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四十二章经》
阿莲
《四十二章经》是佛陀对其弟子的言语行止做出规范的经典之作,经中指出出家人应如何立身行持及如何战胜修持过程中的障道因缘,最终走上菩提之路。但是做为一个现代的在家人,也不防抽空读一读《四十二章经》,它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下面本文从一个现代在家人的立场来略解其要义:
一、明是非,知善恶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顷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这段文字从众生身、口、意三方面论述恶行的来源,有其中任何一条恶行的人,不但与道相违,而且连世间一个普通的人都不如。因此佛陀在各种典籍中都反复强调为佛弟子要从身、语、意三方面严格约束自己,慎勿触犯恶行。
而对于无意中染上恶行的佛弟子,佛陀谆谆教导他们要改恶向善,使恶业转重乏轻。佛说人如果有众多过恶,却不知道自我悔过,使这种恶念当下熄灭,那么他的罪业就会越积越多,就像陷入沼泽之中一样难以自拔。假使有人发现自己的过恶,且主动地改过行善。他的罪过也就自然会消失,好比发热的病人出了一身大汗,病情自然也就会消除了。
佛陀说有许多行善做好事的人,往往被一些居心不良的人阻碍,因为他们由于自己的品行不端而忌恨那些行善的人,总是会想方设法阻止他人行善。而佛陀就此劝示行善之人,不要对这些恶人怀有嗔心并怨恨他们,对于如何对治恶人,佛陀以自己举例说:有人听说我严守道行,并且对苦海众生行大仁慈,就十分恼火,他来到我面前骂我。我不与他对话,只是静默,直到他安静下来不再辱骂时,我才问他:如果你拿礼物去送人,而别人不收受,那么礼物还是你的吗?那人回答说:当然还是我的。我又问他:现在你辱骂我,而我也不接受,这些污言秽语是不是又回到你自己的身上了呢?要知道,做恶如同响之应声,影之随形一样,最终都是难以脱开自身的。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这个道理,佛陀又做了比喻说:恶人害贤者,犹如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至己身。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平时也应当注重自己的修养,在同事、邻里之间尽量不说恶言、不传是非,要在静坐时常想想自己有没有什么过失并及时的改正,即使别人比我们能力强,也不要生起嫉妒和怨恨的念头,而是要以一种烦事“不计较”;凡事“不比较”的随和态度来宽待一切。
我们对治诽谤自己的人,也应当以佛陀的态度来对待。首先我们要明晰事态的是非对错,不可躁怒冲动,要以冷静的头脑来应对那些不利我们的事物,错的总归是错的,它不会变成对的,只要我们不受其影响,不因其改变自己的立场,它就左右不了我们的思想和言行。
就如同我们在公司里上班,有平时不满于我们的人在上司的面前说我们的坏话,这时,有可能无论我们怎样为自己辩解,都不能洗去恶言的伤损,那么我们能做的只怕就是安之若素的继续自己的正确行止,然后耐心的等待事情真相大白的那一天,要记住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忍辱精进”永远是最好的修持方法。因为纯正的心,是不怕别人的毁谤的,只要我们做得正,做得诚,就禁得起任何考验。
二、行布施,多获福
佛在《四十二章经》第十章“喜施获福”中说: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教的六波罗密把布施置于首位,布施分财施、法施和无畏施。财施是人最容易做得到的,且财施并不在于我们一定要施多少的金钱,它是依个人能力奉行的;法施则是让没有认知真理的人去体悟智慧的妙悦,其功德最大;而无畏施,则非常人所能及,那要求有一种为法献身舍生的精神,如佛陀舍身喂虎、割肉喂鹰、舍命救灾,常啼菩萨卖身肉送礼;转轮圣王以身命供养法宝;须提罗王以眼布施等等。
生活中每当我们说起布施,大家好像认为那只是佛教徒应当去做的事,其实不然,生活在世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施行布施。比如我们走在街头看到孤苦穷困的人,施他以餐食钱物:我们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给残疾人基金会、国际红十字会……捐出自己的书本、衣物、钱款……;我们节约水、电、纸张、粮食……;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设施,
自己不作恶且帮助他人止恶……很多日常中的看似简单的小事,只要我们施以援手,或者顺手做了,使其得到帮助和爱护,那就是布施,是并非只有到寺院里投钱入功德箱才能得到福报。
