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律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七卷 毗尼毋论

  第七卷 毗尼毋论

  犯罪凡有三种。一者初犯罪缘。二者因犯故制。三者重制。云何名缘。

  尔时世尊在修赖吒国游行。迦兰陀子修提那。为续种继后故作欲心。与其本二行欲。因此初犯。佛集诸比丘。是名为缘。云何名为制。若比丘行非梵行。乃至畜生。犯波罗夷不共住。是名为制。云何名为重制。

  尔时世尊在毗梨只国。有一毗梨只子出家。后不乐道常思念欲事。归家即共其本二行欲。行欲已讫即生悔心。制本住寺。向诸比丘说所犯事。诸比丘闻已往白世尊。佛告诸比丘。初入犯波罗夷。如毗舍离林中乞食比丘。此是重制。

  尔时尊者优波离。即从座起整衣服顶礼佛足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若有人于畜生边行淫。此为犯不。佛告优波离。初入亦犯。优波离复问。非道行淫为犯不。佛言初入亦犯。初入犯因缘。如律中广解。

  重制有二种因缘。一者急二者缓。急者。乃至畜生与人同犯。是名为急。云何名缓。若有比丘欲舍道还俗行淫者。听舍戒还家。若后时还乐在道者。听出家与受具足。是名为缓。如难提伽比丘犯重。听忏悔在大僧下沙弥上。此亦是缓。譬如国王有犯罪者一者急二者缓。重制中亦如是。一缓一急。是故三处得决所犯事。

  复有三处决了非犯。一者缘。二者制。三者重制。缘者。佛未制戒时初犯者此是缘。制者。初犯者制不犯戒。是名为制。重制者。若比丘比丘尼不得自在。为强力所逼强。共行欲不受乐者不犯。是名重制。是名三处决断不犯。复有三处决断所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尔时世尊在王舍城。陀腻加比丘不与取。瓶沙王所护材木。如来欲令后比丘更不作过患。以此事故集诸比丘。是名为缘。若比丘若空地若聚落不与取犯波罗夷。是名为制。若自取若为他外逻教取若遣人取。是三处不与取犯波罗夷。是名重制。若他所有不作他想取犯突吉罗。此亦重制。一切所犯。如此三处决了应广知。

  重制复有二种。一者急二者缓。急者。乃至草木小叶他物不与不得取。是名为急。缓者。若他物不作他想取。是名为缓。是名三处决断犯。

  复有三处决断不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如上说。制者。初未结戒时不犯。是名为制。重制者。他物他想不取。乃至不起盗心。是名重制。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有比丘住跋裘河边。起不净想厌患此身。以衣钵雇比丘相杀。如来欲断如此恶因缘故。集诸比丘。是名为缘。制者。若比丘断人命。得波罗夷。不应共住。是名为制。重制者。从受母胎乃至老时断人命者。皆得波罗夷。是名重制。

  复有重制。若人病求欲自杀。比丘若自与刀。若教人与刀。若自与药。若教人与药。如是等众多方便。皆名重制。重制有二因缘。一者急二者缓。急者。一切不得杀乃至蚁子。是名为急。缓者。若人作非人想杀者不犯。是名为缓。此是三处决断所犯。复有三处决断不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如上说。制者。初未制戒时作不犯。是名为制。重制者。于一切众生上不起杀心。是名重制。以是义故。名三处决断不犯。

  复有三处决断。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尔时世尊在毗舍离跋裘河摩帝寺。诸比丘为乞食故。故妄语。如来断此因缘。集诸比丘。是名为缘。制者。若比丘自称得过人法。是比丘得波罗夷。不应共住。是名为制。重制者。自称得身念处。乃至自称言得果。是名重制。重制复有二种。一急二缓。急者。一切不得妄语乃至戏笑。是名为急。缓者。若欲故作妄语。语不成令人不解者得偷兰遮。是名为缓。是名三处决断所犯。

  有三处决断不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即如上说。制者。初未制戒时所作不犯。是名为制。重制者。如增上慢比丘。实未得道。闻边人说其得道。意谓实得。后翘勤不已。得阿罗汉果。知其本谓得者不实。心疑问佛。佛言不犯。是名重制。此是决断三处不犯。如是乃至众学。皆以此三法推可知。

