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业道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八卷 成佛的途径

第八卷 十善业道经 成佛的途径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所害。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离非梵行而行施故,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贞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争。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皈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这段经文讲成佛的途径。要想成佛,先得修菩萨道,修习菩萨道的法门,便是修六度。这一部分讲六度,说明在菩萨修六度法门中,十善道的基础依然很重要。

  1.布施

  六度的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是一种施舍。布施,也叫舍,就是舍弃。布施的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就是财富上的布施,包括吃的、穿的、用的、住的。人家缺吃少穿,我们有能力就应该布施给他,就像有此地方发生大水灾,此时我们应该把家里多余的吃的、穿的拿出来,支援灾民。如果有多余的房子,可以借给或送给没有房子的人住,这些是外财施。对一般人来说,能做到外财施,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至于内财施,那就更难了。所谓的内财,就是我们的身体。内财施,把我们的身体,乃至生命布施出去。人家要眼睛,你能不能把你的眼睛布施给他?人家要你的手,你能不能把你的手布施给他?这个内财施只有菩萨才能做得到,甚至要地上的菩萨才能做得到。对于我们一般的凡夫来说,要做到内财施是非常困难的。而外财施,我们学佛的人,甚至不学佛的人,只要有一定的慈悲心、怜悯心或同情心,只要不是很吝啬的人,多多少少都能做得到。

  布施主要表达了一种慈悲心意。如果我们有很多的钱,可以用钱来布施;如果没有很多的钱,我们可以随喜,五块十块都可以布施。实际上,在现实中可以布施的途径有很多,像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用微笑,用欢喜心去对待别人,这叫欢喜布施;有的时候人家很苦恼,需要找一个人诉诉苦,你如果有耐心听他诉苦,这叫耐心布施;还有在街上排队买票,或在路上行走,人家有急事,你能让他先买或先行一步,为他提供个方便,这叫方便布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修布施。

  法施,用佛法去开导他人,解脱他的人生痛苦;或传授给他人谋生的技能。法施的意义、作用、功德要比财布施更大。为什么呢?因为财施的作用是有限的,法施的作用是无限的。就像一个人有困难的时候,给他十块钱,或一百块钱,甚至一千块,一万块,即使再多的钱,也会有用完的时候。如果传授给他一项谋生的技术,他就可以终身受用了。如果我们用佛法去开导人家,使他明白因果道理,免受三途之苦,这个功德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法施比财施的作用要大。

  什么是无畏施呢?无畏施就是持五戒。当我们不杀生的时候,别人就不必担心被我们杀了。我们不偷盗,别人就不必时时刻刻提防着我们。我们不邪淫,别人就不必担心我们会强暴他的妻子。我们不妄语,别人就不必害怕被我们坑蒙拐骗。我们不饮酒,别人就不怕我们会佯装酒醉地胡搅蛮缠。

  我们修布施,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第一,布施能克服我们内在的悭贪和吝啬。每一个人都会有贪心,有吝啬心。对治悭贪和吝啬心的有效方法就是布施。

  第二,布施可以克服我们对财物的贪着。一个肯布施的人,他对财物的贪着就会比不肯布施的人要小。如果经常修布施,久而久之,贪着心就会越来越小,越来越淡,而一个贪着非常重的人,他看什么都好,什么都舍不得。

  第三,布施可以增长我们的福德。一个人的福德从哪里来?只有通过布施,种福田,才能在未来的生命里得到福德。

  第四,布施可以使我们把今世的财富带到来世。由于人的生命是无常的,“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很多人就在今生今世醉生梦死,有钱就胡花,吃喝嫖赌,样样俱全,惟恐一旦死了,自己的财富一文也带不走。不过,我今天可以告诉有钱人带走钱财的决窍,这个诀窍就是布施。布施就像做生意的人进行投资一样,会投资的人,他用钱赚钱,钱就会越赚越多。不会投资的人,一有钱就拚命地花,结果坐吃山空。会布施的人也是这样,因为一个人一生的福报是非常有限的,他这一生有多少福报,跟他前生种下的业力相关。假若不会布施,这些福报就象银行里的存款一样,用完就没有了,所以有的人前半生很富有,到后半生就穷困潦倒了。还有的人他可以活到80岁,但是由于没有福报,到40多岁就因饥饿而死了。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修布施,广种福田。

