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讲义 机缘品五

  怡僧法师《六祖坛经》讲义 机缘品五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有个志道禅师,是广州南海人向六祖大师请法,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唐朝学习读诵涅槃经的人非常多,志道禅师学习涅槃经十多年了,不明白其中真正佛法的意思,请教六祖大师。师曰。汝何处未明。你什么地方不明白?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在这个地方疑惑。师曰。汝作么生疑。你有什么疑问呢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为色生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我们平常都是这种观念,因没有接触般若法呢,什么观念呢?就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为什么我们要学佛?学佛做什么?人们经常会这样说也这样想,因为诸行无常。怎么无常呢?首先我们寿命无常,谁都害怕一个死,人避免不了的生老病死,为什么苦,就因为无常。人生下来就有死,不断地在长大衰老,要面临死亡,所以人们最大的苦是要面临死亡。因为无常,还有每个人要面对世间的事,自己有喜欢的事,再欢喜的心情也有担忧,就比如说人做了富翁有了钱,他也担忧,身体得病,担忧自己活多大岁数,怕自己寿命无常,现在自己风光了事业有成了,又有担忧,担忧好的境界不会长久,也是离不开一个无常。。所以这个无常是心里最避免不了的担忧,因为他无常。所以学佛要修行,要离开无常,离开生老病死苦,因为这去学佛去修行的。所以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他是生生灭灭的,好的事情不会延续长久的,我们的寿命现在活得挺好,无常到来觉得很痛苦。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什么是生灭灭已呢?生生灭灭的苦乐境界。我们苦乐境界是无常的还有个长的是什么呢?就是寂灭把苦灭了,人们在修行当中找这个苦从哪来呢。他发现了我们的生来病死苦包括八苦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种种的苦,从哪来呢?从心里面来的。发现自己的心是无常的变幻的。遇到喜悦的事情他高兴了,可是高兴当中又担忧了,担忧保持不住,延长不久,所以想取个寂灭,把这个能知觉我们的苦乐的这个心去掉。灭掉他了我们就不担忧了,没有这个担忧就是长乐了‘寂灭为乐’,志道禅师听到这个话觉得有疑问,就问六祖大师,最后六祖大师问他你得疑惑在哪?你有什么见解呢?一切众生皆有二身。为色生法身也。他接受的思想是什么呢?有个法身是不灭的,有个色身是无常的,所以我们的身体无常,到老了衰老以后会死亡,有个法身不会灭,我要证这个法身。这是我们普遍的观念,都是这个思想,这个思想有问题没有呢?对不对呢?下面就知道了。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这个话就有问题了,如果不了解佛法真实义的人,一切的修行就遵循这个思想去做了,怎么说了,这个色身是无常的,会老的,还是有生有灭的,这个身体老了死亡了,然后又转成一个身体,又开始生,又开始灭,可是有个法身他是有常的不会灭的,他为什么不会灭呢?无知无觉这句话就有问题了,志道禅师没有把涅槃经的意思看懂,能生起这个疑虑就是他理解错了,他把法身当成无知无觉了。如果法身是无知无觉,那我们修什么呢?直接修的没有知觉了,植物人就无知无觉,还活着无知无觉,尸体呢也无知无觉。如果把这个也当成我们的法身,这句话没道理,因为什么?我们修来修去无知无觉。无知无觉那就成了涅槃了,那简单了,人打了麻药针也无知无觉,所以这句话问题就在这里,可是也不稀奇,按我们常理的修行都是这样。经常我问这些修行人,你坐禅为什么呢?我坐禅坐到无念,坐到没有妄想了我就涅槃了,涅槃是什么?不生不灭了,就解脱了,为什么?没有妄想没有妄念,他就不会起烦恼了。还有这些念佛的,念佛怎么念呢?念的没有妄想了,一心了,这样我们就不会知觉这个苦了,也不会起烦恼了,这就是解脱?如果我们不细致的去思考,不去真正的分析辩证,以为这句话是对的,人们修行就是修的无知无觉嘛。对这个事物无知无觉,清净了,其实这个思想是错误的。为什么错?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这志道禅师从没见到六祖大师之前,证明志道禅师是很有思想的人,如果没思想的人,他接受‘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色身是无常法身是有常,就不会有疑惑了,不会找六祖大师探讨这个究竟了。正因为他有自己的逻辑思维。如果说色身是无常法身是有常,这个要寂灭为乐了,他就疑惑了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色身乐从哪觉受呢?我们平常高兴不高兴,苦乐是由我们身体去觉受的,别人赞美我们,耳朵听到了,所以高兴,别人毁谤我们对我们不恭敬眼睛看到了不高兴了,都是身体在起反应,他就琢磨了,色身能受乐,感觉到寂灭是乐,可是临终的时候死亡的时候四大分裂,那个是痛苦呀,那怎么叫乐呢?他就怀疑了,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他以前接受的思想是什么呢?法身是不觉不知,就没痛苦了,他说不觉不知就像草木瓦石,怎么能知道乐呢?这个寂灭为乐究竟在哪呢?涅槃经上提到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究竟是谁在受乐?