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二之一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
释方便品竟。次释譬喻品
譬喻品第三
释此亦二。先总。次别。总释者。譬。是比况。喻。是晓训。托此比彼。寄浅训深。前长文偈颂。广明五佛权实。上根利智。圆闻获悟。中下之流。抱迷未遣。大悲不已。巧智无边。更复以类比况。开晓令悟。故言譬喻。别释者。因缘。约教。本迹。观心。因缘者。以世间父子。譬出世师弟。因于曾有。闻未曾有。踊跃欢喜。世界 益也。又以世资具。譬出世资具。使蒙佛音教。不失大乘。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为人益也。又以世灭。比出世灭。拔其苦难。令免烧煮。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对治益也。又以世不生不灭。比出世不生不灭。乘是宝乘。直至道场。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第一义益也。佛以一音说于譬喻。巧令中下得四悉益。故言譬喻品。约教者。佛意本赞佛乘。为物不堪。寻念先佛大悲方便。趣于鹿苑。称叹三车。二乘以下中自济。恩不及人。菩萨驾牛。运他出火。故名摩诃萨。此三藏教中譬喻也。又三人同畏烧煮。声闻如麞。直去不回。缘觉如鹿母。并驰并顾。菩萨如大象。身捍刀箭。全群而出。此通教中譬喻也。又二乘发心近。缘理浅。智慧弱。但断通惑。不能尽边到底。非波罗蜜。菩萨发心久远。理深智强。能断别惑。穷源尽性。故大品云。二乘如萤火。菩萨如日光。此别教中譬喻也。又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卽皆信受。入如来慧。如斯之人。易可化度。不令如来生于疲苦。如华严中。卽事而真。不须譬喻。(华严经中。非无譬喻。但彼入道。不正由兹)为未入者。四十余年。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今日灵山。决定说大乘。普令一切。开示悟入佛 之智慧。不令一人独得灭度。如今如始。如始如今。无二无异。上根利智。闻卽能解。不令如来生于疲苦。亦不须譬喻。秖为中下踟蹰岐道。故须今日大车譬喻而得利益。是名圆教中譬喻也。本迹者。迹中旣有四教譬喻。以迹例本。本初成道。亦应用诸譬喻成熟众生。又为莲故华等。以譬为本施迹等。具如玄文。观心者。空如白牛。假如具度。中如车体。(品题应在诸天说偈之后。火宅譬喻之前。出经者调卷。故置此耳。)
初法说周中。有五段文上来初正法说竟。
(己)二身子领解二。初经家叙。二身子自陈。
(庚)今初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卽起合掌。瞻仰尊颜。
踊跃欢喜。叙其内解。合掌瞻仰。叙其外仪也。信解在心名欢喜。喜动于形名踊跃。从妙人。闻妙法得妙解。内外和合。致此欢喜。卽世界释也。又改小学大。弃贫事草庵。受富豪家业。今日乃知真是佛子。是故欢喜。此为人释也。又忧悔双遣。疑难并除。内外妨障。廓然大朗。故曰。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此对治释欢喜也。又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是故欢喜。此第一义释也。 约教者。欢喜。喜于入位。而阿罗汉。出三界樊笼。破四住子果。对害不戚。逢利不欣。今言欢喜。决非世间喜也。若苦忍明发。若尽无生智。先已得之。今不应重喜。若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析虽异。证空一致。一致之喜。久已得之。亦不重喜。若二空。观为方便道。假观荡二乘之隘陋。空观荡凡夫之喧湫。过二边恶。得大欢喜。证道同圆。卽发心住亦得名欢喜住。又初行名欢喜行。初地亦名为欢喜地。身子旣是上根利智。或是超入之欢喜。纵不超入。亦必是欢喜住也。本迹者。身子久已成佛。号金龙陀。迹辅释迦。为智慧弟子。始从外道拔邪归正。示乳味欢喜。利益凡夫。次示酪味欢喜。利益贤圣。次示二酥欢喜。利益菩萨。今示醍醐欢喜。利益学佛道者。如此等欢喜。皆迹所为耳。观心者。观心卽空假中。从名字欢喜。乃至究竟欢喜也。卽起合掌者。表其解权。昔权实为二。如掌不合。今解权卽实。如二掌合。瞻仰尊颜者。表其解实。无余思念。唯缘佛境也。欢喜踊跃。是总明三业领解欢喜。卽起合掌。是身业。瞻仰尊颜。是意业。下文而白佛言。是口业。具明三业领解也。
(庚)二身子自陈二。初长文。二偈颂。
(辛)初中三。初标三喜。二释。三结。
(壬)今初
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
今从世尊。标我身亲近佛身。故名身喜。闻此法音依于佛口。闻而欢喜。故名口喜。得未曾有。是我意能解佛意。故名意喜。
(壬)二释者。提昔之失。显今之得。又因昔感伤。成今欢喜也。
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虽亦从佛闻如是法。而自身不预斯事。则身去佛远。故无身喜。所谓虽近而远者也。又闻犹不闻。故无口喜。甚自感伤。故无意喜。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者。正指方等褒圆叹大。复由弹斥。所以感伤。
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
山林树下。是思念之所。若坐若行。是思念之仪。言同入法性者。藏通皆以偏真名为法性。然正闻三藏时。妄计大士实仅三祇伏惑。自欣先证法性。不应思念。良由闻方等时。密得通益。闻说诸法实相。 三人皆得。旣是同入真谛法性。云何菩萨便得授记。我等终住小果。所以疑念不决。殊不知依于大乘中道法性。方有受记成佛义也。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此不闻大法。故无口喜。妄计同入法性。不解权理。故无意喜。独处坐行。身远于佛。故无身喜。
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说。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初作念时。意谓如来有偏。故以小乘见度。久久思之。引咎自归。故言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下。释成已咎。盖由般若转教付财。密得别益。已知界外中道法性。乃是成就无上菩提之正因。而我等根钝。旣不能受拟待于高山先照之时。复以欲速见小。匆匆取证。又不知稍停待于方等般若之教。所以引咎自归。然犹未知所证非为真灭。所行卽菩萨道也。不待说所因。卽不解实。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卽不解权。无权实妙解。故无意喜。信受初说。故无口喜。思惟取证偏真涅?。违远如来常乐法身。故无身喜。皆以昔失。释成今得也。二释竟。
(壬)三结。结成今日三喜也。文二。初结。二成。
(癸)今初
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
牒前引咎自归。名自克责。显今欢喜徧于三业也。从佛是身近佛身。结身喜。闻法。是金口圆音。结口喜。快得安隐。是意同佛意结意喜。言闻所未闻者。高山先照。不预法席。所以未闻。三藏权说。不诠中理。所以未闻。方等弹诃。焦败无分。所以未闻。般若转教。但为菩萨。所以未闻。又三藏但闻偏真。通教但闻卽真。别教但闻出于二边乃名中道。未闻方便卽是真实。所以名为未曾有法也。云何以小见度。是疑佛。是我等咎。是自悔。今不复疑。亦不复悔。所以泰然安隐。
(癸)二成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真是佛子。身则近佛。身喜义成。从佛口生。口喜义成。从法化生。意喜义成。得佛法分。谓分证三德秘藏也。然身子初证阿罗汉时。亦云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由今望昔。昔但在权。故不名真。今 日乃真。此约对待义也。又方等般若时。则谓菩萨乃名佛子。声闻无佛法分。今日乃知元是真实佛子。此约开显义也。初长文竟。
(辛)二偈颂三。初颂标。二颂释。三颂结。
(壬)今初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闻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怀大欢喜。疑网皆已除。
我闻者。卽是亲从佛闻。双标身口也。得未曾有。标意也。余可知。
(壬)二颂释二。初补颂不失。二正颂昔失。
(癸)今初
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佛音甚希有。能除众生恼。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
不失大乘。释身喜也。佛音希有。释口喜也。漏尽除恼。释意喜也。昔元不失。由已迷故。妄谓失耳。
(癸)二正颂昔失
我处于山谷。或在林树下。若坐若经行。常思惟是事。呜呼深自责。云何而自欺。我等亦佛子。同入无漏法。不能于未来。演说无上道。金色三十二。十力诸解脱。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八十种妙好。十八不共法。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我独经行时。见佛在大众。名闻满十方。广饶益众生。自惟失此利。我为自欺诳。
此颂旣闻方等弹斥。密得通益事也。无漏法。卽长文所称法性。谓偏真涅?。不漏落生死故。
我常于日夜。每思惟是事。欲以问世尊。为失为不失。我常见世尊。称赞诸菩萨。以是于日夜。筹量如是事。今闻佛音声。随宜而说法。无漏难思议。令众至道场。
此颂旣闻般若转教。密得别益事也。日夜若作表法释者。日卽涅?。夜卽生死。又凡夫生死。二乘涅?。同名为夜。中道法性。乃名为日。无漏难思议者。中道法性。不漏落二边故也。
我本著邪见。为诸梵志师。世尊知我心。拔邪说涅?。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
此颂初闻佛说遇便信受思惟取证也。二颂释竟。
(壬)三颂结二。初颂结。二颂成。
(癸)初又三。初正颂结。二追叙疑网。三叙今领解。
(子)今初
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若得作佛时。具相三十二。天人夜叉众。龙神等恭敬。是时乃可谓。永尽灭无余。佛于大众中。说我当作佛。闻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
作佛具相。结身喜。说我作佛。结口喜。疑悔除。结意喜也。自觉非实灭度者。但断见思。出分段。尚有无明及变易故。若得作佛。转九界无常五蕴。获证常 乐五蕴。是时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乃可谓真灭也。具相三十二。且举法身妙色言之。相相无非相海。无非性德圆显。故名为具。
(子)二追叙疑悔
初闻佛所说。心中大惊疑。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
此明不惟方等时生疑。般若时生悔也。于此经中。初闻略开三显一时。尚自惊悔。所以三请不已。
(子)三叙今领解
