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讲义 顿渐品一

  怡僧法师《六祖坛经》讲义 顿渐品

  上节课讲到志诚禅师,朝拜六祖大师来求法的。志诚禅师叙述了神秀大师常教诲弟子:住心观净,常坐不卧。然后六祖大师就说了,住心观净是病非禅。禅就是指的明心见性,如果把心住到净相上,他就见不了性了,因为净相也是一种境界,还是在相上,见不到性。六祖大师最后做了偈诵: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需立功课。在六祖大师之前中国人的信仰还是取向身体上的作为。一说修行就是入山了,或者闭关了,不和俗人来往,或者住山求清净。现在还有好多居士闭谷,学这些。。都是外道。为什么?闭谷能干什么?对心没有作用。为什么没作用?饿着肚子能起幻觉,那还是相!为享受还是为难受?为享受那饿着肚子也是痛苦,为难受他也不能成道。说养生,对身体不好。闭有谷的人歪理邪说:胃每天在磨动,胃应该让它休息休息,他说不吃东西胃就停止磨动了。实际用医学上说呢,不吃东西胃空磨了,为什么饿着肚子吐酸水呢?对身体不好。所以这都是外道的歪理邪说;外道的一种盲修瞎练。所以我们真正的正法是在心地上用功呢!心还不取于相,住心观净都是病,修行的病不是正道,更非正见。所以六祖大师的偈诵出来以后,把这些外道的行为揭穿了。一开始无相颂就说了:唯传顿悟法。出世破邪宗。真正明白见性的法了,这些歪理邪说都站不住脚了,所以人们在身体当中用功,人们说打坐是修行,打坐你得用心呢!心不取于相,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这才是禅定。我们是指这个,不是往那里一坐就是禅定。在身体上用功就像一具臭骨头有什么功课可立的呢?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志诚禅师一听六祖大师的偈诵,明白了在神秀大师那里学习了九年了,没有得到契悟,今天听六祖大师说了,明白本心了,我们修行是取向本心的,不是取向我们妄执的我执我相的。弟子生死是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志诚禅师说生死是大事呀,请大和尚为我们开示。师曰。吾闻汝师教是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六祖大师说我听说您的师傅经常教导学生们修戒定慧,你说说他说的戒定慧怎么修?与吾说看。您说说看。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志诚禅师说神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不光神秀大师说,我们普通的观念也是,我们修什么?五戒(杀盗淫妄酒)是根本性的性戒,因为是直接伤害别人的,你杀人杀生,直接断人命根,这是伤害别人的,偷盗也是,损坏别人的利益,侵犯了别人了,妄语,说假话骗人也是伤害别人,这是根本性的,直对别人的利益。就像酒,喝酒又没脑害别人,喝酒醉了没脑害别人,这是遮戒;喝酒不恼害别人,喝醉了就会做杀盗淫妄的事会脑害别人,这是遮戒。在戒律里面分的性戒和遮戒。可普通人的观念呢?做到五戒不恼害别人就是戒;诸善奉行名为慧,他说一切好事我们都去做,利益别人的善事我们去做,这叫有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把自己的妄想覆盖住,把念头清静了,这是定。说的这是戒定慧。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我师父是这样诲人的,不知道大和尚您是以什么教诲人呢?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我如果有法与人,有个方法去教诲人就是欺诳你—哄你呢,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谈到了真正的佛法了。上午有个居士说四依法: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是了义呢?这就究竟法就是说了义呢,就是说这个最上乘法呢,这是说了义呢,了义之前有法可说,有法教人呢,让你修戒定慧,让你好好念佛持戒,这是有个法。真正到最上乘谈佛法,没有法。所以六祖大师说,我要有法与人,有方法教给你们,那是诳你们呢!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呢?金刚经上说的: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就对着,人们最严重的就是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我执,这些执著相严重。真正的佛法没有,就针对你的执着相,把你执着相破了,你没有执着相,就解脱了嘛!那你就彻悟了嘛!所以你真正破执着相还有个定法了?没有!法无定法。没有说一定的方法,人家感冒了,你给吃泻立停那能吗?人家糖尿病,你给输葡萄糖,哪能吗!所以法无定法!就像医生的药方随方解缚,随你的病吃什么药。如果拿出什么法来,那完了!你是这个性格,他是那个执着,哪都用不上,不能通用,就像人们说的万能钥匙一样,什么锁都能开,那不可能,那开不开。真正的佛法是随方解缚,根据你的病不同,执着不同,用不同的方法解开你的执着,所以叫假名三昧。什么是三昧?正定就是三昧。所以真正的目的是让你达到正定,不随妄相所迷,达到正定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就像你师父说的,戒定慧法真是不可思议呀。吾所见戒定慧又别。