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讲义 忏悔品一

  《六祖法宝坛经》讲义 怡僧法师主讲

  忏悔品

  上节课我们讲的坐禅品,这节课我们开始讲忏悔品。忏悔品里面的内容是什么呢,六祖大师为来这里听法的人说自性和心行,还有无相忏悔,自性四弘誓愿;自性三宝规戒,还有自性一体三身等。主要内容是讲这些。这些程序好比是在忏悔的仪式一样,所以取名叫忏悔品。前面定慧品坐禅品说的是我们心里面的心行,讲到了如何去用功。我们修行人怎么体现修行呢?都在心里面呢,不在事相上,心行不在事相,心行也不在我们身体的造作。就像经书上说的‘此法门元不看心,亦不看净,亦不是不动’。这坐禅的人修行的人,首先要明白这一点。我们修行坐禅,不是只坐在那里叫坐禅,坐禅是心行。心里面怎么行呢?不是看心,心原是妄,我们现在的心里活动是妄心,贪嗔痴妄心烦恼;也不是让心静下来有一个境相,看境;也不是不动,你把心放在那里没知觉了;要明白这个。重复一下坐禅品,若言看净人性本净。若要看净,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啊,有妄念故覆盖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看境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看者是妄;我们的心本来清净,我们在造作着看,多出一个妄来,说这个看净,净无形象,却立净相,作此见者障本自性,却被净缚。坐禅品主要讲的这些内容。首先让我们心里铭刻,知道这个心不是平常我们想象的那样,它是净的或者是个不动的或者是妄的;都不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真正的自性,你拿不出个形象来,自性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也不是没有,有还拿不出来,拿出来的都是相;有人问了,我们修自性,自性是佛,自性成佛怎么去成呢?拿不出来看不到,要体会!这个心,你观照的怎么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能体会到;就是我们的知觉,我们的知觉谁能拿出来呢?拿出来让人看一看?有形象没有?没有!每个人都有知觉。这个知觉不染污的时候,不造作的时候,不执着的时候,就是我们的清净心。所以你要修行修出个形象来,修出个境界来,有个境界能描述出来,有个形象能够攀缘能够可以看?没有!所以把这个要识别清楚。尤其定慧品坐禅品,就是讲这个,讲得非常详细,非常清楚,有时间多看一看,在打坐当中去体会,不要用错心。用到境相上或者用到观心去断妄念妄想上,都不是顿悟法,不是真正用功的方法。就像前面的论议说了:前门拒虎后门打狼,来了妄念我就打,来了境相我又住到境相上,这都不是用功的人,容易住境,东一头西一头跑到妄想上了,乱了心;那都不跑不动,入到境相上了;也不对!心就是这样,所以自己就得体会琢磨。论议当中说:坐禅往往人们认为结跏趺坐才是,读了坐禅品以后,并不是!人们总认为两腿一盘双盘这是坐禅,或者单盘也是坐禅,以为盘着腿就是坐禅。所以六祖大师开示坐禅品,让人们清楚,坐禅不是盘着腿,盘着腿倒是好用功,不能说盘着腿就是坐禅,那就误解了坐禅了。坐禅在心里面,心里面的心行: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要明白,禅定这里面也说了,外离于相是禅;内不乱为定。我们听坐禅品,要细细看,知道什么是坐禅。在外境上不攀缘不住相不加思量分别,就叫做坐;那么在行住坐卧的思维中,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在坐禅,而无所障碍。论议当中说什么叫坐?我们在外境上不攀缘不住相,不加思量分别;前面也说了,坛经引用经典,自性是什么?自性有分别还是没分别?众答:有分别!有好多居士,学禅的学止观的学教理的,都很通达,最后到了这块不知道了。他说佛是无分别的,他不是指的我执的分别,他说我是如如不动的没反应的,这就错了。他怎么证实呢?就像金刚经说的,释迦牟尼佛修忍辱行的时候,格利王割截他身体,砍掉了胳膊腿,释迦牟尼佛都如如不动,他说佛没反应,砍掉四肢没反应,他就理解错了;是没有妄执的思量分别。对外界不攀缘不住相,不加思量分别。思量分别和分别不一样,思量是我执的分别;每个人的思量分别都不一样啊,以我的主观意识思想去想。怎么想呢?比喻一下:有人说了,这个法师不怎么样,在座的就我一个法师,我一听就是说我呢,我肯定要生气了,这是我的思量分别;反过来你们肯定没反应,你们不是法师,那是你们的思量分别。真正的法身也就是我们的自性,能善分别一切法,与第一义而不动。不动是什么?不是像木石一样,砍我胳膊我都不知道。