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十 付嘱品 问题讲解

六.禅宗的祖师传承如何?

  禅宗法统的世代次第,是从释迦牟尼佛开始,首传摩诃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之后,历经各时代的传承,直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东渡来华,是为东土第一祖。其后有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等大师,依次相传。弘忍大师门下又出神秀与惠能大师,于是有“南能北秀”之分。而后南宗禅又经数代贤哲的努力,开展出“五家七宗”的局面。然而自六祖惠能大师之后,得法者多,遂以世传次第而不称祖。因此,今人所认知的禅宗祖师传承,共为三十三祖,分别为:

  第一祖摩诃迦叶尊者第二祖阿难尊者

  第三祖商那和修尊者第四祖优婆毱多尊者

  第五祖提多迦尊者第六祖弥遮迦尊者

  第七祖婆须蜜多尊者第八祖佛驮难提尊者

  第九祖伏驮蜜多尊者第十祖胁尊者

  第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第十二祖马鸣大士

  第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第十四祖龙树大士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第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第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第二十祖阇耶多尊者

  第廿一祖婆修盘头尊者第廿二祖摩拏罗尊者

  第廿三祖鹤勒那尊者第廿四祖师子尊者

  第廿五祖婆舍斯多尊者第廿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第廿七祖般若多罗尊者第廿八祖菩提达摩尊者

  第廿九祖慧可大师第卅祖僧璨大师

  第卅一祖道信大师第卅二祖弘忍大师

  第卅三祖惠能大师

  其实,禅的诞生,理应溯源自应化世间的古佛,只是数量难以计数。现在只以过去七佛来说,有过去庄严劫的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现在贤劫的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这就是过去七佛。

  无论是过去古佛,或是娑婆世界的三十三祖,乃至历代禅门的高僧大德们,因为有他们的师资相契,才得以使佛法传灯无尽;他们的一生,代表的是佛法,是法脉相续的无尽灯。

七.如何认识“自心的众生”?

  众生,又名有情、含识、含生、含情、含灵、群生、群萌、群类。《杂阿含经》说:“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长阿含经》载,无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于世,故称众生。《俱舍论光记》解释为受众多的生死,故称众生。《大智度论》、《大乘同性经》说,众生是以五蕴等众缘假合而生。因此,众生狭义的说,就是人;广义的说,一切众缘和合而生的,都称为众生,不但是一切动物,甚至一切植物,一切山河大地,都可称为众生。

  所以,佛、菩萨也是众生之一,所谓“迷即众生,悟即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与佛,只在一念的迷与悟。因此,众生不是我们心外的众生,正如佛性人人本具,不假外求。

  我们如何把这世间上一切的众生都能认为是自己心内的众生呢?六祖大师即将圆寂前,弟子法海请示:“后代迷人,如何得见佛性?”六祖大师说:“若识众生,即是佛性。”意思是说,如果能认识自性里的众生,那就是佛性现前了。

  “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所以,《维摩经》说:“众生是我们的净土,众生是我们的佛道,我与众生平等,无二无别。”

  六祖大师进一步阐示如何“识自性众生,见自心佛性”,大师说:“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学佛应该反求诸己,切莫心外求法。佛教常讲“外道”,外道就是心外求道;心外求道,则离道日远。人为甚么会被迷,总是因为虚妄覆盖了真心,也就是不能认识自性众生。洞山良价禅师在他老师云岩禅师圆寂后,见到自己水中的影子而开悟,他的悟道偈云:“切忌随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心在万法上有现象,有差别,但是在本体上是无差别,无现象。宇宙山河、万亿众生,都是我自己的佛性而已。所以,我与众生无二无别,就是认识自心的众生;如果能认识自心的众生,一切众生都是我心中的心上人,是多亲多好,我何必去排斥一切众生呢?

八.“自性真佛偈”的内容与意义如何?

  在佛教里,心性的别名很多,如自性、真如、法身、实相、般若、真心、如来藏、本来面目等,名相虽有不同,事实上,都是吾人的本体。而佛经中所以有种种的立名,无非是要吾人认识自己,见到自性。

  六祖大师讲到我们的真心、自性,特别说了一首“自性真佛”的偈: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遇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见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人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这一首偈语就是说,佛不在他方国土,就在自己的“心”中,所谓“即心即佛,见性成佛”。有一首诗偈说:“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一个人如果能够认识自己的自性佛,自不必熙熙攘攘的心外求法,自能做一个“自在”的清闲人,正如白云一任清风飘送,到处随缘安住。

  说到“见性”,二乘的声闻人见到自己的本性,如同晚上看月亮;如果是大乘的菩萨见到自己的本性,则如白天见太阳。有一首诗说:“方稽沩山水牯牛,吾人尽是一绳头。洛阳芳草春风岸,高卧和鸣得自由。”

  如果你知道自己“自心是佛”、“自性是佛”,即使如沩山禅师发愿做一头“老牯牛”,那也是与佛无二;即使与树木花草为伍,那也是逍遥自在。所以,大地山河,只要你的心里能够“悟”,到处都是自己的世界。

  六祖大师的“顿教”禅法,从这一首“自性真佛偈”可以看出,主要就是教我们不要忘失自己,教我们要自己肯定自己,谁是佛?原来不是别人,只要你能“直下承担”,我们自己就是佛!

