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二章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第二章  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

  前面从智能的层面来看,现在则就觉悟的立场来审视。

  智能只是工具,觉悟才是目标。有了智慧后常会产生一种现象:怎么会这样?但这部份得等到觉悟后才能获得圆满。所以说学佛是为了觉悟,不只是学着有智能。接着来看觉首菩萨怎么回答。

  时觉首菩萨,以颂答曰:

  仁今问是义,为晓悟群蒙;我如其性答,惟仁应谛听。

  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

  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

  亦如大火聚,猛焰同时发,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

  又如长风起,遇物咸鼓扇,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

  又如众地界,展转因依住,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

  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

  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是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

  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一切空无性,妄心分别有。

  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法眼不思议,此见非颠倒。

  若实若不实,若妄若非妄,世间出世间,但有假言说。

  觉首菩萨以偈颂来作答,其意思就是智慧激荡觉悟,觉悟显现出来的情况。

  「仁今问是义,为晓悟群蒙,我如其性答,惟仁应谛听。」你问这个问题,是为了开悟众生的,我从自性中流露来答复你,大家用智慧仔细听。「惟仁」不是指文殊师利,而是指每一个人;「谛听」是用智慧听,这是心性之间的相互作用。

  假如大家懂得读经的这个修行方法,透过经文回到世尊当时在菩提树下的境界,便可发现「时空」被抖落了。透过经文,不仅可以进入世尊当时的心境,且可与十方诸佛同一体性。此即「谛听」,也就是透过心性、智慧来听。

  在觉悟领域呈现出来的,佛法中叫作「酬」(例如:观音妙难酬、智慧妙难酬),「酬」不是「报答」,而是「相互激荡」之意;智慧是这样「叩」,觉悟是这样「酬」(相应)。

  「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这一偈是总答。「诸法」是讲世间法,缘起法界的一切万法都没有作用,也没有体性;「法」是相,相只是呈现而已,它没有作用,也没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例如麦克风在这里,它对于录音机「不相知」,录音机和麦克风只是相,它们彼此间没有作用,一有作用就有连接了,那就应该相知,而非不相知了。

  这里先总答「诸法无作用」,法就变成一切相,相在那个地方当然无作用的连系,更不知「体性」是一体。就体性来讲是一体,从事相上来讲是独立的,以作用来说则是有连系。

  这里你可以看到,诸法的「相」是第六意识作用的范围,诸法的「作用」是第七识(末那识)的作用范围,诸法的「体性」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作用范围。所以第六意识、第七识、第八识都是独立的,连接的关键就在第七意识,因第七意识的作用才把意识的分别跟阿赖耶的体性连接在一起。

  这样讲,语言中的毛病相当多,但我们只是约略将概念提一下,因为阿赖耶识不能讲体性,可是它本身是体大、相大、用大,所以这样讲也没错。假如讲体性的话,它就是真如用;讲相大的话,又跑到第六意识的分别;讲用大的话,又跑到末那识的作用上去。所以我们通常把它分开,六、七、八就是相大、用大、体大。

  以这里的经文来讲,诸法是第六意识,它无作用。没有第七识、第八识,它所呈显、分别的色、声、香、味、触、法「各各不相知」,每一个都不相知。从第六意识所分别的部份,各各不相知;从第六意识所在的立场来看,它跟第七识、第八识也不相知。

  接下来的经文是分别举例说明。「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譬如河中水,一直湍流往前奔去,可是水的每一滴,各各不相知。这个例子讲得很好,这些东西要让它发挥妙用的话,经文必须常常读诵、思惟,才能将此境界善加运用。

  就水来看,河水是一体的,可是若以水滴来讲,则每一滴皆互相独立,假如再分析下去,水分子个个都独立,但各各都不相知。我们一般对水的感觉是他千百年来都连成一体,你看长江水经年累月流,好像从天边海角连成一气似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连在一起,从未断过。以「从未断过」的立场来看,你会以为「它」应该各各皆相知,其实不然。就「分子」、微观的立场,它各各不相知。

  生命的洪流亦然!出生以来就一直以为它连在一起:元旦、初二、初三……,早上一点、两点、三点……,第一秒、第二秒、第三秒……,好像都连在一起,都是一体,但事实上前一刻不知下一刻,前一分钟不知下一分钟,前一秒不知下一秒,怎么说是连在一起?怎会互相知道呢?