佛以种种缘。譬喻巧言说。其心安如海。我闻疑网断。佛说过去世。无量灭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说是法。现在未来佛。其数无有量。亦以诸方便。演说如是法。如今者世尊。从生及出家。得道转法轮。亦以方便说。世尊说实道。波旬无此事。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我堕疑网故。谓是魔所为。闻佛柔软音。深远甚微妙。演畅清净法。我心大欢喜。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
此正具领五佛开显之旨以结三喜也。初颂结竟。
(癸)二颂成
我定当作佛。为天人所敬。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
但颂得佛法分一句。则三喜并成。若欲分别者。天人所敬。卽身成。转无上轮。卽口成。教化菩萨。卽意成也。二身子领解竟。
(己)三如来述成三。初昔曾教大。二中忘取小。三还为说大。
(庚)初昔曾教大。述其昔来佛教之解不谬。
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大众中说。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
无上道者。十住毗婆沙云。身无上。谓相好。(初句是果)受持无上。谓自利利他。(身口意)具足无上。谓命见戒。(此二句。卽大乘六和)智慧无上。谓四无碍。不思议无上。谓六波罗蜜。(此二句是福智)解脱无上。能坏二障。(证)行无上。谓圣行梵行。(天行是所证。病婴是果用。故但举二也。后六句皆是因。)又身无上。名大丈夫。受持无上。名大慈悲。具足无上。名到彼岸。智无上。名一切智。不思议无上。名阿罗诃。解脱无上。名大涅?。行无上。名三藐三佛陀。(此七皆从果立。卽以六因从果立称)今经明圆通无上道也。长夜者。昔虽大化。未破无明。惑暗心中随佛受学也。方便引导生我法中者。一是昔以大化。今生大解。二是权以小引。令证小果。
(庚)二中忘取小。述其感伤疑悔之由。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谓已得灭度。
(庚)三还为说大。述其今日得解不虚。
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三如来述成竟。
(己)四与授记二。初长文。二偈颂。夫旣得大解。自知作佛。何须俟记。记有四意。一昔未记二乘。故今须记。二钝根未悟。以记勉励之。三令闻者结缘。四满其本愿也。
(庚)长文为十。初时节至十法住久近。
(辛)今初
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
问。身子上根。初周得悟。卽已开佛知见。登圆初住。便可立地成佛。同彼龙女。何今授记。尚须过尔许劫耶。答。应佛成处。须有机缘。此诸声闻。昔来未曾摄取净佛国土。今蒙记后。与物结缘。物机不同。致劫多少。龙女虽畜。以乘急故。先习方便。若据权迹又当别论。为逗物宜。随机长短耳。
(辛)二因行
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
一者供佛。二者持法。乃能具菩萨道。卽是满足福慧二种庄严也。
(辛)三得果。
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具记通别二号。通号已如前释。别号为华光者。覩佛放光说法华经。最先得记。故获斯名也。又华者。福德。光者。智慧。华者。缘因佛性。光者。了因佛性。四教皆论福慧。皆论缘了。今唯在圆。又久证妙华光明三昧。迹示未来成佛。又观心者。卽空卽中之假。名华。卽假卽中之空。名光。卽空卽假之中。名为如来。
(辛)四国土
国名离垢。其土平正。清净严饰。安隐丰乐。天人炽盛。琉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其傍各有七宝行树。常有华果。
先出土名。次明土相。无高下曰平。无偏衰曰正。安隐下。明土受用。琉璃下。重明胜相。皆是净行所感。与诸众生作增上缘。
(辛)五说法
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教化众生。舍利弗。彼佛出时。虽非恶世。以本愿故。说三乘法。
准同释迦。故云亦以舍利弗下。释疑也。疑曰。如上所明。佛出五浊。事不获已。方便说三。今华光佛土清净若此。胡亦以三乘化耶。释曰。以本愿故。本愿者。据大悲空藏经云。舍利弗曾于六十劫行菩萨道。因婆罗门乞眼退时。愿成佛日开三乘法也。又极乐国土弥陀。亦以三乘施化。良由悲愿深重。摄取带业往生之人。非藉三乘。不能渐入。大约凡圣同居土中。不论是净是秽。施三者多。纯一者少也。又菩萨有二种。一从始学大。二习小入大。论利钝。则似从始直学者利。论力用。则是陶汰渐入者强。所以香积菩萨。更学双流。当知直学。少谙众行。例如始从 ?亩-久+犬?亩。具试众职。历阶浅深。知物可否。然后登极。乃能垂衣裳而天下治也。
(辛)六劫名。
其劫名大宝庄严。何故名曰大宝庄严。其国中以菩萨为大宝故。
(辛)七众数。
彼诸菩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非佛智力。无能知者。若欲行时。宝华承足。此诸菩萨非初发意。皆久植德本。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净修梵行。恒为诸佛之所称叹。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诸法之门。质直无伪。志念坚固。如是菩萨。充满其国。
(辛)八寿量。
舍利弗。华光佛寿十二小劫。除为王子未作佛时。其国人民。寿八小劫。
十二小劫。直论其时节耳。净土无小三灾。非谓刀兵疾疫饥馑损伤民物。乃名为劫也。然论小劫时分长远。正可约此土一增一减以明其数。下皆准知。
(辛)九补处。
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授坚满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告诸比丘。是坚满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华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其佛国土。亦复如是。
志念坚固。善知一切法门。故名坚满。若欲行时。宝华承足。故名华足安行。华光如来以三乘化。而其菩萨殊胜。国土庄严若此。奈何世人藐斥三乘。徒 夸一实。宁知权实不二之体。宁知开权显实之宗。
(辛)十法住久近。
舍利弗。是华光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初长文竟。
(庚)二偈颂二。初颂长文。二结叹。
(辛)初中八。初超颂得果(至)八颂法住久近。略不颂补处也。
(壬)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舍利弗来世。成佛普智尊。号名曰华光。当度无量众。
(壬)二追颂行因。
供养无数佛。具足菩萨行。十力等功德。证于无上道。
(壬)三颂时节并劫名。
过无量劫已。劫名大宝严。
(壬)四颂国土。
世界名离垢。清净无瑕秽。以琉璃为地。金绳界其道。七宝杂色树。常有华果实。
(壬)五颂众数。
彼国诸菩萨。志念常坚固。神通波罗蜜。皆已悉具足。于无数佛所。善学菩萨道。
(壬)六颂说法。
如是等大士。华光佛所化。
(壬)七颂寿量。
佛为王子时。弃国舍世荣。于最末后身。出家成佛道。华光佛住世。寿十二小劫。其国人民众。寿命八小劫。
(壬)八颂法住久近。
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于世。三十二小劫。广度诸众生。正法灭尽已。像法三十二。舍利广流布。天人普供养。
正法住时。有教有行有果。与佛在世不异。故云广度众生。像法转时。有教有行。而果证则希。但以舍利普作佛事。故名像法也。初颂长文竟。
(辛)二结叹。
华光佛所为。其事皆如是。其两足圣尊。最胜无伦匹。彼卽是汝身。宜应自欣庆。
四与授记竟。
(己)五四众欢喜二。初长文。二偈颂。
(庚)初中三。初经家叙众喜。二陈供养。三正领解。
(辛)今初
尔时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大众。见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大欢喜。踊跃无量。
(辛)二陈供养
各各脱身所著上衣。以供养佛。释提桓因。梵天王等。与无数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等。供养于佛。所散天衣。住虚空中而自回转。诸天伎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
上衣。卽贵服。此中通语四众八部。若就比丘比丘尼言。则是僧伽梨大衣也。西国比丘。受但三衣法者为多。三衣并不可舍。云何脱以供佛。例如大品经中。三百比丘闻般若已。皆以僧伽梨而用供养。智度论释。或云亡相为法。或云当日更得也。若约表法。则袈娑坏色。本是声闻证真之道。今脱以供佛。表其舍小乘法执。趣无上菩提也。又天衣表寂灭法忍。天华表大乘妙慧。天乐表常乐解脱。住虚空中而自回转者。表因果依正自他。悉依法性自然而转。
(辛)三正领解
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罗柰初转法轮。今乃复转无上最大法轮。
先领昔施权。次领今显实也。纯明圆理。故言无上。 不同兼但对带之有上也。绝待无外。故名最大。能开兼但对带中之若大若小。俱成一大也。初长文竟。
(庚)二偈颂二。初颂开权显一实。二自述得解随喜回向。
(辛)今初
尔时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昔于波罗柰。转四谛法轮。分别说诸法。五众之生灭。今复转最妙。无上大法轮。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
五众。卽五阴。阴是苦谛。由集故生。生必寻灭。生灭旣灭。名为灭谛。能灭苦集。名为道谛。余可知。
(辛)二自述得解随喜回向。
我等从昔来。数闻世尊说。未曾闻如是。深妙之上法。世尊说是法。我等皆随喜。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记。我等亦如是。必当得作佛。于一切世间。最尊无有上。佛道叵思议。方便随宜说。我所有福业。今世若过世。及见佛功德。尽回向佛道。
初四句。述解。次十句。随喜。后四句。回向也。我等亦如是者。如身子之领解。如身子之被述成。如身子之得记也。问。迦叶善吉诸大声闻。尚未得解。四众何人。而先获悟。答。四众天人。亦且三根。上同身子。 中同四人。下同五百等也。又身子迦叶等。并是权行。中下未开。故迦叶满慈示同不解。净名云众生未愈。菩萨亦未愈。(云云)初法说周竟。
(戊)二譬说周为四。初此品文。正譬开三显一。二信解品。明中根领解。三药草喻品。是如来述成。四授记品。是与受决。
(己)初中二。初请。二答。
(庚)今初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而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此中初自述无疑。次是诸下。是述同辈有惑。三善哉下。是普为四众请说。同辈是同行。怀旧故须为请。四众是化境。新运大悲。故普为请也。闻所未闻者。指前法说乃至述成授记。与昔所秉之教。所得之证不同也。因缘者。何故前说三。今说一。须申明其所以然也。问。凡夫亦有一听便悟。今千二百人。已闻略广开显。及闻身子领述得记。龙鬼尚能引 例随喜。何故犹迷。答。有二义。一者久执。二者入位解卽破执。执破入住。凡夫无此。或当易领。
