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土著述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九卷 肇论新疏

  第九卷 肇论新疏

  征出第四九折之二也。征责也。前章云。涅槃道果出有无之境。征意云。有无二法摄尽一切。如何有无之外别有涅槃之体。今详征辞。包举儒老有无之说。复引小乘有无二为例以征之。下超境中皆超此有无。

  有名曰。夫混元剖判万有参(杂)分。有既有矣。不得不无。无不自无必因于有。所以高下相倾有无相生。此乃自然之。数数极于是混谓混沌。元谓根元。剖判分裂也。万有即万物。世典多说。元气鸿蒙而为混沌。形如鸡子。尔后清气上升。穹窿为天。浊气下沉磅礴为地。即混元剖判。亦一生二也。盘古生中万八千岁(云云)是二生三。盘古死后形分物兆。万物丛生。是三生万物。今意混元已前属无。一气始萌即入有境。是无而生有也。次二对明有无相成。所以下引老氏以结。皆明相因而起。此乃下显是定数。非由使令。故曰自然。

  以此而观化母所育(生)理无幽显。恢诡憰怪无非有也。有化而无。无非无也。然则有无之境。理无不统化母道也。亦气也。理无下据理而推。不论幽显两途之中。物有恢而大者。诡而奇者。憰而诈者。怪而妖者。妍丑多端巨细万状。无非是有。既因无而有。必自有而无。千状万态皆入无也。然则下正明遍统。恢诡一句用庄子文。已上儒老皆有此论。何晏王弼诸儒各有申说。谓之清谈。事在通鉴诸书。故今论主假问而遣。

  经云。有无二法摄一切法。又称三无为者。虚空数缘尽非数缘尽数名慧数。缘即是慧尽为灭谛。谓无漏慧断诸烦恼。证灭谛理。唐译名择灭无为。非数缘尽者。即诸法缘离自灭。于此三中取第二为小乘涅槃。第三同前儒老。自有入无。以明有无摄世出世。以无余即出世法故。

  而论曰。有无之表别有妙道。妙于有无谓之涅槃。请核妙道之本(体)果若有也。虽妙非无。虽妙非无。即入有境果若无也。无即无差。无而无差即入无境。总而括(检东)之即而究之。无有异有而非无。无有异无而非有者明矣初四句引前违文。请核正难。下意云。妙道之体毕竟有之。体虽玄妙不可谓无。便入有境。下无例同总而下正显所收。意谓妙本非有。非无者。非有即是无。非无即是有。未曾见一法异有之外而为非无者。下句例说。

  而曰。有无之外别有妙道非有。非无谓之涅槃。吾闻其语矣。未即于心也耳虽闻其说心未悟其理。吾闻其语矣论语文。

  超境第五十演之三也。超越也。境即有无六尘之境。征中欲以有无统收涅槃。演中指二法俗谛之境。涅槃真谛卓然超越。以破外宗有无之见。

  无名曰。有无之数诚以无法不该。理无不统(纵)然其所统俗谛而已(夺)有无虽宽收一切。但不收真谛。

  经曰。真谛何耶。涅槃道是。俗谛何耶。有无法是义引大品。道树品云。菩萨以世谛故。示众生若有若无。非以第一义谛。问以属体二谛迢。然仁王经亦以有无为俗谛。

  何则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有无所以称有。无有所以称无。然则有生于无。无生于有。离有无无离无无有。有无相生。其犹高下相倾。有高必有下。有下必有高矣初二句明二法相因。由有于无所以是有。下句例之。次二句承前以生二名。然则下顺明相待两成。离有下反显不待皆非。有无相生下引类。非直有无相待。至于高下是非前后等皆然也。

  然则有无虽殊俱未免于有也。此乃言象之所以形(兴)是非之所以生(起)岂足以统夫幽极而拟夫神道者乎初二句中对有之时无乃是无。若二法相待因有生无。皆是缘有也。此乃下随有无而兴言象。依言象而起是非。岂足明于幽深神妙之道乎。

  是以论称出有无者。良以有无之数止乎六境之内。六境之内非涅槃之宅。故借出以祛(遣)之初句牒前位体中结文。六境者。古译六尘为六境。皆缘生之事形。兆入有缘散入无。岂涅槃之居宅。故假借出之言以显高迈。

  庶希道之流。仿佛幽途托情绝域。得意亡言体其非有非无。岂曰有无之外别有一有而可称哉仿佛者。相似比拟也。犹言仿法玄道而悟。如何法耶。一相绝。二言亡。不可守有无之言而隔玄悟。体其下但可体究其非有非无。不生知觉自与玄会。若计有无之外。别有涅槃复入有境。岂能超之。