说到法施,寺院里经常印送很多经文赠送结缘人,为的是让更多大众能够受到法雨的恩惠,让更多的受众能领悟到佛在世间的真义。所以我们可以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取出一些钱来,捐助印刊,或者,向大众广为传播你手中的经论,使他们有机缘目睹、听闻佛法,增加善的根性,减少恶的倾向。
人并非一世都会顺风得意,天灾人祸的事情往往都是始料难及的,尽管你今日是个百万富翁或达官要人,但是股市的变化可以让你惨遭破产,官场的风云会让你两手空空。今天高高在上,明日就可能一无所有,所以就要在自己有能力布施的时候,积极的施行布施,因为那福德可能在明日或将来落到你和你的后人身上,可以解你一时的燃眉之急,可以助你的后人免除失学之苦或在困苦中得到捐助……世事总是无常的,我们如果能得意,就必定会有失意,不妨以未雨绸缪的心态,以佛心来恩德众生,众生中必然已经包括了你自己和你的后人。
而当沙门问佛: “这样的福报会有尽头吗?”佛说:
“布施的福报有如一只火炬被成千上百的人分别取了火种,并用这火种去做饭和除去黑暗,而火炬还是像原来那样明亮,不曾因此而减少或者消失了光明。”所以最后佛下结论说:
“福报,也如同这火炬一样。”一个人做善事,行布施,就如同把福报的种子种到地里去了,那么经过雨水的滋润,阳光的照耀,和风的吹抚,怎么会没有满仓的收获呢?
三、活不易,做人难
佛在第十二章中列举了人生中的二十难来劝大众知生存不易而修学佛法应知难而行。下面我就略举其中几难稍做论述。 ·
这二十难中的第一难是贫穷布施难,有钱的人,做布施是很容易的,因为有。而若是没有却来行布施,这才叫难,叫不容易,因为没有而做有的事,而唯有这样的布施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布施,用真诚的心来布施。这样的例子如:一个贫穷的女子,一心向佛,以乞讨得来的两文钱供一灯于佛前,而佛感其真心,使其灯昼夜不灭,并获得大福报得以成为王后。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现实中人人都会以两文钱得到这样的福报去做王后,而是说你有没有施行善事的真心诚意,即使只是在人窘态中给予一个体谅的微笑,或者只是伸手扶一下过马路的盲人,或者只是从微薄的收入中取出一点捐助希望工程,或者只是把手中的食物施予一个饥饿的人……只要以这份真心诚意去做了,帮助虽然是微乎其微的,但却是你尽你所能来帮助人了,这就是最大的努力。
第七难是见好不求难,这个恐怕是我们世人都会经历到的一种难处。见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或者与已有利的好处不动心的怕是没有人能够做到,佛说这一难的本意在于让人戒除贪心,一个人吃不过一张嘴,睡不过一张床,然而贪心却是无限的大,能够把整个世界都装进去还会犹嫌不足。所以只要拥有了自己该得的那份就要怀有一颗知足感恩的心,不要再挖空心思,机关算尽地再去贪求多余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那样做其实有可能会失去已有的幸福。
第九难是有势不临难,有势,就是手中握有权势的时候。临,就是把这种权势欺压到别人身上去。有势不临,就是不仗势欺人。仗势欺人的人,说到底自己也是一介平民,却到处宣称自己与众不同,偏要借助于权力作威作福,欺压他人。这种人其实是最没有出息和最不懂做人的人,他们往往只看重眼前的一点利益,也不懂得将来会受到什么样的恶报,他们的下场是很可悲的。西汉时,霍去病被汉武帝封为骠骑将军,为击破匈奴立下大功,他的弟弟霍光因此也受到朝延封赐,官至大司马并接受武帝遗诏辅佐太子,霍氏家族显赫一时。然而霍光贪恋权势,为人跋扈专横,又放纵家人仗势为恶,最后招致朝廷上下的不满,尤其是对皇族权力构成了威协,最后终于被满门抄斩。所以《劝忍百箴》中有一段话说:迅风驾舟,千里不息;纵帆不收,载胥及溺。其意是说顺着强势之风行舟,日行千里,岂不快意!但是倘若一味如此,忘记适时掌握船的方向,也难逃覆舟淹灭的命运。
第十难是触事无心难:触事,就是遇到什么事情。无心,就是不放在心上,心不被扰动。也就是说,无论你在生活中遇到好事或者坏事,都要能够一切随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时刻保持一颗淡泊宁静的心,让自己没有烦恼。三国时代有两个名士,他们是管宁和华歆,两人是好朋友。有一次,两人一同在菜园里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照旧挥动锄头,跟锄掉瓦块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拿在手里,再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曾同坐一张席子读书,见有人乘着华丽的车辆从门前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搁下书本出去观望。于是管宁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
“你不是我的朋友!”这就是“割席断交”的典故。在这里,管宁做到了真正的触事无心,而华歆却不能够做到。这是因为管宁的内心没有杂念,不为外物所动,因此才有了淡泊、超脱的心境。