(庚)二答为三。初发起。二正譬说。三劝信流通。
(辛)今初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文中先抑后引。我先不言下。指上明权。皆为阿耨句。指上显实。皆为化菩萨者。若权若实。皆入佛道无住涅?。上已明言。云何执教。迷?不解。如此呵责。是抑令愤勇也。然舍利弗下。是引接安慰。令其速进。前斥旣切。恐鄙怼自沉。今许以譬说。若能解者。犹称智也。
(辛)二正譬说二。初长文。二重颂。
(壬)初中二。初立譬。二法合。然譬与合。互有广略。若譬略合广。先摄合文来对譬竟。至合更须委悉消之。若譬广合略。世尊岂可徒施悠言。须委消譬。合但略对。
(癸)初又二。初总譬。二别譬。
(子) 初又六。初长者譬。二舍宅譬。三一门譬。四五百人譬。五火起譬。六三十子譬。
(丑)初长者譬。譬我释迦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
国邑聚落句。彰其名行。有大长者句。正标位号。其年衰迈等。明其德业也。名如宾。行如主。行有亲疎。(实行亲权行疎)名有远近。故举处所。以显名行。封疆为国最远。宰治为邑。居中。聚落是邻闾。最近。长者名行徧此三处。近不见其细陋。远但挹其高风。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意无择法。名行相称。真实大人。以譬如来三业随智慧行。称机施化。名称普闻。德周法界。国譬实报土。邑譬方便土。聚落譬同居土。从寂光本。垂三土迹。摄三土迹。归寂光本。名行相称。洋溢周徧也。世间长者。须备十德。一姓贵。或帝皇之裔。或貂插之家。二位高。辅弼阿衡。三大富。金谷丰饶。四威猛。尊严隆重。不肃而成。五智深。胸如武库。权奇超拔。六年耆。苍苍?棱。物仪所伏。七行净。白圭无点。八礼备。周旋中节。九上叹。一人所敬。十下归。四海所宗。具此十德。名大长者。以譬如来出世长者。从三世真如实际中生。一姓贵也。功成道著十号无极。二位高也。法财万德悉皆具满。三大富 也。十力雄猛。降魔制外。四威猛也。一心三智。无不通达。五智深也。早成正觉。久远若斯。六年耆也。三业随智。运动无失。七行净也。具佛威仪。心如大海。八礼备也。十方大觉所共称誉。九上叹也。七种方便而来依止。十下归也。(四教果佛。皆就当教各论十德。圆教初住。亦得分证圆家十德)观心者。观心之智。从实相出。生在佛家。种性真正。卽姓贵也。三惑不起。虽未发真。已是著如来衣。称寂灭忍。卽位高也。三谛含藏一切功德。卽大富也。正观之慧。降伏爱见。卽威猛也。中道双照。权实并明。卽智深也。久积善根。能修此观。此观出于七方便上。卽年耆也。此观观于心性。名为上定。能令三业无过。卽行净也。历缘对境。威仪无失。卽礼备也。能如此观。是为深信解相。诸佛皆欢喜。叹美持法者。卽上叹也。天龙四部恭敬供养。卽下归也。下文云。佛子住此地。卽是佛受用。是为观心长者。(此之十德。不出境智行三。虽未入位。如王子胎。故名观行如来十德。若对出世。还随其教。观别果别准教望观。因果自分。卽以三观对于四教。具览德相以叹于观。使后学者。修因具足。以观十德。成果十德以能一心具照三法。卽是观心十德具足。故引佛子等文。以为观心之证。又此十德。卽十法成乘。次第合之。甚有深致。何者。实相卽是不思议境。缘理起誓。故名住忍。由心安理。称理含藏。除三谛惑。得破徧名。中道双照。无塞不通。无作道品。过七方便。助使三业。于理无过。对境无失。由依真位。信 解旣深。故能安忍。不生法爱。方感下供。三教十法。展转释出。令成今经观心十法。如此十观不但横在观行位中。初心至后。十观具足。故此十德。义复竖深。复与横竖十乘泯合。)明德业中。德有内外。内则智略。外则赀财。年高则博达古今。譬佛智德。衰迈则根志纯熟。譬佛断德。财富譬外德。无量。总譬万德也。田能养命。别譬禅定资于般若。宅可栖身。别譬实境为智所托。(如十八空门等)若论福德。无行而不修。若论智慧。无境而不照。故云多有田宅也。僮仆者。给侍使人。譬方便知见皆已具足。和光六道。曲顺群机。卽实智之僮仆也。
(丑)二舍宅譬。譬上安隐对不安隐。不安隐卽是三界。
其家广大。
众生役役。皆宅三界。如来应化。统而家之。故言广大。
(丑)三一门譬。譬上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
唯有一门。
文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得涅?证。当知理为教所诠。今取诠理之教为门。理旣是一。教不容二。故且云一也。又有宅门车门。宅者。生死也。门者。出生死之路也。此方便教之诠也。车者。大乘法也。门者。 圆教之诠也。若宅门卽车门。出火宅时。卽应得于大车。何须待索。若宅门非车门。正索车时。秖是从火宅出。宁有别路。又复得宅门已。未得车门。住在何处。当知斥则车宅永殊。开则二门不异。宅与车一。二门何殊。是故三乘具有二义。承教出宅。不见小车。中间已经二味调熟。乃从父索先所许车。旣索须与。开彼小门。无非大教。门下小理。终无别途。绝理无二。粗妙体一。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三界尚如。何别之有。若不先异。何所论同。没苦之人。于今咸会。
(丑)四五百人譬。譬上众生。卽五道也。
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一百。卽天。二百。卽人。乃至五百。卽三恶趣。不言修罗者。修罗或摄入鬼趣。或四趣所摄。如大佛顶经。
(丑)五火起譬。譬上安隐法对不安隐法。不安隐法。谓五浊也。文又为二。初出所烧之宅相。譬六道果报。次明能烧之火。譬八苦五浊。
(寅)今初
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
堂譬欲界。阁譬色无色界。朽譬三界弊恶无常。故譬三界非今所造。墙壁譬四大。隤落譬减损。柱根 譬命。腐败譬危殆不久。梁栋譬意识。倾危譬迁变不停。无色虽无粗四大色。约定果色。亦是墙壁。三界皆以意识维持。但约三界正报因果释之。便摄依报。不须依正合喻。依报止是第八识相分之少分耳。又如成坏各二十中。已无有情。如何释浊烧义稍隔。故不用之。又约观解者。堂譬身之下分。阁譬头等上分。墙壁譬皮肉。隤落譬老朽。柱根譬两足。腐败譬衰颓。梁栋譬脊骨。倾危譬大期也。
(寅)次明能烧之火
周匝俱时欻然火起。焚烧舍宅。
八苦徧在四大四生。故言周匝。并皆无常。故云俱时。欻然。譬本无今有。本无此苦。无明故有。五火起譬竟。
(丑)六三十子譬。譬上知众生性欲。卽指三乘行人。
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曾习佛法。天性相关。目此已结缘者为子。若十。是菩萨子。二十三十。是二乘子。此机俱得出宅。若无此机。则是五百人也。或者。辟支出没不同。或小乘摄。或中乘摄。皆言十者。悉有十智之性故也。(一世智。二他心智。三苦智。四集智。五灭智。六道智。七法智。八比智。九尽智。十无生智。)初总譬竟。
(子)二别譬四。初长者见火譬。二舍几用车譬。三等赐大车譬。四无虚妄譬。
(丑)初长者见火譬。譬上佛见五浊而起大悲心也。
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卽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著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已。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此中其文有四。其意但三。一长者见。标出能见。譬上我以佛眼观见也。二是大火从四面起。标出所见。譬上所见六道众生也。三卽大惊怖。譬上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也。四而诸子等下。广前第二所见之火。还是释成惊怖义也。身受心法。卽宅之四面。从此四面。起净乐常我四倒。则八苦皆集。若知身不净。苦。无常。无我。受等亦尔。则烦恼火灭。业苦并熄。卽大惊怖者。念其退大善故惊忧其将起重恶故怖。惊卽是慈。念其无乐。怖卽是悲。忧其有苦。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者。释成惊怖之义。虽是未尽之辞。明佛以智慧力。能寻正教。见所诠谛。不为五浊八苦所危。故安。四倒暴风所不能动。故隐。萧然累外。故云得出。而众生不尔。为火 所烧。如来慈悲。犹为忧火所炽。故言虽也。所烧之门者。门必有件有空。非件无以标门。非空无以通致。件可灰烬。空不可烧。以譬教有能诠所诠。若非诠辩。无以为教。若非所诠。何以得出。诠辩可是无常。所诠非复无常。得教所诠。故名安隐得出。能诠磨灭。故言所烧之门。不从所烧之门。何由安隐得出。藉于言教。契于所诠。大经云。因无常故而果是常。此之谓也。若小乘无常教门。是从所烧门出。若大乘常住教门。文字卽解脱者。此教卽理。体达烧卽无烧。而安隐得出。若就如来权智。卽是从所烧门出。若就实智。卽是体于所烧安隐得出。故先作衣裓几案出之不得。后以无常出之。卽此意也。乐著嬉戏者。著见名嬉。著爱名戏。又耽湎四见名嬉。唐丧其功名戏。耽湎五尘名嬉。空无所获名戏。空生徒死而无厌离。如彼儿戏。都不言有火。名不觉。不解火是热法。名不知。旣不知火热。不虑伤身。名不惊。不畏断命。名不怖。以譬众生全不觉五阴八苦。不知四倒三毒。旣不识惑。云何畏虑惑侵法身断失慧命。如是不觉苦。不知集。不惊伤道。不怖失灭。以不闻四谛教。则无闻思二慧。名不觉。不得修 慧。名不知。不得见解。名不惊。不得思惟解。名不怖。见谛卽惊悟。思惟卽厌怖。又不觉现在苦。不知未来苦。故下文云。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等苦也。火来逼身者。五识身也。五识通三受。三受卽三苦。念念与三受相应。故云苦痛切已。心不厌患者。第六识也。同时意识。与五识俱。唯知分别三受。起贪恚痴。更立苦因。何能厌患求出。故云无求出意也。嬉戏譬见浊烦恼浊。不觉不知不惊不怖。譬众生浊。火来逼身苦痛切已。譬命浊。心不厌患无求出意。譬劫浊。
(丑)二舍几用车譬。譬上施方便化。为二。初舍几譬。二用车譬。
(寅)初舍几譬。譬上念用大乘拟不得也。又二。初劝门拟宜不得。二诫门拟宜不得上文不分劝诫两门。但总明三意。一用大拟宜。二众生无机。三念欲息化。今两门各明拟宜无机。而息化一意。但是暗含也。
(卯)初劝门拟宜不得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若以几案。从舍出之。复更思惟。是舍惟有一门。而复陿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著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
