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七章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第七章 真正受持正法,完全投入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法首菩萨言:「佛子!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断一切烦恼,何故复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随贪、瞋、痴,随慢、随覆,随忿、随恨、随嫉、随悭、随诳、随谄,势力所转,无有离心,能受持法,何故复于心行之内起诸烦恼?

  文殊师利菩萨问法首菩萨,佛曾这样讲过,「若有众生受持佛法,悉能断除一切烦恼」,现在为何还有受持正法而不能断除烦恼的人?反而随贪、瞋、痴三毒,慢、覆、忿、恨、嫉、悭、诳、谄等种种不良习气的力量大小而有种种变化;受持正法以后应该产生出离心,但为什么反而没有出离的心、无法受持正法?为什么内心里头还有种种烦恼呢?

  这种情况相当多,我们把它归类成两部份:第一个,还没正式投入修行。虽然听闻了,文字上也懂了,可是还没有正式修行;尽管听得很多,对于佛法中的名相、仪轨种种也了解了,但凡夫习气未断,所以烦恼一点也没减少,只是把世俗间的习惯改成佛门中的习惯而已。在世俗间可能会打麻将、喝酒、吃尽山珍海味,现在入了佛门,麻将不打了,但四处跟人论道争辩;在世俗间本来喜欢到处游山玩水,进了佛门则是游遍名山大剎。根本没两样嘛!只是换个对象而已。

  这种情况都不是真正的「受持正法」,必须完全投入才算。完全投入后,你对佛法的认知和确定的目标会有一番的过滤,一年半载后会有所调整、改变,而那个原先的预期目标会产生变化。届时,你对佛法所建立的知见才比较正确,同时生命因素也会开始转变。

  譬如你现在所谓的不贪,跟你真正投入修行一年半载后的不贪,认知就会有所不同。「不瞋」很多人做这样解释:「别人欺负我,我不瞋。」告诉各位,这不是不瞋,是「含恨」,虽然没有响应,可是恨在肚子里。

  佛门中这种情形很多,尤其是办法会时,一炷香与一炷香之间,最容易传播是非。虽然有休息时间,你可利用那个时间静坐或者念佛,可是很多人不会「休息」,反而到处聊天传是非,是非就这么来的,烦恼也是这样来的。这些人名称上也叫佛弟子,但根本上就重视外相修行,头发要怎么样、衣服要怎么样,吃、睡要怎么样……通通是他的定义这种人根本都不算是修行人,不叫「受持正法」,虽然好像也有听闻正法,但心行之内起诸烦恼,这是第一种。第二个部份是,真正修行的人在完全投入以后,因警觉性不够,所以有一些习气没办法改。

  修行中有两个部份必须区分出来:一是佛法的真理,二是佛法的文化。「佛法的真理」这部份是指跟因果直接交涉,直接从因缘法中来谈成就与否,此即是我们讲的「一佛乘」的部份。

  另外一个是佛法文化这部份,譬如中国佛教主张吃素,但南传或西藏佛教、日本佛教等都不吃素;中国佛教和南传佛教不准结婚,但西藏佛教、日本佛教则可以结婚,这也是一种文化;中国佛教(尤其是台湾)要点戒疤,头上点三点、九点、十二点、十五点……,这都是一种文化,其它地方没有这个部份。了生死、证佛果、阿罗汉都跟文化没有直接关系,但跟佛教真理那部份可就息息相关。研究佛法,假若研究到佛教文化去了,那就很悲哀。大部份的学者是研究文化,不研究真理,他也没办法研究。研究文化的人,可以用「了解了」、「知道了」来研究,但研究真理,必须用感受的方法,两者不同。

  很多人学佛以后会产生诸多烦恼,绝大部份是佛教文化上的问题,当中的关键在于你对佛教的真理没有明确的认知。假如你是追求佛教的真理,那不一定要按照我们所讲的这种状况,因为里面有一半以上也是属于文化系统的。真理是没有国界、种族、宗教的隔阂,就看你能不能站在这一点来看?社会上有好多人虽然没学佛,但他们的行仪与菩萨没两样,您能不能感受这一点?

