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肇论新疏
涅槃无名论第四涅槃唐译圆寂。谓四德已备曰圆。三障已亡曰寂。即第一义真该通空有佛性是也。故下文中亦叙第一义。意在于此。亦名尽谛。如宗中说。约位则凡夫具而未证。三乘证而未极。佛果道圆证无不尽。克体则因果同源依正平等。在阐提不减。登极喜非增。下论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然约出处。说有四种。一自性。二有余。三无余。四无住处。体用混成四而非四。详下可了。无名者。二意。一约对待谓随流名生死。返流名涅槃。相待而生。因云涅槃。生死若寂涅槃绝待对。谁名涅槃耶。故经云。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二就本体。谓名因相起相随名现。涅槃非相名自何生。下论云。不可以形名得。如本经亦说。涅槃名为强立。所以净名杜口遍友亡言。只为无名故不说示。虽秦王首唱论主发挥。共禀教源述而不作。
僧肇言。肇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表端不称臣而称名。方外之高也。后世弗能亦有臣称。天得下语出老氏。一谓自然之道。三者得一。然后能清宁等。
伏惟。陛下睿(圣)哲(智)钦(敬)明道与神会。妙契环中理无不统(贯)游刃万机弘道终日。威被苍生垂文作则(法)所以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尚书睿哲舜德。钦明尧德。以二帝之德美秦王也。道谓至道属涅槃也。神谓兴之神智证会此也。环中者。出庄子。彼齐物篇云。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彼喻世之是非互指。彼此相反如环而无穷。环中之虚则无是非之可寄。以况道也。理无不统。谓众理悉贯也。威被下叹武以御难文以经世。谓垂布文教与世为法。四大者。老氏云。天大地大道大。而王亦大等。
涅槃之道盖是三乘之所归。方等之渊府。渺漭希夷绝视听之域。幽致(旨)虚玄。殆非群情之所测根异有三所归元一。三乘出界虽殊。然放舍身命。共以大涅槃为究竟之宅。渺漭者。水大之貌。幽致下如丛筠。身子地满智云智尚非知。况凡浅群情耶。
肇以人微猥蒙国恩。得闲居学肆。在什公门下。十有余载。虽众经殊致胜趣非一。然涅槃一义常以听习为先十有下。瑶公云。十九见什。三十一亡。虽众下随经所诠。宗趣无穷。涅槃之义先所听习。
但才识暗短虽屡(频)蒙诲喻。犹怀疑漠漠。为竭(尽)愚不已(止)。亦如似有解。然未经高胜先唱。不敢自决。不幸什公去世咨参无所。以为永慨漠者。瑶云。不分明也。然未下论主谦云。虽似有解。未曾经于高胜之人先示。不敢自判以为必然。什弘始十一年终。
而陛下圣德不孤。独与什公神契。目击道存。快尽其中方寸。故能振(举)彼玄风以启末俗论语云。德不孤必有邻。由秦建德。感什而来。同声相应妙趣莫逆。故心神符合。目击下庄子略云。温伯雪子适齐。仲尼见之两无一言。子路问之曰。若人者目击而道存焉。谓目相击触已达道意。方寸心也。二人同心。以弘法化开悟末世之俗。风教也。启开也。
一日遇蒙答安城侯姚嵩书问无为宗极。何者。夫众生所以久流转生死者。皆由着欲故也。若欲止于心。则无复生死。既无生死潜神玄默。与虚空合其德。是名涅槃矣。既曰涅槃。复何容有名于其间哉姚嵩者。亦秦之宗枝。依唐弘明集十八。略云。秦王先有诏云。夫道者以无为为宗。姚嵩难云。不审明道之无为为当以何为体。若以妙为宗者。虽在帝先而非极等。秦王答略云。吾意以谓。道止无为未详所以宗也。末又云。夫道以无寄为宗。若求寄所在。恐乃惑之大者也。文多不载无为即涅槃也。因依生死推至涅槃故云流转等。生死果也。必自因招故云着欲故也。若欲下明返生死而复涅槃。无复下蹑前以明潜神者。冥潜心神也。玄默者。准寂。默是漠字俱通。玄妙寂默谓涅槃也。虚空举喻无相略同。故言合德。集中德作体字。既曰下正显意。谓无为宗极返生死有为。证涅槃无为。无相无名何体何宗。恐心有所系。当以无寄为宗耳。