不动是什么呢?我们的自性,真正见了性他不染着,不攀缘,不进入我的思量分别,我执的思量;所以它能善分别诸法相,这个得清楚。这是我们把前面的坐禅品温习一下。前面讲了我们心里面怎么行,后面忏悔品是怎么做: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性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这段文讲的什么呢?讲的是六祖大师给广韶就是广州韶关一代来听法的人,说自性五分法身香,香是怎么烧,让你知道自性香,还有无相忏悔。于是六祖大师升座。来。诸善知识。又是称大家为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人们一听说五分法身香,一说忏悔,我们平常来寺院敬香,在佛前拜佛,去忏悔,平常在事相上这样做了,拜佛的时候求佛菩萨了,保佑家里人平安,保佑我早成佛道,早日往生西方等等。六祖大师给我们讲了烧香的意义在哪!怎么忏悔,这就开始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外道也要烧香拜佛,看世间民间的一些人,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烧香拜佛,从表面上都一样,也修行打坐,念佛,不知道的人,你怎么分别?我们佛教干什么?世界三大宗教是公认的也是合法的,基督教伊斯兰佛教中国还有道教,那不合法的宗教非常多,他也是念经。。也信佛,可是思想不一样,观点不同,他也想见性;怎么不一样?我们的自性无形象,他的自性有形象。他最高就是境相,入一种境界,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烧香要干什么,我们忏悔是从哪忏悔。。你才知道什么是佛教的修行。都在自性。我们佛法唯一的一个绝对,其他都是相对的就是自性。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觉悟了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无名妄想不能证得。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指自性。只有这个才能觉悟,每个人都有,所以离开自性,真正这个觉性无相的无境界的,这种觉性。你要拿出个境界,拿出个相,这都不是!离开自性去念经去念佛去行道,这都是外道,不属于佛教。佛教讲的就是佛---佛者觉也。觉者—觉悟的人。怎么觉悟,就是让我们自性清净。自性不去攀缘执着,不去着我执的思量分别,这样才能觉悟。不能从表象看,他念经就是佛教,他念的也是三藏十二部。可是取向不一样。所以六祖大师说,五分法身香和无相忏悔,意义重大,就是让我们识别清楚,什么是佛法,什么是正信的修行。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性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你要真正知道了,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性佛。自度自戒。那你就不白来这听法了!四面八方从广州韶关来的这么多人,六祖大师说,你要知道自性怎么用,怎么在自性当中自净其心,那你就不白来这里了。除此之外,去哪?怎么修都不知道。怎么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呢?书上说的谁都能看懂,可是知道不知道呢?不一定!怎么念念自净其心。呢?我们坐着站着怎么用这个于一切时一切处念念自净其心?就是时时警觉!我们为什么迷了?就是不警觉,跟妄想跑了,妄想起一个念,起了贪嗔痴念,我们跟着妄想走了,因为我们不警觉。警觉是什么呢?警觉就是当下!就是离开前念了。不去攀缘前念,这个思量分别不连续了,这一分开我们知觉就清楚了,你看我们知觉都带着我执的,带着我的想法分别的,一旦离开我执的想法这一刹那,我们这个我执的分别就不在有我执的分别了,那是善能分别。所以做不到警觉断不开妄想思量,就不会念念自净其心。念念自净其心干什么呢?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什么叫自修其行呢?自修其行不是我们念了多少佛,诵了多少经,他这个自修其行要明白在念念自净其心的步骤下,自修其行。有的老居士说了,我在家哪都不去,在佛堂里面,修的可好了,每天诵多少经,念多少佛。他修的什么行?那就不知道了,他也不知道,真正的觉悟是知道的。你要做到警觉,念念自净其心,每一念每个警觉都不跟妄想走,这才有这个自修其行呢。不是你一个人想怎么修就怎么修。那都是外道,和觉性没关系呀,你事相上如何?和你的觉性无关。