,否则你就自己慢慢扫尘除垢去吧,那种带着我见、妄见的修持,可能三大阿僧祗劫也搞不清楚。

  「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维摩居士问优波离,你当初断爱见烦恼、悟道解脱的时候,心里难道还有垢染吗?优波离回答,没有,实相境界,是绝对清净无染的。维摩居士就说了,一切众生的心相其实和你没什么差别,众生虽然暂时还没有证到这点,但“本来无垢”的实相和你绝对是一样的。

  「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在大乘佛法看来,什么才是垢?什么才是净?维摩居士说了,你还有妄想分别,什么垢净善恶、有罪无罪的,那就是垢。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你可能是个好人,正直的人,但从解脱道的角度来讲,你这点分别心仍然是妄,是障碍,能把这点妄想突破了,心无垢净才是真净。颠倒是指无明愚痴,把假的当真的,人生明明是大梦一场,但每个人都抓得死死地,玩得很不开心,能把这点突破了,即假而真,就能身在娑婆,心在净土,念念之中,任运解脱。不过,如果你还有什么我执我见、我相人相的话,那说明你还有垢染,可能是很微细的垢染,要把这些内心的执著都看清楚了,然后轻轻放下,不取不舍,取舍亦空,只有这样,你才会知道真正的清净是什么。

  「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维摩居士说,宇宙万有一切诸法,生灭无常,犹如电光,刹那不住。生是幻生,灭是幻灭,其实不生不灭,一体不二,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相互对立的,二元分别只是一个伟大的设计,那不过是一个游戏而已。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在念念之间,瞬息万变,分秒不住,全部都是唯心所现的幻相,所以“凡所有见,皆是妄见”。就像做梦一样,你今天做很多功德是在做梦,你今天犯戒也是在做梦。一切善法、恶法,不论是罪是福,统统仿佛沙漠阳焰,水中圆月,镜中影像,你看得到,但永远把捉不到,因为它们都是虚浮妄想的产物,说到底它们都是假的。

  要懂得这个,你才有资格和别人谈戒。真正的戒律必须要实证到空性,这样才可以由持戒而得解脱。有的人不持戒还好,本来还像个人,一持戒以后,为人处世就变了,变得越来越死气沉沉,越来越刻板,不懂圆融变通。这就叫做“本求法脱,反增法缚”,失去了持戒的意义。只有了解了这些,你才可以算得上是善解佛法,体解大道。

  「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我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故我不任诣彼问疾。」这时犯戒的两个比丘连连赞叹说,真是大智慧啊,这才是真正的持佛戒律,优波离尊者远所不及。优波离这时叹了口气,回答说,除了如来以外,维摩居士的辩才天下再无抗手,他的智慧明达已经到了这种程度,境界之高,实非一般人所能望其项背。那两个比丘闻言之下,原来疑惑和痛悔的心理顿时消除,豁然开朗,立刻就发起了无上菩提心,并且同时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像维摩诘那样,辩才无碍,得大成就。因为这个缘故,优波离尊者对佛陀说,抱歉了世尊,我也没有资格去探病。

原标题:一切罪业的根本就长在我们身上丨《维摩诘经》51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