斯乃穷微言之美。极象外之谈者也。自非道参(合)文殊德侔(各)慈氏。孰能宣扬玄道为法城堑。使夫大教卷而复舒。幽旨沦而更显初二句美其解深。微言者经论也。得经论之。美趣尽物外之高谈。自非下叹其德远。王者四海之尊三宝之主。叹虽过实势合如斯使夫下谓佛法大教卷而复伸。无名幽旨沈而又彰。皆王之力也。
寻玩殷勤不能暂舍。欣悟交怀手舞弗暇谓所得既深欣感亦厚。不期于舞手。自舞之舞之弗止。亦应足之蹈之。
岂直当时之胜轨。方乃累劫之津梁矣教既弘阐利及无穷。
然圣旨渊玄理微言约(少)可以匠(法)彼先进拯拔高士。惧言题(名)之流。或未尽上意。庶拟孔易十翼之作。岂贪丰文。图以弘显幽旨。辄(特)作涅槃无名论。论有九折十演。博采众经托证成譬。以仰述陛下无名之致。岂曰关诣神心穷究远当聊以拟议(法)玄门。班(布)喻学徒耳可以下谓无名之旨深妙。唯可法于先进拔高士之疑也。惧言题等者。谓守名言之辈但闻无名。未能尽解上意上属王也。司马迁纪事以帝为上。故庶拟下谓比拟十翼。以作十演且被。守言后进之辈。易本伏羲画卦。文王繇辞。周公系爻。孔子作十翼。即上彖下彖等。今九折十演仿佛于斯。岂贪下不在广文而在演旨。辄作下可知。岂曰下虽作演论。不敢自谓关涉造诣神妙之心。极尽玄远允当之理。聊以下但仿法妙理之门。布晓学者尔。
论末章云。诸家通第一义谛。皆云廓然空寂无有圣人。吾常以为乖殊太甚迳庭不近人情。若无圣人知无者谁末章者答。姚嵩书末后之章。廓然下时计胜义空寂不容有圣。吾常下正明。乖殊差异也。下二句庄子文。林希逸云疆界相远也。今言太甚。盖远之又远。若无下反核。由证胜义故为圣人。今为无有者证无者非圣而谁。无指空寂。
实如明诏。实如明诏。夫道恍惚窈冥其中有精。若无圣人谁与道游。顷诸学徒莫不踌躇道门怏怏此旨。怀疑终日莫之能正初二句正许。夫道下出理。恍惚下文借老氏。彼云。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其中有精。谓有无难象故云恍惚。深窈叵测故云窈冥。以窈冥目空寂。有精目圣人。踌躇者。将进将退之貌。怏怏谓中心郁滞不通之谓。
幸遭高判。宗徒[怡-台+畫](火麦切)然扣关之俦。蔚登玄室。真可谓法轮再转于。阎浮道光重映于千载者矣[怡-台+畫]破帛声喻疑情破也蔚草木盛貌。玄室谓胜义涅槃意云。达逢明君高见判决。疑盖[怡-台+畫]然而裂。扣关者盛登于玄室也。真可谓下叹。
今演论之作(立)旨曲辨涅槃无名之体。寂彼廓然。排方外之谈作意有三。一演无名二寂异说。三按梁传。亦有什公长往。翘思弥厉惑而作也。云庵云。寂者息也。息诸家廓然断见也。排斥逐也。前文别无叙方外之说。今兼排斥。意谓当时学流计空廓无圣。方为物外或排权小界内生死界外涅槃等。今体用不二谁内谁外耶。故下云。标其方域不亦邈哉。
条牒如左。谨以仰呈。若少参(同)圣旨。愿敕存记如其有差。伏承指授僧肇言条谓条段。牒谓纸未有时但书简牒今从古用。条段十演于牒以进。指授者。指示教授谦礼于君。本传云。兴览之答旨殷勤备加赞述。敕令缮写班诸子侄。其为时所推重如此。
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西来梵僧五竺不同。乡音成异。亦犹此方楚夏轻重。
九折十演者折谓折辨。有名兴难曰折。演谓流演。无名通情曰演。
开宗第一十演之一也。开张也。宗本也。初略张宗本令识大义。后方折演委细巧示。令人深入。仿于孝经命章云尔。后之九演宗此演此。
无名曰。经称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者。秦言无为。亦名灭度欲明无名之致。故牒有名之二。竟显此二应物假号。以悟真常无名之妙。
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无为据体而言。灭度息障而称。分段变易为大患。欲见有痴为四流。