谁在高兴?这就提出疑问来了。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这是他的逻辑思维,这是他接受的那种思想。说什么呢,说法性是生灭的体,为什么这样说?你生生灭灭哪去感受呢?从法性去感受了,所以从感受而来,他是体,感受是用。五蕴是生灭之用,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成为五蕴。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境界都是五蕴。为什么呢?色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形态物体,受是我们的感受,想是我们的思想意识,行是我们心里面的行为造作,识是我们的分别意识。所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思想境界。这个思想境界从哪来呢?就是从五蕴色受想行识,每个人由于我执我见,所以每个人蕴体不一样,色受想行识不一样,包括动物,我们看到猫和狗,他有他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体,有他的境界,我们有我们的境界。我们的境界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都一样呢?是共业!这个共业指的是什么呢?同样的受想行识,同样用我执我见看到的事物,物体形态和感受物体形态对于我们的刺激,还有思想意识想到的,去分别去造作去体会感受所有的外界与形态。这五蕴一样了属于共业。我们是人,我们是共业,我们受想行识都很相像,所以我们看到的宇宙环境和我们生活环境才能达到共识。共同的认识。比喻,我们寺院的狗和我们也生活在一起,它所感受的色受想行识和我们不一样,你看狗他吃大便,我们人就不会,看到这个脏,它对事物的认识和我们不一样,我们比它高级先进,所以我们取向文明卫生,我们的感知和狗不一样,它不懂卫生不讲卫生,所以看到的五蕴世界也不一样,理解不了我们的五蕴。三字经上,以前也讲过,这个法界怎么形成的,我们的五蕴世界怎么形成的?无始终,无内外,强立名,为法界。法界性,即法身,因不觉,号无明。

  空色现,情器分,三世间,从此生。迷则凡,悟则圣,真如体,须亲证。我们的思想从哪来呢?没有始没有终,没有时间纵横的时差,也没有个头没有个尾。免强立名为法界,他用什么为代表呢?用法界,你所接触的一切实物形态和你思想行为的一切造作,形成了法界,法界的本性就是法身。法身是什么呢?是我们的知觉,我们所看到的所见到的一切,从哪来呢?从我们的知觉而来,所以说法界的性就是我们的法身,法界的本体就是我们的知觉。我们做梦在梦境当中有一个五蕴世界,色受想行识,看见东西了,和人说话了,感受了,感受好坏,感受时间长短,他有一个知觉。和我们在梦里醒来的知觉是一样的。因不觉号无明,为什么不觉呢?因为我们的知觉,时时刻刻没有离开色受想行识,知觉本身是有感受的,可是加了一层每个人的感受,每个人自己的思想意识,就形成每个人的五蕴世界了。每个人感受不一样,有的人喜欢绿色衣服,有喜欢穿黑色的,你要给他别的颜色他就不喜欢,由于喜欢不喜欢,自己的嗜好不同,所以形成了自己的偏执的五蕴世界,对自己的思想认识,思想意识,和外面所接触到的形态,自己有一个我执的思维境界。认为我喜欢的这个行为动态,我喜欢的一切事物,这是我的。不喜欢的我尽量排斥。所以就因为这个独立性,自我的独立性,就形成了独立的五蕴受想行识,这就产生了无明了。无明从哪来?我执!我执一旦产生,你对事物的观测力就不敏锐了,加上我执了嘛。同样的事情,你看一件衣服,由于颜色不同,所以你喜欢的你认为是好衣服,不喜欢的认为它没用,不是好衣服,可是给了正好喜欢的人,他就有用,他就觉得好,那又形成他的思想。所以这个不同造成了我执的境界。偏执了,把真正的能观能觉的法体本觉的清净,很圆满的觉知,被我执所迷了,所以成为无明。空色现,情器分,因不觉,号无明,三世间,从此生。空和色,佛法处处讲了空和色,什么是色什么是空呢?色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境界,空是什么呢?生灭变幻的,无常。三世间,从此生。三世间是什么呢?五蕴世界,国土世界,还有一个众生世界。国土世界是我们这个土地上,山河大地上;众生世间是我们看到的有情众生,动物人,还有自己我执的思维境界色受想行识;这形成了我们的五蕴体,形成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了。返回来: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这是志道禅师说了,他把五蕴看成是生灭的用,他说的是法性,也是说我们的觉知,有了自己的觉知成为色受想行识,自己的思维境界了。是由觉知产生五蕴,一体五蕴。是把色受想行识当成五蕴,我们看到的物是物体形态,受是我们的感受,想是我们的思想意识,行是我们的行为造作,识是第六分别意识。这都是觉知而产生的,本来是一个觉知,而产生的这么多,他又归纳成五蕴了。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他把生灭当成常的了,怎么常的了,生是从体产生用了,就像我们本来心里面清净的,生出一念来,我想做什么,就开始行动了,这是用;你把这念头灭了,他又归到本体了,他这个说话似乎很相近,跟我们正确的逻辑思维很接近,可是呢,有差别。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听是什么意思呢?听是任性的意思,任由的意思,更生是复生的意思。他说如果确立了复生之说,生生灭灭的复生之说,就有了有情之类它不会断灭了。因为我们的觉知是我们的本体,生死是我们的用,那把生死归到本体上,他就不会断灭了吧。