  我们现在有后往前看好像都知道,事实上都是单行道。譬如昨天你能不能预知现在?上个月你在这里上课,能否预知这个月的课会有这个变化?眼前你能否预知下个月我是否准时出现?恐怕下个月你自己就忘了。为什么?各各不相知。

  现在用意识形态,感觉可以控制明天、下个月或明年,但那都只是含糊笼统的概念而已,你不知其中的变化。生命之流与河中的水一样,湍流竞奔逝,持续往前去,各各不相知。社会潮流这个「流」很有意思,大家好像都一样,可是人人彼此都不知道。下课后大家各奔东西往何处去?每一个体间互相都不知道,这叫「各各不相知」。为什么呢?「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这是总说的「理」,河中水是「事」,拿这个「事」来印证「理」。

  「亦如大火聚,猛焰同时发,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你看火把的每一个火焰都是各奔自己的前程,火焰过了就没了,火焰与火焰之间各各不相知。诸法也一样,彼此间互相不知道,就像我们一个念头起,另一个念头又起,彼此间互不相知。为什么?「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

  你是否碰过一种很喜欢讲话,却又语无伦次,毫无章法可言的人。他前面所讲的和结束时所谈的内容完全是两回事,还真是「各各不相知」,可是他自己不知道。人的心念很复杂,留意看看,坐在那里半个钟头,你不知胡思乱想多少事,念头与念头间互相都没关系。若要从中找出一个关系来,实在是自寻烦恼,因为他们本来就各各不相知。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不难,从生活中实际去体验,深入微细处,对智慧与觉悟有很大的帮助。

  「又如长风起,遇物咸鼓扇,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长风」就是起大风了,它遇到每一个东西都有反应,就像扇子的摇动;插在路边的旗子,风一吹,每支旗子都跟着摇摆,但旗子与旗子之间彼此不相知。

  人类由于汲汲于寻找前因,所以烦恼即起,这也是知识分子最大的毛病。科学家有所谓理论科学家和实验科学家,两者各有其烦恼。理论科学家追求统一、一致性,假如没有一致性的理论诠释,理论难以成立,所以他们忙着寻找共同的原则或一致性。实验科学家则是透过这一致性的东西来推动实际上的事相,他拿这个「一致」来创造、发明多样性的产品,而那多样性的产品彼此间互不相知。理论性那个一致性是体性相同,一个原则指导多样性的产品,其实每一样产品都具备一个共同的原则。

  像我们外行人看电子产品真是千奇百怪,它从一致性所展开的,简直千变万化,但这千变万化出来的东西互不相知,而彼此间却又有个共同的原则。前面提到河水,它的那个「流」就是一致性,这一致性里,每一水滴、每一个水分子,各各不相知。

  电子产品虽然看起来千奇百怪,其实它也是个「流」,从最早的真空管到现在的IC芯片一路走来,它就是一个「流」。每个产品不过是个分子,分子与分子间根本不知道。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相。它能不能沟通起来呢?可以!麦克风、录音机、录像机、放大器……,彼此间可以沟通,那就是作用。作用当中的关系连接,就靠一致性的原则,亦即电子理论。里面的种种程序是透过数学精密计算出来的,没有这个原则存在,种种东西就无法研创出来。由此可知,就体性、作用来讲,应该可以互相知道,就相上来看,则是互相不知道。所以「心性是一」,讲的是原则性;「云何见有种种不同境界」,那就是相所显现的,这地方你就可以感受到了。

  「又如众地界,展转因依住,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地上这些东西叫作「众地界」,它们彼此依靠,但互不相知。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生态平衡,在那平衡的境界里,生物间彼此互相依赖。譬如动物拉的屎尿,经过微生物腐化处理而成为植物的养分;植物吸收养分后,长出花果、嫩叶而成为动物的食物……,这本身即是一个循环,「展转因依住」。动物、植物、臭虫、微生物,称作「众地界」,它们彼此间互相依赖而构成一个平衡的生态,但其中每一分子「各各不相知」,各自过自己的生活。

  某个区域里各种不同的生物构成一个生物族群,你不能将其中任何一个生物消灭或无谓地增加,否则就会破坏平衡。生态此一道理,释迦牟尼佛早在两、三千年前就已了知,比现代生物学家还清楚,他知道里面的每一个因素、每个分子「各各不相知」。如今台湾的老鹰几乎被捕光了,结果造成松鼠过多而危及整个森林,整个生物族群也跟着失去平衡。加上近几年来的滥砍滥伐,更是把整个自然生态给破坏了,就想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给毁了一样,哪还有立足之地?

