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二 般若品 问题讲解

六.怎样从般若中生出智能,灭却尘劳烦恼?

  在《六祖坛经》的〈般若品〉里,主要就是要我们从般若自性中生出八万四千智能,来灭却八万四千的尘劳烦恼,所以惠能大师说:“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能。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

  在佛教里,我们常常听到“八万四千”这个数字:八万四千不一定不多不少就是八万四千,八万四千的意义,就是表示很多。

  随代慧远大师曾对八万四千作了这样的批注,他说:“诸佛菩萨普度众生,有三百五十个法门,每一个法门里面,各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等六度,共成二千一百度法门。每一法门当中,皆能降伏众生的四大(地、水、火、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如此就有二万一千个法门,这二万一千个法门又对治众生的欲、有、见、无明等四种毛病,于是二万一千乘四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法门有八万四千,正好对治八万四千的烦恼。

  其实,在工商发达、科技文明的现代社会里,现代人的烦恼应该不只有八万四千;可以说,时代越进步,增加的烦恼也越多。譬如,现代人出门乘坐汽车,万一汽车抛锚,真是“汽车者,气死人也”。有时乘坐公共汽车,左等右等,迟迟不来,等公共汽车也是好气人。因此,汽车虽然带来生活上的便利,但也增加了我们的烦恼。现代人利用电话传达讯息,本来是很方便的,但是用多了,难免也会受到电话的干扰,又增加了电话的烦恼。现代的人住公寓里面,像鸽子笼一样,不容易和大自然接触,公寓里面也有很多的烦恼。所以,现代人的烦恼,应该不止八万四千。

  不过,前面说过,八万四千的烦恼,我们不一定要从数字上去认定,由于佛教的数字常常只是一种象征,离开数字之外,我们应该去领略它所要传达的真正意思。譬如,在佛教里,常常说我们要一心念佛、一心不二。为甚么要“一心不二”?就是不要三心二意的意思。上香要上三炷香,拜佛要拜三拜。为甚么?因为三炷香、三拜就表示对三宝的尊敬,是表示对三学、三慧、三种般若的重视。我们供佛要供四果,“四”是代表四圣谛、四如意足、四阿罗汉果。我们供菜要供六碗菜,“六”是代表六度。念佛连续七天,叫做打佛七,参禅连续七天,叫做打禅七,“七”就是代表一个周期。

  此外,十回向表示十大愿:礼拜时,有人拜十二拜,这就表示我要效法观世音菩萨的十二大愿。念佛时,有人手持十八颗的念珠,表示十八罗汉;二十四颗,表示二十四诸天;三十二颗,表示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四十八颗,表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一百零八颗,表示一百零八大愿,度一百零八烦恼等。

  佛教的数字不但蕴涵特殊意义,尤其学佛者若能藉着法数名相深入佛教义理,不失为一大方便法门。兹以一到十的数字,举例说明:

  一、一心求法。(一心:指如来藏心,即绝对无二的心性。)

  二、二谛圆融。(二谛:第一义谛、世俗谛。)

  三、三学增上。(三学:戒学、定学、慧学。)

  四、四恩总报。(四恩:国家恩、父母恩、众生恩、三宝恩。)

  五、五戒均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六、六度共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

  七、七财具足。(七财:信、戒、惭、愧、闻、施、慧、称为七圣财。)

  八、八道并行。(八道:正见、正语、正命、正念、正思惟、正业、正精进、正定,称八正道。)

  九、九品同登。(九品:即九种等级──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

  十、十愿圆满。(十愿:指普贤十大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总之,八万四千法门度八万四千烦恼,这只是以数字来象征、说明,其实心病还需心药医,我们的心能制造贪瞋痴烦恼的毛病,同样也能生出功德、智能,所谓“披毛因它成,成佛也由它”;学佛就是为了调伏这颗散乱的心,为了净化这颗染污的心,所以又谓“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果我们的自心能常生功德智能,自能灭却无明烦恼,是则当下即是佛国净土。

七.《金刚经》与禅的关系如何?

