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讲义 机缘品三

  怡僧法师《六祖坛经》讲义 机缘品三

  上节课我们讲的是法达法师诵法华经,六祖大师又开示不是法华转,要转法华,不要执着到文字上,要明白佛法的义理;佛法是指的正觉,觉悟。觉悟从哪找呢?不是从文字上找到,是通过文字指向我们心,觉悟在心,不在经上。经是路,指示我们去觉悟,觉悟在心。所以,学佛我们要修行不能离开经书,从经书上还不能执着在文字上,要明白意思,要解悟佛经,然后取向心地,才能认知到觉悟呢。我们继续讲,还是机缘品,下面是智通法师这个公案。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上节课的法达法师求法的公案,今天讲的是智通法师。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寿州是隋唐时代的所属的一个县,民国时期把州改成县,就是现在的安徽省寿县。智通法师就是安徽寿州的人,他看楞伽经有千余遍了很多了,而不会三身四智。其中楞伽经讲的三身四智是什么道理。去问六祖大师。首先我们要明白三身四智是什么,从法相上三身是指的法身化身报身;四智指的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我们要知道大圆镜智是怎么来的,是第八阿赖耶识所转的,平等性智是第七末那识,我们执着我的末那识转成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是第六意识,我们第六分别意识所转;成所作智是我们的前五识眼耳鼻舍身,这五识所转成所作智;我们修行是干什么?修行就是转识成智呢。识是什么?是我们分别意识造作。我们平常的识从哪来?从我们的分别意识造作来;分别造作从哪来?从我们每一个妄念生出来。所以修行要找到根,识起不来,我们的妄念妄想生不起来,我们的三身我们的本体,我们的佛性觉知觉性就显现了。所以三身四智在唯识法相谈得很多。智通法师看楞伽经看了千余遍,理会的有疑惑。礼师求解其义。顶礼六祖大师问其中的意思。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三身是一体,这我们前面也讲过。智通法师为什么不明白呢?他把三身看成本体了,看成三样东西了,他看成相了,没有看成体。一体它有三用。清净本体是我们的本性,也是我们的觉性佛性;圆满报身是我们觉性产生的智慧;所以说圆满报身汝之智也。智是用。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都是从自性出来的。智慧和行持。行是什么呢?所有的佛的思虑思维,所有的慈悲法相,万行,他从哪来的?佛的智慧和行都是从本体来的,清净法身本体。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六祖大师说,若离开本性离开我们的本体说三身即是有身无智。智通法师不明白三身的意思,就是因为他把三身离开本体去看了,看做用了,所以不明白。六祖大师说了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就像我们平常修行只看识不看性。怎么看识呢,我们不断地念诵以为究竟,其实念诵它不究竟。为什么不究竟?因为它是相,都是从我们的分别妄想,最初是妄念生起来的,只不过在我们妄念当中是个正念。这个念还是归于一个相,这个相它是生灭的。可是我们要见性成佛呢,我们要了生死,从哪来?还是从这里来。就是从识上,从我们的妄想当中,我们的心一个,本体也是一个,我们的本体迷了,迷到妄想当中了。就像上次有个居士和我说:有个禅师和弟子说,“众生无佛性”。释迦牟尼佛说的,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无明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不能见性不能成佛。。。每个人都有佛性。为什么禅师说众生没佛性呢?怎么和释迦牟尼佛说法不一样呢?违背了!所以禅宗的祖师都是见性的,他们看佛法不是我们的文字,是真正他们彻悟了。为什么说众生无佛性也对呢?释迦牟尼佛说的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有佛性,不冲突,佛说的我们都有觉知,都有觉性;可是到了众生这个觉性都变成迷的,变成妄想了,从实际看呢,他就没有觉性了,他在迷的当中哪有觉性呢!看你怎么讲!众生如果有佛性他就觉悟了,众生在迷的当中,他就不觉悟。这是说的一个现象和一个本质。本质上都有佛性,妄想也是把我们觉性迷了,从现象上说他还没觉悟呢,他没显示出佛性来,所以把现象和本质分开来看就不矛盾了。你要把现象和本质在一个角度去看就矛盾了。