所以这个修行建立在什么角度上呢?就是建立在你警觉的基础上,你才能谈到心行呢!平常你在迷惘当中妄想当中,谈何修行呢?那没有修行。以什么为证呢?打个比喻:有个老居士,从小就吃素,胎里面就吃素,一辈子在做善事,从解放前就修行,父母就是信佛人,念佛的,他每天听经闻法,现在他 80多了。一直是清净心,虔诚念佛诵经到现在。还有一个人不信仰佛教,和他同年龄,人家也没念佛不诵经,也活了80多,谁也不比谁少什么,福报谁也衡量不过谁。这是自己的福报,你说你念佛了有福报,人家不念佛的也有福报呀。过得挺好,也没穷,也没让6零年饥荒饿死。那修行的应该有什么好的果报了吧,为什么没有,那不修行应该有恶的果报了吧,也没有。所以说一切善恶业决定你的果报。种善因得善报,种恶因得恶报。世界上的人也在行善事,人们说持五戒,我们持五戒了,世界上人在造恶了,,,什么是五戒?杀盗淫妄酒,看看我们国家的法律!世界的法律,哪个法律不是戒杀盗淫妄酒?你还杀人去?那要判死刑。杀盗淫妄酒是对人而言的!你这杀盗淫妄酒都犯到人身上了,危害了人那是犯了根本大戒。所以比丘戒菩萨戒,三坛大戒都是以杀盗淫根本戒为基础的。其他都是随戒都是轻戒。以这个为中心。为什么呢?以人为本!这杀盗淫妄对人而言的,你对动物怎么打妄语呢?是不是?你骗狗还是猫,它听不懂。释迦牟尼佛的戒律给谁定的呢?给人定的!你就拿妄语戒来说,你怎么和动物犯妄语戒呢?对鸟对细菌对苍蝇打妄语可能吗?不可能吧!所以要明白戒律是以对人而言。就像不杀生戒,我们要做到的是,所有的众生都不去恼害,主要是人,一切众生我们要慈悲,这样从根本上引申下来的。怕的就是恼害众生。所以我们要明白持五戒,每个人都在持五戒呢,你念佛在修行呢,每个人都在修行呢。为什么呢?上尊下孝,一辈一辈就这么传承的,年轻时候撒娇,不听父母的话,惹父母生气了,当你有了孩子的时候,你就拿出自己的心血心力去教育孩子;去原谅孩子;不会去责备孩子,一代一代,这就是修行啊。你另外又哪里跑出个修行来呢?你念了多少经,比别人强,你增加了我慢了;真正你心里面改变了,这才是修行。真正的修行是返回来改变自己,打这个比喻的目的是什么呢,心行不在你事相上做了多少,在你心里面真正做到警觉了没有,觉悟了没有。。念念自净其心,每一念都警觉的不跟妄想走,这才能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法身在哪呢?看得到吗?法身就在我们觉悟当中。觉悟就是法身。为什么说他是法身呢?法身是伟大的,你觉悟了,你的想法就不一样了,没有自私了嘛,你想的都是为别人,没有自己不就是为别人!你为别人干什么呢,那肯定为别人都是善事呀,为自己都是贪嗔痴了。这个法身为别人想的也大了,为自己想的就小。有的人在家庭里都自私,有点好吃的我先偷吃了,别让老公看到。。(众笑)别让孩子知道,等他们下班以前下学以前我吃了。你看多小!你没有自私,先想到家庭,再想到整个人类整个社会,你的作为就大了。那别人都要称赞你尊敬你。见自己法身。真正警觉了,心里面清净的不跟妄念走了,你才能见法身呢。见自心佛。自度自见。自心佛是什么呢?觉!我们皈依的时候,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天魔;皈依如来至正等正觉,是我所尊,慈愍故。我们皈依的时候就这样念。为什么不皈依外道天魔呢?什么是外道天魔?都是我们的妄想,都是引向你入境界,找个境界,找个佛可成,那都是外道天魔。我们的觉悟在哪呢?在自心呢!不在外面,所以皈依的时候就怕你跑到外面。让你皈依正等正觉。正等正觉不是外佛,是在我们自己,皈依到外佛那没用,佛早觉悟了。佛是为了让我们觉悟。皈依的时候是让我们警觉,归到我们的正觉上。这个警觉不跟妄想走,就是正觉!跟着妄想走了,跟着烦恼走了这就不是正觉了,是迷了正觉了,变成贪嗔痴的知觉了。只有见自心佛,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自度自见,始得不假到此。真正明白了这个,那你没白听佛法。怎么自度呢?怎么自见呢?别人度不了,这是真理。我们每天求佛菩萨加持,佛菩萨的加持力,种种的无量行不可思议,那是佛的大雄大力,可是改变不了我们啊。因为什么呢?你念念都在你的妄心分别当中,谁能纠过来呢?能把你身体移个位置,你的心移不了位置。你的心谁都没办法移。只有你自己。人们说了,那我们念佛干什么呢?那我们信仰佛干什么?不是佛让你信仰的,要信仰佛的真理。这个真理就告诉你,自度自见,让你自觉。《普门品》感应道交,有感应,有加持,那是在事相上能加持,感应我们。在心里面就没办法了。心里面只有我们自己加持自己了,解决问题的还是我们自己。所以要自度自见,自度自见不是你用妄想去度。我想造作什么,我想持什么戒,你真正做到念念自净其心,才有个自度自见呢。没有念念自净其心,都在妄想当中,也没有自度自见。