  经曰。三无为者。盖是群生纷绕。生乎笃(厚)患。笃患之尤(甚)莫先于有。绝有之称莫先于无。故借无以明其非有。明其非有。非谓无也经即罗什所译仁王也。纷绕烦恼也。亦业也。笃患生死也。有谓三有。有为有漏故。绝有下谓欲引出有为。则无为第一。此意佛说无为。令群生息有为之患。尔借无下但假借无为之名。以引著有之物。令悟非有。故放光云。若无有为亦无无为等。非谓非有是断无之无。恐儒老之流计有无遍摄一切。谓涅槃亦无之所摄。曲引佛经有为无为。以为类例。涅槃既是无为亦合无摄。故合无摄。故设此难以拣之。一拣涅槃非有无摄。二拣无为之无。非二家所计有无之无。

  搜(寻)玄第六九折之三也。亦承前起。至下可知。

  有名曰。论旨云。涅槃既不出有无又。不在有无初句叙前岂。曰有无之外等。次句叙前良以有无等。

  不在有无则不可于有无得之矣(一也)不出有无则不可以离有无求之矣(二也)求之无所便应都无(三也)二所不得当求无所。究竟无体徒说何为。

  然复不无其道。其道不无则幽途可寻。所以千圣同辙。未尝虚返(归)者也初明玄体非断。所以千圣同归。必有实理。

  其道既存而曰不出不在。必有异旨。可得闻乎若断可许不在不出。既存何云双离。

  妙存第七十演之四也。不出不在曰妙。体非断绝曰存。亦示无住之深。

  无名曰。夫言由名起名以相生。相因可相无相无名。无名无说。无说无闻初三句举妄。后三句显真。可相者。相由心起。心于相上印可分别。故言可相犹言相由心现。

  经曰。涅槃非法非非法。无闻无说非心所知本经二十一云。略谓涅槃非相非不相。非物非不物等。无闻无谓等亦净名文。理事善恶等皆名为法。今顺论意。且以有无为法。非法不在也。非非法不出也。不出不在无说也。无说则无闻。无闻则无知也。

  吾何敢言。而子欲闻之耶此由名家执出在之名而折非出非在之妙。愿乐欲闻。故于答前先举妙体之玄。以拂闻相。令忘名会旨。

  虽然善吉有言。众生若能以无心而受。无听而听者。吾当以无言言之。庶述其言。亦可以言也义引大品须菩提告释提桓因诸天子之意。非正文也。事如前引。予以论勘经。论主引用实有多式。或引正文。或取义引之。或出经名。或泛举之。或但引经中人名。或合集上下字文。或合集两经引之。或略或详。细推自见。

  净名曰。不离烦恼而得涅槃。天女曰。不出魔界而入佛界彼经弟子品云。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天女下即宝女所问经第四。宝女偈答舍利弗云。如魔之境界。佛境界。则平等相应为一类。以是印见印。

  然则玄道在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则有无齐观。齐观则彼已莫二初句于道贵悟。如何悟耶。即妄而真故。如前云。不离烦恼得涅槃等。次句既不离缘而即真。观色之时莫非见空。观空之时莫非见色。故云齐观。彼己目心境。心境一如。故云莫二。

  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天地万物皆境也。我即心也。既云同根一体。则本无二。文似庄子。

  同我则非复有无。异我则乖于会通同我者。心境无异亦理事冥同。非复有无者。有无之事泯绝也。异我下心境理事两殊。不能会证冥同也。详此二句。唯同唯异皆非。亦同亦异方离诸过。出在两成。何者。由异故事理相违。所以不在。今若唯同非复有无。则不在之旨不成。由同故事理相即。所以不出。今若唯异乖于会通。不出之旨不成。以涅槃是理有无属事。故相蹑各有二过。可知。

  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间矣。

  何则夫至人虚心冥照理无不统。怀六合于胸中。而灵鉴有余。镜万有于方寸。而其神常虚初二句泛明一智皆虚冥也。次二句示正智照理。四方上下名为六合。后二句示后智达事。镜万下谓万有于方寸而无虑焉。故云常虚。此辩智玄下明证妙。

  至(竟)能拔玄根于未始。即群动以静心。恬淡渊默妙契自然至能下承前以明。玄根喻真拔喻于证。未始二意。一未犹无也。理无始故智始会时非照今有。二智虽极真未始照。故如前云虚心等。群动俗也。权应之时初无应相故云静心。后二句如次成上二智无相。自然者。感而后应不加功力。起信云。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