  复次应推缘。一钵二衣三尼师檀四针筒五道行人六人七房。钵缘者。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王舍城有一长者。其家中有大栴檀木作钵。乃至集诸比丘。是名为缘。制者。不应畜栴檀钵。是名为制。重制者。不应为诸白衣现神通力。是名重制。复有重制。比丘不应畜木钵石钵金钵银钵宝钵珠钵。不应架上安钵。不应泥团上安钵。乃至不应湿钵置钵囊中。此杂犍度中广明。是名三处决断犯。不应坐钵上。不应卧钵上。不应钵中盛水洗手足。一切处不应用。除病。不应用钵除粪。不应不爱护钵。敬之如目。除病。是名三处决断犯。

  复有三处。应决断不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

  尔时世尊在波罗奈。诸比丘白佛。我等应当畜何等钵。是名为缘。制者。听诸比丘畜笼口钵更竖钵。是名为制。重制者。听诸比丘畜铁钵苏摩钵乃至赤钵。皆应畜之。是名重制。复有重制。若钵挂肩腋下使破者。听作筐盛之。若苏摩钵破者。劫波缕麻缕缀之。乃至用落沙胶之。若铁钵生穿破。应打铁令薄补熏受用。长钵不应过十日畜。钵破未过五缀。不应舍更求余钵。比丘尼得钵。即日作净施。不应过夜。此亦是重制。

  衣缘者。一缘二制三重制。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六群比丘畜上色衣。佛集诸比丘。是名为缘。制者。不听畜上色衣。是名为制。重制者。不得畜锦衣白衣。不听畜有须衣罗网衣。是名重制。又复不听裹头行。又复不听畜革行缠除因缘。不得用僧伽梨裹木新面牛屎草土。不得脚蹑僧伽梨。不得揲僧伽梨敷坐。不得衬身着僧伽梨。不得不爱护僧伽梨。如自护其皮。是名重制。此是三处决断所犯。复有三处决断不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

  尔时世尊在波罗奈。有诸比丘。白佛。我等应当畜何等衣。是名为缘。制者。听诸比丘畜粪扫衣。是名为制。重制者。听畜十种乃至粪扫衣。又复比丘畜长衣不过十日。若有水火盗贼失衣者。有檀越大持衣来施。得受三衣不得过取。比丘得新衣。应作三点净。若比丘衣破听着衲。是名三处决断不犯。尼师坛。有三处决断所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时六群比丘畜尼师坛。长广过度。佛因是集诸比丘。是名为缘。制者。若诸比丘畜尼师坛过量。是名为犯。齐量者。长二修伽陀搩手半。广一修伽陀搩手半。重制者。不应畜上色尼师坛锦尼师坛帛尼师坛革尼师坛。不得用尼师坛裹木柿奈乃至裹土。护尼师坛法如护身皮。是名重制。此三处决断所犯。

  复有三处决断不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如上说。制者。如佛齐量作。是名为制。重制者如佛度量作十种袈裟。衣财中染作袈裟色亦得作。是名重制。此三处决断不犯。

  针筒。有三处决断。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有针筒工师。信心三宝请众僧。常施针筒。常施不已。贫不自活。佛闻已集诸比丘。是名为缘。制者。不听比丘畜骨牙角针筒。是名为制。重制者。有诸比丘用上色作针毡。锦帛革作针毡。佛不听用上色乃至革作针毡。是名重制。此针毡筒。应好秘密藏之。不听与白衣持行。何以故。有一比丘。共贾客同路而行。尔时比丘语贾客言。我有因缘须下道行。可为我持此针筒去。须臾相及。道人去后。持直百千两价金珠着针筒中。道人来还。与针筒不语令知。至税处过已。还唤来捡挍。税主针筒中得此宝珠。种种呵责道人。极受苦恼。佛闻之制曰。从今已去不听与白衣持针筒行。是名重制。此是三处决断所犯。复有三处决断不犯。一缘二制三重制。云何名缘。缘者如上说。制者。如初未制戒不犯。是名为制。重制者。用铜铁铅锡竹苇木泥石作针筒听畜。复听比丘用十种衣裁作针毡受用。是名重制。此是决断三处不犯。