  生物界、自然本身,它互不相知,正因如此,它的自然状态会得到一种和谐与平衡。从这点来看,我们的生活、修行不也是要达到此种境地?我们修行都有个目标,就像人类生而为某种目标奋斗拼命一样,然而修行一有此种目的性,绝对难以成就。当然,刚开始起步时,不得不有个目的性和执着没错,但到了某个程度后就不能再执着了。譬如生态族群里的每一分子也会执着,执着何在?在于基本生存!然而当基本生存没问题时,就不再执着了,所剩者唯享受生命罢了。

  你留意看看狗、猫、鸡一生中,最主要除了吃以外,是否都在享受生命?牠会整理身体、羽毛,当然,有些地方牠们是很无知、愚痴,享受的品味也没人类高。人是觉知的,应该要觉知在生命的享受上,这一点和动物大异其趣。可是人类当中,某些人的生命质量比畜生还不如,所以才会掉入饿鬼界和地狱界去。如果掉入畜生界,生命质量就与猪、猫、狗等一样愚痴。然而一旦懂得修行,懂得佛法的殊胜处,就应该知道如何去超越,此即「觉知」的成份。

  在整个修行过程中,除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外,其它的能做到完全放弃,那属另外一种修行法。身为人,有很多种生存方式,譬如吃荤是一种,吃素也是一种,还有所谓生机饮食、悦性食物……等。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必须有个人去定位和调整。广钦老和尚单吃水果,福慧比丘尼只吃水果和大悲水,他们一样过得很好。当他们坚持这种生存方式时,体质便自动调整过去。喝水、吃素都是一种坚持、执着,吃荤老是不改也是一样,对错暂且不论,但这些都是一种坚持执着,而就生存而言,这似乎是需要的。

  除基本生活的部份需要坚持与执着外,有一种状况,在境界的领域上必须训练不执着,否则会有很大的障碍。由于目前我们的目标是在凡夫境界中所定,圣人境界为何,根本不知。譬如你定一个「学佛就是要觉悟」,坚持在觉悟上,这不能说错,但何谓觉悟、如何觉悟,你不知道,那这样的坚持和执着有意义吗?

  譬如念佛人想要往生极乐,往生极乐到底对不对是一回事,但你能坚持己说是对的吗?南传佛教、西藏佛教就不这么认为。还有人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为了讲《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是这样吗?南传佛教、西藏佛教难道就非佛法?观念的对错暂且不管,但极乐是什么、如何往生,至少得弄明白。假使都没弄清楚,光抱着一个口号有何用?我们学佛是否犯了这种毛病?别用世间凡夫的意识形态来界定觉悟后的圣人境界,否则佛都变成凡夫了。

  我们现在都是凡夫,怎么知道圣人境界呢?你若能知圣人境界,那表示你是圣人啰?修行过程中,有些东西绝对不能执着。然而为何有那么多人在这当中产生如此严重的执着?因为他把对于生存基本条件的执着,延伸到对修法最终目标的执着。一旦死抱着这种目的性的执着,定然难以成就。当然人天福报可能会有一些,因为有此执著者,在戒律、心性、修法上会有某些约束,贪嗔痴相对比较少,但执着若不破除,终难成就。

  从目的性的成就来看,将来对于基本生存条件的部份也会放下,因为修行人到最后对于各种生存方式都能接受,不会特别着重在某一方面。有些人着重在吃肉上,对于吃素就难以适应,然而若是吃素者大量在饮食的口味上下工夫,这样吃素也无意义,因为仍旧在贪口味,两者皆是贪。假如像广老只吃水果或福慧比丘尼只喝水,这种虽还有某些生存的执着性在,然而修法的目的性一旦破除,修行达到某种境界和证量时,自然连生存的基本条件也不执着了。到时候吃肉。吃素、吃水果、吃草或喝水都无所谓,他本身会自然变化,随缘而安,那时才能真正体会何谓「不执着」。所以刚开始时的执着是基本必要条件,到了某个程度后便会超越。换言之,当你从根本转回来时,对枝末的执着就会放弃。