我说的戒定慧又不同了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志诚禅师说戒定慧本来一个嘛,你怎么又跑出一个来?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这个不一样,六祖大师说你师父的戒定慧接上乘根基的人,我这个是接最上乘根基的人。根基最利的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因为人的思想不一样,层次不同。见---是知见、见地,真正人的见地有迟钝的,有快利的不一样,有的人聪明伶俐,有的人反应迟钝,是人的根基不同,所以分出上乘人和最上乘人。汝听吾说。与彼同否。你听我说看和你师父的一样不一样!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我所说法不离自性呀,如果离开自性本体说法,那是相说,那是迷了自性了,如果把佛法讲到相上了,那是和祖师的西来意,和释迦牟尼佛法华经上说的“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佛怎么出现于世的?和这个相违背了!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是让你离相见性的,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为什么常说祖师西来意呢?上节课我讲过西天二十八祖到我们中国到六祖大师,这是祖师,不要人们把祖师弄错了,这是祖师,没有说哪个寺院的祖师立的别人,中国的就是达摩祖师,一直到六祖大师,除此之外别的人不能称为祖师。为什么?你像我师父圆寂了,我也起个塔也叫祖师?那不能呀!要是真正把佛法传到东土的,什么佛法?不是让你学一本经,持咒念佛那就是佛法,那还不是,真正的佛法就是指的最上乘这种传承。为什么老提到祖师的西来意呢?为什么祖师传法东来呢?从西土传到中国。为什么达摩祖师不让人诵经吧、传法吧、那会诵经的人多了,诵涅槃经多了,何况地藏经,什么经也能诵。为什么就传了一个二祖慧可呢?你根基到了那里,真正明白佛法,这才是传到佛法了,不是传经呢。人们现在传个经传个咒语传法。。。那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没有相,无法可传!本来是离相的,在相上传个东西那叫法吗?那不是指的真正的佛法,那还不是指的我们见性的法。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了,那你得到法了。所以一脉单传,达摩祖师就传了一个徒弟—慧可。那么多不明白,他不明白传什么?所以祖师西来意要明白,是让我们见性呢不是迷相。人们往往把相上的东西作为传承。这不是佛法,这还是人们的执着相状。还是属于世间法。为什么佛经上还说是佛法呢?这根据不同的根基了,根基有利有钝。真正的佛法指的是给最上乘人传最上乘法,指的是这个,不是我们普及教育呢!谁都会谁都明白,谁都念谁都会诵那是佛法,你真正领悟了才是佛法。所以重在离相。六祖大师说了: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就因为真正离开本体觉性去讲佛法,那都不是佛法呀,因为佛法指的就是见性离相呢,你在相上说,那根本就不是佛法。所以六祖大师都没说什么法,别人说修行必须有个次第,我从次第传承你才有个修行,那是在最上乘以下呢!你不明白觉性的法,用次第引导你走到这个心地,这是有个次第。真正佛法没有次第。为什么说没有次第呢?你的觉性就一个呀!你迷了,迷了就有次第嘛!为什么呢?有好人有坏人,还有不好不坏的人,那有多少呢?人很多!你说什么是好人?他不为自己老想着为别人,这就是好人,好人里面标准多了呀,千千万,要多少个次第?坏人也有次第,什么是坏?习气毛病重的人,喜欢骂人的人也是坏人,有的人以阴谋诡计害人的人也是坏人,这也是次第。这些次第从哪来的?都还不是一个心?变善了称为善人,变恶称为恶人。不善不恶坏人里的好人,好人里面算个坏人,这就叫次第。可是你的心还有固定的吗?坏人永远是坏人?强盗的儿子永远是强盗?所以你要执着次第就是这个道理!那永远在次第?在印度,查地利贵族,婆罗门宗教修行的,斩陀罗是低贱的,他永远在低贱,是人把他设立的,他的心生出来就低界的吗?低等人受到高等教育,他也会文明、有修养。所以讲次第讲不通。你说佛法就是那样,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现在我们学了,又推翻了,为什么?戒定慧都是一心具足的,现在当下还能犯戒吗?你说你持戒了,坐在这谁犯戒了?谁做杀盗淫妄酒的事了?酒瓶都没有,去哪喝酒?还要戒定慧?坐在这,找你的思想,你犯戒是心里面犯了,你打妄想谁也管不着,你坐在这就是戒定慧。要从相上说,你怎么犯呢?再不行,关到监狱里面肯定犯不了戒,这也叫佛法?这能说通吗?可是那也是对的呀!没有戒定慧狂乱了,毁犯了,你要真讲到戒定慧把人都关到监狱里面,关一辈子他解脱了吗,对不对?那要和尚当了皇帝,把人都关起来不让犯戒,那这就叫解脱吗?不对!那样讲就把佛法讲错了,所以真正的戒定慧在心呢!离相!你的烦恼,你的贪嗔痴这些都是相呀,不离开他,你永远具足不了戒定慧!所以六祖大师的戒定慧不一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真戒定慧不在你身体上,在哪?一切法都从你自性启用,什么是自性启用呢?每个人都有思想,这个思想是觉知呀,你不知道你怎么来的思维呢?就因为你有知觉!每个人的知觉不同,所以你的智商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你自己的逻辑思维也不一样。都是你的自性,本来是清静的这种觉性,起的你我执的用,‘我’的思想是这样,‘我’认为是这样,因果‘我’认为是这样,‘你’认为是那样,这是我执,起的是这个‘用’。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每个人的觉性不犯戒,不会做坏事。达摩祖师论集上说:‘佛不造善恶,佛亦无持犯’。佛不会造善业恶业,不会做善也不会作恶。为什么?自性!你的正觉没有贪嗔痴,因为有了贪嗔痴你就离开自性了,把自性迷了,所以有毁犯。我们自私有我执,把自性迷到自私上了,有自私,有我执,所以有‘我要利益别人’,对别人好,‘我’这是做善事,损坏别人是作恶事。如果没有我执的这种做善事,为别人和为自己一样,不要分你我,帮助人是应该的,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损害别人就是损害自己,你要是这种观念就不会去善去恶了,都是善,也不分别善了,也不执着善了。所以说是真戒定慧法。