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六祖大师说,你们从那么远的地方来,聚到这里,‘一会’指的是你们心里真正明白这个,会到这里,这才是大家有缘的,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听经闻法,你才知道个觉悟呢,这是有缘啊,和我们现在一样,有缘我们会到这里,真正想明白这个佛法。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六祖大师让大家胡跪,让大家虔诚的尊敬这个法,有这个尊敬心才能生起这个信心来,才能对这个法尊重,对这个道理尊重,你才能重视觉悟。胡跪是什么呢?就是一个腿单膝跪,我们现在双膝跪。印度是那样单膝,还有胡跪是北方的胡人过去也是这样跪。

  师日。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你看我们香盘里面写的‘戒定真香’,我们佛教里面从念诵到仪轨处处都是体现这个,人们就不明白。什么是戒定真香呢?不是我们上一柱香就是戒定真香,戒香什么呢?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这才是戒香呢。怎么做到呢?不是想象的,有的人我怎么慈悲,不要嫉妒,我不要是非善恶;刚刚说完不能说是非,“那人昨天晚上9点干什么去了,和那个人说话说什么了,我没听到。。”他还说不能说是非;“那个居士说你如何如何了,我不该这么说,说了犯戒了,不该说是非,他说你不好了,我不告诉别人,悄悄告诉你,你再也不要告诉别人。。”你说这是什么呢?这就叫犯戒了。因为什么呢?自己想到不犯戒,偏偏找个巧妙的方法去犯戒,因为自己还是没警觉,心在哪?心在自己的习气毛病上。“我就告诉你一个人,他怎么样怎么样。。。”你告诉一个也告诉大家了,这就是是非,所以别说事相上这样了,心里面都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你时时警觉,念念自净其心,每一念都警觉,不跟着自己习气走。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界。自心不乱。名定香。定香是什么呢?看一切善恶境界,自心不乱。有人说了,那老人家修行可好了,耳朵聋的眼睛花,他没有是非,他一心在念佛,别人的是非好恶对他没有动摇。说这样修行挺好,这个只是一方面。我们看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界。他有个‘睹’就是看的意思,不是你看不到是非境界,入到山洞里面,你的心不动摇了,不是!要看到,经书上要理解每一个字,他前面有一个‘睹’。有的人是我躲起来,是非善恶和我无关,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你是不知道。要看到了,还要善恶境界在自心里不乱。为什么要说这个睹—看呢?外道就这样修行,即不看!不看他就不乱了,他也不知道怎么乱了,当他知道就乱了,我们要看到不乱,这样用功才是。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慧香是什么呢?戒定真香嘛!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必须念念警觉呀,才能自心无碍,常常观照,警觉就是观照。观照自心,不在诸恶。你不观照自心了,就跟着我执跑了,跟着妄想跑了,就造恶了,心里面想着这些是非嫉妒障碍了。就会做出来了,身三口四意三就出来了。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虽然我们警觉了,修一切善我们不执着了,有的人就执着在这上头了,‘我’要做功德,‘我’要发心,想得到什么果报,这都是在我执上了。这个善让我执去染污了。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六祖大师告诉我们心里面怎么去行了!念念自净其心,告诉我们怎么去做了:敬上念下,怜悯孤苦,贫困。。为什么要怜悯孤苦,贫困呢?怜悯孤苦,贫困我们才能生起怜悯心慈悲心;自然就灭掉我们的贪嗔痴了。为什么强调戒定慧香呢?前面知道理了,有的人就犯这个毛病,‘我知道怎么用功了,心不就是警觉吗?’警觉了以后怎么做?有的人警觉了心平静,也有功夫,也有定力,他忽视了做法了,心里面的做法。偏向了自私,偏向傲慢,‘我比别人懂得多了,我聪明了,智慧了’。那就是入了邪见了!要知道念念自净其心,还要觉察自己,这个心在戒香上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还要在定香上,看诸善恶境界自心不乱,要不乱!