  我们台湾地狭人稠,竞争性很强,人性中爱好和平的本质消失的很严重,名目上佛教很兴盛,实质上并不发达。倒是澳洲、纽西兰、加拿大那些地方因为地缘辽阔,生活本质比较趋向佛法的标准,那边生活步调缓慢,基本上没什么竞争。我们在这里生活步调快、竞争多,这时候你会发现,我们所要求的好多事情,你根本做不到,你会拿世间的文化来干扰。

  从佛法真理的立场来看,它确实是没有种族、宗教、地域的区分;一个佛教徒在「受持正法」时,应该要从这个立场来看,来接纳别人。我们常讲「心在道上,永不退转」,就是指追求真理的心不变,文化上的东西可以变化,追求真理的心绝对不变。「追求真理的心」其它经典讲的就是把心安住在七宝池(七菩提分)、八功德水(八正道)里面。七菩提分、八正道就是真理,心能不能一直放在真理上?七菩提分、八正道实际上用出来,在社会上所呈现的状况是形形色色,并非我们讲的这样一点一滴定义的把它框在那个地方,它的展开是相当广的。能够这样了解,我们就不会受到贪、瞋、痴、慢、疑等等的影响而产生烦恼;就因为我们不在真理上用心,而把心放在文化上,所以就会有贪、瞋、痴、慢、疑等这些烦恼从内心产生。下面是法首菩萨的回答。

  时法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善谛听,所问如实义,非但以多闻,能入如来法。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有生王宫,而受馁与寒;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盲缋众像,示彼不自见;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譬如海船师,而于海中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在四衢道,广说众好事,内自无实德,不行亦如是。

  「佛子善谛听,所问如实义,非但以多闻,能入如来法。」佛子要善谛听,你问的这个问题,不是见识多闻就能够知道,「如来法」是自性的法,靠多闻没有用。「多闻」就是了解、知道了,单靠知道不能入自性海里。所以用「我知道了、我懂很多了」,那没有办法了解自性。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被大水冲走,他怕溺死,而不敢喝水,不喝就渴死了。现在我们对于真理、正法相信了、也接受了,那就必须要修行,否则没有用。所以我们常讲你要去感受,那个感受是必须实际修行后才能体验到的。

  「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就好像人弄了很好吃的东西却不吃,自己在那边挨饿,好吃的东西就像正法一样,「不去吃」就如同不修行一样,光知道没有用,必须要做到。

  「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就像有人很懂得用药,却无法就自己病,可能连自己的什么病都不知道。这就好像光懂不修行一样,那没有用,要能够感受得到。「法」是要你修行的,不是让你知道而已。我们看世间确实有很多人是这样,对佛法的真理他都说知道了,知道并没有用。

  「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对法只是知道而不修行,就如同数他人的宝一样,终究不是自己的。知道只是一种知见,应该是要创造自己的自性知见,而非一般的知见。

  「如有生王宫,而受馁与寒,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有人生在王宫,那就是王子或公主了,王宫应该吃、穿都没问题,但你要是不吃、不穿,照样要挨饿受冻。同样的,我们能够接近正法,那就是所谓的法王子,但若不修行的话,就跟王子不吃、不穿一样可怜,所以光知道没有用。

  「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像聋子演奏音乐给别人听,很好听,可是自己却听不到;这就如同你「于法不修行」,光知道很多没用,只会讲给别人听,自己不修行,那一点利益也没有。

  「法」是要从修行中去感受的,所以我们常强调「事修一定要有」,尤其初学的时候,一定要花个三、五年把这个死功夫打好,不管你是要诵经、念佛或拜佛都可以,总要选一个。譬如你选择念佛,那就不是一天念几百声、几千声而已,你若能在一年之内佛号念个一千、二千万遍,那你「事修」的基础就有了,那就很高了。你实际修行的内心感受与经典融会以后,再拿出来与别人分享,那就幡然不同了。刚开始学的时候,事修基础若不打好,等你开始广度众生时,就没时间修了。所以若是自己没那个事修基础就去告诉别人,会如同聋子奏音乐一样,「悦彼不自闻」,取悦了对方,自己却什么也听不到。

  「如盲缋众像,示彼不自见,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你现在知道法是如何殊胜,自己不修行,光讲给别人家,那就像瞎子画各种画像给别人看,自己却看不到。

  「譬如海船师,而于海中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海船师」是船上的舵手,海船师在海上行驶,渡人无数,自己却死在海中,像这种情况都是指知道而不去实践。「知道」就是「多闻」,但不做就没有用,对自己没有利益。