  复有三处决断所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尔时六群比丘常行诸国。夏时或值天雨水涨漂失衣钵。或伤众生乃至践蹋生草。诸檀越慊言。外道持戒者。畏伤杀众生。夏犹不行。况佛弟子慈心者冬夏所求无有厌足。鸟依林树。野兽依山。皆有住时。云何比丘无暂时息。以是因缘世尊闻之。集诸比丘。是名为缘。制者。不听比丘夏安居中行。是名为制。重制者。有一比丘。夏安居时。结安居已无缘而出。夫安居法。结安居竟。不得无缘而出。如婆难陀释子杖头挂毛毳而行。皆不听也。

  又如六群比丘。共比丘尼同路而行。复不中共盗贼同路而行。乃至不得如婆难陀释子擎宝盖着道而行。复不得挂钵络幢头而行。一切行路中所不应作。如是应广知。是名重制。此是三处决断所犯。

  复有三处决断不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如上说。制者。若不及前安居。及后安居者。此亦不犯。复非无缘出行。此亦不犯。复有比丘。受七日法出到家中。知日尽欲来。母不听之。过七日已作失安居想。往白世尊。佛言。若心决断欲来。母不听者不失安居。若比丘夏安居竟。应移余处住。若有缘。不得去者不犯。若无缘。安居竟出外一宿还来亦不犯。是名重制。此是三处决断不犯。复有三处决断所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中有童子十七群。最大者年十七。下者十二。上富者。有八十亿万钱下贫者。有八十万钱。此童子中。一者父母所爱。字优波离父母生念。我唯有此一子。我百年后。云何得令此子长命老寿无苦常得安乐。意欲令学书诵经。恐复眼劳受苦。若欲教画。恐立久脚疼。若教天文算计。恐劳身心。又复思念。沙门释子常处闲静志求无为。此乃是大乐。可安着沙门中。复有十七群童子。是其伴侣。数数来唤相随出家。于是父母放令出家。师即为受具足戒。但年小昼二时食。夜未晓复啼索食。佛以天耳闻其啼声。即集诸比丘。是名为缘。制者。年满二十听受具足。是名为制重制者。年未满二十而不得受戒。复有十三种人受戒不听。于十三种中。若受一人戒。知不应与受戒。而与受戒者。受戒师亦有所犯。是名重制。此三处决断所犯。

  复有三处决断不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如上说。制者。如未制戒前不犯。是名为制。重制者。年满二十与受戒不犯。若不知年未满二十。受戒者亦不自知。与受戒不犯。有一沙弥。年未满二十受具。心中生疑。为得戒不。往白世尊。佛言。听汝数胎中年。若不满者听数闰月。若复不满者。听数十四日布萨。数十四日布萨复不满。佛问诸比丘。此人得阿罗汉果未。诸比丘白佛言。实得阿罗汉果。佛语诸比丘。此是上受具。若如此者。虽未满二十得具足。不犯。如耶输陀善男子等受戒得戒不犯。乃至珊阇耶伽优婆提舍拘律陀等。二百五十人及余人等受戒得戒。是名重制。此是三处决断不犯。

  复有三处决断所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尔时世尊在王舍城。听阿罗毗比丘作私房。此阿罗毗比丘作房广长。所须甚多求索非一。此比丘住处村舍诸人。遥见比丘皆避入舍不欲相见。佛闻此因缘集诸比丘。是名为缘。制者。比丘无主私乞作房。应量作若过犯僧残。是名为制。重制者。如尊者阐陀私作房。从王索材。王言自恣听取。即伐路中一切人所贵重树。世人慊言。云何比丘无慈心断树生命。佛因是制戒。私作房不得伐路中大树。是名重制。

  复于一时。世尊在拘睒弥国。阐陀比丘私作房。用有虫水和泥作房。作房竟有余长泥。尽取[卄/積]在房上。房即崩坏。佛因此制戒。不听私作房伐路中大树。不听用有虫水和泥。不听[卄/積]泥着屋上。是名重制。