定香做到了还要慧香;自心无挂碍,自心无挂碍不是完事啦,还要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不让留到贪嗔痴造恶去,还得管自己的心,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我们做善事也不要执着,‘我’如何如何,还要敬上念下,尊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念’是什么呢?关照、照顾比我们年纪小的,不如我们的都要照顾到。还要照顾孤独贫困的人和众生。这就是理事圆融,才有觉悟才有修行。有的人光知道理了,事上不知道怎么做。不是表面上做善事,每一个举心动念,我们心怎么行,无恶无嫉妒敬上念下,这是心里面的行持,这就是体用;体是我们自性,我们警觉了,我们不迷了;用是干什么呢?这就出来了,‘敬上念下救济孤贫,在一切善事上,不要执着自我。所以佛法的修行要知道做到一个圆满。圆满是什么?理和事!有的人大道理什么都懂,怎么说怎么像,一做事就不行了,因为你心里面就没这样想,心里面就没想到这个善,没有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心里面没有这个行为上肯定是自私的,不会照顾到大家,不会发心利益别人利益社会。所以理和事缺一不可,光知道理还是不行,在心行上的事相上要圆满;心行上圆满了,事相上自然就做到了,做的肯定圆满而且无错。

  前面说到戒定慧了,后面是心行作用的目的,在解脱香上: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我们的心---自性,念念警觉,观照自心不造诸恶,不执著自己的善行,敬上念下,生怜悯心这个程度上,还要自心无所攀缘。我们的自心虽然有这个心行,心不能执着去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这个不思善不思恶不是我们心无知觉,是我们不思量分别,不思量分别我的善,不思量分别我的恶,这样才是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为什么这样说呢?告诉我们怎么行持。前面定慧品告诉我们自心是什么样的,坐禅品让我们的心外对一切境界不乱,内心不跟着烦恼不住境相,这样定下来是定力。然后自心无所攀缘善恶,要觉知不要生出攀缘善恶的心。又不能成空守寂。有的人不思善不思恶就入了境相了,成空守寂了,心里面空寂了,这也不对!不思善不思恶还有个灵敏觉知呢!要觉知观照,离开这个观照就落入空寂了,成空守寂了。还要继续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要广学多闻呀,让我们的见闻觉知要明白要知道,有的人就无学了,自己知道自心了,不去明白事理了,不去学了,这也不对,那就障蔽心源了。广学多闻还要在事相上怎么做呢?广学多闻还要识自本心,不知道自心在哪?不知道觉性在哪也不行,达诸佛理,真正要明白,信解行证。和光接物。无我无人。在做事当中,心的行为当中,不执著我人,像《金刚经》上,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只有这样才能直至菩提,才能觉悟。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自性五分法身香,不在外在自心。论议当中说了,自性五分香是自性法身上的五种功德法香。戒定慧三功德法香,是从因上立名解脱知见,功德法香是从果上立名;戒定慧之因,有戒定慧这个因,我们行持行为,就有解脱和解脱知见这个果,要明白先理后事,怎么去做?香的意义是智慧火能烧的抽象的无价真香,这是真实庄严佛土,这是真实供养如来。这个香用什么烧呢?不是用火点了,是用智慧点亮这个香,这五分法身香。听上去很简单,这是指修行的一个次第。修行不是说没次第的吗?我们只知道加行这个次第:持咒、供养、发心、就像密宗的四加行,十万遍咒十万遍供养十万个四皈依十万个大头,还有五加行,念诵十万遍四无量心,事相上的次第,目的还是让你归向心地。为什么这里谈到心地呢?这是最上乘法了!讲的是觉悟了,不是事相。佛法也有次第。前面不是讲的戒定慧,有这个因,然后出来解脱和解脱知见。这才是真香呢!戒定真香在心里面,这就是你修行的次第。要怎么点燃这个香呢?用智慧火,还要时时警觉不要入了烦恼,入了妄想烦恼永远没有智慧火。这五分香皆从自性上说,皆从功德上修,也就是从自证自性法身来成如如佛。这五分香不是光说说就完了,你想想就罢了,是真正我们这样去行持,不离开自性去行持。这是在哪修呢?在功德上修呢!有人说我放了点生,印了点经,做了多少功德。。那毫无功德!为什么?那都是你的执着妄想当中,他没有功德呀!有福德。真正的功德在哪呢?离开你的妄想,在我们观心警觉的这个状态下,离开了妄想离开了我执这种攀缘,就体现了自性了,这才能体现功德。那个时候功德不是说坐那不动了,自性不动了。自性善能分别诸法相呢。