作是思惟。譬上三七思惟也。身譬神通荷负。手譬智慧提拔。依三昧断德。则有神通。依智慧智德。则有说法。智断之力。能成法身。此之智断。还从劝诫两门入。劝卽为人悉檀。诫卽对治悉檀。此二悉檀为第一义悉檀而作方便。如来初欲劝门拟宜。令众善奉行。成就十力四无所畏一切种智。而众生不堪。次欲诫门拟宜。令诸恶莫作。证大涅?。而亦不堪。无机息化。故知念用大乘。秖是劝诫两悉檀神通智慧耳。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卽其义也。前叹长者其年衰迈。卽譬智断。智断卽身手有力也。衣裓是西国盛花之器。以譬如来知见。几譬四无所畏。案譬十力。盖略中广之异耳。略说名如来知见。知卽一切种智。见卽佛眼。名略义玄。譬如衣裓一足而多含。处中说名四无所畏。用对四谛。如几于法小广。于物小安隐。广说名十力。横竖该括。如案多足。于法则广。物则大安。于三七日。思欲说此广略佛法。是为劝门拟宜也。复更思惟下。是明无机。惟有一门而复陿小者。门。指大乘车门。释此有别有通。别者。分字别释。一。谓一理。一道清净。门。 谓正教。通于所通。小。谓断常七方便等皆不能入。若论教理宽博。则非陿小。众生不能以此理教自通。欲谈无机。故言陿小耳。通者。理教行三。一一通明一门陿小。理者。理纯无杂。故言一。卽理能通。故言门。微妙难知。故言陿小。教者。十方谛求。更无余乘。唯一佛乘。故言一。此教能通。故言门。此教微妙。凡夫不知出处。是不知权。不知入处。是不知实。二乘因闻。少知出要。永不知入。菩萨虽自知出。亦不知入。夺七方便皆不知出入。故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以教自通。将谈无机。故言陿小。行者圆因自行。行大直道。无留难故。故名一。善行菩萨道。直至道场。故名门。妙行难行。方便无机。故言陿小耳。诸子幼稚等者。虽于二万佛所。教无上道。而大乘善根微弱。名为幼稚。若闻大乘。能生谤毁名未有所识。此善弱也。初退大时。深著见爱。受八苦时。深著依正。欲界著五尘。色界著味禅。无色界著定。故名恋著戏处。此恶强也。堕落有二。一者幼稚忆本戏处。故堕落。譬著五欲。堕在三涂。二者无识。执物不坚。故堕落。譬谤大乘。堕在三涂。故曰。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云何而可度。又云。若但赞 佛乘。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也。劝旣无机。义含息化。
(卯)二诫门拟宜不得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愍。善言诱谕。而诸子等。乐著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对治之相。如大品中说。四念处是摩诃衍。以不可得故。异于小乘也。旣著戏处。故说怖事。令得免离。言五阴舍。已被五浊火烧。宜急舍离。若久住著。必断善根。故言无令为火之所烧害。此拟宜也。父虽怜愍下。是明无机。不惊不畏如上释。不识八苦五浊能烧善根。如不知火。不识阴界入法是诸苦器。如不知舍。不知丧失法身之由。如不知何者为失。背明向暗。生死往还。如东西驰走。复起见爱。如戏也。不从大教。故言视父而已。诫又无机。义含息化。初舍几譬竟。
(寅) 二用车譬。譬上念同诸佛。用三乘称宜可得。为四。初拟宜三车譬。二知子先心所好譬。三叹三 车希有譬。四适子所愿譬。
(卯)初拟宜三车譬。譬上寻念过去佛亦作三乘化也。
尔时长者卽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
大乘化功为父命。众生大善为子命。大善若尽。卽子命断。子命断。则化功亦废。卽父命断。故云若不时出。必为所焚也。上文能于所烧之门安隐得出。今何以云若不时出必为所焚。前得出者。卽是法身出。今言若不时出。卽是应身同疾。苦众生有善。则与应身同出。若众生善断。不与应身时出。卽是俱为所焚。盖欲以应身拟宜。令其时出也。我今当设方便。卽是拟欲施权。
(卯)二知子先心所好譬。譬上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等。
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著。
昔曾习小。是其先心。性欲不同。是各有所好。又众生昔曾习大。大习未浓。是为大弱。欣慕涅?。是为小强。如身子六心中退。知本习大。名知先心。知其 退慕涅?。名知各有所好。
(卯)三叹三车希有譬。譬上思惟是事已。卽趣波罗柰等。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汝等所可下。以譬劝转。如此种种下。以譬示转。随汝所欲皆当与汝。以譬证转。或问。车三。使二。城一。城有。车无。俱譬方便。何以不同。答。凡立譬者。各从一义。不可执一而疑异途。散一二三。但是离合。为对三周信解等异。是故别耳。皆譬方便。其义不殊。车则通举方便。故三。使则从难别对。故二。城是二三之处。故一。当知城亦从人故二。故云息处说二。车亦从难但二。使亦义兼菩萨。此三俱有人理教行。城若说化故亦无。车依造作故还有。使约权同故亦有。权乃非实故亦无。权实相对。俱通四句。从权化故俱有。从实义故俱无。俱通权实故有无。同约一理故双废。
(卯)四适子所愿譬。譬上受行悟入。是名转法轮等。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 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
前偈本略。今譬事广。广明修因至果之相。言适其愿者。机教相称。卽闻慧也。(四念处)勇锐者。卽是思慧。思心动虑。正勤方便也。(四正勤)互相推排者。推四真理。排伏见惑。历观上下八谛三十二行。名为互相。此入修慧。属暖顶位也。竞者。争取胜理。是忍法位。缩观趣苦法忍也。共者。是世第一位。同观苦谛下四随一行。与苦法忍不别也。驰走者。入见道位一十六心。速疾见理。譬上便有涅?音。见道则分得涅?也。争出者。思惟道也。争出三界。成无学果。断思惑尽。方出火宅。卽譬上偈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也。观心释者。中道正观。直观实相。心法相称。名适其愿。境无边故。观亦无边。名勇。境研心利。名锐。心境相研。名互相推排。心王心数缘境速疾。名竞共驰走。徧历一切阴界入等无非实相。名出火宅。(约教则有四教修因至果之相。今且在藏。约观亦有四教差别。今唯在圆。)二舍几用车譬竟。
(丑)三等赐大车譬。譬上显实。为四。初父见诸子免难欢喜譬。二诸子索车譬。三等赐诸子大车譬。四诸子得车欢喜譬。前偈本中。先机发。后佛喜。 今先佛喜。后索车。文有先后。义无先后也。
(寅)初父见诸子免难欢喜譬。譬上今我喜无畏
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
四衢道。譬四谛观。露地。譬三界思尽。坐者。譬住果不进也。子果缚尽。故无复障碍。生安隐想。故其心泰然。子旣免难。父则欢喜。
(寅)二诸子索车譬。譬上大乘机发。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也。
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三车以譬三乘果位。为求三乘果。所以出三界。旣出三界已。实无三乘果证可得。而又方等弹诃。般若淘汰。今经彰言方便非实。所以殷勤三请。名为索车。指昔所许三权。正是请今一实。故名大乘机发也。须知在方等时。屡被挫折。不知所云。便有机索。至般若时。转教付财。但自未知得与不得。便有情索。今法华会。发言三请。更加囗索也。
(寅)三等赐诸子大车譬。譬上正明显实。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也。又为三。初标章。二释车等。三释心等。
(卯)今初
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
各赐诸子者。以子等故。心必等也。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旣同。等是佛子。佛心无偏也。等一大车者。以法等故。无非佛法。譬一切法。皆摩诃衍也。 但点所习。无非妙乘。秖由性同。赐义则等。谓各随本习。四谛。因缘。六度。四等。乃至色心。逆顺。依正。行理。因果。自他。解惑。大小。福慧。无量诸法。各于旧习开示真实。旧习不同。故言各。皆摩诃衍。一摄一切。徧具徧入。故言大车。
(卯)二释车等又二。初正明车体。二释有车之由。
(辰)今初
其车高广。众宝庄校。周匝栏楯。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宝绳交络。垂诸华缨。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假名车有高广相。譬如来知见深远。横周法界边际。竖彻三谛源底也。(法界三谛。并非横竖。虽无横竖。法界从徧。言横则便。三谛名异。言竖则便。不二互显。思之可见。)众宝庄校。譬万行修饰也。周匝 栏楯。譬陀罗尼。能持万善。遮众恶也。四面悬铃。譬四无碍辩。下化众生也。张设幰盖譬四无量心。不思议梵行也众德之中。慈悲最高。普覆一切。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譬真实万善。严此慈悲。故大经云。慈若具足十力无畏等。名如来慈也。宝绳交络。譬四宏誓愿。坚固大慈心也。垂诸华缨。譬四摄神通等。悦动众生。亦譬七觉妙鬘也。重敷婉筵。譬观练熏修一切诸禅。重沓柔软也。安置丹枕者。丹卽赤光。譬无分别法。枕有内外。若车外枕。亦名为轸。随所到处。须此支昂。譬卽动而静。卽静而动。若车内枕。休息身首。譬一行三昧。息一切行身智首也。驾以白牛者。譬无漏般若。能导谛缘度等一切万行到萨婆若。白是色本。卽与本净无漏相应。体具万德。如肤充。烦恼不染。如色洁。又圆四念处为白牛。四正勤二世善满如肤充。二世恶尽如色洁。四如意足称行者。心如形体姝好。筋譬五根住立能生。力譬五力摧伏干用。行步平正。譬定慧均等。又譬七觉调平。其疾如风。譬八正道中行。速疾到萨婆若也。仆从。譬方便波罗蜜。能屈曲随人。给侍使令。魔外二乘。皆随方便智用。故净名云。皆吾侍 者。又果地神通。运役随意。名为仆从。观心释者。现前一念心性。竖无初后。横绝边涯。卽空卽假卽中。故高。具足百界千如。故广。性德过于恒河沙数。故名众宝庄校。心外无法。举心则摄一切世出世法。故名周匝栏楯。心能普应一切。演诸音教。故名四面悬铃。心为诸法中最。无法不覆。故名张设幰盖。心王作观。则有诸善心所与之相应。故名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善心心数互作等无间缘。故名宝绳交络善心心所出生无量智慧福德。故名垂诸华缨。秖此一念心性。具足柔软轻安之法重重无尽。故名重敷婉筵。观此心性卽动卽静。能静能动。动静不二。故名安置丹枕。心性之理由妙观显。故名驾以白牛。称性妙观具诸功德。故名肤充。不杂烦恼。故名色洁。圚融自在。故名形体姝好。圆观最能生长善根。故有大筋。圆观最能摧伏界内界外一切爱见。故有大力。圆观卽止卽观。定慧不二。故名行步平正。圆观称性无作。任运入于无功用道。故名其疾如风。圆观普摄诸法。一切诸法。皆任圆观之所使令。故名又多仆从而侍卫之。当知车体。非高非广。而论高广。卽正因理性也。白牛。卽了 因慧性。众具。卽缘因善性。三法不纵横。不并别。不可思议。名为佛乘。一切众生。但有性德佛乘。闻此佛乘。能生信解。则为名字佛乘。念念观心。靡间靡杂。则为观行佛乘。粗垢先落。六根清净。则为相似佛乘。开示悟入。游于四方。则为分证佛乘直至道场。众行都息。则为究竟佛乘。自行已满。运他不休。穷未来时。利乐无尽。是为观心大白牛车也。又此一文。具足十乘观法。其车高广。卽不思议境。圆摄具度白牛而为其体。张设幰盖。卽真正发菩提心。以大慈故。徧与十界道灭之乐。以大悲故。徧拔十界苦集之苦也。安内丹枕。卽巧安止观。可坐可卧。善自调适也。其疾如风。卽徧破诸法。一心三观。无惑不破也。安外丹枕。卽善识通塞。可行则行。可止则止也。驾以白牛。卽道品调适。圆妙三十七品如前说。仆从侍卫。卽对治助开。用前三教种种方便。助显第一义也。旣云行步平正。必游四方而至道场。终不以凡滥圣。卽是能知次位。旣云有大筋力。必能安忍内外顺逆诸障。旣云其疾如风。必不染著。似道法爱也。上根但观不思议境。于一法中。圆悟十法。中根从二至六。随何法中。圆悟十法。下根 展转具用十法。方得开悟。一家教观。莫此为要。思之修之。又其车高广。卽如是体。种种具度。卽如是相。白牛。卽如是性。是为性德三法。生佛平等。若研此三法至五品十信。名如是力。如是作。若至开示悟入。名如是因。如是缘。若至妙觉极位。名如是果。如是报。众生性具三法。名之为本。如来修得三法。名之为末。性德修得无二无别。名究竟等。是则大白牛车。人人自有。何关佛赐。然非佛说。则日用不知。又非法华开显则谓独一大乘。迥超九界。谁知三乘权行。乃至世间依正色心惑业苦等。一一无非摩诃衍哉。