  听吾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为什么六祖大师讲的法和其他人讲的不一样呢?为什么?讲到最上乘了!讲到根源上了。心地无非自性戒。你的戒从哪来呢?就像我们平常参话头,把注意力集中到当下,要知道,又不迷到外境上,不起妄念,哪有非呢?你的毁犯从哪来呢?你生出妄念,生出坏的想法才会犯戒,你心在觉性当中,心在自性常观照的当中,不迷的时候,你起不了妄想妄念,他也不会引导你不正确的思维,更不会犯戒,所以治表不如治本,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六祖大师说的戒定慧不是说把你身体关进监狱,或者关到禅堂里面,关在那里,你心里还在想呢,身在禅堂之中,心在世境之内,真正的戒是常常自净其意,念念观照。妄念都生不起来,何来的毁犯呢?何来持戒呢?心地无非这才是戒呢!心地无痴自性慧。人要是愚痴了,想的问题做的事情就没有理智,就没有智慧了。心里面要常在觉照之中,你若不迷就离开愚痴了,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心里面是怎么乱的呢?起了妄念妄想就乱了。妄念妄想不起,常在觉照当中,这就是定!去哪找定呢?人们的修行,‘我’去找个戒定慧去,把自己关起来不去乱跑乱动,这是戒?不知道对治心里面的妄念,他哪来的定呢!他心里面都在妄想当中愚痴当中哪有慧呢?所以这里谈的是根本。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自性还用你修吗?你的觉性还修吗?越修越乱了,越修越坏,本来具足的,本来就是清静的,都是你搞乱的,所以不增不减。你也不要争着去戒定慧,不要减下贪嗔痴,常在定中自性观照,哪来毁犯呢?身去身来本三昧。身去身来应用自如,心不动,有觉照,本来具足三昧,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所以和上面叙述的戒定慧不同。诚闻偈悔谢。听了六祖大师说的自性戒定慧,又是后悔又是忏悔,后悔当初没有闻到这个法,只是把身体关住了,修身体,心是狂乱的,没有得到真正的依住,我们心皈依到哪?皈依到觉性当中,他把心向外了,向外找个戒定慧。乃呈一偈曰。自己做了一个偈颂。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志诚禅师感概,自己做了一个偈颂,五蕴幻身。我们的身体在哪?我们的世界在哪?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当中,我们看到的想到的,思维到的这个环境,这是幻化。为什么这样说?现在我们听讲呢,一会儿出去,这个境界没有了,过去了,这就是幻化,再找回这个境界,人都散了,我们讲完经了,回头往里一看没有了,人哪去了?那个时间过去了,那个空间也不出现了,他就是幻化的,就像我们做了一个梦,梦到听讲,醒来只是一个印象,实际当中找不出来。当时和实际的景象一样,感受也是一样的,所以五蕴幻身呀。色受想行识这是幻身。幻何究竟。在这上面找个究竟,这没有究竟呀,不用找他一会过去了,还用找!我们说修行,做了一个梦,我说持戒呢,我在修定我在修慧,每天忙忙碌碌,等梦醒来,那个梦没有了,那你修到哪了,你的戒定慧在哪?拿不回来了,过去了。你的思想还没有戒定慧,还是毁犯呢。所以这个幻身幻境,它时时刻刻不在停留,时时刻刻在消逝。什么不消逝呢?做梦和醒来,包括我们坐在这和出去,晚上回家,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是你的觉知,那个不变,你梦里面也有觉知,醒来还有觉知,一样!没有两样,觉知一样,可是境界不一样。你梦里的境界醒来没有了,当睡着了境界醒来又没有了,它在无常。所以你找那个不变的还是找那个老是变化的呢?你的身体就是在那个幻境里呢,真正找到你的觉性,那才是究竟,找到根源了。回趣真如。法还不净。有的人不明白了,怎么回趣真如还是不净的了?对了,真如不用回,什么是真如,自性是真如,真如就是自性。真什么如什么?真正如如不动的,是你梦里面和醒来时不变的,你的觉性一直没动呀,你直觉的本性一直都有啊,这才是真如。有的人,我修行,我要参禅我要见性,你见什么性呢?你永远见不了。为什么?见性是个比喻,见性是指导我们一个方向,没有性可见。有的人说我见性了,那就恐怕着魔了。为什么?你见到的都是相,性没有见。就像电,谁见到电了?没有,每天在用电,见不到电,电有没有?每天在用,我们见到的是电灯,没有见到电。我们的本性也是,不是说你见到了,见到的都是相。所以说回趣真如,你真正找个真如本性找不着,那是法还不净。有的人说我在心地修行,我是修心地的,心地在哪?他说我的心地是清静的,我坐在那里很清静,那还是相,这个法还不究竟。净是什么?不干净也是不究竟,有妄念有妄想就是有污浊,污浊你的本性了。性是无相的,实相非相。所以说真正修行的人,我要找真如本性,那个还不究竟,真如本性,你找,“找”就是真如本性,你是骑驴找驴。把真如本性变成相去找了,不究竟!