  在佛法中有很多这种情况,很多人很会讲,可是等到自己要「往生」了,还是脱不了因果报应。我们一般称在家人死了叫「往生」,出家人叫「圆寂」,但真的往生、圆寂了吗?没有啦!即便相上死得很光彩,几千、几万人来跟你送终,但那只是福报,因为你讲给人家听,结了很多善缘,但站在「真理」的立场,你并没有感受到,所以生命质量并没有超越,这样就很冤枉了。

  「如在四衢道,广说众好事,内自无实德,不行亦如是。」「四衢道」就是十字路口;那就好像在十字路口,广说种种好事,但自己本身一点实德也没有,不修行也是一样,讲再多没有用。这种情况的时候最明显了,竞选的时候讲的头头是道、口沫横飞,总是批评现任的哪里多不好,等到自己选上之后,四年搞下来,也是差不多。

  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不修行,那没有用。当中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佛法基础观念,修行中强调的是「感受」,这是佛法的真理;假如讲文化的话,那就是世间的部份了。懂很多不见得有益,我们看到很多人,虽然处在正法中,但烦恼还是很多。譬如自己明明就有胃溃疡,只能少量多餐,可是却卡在「过午不食」,吃了怕犯戒,不吃又会胃痛,心里便在这二者之间翻腾挣扎,烦恼就产生了。这都是正法上认知不足所致。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智首菩萨言:「佛子!于佛法中,智为上首。如来何故或为众生赞叹布施、或赞持戒、或赞堪忍、或赞精进、或赞禅定、或赞智慧,或复赞叹慈悲喜舍,而终无有,唯以一法而得出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文殊师利菩萨问智首菩萨,佛法中以「智为上首」,那是不是讲智慧就好,用智慧来觉悟就可以,那为何如来常常赞叹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和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为何不用一法就好了,要用这么多方法?既然佛法的中心思想是智慧,那为什么要讲那些呢?我们来看智首菩萨怎么做答。

  时智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甚希有,能知众生心,如仁所问义,谛听我今说。

  过去未来世,现在诸导师,无有说一法,而得于道者。

  佛知众生心,性分各不同,随其所应度,如是而说法

  悭者为赞施,毁禁者赞戒,多瞋为赞忍,好懈赞精进,

  乱意赞禅定,愚痴赞智慧,不仁赞慈愍,怒害赞大悲,

  忧戚为赞喜,曲心赞叹舍;如是次第修,渐具诸佛法。

  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施戒亦复然,菩萨众行本。

  譬如建城郭,为护诸人众;忍进亦如是,防护诸菩萨。

  譬如大力王,率土咸戴仰;定慧亦如是,菩萨所依赖。

  亦如转轮王,能与一切乐;四等亦如是,与诸菩萨乐。

  智首菩萨答说「佛子甚希有」,很难得提出这个问题来。想想看,我们自己在佛法中有没有抓到这个重点?佛法是讲智慧没错,但我们讲智慧之外,也要讲点别的,一直讲智慧,不见得大家都能接受。「能知众生心」众生有种种根器,所以有种种不同。

  「过去未来世,现在诸导师,无有说一法,而得于道者。」「过去未来世,现在诸导师」就是三世佛;三世佛没有只说一法的,他们都说很多法。

  「佛知众生心,性分各不同,随其所应度,如是而说法。」佛知道众生的心,众生的性向各有不同,佛随着众生的性向,及他们所能接受的来说种种法。

  「悭者为赞施,毁禁者……曲心赞叹舍;如是次第修,渐具诸佛法。」悭贪的人跟他讲布施,放肆的人跟他讲戒律来规范他,多瞋的人告诉他要多容忍,好懈怠的人跟他讲精进有多么好,心意散乱的人跟他赞叹禅定,愚痴的人跟他讲智慧,不仁的人跟他讲慈愍心,怒害的人跟他讲大悲,忧戚的人、有困扰放不开的人跟他讲赞叹欢喜,曲心(心思复杂的人)跟他赞叹「舍」的好处,「舍」就是放下。「如是次第修,渐具诸佛法」。照着这个次第来修,就渐具诸佛法。

  这段就告诉我们在跟众生相处时要按照这个方法,遇到那种「只入不出」的悭贪人,就跟他讲布施的重要,不依规范、肆无忌惮的人就跟他讲戒律,瞋心很重(有正义感、是非分明的人都是)要告诉他多忍耐、多接纳别人的意见,放逸的人则跟他讲精进的方法……,要按照各种情况来讲。