这个自心没有我执的,你说前面说了,做一切善事我们都不要去贪着、执着,自性出来就没有恶事了,没有贪嗔痴执着哪来的恶?不思善不思恶是什么呢?我们心行的善念,所做的善事我们不去执着,他就没有取向妄想我执,这就是功德上修了。也就是自证自性法身香,来成就我们如如不动的佛。这个佛就是我们的觉。若不能将这五分香向内心自熏,用这五分香向内熏习我们内心,而仅仅在小善福德上向外求觅,那就不可能成佛了,所以要明白成佛在哪,我们的善在哪,怎么去行菩萨道,怎么发菩提心。。。论议当中给我们一个证明,不要外求。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六祖大师说了,现在给大家授了无相忏悔,灭了三世罪,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令得三业清净。怎么能灭三世罪呢?怎么能三业清净呢?我们每天想的消我们一切业障,忏我们一切的罪恶,从哪忏起呢?人们光是忏悔了,不知道从哪忏起。您没有你的灵敏觉知,在妄想的状态下,永远不会消掉的,永远会发展的。贪嗔痴我执在发展着无明妄想,发展你的业和罪。真正在心里面,不思量我们的分别,念念自净其心,才能消业消罪。你割断了思量的业,它就以后不去那样分别造作了,你的业它延续不下去了。当你不去向前念攀缘的时候,后念也就断绝了,过去的业未来的罪,过去的业也就不生了。这个不生那个又起不来,这才是隔断呢。真正的消业消罪还是在你念念自净其心上下功夫。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六祖大师和大家说,随着和我一起念: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这就讲到了根本上,我们平常是怎么做呢?好比是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就以为这样就消了,念多少经文多少佛号以为是消了。它一点没消!为什么呢?你的染念,你过去的业力,那种贪嗔痴念不断的再增呢,只要相续就再生,他没消。真正的消在哪呢?“愿消三障诸烦恼”怎么消呢?还要从心里面---自心,找到你的自性,自心不跟着妄想走,自性清静了你才消呢,自心一直潜流不断的走,没消在增长。所以告诉我们怎么忏悔,忏悔不是念两句就完事了,那个念给你种善因了,让你走到这一步了,才真正消了。要做,不是要你把头磕破了,把拜垫给跪烂了,不是那样,是在你心里真正把它解决了。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是这样做,这样去行,说完就做,警觉,每一念都不染,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愚不染。怎么能做到呢?有方法吗?有!一心念佛!都能做到。怎么能达到一心念佛呢?你不停的念那就不叫一心了,要真正知道什么叫一心念佛!一心就不二!只要你一起念就是二了。有个我了,有个他了,有个法了。。每一念不起又要灵敏觉照,这才是一心呢。人们不知道拿个念珠,我念了多少佛号,就以为一心了。那不是一心念佛,那离一心念佛早着呢。什么时候前念后念不连续了,那才是念到实相了,才是一心呢?前面讲的起心即是妄,只要你一动念就进入到妄想当中了,没有个一心,那是乱心妄心,要真正达到一心,警觉的一个妄念都不起。时时刻刻都在当下觉照,你有这个警觉他就没有妄念了。你不警觉不集中这个注意力,好比参这个‘念佛是谁’参这个‘谁’字,这个‘谁’当下一警觉,他就隔断前念后念了。只有这个状态,念念不被愚迷染,你一起念就跟念出去了,染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不是你想的消灭就消灭了,你想的不起就不起了,是你做到那,警觉到那,前念后念不相续,也就没有愚迷恶业了。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狂染。从前所有恶业骄狂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怎么做到呢?前念今念及后念不被骄狂所染,你警觉的不染污在骄狂上,你的恶业骄狂等罪就消灭了。只要你妄念不起,还不能做到不知道没警觉,有警觉有正觉,不起妄念的这种骄狂。你骄狂的这些罪业就消灭了,他不起了不连续了,就消灭了。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每一个妄念都不起,他警觉当中,他就不被嫉妒染了。从前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一时就消灭了,这个忏悔不是你感情上想的,我后悔了。。不是,那可做不到!刚刚后悔完,你那个妄想不由得跟着就走了,心里面造作行为上就跟着行动了。