  所以处有不有。居无不无。居无不无故不无于无。处有不有故不有于有。故能不出有无。而不在有无者也所以下略至人二字。初二句承前释成。处有居无明不出也。不有不无明不在也。次四句蹑前双示不住。故能下结成。

  然则法无有无之相。圣无有无之知。圣无有无之知。则无心于内法。无有无之相则无数(相)于外。于外无数于内无心。此彼寂灭物(境)我心冥一。怕尔无眹乃曰涅槃。涅槃若此图度绝矣初二句显心境无相。次四句明心境两亡。次四句心境冥一。怕尔下结离心思。图度思虑也。

  岂容责之于有无之内。又可征之于有无之外耶。

  难差第八九折之四也。此亦承前心境不二之妙。以难三乘等修证之差。

  有名曰。涅槃既绝图度之域。则超六境之外。不出不在而玄道独存。斯则穷理尽性。究竟之道妙一无差。理其然矣。通叙前理。穷理尽性语出周易。彼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理其然者。许可其理。

  而放光云。三乘之道皆因无为。而有差别即二十四中之文。亦少不同义则无异。金刚亦云。一切贤圣法皆因等(云云)

  佛言。我昔为菩萨名曰儒童。于燃灯佛所。已入涅槃。儒童菩萨时于七住获无生忍。进修三位缘起如本行说。详意儒童时居七住。依无生忍见无生理。名入涅槃。折意以既得涅槃。谓究竟无修。如何复修后三住乎。古译十地亦名十住。

  若涅槃一也。则不应有三。如其有三则非究竟。究竟之道而有升降之殊。众经异说何以取中耶初四句难三乘有差。以三一互违故非究竟。则无常也。次二句蹑前以难三位之殊。升降高下也。中谓折中亦正也。

  辨差第九十演之五也。辨谓分辨。

  无名曰。然究竟之道理无差也理无二。实所以究竟。

  法华经云。第一大道无有两正。吾以方便为怠慢者。于一乘道分别说三。三车出火宅。即其事也亦义引法华前后之文正法华善权品云。是一乘道寂然之地无有二上等。妙法化城品云。佛为求道者中路懈废。意止息故以方便力。于一乘道分别说三。懈废亦怠慢也。火宅可知。

  以俱出生死故。同称无为。所乘不一故有三名。统其会归一而已矣三乘云殊免患是同。所乘下通理教行果。今略就教行释之。教者。谓依一乘分别说三。即谛缘度。行者。三乘三行大小不一。统其下意谓能乘之人随所乘之法。不一而有三名。所归之理唯一无二。

  而难云。三乘之道皆因无为而有差别。此以人三。三于无为。非无为有三也初四句叙难。此以下出理。三差在机不在于理。

  故放光云。涅槃有差别耶。答曰。无差别。但如来结习都尽。声闻结习末尽耳即彼经二十四中之文。但如来下彼云。但如来诸习结尽尔。声闻习结不悉尽等。即二障种子习气。此约三乘断惑浅深。以分三异。非涅槃有三也。

  请以近喻以况远旨。如人斩木去尺无尺去寸无寸。修短在于尺寸。不在于无也已见边为近。未见边为远。人喻三乘。斩喻智断。木喻种现无喻无为。尺寸喻三乘断惑多少也。以喻量法昭然可见。

  夫群生万端识根不一。智鉴有浅深。德行有厚薄初句总指次句。识谓识心。即乐欲不同。谓乐大乐小。根谓根性。即种性不一。即大机小机。次句大乘双照二空名深。小乘独见人空名浅。德行下自利之行名薄。二行双行名厚。亦可谛缘之行名薄。六度万行名厚。

  所以俱之(往)彼岸。而升降不同。彼岸岂异。异自我耳由识根差别故。所以俱往彼岸而高下不齐。喻以生死为此岸。烦恼为中流。涅槃为彼岸。彼岸唯一为力。不同故成异也。

  然则众经殊辨其致不乖(差)由前云众经异说何以取中。今引法华。明三乘一起。三虽差别。至道唯一。三位例然。

  责异第十九折之五也。所证之理既一。如何能证之人三殊耶。此亦蹑前而问。下文自具。

  有名曰。俱出火宅则无患一也。同出生死则无为一也。而云彼岸无异异自我耳。彼岸则无为岸也。我则体(证)无为者也初喻次法免患既同。无为定一。而云下举前违文。彼岸下约法约人。先定其理而后难云。