所以三身四智也是这样去理解,修行也是如此。烦恼及菩提。怎么能达到烦恼及菩提呢?烦恼就是烦恼,菩提就是菩提,实际他‘性’是一个,他‘性’没变。性是什么?你烦恼也是用你心烦恼呢的,你觉悟也是用你心觉悟的。你心没变呀,心还是一个。所以转识成智也不是说我们有个识可以转成智,没有!放下识就变成智了,不妄想我们就觉悟了嘛,不妄念我们就不随着境转了。所以离开体和用要混淆了,分不开体和用他就糊涂了,想不明白,也明白不了。三身四智也是如此。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另外说这个三身,离开这个本身就说这个三身的现象。就像我们好多寺院大殿里面有三身佛。像广济寺大雄宝殿里面,中间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东边是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大殿上的手印不一样,如果我们把大殿上当成三身,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那就错了。那是表法呢!清净法身是无相的,不是打着毗卢印就是清净法身,清净法身看不到的,那是本体。人们说怎么解释看不到呢?就像我们每天在用电,现在我们灯亮着呢,没有电他亮不了。这个电我们能看到吗?看不到,只能看到电线,最根本的就是电线了,再延伸就是电灯,空调。。。这些电器。清净法身也是,指的性---本性,我们心的本性。圆满报身表示智慧,他的四智。这个智也是从本体显现出来的。释迦牟尼佛的千百亿化身是度众生,这种行也是从本体出来的。要体用分开就明白了。智通法师不明白是因为体用没分开。把清净本体也看成相了。这误差就大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后面在谈的深一点,三身四智,初开始学比较难理解一点,可是佛法不真正这样去学,不去这样深入,你永远不知道体和用。往往我们的修行都说在‘用’上,在‘用’上修行。‘用’还是自己的我只境界,我执我见的境界上,在妄见的潜流当中用,去修行。在这个禅,有人经常问了:师父我说修净土的,不知道禅是什么,我是修秘法的不知道禅是什么?他老不明白,禅宗密宗净土宗各有各的宗派,各有各的修行,实际不是,禅是有代表性的,代表心,也是代表不二法门,最上乘。你在其他地方听不到最上乘这一说,小乘大乘哪有个最上乘呢?禅他就是延续了佛的一个最上乘。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奢尊者传承下来的一个最上乘。那个最上乘哪修行呢?就在本体上修行呢,在用上修行的,最后还要归到本提上去修行,没有在用上能解脱的,没有!所以在迁流的妄想和我们的种种念当中修行相当中修行,是在熏吸!你像我们念佛持名诵经,种种的行持,还有我们的威仪,持戒,我们本来是散乱的,不规范的,贪嗔痴的种种造作,现在用这种行持改变了我们的习气。把坏的习气好比是打麻将,或者唱歌跳舞的习气,改变成诵经了持名了。这还不是究竟。究竟是要归了本体才能见性呢,你要舍掉妄想妄念才能达到究竟。就像前面我们讲过的,我们怎么修行呢?无念念即止,有念念成邪。人们经常是打坐怎么妄念这么多呢?不打坐他不知道,一打坐他知道,哎呀,我的妄念妄想这么多,挺邪恶的。怎么制止他呢?你在妄想当中就制止不了,只有你放下。有句话叫:歇即菩提,歇下来,也就是让我们放下。你放心你的尘劳妄想和妄念,就不用修嘛,这个修就是放下。人们不知道,用一个造作去放下另一个造作,那不可能。你用我这个念,执的念,认为是正念,确实是正念,在妄念当中的正念,用这一个统一的正念代替另一个妄想的念。可是你这个年生起来了,随着你妄想还在生。我们打坐的时候知道,你观心关注的时候,你就不能生起念来,只要你生起一个念,后面接连不断,就像水一样很难斩断,抽刀断水水更流,水是斩不断的,所以你停留,你的妄想从哪来?水从哪来?就像水龙头有个开关,你把水龙头开关关了,水就不流了;水龙头开关不关,下面的水怎么挡,它还在流。念也是,只有让我们注意集中关注,在关注当中,不在念当中,这迁流不断地念他才能停止呢。所以说无念。无念不是入了定境那种没有知觉,要有觉知而不要妄想妄念,不生起那种妄念,用这个才能平息,这样你才能归到本体,才能见性,性就是本体。我们要见佛,念佛在哪?佛是本体无形无相的,是我们的正觉,正等正觉。如果把佛当成相当成用去求,我们去见,就像金刚经上说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释迦牟尼佛早就说过了,般若经典处处提到处处说到,就怕我们信邪了,把佛当成用了。显出的相了。那个没有究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呢?