  既然修布施有好处,我们就应该广修布施。布施如救火,刻不容缓。《大智度论》里讲了一则故事:有一大户人家失火了,火势很大,想扑是扑不灭的,在这种情况下,愚痴的人会拚命的救火,结果火没有扑灭,房屋和财产全部化为灰烬。而有智慧的人,不会急于拼命救火。他会赶快把贵重的金、银财宝搬出,至于那些不太值钱的东西烧掉就烧掉吧!把损失挽回到最小的限度之内。布施如同救火,因为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受到无常规律地支配,无常的火在不停地在烧着,无常的风在不停地在吹着。

  生命无常,人的生命过了一天,就意味着向死亡靠近了一天,而且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间。生命随时随地都有死的可能,一口气不来,虽有家财万贯,死时还是两手空空,一分钱也带不走。面对这种现实情况应该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乘我们还健康,乘我们还有多余的财物,赶快修布施,赶快去救济穷人,赶快去孝敬父母,赶快去恭敬三宝。把这些财物尽量拿出去做好事,这样我们才能在将来获得无穷无尽的财富,才不会被冻死饿死。与此相反,那些愚痴的人,由于没有智慧,只知道自己享受,有钱就没有节制地乱花,就像有些暴发户一样,有了钱之后,就忘乎所以,不知道该怎么用了,甚至有吃一顿饭竟然挥霍了二、三十万块钱,结果是暴富暴穷。所以一个人赚钱是靠能力,靠机遇,靠福报。而一个人花钱却要凭智慧,有智慧的人才会懂得花钱。

  在这部《佛说十善业道经》里,虽然讲了四摄、四无量、三十七道品,其中唯有对布施与十善业的关系介绍得最详细,可见布施在修学佛法中的重要性。经文说:“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所害。”这时,世尊告诉龙王说,如果有行菩萨道的人,能够通过不杀生赚来的钱修布施的话,将来招感的果报就是“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也就是说他很有钱,同时寿命也很长,不会短命而死。与此相反,如果有人通过杀生来修布施,像杀鸡、杀猪、杀牛、杀羊、谋财害命等,也就是靠杀生作为职业,求得财富,然后拿出一小部分去作慈善事业。那么,有人会问,这种布施到底有没有功德呢?将来招感什么样的果报呢?

  一个人不管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只要他修了布施,都是有功德的,都会招感果报的。但是,问题就出在他是通过杀生而赚来的钱修的布施,他将来招感的果报是很有钱,很富有,有可能生在一个大富大贵的人家,物质条件很丰富,但他还没有长大成人就短命而死了。所以修布施一定要在不杀生的基础上来修,这样才会“不为一切怨贼所害”。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靠杀生修布施,不是短命而死,也会被怨贼杀害。

  “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不与取,就是不偷盗,我们用合法的手段赚来的钱去修布施,将来招感的果报就是“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那些强盗、土匪想抢劫我们的财富,也是办不到的。“最胜无比”,就是指我们将来得到的财富非常地殊胜,像吃的、穿的、住的都比别人要好,而且世间的财富“悉能备集”,同时还能闻到佛法,具备功德法财,即获得“诸佛法藏”。

  “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贞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不尽人意的事情,有些人很富有,但他们的家庭并不和睦,妻子跟别人跑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他在前世虽能修布施,因为种下邪淫的因,所以才招感了这样的果报。因此,我们在修布施的同时,要远离邪淫。非梵行是邪淫,离非梵行就是不邪淫。只有这样,我们将来招感的果报,不但很富有,而且家庭很和睦。