斯盖是镜像之所归。绝称谓之幽宅也初句喻况。以明所归。后句法说。略彰无名。有无之迹如镜中之像。像虚归镜迹虚归性。此句绝相下句离名。幽宅目涅槃。以是三乘九流之所归处。义言宅也。问若云绝称。何立二名。
而曰有余无余者。良是出处之异号。应物之假名耳出处犹动静也。出名有余处名无余。出处不同有无名异。应物而有。不应则无以故为假。
余尝试言之。夫涅槃之为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以幽升。量太虚而永久。随之弗得其踪。迎之罔(不)眺(见)其首。六趣不能摄其生。力负无以化其体。潢漭恍惚若存若往。五目莫睹其容。二听不闻其响。冥冥窅窅谁见谁晓。弥纶靡所不在。而独曳(出)于有无之表夫涅下总十九句。初句标体余皆辨相。即自性清净涅槃通凡及圣。如出现经体性真常门。初二对皆上句显相。下句显离。前离名相后离心缘。群有下二十五有离苦也。量太下量等太虚而永久。妙存非空也。随之下二句非前后际。离无常也。六趣下二句生灭离也。亦离无我。谓涅槃真我有实主宰自在义故。不能摄之令生化之令灭。此约破二乘末四倒以释。潢漭下积水成池曰潢。水大曰漭。今取广大之义。存往难定故云恍惚谓言存此邈然往彼谓言往彼。居然存此。亦如老氏。大曰逝逝曰反。亦可存往犹有无也。五目下成前无相。五目即五眼。二听即二耳。成前无名。冥冥下冥幽也。目深曰窅。今取深义。谁见谁晓成前离心。弥纶者。包罗之义。靡所不在者。华严云。法性遍在一切处等。
然则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反其愚。有之者乖其性。无之者伤其躯不知非名非相。强言强知。故失真而反愚。不知非有非无强谓有无。故乖性而伤躯。伤躯者。身本性起今既为无。故自伤身。东安庄公云。有质不成。搜源则冥。无质不成。缘起万形。
所以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释梵绝听而雨花通引三事。前二明无说。后一兼明无听。反证前言之者失其真。摩竭国名。法华说。如来成佛三七日中而不说法。智论第七云。佛得道五十七日不说等。义言掩室也。净名经事可知。释梵等者。大品般若自天主品以来。须菩提依幻化喻。广说甚深般若无说无听之理。至散花品释提桓因及三千大千世界中四天王等。化作天花散佛及大众上等。意云。须菩提以说听空。故说而无说。以显实相。诸天解空听而无听。为供深法故散花也。
斯皆理为神遇。故口以之而默。岂曰无辨。辨所不能言也斯皆者。通指上三。唯证相应。所以口皆默也。非谓释迦净名无乐说之辩。但有辩而不能说也。
经曰。真解脱者。离于言数。寂灭永安无始无终。不晦不明不寒不暑。湛若虚空无名无说。论曰。涅槃非有亦复非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义引涅槃净名等经。涅槃第五广说真解脱相。二十一中亦说。涅槃非诸相故。净名阿閦佛品说观实相。文亦多同。细引恐繁。大义涅槃之。体即是诸法实相第一义。空绝于名数离诸对待。性本自离非方便也。论即中论。
寻夫经论之作(立)岂虚构(造)哉。果有其所以不有故。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无故。不可得而无耳诠理为教。苟无其理。岂虚造其文矣。
何者(征)本(寻)之有境。则五阴永灭。推之无乡则幽灵不竭(尽)幽灵不竭则抱一湛然。五阴永灭则万累都捐(弃)万累都捐故与道通同。抱一湛然故神而无功。神而无功故至功常存。与道通同故冲(深)而不改。冲而不改故不可为有至功常存故。不可为无初二对有无双非。二种苦阴已亡。故云永灭。无亦非乡。但有无疆域两异。义言乡也。般若妙存。故云不竭。与理冥一。故云抱一。惑业苦事如尘如沙。故万累。都捐者。真解脱故亦可五阴。永灭乐也。幽灵不竭我也。抱一湛然常也。万累都捐净也。与道通同者。三事四德无异体。故抱一下明体神而下显用。无功者。即神而常湛故。常存者。虽曰无功。神应无息故。故涅槃经云。能建大义。后四句约体以明非有。就用以明非无。体用一源故。非有非无。若各说者。五阴灭故万累捐。万累捐故与道同。与道同故冲而不改。冲而不改。故不可为有。相蹑释成前本之有境等。已上约体用可例说。