  有些人开口跟闭口之间,一句话当中就讲了五、六件事,讲到后来实在不知道他在讲什么,这就是「乱意」,这种人要告诉他修禅定,才不会站起来讲的话,坐下去时又不一样了。以前我在经济部上班时就有个同事,我中午要出去时叫我顺便帮他买个东西,我问他买几个,他说:「两个。」等他钱掏出来以后,想一想又说:「我看买四个好了!」等我钱一接过来,「我想还是买两个好了!」我叫他要想好,两个就两个,钱也确定了,等我要出了门,他又在后面喊:「喂,我看还是买四个好了!」像这种人就必须修禅定,否则他会一直在那边没有办法拿捏。

  愚痴的人要教他如何修得智慧,不仁的人要跟他讲慈愍心,怒害赞大悲等。就按照这种次第,一个一个教。

  智慧是佛法的核心没错,可是运用种种方法来指导众生,这本身即是一种智能。换句话说,本来是一个悭贪的人,现在能够转化过来开始布施,这就具有智慧了。原本这个人就是没有智慧才会悭贪,现在有了智慧,他就能够布施了。

  有了智慧这个原则,它在运用的时候就很广泛。应该说智慧是「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这些是一种「用」,假如「体」不能起作用,体就没有意义了。

  我们要能够去体会这个部份,不要执着在一个法上面。法本来就有很多,所以说「过去未来世,现在诸导师,无有说一法,而得于道者。」

  「成道是一法」没错,但那一法是彻底的贯通、了解,所以它能够广泛的运用。除非你有智慧,否则这部份你现在很难体会;你若真的有智慧,就会使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产生智慧,使悭贪的人懂得布施,让原本肆无忌惮的人懂得收敛,生活有规范,那就是智慧了。我们可以从这个地方慢慢地去体会那个「本体」指的是什么。

  「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施戒亦复然,菩萨众行本。」先立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造宫室;布施持戒也是一样,它是菩萨众行的根本。布施、持戒六度或者是四无量心,这是菩萨行的根本。换句话说,不具备这些,那要怎么接引众生呢?所以不要小看布施、持戒,虽然它不是佛法中最重要的根本,但却是最重要根本的一种运用。

  「譬如建城郭,为护诸人众;忍进亦如是,防护诸菩萨。」前面讲布施持戒,这里讲忍辱、精进,忍辱、精进就像城郭一样,可以防护诸菩萨。

  「譬如大力王,率土咸戴仰;定慧亦如是,菩萨所依赖。」「率土」就是四海之内。譬如大力王,是四海之内所戴仰,而「定、慧」也是如此,是菩萨所依赖。菩萨要行,必须有人协助,而「定」与「慧」等于是协助菩萨行的部份。

  「亦如转轮王,能与一切乐;四等亦如是,与诸菩萨乐。」「四等」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它后面讲的部份,是把六度分成三个,再加四无量心:布施、持戒是基础,忍辱、精进是一种防护作用,定、慧是运用的一个基础,一个工具;四无量心是自己内心所在长养的部份。

  这地方文殊师利菩萨问的智(「于佛法中,智为上首」),跟后来的「般若智慧」是不同的。我们在讲「六度」时,般若智慧属于根本智及后得智;在讲「十度」的时候,它只是根本智,不算后得智。不管根本智或后得智,这些都是智慧的一部份。现在我们把智慧再分体、相、用来讲的话,文殊师利菩萨所问「智为上首」,是指智慧的「本体」;那这个地方的「般若」是指智慧的「用」;用可分为自受用和他受用,自受用就是根本智,他受用的部份则是后得智。其它五个部份都是「相」,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智能的相,其它「万行」也是智能的相。所以假若我们没办法从六度万行导归到智慧的本体,当然就展不开了,佛法就会变成文字上的东西。

  前面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的部份,讲的是「正教」;文殊师利菩萨问法首菩萨是「正行」,两个合起来叫作「教行」或「教观」,是这一品经里面最重要的部份。

  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为什么没办法马上断?应该要能断种种缠缚而得出离,为什么有人不能断呢?」精进首菩萨答说,因为不够精进、因为懈怠。告诉我们要怎么精进,包括了整个陈述教法的部份,这是「教」的部份。「行」是要你去做,否则你会只停留在「知道」的阶段,那就变成「多闻」了,法首菩萨说「多闻也没有用」。所以这两个部份合并起来,主要阐述的重点是在这个地方。那么后面这是文殊师利菩萨问智首菩萨这个部份,则是谈到智慧的运用,之后智首菩萨还会再反问文殊师利菩萨,那就属于《凈行品》的部份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