(辰)二释有车之由
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
由财富藏溢。故能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也。财富无量。譬果地福慧圆满。种种诸藏。谓行藏。理藏。一切法趣檀。是趣不过。戒忍等亦如是。是约行为如来藏也。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受想行识乃至界入等亦如是。是约理明如来藏也。自行此行理名充。化他名溢。实智满名充。权智用名溢。入中道名充。双照故名溢。非但藏多。又皆充溢。有何一法非摩 诃衍。故大乘无量也。(阴界入等。随拈一法。无非理藏。达此理藏。故使诸度咸成行藏。不达理藏。诸行徒修。)二释车等竟。
(卯)三释心等
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徧党。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应当等心各各与之。不宜差别。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何况诸子。
假使富而非子。或应有吝。假使是子而贫。或不能给。今自行旣满。故财富无量。化缘已熟。故是子无偏。言各各与之者。不移本习而示真实。如身子于智慧开佛知见。具一切佛法。目连于神通开佛知见。具一切佛法。余可例知。又阿含方等般若等一切教。念处正勤根力觉道等一切行。种种异名。皆开示实相。乃至历一切法亦如是。故言其数无量也。所以者何下。举况释成。一国。譬寂光理性土也。诸子。譬同居结缘人也。初释财多。尚周一国。况复诸子。譬大圆因普该善恶。徧益法界。理亦不穷。况同居土结缘人耶。次释子等。非子尚充。何况是子。譬佛无缘者尚度。况有缘耶。言非子者。且贬正因不同缘了。故抑言非。然而佛慈普荫。毕竟无偏。况 结缘子。故约无缘大慈。对本有理。则一切众生。无非佛子。寄化仪说。且以宿世未结缘者而为非子。如来常给。子自不归。大慈通覆。故云周给。人天善恶。体卽法界。故父果车。卽子理车。但开其情。假名等赐众生无尽。车亦不穷。不穷故不匮。不匮故无偏。望迷为闭。悟本非开。无缘尚度者。缘了之子。是先结缘者而熟脱之。正因之子。是未结缘者。为其下种也。番番种。番番熟。番番脱。尽未来际。无有已时。是名出世长者大慈悲父。三等赐诸子大车譬竟。
(寅)四诸子得车欢喜譬。譬上受行悟入。疑网皆已除等。
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本求羊鹿水牛。期出分段。今得白牛。尽于变易。过本所望。岂不欢喜。三等赐大车譬竟。
(丑)四无虚妄譬。譬上不虚。令勿疑法王秘要法也。又三。初问。二答。三述叹。
(寅)今初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不。
(寅)二答。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长者但令诸子得免火难。全其躯命。(则便)非为虚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为已得玩好之具。况复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
世间玩好。孰有重于身命者。得全身命。便非虚妄。况费种种方便。乃得拔济。岂可以虚妄责长者耶。意显但令得全小乘五分法身。入空慧命。便为已得昔来玩好。况方便拔济。乃令得大乘法身慧命耶。是为免难不虚。亦名以重夺轻不虚也。
世尊。若是长者乃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妄何以故。是长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所以假说三车。)以是因缘。无虚妄也。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在长者是不乖本心故不虚。在诸子是过本所望故不虚也。
(寅)三述叹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重言善哉。述其二不虚也。问。佛何不自说不虚。答。佛许三与一。自说为难。身子说不虚。取信为易也。初立譬竟。
(癸)二法合二。初合总譬。二合别譬。
(子)初中二。初 合长者等三譬。二合三十子等三譬。与前立譬文不次第。义则无缺。
(丑)今初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如来。合长者譬。利益一切。一切卽合五百人譬。而生三界朽故火宅。合舍宅譬也。则为一切世间之父。通指同居方便实报三土。合上国邑聚落。于诸怖畏乃至永尽无余。显佛断德。而悉成就无量知见。显佛智德。合上其年衰迈之内德也。力无所畏。合上外德财富无量也。有大神力者。深修禅定所得。合上多田。及智慧力者。智必照境。如身托处。合上多宅。具足方便。合上多诸仆从。大慈大悲等。合上多诸人众。乃至五百人。以慈悲故。所被则多也。三界。卽是其家广大。
(丑)二合三十子等三譬
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度众生。指有缘者。合三十子譬也。生老病死。乃至三毒之火。合火起譬也。教化今得菩提。合唯有一门譬也。初合总譬竟。
(子)二合别譬四。初合见火譬。二合舍几用车譬。三合等赐大车譬。四合无虚妄譬。
(丑)今初。
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著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冤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此中见之一字。合上长者见也。诸众生乃至种种诸苦。合上大火从四面起。卽是八苦之火。从四倒起也。众生没在其中。乃至不以为患。超合上而诸子等乃至无求出意也。不观苦集。故不生厌。不观道灭。故不求解脱。舍利弗。佛见此已等。追合上卽大惊怖等也。拔苦难。是大悲。与佛乐。是大慈。
(丑)二合舍几用车譬又二。初合舍几。二合用车。
(寅)初合舍几。但合劝门。不合诫门。前法说中。亦但劝善。不明诫恶。当知劝修为正。诫恶是傍。又劝善卽诫恶。诫恶卽劝善。今合劝善。卽知合诫恶也。文又为二。初正合舍几。二提譬帖合。
(卯)今初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若我但以等。合上拟宜。所以者何下。合上不得也。神力。合身力。智慧力。合手力。如来知见。合衣裓。力合案。无所畏合几。未免生老病死等。合上诸子幼稚。何由能解佛之智慧。合上唯有一门而复陿小。
(卯)二提譬帖合
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
提譬具明寝大施权。后乃显实。帖合且明无机寝大。而施权显实二意。自在下文。初合舍几譬竟。
(寅)二合用车譬三。初合拟宜三车并知子先心。二 合叹三车希有。三合适子所愿。
(卯)今初
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智慧方便。卽合拟宜。为说三乘。卽合知子先心所好也。
(卯)二合叹三车希有。又三。初合示转。二合证转。三追合劝转。
(辰)今初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苦谛)勿贪粗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著生爱。则为所烧。(集谛)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道灭二谛)
合上三车今在门外。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
(辰)二合证转
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
合上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辰)三追合劝转。譬中先劝。故云追合。
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自在无系。无所依求。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隐快乐。
合上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也。三乘皆是诸佛 方便引物仪式。故是圣所称叹。得无生智为自在。得尽智为无系。我生已尽。不受后有。名无所依。所作已办。梵行已立。名无所求。根力觉道等。通漏无漏。贤位三十七品。属有漏。学无学位三十七品。属无漏。禅卽四禅。定卽无色四定。亦通有漏无漏。今指无漏。解脱。卽八解脱。三昧。卽三三昧。此为无漏。等卽等取观练熏修诸禅。无量安隐快乐。谓真空涅?。永离灾患也。二合叹三车希有竟。
(卯)三合适子所愿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内有智性者。宿习三乘乐欲。成三乘智性。故佛得施。三乘教也。闻法信受。卽闻慧。合上适其愿故也。 殷勤。卽思慧。合上心各勇锐也。精进。卽修慧。合上推排。排恶去。故精。推理明。故进也。欲速出三界等。合上竞共驰走争出火宅也。如羊不顾后群。名声闻乘。求自然慧者。十二因缘。本自有之。非佛天人等所作。又辟支多分是法行人。从他闻少。自推义多。故取譬于鹿。鹿不依人也。求一切智。谓欲徧知一切世出世法。不同二乘唯求出世。此智复名佛智。以非二乘所能得故。又名为自然智。以超然自觉悟故。又名为无师智。佛为天人大师。更无有为佛师者故。且约三藏佛果释此四智。当知四教。四智名同。义实迥别。此不繁述。菩萨望此修因。安忍运载。故取譬于牛也。二合舍几用车譬竟。
(丑)三合等赐大车譬。譬文有四。一免难。二索车。三等赐。四欢喜。今但合免难。义兼索车。但合等赐。义兼欢喜。文分为二。初双牒免难等赐二譬。二双合。
(寅)今初
舍利弗。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自惟财富无量。等以大车而赐诸子。
(寅)二双合
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若见无量亿千众 生。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乐。
此先合免难也。以佛教门者。依教所诠真理而起三乘圣行。故得出苦。
如来尔时便作是念。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此次合等赐也。我有无量乃至诸佛法藏。合上财富无量诸藏充溢。卽有车之由也。是诸众生皆是我子。乃至娱乐之具。合上心等。诸佛禅定解脱。并依中道实相。故与二乘禅定解脱不同也。皆是一相乃至第一之乐。合上正明车体。譬文广。今文略。但点三德以收众义。一相是实相。卽法身德。一种是种智。卽般若德。能生净妙第一之乐。乐卽无苦。是解脱德。三德不可思议。名为高广大车。三合等赐大车譬竟。