  师然之。六祖大师说:对!赞成。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磐。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六祖大师又和志诚禅师说了,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你师父说戒定慧是对小根智人说的,在身体上修行就不得了了,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真正上根利智的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磐。真正悟到自性了要什么菩提涅磐呢?涅盘就是比喻自性呢。就像一个人走路,从这里去天津一样,将近100公里,天津是我们的目的地,我们要走,这是个比喻。就像我们见性,菩提涅磐是我们的究竟,那就叫见性。比喻什么?你没有方向,怎么朝这个方向发展呢?去修行呢?真正到了这个地方,那什么是菩提涅磐?就像我们到了天津,哦,这是天津!你真正见性了,哦,什么是菩提?什么是涅槃?没有!无相!菩提是什么?觉有情!什么是有情?我们这些妄想思维,五蕴造作,色受想行识,这是有情,不是无情的。无情的木头石头它不会有思想,你得觉了呀,你不迷相了,觉了就叫菩提。涅盘是什么?不生不灭了。什么是不生不灭呢?你睡着了那个觉性和醒来那个觉性,睡着了灭了,醒了又活了?不是!它一直常在。这个觉性就是菩提,这是指向。你真正见性了就达到菩提涅磐了。还立菩提涅磐吗?所以不用找,你找这个‘找’就是觉性,不用去找菩提涅磐,你当下知道了不迷了,离相了就是菩提涅磐。不是让你找。所以不知道的人立相了。‘我’有个次第,今天念三百遍,明天五千,后天一万,大后天三十万,找菩提涅磐,所以越找越远。。。所以真正菩提涅磐就这个‘找’,用的就是这个本觉嘛!好也是用的本觉,坏也是用的本觉。把不求不找,当下观照,当下不乱,不迷,这就是菩提涅磐。为什么到这讲,以前不讲呢?以前听不懂怎么讲呢!就像现在给好多人讲,有的觉得这胡说八道呢,什么时候能见到呢,他就不信,所以人的根基不同。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人们说了,这个最上乘法禅宗,没什么可修的,没意思。因为什么呢?‘他让我见性,我不知道性在哪,有什么可修,算了,不如学别的好,让我有个功课,有个次第。。。’对!就是不好,最上乘法就是不好,为什么不好呢?它没有个抓的上的东西,平常习惯了,早晨起来念功课,什么也不做了我就念,这有个东西可抓的,或者有个东西观象,有个东西可观的,这才叫修行呢,实实在在的,可是你让我见性不见相,去哪见呢?遇上这样的人,佛法就不对了,对他而言就不对了,不适合了。那就让他做功课吧。他每天忙忙碌碌把这个心占用了,他不去烦恼了,他过得很舒服呀。每天念四加行,不用多,每天念一万遍咒语或者佛号,磕108个大头,幔扎供养几千,都像十万个标准走,皈依十万,发心十万,五加行四加行每一个都超十万遍,你每天睡觉时间都要掐住点呢!不然什么功课也做不成。这样实实在在的,你心忙乱的都顾不上干别的,除了生活之内的事情,没有一点空闲,把你的心都占用了,就不会散乱了,不会烦恼,这是实实在在最好的。可是这都在次第当中,相,当中,还是见不了性呀,这是对这些人说的,真正对上根人说的,他时时刻刻都观照自心,你让他忙乱什么呢?什么都不用忙了,干什么都在修行,都在觉照当中,一个妄念都不让生!每天在觉照当中,这是给这些人设立的,不是这个错,不是那个对!看对机不对机了。这就是看他什么病了,感冒就不要吃泻立停,拉肚子不能吃感冒药。可是有一点:了义不了义呢?究竟不究竟呢?真正的究竟就是在觉性当中,不在身体当中。这叫了义,佛说的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你以后也得过这个了义呢。不到这里你永远在相上迷着呢,永远是凡夫众生,永远在生死苦海当中泡着。什么叫出离?你还找什么叫出离心吗?‘我好好修行出离’,出离什么呢?你那个出离的出,出离的离就是你的觉性。你都是妄想,你不妄了就觉了嘛,你就出离了嘛!人们不知道,‘我要找个出离’,‘我今天把生死忘掉了,烦恼忘掉了,明天要出离了’所以根基不同,方法不同。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不立解脱知见,那个解脱知见,就像刚刚我们说的解脱知见,那是给小根小智的人说,大根智的人不用解脱知见直接观照。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为什么?你所得到的法是你我执的法,永远是你我执我相,不会有万法,他执着他自己的东西,真正你放下我执了,没有一法可得了,那你就是具足万法了,自性具足万法了,何期自性本来清静,何期自性具足万法,见了性就具足万法了,没见性是见的你的法,我执的法。

  接着上节课: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磐。亦名解脱知见。六祖大师说,若解此意。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了,顿悟的道理,见性的道理,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磐。亦名解脱知见。在最上乘法以前,佛宣说的五时八教: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磐、在不同的时期宣说的佛法层次不一样,就是针对人的根基不一样。所以在灵山会上之前讲的法都是讲次第,有个菩提涅磐。你看涅槃经就是‘长乐我净’比喻涅槃,让人们有个修行的目标,到了后来般若法里面,般若就是涅槃,见性就是解脱。过去人们不知道,用妄心去修行呢,用妄心慢慢去推进。他修行有次第,慢慢把心过滤的净了,这是对根基不成熟的人说的,到了上根利智的人直接说见性。所以这上面说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磐。亦名解脱知见。就是这个,你不能拿上觉性去找菩提涅磐,拿觉性去找佛身,这就是佛身,这就是菩提涅磐。