我们能看到的,能想象到的,它是生生灭灭的。看,你闭上眼睛就看不到了;想,那麻药针一打你就不想了,昏厥了。所以要把生灭相当成本体去修行,这就是外道的修行,不能成正觉,不能觉悟,正好与道相违,与觉性相违。为什么说,我们这么多都在相上修行,不稀奇,千百亿万劫,千生万劫的习惯,人们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相,所以把相当成自己,把所执的相当成我们的父母一样,最宝贵的,最不愿意舍弃的,是我们每个众生的习性,那是习性,在相上修行一直是这样,我们延续的这种修行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相上的一种规则,从哪去引申他们呢?你不能说打乒乓球让他们觉悟吧?和这个联系不上,或者羽毛球游泳,都联系不上,它总得归到一个和经有关系的,和我们觉性有关系的相上,所以就诵经持咒持名,这就接近我们的心了。可是不能把这个当究竟,出了最上乘人们以为是究竟。你到了真正最上乘法德时候,那个就不叫究竟了,要进入实相,就像念佛一样。四种念佛: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相念佛,这三种念佛目的是干什么呢?目的是为了实相念佛。把你狂乱的心统一起来归到无相无念上。这才能见性呢,才能找到佛呢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六祖大师说了,听我偈说,给你解释,自性具三身。我们的清净自性,本来具足三身,坛经里面说了: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具足万法。一切万法都是我们心生起来的,都是从自性产生的,人们往往追逐于万法,不知道它的根源,就像我们想让灯亮,你不去接电,离开电灯亮不了。就像比喻我们修行一样,天黑了,天热了,空调开不了,热得不行,你搬着空调和灯,没有找电线去,你找根绳子接,他亮不了,空调也冷不了。。。你要找到电。所以我们修行也是,想修行你得找到心。找到你造作的心,妄想的心,然后把这个心放下,放下你的造作妄想,你就找到觉了。找不到地方修行这叫外道的修行,也没有错,他只不过觉悟不了!没修福报。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自性发明的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从我们的本性来的。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一般我们修行就像过去道家的修行,还有以前儒家的修行,一说修行,我要离开烦乱的人间,我要去深山里面去养心、静心;从古到今都是这么一种理念,去修行都是这种取向,找环境去修行,大街上热闹嘈杂,我要去山里面没有声音的地方去修行。一般人都是这样换个环境。最上乘法什么叫顿悟呢?不在环境当中修行。所以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我们烦恼从哪来呢?从眼睛来耳朵来,眼睛看到了美色起贪心了,看到美食也起贪心了;耳朵听到别人说对我不利的话起了嗔恨心了,别人说了阿谀奉承的话,我们起了骄慢心了;这个毛病在哪呢?先把眼根斩断耳根斩断,我不见不闻我心也不烦,一般人们都是这样。可是这断不了烦恼,这只能调节,看不到听不到感受不到,能保持我们这个状态。可是当你看到闻到的时候一样烦恼。所以真正的修行不离见闻缘,不要斩断你的眼根耳根,为什么不要斩断呢?你既要看到又要闻到,实际看和闻和你烦恼没关系,关系在哪呢?是你的贪著,你不贪着看到闻到照样没关系,照样不迷。所以知道我们的清净本体是不迷的,守住我们的本觉,不要去妄想造作,就是不离见闻缘。照样能超然登佛地。这是最捷径的方法,也是最究竟的方法。释迦牟尼佛说过四依法。我们学佛的人,每一个人都必须知道四依法,如果不知道四依法,你不知道怎么去看经书,不知道怎么听讲座,更不知道怎么去识别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伪佛法。四依法是:依法不依人。我们听闻的是佛法,不要找人去,不要看人这个是男的这个是女的,或者老的少的,我们听的是法看的是法,也不要看经书从哪来的,这个经书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是这个人著的还是那个祖师说的?我们要看他的法正确吗!不要依人。还要依智不依识。依智是什么?我们的智慧。智慧从哪来的?从清净本体来。识是什么?分别造作,就是本体出来的,妄想造作,我执我见的分别,这种意识。好比是有的经书我们领会了,领会是从我们的观点领会了,那就没有领会到佛法的精神内容。