(丑)四合无虚妄譬二。初牒譬。二正合。
(寅)今初
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
(寅)二正合
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犹所云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也。不尽能受。故不得已。为一施三。三由众生。非佛本意。今说大乘。不乖本心。故不虚也。前舍利弗问云。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今故答云。以是因缘分别说三。二正譬说中。初长文竟。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二之一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二之二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
(壬)正譬说中。二重颂为二。初颂立譬。二颂法合。
(癸)初中二。初颂总譬。二颂别譬。
(子)初又四。初颂长者。二颂家宅。三颂五百人。四颂火起。略不颂一门及三十子也。
(丑)今初
譬如长者。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但颂位号。卽兼名行叹德。如举佛号。便知万德。
(丑)二颂家宅
有一大宅。其宅久故。而复顿弊。 堂舍高危。柱根摧朽。梁栋倾斜。基陛隤毁。墙壁圯坼。泥涂阤落。覆苫乱坠。椽梠差脱。周障屈曲。杂秽充徧。
因缘释者。有一大宅。且指同居大千三界。三界无始为久。非今所造。为故。无常卑鄙。名顿弊。色界。为堂。欲界。为舍。不免堕落。为高危。命根支持。为柱。四相所迁。为摧朽。意识纲维。为梁栋。诸苦所坏。为倾斜。过去行业。为基陛。业运迁灭。为隤毁。四大。为墙壁。互相损害。为圯坼。皮肤。为泥涂。壮色不停。为阤落。四威仪不正。为覆苫乱坠。五识不利。不相主境。为椽梠差脱。意识处处驰逐。为周障。徧厯六根取境。为屈曲。徧于六尘起贪恚痴。为杂秽充徧。此总约三界色心为宅体也。观心释者。现前一念五阴身心。其性本自竖穷横徧。名一大宅。无始以来?识相传。无有作者。名为久故。念念无常。迷情恶劣。名为顿弊。腹为堂。背为舍。两足为柱根。脊骨为梁栋。臋髀为基陛。皮肉为墙壁。肤色为泥涂。须发为覆苫。牙齿骨节为椽梠。徧身之内为周障。小肠大肠等为屈曲。大小不净为杂秽充徧。如此一身。身外更无别物。名一大宅。而为理卽长者所有。若能念念观察。知此五阴身心所有苦性。卽法身德。所 有惑染。卽般若德。所有业行。卽解脱德。则转为名字长者。乃至转为究竟长者。自觉觉他。利益无尽。若不观察。则尽未来际。恒居火宅。烧已复烧。终不知此大宅。体卽大白牛车。哀哉哀哉。
(丑)三颂五百人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譬五道也。旣有五道。卽有三乘根性。兼得三十子也。
(丑)四颂火起四。初颂地上事。譬欲界。二颂穴中事。譬色界。三颂穴外事。譬无色界。四总结众难非一。问。经文已自有譬有合。何故譬中复约譬释。答。譬广合略。理应释譬。况鸱枭雕鹫乃至夜叉饿鬼等。若不譬利钝诸使。何用列此冗杂名物。岂佛有无义语耶。
(寅)初中四。初明所烧之类。二明火起之由。三正明火起之势。四明被烧之相。
(卯)初明所烧之类。譬十使众生也。
鸱枭雕鹫。乌鹊鸠鸽。蚖蛇蝮蝎。蜈蚣蚰蜒。守宫百足。鼬狸鼷鼠。诸恶虫辈。交横驰走。屎尿臭处。不净流溢。蜣螂诸虫。而集其上。狐狼野干。咀嚼践踏。哜啮死尸。骨肉狼藉。由是群狗。竞来搏撮。饥羸慞惶。处处求食。斗诤摣掣。?喍嗥吠。其舍恐布。变状如是。
此先譬五钝使也。鸱枭等八鸟。以譬慢使众生。自举轻他。如鸟陵高下视。陵他名慢。自恃名憍。故以憍释慢。文殊问经明八憍。今用配八鸟。盛壮憍如鸱。姓憍如枭。富憍如雕。自在憍如鹫。寿命憍如乌。聪明憍如鹊。行善憍如鸠。色憍如鸽。次蚖蛇等二句。以譬嗔使。蚖者。黑蛇也。蚖蛇不触而吸。譬非理嗔。蝮者。虺也。长三寸。大如指。鼻上有针。蝮蝎触之则螫。譬执理嗔。赤头者名蜈蚣。不赤者名蚰蜒。譬戏论嗔。次守宫等八句。总譬痴使。守宫。卽蝘蜓也。守宫百足。兀然无知。譬独头无明。鼬似鼠而亦啖鼠。狸卽猫类。鼷卽甘口鼠。此四譬相应无明。诸恶虫辈交横驰走。结上独头相应二种无明。徧缘三界故交横。纷起速疾故驰走。卽是从痴根本。备起诸结也。屎尿二句。明痴心所著之境。皆无常。苦。无我。不净。蜣螂二句。明迷事无明。妄计以为常乐我净而生染著也。狐狼等八句。总譬贪使。狐狼譬有力贪。以威势取。野干譬无力贪。从他乞索。咀嚼。譬有用而取。践踏。譬不用而取。又少则咀嚼。多则践踏也。哜啮。譬贪噬无厌。死尸。譬粗弊五欲。骨肉狼 藉。譬积聚五尘不知止足。由是群狗竞来搏撮。譬王贼等有大力者。举彼有力无力所积之物。皆能强取之也。饥譬常不知足。羸譬求不称意。慞惶譬种种营觅。所谓多欲之人。虽富而贫也。又爱心贪。贪五尘之肉。见心贪。贪道理之骨。推求知见。遂多所解。卽是多骨。须骨之狗。竞来搏取。于见心中。未得正法之食。名饥。不能伏断见惑。名羸。处处求解。名为慞惶。互相是非。之为斗诤。意谓为非。如向前摣。复谓为是。如向后掣。发言论决是非之理。如?喍嗥吠。此卽合前由是群狗等四句。共有六句。皆譬疑使。其舍恐布。变状如是。总结上五钝使也。(见属利使。自在后文。今约钝中之利。故推道理而起于疑也。聚唇露齿名?喍。出声大吼名嗥吠。)
处处皆有。魑魅魍魉。夜叉恶鬼。食啖人肉。毒虫之属。诸恶禽兽。孚乳产生。各自藏护。夜叉竞来。争取食之。食之旣饱。恶心转炽。斗诤之声。甚可怖畏。鸠?茶鬼。蹲踞土埵。或时离地。一尺二尺。往返游行。纵逸嬉戏。捉狗两足。扑令失声。以脚加颈。怖狗自乐。复有诸鬼。其身长大。裸形黑瘦。常住其中。发大恶声。叫呼求食。复有诸鬼。其咽如针。复有诸鬼。首如牛头。或食人肉。或复啖狗。头发?乱。残害凶险。饥渴所逼。叫唤驰走。
此次譬五利使也。处处皆有二句。总明五种利使徧于三界五阴四谛。造次恒有也。山怪曰魑。宅怪曰魅。木石变怪曰魍魉。夜叉等三偈。别譬邪见。人肉。譬出世善报。食啖人肉。譬拨无出世因果也。毒虫禽兽孚乳产生各自藏护。譬世间因果。因能有果。名藏。必得不失。名护。争取食之。譬拨无世间因果也。食之旣饱。譬邪见成就。恶心转炽。譬邪见增广。斗诤之声。譬拨无因果邪论。甚可怖畏。譬闻此邪论。能使人堕落三涂也。鸠?等两偈半。别譬戒取。鸠?茶。可畏鬼也。虚坐名蹲。实坐名踞。地形高处名土埵。譬外道依于戒取。修行十善。能生欲界六天高处也。或时离地一尺二尺者。譬依戒取修得四禅。生在色界。名离地一尺。或依戒取得四空定。生无色界。名离地二尺也。往返游行者。往譬生上二界。返譬还生欲界。纵逸嬉戏者。譬不入正道。终无实诣也。捉狗两足。譬妄计苦行为净。扑令失声。譬妄计苦行不得苦果。以脚加颈。譬以苦行希求乐果。怖狗自乐。譬以苦行暂伏烦恼。或时稍得味禅也。复有诸鬼其身长大等六句。别譬身见。竖入三世计我。名长。横徧五阴计我。名大。计我自在。 不修善法。卽无惭愧。故名裸形。以恶庄严。故名黑。无功德资。故名瘦。妄计有我。永不能出三界。故云常住其中。发言宣说种种我相。故云发大恶声。妄计有我能得涅?。故名叫呼求食也。次复有诸鬼其咽如针。别譬见取。咽细命危而保其寿。如非想无常而妄计涅?也。次复有诸鬼首如牛头等二偈。别譬边见。依于身见。起断常二见。如牛头二角。断常二见。能断出世善根。如食人肉。能断世间善根。如或复啖狗。有时计断。有时计常。前后回转。如头发?乱。计常破害无常正理。计断破害缘起正理。计常堕常坑。计断堕断坑。故云残害凶险。无智慧食。无禅定饮。故云饥渴所逼。宣唱。断常邪论。故云叫唤。轮回生死不息。故云驰走也。
夜叉饿鬼。诸恶鸟兽。饥急四向。窥看窗牖。如是诸难。恐畏无量。
此总结欲界利钝烦恼众生之相也。并是有漏之心。常乏道味。故云饥急。邪观空理。慕仰道味。故云四向窥看。滞著心多。不会正理。如窗牖观空。不得无碍。初明所烧之类竟。
(卯)二明火起之由。譬起五浊之由也。
是朽故宅。属于一人。其人近出。末久之间。于后宅舍。忽然火起。
三界是佛应化之处。从发心来。誓愿度脱。故云属于一人。长者在宅。能令慎火。由出去后。诸子无知。故令火起。譬佛近于大通佛时。常教是等。令伏五浊。众生感尽。如来舍应。此等于后便起五浊也。他土赴缘。非是永去。故言近出。又已证无生不生三界。故名为出。不久应来。故名为近。寿量品云。数现涅?。卽是出宅意也。三界为宅。五阴为舍。
(卯)三正明火起之势。譬正起五浊也。
四面一时。其焰俱炽。栋梁椽柱。爆声震裂。摧折堕落。墙壁崩倒。
四面。譬身受心法也。顿起四倒五浊八苦。故云一时其焰俱炽。命断为爆。风刀解体为裂。气断骨离为摧折堕落。四大解散为墙壁崩倒。由浊倒故。身命无常。
(卯)四明被烧之相。譬八苦五浊。逼恼利钝众生也。
诸鬼神等。扬声大叫。雕鹫诸鸟。鸠?茶等。周慞惶怖。不能自出。
诸鬼神等。等取一切利钝诸使也。扬声大叫。恐怖 无措也。雕鹫诸鸟。别举钝使中之胜者。鸠?茶。别举利使中之胜者。然皆周慞惶怖。不能自出。故知若非三宝四谛四念处法。纵令天龙神圣。决定不免轮回。初颂地上事譬欲界竟。
(寅)二颂穴中事譬色界三。初譬所烧之类。二明火起之由及火起之势。三明被烧之相。
(卯)今初
恶兽毒虫。藏窜孔穴。毗舍阇鬼。亦住其中。
孔穴虽复不及门外敞豁。犹得免于猛炎。以譬四禅虽复不及界外安乐。犹得免于欲界粗恶也。恶兽毒虫。总举钝使众生。毗舍阇鬼。略举利使众生并能得禅。生于色界也。毗舍阇。此云啖精气。
(卯)二明火起之由及火起之势。
薄福德故。为火所逼。共相残害。饮血啖肉。
薄福德故一句。是火起之由。为火所逼等。是火起之势也。孔穴之中。虽无猛炎。犹有热恼。譬四禅中。踓无欲界恶法。亦有爱味细苦。展转厌下欣上。以上伏下。名共相残害。但著默然。如饮血。但著支林功德。如啖肉也。
(卯)三明被烧之相
野干之属。并已前死。诸大恶兽。竞来食啖。臭烟熢?火*孛?。四面充塞。
野干譬欲界贪。故已前死。诸大恶兽。譬色界贪。能吞欲界贪也。欲界四倒八苦。犹如猛炎。色界四倒。譬以臭烟。亦通身受心法及以四大。故言四面充塞也。二颂穴中事譬色界竟。
(寅)三颂穴外事譬无色界二。初明所烧之类。二明被烧之相。
(卯)今初
蜈蚣蚰蜒。毒虫之类。为火所烧。争走出穴。鸠?茶鬼。随取而食。
厌患色笼是苦粗障。欣向无色为净妙离。故云为火所烧争走出穴。旣取上定。随灭下缘。故云鸠?茶鬼随取而食也。然通而言之。利钝二使。并堪得无色定。今别约钝使厌下故攀上。利使证上故灭下也。
(卯)二明被烧之相
又诸饿鬼。头上火然。饥渴热恼。周慞闷走。
四空诸天。并乏无漏饮食。故如饿鬼。虽居三界之顶。不免无常所烧。故如头上火然。无正道食。故饥。无助道浆。故渴。犹为微细八苦所逼。故热。犹有微细诸惑现行。故恼。犹在生死轮回数中。不知出要。 故云周慞闷走也。三颂穴外事譬无色界竟。
(寅)四总结众难非一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灾。众难非一。
初颂总譬竟。
(子)二颂别譬三。初颂长者见火譬。二颂舍几用车譬。三颂等赐大车譬。略不颂无虚妄譬也。
(丑)今初
是时宅主。在门外立。闻有人言。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宅。稚小无知。欢娱乐著。长者闻已。惊入火宅。
初三句。颂能见。次五句。颂所见。后二句。颂惊怖也。门外者。法身地也。立者。常怀大悲。欲救众生。不处第一义空座也。上文云见。今颂云闻。以闻代见。显见闻不二也。有人言者。法是佛师。谓三昧法也。若入三昧。则能见机。三昧令佛见。故云闻有人言也。先因游戏来入此宅者。有二义。一者初发心时。卽名为出。未登不退。仍起见思。故云游戏来入此宅。二者理性本净。非三界法。因无明故而起戏论。妄有生死。故云游戏来入此宅。稚小者。大善未著也。无知者。痴惑所缠也。惊入者。大悲起应也。
(丑)二颂舍几用车譬二。初颂舍几。二颂用车。