  “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虚诳语,是妄语。一个人在前生用正当手段赚来的钱修布施,在今生今世不但很富有,而且名声非常好。这种人信誉特别高,跟人家做生意,人家信得过,跟人家洽谈合同,一谈就成,这就是经文上所说的:“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的现代含义。

  “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离间语,就是挑拨是非的语言。一个人如果在过去是靠离间语赚来的钱修布施,他今世虽然很富有,但他不会有和睦的家庭,不能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因为作为人生的幸福不仅仅是财富,还有家庭、人际关系、地位、良好的心境等各种东西。这各种的因缘,才构成了人生的幸福。一个光有财富或光有地位的人,或仅有一个和睦的家庭,还不足以构成完整的人生幸福。因为佛法讲的是因缘,就是说幸福由众多方面组成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在过去不离间语,也就是说没搬弄过是非,他在这个基础上修布施,在今生招感的果报就是六亲眷属和睦,志同道合,彼此间没有争吵,相处得很和谐。

  “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皈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粗恶语,就是粗暴的语言,像挖苦,讽剌,尖酸之类的语言,还有那些泼妇骂街式的不堪入耳的语言。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虽然非常乐善好施,但他待人的语言也十分刻薄尖酸,污秽不堪入耳,他将来招感的果报,虽然很富有,但惹人讨厌,不会受到人们尊重。一个人如果能够远离粗恶语而修布施的话,将来招感的果报就是“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而且在任何群众集会的场所,大家都喜欢以他为中心,他说出来的话大家都愿意接受,没有人反对。

  “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无义语,就是绮语,没有意义的语言,邪知邪见的语言,或是带着染污心说出的话。像色情录音录像,武侠小说里的复仇语言,这些语言往往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和烦恼。一个人如果边修布施,边说绮语,将来他尽管很有钱,但没有信誉,说出来的话没有人相信。如果远离无义语而修布施的话,情况就不同了,将来招感的果报是:不但财富很多,而且说话有信誉。“言不虚设”,只要话一出口,大家都会认真地听。“人皆尽受”,话一旦讲出来,人家就会坚决执行。“能善方便,断诸疑惑”,还能用很多的善巧方便,解决人们的困惑。

  “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一个人抱着无贪求心的动机去修布施,他将来所招感的果报当然是财富很多,虽然拥有很多财富,但他还会继续修布施,就是“一切所有悉以惠舍”。这样连续不断地修布施,就使他的财富一日比一日多,一世比一世多,同时也使他的生命得到了良性循环。就像现代社会里的一些老字号公司一样,由于信誉特别好,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跟它做生意,这家公司的生意就越做越大。“信解坚固,具大威力”,一个无贪求心理的人,他会对因果的道理深信不疑,他在社会上的经济实力就会越来越强,在群众中的威信就会越来越高。

  “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一个人如果离开忿怒心而修布施的话,他会有什么好处呢?“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就是他在来世招感的财富,不会被人家夺走。“速自成就,无碍心智”,无碍心,就是没有烦恼的心,没有挂碍心,能够很自在的一种心态,这是通过远离忿怒心修布施而招感的果报。如果带着忿怒心去修布施,将来招感的果报虽是有财富,但他的脾气不好,经常对别人发火,搞不好人际关系。“诸根严好,见皆敬爱”,一个人如果能够远离忿怒心去修布施,他将来就会招感有一幅庄严的相貌,人家见了都会喜欢。如果用忿怒的心态去修布施,将来招感的福报虽然很大,但相貌十分丑陋,像天龙八部里的龙王、夜叉、阿修罗、迦楼罗、乾闼婆、紧那罗、大鹏金翅鸟之类。无论它们的福报还是能力,虽然都比人大得多,但相貌却没有人这么庄严。究其原因,就是它们在过去因地修布施的时候,带有忿怒心。