只有做到念念警觉,不入妄想才能消灭消业。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上面说的是无相忏悔。什么是忏什么是悔呢?人们平常每天在忏悔,忏所有过去的业障。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狂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忏。真正的忏悔是什么呢?以前的贪嗔痴想法都是妄想的根源。我们知道了所以恶业愚迷骄狂嫉妒,知道是障蔽心源的,障碍我们的正觉,我们不让他生起来,让他永不复起。怎么不复起呢?还是在你的自心不去染,这才是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骄狂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做。是名悔。我们念念警觉,一起愚迷骄狂嫉妒的念都不让他生起,这就断了后路了,断了贪嗔痴的后路了。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凡夫愚迷的众生只知道自己的不对,不知道后面不要心里面想,去造作。所以罪还是不停,业还是在造,这个悔还是没有做到,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有生。前愆即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前面这些愚痴的嫉妒障碍这些念,没有灭掉,后面又生起来了,这叫什么忏悔呢?这不叫忏悔。所以你的业也消不了罪也消不了。

  善知识。即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我们心知道怎么做了,这才要发心了,四弘誓愿!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我们皈依的时候,前面说了皈依佛归依法皈依僧,后面要发四弘誓愿,这就告诉我们,知道正觉了,佛是正觉,法是不跟着外道典籍走、学,僧是我们皈依正法,清净的老师僧人;然后就是发四弘誓愿,就是我们怎么去做。发四弘誓愿不是感情想象的那样去做,真正在自心,度什么众生呢?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在哪?我们的无量妄想,贪嗔痴,这些尘劳妄想烦恼,这是我们的自心众生,你把这个众生度了才能清净呢。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有这些妄想你就会生起无量无边的烦恼,你把无边的妄想断掉了,度了,自性的法门无量。我们要学,怎么学呢?我们的智慧不断在开启,前面说了,还要广学多闻,外面要广学多闻,内心要自悟法门的无尽,真正的自性法门是无尽的,他能产生无量的智慧,我们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无上—没有止境的上,你在有相当中永远有个究竟,永远有一个衡量的,在自性当中是无上的无尽的。我们的正觉智慧不是说有限的是无限的。所以在自性当中不断的去精进,我们的心行要精进,才能打开我们无尽的自心法门,才能成就我们无上的佛道。我们不知道自性的时候,人们都是什么样子呢?不知道自性清净的时候,都是认我们的妄想心,我们攀缘造作的心。认了这个心呢,攀缘造作什么呢?心所产生的境界,这种景象。我们认这个为真了,不断的著境。在我们心的妄想境界下,想来想去做来做去,著在境上面了,跟着境走了,念念不离愚迷骄狂嫉妒,没有离开,我们现在一念都没有离开。我们的分别心都是这样想的,这样做的。所以常常造成罪业。就因为我执烦恼妄想造成罪业。我们的无边众生在哪?不是在外面,竟是自心中的众生。我们对外面一切境界的想法,都是从我们内心的贪嗔骄狂嫉妒,从这个心生起来的,这个不灭了,你去度谁呢?谁都度不了。无边众生就是我们的愚迷骄狂嫉妒,产生的这么多想法。一朝忏悔。永不再起。真正知道忏悔,前念不在骄狂造作,嫉妒不让生起来,后念不让它延续下去,这就忏悔了,这能真正做到了永不再起了。无边烦恼于今断尽。真正做到无边烦恼当下断尽,就在这忏悔断尽的当时,朗然见性。见性在哪?就在你前念的骄狂愚迷嫉妒,和后念的愚迷嫉妒这个念,这一时分割开了就见性了!就这么简单!也就这么难!什么叫一心念佛呢?你每一念都是骄狂愚迷嫉妒,哪有佛呢?那他念的谁呢?念的骄狂愚迷嫉妒,那个心不是一心,是无量的众生,什么众生?烦恼!众生指的是‘迷’,‘觉’就是佛。你无量的烦恼就是无量的众生,你去哪度呢?你一直没去度他,一直在增长呢!念着佛在增长这些骄狂愚迷嫉妒,他不是减少了,是增加了,你说你在念佛了,称的是佛号,念的是骄狂愚迷嫉妒。让阿弥陀佛皈依谁啦?