  在《六祖坛经》里,惠能大师一再提到《金刚经》;《金刚经》不但与《六祖坛经》有很重要的因缘,与禅宗更是关系密切。

  禅宗自六祖大师以后,分为“南顿北渐”,即所谓南宗禅与北宗禅。南宗禅是以《金刚经》印心,北宗禅则以《楞伽经》印心。六祖大师是南宗顿教的开教祖师,《金刚经》与他本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六祖大师最初在故乡岭南,就是因为听人念诵《金刚经》而契入佛法;后来到了黄梅亲近五祖,也是因为听五祖讲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茅塞顿开,彻悟本自清净的自家面目,于是受五祖弘忍大师传法印心,成为禅宗六祖。《金刚经》从此取代了达摩东来以“《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的传统地位,并为中国禅学开启了历久不衰的黄金时代。

  讲到《金刚经》与禅的关系,首先应该对《金刚经》做一番认识。《金刚经》总共有五千多字,主要的宗旨在于说明“空”。所谓“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这个“无”就是“空”。但是空并非世间一般所谓甚么都没有叫做空;“空”是建设“有”的,空是涵盖空有不二的无,这个“无”的“真空”,才是真正最究竟的般若宗旨。

  说到禅,禅是甚么?禅是自我,禅是生活,禅是艺术,禅是幽默,禅是我们的自心本性,禅是无。所以,禅宗所表达的境界,也是一个“无”字,与《金刚经》的主旨可以说非常的契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如果能有一点《金刚经》的般若,有一点禅的幽默、禅的自然,生活就会有不一样的风光。就如同在菜里放了盐巴,菜的味道就会更加美味可口;又如在客厅里插了一盆花,顿时能使满室生香,增色不少。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生活里有般若、有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般若,则心中充满愚昧、妄想、颠倒、执着,那就是苦恼的世间;假如有了般若,就好像有了光明一样。在佛教里面讲般若光、智能光,光能照破无明、黑暗、烦恼。有了禅,生活就能自然、洒脱、自在,就不会紧张、烦恼。所以,有人说:“若将禅心过生活,何愁烦恼不能了?”

  在《金刚经》里的经文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甚么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因为我们的心虽是一个,可是这一个心如《大乘起信论》说“一心开二门”,也就是说众生与佛本具同一心性,但因无明妄动而有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的相状,因此就有一种是真如心,一种是妄想心、生灭心、无明的心。

  我们平常生活在妄心里,日夜攀缘五欲六尘,充满无明妄想,念念生灭不已;过去的心已灭,现在的心念念不停,未来的心未生,所以说三心不可得。

  过去有一位德山禅师,他在北方听到南方弘扬禅宗的顿教法门,特地做了一部《金刚经》的疏钞,想要批驳“顿悟成佛”的说法。

  当他带着《青龙疏钞》南下,在路上肚子饿了,见到小店里有一个老婆婆在卖茶点,德山禅师上前要买点心充饥,老婆婆说:“禅师!你担子里面装的甚么?”

  “我担子里挑的是《金刚经》的批注。”

  “你是研究《金刚经》的呀!我有一个问题请教你,如果你能回答得出来,今天的点心就由我供养。”

  德山禅师一听,一个老婆婆能有甚么了不起的问题,就说:“好!你请问,有甚么问题啊?”

  老婆婆说:“禅师!《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禅师:现在你要吃点心,是点的甚么心呢?”

  德山禅师被这个老太太一问,哑口无言。

  所以,禅不是从知识上去理解的,它是透过修行证悟,是从生活里获得的体验。

  在战乱时,有一团军队,到一个寺院里抢劫,寺院里的出家人看到盗匪放火烧房子,纷纷跳到佛殿的屋顶上。

  在熊熊燃烧的大火中,住持快川禅师就问这许多参禅的人,他说:“你们大家赶快加紧用功,我现在问你们一个问题:‘在熊熊大火当中,我们如何大转*轮?’”意思是说,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如何才能把握自己,安住身心?如何能够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快川禅师逼着大家,“快参!快参!”正在大家犹豫的时候,快川禅师就说:“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

  所以,参禅那里需要找山明水秀的地方,只要把心里面的妄想、无明、烦恼熄灭下来,在大火里面也可以转*轮,在大火里面也会感到身心清凉。所谓“心若起时,不随它起,起心自觉;心若去时,莫随它去,去心自觉;心若住时,莫随它住,住心自觉”。

  因此,我们在生活里面,“若自了了自知,不住一切处,即明了了尽本心,亦名了了尽性”,这就是所谓“无所住心,无所生心”。在佛门的证悟上讲,这就是证到无生法忍。所谓无生法忍,就是不生不灭,不会受世间的无常颠倒。我们悟道以后,禅的这一“无”,就可以说是无限、无量、无边,也就是让我们进入到无限的世界、无边的空间,乃至超越时间、空间。所以《金刚经》也好,禅也好,主要的就是要我们能够超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