  “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一个人如果能够离开邪倒心修布施,因修布施的关系,将来招感的果报就是“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并且能够“恒生正见敬信之家”。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带着邪知邪见在因地修布施,像古印度的祭天、祭火外道,虽也能招感财富很多的果报,但生在邪知邪见的家庭,不能生在信仰佛法的家庭,他就没有机会听闻佛法。所以,只有信仰三宝,经过修布施,才能生生世世生在“敬信之家”。只有出生在信仰佛法的家庭的人,才能“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不会造很多恶业,甚至还有机会出家。“常不忘失大菩提心”,在生生世世中,不会忘失发菩提心。

  “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这是大士在修布施时与十善业的关系,在行十善业的基础上修布施,能得到上面讲的这些好处和利益。

  一个人无论是修六度、四摄、四无量心,还是修三十七道品,都离不开十善的基础。只有这样修行,将来所招感的果报才没有缺陷,才能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如果离开十善去修行,那将来所招感的果报,总是有缺陷的。像一个人在因地广修布施,种福田,但没有认真地修十善业,这样他可以招感富有的果报,家里可能有很多的电器,但这些电器三天两头就坏了。同样的电器产品,一放到他家里就坏。买来的房子,不是厕所漏水,就是房顶漏水,门窗有毛病。在他的实际生活中,总会有缺陷,不是圆满的。

  2.持戒

  “如是,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六度的第二度是持戒。持戒在佛法里非常重要,整个佛法的修行不外乎戒定慧三学。三学又称为三无漏学,三无漏学就是三种解脱烦恼的法门或学问。在三学里边,以戒为首,戒是根本的。戒又分为出家戒和在家戒,或分为声闻戒和菩萨戒。

  声闻戒是七众别解脱戒。七众指的是在家两众(优婆塞、优婆夷),出家五众(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出家、在家七众所守的戒律叫别解脱戒。什么叫别解脱戒呢?就是别别解脱。我们能够遵守一分戒律,就有一分解脱;能够遵守二分戒律,就有二分解脱。持戒就是通向解脱的途径,所以称为别解脱戒。在在家戒里,优婆塞、优婆夷要遵守五戒。五戒和十善的内容大体相似,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持每一条戒,大家都要注意两点,就是每一条戒都有轻重之分,可忏悔和不可忏悔之分,犯轻罪和重罪之分。

  我们对五戒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就杀戒而言,如果杀的是畜生,如牛、马、猪、羊乃至蚂蚁、蚊子之类,这种犯戒是轻罪,是可以忏悔的。所谓犯重罪,就是不可忏悔的罪行,一旦犯了就失去了在家居士的资格,这个戒体就失去了,这叫重戒。像杀人,就是杀戒里的重戒,一旦犯了,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在佛法里不通忏悔,在世间法里,不能赦免。

  就盗戒而言,佛陀根据古印度摩揭陀国的王法而制重戒。凡是偷盗了五钱,就算是重戒,在佛法里就不能忏悔了。因为摩揭陀国的法律规定,一个人如果偷了五钱,就要判处死刑。所以佛陀规定,如果一个在家居士或出家比丘,要是偷了人家五钱,那就是犯了重罪。如果偷了五钱以下呢?或是想偷五钱而没偷成,这又属于什么样的情况呢?这属于轻罪,是可以忏悔的。忏悔的方法主要是:在佛菩萨的像前自我谴责,或跟其他人说。

  邪淫,它的标准,除了法律所允许的夫妻关系,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夫妻关系外,所有两性关系都属于邪淫。邪淫也有轻重之分,想行邪淫,但没有结果,就是轻罪。想行邪淫,达到目的,就是重罪。

  妄语,有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之分。一个人没有证得阿罗汉果,而他却对人家说,他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或是没有神通,而骗人家说他有神通。他说这话的目的,主要是想得到别人对他的恭敬,希望通过这种欺骗的语言得到别人的供养,这种妄语就属于大妄语。一旦犯了大妄语之后,就是重罪,不可悔。另外,还有小妄语,像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了说没有看到,没看到说看到了,这是比较轻的妄语。还有一种妄语,叫方便妄语,它的罪过就比较轻,如没有吃饭说已经吃饭了,吃饭了说没有吃饭,这种方便妄语就没有多大的过失。