第十五难是不说是非难: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不要总是求全责备。经常以“难得糊涂”来自勉,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如果眼里不揉半粒沙子,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对错曲直,容不得人,最后人家也会躲得你远远的。所以古时候的君子,力求在别人的过错中寻找没有错的地方,那样人们之间才会没有怨恨。
当然社会上是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爱非议别人。一种是出于妒忌,看到别人取得了成就,超过了自己,就妒火中烧,非要从别人身上挑出毛病来,加以夸张渲染。有的甚至无中生有,造出许多谣言来中伤他人,
目的无非是造成对别人不利的社会舆论,从而使自己获得某种心理平衡。一种是和别人结怨,出于报复心理,播弄出一些流言蜚语来贬损别人的人格,降低别人的声誉。但是诽谤他人,搬弄是非,这个人本身的人格和德行就已经坏了,不能够让人信服,最后也不会得到什么好的结果,因为总有一天,真相会大白于天下。倒不如在他人犯有过失或者得罪我时,以一颗宽容体谅之心来对待,同时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不当和过失之处,这样内心也就不会再那么计较和不平了,矛盾也就能够化解,你自己的心也因此会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四、远声名,离财色
《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一章之“名声丧本”中,佛说:人随顺着自己的情欲,一味地去追求名声,结果等到名声大振或者名声显赫之时,他自己也老了,离死也不远了。
人生在世,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会对好的名声孜孜以求,因为名声会带来很多好处:名人有所谓的“名人效应”,企业也有所谓的“品牌效应”,这在激烈的竞争中容易占据先机。但是过分地追求名誉和声望是不可取的,为了这种心理,人会整日追逐着虚名,或为之欢欣,或为之烦恼,往往还会掺杂弄虚作假和沽名钓誉在里面,那样人就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之中,一旦身败名裂,反而比不上普通人。
佛陀要我们要看淡声名,不要过分执著,因为这是一种贪心的表现出,一个人只要有了贪心,就会失去生活的智慧。北魏时期,有两个叫李崇和王元融的高官。一次他们随从太后视察左藏库,太后下令赐随行人员布匹且让他们自己挑选。李、王二人惟恐拿得少了,拼命地往身边背,结果由于物品太重,他们一个闪坏了腰,一个摔断了腿。贪心使得他们成了千古笑谈。
居家的人如果贪心,就会对什么都不满意,很难开心起来;做官的如果贪心,就会贪污受贿,那么他的政治前途就丧失了;做生意的如果贪心,那么就会盯着利益不放,看不清前行的方向,那必然会失败。
对于财色,佛在二十二章财色招苦中也有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其意为财之于人犹如刀刃上有蜂蜜一样,虽然不够吃一餐,但是小孩子却喜欢它的甜美而舐,结果会有舌头被割破的危险。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系列中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作品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塑造了既贪婪又吝啬的老葛朗台的形象。在金钱的控制下,老葛朗台时而忧,时而喜;时而如羊,时而如虎;他的一言一行,一嗔一怒,都离不开他的神圣职责:占有金子,保住金子。
作品中有几处细节描写,如老葛朗台为了表示对女儿欧也妮的疼爱,每年在她生日的时候都咬着牙送她一枚金币。又如他对家中一切开支都非常吝啬,每天都要仔细考虑后才拿出全家要吃的几块方糖、几块黄油、一条面包,11月中旬前不许在屋里烤火。屋内设备简陋,生活十分艰苦,陌生人绝不会想到这里的主人会是一个巨富。又如当他得到自己的侄子查理已经破产一无所有时,毫不犹豫地把他打发去了印度,尔后得知欧也妮把自己的私房钱六千法郎送给查理后,变得像野兽一样凶残,把欧也妮锁在房间里,罚她只吃冷水和面包。结果他妻子吓病了,公证人说如果葛朗台妻子死了,欧也妮可以以女儿的身份分走他的一半财产,葛朗台害怕了,才将女儿放了出来。后来葛朗台偶然看到女儿手中拿着查理送的首饰盒,居然要抢过来把上面的金子拿走。
作品的最后描绘当老葛朗台老了不能走动时,还坐在轮椅上指挥女儿把一袋袋金币藏好。贮藏室的钥匙他贴身放着,不时用手抚摸。临死前,他还要女儿把金子堆在桌上,
自己贪婪地看着。神甫来作临终法事,把一个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亲吻,葛朗台见了金子回光返照,拼命想抓住。这一下的努力最终使他送了命。