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如果没有这个复生之说,生还,灭还归生或者是死在归生,则永远会寂灭了。这有点绕,说的是什么了?按照他的思想,被绕进去了,听不明白,我们知道一下就行了,本来他这个说法就不通。同于无情之物。,都是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他这个意思说什么呢?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他一切的无常从哪来呢?从我们心生起来的,如果把我们的心灭掉以后,都不是归了寂灭了,他就想一切寂灭都是涅槃了,不生不灭了?他把这个不生不灭当成灭了,不去生起妄想妄念了,你看了下文就知道他说的有道理没道理了。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六祖大师没给他解释,他的问题提的挺复杂,所以真正的解释在哪呢?你按照他的思维解释永远解释不清楚。他把一切事物的形态觉知归纳成2种了,一种常一种无常。他认为法身是有常的,所有看到的一切行为动态是无常的,他用常见和断见去概括了,就像前面讲的取两头了,两头是什么?不是有就是无,不是常就是断。所以他这个思想境界就不对,六祖大师呵斥他了,何习外道断常邪见。你用邪见常和断去衡量这个最上乘法是不对的。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按他的意识怎么说呢?你色身以外还有个法身在呢,不知大家听得懂听不懂,有点绕!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外还有个寂灭。这事刚刚志道禅师他的见解。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他认为是什么呢?离色身外还有个法身,离生灭外还有个寂灭,又说了涅槃长乐,言有身受用,说涅槃常乐有身体去受用这个常乐,这是什么呢?斯乃执吝生死。这是执着生死的,还有住到世乐上,他把生死和常乐执着到自己的感受上。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六祖大师没有用他的思想见解去解释,翻过来去引导他另外一个注意力去开阔他这个思想。怎么说呢?汝今当知。你现在应当知道,佛是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相体。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佛为迷人说法呢,所以我们要理解经书上的意思,好多人看了佛经,按照佛经的原本去思想去修行了,他就错了,错在哪?佛是给迷人说法呢,他没说佛法。怎么给迷人说法呢?你执着个念,执着个求所以经书上说了,你好好念,念的一心了,好好求求佛菩萨加持,加持脱掉我们的贪嗔痴,是用这么个引导的。你直接说求也没用,念也没用,他就不会更进步了,你喜欢念还念,让你念到一心不乱,念到一心不乱就没这个念了嘛,只要起一个念就不会一心了;他要求了,求加持,就有个加持,当他求到无求的时候,他的加持舍掉自己的贪嗔痴了,先是求的为自己,慢慢求着求着为了众生了,为了有情众生,这个求的过程就舍掉我执的贪嗔痴,舍掉自私了。有一个小本的金刚经上,六祖大师做的续:经是径也,径是什么?是道路,通向觉悟和智慧,每个人都有我执贪嗔痴,所以他就有痛苦就有烦恼,如果你给他讲明白了,他就没有贪嗔痴烦恼。所以经书上处处讲的道理,你看前面讲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个引导,怎么引导?一般人怕苦,怕苦你就要取向寂灭嘛。你把你的烦恼灭掉了,灭掉你就乐了,是个比喻。可是不明白的人呢,做成追求了,把乐做成追求了,他又求乐去了,是比喻不是真正的乐。你没有苦了,比喻就是乐,是比喻,人们不明白就贪求了。照着经书上所说的道理去执着,反而更迷了。所以六祖大师就为他解说了。佛为一切迷人说法呢,五蕴和合为自体相。我们每个人迷在哪了?认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是正确的。所以学佛法也是这么学的,把佛法的意思用自己的思维意识套用了。所以他永远不会明白这个道理。佛法是引导你离开你的我执五蕴,离开你的我执境界,这个引导你得明白了,你去一套用,把经书正好套在你对我执境界上,我执我见上了,所以那就变了味了。反而更执着更迷了。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所以认为自己的五蕴想法,自己的思想行为意识是正确的,把一切所分别的法,法是什么呢?我们看到的一切境界,想到的一切境界,认为是外面的尘相,分个里外了,所以好生恶死。念念迁流。所以要离开自己讨厌的,所认为的外面这个外相,要远离这个外相,远离这个苦,对我们产生不利影响的境相,取于自己内心的一种寂灭,境界;所以在这个当中就贪生怕死了,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人们都修行为什么呢?离苦得乐。就像我们现在的人好好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世界太苦了,等去了极乐世界就享乐了没苦了,因为什么呢?去了极乐世界不用生老病死了,不用受苦了,也不会衰老了,也没有这些怨憎会了。怨憎会是什么?和自己有怨恨的人仇人会聚在一起了,也没有求不得苦了,想什么来什么,现在人们的思想不就是这样?认为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是苦的,极乐世界是乐的,所以我们要离苦得乐。变成念念迁流,念念都想着去,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不知道你现在见的这个世界是梦幻虚假,你往生的那个极乐世界也在梦幻虚假。