九.禅者如何面对生死?

  学佛的目的,最主要的就是要解决生死问题,所以净土宗主张念佛往生净土,就是要了脱生死;禅者的参禅以期明心见性,也是要了生脱死。说到生死,在一般世人看来,生之可喜,死之可悲,但在悟道者的眼中,生固非可喜,死亦非可悲。生死是一体两面,生死循环,本是自然之理。如宗衍禅师说:“人之生灭,如水一滴,沤生沤灭,复归于水。”道楷禅师示寂时更说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

  禅者生死,有先祭而灭,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总之,生不贪求,死不畏惧,禅者视生死皆为解脱也。

  后唐保福禅师将辞世时,向大众说:“我近来气力不继,想大概世缘时限已快到了。”

  门徒弟子们听后,纷纷说道:“师父法体仍很健康”、“弟子们仍要师父指导”、“请师父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

  其中有一位弟子问道:“时限若已到时,禅师是去好呢?还是留住好呢?”

  保福禅师安详亲切地反问道:“你说是怎样才好呢?”

  这个弟子毫不考虑的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它去好了!”

  禅师哈哈一笑道:“我心里要讲的话,不知甚么时候都被你偷听去了!”

  言讫跏趺示寂。

  生死由它,生死自如!禅师们说生就生,说死就死,所谓生死一如,即是超越生死,像普化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普化禅师在临济禅师座下,有一天,他在街上向人乞求法衣的布施,信者用上好的袈裟给他,但他又不接受信者供养的法衣。

  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临济禅师,临济禅师就买了一口棺材送他,普化非常欢喜的说道:“我的衣服买回来了!”

  普化禅师立刻扛起了棺材,跑到街上大声叫着:“临济为我做了一件法衣,我可以穿它走了,明天上午,我要死在东门。”

  第二天,普化禅师准时扛着棺材到了东门,一看,人山人海,都想来看此一奇事,普化禅师对大家说:“今天看热闹的人太多,不好死,明天去南门死。”

  如此经过三天之后,由南门而西门,由西门而北门,再也无人相信普化禅师的话,大家说:“我们都给普化骗了,一个好端端的人,那有说死就死?明天再也不上他的当了!”

  到了第四天,普化禅师扛了棺材至北门,一看,没有几个看热闹的人,非常欢喜的说道:“你们非常有耐心,东南西北,都不怕辛苦,我现在可以死给你们看了。”

  说罢,普化禅师进入棺材,自己盖好,就无声息了。

  禅者对于“生死”的看法,所谓“但识自心,见自本性”,禅者知道自己的“本心”、“本性”,是乃“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往无住”,因此无惧于“生死”,甚至视“生死”如“游戏”。所以,从禅师们看淡生死,不为生死挂碍,这就是解脱。禅者的肉身虽然死了,不过,他的法身慧命,他的真心自性,则永远留存宇宙之间,亘古常新。

十.六祖和《坛经》在中国的地位如何?

  在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中,若非佛陀亲口宣说,即为佛弟子天人、仙人、化人等所说。唯一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讲,而能列入经典之流者,就是《六祖法宝坛经》。

  《六祖法宝坛经》是惠能大师的开示录,由弟子法海等人辑录。内容叙说自性上的大道理,言简意丰,理明事备,具足诸佛菩萨法门,是六祖把佛法消化后从自性上流露出来者;他要人放下经书,倡导见性成佛。佛陀在灵山会上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正法眼藏,惠能大师毫不犹豫的把这付担子承挑起来。由于惠能大师的化世,一花五叶的弘传,使佛法多采多姿地在中国社会普遍流传而发扬光大起来。

  因此,太虚大师曾说:“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禅门的特色要阅读《法宝坛经》。”由于《六祖法宝坛经》的启发,中国历史上增加了一千三百多位名人,从六祖大师以下,悟道者岂止千人以上;由于《六祖法宝坛经》的流传,中国哲学界因它而孕育了宋、元、明六百八十年的“新儒学”思想。可以说,禅宗自《法宝坛经》以后,便和现代人的生活,和“新儒学”融为一体,宋以后的孔、孟、老、庄各家学者,无不学禅、研禅。“禅解儒道”、“禅儒相融”的结果,佛教不但影响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也融和了中国文化,并且孕育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佛学精髓──禅学

  《六祖法宝坛经》,因流传年代久远,版本容有不一,文字或有出入,但这并不能否定《坛经》的价值,古代的学者柳宗元、王维、刘禹锡等人都推崇六祖,为撰碑记;近代的钱穆博士认为《坛经》是探索中国文化的必读典籍之一,说《坛经》是中国第一部白话作品。自唐以来,《六祖坛经》受人重视、受人推崇,可以说在中国思想上确有承先启后的力量。六祖大师其人其书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所占的地位及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