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来去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真正见性的人,立亦得。不立亦得。指的是什么?这个名相立也是它不立也是,不知道的人有个立相,不立相他怎么去修行呢、怎么向着目标前进呢?见性就是目标,你再另立个目标去找,那又离开我们的见性了,又着于相了,所以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来去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在哪?我们时时刻刻日常生活当中,思维运作当中,都用的我们这个本觉呀,所以离开本觉去找就迷了本觉了,另一个迷了。平常用贪嗔痴迷了,现在你用戒定慧迷了。真正明白了立亦得不立亦得。来去自由。无滞无碍。你不迷了他就不去了,也不来了,因为什么?常常观照自性,念念自净其心,他的本觉就是这个。就因为我们不观照自心,迷到我执相上了,妄想引导我们进入五蕴想象当中了,所以离开这个见性变成五蕴想象了,所以迷了。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都在你的生活当中,没有离开,举手动足应语随答。普见化身。谁应用谁做,所以我们的造作思维想象,都是用我们的觉性去做了,没有用你的妄想去做。就像你想问题,就像你听讲一样,谁听到了?是你听到了,是你的妄想听到了?还是你的觉性听到了?你好好想一想。你要不注意听,那就是妄想听到了,妄想是听不到的。为什么让你们抬着头听讲呢?你一低头,有的人功夫好,(参)‘谁’去了,我讲什么你也不知道,一低头想着回家做什么饭,你能听到吗?你是注意力集中,还是注意力散乱,散乱就是妄想回家。。。你能听进去吗?听不进去。小时候老师拿个教鞭,一敲注意力集中了,你集中了就是你的见性啊,你的集中没有打妄想,所以你听到了,所以你每天都在用呢。你炒菜也得集中,不集中应该放盐你放糖了,所以‘应用自如’‘普见化身’时时刻刻都在就是我们不集中,一不集中跟着妄想走了,所以做什么都事倍功半。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见性在哪?就在我们时时刻刻念念当中,就在当下,你不迷就行。修行就在这,不明白的人找到十万八千里,越找越远,越忙。每天还挺忙的。不是说忙就不对,不懂就得忙,不忙就干坏事去了,打麻将去了,赌博去了。每天磕大头能顾得上赌博吗?顾不上!那也叫修行,那是在相上修行代替它,用善业代替恶业,用善根代替自己的散乱。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你真正观照自性,真正在觉性当中这是了义,这是出离。人们说出离从哪出离呢,你心妄从哪找出离呢?心妄你都在妄想当中呢,没有出离。都在烦恼,暂时不烦恼,那是没生气,没到时候呢。等外面的现象一来了,别人一骂你,你生气了,就烦恼了。所以为什么?你还在妄想当中呢。你从那里找个出离没有究竟!所以不究竟,也叫不了义。真正了义是什么?常在观照自心,常在定中,自性觉照,自性知道的当中。不知你就忘了,忘了觉了,去想象,所以出离在这。不是说你另外找个次第出离。出离就在当下,警觉,就像你注意力集中,把你的妄想抛开了,我刚说完你的妄想又起来了,出离在这。不是人们所说的,看娑婆世界是苦的,生老病死太麻烦,我要去极乐世界,那你的五蕴不变,你永远变不出极乐世界。极乐在哪?极乐在你的心净,心净则佛土净。你时时刻刻在觉照当中呢,就没有贪嗔痴,没有妄想烦恼,那才有净土,所以人们找净土找出离,都在妄想当中,没有!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志诚禅师说,他不理解这个不立这个意思,前面六祖大师说了: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磐。亦不立解脱知见。那如何是不立呢?什么是不立的意思呢?他不明白。六祖大师说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观照般若,常离法相,自由自在,这个就是不立。因为你自性当中没有‘非’,就是“不是”,没有过,没有想过毁犯戒定慧的事,就没有愚痴。就是呆在那不知道了。就像我们经常在那发愣,那也叫痴---空定。他也没去妄想,也不清醒,时间过的挺快,待一会过去了,那也叫痴,不明道理也叫痴,无非无痴无乱,有了妄想就乱了。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念念要觉照呀,注意力一集中抛开妄想了,每一念都那样,他的每一念就离开妄想执着了。这个法相指的就是你执着的一切,行为举动的贪嗔痴相,所有的行为举动妄想。自由自在。你真正离开他了,念念警觉抛开这些了,这就是出离这就是解脱,不立是这个意思,不要立到妄想当中,离开妄想,离相。纵横尽得。有何可立。你真正在念念觉照当中了,有什么可立的呢?有什么法可修的呢?没有!这就是修,修是什么?念念观照。不知道的人呢,在事相上跑出修来,那个就是代替,用行为造作是善业代替恶业,你在观照当中觉照当中就没有这些妄想升起,也没有这些贪嗔痴,违反戒定慧的行为举动。所以说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真正的佛法就讲到这了,以前讲的,释迦牟尼佛在般若法以前讲的事相当中的事,那是众生理解不了,人们没有这个觉悟,没有这种思想,所以就那样讲了。后来人们根基成熟了,回小向大了,人们的思想水平高了,有悟性了有觉性了,才讲的,所以要依了意不依不了义。自性自悟。自性还有他悟吗?你另外拿你的自性去找觉悟吗?那越找越远。顿悟顿修。亦无渐次。顿悟有什么可修的?你要对根基不成熟的人说这个顿悟他理解不了,你让他每天按功课做,他能理解,大智慧人不用。我杀盗淫妄也是用的这个心,戒定慧也是用的这个心,我都不用!觉照当中!对的!这就叫顿修顿悟,当下就是。当你注意力集中的时候,你还想那些事吗?就这一刻,什么也没想,(动作:手比划)知道吗?知道!我一个指头不是两个,又知又不妄想,你常常这样觉照,你还去持戒?