就像地藏经里面说的,南阎浮提众举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一听到这完啦,咱们这娑婆世界没一个好人,没一个好东西,都是冤亲债主。为什么?举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地藏经上说的呀,释迦牟尼佛说的呀。。。你要这样领会就错了。释迦牟尼佛还说了,南阎浮提众生都具足如来智慧德相。都要成佛,那这不是矛盾?那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所以要依智不依识。地藏经上说的无非是罪无非是业是你的妄念,是你分别造作的识。释迦牟尼佛觉悟的时候菩提树下说的是,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无明妄想而不能证得。说的是本体,所以离开体和用全混淆全乱了,所以依智不依识,所以说依本体不要依识智是智慧,代表本体的正用。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说的经典不是都是了义的,三藏十二部根据众生的根基一步一步去教育去引导,有的经典说的是不了义的,不了义的是善法,小乘法也不是了义的,大乘法也不是了义的。法华经上说了,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那个三乘从哪来呢?是人们的思想不一样,觉悟不同,是人们根性不同,所以出来三乘。真正的了义就一乘。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就是指的见性这个一佛乘,说的是实相。释迦牟尼佛说法 49年,22年说的是般若。般若经典,所以的三藏十二部,般若经典代表的就是了义。都说的本体。你看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的什么?说的本体。地藏经,弥陀经都说的有相,这个根据众生的根基不同而说的法。所以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六祖大师说了,我今为你们说谛信永无迷。呀。你知道本体,知道本体上怎么去见,见这个本体永远不会迷的。你要在相上用上去找,那就迷了。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不要学那些不懂见性,不懂佛法这些人每天在痴求,一痴求就跑到用上了,跑到相上了。每天说的是菩提菩提,说的佛法佛法,不知道正觉在哪!正觉不在相上,在你的心地。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智通法师恭敬地启请六祖大师说: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智通法师不明白四智的原因,是他不明白三身,不知道本体。如果知道本体知道用,四智也就明白了。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如果离开三身了,法报化三身,另外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要离开真正的本体三身去说四智,那就谈不到觉悟了。只是上谈到相而且是幻,所以明白不了。所以叫有智无身。有智无身那就起不了作用了。即此有智。还成无智。这样谈的智是没有智的智,这样的智不是真正的智慧,不是佛法讲的智,那个智是假名了。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实际今天讲的非常深奥,有的人听不懂。没学过唯识法相的,这个名词概念很陌生呀。实际真正明白佛法,你不明白四智,不知道识和智,那也就不懂佛法实际整个佛法就是讲这个。我们眼耳鼻舍身前五识,第六识分别,执着我执的第七末那识,还有第八阿赖耶识含藏识所藏我爱之藏,很深呀。八识规矩颂专门讲这个。所以听不懂的居士们熏吸一下,不要认为佛法没有意义,是你听不懂;因为什么?也不怪你,谈到三身四智了,八识七识,六识,前五识非常深奥,那得有一定佛学基础的。八识规矩颂先学了,百法明门论学了,谈到三身四智一下就明白了。谈不到这个就像听天书了,所以不要认为佛法没意思,是你没深入。这里智通法师因为他读的经不一样,不是法华经不是地藏经也不是弥陀经,他读的是楞伽经呀,楞伽经是专门讲八识的,三身四智的中心内容,非常深奥,所以这段文讲到这段公案非常深奥,明白了这个你知道怎么修行了,修行的转识成智是什么位上转呢,是因上转果位上转呢,这上面讲的非常彻底。我们可想六祖大师连我们也不如,他没有学过文字呀!加减乘除,偏旁部首。。我们从小学文字呢,六祖大师没学过呀,那是彻悟的人直接看三身四智了。读了千余遍楞伽经,这么高深的法师问六祖大师,六祖大师几句话说明白了。