因为什么呢?心识所现!所以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他认为离开这个境界去另外一个好境界去受乐,就会常了,这儿是无常。其实他不知道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都是你心的作用。所以维摩诘经上说了,心净则佛土净。你心不贪不嗔不痴了,你看到的世界就不会起嗔脑、贪着这些苦乐觉受了。我喜欢的高兴,不喜欢的憎恨。你心平了,心静了,没有贪嗔痴了,内在没有贪嗔痴的素质了,他看到什么都生欢喜了。又提到冤亲债主了,你把人看成冤亲憎爱了,对我好的是他应该的,他前辈子欠我的,这是还我来的;对我不好的,是我上辈子欠他的我还他呢,是来讨债了,你要这样想他始终不会平静,他有一个高兴和不高兴的,在刺激着他。所以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高兴的不高兴的态度去对待了,他就不会平静,就不会没有贪嗔痴,总会有贪嗔痴的。反过来我们要看每一个人,当亲属一样看,当父母一样看,当姊妹一样看,他就不会起那种憎爱之心了,不会那么嗔脑了,再看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有觉悟呀!未来都要圆满的,都要成佛的,我们要生起恭敬心,他就不会有那么多痛苦出现了,不会那么多冤亲憎爱出现了。所以说净土在哪呢?你在这里心不净,去那还不净,这个五蕴世界显现的还是痛苦,还是生老病死。所以解决这个痛苦在哪呢?还是在我们的心呢。不知道的人却要驰求,终日驰求念念潜流,他是以常乐涅槃为苦相了,怎么呢?他认为不断地求,他最终有个乐呢,有个涅槃,就像现在观念中,念佛,不断地念,念了以后我会去极乐世界享乐了,这个无始终无内外,你用这种心求乐,他永远没有终止的时候,永远在你苦苦的追求当中。所以把即生即灭的涅槃不生不灭的当成一个苦相了。因为什么?因为你追求了,追求就是苦呀,他不会得到真正的乐。因为它不是求来的,是因为你要真正转识成智。他没有尘劳妄想了,没有那种烦恼了,他就变得乐,变得没有痛苦了,这就是乐。乐就是一种比喻。佛愍此故。佛为了怜悯众生,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六祖大师到这就给他解释明白了,他为什么不明白寂灭为乐呢?实际寂灭为乐是佛怜悯众生,做的比喻。他没有个乐可受,如果有个乐可受他就苦了,所以寂灭为乐是比喻。他把比喻当长久去追求了,所以他不明白,作为苦相了。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你感觉这个乐是你心的感受,真正你不去追求我执,这一刹那,他没有生没有灭的,只要有生有灭就离开这个刹那了。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你说你烦恼了,你在灭这个烦恼,没有个烦恼可灭,你不烦恼就行了,烦恼也是你的心,快乐也是你的心,你不去烦恼也不去快乐,不去烦恼就灭了烦恼,不去快乐你也不追求乐了,所以有求皆苦嘛。他把修行当成次第了。这个心修行在哪?就是心,心本来是清净的,如果把修行当成次第,他首先找烦恼,找到烦恼然后灭烦恼,灭了烦恼还要追求乐,追求涅槃之乐。所以他绕进去了,本来这个心回归到不去烦恼那个时候了,那一刹那,把这一刹那保持住了,没有生起烦恼念的时候,那你这心是清净的,没有趣向苦也没有趣向乐,这是真涅槃,不生不灭的。如果把修行当成次第了,他就去找了,找见烦恼,灭掉烦恼,再找涅槃的乐,就离开你的真正的不生不灭了。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是指的这个乐是比喻!寂灭现前了,你把烦恼灭了,你寂灭现前了,没有个现前,灭了就是现前,本来是不生不灭,生起一个烦恼念来,我生气了,别人对我不恭敬我生气了,我然后在想,他是我的过去父母未来佛,我不要生气了,他说的话就像我母亲说的话,我不应该生气,他又不生气了。怎么归到寂灭呢?他在找个寂灭,不生气的寂灭,然后取向一个涅槃,这就是人们印象当中的修行,平常人们思维当中的修行,这个修行是错误的,这样的修到了最上乘法是错误的,没有次第。你心不去妄念不去贪嗔,就是你的涅槃真乐,也不要取向乐,也不要取向灭烦恼,保持你的原样,不动!不动还要有觉知,没觉知又变成草木瓦石了,无觉无知了。他前面把这个不动看成不觉不知了,我不觉不知烦恼了,他就不烦恼了。所以他没有把涅槃经的真正道理领会明白。涅槃指的是什么?不是死亡,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在哪?就在我们的知觉当中。知觉不去贪嗔,不去起妄想妄念,这就是涅槃,不生不灭。怎么说不生不灭呢?因为我们的知觉常在呀,睡着了也在,醒来的时候也在,高兴的时候也在,清净的时候也在,就看我们怎么用我们的灵敏觉知了,运用好了是不生不灭,运用不好就迷到贪嗔上了,迷到我执我见上了。(上)

  上节课讲的是志道禅师看涅槃经,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个问题,上不明白,六祖大师不用他的思维道理去解释,另外给他讲述了什么是生灭什么是寂灭。现在我们接着讲,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如果真要把法色身作为生灭无常的,另外要追求个法身去修行的,六祖大师定论了,确定了叫什么?谤佛毁法!一般每个人修行取向都是有一个,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种思想。怎么去体现呢?他认为我们生死无常,这个世界也是苦的,另外去找个极乐不灭的法身,要成佛,说起来都是这种思想啊,都是这样做这样修的啊,其实是不对的,那是谤佛毁法。因为什么呢?