  以上是在修学上境界、次第、领域的一个基本认知,这是从「众地界,展转因依住」上来看的。

  修学本身并非笼统的,它很具体,人人都要下工夫。这个具体不像学校的那种次第,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功课一路过来,而是指思惟理路很具体。譬如刚刚提到,我自己感受得很具体,可是透过语言传达给大家时,往往大家就感受不到。语言本身是已有很多陷阱、缺陷,一旦多强调几次,语言暴力也跟着产生。例如告诉你这个特别重要,你就会很注意、坚持,但没特别强调的,你就以为不重要,因此也感受不到了。这都是受语言文字误导的关系。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部份,我们自己要能将其扩大,没特别提的或强调的,也要能涵盖。

  「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诸情根」的「情」就是识的部份,「根」是根性的部份,它包括了六根、六识;「以此常流转」是指六根、六识常随着六尘境界流转;「无有能转者」,这个流转没人能转它。

  六根应该不会被六尘境界转,它只是起不起作用而已;六识会随因缘境界转,六根则寂然不动。六根停在那个地方不动,把六尘境界转过来,六识不被六尘转,这就叫圣人;凡夫是被六尘境界转过去,那时候是识性被转了,而根性未起作用。圣人、凡夫的差别就在这里,这也涉及了「转识成智」。这部份属于唯识,谈华严不触及唯识好像很难,但我们谈的时候并非按照「唯识」的讲法。

  唯识到最后是「转识成智」、「舍识用根」,可是所有谈唯识之人,重点都放在「百法」上,一再地分析心、心所、有为、无为……。识性那部份,这里我们不分析,通常就谈八识;它怎么起作用的微细部份我们不谈,因为太琐碎了。略知此种情况后,有兴趣者可以自己深入。八识当中展开的五十一心所、心王等弄清楚后,还是回到八识来。八识里面,我们讲的「转识成智」的「识」、「智」是什么?「舍识用根」的「根」、「识」又表示什么?一定要弄清楚。

  我们谈唯识时,乃相对于「唯性」而论,而我们谈「唯识」也一定要谈到「唯性」。唯识与唯性加起来,就是「唯心」。佛法所谈的「唯心」即分为「唯识」和「唯性」,这与西方相对于「唯物」的「唯心」有很大的差别。既然谈「唯性」,为了凸显它,那就必须谈到「唯识」,亦即「缘起法界」的部份。经文的这个问法就牵涉到缘起法界的种种境界,「心性是一」则属唯性的部份,也就是指「性起法界」。

  这里面产生一个问题:偏向唯识修行的人,其中有二乘,里面还有「法相」,修行比较重视现象界,因此,它就进入缘起法界。这种情况要转时,就比较重视这部份了,它的法印就是苦、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修行目标就是寂灭涅槃

  性起法界重视的是境界,修行的人最主要是菩萨;菩萨必须破无明,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这些修行人都叫法身大士。这个境界重视的并非三法印,而是常、乐、我、净,从这地方对过来谈的是性起法界,而其修行目标即常、乐、我、净。这种情况和一般唯识分析的佛法不同。

  修行过程中,从唯识下手较方便,因为「现象」很清楚,下手后要转唯识成性起(唯性)。我们的心乃由于外面种种因缘和合而生,所产生的都属缘起法界。因缘和合而生是不可靠的,那就是所谓的有为法,怎样把这些有为法变成无为法而进入性起法界,那就要转唯识成唯性。