我们有文化,每天在学佛,看过楞伽经没有?学过八识规矩颂没有?百法明门论看懂了没有?那都是天书,学什么佛法呢?那都是教理涉都没涉及到,谈到本体了,最上乘法了,简直是不是从天到地了,差距非常大,看不懂听不懂,种善根了,所以这个基础很深的,才能谈到这个。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讲到智首先我们得明白识,智从哪来?识转了才有智。我们有没有智?有没有?应该有,现在还没有呢。(众笑)以后会有的!首先知道大圆镜智性清净。大圆镜智他的本性是清净的,真如自性,迷诸尘染,清净圆明,洞彻内外。如大圆镜,洞造万物,所以说大圆镜就是性清净本体。清净本体无有染著。照彻内外。所以比喻成大圆镜智。怎么能大圆镜智本体清净呢?它相对的是第八阿赖耶识。我们平常消业怎么消呢?怎么去消我的业障呢?修行诵经。。业障在哪呢?业障都在第八识里面呢。谈到第八识我们要明白前五识:我们的眼睛看到景象,看到外边要起分别,‘我前面坐的人是红衣服还是蓝衣服,有一个辨别能力,我们活着的人眼睛看到了,那死的人也有眼睛,能看到但是没反应了。眼睛要分别前面对照的形态,是人还是物体,是路还是水塘,还是建筑物,总有个分别,这个分别是什么?就是第六意识在分别,这个分别另外把它放出来就变成两个了。我们眼睛看到前面分别出景象来,物体来,是我看到了,不是别人看到了,他加了一个分别意识,这是第六意识。耳朵也是,谁听到了?‘我’听到了,是哭的声音还是笑的声音。这是耳识加了分别意识的第六意识;吃东西我们看到馒头米饭炒菜,我们辨别好吃不好吃,甜的咸的,也是舌识在起反应,再加第六意识分别;身体呢,暑天非常热,冬天非常冷,穿的衣服舒不舒服,这身体的感觉也加了第六分别意识。眼耳鼻舍身,这是前五识,它本身有一种分别,再加上第六意识‘我’的造作分别,还有第七末那识专门执着‘我’的,他也叫染污识,一切我们的思想行为加上我执,他就被染污了。所以也叫染污识。我们所要看到想到做到的一切业最后归到哪了?归到第八阿赖耶识。第八阿赖耶识起什么作用呢?起含藏的作用,就像个仓库,他能收藏,就像录像机一样,把我们所有的所看到的所做的一切,你看到你感觉的都有思想,最后都归到第八阿赖耶识。第八阿赖耶识有三个作用:能藏,所藏,还有我爱之藏。能藏是所以我们看到的做到的想到的,就落到第八阿赖耶识,还有我们过去的印象也在,还有我们执着的偏爱的,我喜欢的,我爱的都在里面,所以它有三个功能,能藏所藏我爱之藏。我们平常造作起反应在哪呢?关键的一点就是第七末那识,它是执着‘我’的,和你无关肯定不执著,所以的一切都和‘我’有关。所以要执着。我们修行修什么呢?关键就是‘我执’,我只不破,那前五识,第六意识还有第八阿赖耶识,都被染污了,加上我执,他的习气就出来了,贪嗔痴就出来了。为什么我们要念佛,要打念佛七呢,参禅要打禅七呢,‘七’实际就指的是第七末那识。不是来个7天吧,7天吉利。。不是的那个。所以所有的法相都是表法。表的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被染污的就是第七,首先要破第七识。四禅八定修到头,四禅到八定修到头非想非非想处定,最后要破我执,破了我执没有了,就归到灭静定了。灭就是灭了我执了。破了我执就不被烦恼束缚了。阿罗汉为什么能了生死呢?为什么解脱呢?他破了我执了。所以知道前五识:眼耳鼻舍身,第六意识分别意识,还有执着我的第七末那识,还有第八阿赖耶识能藏所持我爱之藏,所以我们行为的一切举动,从过去到现在至未来,都在阿赖耶识的范围当中,没有离开。人们说了灵魂,死了以后变成灵魂了,实际上我们人到了临终的时候,死亡的时候是第八阿赖耶识走了。他所有包容的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他包容着这些,我们思想造作,离开身体,再去下一个环境下一个生命在延续了。为什么要延续呢?因为我们有思想。有我们自己的思想,有这个思想就会反射出我们的境界来。就像我们人类都是共业所感。实际业在哪?在识。共识所感。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见识到的,物相、形态还有事物。人们说‘达成共识’嘛。都有一种共同的看法,共同的认为,所以体现了我们这种环境。打比喻狗和猫离我们也很近,每天在我们身边,它那个‘识’和我们不同。猫有猫的共识,狗有狗的共识,也有他们的语言,这个语言不是像我们说话一样,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怎么表达,他们也有沟通。在它们的共识下他们有另一种反射的环境。所以说我们的业因业果从哪来呢?因果从哪来呢?从我们的业来,业是我们的识,他在分别意识造作,不断的循环造作。所以因果不是阎罗王所能定论的,也不是佛菩萨定论的,因果是我们的业识所形成的。