  听吾偈曰。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六祖大师一语道破。人们对佛法的疑问,对自己的思想执着,起了疑惑不明白,用自己的我执境界去把佛法的经文教理拿来说个想象的思维辩证,其实还是没有真正明白佛法。六祖大师直接说: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什么是无上大涅槃呢?什么是圆明常寂照?不是和我们无关的,每一个人每一天时时刻刻都在用的,有的人就不承认,有的人就认为涅槃离我们很远,我现在念佛呢,什么时候念的了生死了,了生死了,一想后面还有声闻圆觉乘呢,还有菩萨乘呢,还要成佛,很远很远。。实际不是!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时时刻刻都在寂照着,因为每个人都有知觉呀,不是死人呀,你就死了知觉也在呀,换了个身体去知觉而已。所以无上大涅槃时时刻刻在我们灵敏觉知当中,就是你的觉知呀。你只不过觉知让我执我见俘虏了,所以有你的你知你见了,也有你的烦恼了,你的知觉就是你的涅槃。为什么呢?圆明常寂照。本来清净的,你的清净本体,你的聪明才智,你要不加我执第七末那识,还有第六我执的分别意识,每个人觉知觉悟都是清净圆明的。就因为你不明白不知道,也不会运用,所以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凡夫就是不明,不明佛法的凡夫,以为是死,怎么死呢?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把烦恼灭了,把我们的身体死了,色身死了以后,我有个常乐呢,我去净土了,享乐去了。我的烦恼灭掉了,我就了生死了。所以凡夫愚昧的人认为是死亡,色身死了,再把我们的烦恼死了,这不是涅槃了?这句话人们认为还挺对。外道执为断。外道执着断灭见的,怎么断呢?我们认为烦恼是无常的,把它断掉了,断掉了还有个有常的,诸求二乘人。说的是声闻圆觉乘的人,目以为无作。以为入了定无所作为了,生了涅槃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在定中有什么作为呢!什么是定?就是让我们的思想不去行为举动了,不去想了,定里面不去想了,也不去造作了,这就入了定了嘛。二乘人以为这是涅槃。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这都是什么呢?这是自己的凡情所执,我执我见所执的。他认为这是涅槃经上说的。涅槃经,声闻圆觉以为什么呢,灭了烦恼入了定,这就是涅槃。这都是什么呢?六十二见本。六十二见是什么呢?就是所有归纳的外道见解,就是不圆满偏执的见解。要讲起来也很多,这六十二哪来的?还是色受想行识那来,色受想行识对常和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每一个对起来,加一块一共六十二。这都是每个人对事物的思想行为不正确的一种判断,所以是外道邪见,归纳起来要细分很多,有六十二见。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把这个当成妄立的虚假名,不是真实义。护国仁王经上说了,人起一个念有九十个刹那,一个刹那有九百个生灭,你想你的思想境界,你的偏执境界有多少呢?一个念千千万万个,千千万万个我执我见。所以都是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不是真实的义啊,都是你心里面妄动的。妄起妄想的。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只有真正能超越了这些凡情俗念的人,量就是你的执着,你超越了你的执着量度了,这就是过量人了,这就是觉悟的人。通达无取舍。真正通达了,没有什么可灭的,也没有什么可追求的,无取无舍。这就是一句话:烦恼对我们人而言,每一件高兴的事不高兴的事对我们而言,这个事情没好坏呀,是我们的心有好坏,心在起作用。你像有的人挺讲究,以前我从小有个练武的师傅,他们家有个大柜,从祖上一直,祖祖辈辈谁都不能坐,你要坐到他柜子上,那就是欺负他祖宗了,他那柜子还很矮,矮柜子,人们不知道进他房间一坐柜子,他马上就生气了。人挺好,什么都能容忍,这个容忍不了,他讲就嘛,祖宗留下的,你要坐我柜子等于在我祖宗头上拉屎,所以非常气愤。所以这就是人们的执着,换一个人不讲究,把柜子当凳子随便坐,他又一个心念。事态物体对我们人而言,对我喜怒哀乐而言,没作用;是你的喜怒哀乐起作用。所以真正觉悟的人,他无取无舍。没有什么取舍的,这不对,去掉,那个对,增加,他没有这样。因为物不碍人呀,物体对我们人对我们心没有什么好坏。是你感觉得他好坏。他看开车的人,开惯宝马奔驰了,给他个夏利他就不喜欢,那是他的作用,车有什么反应呢。所以真正通达明了了,对事物的取舍没有自己的分别造作,事物对他也没有什么障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这就说了,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我们要知道五蕴法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谁用了?