  从这里看,性宗、相宗就很清楚了。目标是常乐我净时,它会依体起用,依体起用后会有无边的妙用;前面是证「寂灭涅槃」即可(寂灭涅槃就是诸法实相、空性、真如),可是性宗认为证得寂灭涅槃后,还应该要起作用来饶益众生,开示众生究竟的境界是「常乐我净」,所以是依这个本体来起无边妙用。关键就看我们把心摆在哪里,你把目标设在寂灭涅槃,那就出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的情况,这时会觉得人生多灰色、黑暗;若把目标放在「常乐我净」上,那就长空不碍白云飞,境界如此亮丽,「苦、空、无常、无我」不过是达到「常乐我净」的一个媒介、一个过渡期而已。这样的人生观幡然不同,对佛法的认知也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们对佛法的认知至少要达到某个程度以上,现在尚未证得佛法究竟的境界,没关系,但基本的认知,那个蓝图、指标要正确,不要一看眼前都是泥泞沼泽便停留在此岸,你必须跨过去啊!苦空、无常、无我一跨过去,就到彼岸了,那就「常乐我净」。

  极乐世界在我们身上可以成就,才叫「即身成佛」,当下成就,就这么一念之间。心造无明即是无明境界,心造智慧光明则是智慧光明境界。我们讲经的这个地方就叫「普光明殿」,学佛人本来就该散发无量的生命芬芳,而不应停留于一个郁闷的空间和环境里。

  认知到苦、空、无常、无我,此属「病理学」,但我们不要停留在这里,必须走入健康的本来面目,而这是「生理学」。国父孙中山先生曾在《孙文学说》中批评马克思是一个看见社会病态的病理学家,而非究其根本的生理学家。佛法也一样。「苦、空、无常、无我」属于病理范畴,我们不能停在那里,而必须透过病理阶段的洗礼,进一步达到健康的世界。

  「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是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这都是谈佛法的根本理趣。「法性本无生」,法性它本来如此,既然这样,那就没有生或不生的问题;既然不生,那就不灭,无生就无灭,那不就是恒常了吗?故法性乃是恒常的。我们这里是讲「常」,不讲「无常」,完全不同喔!

  「示现而有生」,既然说「无生」,又怎会突然跑出「有生」?有生是为了示现。所以说诸法皆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所生都叫「示现」。因缘法真的都是这样,例如台中这一会原本在「曼殊学堂」讲,这边的因缘后来结束了,它是一种示现,但这一会的因缘并未就此中断,所以又转到「安亲班」去,这也是示现,这一会当中的人员、组织也都是示现。

  一个人如果历经此一过程走过来,认为这些示现过了就算了,事实是这样没错,可是还应该带有一种感恩的心。父母亲对我们来讲也是示现,你不能说父母亲生了、死了就算了。感恩之心不能没有啊!人若不知感恩,实在不可取。佛法中也提醒人们要感恩,但这不是世间人情世故所标榜的那种感恩报答。世间人讲的感恩乃是「你对我有恩,我就报答你」,它是一对一的,然而佛法不是这样。佛法所说的感恩是:你对我有恩,我固然一定报答,但对象不一定限于你。譬如父母养育我们很辛苦,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是小孝,若能进一步回馈整个社会,则属于大孝。

  我们今天能够存在,其实是相当多因素组合的结果,所以不是感恩一个点,而是一个总体。父母、亲人,乃至国家、民族、正报、依报、有情众生……都是示现,当然自己本身也是示现。这个示现出来,最主要是感恩今生有这个福报可以得人身,不但如此,又能听闻佛法。虽然这个身只是个示现,但能听闻佛法,能够恢复本来面目,证入法性、无生无灭的那个境界,乃是非常难得的。所以要向十方感恩,而不是向某一个执着点感恩,否则依旧是执着。

  世间人感恩是有特定对象的,那个特定对象就是执着的点。既然有执着的点,怎么会了脱呢?所以佛法所说的感恩,是向十方感恩。从向十方感恩的立场来看,「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是指什么就很清楚了。一般师长、父母、长辈、社会贤达,皆可尊其为佛,因为他们有成就,对我们有贡献,否则你不能觉悟。能觉悟的人懂得处处感恩,因为示现无所不在。「法身示现无边际」就是在这种状况下产生的,心量若不扩大就无以明白,故云:「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

  另外一个讲法:「法性本无生」,法性是无为法;「示现而有生」,有生即有为法,示现出来的一切万法、森罗万象都是有为法。前面讲的「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就是有为法,从「法性本无生」的立场来看,它本身是无为法。