戒在哪?你还去毁犯吗?不可能!明白了就在这里,不明白就远了。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立那一切法都是妄想执着,这不叫推翻以前的,是根据不同说不同的法。毕竟最上乘人少,最上乘法理解的人少,明白的人少,所以有那么多法,到了最上乘法解着解着没有了!诸法寂灭。有何次第。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是寂灭相嘛,生生灭灭的有什么可立的呢?今天你念了十万遍佛号,磕了一百个大头,等明天,这个是印象,又回不来了,没有了,这是事相。这个作用在哪?你心记忆住了,再过二十年你还记得。谁记得?心在记得,可是当时那个事相过去了,所以你用功还得在心性当中用功,谁给记得?不是你妄想记得,妄想已经过去了,还是你觉性把它记忆住了,分别成我执相了,还过滤了一下分别了,‘我’当年磕大头,‘我’当年念了几十万遍,可是谁记忆住的?还是你觉性记忆住的,然后你又妄执它了,是‘我’不是‘它’,‘我’当年多么修行,那是你又把它妄执了,不是凭你的妄想去记忆的,妄想早忘了,所以诸法寂灭。有何次第。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志诚禅师明白了,礼拜六祖大师,发愿了,我永远做六祖大师的侍者,朝夕不懈。依止六祖大师。到后来志诚禅师一直没有离开过六祖大师,在六祖大师身边学习。

  我们接着讲,又一个公案:僧志彻。江西人。本性张。名行昌。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竟起爱憎。有位出家人叫志彻,他是江西人,家里面姓张,叫张行昌,少任侠。小时候以武功喜欢帮助人做事,行侠仗义,武功好,喜欢打报不平。自南北分化。后来南宗北宗分化,因为神秀大师在北方徒众很多,人们称为北宗;六祖慧能大师在广东,弘扬佛法徒众也非常多,所以人们就分成两宗了,南北二宗。二宗主虽亡彼我。六祖大师和神秀大师虽然都没有说‘以我为宗’,没有‘我的对,你的不对’这样做,都称赞对方,而徒侣竟起爱憎。两位大师谁都没有说自己好,可是下面的徒弟互相有分别了,各说各的好。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当时北面的神秀大师这些门人自立我师父是第六代祖师,不是慧能。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师。北宗的神秀禅师门下的徒弟们,起怨恨心,嫉妒了,因为六祖大师虽然不识一字,他是真正见性的人,得到衣法了,得到五祖的传承了,传承是传心了呀,有什么可看的呢,可是拿什么证明呢,当时就拿衣钵为证明。弘忍大师拿衣钵传给六祖大师。所以六祖大师南行在广东弘扬佛法人们都来了。当时的人没有见性呀,也不懂佛法,认这个衣钵,六祖大师得到真衣钵了,虽然他不识文字,那他是真正的祖师呀,我们要依止他,所以六祖大师有衣钵为证,他得到了大家的拥护,认可;北宗的神秀大师,就像个国师一样,受皇帝的礼拜,有国家的这种支持,所以他的门人也非常多,当时他的徒弟自立神秀为祖师。实际后来的祖师怎么来的,我们好好看看这些历史就明白了,不是当时这些有成就的大师,不是他们自立为祖师,他们圆寂以后不由他们了,徒弟们想出名了,把师父立成祖师了。所以我们佛法不能立那么多宗派,现在人迷就迷到宗派上了,没有宗呀,佛就说了一个教一个宗。宗是宗旨,以心为宗。前佛后佛只言传心,他是传心,以心为宗!自证为宗。来心地当中自证呢,以这个为宗旨,所以传下来佛法,到了中国一下子分开了,‘十大宗派’后来又成为八宗。当时小乘里面,小乘的两个宗派,‘小乘有二宗’六代时期很兴盛,渐渐衰亡了;还有俱舍宗,五代后衰亡了,就是隋朝以后,当时分为八宗呢十宗呢,当时指的是以这个佛教的理论,去研究佛教的思想为目的,然后建立这个宗去学习。真正的修行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指的自性!现在人更迷了,他分成天台华严。。这是教,他把修行的宗又变成三个了:禅宗、净土、密宗,这又错了!宗旨是一个,没有那么多宗派。他们说念阿弥陀佛是净土宗,持咒变成密宗了,都是错误,所以立宗是错误的,都是后人不明白的给立的宗。当时祖师又没立宗。你就像庐山慧远大师,他是结社念佛,他在庐山这个地区结白莲社,大家一起念佛,从称名到实相这样念佛,后来他的徒弟把他推成祖师了,称为净土宗第一代祖师,这都是后人做的事,和当时神秀大师一样,神秀大师活的时候就给立成祖师了,本来是传到慧能大师,‘自立秀师为第六祖’,出现了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师。最后找行昌,也就是志彻禅师,当时叫张行昌,他的武功很高,让他去刺杀六祖大师,把六祖大师杀了我师父神秀就是第六祖了,这都是后人不明佛法,不知道宗趣。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六祖大师是见性的人,有他心通,知道他来刺杀,准备了十两金子,放到座位旁边。时夜暮。行昌入祖师室。将欲加害。师舒颈就之。到了半夜的时候,行昌入祖师室。行昌进入六祖大师的寝室,将欲加害。准备动刀师舒颈就之。六祖大师坐在那把颈伸出来让他砍,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行昌拿起刀就砍,看了三刀悉无所损。一点没有损坏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付汝金。不负汝命。六祖大师说正剑不邪,什么是正剑不邪呢?你来刺杀人就邪了嘛,正剑是砍坏人的,你来砍祖师来了。正剑不邪。邪剑不正。所以你拿邪心邪剑砍祖师那不可能。只付汝金。不负汝命。金子在那放着呢拿走,不给你命,他也没把六祖大师头砍下来。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把这家伙吓坏了,一看头没砍下来,说了两句话让他拿金子走,吓晕了,把武林高手吓坏了。久而方苏。过了很长时间他才醒了求哀悔过。即愿出家。