有个‘我’在用,人们做梦没有说别人梦到什么,老是我在梦到。。。和‘我’有关系。梦中是一个五蕴世界。我有一次做梦让狗咬了,咬住不放揪都揪不开,最后揪开了,想起来还痛呢,第二天还痛呢。。梦中很真实呀,那个境界到醒来还痛呢,肉皮也没变色,也没有破,但他还痛。你说痛在哪?痛的是‘我’,因为有这个‘我’在执着这个五蕴呢。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要明白!‘我’在这个五蕴当中起作用了,如果五蕴当中没有‘我’,那狗咬我也不痛了,对吧?我如果再做梦,随便咬。。。在现实当中也一样,别人骂我,骂谁了?那和我也没关系,我不执着我,骂就骂了,骂这个身体随便,他也不会把我这个身体灭掉了,还活得挺好。所以说种种的苦乐觉受还有个‘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我们修行怎么修呢?要知道五蕴当中有个‘我’呢,不要执着。有个‘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你在梦中和醒来一样,梦中听音乐,有个‘我’在感受呢,一天两天时间长短也在感受呢。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我们要知道这个梦幻是谁造成的?梦幻是‘我’在感受呢,造成一个乌云的感想感受。在这个中间如果不起凡圣见,也不要做涅槃解。不要‘我’要追求个涅槃,也不要说看这个凡那个圣,这个法高,那个法低,二边三际断。修行干什么?就是断二边三际。什么是二边三际呢?二边不是有就是无,人不执着有就是执着无,执着有,我这个色身,我所追求的涅槃是个常乐我净的,我要追求我要成佛,最后要有个境界而成的,这都是边见;无有涅槃可成,不可能吧,人死如灯灭,三际是过去未来现在,也指的内外中间,三维嘛,我们就在三维当中呢,前后左右上下,内和外中间,在这个空间当中执着我去行去做。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这不是六祖大师说顺口溜,修行就是这样,要是说的太明白了,人们对修行没有信心了,说的不明白人们就迷到相上了。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什么是佛法?修行在哪呢?怎么修行?怎么去成佛?怎么去觉悟?每个人应当面对的问题,什么是真修行?这总体的一切应该每个人时时刻刻每天早晨起来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活着呢?活着我在做什么?你说光为了吃喝拉撒睡?谁也在做的,我怎么能想办法生活的好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最起码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这是因为我们过去的业因现在的业果所造成的,都不一样,可是每个人都想着发展了呀,在我们原有的生活上要发展,要往大了做事业,要提高生活质量,生活的要好,有的人用这种思想就进入宗教了,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念佛我拜佛,我烧香求佛,民间的信仰是信大仙,大仙和人一样,脑子不清楚有时候说的颠三倒四的,他不值得相信,再说他也掌控不了这个世界掌控不了因果。有的说信上帝,他想了想上帝也在三界之内,没有佛大,他就想到佛了,佛是出三界的,佛最大了,求佛最管用,把未来的生活和希望和以后的发展寄托到佛的身上了,这是人们进入佛门的普遍思想。这个应该研究研究,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思想实现呢?佛能给予吗?在佛教的正确思想里面是没有!不可能!你看我们佛像里面装藏的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吾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偈。什么是法身?法身就代表我们的真理,一切的事物运行的规律,是由因缘儿定的。因是什么?我们起因就像种一棵种子一样,种玉米你得施肥浇水,然后开花结果,长出玉米,磨成玉米面,能吃窝头。这个过程是因缘,施肥浇水是条件关系,这就是因果,这个是因缘的过程,万事万物,我们我执的五蕴,都是这样造作出来的,也是这样体现的,所以说这谁都改变不了,不昧因果。还有人说为什么有加持呢?加持有没有?有!灵感有没有?有!从哪来?我们要找到根源,不是从外面来,都是从我们心来。金刚经上说: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那佛怎么护念我们呢?用心在护念我们,我们的心和佛的心一样吧?和佛本体一样,之所以我们有心,和佛一样,所以就有善护念,所以就有加持。