不过,虽然巴尔扎克刻画出的老葛朗台如此贪财吝啬,到死也不肯放手,但是他的女儿欧也妮却成为了整部作品中的唯一的亮点,她没有因为父亲种种爱财的行为而影响了自己的人生观,尽管最后没有嫁给自己心爱的人,也生活得不很幸福,但她还是用150万法郎偿还了叔父的债务,让堂弟查理过着幸福、荣耀的生活。她还办了许多公益事业:一所养老院,几处教会小学,一所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可以说这是一个光明的收尾,让人知道这世上还是有不爱财的人,也让人知道,不把财物据为已有而是做义举才会获得心灵的安慰。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积存更多的财富,可是晋代的石崇却因为财富太多,遭人妒忌,以致于招来杀身之祸。看看媒体报道,再看看历史典故,
自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因为一个财字而起纷争,也不知有多少人因为一个财字而犯罪,更有甚者丢了性命。民间有句俗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可见财对于人有多么重的危害。
再说色,史上最为有名的莫过于夏朝君主桀因为宠爱美女妹喜,导致了夏朝的覆灭。周幽王因为宠爱褒姒,最终导致了亡国,春秋时,晋国五世大乱,都是由骊姬蛊惑挑拨造成的。吴国的灭亡,是由于西施,安史之乱,缘于杨贵妃……而现代社会中亦有很多高官显贵,为了养情人,包二奶,讨小老婆欢心,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把大好前途毁于石榴裙下……所以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不舍者必然受其害。
五、从心来,从心灭
第二十八章“意马莫纵”中,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意思是说你不要任由自己的意念来行事,如恣情纵意就会惹出祸害来的。
人的思想有时候是很可怕的,倘若不能够控制得住,而是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只怕人不光会犯罪,还会有牢狱之灾。譬如你爱上一个人,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为这人做很多的事,讨这人的欢心,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人也会同样的爱你,但事实上这人若不爱你呢?于是在被拒绝被嘲弄被伤害之后必然会心起怨恨,生起报复的念头,继而就会做出仇恨的举动……这就是放任自己思想的最大坏处。所以我们一定要慎重对待自己的思想,不要强求与己一致,凡事宜三思。
既然许多错误的意念来自心中,那么如何把它们消除掉呢?佛又在第三十一章“心寂欲除”中举例子说:比如有人患有淫欲的毛病,但是自己制止不了,于是就想把自己的男根断除,想以此来自己熄灭欲望,但是佛对他说:你把自己的器官割掉还不如把你的妄想心割断。因为人的心就如同一个领导一样,领导停止了,那么跟着他做的工人都会停止。同样的道理,你的邪念不止住的话,光是断了器官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要知道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你的思想不清净,心里也就不会清净,行为就更不会清净。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要调伏自己的内心,心里的欲望消除了,思想的欲望也就会消除,那么就不会再有不好的行为出现了。怎样消除心里的欲望呢?那就是让思想安静下来,让心意沉静下来,不去计较,不去贪婪,不去纠缠,不去享乐……慢慢地,你就会看清一切喧哗浮躁的表象,而进入一种清明真切的实相之中,烦恼和痛苦也就自然消失了。
六、生命在呼吸之间
佛问沙门: “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 “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 “人命在几间?”对曰: “饭食间。”佛言:
“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 “呼吸间。”佛言:
“善哉,子知道矣!”这段话的意思是佛告诉大众,生命是无常的,须时时刻刻把生死大事放在心上才能悟出人生的真谛。
“比丘啊!你在修行的时候,心容易散乱,都是把‘死’没有放在心头的缘故,如果你能知道人生无常,一切声色外境都不能诱惑你了。”
佛陀的话,给一位国王听到,国王心想,只要记得一个“死”字,就会不被外境的声色所动,真有这么简单的道理吗?因此他就想试试。正巧,国中有一个人诽谤比丘,那人说:
“比丘也是人,身虽出家,难道心就不贪恋五欲之乐吗?”