他见到真人了,这么快的刀,这么大的力量没把头砍下来,悔过了,他说我要出家,那会儿就为这十两金子,要去犯杀戒,杀的不是一般人,杀的是人天师表。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六祖大师慈悲,没有说你砍我,我把你杀了,师遂与金。给他金子,走吧,赶紧走,怕我的徒弟知道了饶不了你。汝可他日易行而来。吾当摄受。六祖大师知道他也有根基,说你先走,人们不知道,等以后改变一个面貌,换了装另作形式,我真正摄受,指示他让他真正明白佛法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行昌后来听六祖大师的就走了,悄悄地走了销声匿迹了,后来又出家了,又受了具足戒了,非常精进用功,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有一天想起六祖大师说的话,让他以后要过来,听经闻法,远来礼觐。估计他不敢在广东待,跑的很远,后来出了家,从很远的地方来礼拜六祖大师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六祖大师说我想了你很长时间了,你怎么来的这样晚?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他为什么没来呢?他悔过呢!昨蒙和尚舍罪。过去多亏您救了我了,当时要是一喊人,他就完了,当时违刺史是六祖大师的大护法呀,广东的大官都是六祖大师的护法,他能跑得了吗!如同救他的命了,让他跑了。他所以感恩。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他出家苦行,为什么精进修行呢,来报恩呢,他这么长时间不来,修苦行报六祖大师的恩。其惟传法度生乎。所以苦行报完来听法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他也很精进,经常看涅槃经,不知道涅槃经上讲的常与无常的真实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请您慈悲开示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涅槃经和所有的经里面讲的是什么呢?我们的佛性是有常的,善恶的法分别性是无常的,这样说的,他不明白,来问六祖大师,六祖大师结果怎么说呢?说佛性是无常的,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六祖大师把我们平常的概念都反了,平常说佛性是常的,因为我刚刚讲的,你睡着了佛性也在呢醒来还在呢,可是你的梦境过去了,你睡着了醒来这个梦境没有了,这是善恶分别法。六祖大师翻过来说了,说佛性是无常,善恶分别心是常的。所以行昌说了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你和经书上说的完全是违背的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六祖大师说我是传佛心印的呀,六祖大师是真正见性的人,真正觉悟的人和佛一样,他是传的佛法呀。传佛的心印是什么?正法!正法是什么?以心为宗,就是说的这个自性,没有说相法,说的是见性的法。安敢违于佛经。怎么敢违于佛经呢?我没有违背佛经啊,可是你说的就是不对呀,怎么反着说呢?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另学人转加疑惑。这是坛经呀!拿到别处讲就麻烦了,所以最上乘法就不立文字,你要在文字打转你永远搞不懂,经书所有的三藏十二部依人们的意志去讲的,依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到了见性的法里面,最上乘里面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了。所以这个法就讲活了!因为行昌的觉悟不一样了,不能那样讲了。你看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行昌说了,涅槃经上说佛性是常你说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涅槃经上说善恶分别法那是无常,你把无常的说是常,此即相违!和佛经讲的完全违背。另学人转加疑惑。更加疑惑了,以前不懂现在更不懂了,以前说佛性是常不懂,现在又说无常,我更不懂了!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涅槃经我听比丘尼无尽藏读过一遍,我就给她讲说了,没有一字一义不合经文,都和涅槃经一样啊乃至为汝。终无二说。我为你说涅槃经也没有二说,也是这么说的。为什么?说反了还是对?人们往往就不懂了,行昌是研究涅槃经的人,他是真正去读诵去研究,我们现在的人光读不研究了,金刚经读完就完了,把读诵当修行了,六祖大师为什么反着说呢?他是明白意思了,要讲的什么意思,取它的真实义了!取它的宗趣宗旨了!每部经都有它的宗旨。而行昌读诵的是经文,他分开一段一段去理解了,没有把中心思想拿出来。六祖大师是把中心思想确立了,所以他讲涅槃经就讲活了!反着讲了。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行昌说了,弟子愚钝,学识也不行,脑子也不行,请和尚委曲,好好给我开示。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六祖大师说,汝知否。你知道不知道?佛性如果要是常的,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如果佛性是常的,那还说什么诸法呢?诸法是从哪来的?从佛性来的,那佛性是常的,那诸法从佛性生出来的,那也应该是常的,那还用发什么菩提心呢?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六祖大师说我说的无常,是真正是佛说的真常之道。因为什么?你用分别心去理解佛性,那你那个佛性是你认为那个,我执的佛性,那当然是无常的了,你离开我执分别那个心,去理解那个无常,那才是真常。