可是我们知道加持了,也看到加持了,我们想用这个改变我们的五蕴,也就是改变我们的现实,也就不去种种子我们就想结果,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是现实因果,我们学佛干什么?从哪去学呢?看到三大语系佛教,巴利语系南传佛教,那是原本的佛教修行,还有藏语系,再有就是我们汉语系,种种的修行都不一样啊,去哪都不一样,去了日本是日本的佛教,去了韩国就是韩国的佛教。那佛法究竟在哪呢?那什么是修行呢?你念咒是修行?还是那观心是修行,还是这念阿弥陀佛是修行?是我们要值得考虑的问题。所以不用盲修瞎链,真正找到原本,原本的佛法在哪呢?原本的佛法就不在我们每一种形式当中,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修行呢?那都是人们的习惯。在西藏是西藏本土那种习惯。我们可以看到,从礼拜,转经筒到持诵,还有我们中国,中国的法器更多了:木鱼、鼓、引擎,这都是中国的道教的。可是在原始佛教里面没有这些,那是不是佛教?都是佛教!那什么是佛教呢?所以佛没有教给我们方法,从来没有教给什么是佛的修行方法,你从三藏十二部能找到吗?没有,八万四千法门,你自己的方法认为就是佛法,实际都是自己方法,你喜欢持诵还是持诵,还要解脱还要证悟,他喜欢礼拜还要礼拜还要证悟,看你用意在哪!什么是佛的方法呢?无相无住无念!为什么让大家看《血脉论》呢,那是释迦牟尼佛一直传承到现在的血脉传承的思想。就那个方法,那个方法里面没有方法。金刚经上说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佛说了什么法呢?金刚经还说了,若说佛有法可说,是为谤佛’,佛无法可说!佛说的法都是对众生根基说的。刚刚前段文还说过,佛愍此故。佛怜悯我们众生,乃示涅槃真乐。为了怜悯众生所以按照你的方法去讲了,指示呢!那佛传了什么法呢?你看了血脉论就知道了,一开始就讲了: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千佛后佛,只言传心,不立文字。这才是真传呢!所以人们追求的那种“我有个大法,可以成佛”,你要真正明白了,那个成不了佛,绝对成不了!佛没有告给我们哪个法,可是处处教给我们修行方法,这个法在哪?在我们领会呢!领会了你就觉悟了,不领会迷到你的我执相上,永远没个法。所以每个人的法都是每个人的我执我相,我执我相你怎么破除你的烦恼习气呢?有位居士说了,能破除你的习气是真功夫,你在我执我相上去修行正好增长你的烦恼呢。所以说什么是佛法呢?什么是修行呢?实际坛经里面时时刻刻都提到了,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我们的本觉常在呢,你不要迷。怎么不迷呢?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就在这个梦幻凡圣这种境界当中,不起凡圣,不做涅槃解,这才能二边三际断呢。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时时刻刻在用呢,怎么用呢?眼睛看到这了耳朵听到外面的声音,六根在用呢,而不起用想。我们听到了看到了,琢磨到想,那就是多余的妄想,什么是修行,这就是修行,时时刻刻这样用。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那外道是什么呢,前面志道禅师说了:若言法身无知无觉。他就错误了,怎么错呢?坛经原文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他是不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那就不知不觉了吧!呆若木石了,把我们的心性泯灭了。要分别一切法,不是我执分别,前面坛经讲过,善能分别诸法相与第一义而不动。我们的自性本来有分别的,可是我们又加上了我执的分别,不要加我执分别,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不要分别想了,那是多余的,加上我执的。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什么是涅槃呢?涅槃经讲的是什么呢?六祖大师用偈颂简单的一说都概括了,画龙点睛指的明了。即使劫火烧了海底,就像风和山拍击的响声那样,翻江倒海一样,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涅槃在哪呢?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这就是涅槃!善能分别诸法相,又不迷于外相执着,不谜于贪嗔痴,也不迷于色声香味触法。修行在哪?修行就在这每一念就这样用呢。我们是活人,眼耳鼻舌身意时时刻刻在用呢。你看你怎么用了。外道是停下来,把身体往那一放,双腿一盘,山洞里一关,他认为眼耳鼻色身不用去找色声香味触法,不让他去造业了嘛!人们的概念,不要去分别了,他这么灌输,可是你五蕴还在想了呀,脑子里面还在想呢。从山洞出来,腿一伸直又进入这个境界了,还是应付不了。