  尔时尊者罗睺罗。在那罗伽波宁。有一檀越笃信三宝。于尊者罗睺罗边生恭敬心。为罗睺罗私起房。作房竟即请罗睺罗受用。罗睺罗数时受用。舍向余方教化。房主复用此房施多人。罗睺罗后时来到。闻已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佛教罗睺罗。汝到檀越边问之。檀越见我身口意有何等过。檀越答言。不见有过。罗睺罗还到佛所。具说檀越之言。佛因此即集诸比丘。或有施如法施如法受如法用。或有施不如法施不如法受不如法用。若有檀越。自出意作房施一人。若后时转施与众多人。是名不如法施不如法受不如法用。若有人自意作房施与一人。后时转施与众僧。是名不如法施不如法受不如法用。若有出意自作房施众中一人。此众后时分作二部。若回此房与一部。是名不如法施不如法受不如法用。若有檀越自出意作房施众多人。后时转施一人若转施大众。此皆不如法施不如法受不如法用。如法者。若施一人一人受用。施众多人众多人受用。施众僧众僧受用。若僧分作二部。施一边一边受用。是名如法受用。是名重制。此三处决断所犯。

  复有三处决断不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即如上说。制者。如初未制戒时所作不犯。是名为制。重制者。若众僧示作房处。所作齐量无诸妨难。若复作塔为僧作房舍不犯。是名重制。王舍城中有檀越。为僧起六十口房。皆不犯。是名重制。此三处决断不犯。一切不犯者。顺佛教而行是也。犯者。违佛教行是也。比丘法。佛所听者应作。佛所不听不应作。如初中后亦如是。云何名毗尼。毗尼者。凡有五义。一忏悔二随顺三灭四断五舍。云何名为忏悔。如七篇中所犯。应忏悔除。忏悔能灭。名为毗尼。云何名为随顺。随顺者。七部众随如来所制所教。受用而行无有违逆。名为随顺毗尼。云何名灭。能灭七诤。名灭毗尼。云何名断。能令烦恼灭除不起。名断毗尼。云何名舍。舍有二种。一者舍所作。二者舍见事。舍作者。十三僧残是也。就十三中。九事作即成不得谏。四事三谏不受。僧为作白四羯磨。罪成。成已若白三羯磨悔事不成。如此十三名舍作法。见者。如阿梨吒比丘说言。我亲从佛闻。行欲不能障道。舍是见故名为舍也。此二种名舍毗尼。总有二种。一可发露。二不可发露。可发露者。比丘十三僧残。比丘尼十九僧残。六三谏此有羯磨可除罪。名可发露。不可发露中。尼有一事可三谏。如比丘犯罪。僧羯磨摈出。有比丘尼。常来佐助言语比丘尼。比丘尼谏言。此不须佐助。乃至三谏不止。僧为作白四羯磨。至三羯磨时悔者罪犹可除。至第四羯磨。事成。不复可除。是名不可发露。如是比丘四。比丘尼七。皆无谏也。是名舍毗尼。此五总名毗尼义。云何为犯。犯有二种。一者犯重。二者犯轻。犯重者。欲作恶时烦恼火盛。能烧善心令灭恶事得成。名为烧义。成恶事已后改悔时。心生苦恼善心炽盛。能灭恶心。亦名烧义。犯轻者。起烦恼心微。随犯微罪灭微善心。不得自存名为炙义。后改悔时。起微善心炙小恶心。亦名炙义。

  云何名犯。能使众生轮回三有。名为犯义。云何复名犯。所不听作而作。名之为犯。

  云何名犯。犯所持戒。所犯受果。不可贪乐。故名为犯。

  云何复名为犯。过患苦恼触逼切身。皆名犯义。能断善法。名为犯义。又言犯者。人及六欲天四禅四空三界中所作不善。皆名为犯。又言犯者。嗔心现前。名为犯。又烦恼染心。亦名为犯。又复犯者。烦恼在道中增长。名为犯义。又烦恼满足。亦名犯义。