(寅)初颂舍几。前法合中。但合劝门。今但颂诫门。亦互显也。
方宜救济。令无烧害。告喻诸子。说众患难。恶鬼毒虫。灾火蔓延。众苦次第。相续不绝。毒蛇蚖蝮。及诸夜叉。鸠?茶鬼。野干狐狗。雕鹫鸱枭。百足之属。饥渴恼急。甚可怖畏。此苦难处。况复大火。诸子无知。虽闻父诲。犹故乐著。嬉戏不已。
前四偈半。颂诫门拟宜。后一偈。颂不得也。方宜者。拟以大教逗其宜也。告喻者。卽是诫门说众患难也。恶鬼毒虫句。总立所烧。卽利钝十使众生。灾火蔓延三句。总明烧势及以烧相。毒蛇等二偈。广明所烧。杂列利钝诸使。不复次第。此苦难处二句。卽是况结。三界因果。已不堪处。况又起五浊耶。诸子无知。卽是无大乘机。不肯信受。子旣深著见思。嬉戏不已。父诲所不能化。卽含有息化之意。
(寅)二颂用车三。初颂拟宜三车。二颂叹三车希有。三颂适子所愿。略不颂知子先心也。
(卯)今初
是时长者。而作是念。诸子如此。益我愁恼。今此舍宅。无一可乐。而诸子等。耽湎嬉戏。不受我教。将为火害。卽便思惟。设诸方便。
初一偈。明拟宜意。次一偈。明用小之由。由著见思。故唯施小。次二句。明用小之意。若不用小。则大小并亡。故云将为火害。次二句。正思用小。
(卯)二颂叹三车希有
告诸子等。我有种种。珍玩之具。妙宝好车。羊车鹿车。大牛之车。今在门外。汝等出来。吾为汝等。造作此车。随意所乐。可以游戏。
初四句。颂劝转。次三句。颂示转。汝等出来句。重颂劝转。后一偈。颂证转也。吾能造车。卽是引己所证而明不谬。
(卯)三颂适子所愿
诸子闻说。如此诸车。卽时奔竞。驰走而出。到于空地。离诸苦难。
闻说。颂闻慧。奔竞。颂思修。驰走而出。颂见谛。到于空地。颂无学也。二颂舍几用车譬竟。
(丑)三颂等赐大车譬四。初颂父见诸子免难欢喜譬。二颂诸子索车譬。三颂等赐诸子大车譬。四颂诸子得车欢喜譬。
(寅)今初
长者见子。得出火宅。住于四衢。坐师子座。而自庆言。我今快乐。此诸子等。生育甚难。愚小无知。而入险宅。 多诸毒虫。魑魅可畏。大火猛焰。四面俱起。而此诸子。贪乐嬉戏。我已救之。令得脱离。是故诸人。我今快乐。
住于四衢。谓了了见四谛也。坐师子座者。宅主初在门外。犹有忧畏。故云立。今见子免难。方得无畏。故云坐。方便品云。今我喜无畏。卽此义也。又前是大机未会。故云立。今是小化已周。故云坐。立者冥利。坐者显益也。而自庆言者。得所化机。是故庆快。二万亿佛所。教以大乘。是故云生。中间小熟。是故云育。经此多时数数将养。故云甚难。善根尚微。故云愚小。妄惑所覆。故云无知。无知则起浊。起浊则招果。故云入宅。多诸毒虫二句。总述三界利钝之相。大火猛焰二句。总述三界八苦之势。而此诸子二句。明其起见起爱。不能自拔。我已救之二句。明其欢喜之由。是故诸人二句。结成欢喜之意。
(寅)二颂诸子索车譬
尔时诸子。知父安坐。皆诣父所。而白父言。愿赐我等。三种宝车。如前所许。诸子出来。当以三车。随汝所欲。今正是时。惟垂给与。
知父安坐者。索车时也。正同将说法华时也。皆诣父所者。索车仪也。正同此会咸以恭敬心皆来至 佛所也。愿赐我等三种宝车者。正请索也。如前所许者。执昔而疑今也。前云实有三乘。可随我欲。今旣斥为方便。必当别垂给与也。
(寅)三颂等赐诸子大车譬
长者大富。库藏众多。金银瑠璃。砗磲码碯。以众宝物。造诸大车。庄校严饰。周帀栏楯。四面悬铃。金绳交络。真珠罗网。张施其上。金华诸缨。处处垂下。众彩杂饰。周帀围绕。柔輭缯纩。以为茵褥。上妙细氎。价直千亿。鲜白净洁。以覆其上。有大白牛。肥壮多力。形体姝好。以驾宝车。多诸傧从。而侍卫之。以是妙车。等赐诸子。
初二句。超颂有车之由。次六偈半。皆颂正明车体。后二句。追颂标章。略不颂心等。然车等子等。则心必等明矣。屋盛物曰库。可喻六根具一切法。地盛物曰藏。可喻诸行具一切法。又阴界入等具一切法。可喻以藏。约理如地故。道品六度等具一切法。可喻以库。约修如屋故。其实一一法中。具一切行及一切法。一一行中。具一切法及一切行。故名库藏众多而大富也。性具诸法。总名众宝。从性起修。名之为造。子多行多。车则随多。名之为诸。一一车体。无不高广。名之为大。又须示方知。子修名造。以 性泯修。造还本有。乃车体也。庄校下。皆具度也。初四句如前释。真珠罗网二句。卽颂幰盖。慈门非一。犹如网孔。一一孔中。皆一真珠。如众慈门。并称于实也。金华诸缨二句。卽颂垂诸华缨。以明众机徧悦也。众彩杂饰。明垂化之处。设应不同。周帀围绕。明摄物之宜。无所阙少。柔輭缯纩。卽颂婉字。以为茵褥。卽颂筵字。上妙细氎四句。卽追颂重敷二字。意显种种事禅。并卽实相。不同凡小杂诸烦恼。故鲜白净洁而上妙也。大白牛如前释。傧从。卽仆从。余皆可知。
(寅)四颂诸子得车欢喜譬
诸子是时。欢喜踊跃。乘是宝车。游于四方。嬉戏快乐。自在无碍。
乘中道妙慧。横游四种四门四种四谛。竖游四十一位。证于究竟常乐我净四德也。初颂立譬竟。
(癸)二颂法合二。初颂合总譬。二颂合别譬。
(子)初中四。初颂合长者。二颂合五百人。三颂合家宅。四颂合火起。
(丑)今初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众圣中尊。世间之父。
我亦如是句。颂合位号。下二句。颂合名行。兼叹德也。
(丑)二颂合五百人。兼得三十子义。
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深著世乐。无有慧心。
一切。指三界五道也。三十是缘因子。一切是正因子。
(丑)三颂合家宅。兼得一门义。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丑)四颂合火起
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初二句标。次二句释。后二句结也。初颂合总譬竟。
(子)二颂合别譬四。初颂合见火。二颂合舍几用车。三颂合等赐大车。四颂合无虚妄。
(丑)今初
如来已离。三界火宅。寂然闲居。安处林野。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初一偈。颂合能见。正由寂然在王三昧。寂而常照。故能见也。次六句。颂合所见。后二句。颂合惊怖入宅。
(丑)二颂合舍几用车二。初颂合舍几。二颂合用车。
(寅)今初
虽复教诏。而不信受。于诸欲染。贪著深故。
初一句。颂拟宜。第二句。颂不得。后两句。释成不信之由。兼含息化之意。
(寅)二颂合用车
以是方便。为说三乘。令诸众生。知三界苦。开示演说。出世间道。是诸子等。若心决定。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有得缘觉。不退菩萨。
初二句。颂合拟宜。次四句。颂合叹三车希有。后六句。颂合适子所愿也。若心决定。总颂三乘驰走之位。具足等四句。别颂三乘争出之位。不退义通。兼前三教。二颂合舍几用车竟。
(丑)三颂合等赐大车二。初颂合等赐。二颂合欢喜。略不颂免难索车。
(寅)今初
汝舍利弗。我为众生。以此譬喻。说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语。一切皆当。成得佛道。
此先颂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乃至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合心等也。
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于诸世间。为无有上。佛所悦可。一切众生所应称赞。供养礼拜。
此卽颂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合车体也。
无量亿千。诸力解脱。禅定智慧。及佛余法。得如是乘。
此追颂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合有车之由也。初颂合等赐竟。
(寅)二颂合欢喜
令诸子等。日夜劫数。常得游戏。与诸菩萨。及声闻众。乘此宝乘。直至道场。以是因缘。十方谛求。更无余乘。除佛方便。
初七句。正明各得大乘法喜。后四句。结成劝信也。日夜者。初得佛知见中道智光。如日。余无明在。如夜。自得中道智。如日。慈悲入生死。如夜。常行二法。故言游戏也。广化三乘。同得一乘。故言与诸菩萨及声闻众乘此宝乘。此乘圆顿。无委曲相。故言直至道场。次结成唯一无三因缘可知。三颂合等赐大车竟。
(丑)四颂合无虚妄
告舍利弗。汝诸人等。皆是吾子。我则是父。汝等累劫。众苦所烧。我皆济拔。令出三界。我虽先说。汝等灭度。但尽生死。而实不灭。今所应作。唯佛智慧。若有菩萨。 于是众中。能一心听。诸佛实法。诸佛世尊。虽以方便。所化众生。皆是菩萨。
初四句。先定父子天性至情。卽是颂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也。次四句。卽颂初说三乘引导众生也。次十四句。卽颂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也。
若人小智。深著爱欲。为此等故。说于苦谛。众生心喜。得未曾有。佛说苦谛。真实无异。若有众生。不知苦本。深著苦因。不能暂舍。为是等故。方便说道。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灭尽诸苦。名第三谛。为灭谛故。修行于道。离诸苦缚。名得解脱。
此超颂众生不尽能受大乘之法。故佛以方便力。为说生灭四谛也。苦本。卽集谛。方便说道。犹云方便说言。第三谛。卽灭谛。余可知。
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佛说是人。未实灭度。斯人未得。无上道故。我意不欲令至灭度。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此追颂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也。但离虚妄者。离见思也。一切解脱者。如来大涅?也。未实灭度者。变易生 死尚在也。无上道者。一切种智也。法王现世。为安众生。许三与一。宁有虚妄。重颂竟。譬说周四大段中。初正譬开三显一。有请。有答。答中有三。初发起。二正譬说竟。
(辛)三劝信流通。信者。信佛说不说也。劝者。劝可通不可通。有此二义。故言劝信。文为二。初标两章。二释。
(壬)今初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在所游方。勿妄宣传。
初四句标说不说者。我此实相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也。若四十余年。未是说时。若五千未退。则不说也。次二句标可通不可通者。勿妄宣传也。恶者强说。令其堕苦。善者不说。悞其得乐。大悲愍恶。则不宜通。大慈念善。则应可通也。按此文。佛嘱身子若此。卽与日月灯明嘱妙光同。至于身子先佛入灭。不过小机所见耳。今日得闻法华。未始不仍是身子流通力也。
(壬)二释为二。初释可说不可说。二释可通不可通。
(癸)今初
若有闻者。随喜顶受。当知是人。阿惟越致。若有信受。 此经法者。是人已曾。见过去佛。恭敬供养。亦闻是法。若人有能。信汝所说。则为见我。亦见于汝。及比丘僧。幷诸菩萨。斯法华经。为深智说。浅识闻之。迷惑不解。一切声闻。及辟支佛。于此经中。力所不及。汝舍利弗。尚于此经。以信得入。况余声闻。其余声闻。信佛语故。随顺此经。非已智分。
此正明如来利益世间之相也。通论三世利益。别论令二乘入信。初一偈。是观现在益为说。梵语阿惟越致。此云不退。次六句。是观过去善为说。次六句。是观未来善为说。下文云。若深信解者。见佛常在灵鹫。卽此义也。次四句。结上起下。如来观彼深智三世利益。是故为说。浅识不解。则不为说也。后三偈。正明二乘由信得入。非已智分。实得阿罗汉。必信佛语。故智力虽弱。亦可为说。若五千增上慢人。佛则不为说矣。
(癸)二释可通不可通又二。初约大悲门。莫为恶说。二约大慈门。应为善人说。