国王就把他叫到面前,说他侮辱圣者,要处以死刑。那人吓坏了,向国王请求免死。国王就说:
“如果你要想不死,就必须在头上顶一盛满蜂蜜的钵,然后周游街市一圈,倘若一滴蜜都不洒出来,就赦免他,否则,死罪难饶。”
国王事先在街市路旁,布置了许多音乐歌舞,那悦耳的琴声,那如云的美女,无不让人心动神往。可是那个获了罪的人,因为心中有个死字,一心不二,不敢把蜜洒一点到钵外去,因而战战兢兢,把全副精力都放在了头顶的钵上。
当他回到国王面前的时候,国王问他道: “在街上你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罪人回答说: “没有。”“那你有没有看到什么?”国王又问。 “没有。”国王说:
“街上明明有音乐和舞伎,你怎么会没有听到也没有看到?”
那罪人答: “大王,我因为顶了那满满一钵的蜜,若滴洒一点就要死,所以心中只惦记着死无心外面有什么了。”
国王一听,若有所悟,心想:
“佛陀说得不错,把‘死’放在心,知道人生无常,一切声色都不能诱惑人了。比丘是人,因为心中知道世事虚幻,哪里还会贪恋五欲呢?”那人也深有所悟,伏在地上,说:“大王,我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毁谤圣者了。
” ’
看到这个故事的朋友,请你想一想,佛陀的话是不是很有道理呢?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心灵常常被世事困扰,在成功的时候欢笑,失败的时候痛苦;赚了十万还想着百万,住着两居室还计算着更宽敞的房子;得不着爱着的人忧伤,被不爱的人喜欢又烦恼;从孩子一出生就计划其将来上大学的事情,不想做的事情却因为面子而勉强接受;为一只宠物猫的丢失茶饭不思,被人责备就怨恨在心,殊不知,我们都会有“死”的时候,一旦死亡来临了,所有的一切就将烟消云散去。到那时,我们还争什么?怨什么?爱什么?恨什么?那些在活着时候看不透,紧揪住不放的利益和功名还都有什么意义呢?
故佛又在《四十二章经》中最后一章中说:
“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干世界如一诃子……”佛平等地观察一切诸法,故能看破一切世间浮名虚利,也就没有什么妄念执著在心,所以见如未见,得如未得,一切都没有什么不同。
倘若我们时常提醒自己身处无常之中,一切的物体都会有生有灭,能够放下一切烦恼,那么心中还会计较那些荣辱、得失和喜乐忧伤吗?生活难道不会淡泊且从容许多吗?