所以修行就在每一刹那,每一念,看你怎么去用,又要起分别,又不做分别想,这么去用。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六祖大师说:吾今强言说。我现在是勉强跟你说了令汝舍邪见。实际这佛法用不着说,用不着解,为什么呢?把你的偏执偏见讲没了,你真领会了,他就是本觉,每个人本有的。就像听课不明白,每天不明白,一听明白了,明白也是你得心,不明白还是你的心,只不过中间多了一层解释,解释怎么解释呢?绕着你解释就不对了,先指正你,所以六祖大师对志道禅师,没有跟着他的想法去解,直接把他的偏执偏见指出来邪见指出来,他一下明白了。所以勉强给你说了,实际用不着解说,你应该明白。就是你本来明白加了邪见,把邪见去掉你就明白了。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所以说不立文字,六祖大师说不要根据我的言语去另外找出个解释来,那你就能知道少分了,那你算明白了。真正的明白那就是彻悟了,圆满。所以说跟着言语跟着自己的见解,把这个邪见又拉回来了,还是不明白。不立文字是什么?是不要照着文字去延续,到自己的正觉上去掉邪见,真正去感悟,这才是明白经书上说的道理呢,明白才是你的心呢,这才是佛法。不明白邪知邪见,那就把佛法错认了,那就谤经谤佛了。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说到这志道禅师马上明白了,机缘品说了很多禅师也是后来的祖师,他们的感悟过程。我们回想一下总结一下,这个佛法究竟在哪呢?我们修行从哪修起呢?所有来问六祖大师的禅师们,都是精通教理的呀,并且多年深造学修的,那禅定功夫也很深的。为什么来这几句话得到佛法了呢?关键在哪呢?会修行了!有的直接开悟了。我们回想一下,人们把祖师的修行,把禅宗的修行当传奇一样,可是修行就这么简单,我修了一辈子,你一下就明白了?我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一下就成佛了!怎么想不通,人们概念当中总得有个累积了,过度了。好比盖房子,总得一砖一瓦垒起来的,怎么也的垒起2米多高啊,垒1米高那成狗窝了,在人们的概念当中要有过程。为什么能生起这种观念?为什么要这样执着,就因为他没有确立成佛的标准在哪!我们运用的智慧是什么样的。前面说了: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佛法不讲事相,因为事相都是我执我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相,都有自己的思想境界,这都是从你的我执邪见当中分别出来的东西,如果在这上面取个究竟,那永远没个究竟,也没有彼岸。前佛后佛只言传心,就是这心,我们成佛也是这心,烦恼也是心,当众生迷了还是心,把这个位置找准。刚刚说了他得有个过程,就像垒砖垒瓦,我得建起个形象,你得有个过程,成佛你得有步骤。他忘了这个心不是相。心是什么?能包容一切,可是心只能一用。为什么?你烦恼时,你就高兴不起来;高兴时候你就忘掉烦恼了。关键你把这个心,它是什么作用,把这个明确了,你在确立你的修行。所以这些祖师们2句话明白了。那他习气哪去了?人们说明白了习气好解决了。真正明白了就没有习气了。为什么?你知道你的心一用了,你的心哪都不用无住了,我们一个妄念都不让他生起来去邪见,还不让本觉泯灭到我执空境当中。所以一句话:一念不生全体现。你一念不生,那个妄想怎么找你呢?那个烦恼怎么去攻击你呢?攻击不了。所以这个修行,找不对位置你觉得很累,也很复杂,到处去持求,到处辛苦的去做,做一个过程,就像盖房子一砖一瓦往起垒。他不是盖房子,就是这用,这个心往哪用!常应诸根用。就在你的六根门头里,怎么用呢?眼耳鼻舍身意,怎么用呢?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就这么用!你的心即能分别又没有我执的分别想法,运用你的本觉的分别。这就无住了嘛!不去找你的色声香味触法,去攀缘,这就回归到你的本觉上了。那这个修行在哪呢?修行如果在盖房子上,和你的心性没关系,在你的心,在转识成智上呢,也没有什么可转的,心不去妄了,它就变得静了,变得圆满了。他就是智,转识成智。所以你要是转越转越远。所以佛法讲的是不立文字。在哪呢?不在文字上,在你的心当中,领会当中。修行在哪?在你的作为当中。作为怎么体现呢?体现你的身体力行。不起凡圣见。不做涅槃解。不要自己认为自己了不起,别人不行,就这么作为,心也不要这样想,做事也不要这样做。你认为自己了不起,别人不如你,那你的我执我慢起来了,你肯定讨厌别人,不如你的你要小看,比你高你要嫉妒。嫉妒怎么办,说他的坏话,排挤他,这就出来了。怎么体现?体现你的心平等了,不起凡圣解,作为呢?自然作为的很平等了。待人接物谦恭礼敬、普行恭敬。所以修行在哪?你心里达到平等了,你在事相当中就体现你的忠孝仁义了。体现出你的善举了,不去嫉妒人了,对谁都谦卑恭敬。所以修在哪了?修在我们的善举上,行在哪?要行在我们心性平等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