  饮酒,它属于一种遮戒。遮戒在原则上来说,它不属于犯罪。但饮酒戒主要是保护其它的四条戒。饮酒的本身并不是犯罪,但是一个人喝了酒之后,酒精会使他失去理智,克制不了自己,所以不喝酒主要的是保护其它的戒律。在家居士主要守的就是这五条戒。

  还有一种戒,就是在家居士想要体验出家人的生活所受的戒律,这种戒律目前在南传佛教的国家非常盛行,这种戒叫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法,指的是七关戒法,即:①不杀生。②不偷盗。③不淫。④不妄语。⑤不饮酒。⑥不以香华曼涂身及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⑦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加上斋法,不非时食,共是八条斋戒。一般在一个月里,有六天可以受八关斋戒,这六天是初八,初九,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另外,在南传佛教的国家里,也有很多的在家居士,他们不结婚,终身住在寺庙里。他们虽然没有出家,但受八关斋戒,过着跟出家人一样的生活,跟出家人一样的修行。我们这次去泰国法身寺,就有五百名八戒女,她们在寺里过着跟出家人一模一样的生活。除了多做一些事情以外,另外就是亲近三宝,跟着出家人一起学习,一起修行。这种情况下的修行生活就叫近住,就跟出家人住得很近了,生活方式也已经很接近了,仅仅是没有出家而已。

  八戒跟五戒的主要区别是第三条,五戒里,夫妻生活还是允许的,而作为八戒来说,正式的夫妻生活都是不允许的。但是受戒的时间比较短,只有一天一夜,所以叫一日戒,从今天早上日出以前到明天早上日出以前。受八戒的功德特别大,佛经里讲,一个人假若能受一天的八戒,他的功德会超过终身受五戒的功德,所以受八戒的功德非常大。八关斋戒也是在家居士的戒律。

  出家五众的戒律。沙弥、沙弥尼有十戒,还有比丘戒、比丘尼戒。出家五众的戒比起在家二众的戒要复杂得多。所有的戒律都是对出家五众生活的规范,它围绕着杀、盗、淫、妄这个核心。所以佛陀对出家五众的戒律规定得特别微细,而在家二众的杀、盗、淫、妄戒相应的就粗糙一些。这些都是声闻的别解脱戒。

  另外还有菩萨戒。菩萨戒是汉传佛教地区很盛行的一种戒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瑜伽菩萨戒》,另一种是《梵网菩萨戒》。而汉传佛教界千百年来弘扬的基本都是《梵网菩萨戒》,但是《梵网菩萨戒》的受持,非常难行,它是地上菩萨所行持的境界。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在读,但是很少有人考虑到自身能够做到几条。与《梵网菩萨戒》相比,《瑜伽菩萨戒》的开遮就非常善巧。我们认真学习后就会发现,只要我们愿意去做,每一条都可以做到。因为《瑜伽菩萨戒》所说的开遮持犯,就是针对我们凡人,初发心的菩萨所规定的,所以我们持起来就非常容易。近代的太虚大师就提倡《瑜伽菩萨戒》,所以我也希望我们佛教界有更多的人受持瑜伽菩萨戒,学习瑜伽菩萨戒,这样才能使我们所受的戒律成为生活中的规范,而不仅仅是一种条文。

  这段经文里讲的“以戒庄严”,当然指的是菩萨戒或在家居士的五戒、八戒。所有的戒其实都是摄在菩萨戒的范畴。如果我们能在十善道的基础上持戒,就“能生一切佛法义利”。可见,佛法的一切利益都是建立在持戒的基础上。如果一个人离开戒律而想修行,修止观,修禅定,这一切的修行都是不能成立的,想开智慧,也是没有门的。只有持戒的修行,才能“满足大愿”,就是满足我们通过修学佛法而最终成佛的这种愿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