不是六祖大师大违佛经,是对着人的我执我见去说的。所以行昌的问题在哪呢?他不明白常与无常的道理在哪?他用分别心去理解有常的佛性,用分别心去理解无常的分别法了。初接触这些反应不过来,有时候思维翻不过来,慢慢琢磨你就明白了!当时行昌也是这样,就像你们听讲一样,翻不过这个理来,细琢磨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的分别心在分别,都是生生灭灭的,是你我执想象的空间思维,你把佛性想象成那样了,当然是无常的了,你心就无常,你的分别心就无常,反过来说是针对他知见呢,所以法无定法!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是佛说真无常也。六祖大师说了,又一切诸法若无常我们看到的一切景象是无常的,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你所看到的一切景象皆有自性,而真常有不遍之处。那你看到的所有景象是你真常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六祖大师反过来说的,故吾说常者。你的分别法是常,是佛说真无常也。到了最上乘法不用文字去说了,根据你各种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语言去刺激你反向思维,目的就是让你离开你的执着分别,你才能体会佛法。就像上节课有个居士来问,师父您给我好好说说见了性是什么样的。。。什么是见性?那我能说出来吗?我都没见性,他让我说出见性来,见了性说出来都是相了,我说你看到电了没有?还是不理解,那没办法!他说没看到,那心也见不到,电也见不到,那不能说没有,你看不到电那就没有电了?那我们电灯怎么亮呢?所以都是人的执着,他说我见到我才信呢,有性见吗,我都见不到性,你让我见什么性?他是这么一种思维。这种思维怎么办呢?他只能抛开他那种思维,才能理解真正的真相呢。拿你我执的思维去理解见性,那能见得了吗!狗还有一套见性的方法呢!它识别的方法,那就承认他那种对?狗为什么咬人呢?他认为你来我家我就咬你,人就不会的,人来了是客人,你咬什么,又不是来的贼,他不会分别人的,都是自己的我执我见,你抛开这个才能理解,佛法也不是让你理解,就是让你抛开。说来说去,理解理解,就是让你抛开我执我见,你的思维才能扩展开,你的境界才能大。他用他的小境界去理解佛法,所以那个常与无常你怎么说都行,是针对他的,他那个常与无常都一样,他那个无常跟真常一样,所以都反了。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涅槃经给那个外道邪见人说的,怎么说的呢?佛给凡夫外道,他执着于邪常,就像我们现在学佛的一样‘我信了阿弥陀佛,念了阿弥陀佛了,那我永远就是阿弥陀佛的弟子,那我永远在极乐世界’他是这种邪常,他认为念了阿弥陀佛就永远保佑他,这就是邪常。那因果哪去了?那阿弥陀佛不念就不管了?你把阿弥陀佛看成什么人了。。。所以对这种邪常的人说,说一个真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二乘人他要有一个烦恼解脱,有个涅槃,所以对这些人说无常。二乘人断烦恼证菩提呢,所以上面说,菩提用不着你证,烦恼心即菩提心也。破他们的无常知见,所以成八颠倒。凡夫八倒是什么呢?凡夫对生死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执定为常乐我净,如此而成凡夫的四颠倒。又二乘人对涅槃之常乐我净,执定为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如此而成二乘人的四种颠倒见,两个四倒合成为八倒。这就是八颠倒。一般人认为常乐我净,我要听音乐我要快乐,他认为这是常的,认为身体洗干净了就干净了,不洗澡就不净。这是一般人的颠倒。他不知道一洗完又脏了,不是说不让你洗澡。你要认为常与无常,你看到的身体是无常的,净也是无常的,污浊也是无常的。应该这样看,人们认为常乐我净,这是一种颠倒,可是到了二乘,声闻缘觉,又一种颠倒,他把涅槃执着为常乐我净,涅槃只要是断了烦恼,我就有个常乐我净的涅槃,他是这种颠倒。所谓凡夫人的颠倒和二乘人的颠倒,都是常乐我净,不常不乐不我不净,加起来是八颠倒。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佛是破这些颠倒众生执着不常不乐不我不净的,无常的,所以说这个涅槃吧,涅槃就常乐我净了,是这样比喻的,涅槃就是自性嘛,还有常乐我净吗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六祖大师说,你没有把涅槃经的真实义弄清,涅槃经涅槃经就是说这个菩提涅槃,菩提涅槃说这个常乐我净是种比喻,你当成真实的去追求了。以断灭无常。你这个心,我执心确定死常。你把烦恼认为是无常的了,烦恼不是无常的呀,为什么?你反过来说,为什么烦恼是无常的,烦恼是用你的心烦恼的,你的觉性烦恼的,烦恼的时候觉性在呢,你一会不烦恼的时候觉性就不在了?是说那个本性呢。不是说表象,那个嗔怒心,性是一个。要把性和相搞明白,不明白就把经书里面常乐我净,常乐我净比喻的一种相,所以六祖大师说它是无常。常乐我净肯定是无常的,他是说行昌呢,他把见性当成常乐我净了,就错了吧。常乐我净本身是无常的,见性是有常的,所以说烦恼也是有常的,不是无常的,因为烦恼的性是有常的,烦恼不来烦恼就没有了,它是无常的,所以看你说到性上还是相上了。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佛说了这么多法最后显现了让你觉悟见性。纵览千遍。有何所益。你把涅槃经看上一千遍,你没理解这个真常和无常没有什么益处,他用分别心去理解真常了,又用分别心理解无常了,所以把性相理解错了,就一点:把性理解成相了,相理解成性了,用妄相的心去理解本性了,所以他没有把这个弄明白,所以纵览千遍,你看上一千遍涅槃经也没益处。诵经的益处是你把道理明白了,他没明白,所以他就不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