  云何烦恼名为犯义。如器中着水然火。溢出烦恼火。能令身口放逸。作不善业。是名为犯。又复犯者。七聚法中所不应作。作者皆名为犯。何故名波罗夷。波罗夷者破坏离散名波罗夷。又波罗夷者。为他刀槊所伤。绝灭命根。名波罗夷。佛法中波罗夷者。与烦恼共诤。为恶所害。名波罗夷。又复波罗夷者。为三十七住道法所弃。为四沙门果所弃。为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一切善法所弃者。名波罗夷。

  又波罗夷者。于毗尼中正法中比丘法中。断灭不复更生。名波罗夷。世尊说言。有涅槃彼岸。不能度到彼岸故名波罗夷。波罗夷者。如人为他斫头更不还活。为恶所灭不成比丘。名波罗夷。尊者迦葉惟说曰犯最重恶。于比丘法中更无所成。名波罗夷。又波罗夷者如人犯罪施其死罚更无生路。犯波罗夷永无忏悔之路。于比丘法中更不可修。名波罗夷。如人欲到彼岸。愚痴故中道为他所诳而失彼岸。于佛教中。为烦恼所诳。失涅槃彼岸。是名为堕。

  恶中淫欲最不与取为最

  断人命为最过人法亦最

  于善中翘勤最能方便断

  背舍诸功德是名波罗夷

  虽假着法服入僧次而坐

  与梵者超隔故名波罗夷

  受他施济命行非功德器

  能劫国土贼是名波罗夷

  云何名僧残。僧残者。所犯僧中应忏悔。不应一人边。乃至二三人边不得忏悔。众中忏悔名为僧残。一切比丘所忏悔事。皆应僧中。僧为作是名僧残。又言僧残者。残有少在不灭。名为僧残。又复残者。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名之为残如二人共入阵斗。一为他所害命绝。二为他所害少在不断。不断者若得好医良药可得除差。若无者不可差也。犯僧残者亦复如是。有少可忏悔之理。若得清净大众为如法。说忏悔除罪之法。此罪可除。若无清净大众不可除灭。是名僧残除灭罪法。教令别住。行六日行摩那埵行阿浮呵那。行阿浮呵那得清净竟。于所犯处得解脱。得解脱起已更不复犯。是名僧残。

  云何名为波逸提。波逸提者。所犯罪微故。名波逸提。又复波逸提者。非断灭善根罪枝条罪。名波逸提。又复波逸提者。如被斫者少伤其皮不至损命。波逸提罪亦复如是。此罪伤善处少。名波逸提。

  云何名为波罗提提舍尼。波罗提提舍尼者。犯即忏悔。数犯数悔故。名波罗提提舍尼。又复名波罗提提舍尼者。忘误作非故心作故。名波罗提提舍尼。

  云何名为偷兰遮。偷兰遮者。于粗恶罪边生故。名偷兰遮。又复偷兰遮者。欲起大事不成。名为偷兰遮。又复偷兰遮者。于突吉罗恶语重故。名为偷兰。一食人肉偷兰。二畜人皮偷兰。三剃阴上毛腋下毛偷兰。四用药灌大便道偷兰。五畜人发钦畔罗偷兰。六裸形行偷兰。七畜石钵偷兰。八嗔恚破衣偷兰。九嗔恚破房偷兰。十嗔恚破塔偷兰。是名自性偷兰。突吉罗者。名为恶作。犯身口律仪名为恶作。恶语二种。一者妄语二者非时语。非时语者。释摩男释子作平等心持药布施众僧。六群比丘谤言。好者与上座恶者与我等。施主答言。我当市上更买好药与尊者。六群比丘谤他故名恶语。所说不当时。名非时语。

  应初夜受用者。一甘蔗浆。二水和甘蔗浆。复有八种浆。一庵罗果浆。二瞻波浆。三拘罗浆。四咒提浆。五元提浆。六舍林毗浆。七破楼尸浆。八蒲桃浆。如此等浆气味未变。至初夜得饮。变不得饮。二日二夜相应者。受具足人。与未受具足者共宿。至第三夜。具足者明相未现时应起坐。复有二夜相应者。若犯罪者应发露别。住别住处有畏难不得住者。听二夜覆藏。复有二时相应法。初夜时后夜时。应翘勤坐禅经行。何故不劝三时。行者中夜一时以自消息。是故不得教竟夜行。所以劝初夜后夜者。欲令行道不懈。是名二时相应。