我们的种子种到八识天里面,人们说八识福田,你所做的一切你不种也在八识天里面。善的种子种到八识天里面,就产生善的果报;恶的种子进了八识天里面就生出恶的果报,这个是自然循环规律。不是哪个人去比喻的,哪个人去主宰的,谁都主宰不了,都是我们造作去决定的。知道了八识,我们怎么去修行呢?大圆镜智性清净。这个第八阿赖耶识转识成智,这个识转了以后就成了大圆镜智了。平等性智心无病。这个第七识我执染污识转成平等性质,是如来观自他一切平等,以平等性质随众生的根基示现开导,令众生悟正自性,平等性质是平等无碍的心体流露出来的,所以说描述他为平等性质。没有我执的分别以后呢,他看什么都平等的,有了我执看什么也不平等。有了我烦恼升起来了,什么都是违背我,什么都是给予我,所以我执升起来他就不平等了。转了我执他就平等了,为什么学佛要有个正知正见呢,有个正思维呢,就像我们平常的理念延续下来的,超渡冤亲债主,我经常提到了,不厌其烦的提,不提也不行,提到平等性质又得和这个挂钩了,你要把人都看成冤亲债主了,所有讨债还债的关系,又把我们自然运行的因果规律概念完全不同了。这个因果谁决定了?“冤亲债主决定了!”他不是业识决定了,所以冤亲债主的说法正好和我们八识里面相违背的。我们一切给予的冤亲债主,一切所得业识冤亲债主,这就错了!最后想象的就成了鬼了。是鬼在操纵我们。鬼操纵我们,谁操纵鬼呢?阎罗判官管鬼,最后就形成中国的思想理念了。中国的因果是阎罗王管一切。就像我们看到那个六道轮回图,最外有个凶的,比喻说阎罗王,他的嘴出来一个圆圈,周围是十二因缘里面有六道,这种说法是和佛经违背的,可是我们还在印呢,认为这个因果是阎罗王决定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这个引申就是冤亲债主一步步引申下来的。谈到末那识我执,如果你把一切的行为,善的恶的索取的所失的都归到冤亲债主,我们人变得我执更重了,自私更强了。就像儿女是讨债的,没有经济能力你要养育他们,父母是给予我们的,父母是还债的。如果变成这种关系,第七末那识我执就更重了,也导致我们的智慧没有了。贪嗔痴也增长了。根本性的理念也就决定了你的智与识,这叫转智为识,不是转识为智;修行我们要转识成智,不是转智成识。妙观察智见非功。为什么说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呢,见非功呢?如来善观诸法世相和共相,如来指的是我们的本觉,他善观一切法的世相和共相,每一个法里面有自相和共相,只有到了清净本体才能看圆满。圆满就是自相共相都能识别,和众生根性乐欲而已无碍辩才说诸妙法令众生开悟,叫做妙观察智。善观的是我们的自相和共相,和众生的根性乐欲。而能升起无碍的辩才,能说妙法令众生开悟。所以第六意识一转成智就有这个作用,所以描述为妙观察智。我们为什么不是妙观察智呢?我们用我执心去判断去分别了。他就看不到诸法的共相和自相,能看到我们我执的自相,所以他就不会妙观察智。我们真正舍去了第七末那识我执,我们真正的清净分别的智慧出来以后,他就是妙观察智,所以不加工用的,智能分别的。成所作智同圆镜。如来成就其本愿力所应做事叫做成所做智。我们现在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上做什么用?都是为我们第七末那识服务的,为我执去服务的,如果去了我执,我们第六意识变成妙观察智一样的时候,我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这就是他自己出来的本愿力,成应所作这个愿力。就像我们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孩子掉到水里,母亲不会考虑生死安危的。他不会考虑该救谁,她会奋不顾身,不会想就跳下去救孩子,这是我们本能的成应所作的事。因为什么她这样呢,因为那是她的孩子,他身上的骨肉和她一样。你自己掉到水里还要考虑要不要出来,那就成了傻子了。。。所以你自己掉到水里,不用考虑该不该出来,肯定不用考虑直接就出来了,赶紧求生。所以有了我执就变得不自然了,不那么成因所作了,有了我执要考虑,我救了你别把我掉进去,还要想救了你怎么能让人知道啊,宣扬宣扬,就变得不成所应做了。成所做智就像圆镜一样,照物不会篡改的,照黑的就是黑的,照白的就是白的。我们心要是这么亮堂,没有我执就这么亮堂。不会因为有‘我’产生间接关系以后,我在想着判断这个,从我执是那个篡改了就有误差了,认识问题就圆满不了。因我执而起思维见解,这就把我们所看到的所觉知道的圆满真相篡改了,所以无明就产生了。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后来人们有问题了,五八六七,五是前五识,六十第六分别意识,七是第七末那识我执的,五八六七怎么转呢?六祖大师说的明明了了。五八六七果因转。是什么意思?谁知道?