  「是中无能现」,这当中没有能现;「亦无所现物」,也没有所现的东西。它虽然是示现,但示现本身没有一个「能现」,假如有,那就有一个主宰了。佛法不主张主宰,否则就变成有造物主的操控。假使这世界有造物主,那造物主又是谁造的呢?你说:「造物主是全能的。」那「没有一切之前」,造物主是怎么来的?造物主既是全能的,那就没有所谓的「没有一切之前」,既然无「没有一切之前」,那也就无造物主。所以这个理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我们并非批评某个宗教思想,而是由此看到「是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的道理。,没有能现者,也没有所造物。既然没有一个能造的主宰,也就没有一个被造的物。可是「示现」本身又是什么呢?示现即是因缘所生,乃由万法和合而生,假如因缘不聚合,那什么都产生不出来。所以这里谈的「根本」,就是没有一个造物主,也没有一个东西是被造出来的。那个主宰、创造者的背景必须先除掉。总之,有为法是示现出来的,但这个示现乃是因缘和合所生。

  台湾今天能如此美满幸福,也是因缘和合的结果。若硬要说是谁给的,那是全体同胞一起努力的成果,都是众多因缘和合创造起来的。所以能有今日之成就,皆属因缘,假如不好好珍惜而造业,那么因缘照样会把现有的成果毁掉。

  由此可见有为法、无为法之间的差别,尽管是有为法,它仍旧无创造者,亦无被创造者,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如果散去,境界便消失了,故亦「无所现物」。因缘和合好像有某物被创造出来,可是那个东西又随因缘离去而散灭,这些其实都是示现。示现有点像影子,昙花一现就没了。

  「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一切空无性,妄心分别有。」六根、六尘、六识一切空无性;从无性来讲,这谈的是诸根(六根);「妄心分别有」,那六识起来了,为什么?妄心分别才有的,妄心分别以后就示现了。

  只要执着「妄心分别有」,忘了「一切空无性」,认为一切是实有,烦恼即起,五浊恶世便到。若妄心分别只是示现的话,尚不至于有烦恼,五浊恶世不会到,甚至还能起妙用;不失根性,懂得「一切空无性」,这样就对了。

  「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法眼不思议,此见非颠倒。」你若照这样观察,则即使法性也是无性(不要把「无性」当作一种性,以为「那个性叫作无性」)。一切法无性,正因无性,所以才称之为「法性」。

  「法眼不思议」,法眼不是另外一个眼。我们画像时,常会在两眉间画个眼睛,有人称「慧眼」或「佛眼」,也有人称「法眼」,那都指智慧。这个智慧必须「如理观察」后才有,如理观察后能够知道「一切皆无性」,那才真的是「法眼」。

  如理观察后,能够知道过去、未来的事,这就叫「天眼」;如理观察后能知一切事相的变化、前因后果,这叫「慧眼」;如理观察后能知一切法皆无性,一切事相、诸法无性,这叫「法眼」;如理观察后能够觉悟一切境界,那就叫「佛眼」。

  佛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中,除了肉眼之外,通通是指「如理观察」所得之智慧。因为你能如理观察,知一切皆无性,所以说「法眼不思议,此见非颠倒」,这样的知见、见解乃是正确的。

  「若实若不实,若妄若非妄,世间出世间,但有假言说。」实法、不实法,妄法、非妄法,世间法、出世间法,这些都是「假言说」,无有真实义。你能否体会呢?「若实若不实(实相和非实相)」是对立的,「若妄若非妄(妄和非妄)」是对立,「世间出世间」是对立,这种种对立都是假言说。

  为何说它是「假言说」?因为唯有「心性是一」。这又导回文殊菩萨刚才所问之处:「云何见有种种差别」。因为「诸法的相,各各不相知」,所以有种种差别。现在你知道它的理,知道它的根本,知道无为法、有为法是什么,于是也明白种种对立应该皆可祛除,一切种种对立祛除后,剩下的就是真实义。所有对立都是「假言说」,都是假的,不是真实的。

  觉首菩萨能够跟文殊菩萨平起平坐,这些都是在贤首佛国度里才出现的,是整个法界中最殊胜的境界,那叫「贤首佛」的境界。「胜莲华世界」才真正有这些大菩萨在,是普贤菩萨等无量大菩萨所在的世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