  夜应作者。夜中露地得卧昼日不得。欲晓时还入房中眠卧。若夜中经行时。为热故不得具着衣者。直被袈裟得经行。若竭支大者。不着泥洹僧袈裟亦得。着革屣取水与人若池边取水。夜得昼不得。中前所应者。从明相现至中。此时中应食无犯。有中所应食。五种正食是。非余不正食也。不正食中前得数数食。中前入聚落食法。若无檀越请。不语比座得入聚落乞食无过。若受请者。不语比座去有过。何以故。如拔难陀释子。处受请不语比座。晨朝向一受请处去。后更余处请檀越来至。唤拔难陀兼唤余比丘。比丘待拔难陀。日时已过不得中食。以是因缘佛制。比丘有请处。应语比座令知。中前病比丘得食粥。复有中前应入聚落。不应语比座。为佛为法为四方僧为塔为病得入聚落。

  共行弟子一切入聚落。皆应白和尚。若有比丘。入聚落见檀越者应语比座令知。

  后食者。食已竟后更得食。日时未过作残食法食。是名后食。病者。后食得数数食无过。看病者。作残不作残皆得食后食。若有檀越请应语比座。若无檀越请不语无过。若比丘昼相应夜不相应者。教授比丘尼时。昼日应教夜不应教。

  若比丘尼受教诫法。十五日语教诫师。若即得白僧者。十五日暮尼得布萨。若昼日僧不集不得白僧者。至暮布萨时当白僧。得教诫已至十六日。比丘尼教诫师边取教诫。取教诫已即得布萨。若十五日比丘尼就大僧中受教诫。僧集时即乞教诫。更不须后时来乞。若比丘尼。比丘尼僧中受具足竟。即昼日大僧中受具足。不应夜来也。

  若比丘尼得长钵。即日施人及作净施。至明相未现不犯。

  若比丘尼得所用器听畜。十六种器中各畜一。若长者亦即日施人及作净施。至明相未现已来不犯。复有昼日相应者。若比丘贪乐坐禅。坐处无有依止师。依止师住处但使一日得往还。遥依止不失。若两寺相去一日得往还。若有守僧伽蓝者。亦得遥依止不失。若比丘同布萨结大界处。极远听一日往还结大界。是名昼相应法也。昼夜所应作法。受具布萨自恣与欲与清净欲自恣欲受安居受功德衣受三衣不离宿。是名昼夜相应法也。复有二日二夜相应法。受具足人与未受具人。二日二夜同宿第三夜受具者。明相未现时应起坐。若客比丘到他寺上。请房舍卧具受已。不语旧住者出外再宿。至第三夜明相未现时。若自来若遣人来。语旧住者善。若不语至明相现得罪。

  若比丘在军中再宿。至第三夜明相未现时。若有时。可与相识者别。若无时。直去出军外明相现不犯。若与相识者辞知不放者。可直去不须辞也。是名二日二夜相应法也。

  三夜相应法者。受具足者。与未受具足者。三夜同房。至第四夜明相未现时。未受具足者应出界外。若不能出。受具足者应出界外。是名三夜相应法也。复有五日五夜相应法。若比丘有盗贼难军贼难。不得持三衣自随者。应持三衣寄知旧白衣舍五日。至六日明相未现。应来看衣手自捉之。若过六日至明相现。尼萨耆波逸提。若比丘作亲意。不语取他衣着。过五日至六日明相现突吉罗。

  若比丘自三衣。至五日应捡挍。无虫鼠伤坏不。若过五日至六日明相现。得突吉罗。是名五夜相应法。

  六夜相应法者。若比丘离衣宿。至六日明相现失衣。复有六夜所行法。六夜行摩那埵是也。是名六夜相应法。七夜相应法者。酥油生酥蜜黑石蜜。为病者七日应畜。明相现至八日不应畜。若比丘夏安居中。若为佛法僧塔病。如是等众多受七夜法。尊者萨婆多说曰。若比丘受依止竟。乞七日法出界外。七日满还来到寺不失依止。是名七夜相应法。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