五八识对果,六七对因,这么转的,所以佛法解释明白你就清楚了。前五识和第八阿赖耶识之果位上转,成佛的时候转,不是你成菩萨阿罗汉时候转,第六和第七识在因地就转了,成佛之前就转了。为什么?灭静定,阿罗汉入了灭静定,佛和阿罗汉都能入灭静定,灭静定破了我执了。所以第七末那识成佛前就转了,阿罗汉也能转,真正果位上转的就是前五识和第八阿赖耶识。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这只不过是什么呢,这是个名字而已。没有实性。为什么呢?转识成智怎么去转识成智呢?人们说怎么又跑出来一个修行呢!有好多人跑去找了,找怎么去修了,找怎么去转了,所以到了最上乘法一句话就解释明白了,无实性,没有意义,这是给你讲的,让你明白的,怎么转呢,烦恼即菩提,让你转什么呢?不用转,放下烦恼就成菩提了。你放下五八六七就见性了!还怎么转?再弄出个转来,又歪了!又跑到第七末那识了。越转越远了,离觉悟越来越远了。那成了邪见了。外道。所以但用名言无实性。但用它的名言,这个八识没有实体,见了性就转了。中间有什么?达到当下就行了,当下就离开妄想妄念了。离开烦恼了,你的本觉就出来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转了嘛!你学完再转,越转越远了。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真正你要转处能放下了,不留情。平常我们是留情的,我们把‘阿弥陀佛’念的妄想起不来了,‘阿弥陀佛’舍不得离开,离开‘阿弥陀佛’完了,这个不愿意舍。这不是说笑话,也不是毁谤佛法,确实如此。你这个念舍不掉,这个情还留着呢。‘阿弥陀佛’谁在念呢?还是我执再念呢,我相在念呢。真正要觉悟,无相无住无念。不留情要放下,最后这个念也要放下。虚空这个相都要放下,何况念!繁兴永处那伽定。如果这样了,永处那伽定。那伽定是什么?那伽是龙,比喻拟处处在,繁兴就是繁杂多起的意思,永处是常在的意思;龙就是潜在深坛里面,比喻我们的心不杂乱非常有定力。你到了深水里面你就感觉到,那个沉静,龙能在那里潜伏不动,而能示现神通变化。比喻我们的心离开杂乱,深入在定力当中,而且应用无碍,这样去行持,就像你处处在那伽定当中。

  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智通法师顿悟,马上明白了,因为什么马上明白了,知道启用了。他看了千余遍楞伽经就是不明白,就是没有真正的悟解,关键在画龙点睛,六祖大师一点明白了,知道启用了,马上明白了。顿悟。性和智,性是本体,智是本体之用。明白在性和智上了,马上说了一个偈: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智通法师明白了,三身本来是我的本体,我的正觉,都从体出来的,清净法身,四智呢是我本体出来的,离开烦乱的我执妄想的,显现出智慧来了。怎么显现呢?在五八六七上,五识八识六识七识上,不迷在妄想执着上。心平了就产生智慧了嘛。产生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修行怎么修呢?身和智运用圆融无碍,这是我们的体和用去运用无碍,真正圆融了。事合理要明白,事是事,理是理,事理要圆融了,那你的修行要达到这个境界了,应物任随形。做什么都无碍了,做什么也能修行了,应用无碍。就像前面五祖大师讲的,抡刀上阵也能见性,打仗都能见性,所以一切的世间万象和我们本性没有障碍。就看你往哪见了。见到物上相上还是心上了!所以身智融无碍。能做到这个,应物任随形。才能做到随心所欲,应用无碍。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中亡染污名。所以说又回来了,每天好像是挖苦人呢!骂人呢。。。不是我有意,是人们迷,是坛经上讲的,不是我讲的!起修皆妄动。人们老说我有个修行,老修行,如何修。。。“你看那个老修行,每天睡2小时,吃饭吃一顿,夜不倒单。。修行多好。。这上面都揭穿了:起修皆妄动。修从哪来呢?你心念一起就是妄动了,动入我执妄想了。修行在哪?不在身体上,不在你的行为上。就像前面法达法师,法华经那么长诵3000部;智通法师楞伽经看了千余遍;六祖大师也没看,现在不是说六祖大师不看经,我们也不看经,智通法师看了一千遍楞伽经也没看懂;法达法师诵了3000遍法华经也没明白,不是指的是我们不看经不持名念佛,主要我们用心往哪用,不要用到外面用到文字上,法相上,用到你的真如本性上,用到哪?不用到每一念上。念起来尼根着念跑了,还在用呢,那就起修皆是妄,认为我要造个修行出来,造成个佛,这都是妄说妄谈。好多人都有不信这个,没办法,这是根基问题。一说这个这摸不着看不着。那我们修行干什么,千百年流传下来,佛先教你那么多法,最后说了没用!