作为一个现代人,生活非常的忙碌和充满激烈的竞争,人的思想上难免不会出现诟病,而医药虽然能够医治身体,却不能治心。还有很多人物质上虽然很富足,可是思想上却很匮乏,常常感到生活得很茫然和烦恼重重。所以我建议大家不妨抽些时间读些佛书,以此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引导自己的思想,自然能够在生活中超脱自己。
正如《菜根谭》所言: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尘,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木,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 “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当时,世尊成就佛道,这般思惟:‘离开欲望,安于寂静,是最殊胜的。安住大禅定,能降伏一切魔道。爱欲生于贪心和愚痴。禅定是智慧的资料。所以世尊,刚开始就说,离欲是最殊胜的,然才劝导,安住禅定降伏魔道。佛言:“辞别亲人,出家修道。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明白无为佛法。便称之为沙门。 ”
世尊释迦牟尼修成道后,便这样想道:排除欲念,清净无为,这是最美妙的境界;进入专一静虑的觉悟境界,就能降伏各种妖魔外道。于是,便在鹿野苑树林中,开始讲示四谛圣道,传授佛法,度脱 陈如等五个人,使他们出家开悟,修成正果。
释迦牟尼佛说:辞亲出家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心,认识到一切事物本质的虚幻性,能够悟解佛理佛法,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作沙门。沙门如果能坚持奉行二百五十戒,无论干什么事,或不干什么事,都能做到清心寡欲,勤修四谛圣道,这样他就可以修成阿罗汉。达到阿罗汉果位的人,能够在天上飞行,随意变化,他的生命无限量之长;他住的地方,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即顿失依止。
世(shì)尊(zūn)成(chéng)道(dào)已(yǐ)。作(zuò)是(shì)思(sī)惟(wéi)。离(lí)欲(yù)寂(jì)静(jìng)。是(shì)最(zuì)为(wéi)胜(shèng)。住(zhù)大(dà)禅(chán)定(dìng)。降(jiàng)诸(zhū)魔(mó)道(dào)。
经序:释迦牟尼世尊,最初成就觉悟之道的时候,曾经进行这样的思维观察:“只有远离欲望的束缚,安住于法界本来的寂静,才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安住在这个本来寂静的大禅定当中,就能够降服各种天魔外道的侵扰,成为圆满的佛陀。”然后,世尊来到鹿野苑当中,为五比丘讲说了四谛妙法。度化了憍陈如尊者等五人,使他们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今天发给你们的本子,是《佛遗教三经》合订本,为什么要把这三部经合订起来,先跟诸位讲一讲。世界上其他宗教,我们都称为外道,各种外道都苦于经典太少,我们佛教反而苦于经典太多。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宋朝第一次刻藏经版,就有五千零四十八卷之多,一直增加,到现在已有二万多卷,所以初学的人不知道要从哪一部经看起。古时候诸大祖师觉察到
《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
人法双彰。‘经 之一字是通名,一切大小乘修多罗藏,同名经故。‘佛经题七字,通别合举,说四十二章 六字是别名,异众经故。就别名中,‘佛 为能说之人,‘四十二章 为所说之法。‘佛 者,梵语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不同凡夫,觉他不同二乘,觉满不同菩萨。即是释迦牟尼如来,万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佛说四十二章经》是印度传入我国的第一部佛经。据《后汉记》卷十中记载: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曾派遣蔡愔等十八人为使臣,到大月氏国乞求佛法。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请得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二位高僧,用白马载着佛像和佛经来到了洛阳。
读过金庸小说《鹿鼎记》的人都知道一件宝贝,就是《四十二章经》。为了抢夺这件宝贝,江湖上的各路人马杀得人仰马翻,鬼哭狼嚎。那么,《四十二章经》到底是何方宝物,令人如此疯狂呢?《鹿鼎记》第十五回写道,韦小宝认老宫女陶红英作“姑姑”,交谈间,韦小宝发了他人生当中的第N个毒誓,让陶红英说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四十二章经是中国最早译出的一部佛经。东汉明帚遣蔡惜等十八人到大月氏国求佛法:水平千年(西元六十七年)请得迦叶摩腾、竺法兰两尊者用白马?经来到洛阳。第二年,明帚敕建白马寺,让摩腾、竺法兰在寺讲经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
《四十二章经》,一卷,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共译。是我国最早翻译的佛教经典。据《高僧传》卷一载,迦叶摩腾,中天竺人,解大小乘经。竺法兰,中天竺人,讽诵经典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派蔡愔等人到西域求法,于是迎请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到中国。二人居于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同译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经典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四十二章经》表面上是一本普通佛经,其实关乎大清龙脉,满人入关时曾在关外藏了很多宝藏,而在这部经书中,就藏有宝藏地图。那么,真实史实上的的《四十二章经》是什么样的呢?《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为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
四十二章经 题解 《四十二章经》,由篇幅较短的四十二篇经文构成,一般公认作是中国最早的佛经译典。但本经的译者译出年代及诸版本文字出入等问题,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迄今尚无定论。以下拟就这些问题逐
序 苏行三居士,将其所著四十二章经讲录,整理出版,问序于予,入佛之至旨也,略叙因缘如次。 苏居士少业儒,长入教会学校,受严格训练,为一热心之基督徒。其服膺耶教,可谓至矣。后研究生物学,致疑于生命来源问题,遍读新旧约章,不得圆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根据《大般涅槃经》卷上《应尽还源品》中叙述佛陀入灭时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