然则有无绝于内。称谓沦于外。视听之所不暨(及)四空之所昏昧。恬焉而夷(平)怕然而泰(通)九流于是乎交归。众圣于是乎冥会此亦蹑前而起。初句绝二种相。次句离二种名。视听下由非名相。故视听不及。四空者。即四无色。昏昧者。谓涅槃非四空之定。若以此求之。则何能明了。故云昏昧。恬焉下复成前义。何故尔耶。以其恬焉而夷等。九流有二。一云九地。一云治世九流。即道儒墨名等。众圣三乘也意云。涅槃之道是九流所归。众圣所会。王成不二殊途而同归。
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乡。而欲以有无题榜标(指)其方域而语其神(妙)道者。不亦邈(远)哉涅槃之道非声非色。岂可以有余为有。无余为无。依名榜示标指处。所谓王宫托质为有。双林息迹为无。而说其妙道。岂不远乎。以成前文应物之假名尔。
粤自西汉伊存口授佛陀经典,于大月氏王使者而震旦教始萌芽。其后,摄摩腾、竺法兰随汉明帝求经使臣蔡愔等至洛阳,而四十二章等经乃缄于兰台石室。魏晋而降大德迭与翻译通明中西不隔。达摩西来,演畅宗风不立文字,之的旨既昭而文字于以掀天揭地。
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
昔如来于舍卫城敷座说法,与须菩提等演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喻法为名,以实相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其义甚深而明,其说甚简而切。昔有领悟一言之旨者即成正果。夫修六度万行以造夫真如之地,非由此经莫能以窥其径庭。盖万法本于一心,以心求道,道即是心。
尔时,世尊于中夜时放大光明,青黄赤白杂玻瓈色,普照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触此光者,皆从卧起,见此光明,皆得法喜,咸生疑惑:“此光何来普遍世界,令诸众生得安隐乐?”作是念已,于一一光复出大光明,照耀殊特胜于前光,如是展转乃至十重。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圣谛有四。此言是经何因何缘。佛世尊说如此经。云何圣谛有四不增不减。云何圣义及与谛义。若以圣故名为谛者。前二不应名谛。若言圣家谛故名为谛义则不定。复有经说。谛唯是一无有第二。云何四义而不破坏。复有经说。一切行法是名为苦。故唯二谛。四谛义不成。复次增一中说。
第3部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第538部 中阿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游波沙山,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与舍利弗经行山顶,而说偈言:“一心善谛听, 光明大三昧,彼人说妙法, 悉皆得充足,如渴饮甘露, 疾至解脱道。”时四部众平治道路,洒扫烧香皆悉来集,持诸供具供养如来及比丘僧,谛观如来,喻如孝子视于慈父,如渴思饮,爱念法父亦复如是。
论曰成立九种义句已。此般若波罗蜜即得成立。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二发起行相。三行所住处。四对治。五不失。六地。七立名。此等七义于般若波罗蜜经中成立故名义句。于中前六义句。显示菩萨所作究竟。第七义句。显示成立此法门故。应如是知。此般若波罗蜜为佛种不断故流行于世。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