皈依了骄狂愚迷嫉妒了。所以明白念佛,佛是觉者,无量寿无量光。怎么让无量寿无量光体现出来呢?去掉愚迷骄狂嫉妒,前念!后念要不生愚迷骄狂嫉妒这个念。那就是自性,才是无量寿无量光呢。他没有寿命。你这个觉性永远在呢,你离开这个身体,这个身体死了,觉知又去了另一个地方,在生死轮回当中,他不会灭的。你说把你的知觉灭掉,能灭掉吗?打了麻药针还有呢他知道麻呢,在昏睡当中呢,不知道痛,但还是有觉知的,麻的是觉知。不打麻药针,是骄狂愚迷嫉妒的觉知,所以真正的一心念佛,是实相念佛。就是这个前念后念。永不再生还有灵敏觉知。这个无量寿无量光就出来了。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离开这个没有净土,离开自心没有弥陀,自心就是无量寿无量光。学到这里你才真正知道什么是佛的境界了,我们怎么去做。我们平常嘴上念的不二法门,什么是不二法门呢?进入佛教法门太多了,每天都有人创造法门,他这样念他那样诵,那都不是法门呀!真正的不二法门是自性。六祖大师说了这么多,引导我们归向自性,说了这么多次第,说了这么多心行的方法,目的还是自性清净。所以佛教的修行要正信,我们信佛要有正信的思想。正信在哪?什么是正信的佛教?学生答:‘不外求’!还不够,自性,我们的心地还有一个妄心,净心,刚说的亦不观心亦不看净,心原是妄,境还是相,离开这个妄心和境相,还要灵敏觉知这才是我们自心,自心拿不出形象来,所以离开自心没佛法。我们平常学的是不是佛法吗?引导我们去明白佛法,真正做到明白了觉悟了才是佛法。你不明白,离开自心,迷了,谈不到觉悟!佛法是专门谈觉悟的,专门说到觉悟的。如果离开觉性觉悟没有佛法可言。明白了道理,这忏悔品说了好多心怎么行,事上怎么做,谈得很详细。明白了还要做,做在哪?在心呢!心如果不离开骄狂嫉妒,你就没有离开那个迷。心不上恭下敬,不去生怜悯,你还是没有离开你那众生,迷!众生是骄狂嫉妒。。还是没有离开。所以心也得那样行。不光是心行到前念后念,让自心清净,还有启用,上敬下孝生怜悯心。所以这个行持和理要结合起来。讲个公案:隋朝有一个禅师,唐朝以前是隋朝,这个禅师挺有名,赵州人,就是咱们河北省赵县人,离我们这里不远,他走在大街上,非常引人注目,为什么呢?头非常光亮,人们看到了直接就注目到他头上了,比一般人头光亮,光亮的原因你们猜一猜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耳朵。这个禅师没有两个耳朵,所以光头格外光亮。这里面有个故事,因为他把耳朵当菜一样奉献了,他给别人奉献了一个特殊的菜奇特的菜。他觉悟了以后,到处去参学,顶了一个斗笠:虚空之大,我一个斗笠把天顶起来,万里长征去行脚,行脚去参学去教化众生,就一双草鞋,万里前程万里江山蹬在我脚下,柱着一个锡杖,千山万事一切法门一切修学,用我的一个锡杖去印证。就开始行脚了,到处参学,一天走到树林里面,风餐露宿,走累了树下打坐,树上听到嘎嘎叫声,一只鸟掉下来落到他眼前,这只鸟受伤了,被射了一箭,他赶紧把这鸟用袖子装起来了,藏起来了,可是这也不行,猎人射的鸟回去要吃的,就找来了。一看他前面有血迹,就问禅师,我射的鸟你拿出来,是我的!禅师不打妄语呀,骗他也骗不了,前面有血迹,他说:你就慈悲点吧,它是条生命呀,你非要吃它还要射死它。。。猎人挺有智慧,他说我也是生命呀,它是一盘菜,我不吃它我吃什么呢?把我这个生命饿死,你去杀生了。。。禅师怎么说呢?禅师把剑拿出来了,把猎人吓坏了,赶紧退后几步,拿弓对准他了,以为拿刀杀他呢。你这老和尚不要命了,为了一只小鸟你要开杀戒了?最后禅师说了,你吃过猪耳朵吃过牛耳朵,吃过羊耳朵,我今天给你盘稀罕菜,把自己两个耳朵割掉了,血糊糊的还在抽动的,神经还在跳动的,我给你一盘菜,你说他它是一盘菜吗,我给你一盘菜,当时把猎人吓得开悟了。跪倒皈依了禅师。禅师没耳朵就是这盘菜来讲的。这个猎人他也有智慧,他也能辨,他说我也是生命。当时禅师也说了,我这里有袈裟有钵,拿去换了钱也能当一顿菜,他说山里面没有卖东西的地方,你拿钱买不到吃的东西,所以我就要吃他,他也说的是道理呀。所以这佛法道理在哪?你拿经书说道理怎么说都是理,不拿经书说道理怎么说也还是道理。真理在哪?还是离开我们的贪嗔痴离开我们的嫉妒骄狂,离开这个才有真理,不是说能辨就是真理。强盗都有哲理呢!所以我们修行的标准在哪呢?修行的标准就在离开嫉妒,贪嗔痴,骄慢。离开这个才有真理呢。每个人都有真理,建立在哪了?建立在骄狂嫉妒上了,只有离开这个才有真理。所以修行从哪修?发菩提心从哪发?做善事从哪做?你要离开这个,不离开嫉妒骄狂,他也没有真善美,也没有真理,也不会觉悟。这个忏悔品给我们讲了实质性的觉悟,实质性的用功方法,实质性的修行次第,戒定慧真香在哪,我们细细琢磨细细体会去用,听了一下感受一下,还是在乱心当中呢,还是在骄狂嫉妒当中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