  请问我与无为为一为异。若我即无为。无为亦即我。不得言无为。无异异自我也。若我异无为。我则非无为。无为自无为。我自常有为。冥会之致又滞而不通初二句双审。若我下出第一过。明人法相。即既人法相即人三法三。何云法一也。又若我下出第二过。明人法两异。无为有为两分。有为三乘应(不)冥会于无为之理。何言三乘冥会耶。

  然则我与无为。一亦无三异亦无三。三乘之名何由而生以人从法法。一人一也。异则不证于何有三耶。

  会异第十一十演之六也。会谓会通。下文自显。

  无名曰。夫止此而此适彼而彼。所以同于得者得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失之此目此岸。彼目彼岸。犹言居生死之岸。则同生死之患。无为例之。所以下承前已明。文拟老氏。同于得下释前适彼而彼。得谓证得然通能所。能得之人同所得之理时。理亦同于能得之人。如下云。我即无为无为即我。同于失下释前。止此而此。能所不相得也。反前可知。

  我适无为我即无为。无为虽一何乖不一耶人证法时人法必即也。所以亦三者。理虽一味。证有浅深故。于法略示。下喻及合中具显。

  譬犹三鸟出网同适无患之域。无患虽同而鸟鸟各异。不可以鸟鸟各异。谓无患亦异。又不可以无患既一而一于众鸟。然则鸟即无患。无患即鸟。无患岂异异自鸟耳初四句举喻体。三鸟随举大中小者。在网为患。出网之时远近虽殊。皆为无患之域。以喻三乘断惑出界。不可下鸟患相望反责一异。然则下释成相即。又不防鸟异。美哉斯喻何疑不遣。

  如是三乘众生俱越妄想之樊。同适无为之境无为虽同而乘乘各异。不可以乘乘各异。谓无为亦异。又不可以无为既一而一于三乘也。然则我即无为无为即我无为。岂异异自我耳三乘名众生者。诸蕴未转二死犹存。相续之心犹生。和合之识未破。等觉已降皆有此名。亦前四句明人证法。不可下四句以人会理。会许浅深。人可云异。理何异耶。亦不可云由理一故。不许证有浅深之殊。何云一亦无三耶。然则下结成相即。理则元一证则有三也。句句合前不烦重指。

  所以无患虽同。而升虚有远近。无为虽一而幽(妙)鉴有浅深承前法喻。以答异亦无三也。初二句喻明。后二句法说。前举三鸟虽异免患是同。免则相即。不妨人异。以明一亦有三。此举逃患虽同远近有异。以明异亦有三。但异在远近不在于法。幽鉴三乘之智也。

  无为即乘也。乘即无为也。此非我异无为。以未尽无为故有三耳初二句明相即无异。此非下以相即故非异。非异故冥会。谁云其异而乖于冥会耶。以未尽故有三。谁云异亦无三。血脉隐微。可细推绎。

  诘渐第十二九折之六也。诘难也。由前未尽有三。以是渐义故今诘之。

  有名曰。万累滋彰本于妄想。妄想既祛则万累都息。二乘得尽智菩萨得无生智。是时妄想都尽。结缚永除枝末粗惑众多名万滋益也。彰着也。妄想即根本无明细惑。意云。枝末虽众本惑唯一。但剪本惑末惑顿息。理可顿证。尽智下大品说。三乘之人共十一智。第九名尽智。谓苦已尽见等。第十名无生智。谓苦已见而不更见等。则前之十智声闻皆有。尽智在已辨地得之。今云。菩萨得无生智者。二地已上第九菩萨地阿鞞跋致。如实知诸法本自不生今亦无灭。名无生智。不共二乘也。意谓智起惑亡理即显现。如大品放光及智论二十三广说。

  结缚既除则心无为。心既无为理无余翳初一句蹑前。次句明证。后二句惑尽。理如明镜惑如尘翳。妄惑既尽理即明净。

  经曰。是诸圣智不相违背。不出不在其实俱空。又曰。无为大道平等无二放光第二略云。声闻辟支佛菩萨佛世尊。是诸圣智不相违背。乃至云。不出不在其实空者无有差殊。与大品大同。今谓在字宜是生字。传之误也。智论四十三解云。因边不起名为不出。缘边不起。名为不生。又曰下亦义引大品等。如三慧品。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无为法中可得差别不。佛言。不也等。

  既曰无二。则不容心异。不体(证)则已。体应穷微而曰体而未尽。是所未悟也初句蹑前理智无二。次句会前不相违背。不体下意云。三乘之智无殊。是唯不证证则顿尽。如何分小大之殊。谈渐尽之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