让你归真,归不到心念上,每一个心都不要跑到念上,不要起前念,如果你起了前念就没有个修行。以前说修行很多,权巧方便的,设了这么多乘,设了八万四千法门。到了法华经上,先是引导小孩房子火了,怎么办?小孩不懂呀,不知道房子着火会塌了,叫他出来他不出来呀,正玩得高兴呢。。。外面有羊鹿牛车呢,过来坐上玩去。他就会出来不会在火宅烧死,出来以后呢,‘逗你玩’(众笑)到了法华经先说羊鹿牛车,后来又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没有羊鹿牛车,权设,不是佛哄我们骗我们,是我们迷执我的境界,所以听不懂还是迷执我的境界,不认可还是迷执这个境界,还得羊鹿牛权设,设个羊鹿牛让你坐。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还有的人呢,我不起妄念了,我妄念不起多好呢我这不是修定呢!我就能成佛。。也不行!不是绕口令,闹着玩,确实不行!守住匪真精。你守什么呢?那个真如本性还有让你守的,你还能看到?看不到你往哪守?就像找电,我把电管住,你怎么管呢?看到看不到怎么管?你管的是他出来的作用。所以本体无相无念无住,所以也没有个守的,你执着那个守业错误的,这就高不可攀了,深不可测,就像比喻一句话:高高山上走,深深海底行。这佛法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我执妄想攀缘出来的,那种形象。是离开我们的我执妄想,手不可触,也不可见的,这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没有?有!这叫体会。所以得修行,每一念当中在修呢。为什么禅师说:开口即错,动念即乖。哪有佛法?你明白了就是佛法,我说的都是假的,佛说的也是假的,都是比喻。法华经到了因缘比喻品。法达法师念到那,六祖大师说停吧:法华经就是指的整个佛法,就是比喻。佛法是什么?就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法华经讲什么了,就是比喻。比喻父想,子想用想,大富长者穷子,财宝,比喻佛法本体产生用,众生根基略接受不了---穷子,一步一步把他引伸到大富长者家,等管了家以后慢慢告诉他你是我的儿子,你有无价的珍宝,这才佛说了真话,提前说了真话众生走不到这一步。所以悟识华严时给菩萨说的,众生听不懂,阿含时给小乘人说的,阿含完了就是方等时回小向大了,根基成熟了说般若了,这才给你说一乘法了。法华涅盘时给你比喻了,成熟了,就是给你说的一乘法。为什么以前那样说呢?以前你在火宅那呢,权设的羊鹿牛车让你出来。所以你修知道这个一乘法了,你以前那样修就否定了,是妄动。在一个在境中入定,我要入定,那是守真精呢守住匪真精。没有个守,守也是不究竟的,匪是什么呢?是‘不是’的意思。守住不是真正的见性,不是真正的觉悟。妙旨因师晓。中亡染污名。真正明白这个了,这个学子,真正的佛法,智通禅师感慨了呀,从哪得到的?六祖大师,不是你我永远明白不了,是我的恩师,从你这得到的。中亡染污名。现在我知道了,以前还觉得了不起,如何如何。。。那都是什么呢?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在谤佛呢。染污这个觉性了。论议说:第八识及前五识为什么在果地转呢?前五识没有分别造作,第六意识分别没有第七末那识染污,它是直观的;第八阿赖耶识没有第七执着第六意识的我执分别,它也是直观的,所以叫限量。又都是上品果上转,到了成佛的时候转;第六第七识三品集聚,上中下品都具备,见道为下品,修道为中品,究竟为上品,究竟指的是见性,所以都是因中转。六识七识为什么呢?他不是限量,在因中转,成佛以前就转了。四智虽然不是识,它是依识的。什么意思呢?都在我们的识里面,分别造作里面,在有漏的位里面,在不究竟的位里,识比较强盛,智比较弱;在般若位里面,智强识略,在无漏位上智强识弱,所以说识转的智,所以我们要转识成智,我们要放下识才能变成智。所谓转的只是转其名言,而并不转其实体,本性不转;烦恼即菩提都是我们的知觉,知觉上烦恼就没菩提了,它是名言而已,就是放下我们的执着直接显现本体了,不是另外转出来的。就是为了让人明白,所以说出了转识成智。真正明白本体了,当下即是!不用我们用妄想执着用相上去起作用,另外转识,无有是处。所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是应有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是妄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真心。我们识和智要明白,体和用要明白。这段文我们就融会贯通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