(子)今初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计我见者。莫说此经。凡夫浅识。深著五欲。闻不能解。亦勿为说。若人不信。毁谤此经。则断一切。世间佛种。
此经所诠。纯谈实相。以实相印。徧印诸法。故使纤善微解。同成缘了。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全经虽是以《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
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之漏已伏断无余,再也不会产生愚昧者日夜缠身的烦恼,已证涅槃、以涅槃为己利,三界如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疑结、见结、取结、嫉结、悭结、无明、爱、取等结缚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具体一点说
西晋时蜀郡的沙门静生,出家后以苦行著称,做了蜀地的三贤寺主,诵读法华经。每当诵经时,常感动老虎前来倾听,等读完之后才走。又常常看见左右四个人侍候着他。年纪虽然衰老了,但更加努力精心读经书。一直到死。
《法华经》到底在讲什么呢?其实,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大家如果懂得《法华经》的八个字,那你对于这一部《法华经》,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那你大概就会能够了解《法华经》在讲什么,对于一位大乘佛弟子来说,它给我们的修行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启发。
妙法莲华经全文共八万余字。《法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
我们开始学习《妙法莲华经》。这部经的经本本来是应该人手一册都是有的,可是在库房里面没有翻出来,下次我们就可以找出来,每人拿一份经书。要有这个经书可以打开看,没有的话可以看投影。今天主要是了解一下《妙法莲华经》基本的、大概的概念。在座大家以前读诵过这部经的多不多?有没有?读颂过没有?肯定有人读诵过。甚至就是看过别的大德解释
大家以后每天诵《妙法莲华经》,诵的方法。诵和学,学——你下来还要用点时间去看看注解的书,平时要思维一下。那么诵呢,我个人给你们推荐一种方便,其实也是观音菩萨的方法了,就是说你诵经的时候,要一边诵一边听自己诵。这其实就是在开法会,好像有佛在给你讲法,你在听。事实上也可以说你是在转动《妙法莲华经》的法轮。《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乃是万经之王于众经中最为其尊,是诸经中王,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末学才疏学浅。愿意和大家一起研究学习这部亿万劫难遇的经王和大家一起学习……疏漏和不足之处大家见谅 本着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的原则……与大家共勉。
「四安乐行」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就是说修持《法华经》,能获得四种安乐:一、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有了这四种安乐行,才能安住在慈悲喜舍中。经言:「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佛陀开示我们,身体要远离杀、
佛教无先天命运之说,佛教讲业力。我们这一生之所以顺利或障碍,与我们过去生所种的福或所造的罪有关;未来我们是否顺利或障碍多少,与我们现前所作所为息息相关。因此,即使是过去的业已造成了现在的状况,但通过修正现在的身口意,未来仍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也是
据一般佛教徒所说:释迦牟尼佛当初开悟的时候,本来是想转根本法轮,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可是这种高深的至理,一般俗耳是很难听得进的。因此,这才不得不方便权巧地从基层方面著手,先讲小乘的《阿含经》,然后从小乘进入大乘而说方等诸经,更进一步地讲《大般若经》。这些都是进入大乘实教的方便,最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
法华经第一〈序品〉:叙述演说这场法会的缘起,是本经的总序,佛陀说《无量义经》之后,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天上散种种妙华,佛陀的眉间放白毫相光。弥勒菩萨于是发问,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过去诸佛宣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前,皆现此瑞相,并举过去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为例,暗示佛陀说此经之殊胜,
佛陀举「药草」的譬喻,主要在阐明生长类型虽不同的三草二木,即:小草、中草、大草、小树、大树,却同受一雨之滋润;意即众生根机虽然有别,但佛法能让他们皆归一味平等的一佛乘。药草喻五乘种姓之众生,众生依佛陀教化以修行证果,犹如草依土地、雨水以滋养生长。药不必皆是草,如:金石等药是;草也
穷子喻是妙法莲华经的第四品。在座上听闻《法华经》的四大声闻,即须菩提、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听到「三界火宅」的譬喻后,渐渐理解,佛陀出于此世间真正的意义,是在于「开三乘显一佛乘」的慈悲与智慧,乃藉长者穷子的譬喻,对佛陀述说他们理解的情形。
火宅喻,又称「三车火宅喻」。三车是指:羊车(小车)、鹿车(中车)、牛车(大车)。佛陀以巧妙宣说「三界火宅喻」,于譬喻中广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开三显一」的道理。有一个长者的小儿、小女们正在房中嬉戏,房子突然起火了,长者叫道:「快点逃出去呀!房子起火了!」孩子们正玩得有兴致,不相信房
这部《妙法莲华经》的五字经题,可说是包含了全部宇宙的真理,总摄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包括五千五百卷经的精髓。如果展开来详细的解说,就是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的浩瀚典籍,也无不尽在其中。何谓「妙」?不可思议叫做「妙」。妙法,指全经所说的教义(法)是甚深微妙的。当初智者大师讲说《法华经》的时候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略称,全经的主旨在宣扬究竟的佛乘。了解此乘的绝对、圆融,即可理解人人本具的佛性;它不为世间烦恼所污染,如同生长在浊泥的大白莲华清淨芬芳。这部经约成立于西元前一世纪至西元一五〇年时的印度,属于大乘佛教初期时所编纂的重要经典之一。《法华经》传入中国后,在隋朝智顗大师的大力弘扬下,依此经创立了中国
善士问:请问法师,《法华经》曾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该如何理解?达照法师答:本来佛说,前面的佛讲过二乘和三乘。二乘就是大小二乘,或者声闻乘,缘觉乘叫二乘;有时候声闻乘叫小乘,缘觉乘叫二乘,菩萨乘叫大乘;有时候声闻、缘觉加起来都叫二乘,菩萨叫大乘,加起来叫三乘;有时候把人天乘加进去叫五乘。这个乘都不同的。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另称《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三卷十四品。主要内容是,叙述毗耶离城居士维摩,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
苏辙在苏门三杰中被称为“小苏”,是苏轼的弟弟。他熟读《楞严经》,并有相当深厚的佛法修证功夫,他写有一首叫《春尽》的诗:“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箫起灭中。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
阿难!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皆悉不能如实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萨。这里提到一生所系菩萨,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大乘善根具足入正定地的菩萨,承佛慈力所加,于佛所说甚深法要,无所畏惧、不生疑惑,堪任受持。大乘善根成熟的菩萨有什么好处呢?佛所说
惠能大师,唐代高僧,广东新兴人。大师出生时,有两位梵僧专程来到他的家中,为他取名“惠能”,并道出名字的寓意:“惠,以佛法惠施众生;能,能做佛事。”大师一生艰苦卓绝,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充满智慧与传奇。《六祖坛经》记载了六祖大师的重要人生经历和思
弟子发问:《六祖坛经》中讲到“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两处的念指啥?有啥不同?恳请师父慈悲开示。大寂法师答:意根起念,是妄念纷飞,真如自性起念,是净念相继。
《六徂坛经》也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为《坛经》,是由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口述,大弟子法海禅师集录而成的。共分十品。是中国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著作。本经也被视为禅宗典籍中的无上宝典。
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宝本四个版本,虽然内容稍有差异,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祖师语录集,《六祖坛经》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翻开《坛经》,其中精美绝伦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譬喻。
佛说一切法本无有定法,若有定法,即非佛法。因为法无定法,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是经过各种苦修等才能成道的。禅宗的祖师大德们,如达摩祖师、六祖慧能大师、黄檗、临济宗师、憨山及近代的虚云禅师等,并没有修过一般的佛法,不也都成就大道了吗?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