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四章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第四章 四大和合,无我、无我所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宝首菩萨言:「佛子!一切众生等有四大,无我、无我所,云何而有受苦、受乐,端正、丑陋,内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现报、或受后报;然法界中无美无恶。」

  文殊师利菩萨问宝首菩萨,说一切众生是「四大和合,无我、无我所……」,这是一个关键,因为我们往往知道有四大以后,就认为「有我、有我所」,但这里告诉我们「无我、无我所」。

  「有我、有我所」就表示有能、所,亦即有一个主格,一个受格,主客就对立了;但这里讲「无我、无我所」,也就是没有主客对立。虽然有四大,但它没有主客二元化的对立性。觉与不觉的差别就在这个很小的地方。

  觉悟是觉什么?不觉悟是什么不觉?我们之所以不觉,是因为觉错了,有了错误的认知,就叫「无明」;假如真的不觉,那是「无知」,像动物这样。一个人若是无知,尚可训练,还可觉知;但若被无明盖住,则必须破无明才能觉知。

  「无我、无我所」即是没有主客对立的情况,可是一般人一有四大,就以为四大是「我」,那就有一个主了,如此看一切境界就都跟这个「我」相对立。从这里延伸出去,好多毛病就会产生,可是我们自己并不知道,因为你是很自然的延伸。假如这些延伸是刻意的,那稍具警觉性便能克服,问题是这些延伸都是源于你的「主词」,你认为有一个中心存在,其它一切都是相对于这个中心而成立的,这样一相对,整个问题就来了。

  四大和合的存在是本来如此,这个存在本身没有强调「我」存在,他只是存在而已,但人类的意识会去强调「我」存在,一旦如此,就是「主」立;主一立,所有的「客」就都跟「主」相对立,对立一产生,种种烦恼、挫折便纷至沓来。

  譬如,我存在本来跟宇宙万物是一样的,就像石头和黄金放在一起,石头不会自卑,黄金也不自大,两者只是存在而已。但当黄金存有一个「我」时,石头就遭殃了,其实遭殃最大的是黄金,它会觉得「我是黄金,存在此处,石头不应该出现,因为它降低了我的身份。」于是它逃避石头,认为石头是「逆境」而想方设法远离它。

  我们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认为自己是某一号人物,非我族类者便加以疏离?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假如只认为石头不该在这里,那把石头除掉就好了,问题是,石头不过是本然存在。这时黄金自己会起作用——它开始选择同一类的或比它高的,至于不同类的或比较低的,就想尽办法扬弃。它开始逃避或迎合,于是种种困难、挫折、烦恼就产生了。换句话说,主一立起来,客就与之相对立;客本身不会主动对立,是因为立了主以后,才自然对立起来的,而烦恼就从这里来。假如客本身会主动找你挑战、对立的话,不理它就行了嘛!问题是你自己挑起那个麻烦,才产生主、客之别。

  修行的关键就在此处,从内心深处将「主」除掉,这很不容易,因为每个人认为自己为主的这个观念根深柢固,不会认为自己是客。各位能否这样发心:「这辈子我永远当伙计,好好服侍主人,把他的事业办好就行了。」这种就是世间第一等人,很不简单!所有人都想自己当家做主,哪个人愿意心甘情愿当人家一辈子伙计?要完全「无我」当个仆、当个客,很不容易啊!能有这种观念:「这辈子不管何时何地,始终以客的身份存在。」这样的人生命质量非常高。

  东方的古代女性天生比较有当「客」的倾向,所以嫁鸡随鸡。从男女平等、社会平等的立场来看,这不可取,我就是我啊,岂能嫁鸡随鸡!然而这其实是业力,因为这是对立。「当客」时很容易交融,一般客位者会想办法与主交融,否则两者无法合一,因此就不会有那种自傲、自大,爱指挥的权力欲望。这时你会发现,这过程中「主」就被除掉了,对立性已经不存在。

  脑筋具有女众思惟模式的人,生命韧性比较强,偏向男性思惟模式的人,生命力比较旺盛,但相对的比较脆弱。通常女孩子遭受挫折,她会承受,与之交融,多半能坚强活下去。男孩子则不然,可能一次打击,整个世界就为之瓦解,因为「主」被破了就无依,然后惶恐,堕入了黑暗的深渊。女众比较能以夫为贵,夫成长发达,她就跟着成长发达,夫衰败了,反倒成为先生的支柱。为何男众与女众差别那么大?因为「主」立得太严重了,而太太通常不立主。

  可见佛法在世间非常好运用,我们很容易因四大的存在而自我膨胀。一个人有了财富、权利和社会地位后就容易耀武扬威,那便是「有我、有我所」。四大只谈色身,其实财富、社会地位、权利都属四大的另一种形式,这种情况能否排除?我们必须由此来捡定自己。

  这里是文殊师利菩萨问宝首菩萨,宝首菩萨以「宝」为首,就是能够体认到「这一层人生真谛的理念,即是人生至宝」。他先把第一个前提「一切众生等有四大,无我、无我所」提出来,然后说「云何而有受苦、受乐,端正、丑陋……」四大本身就这样存在着,哪有苦乐、丑陋呢?既然「无我、无我所」,又怎会受苦、受乐,有端正、丑陋之别呢?可见它「有我、有我所」嘛!「受苦、受乐,端正、丑陋,内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现报、或受后报」这些都是对立、分别,「无我、无我所」应该无分别的,然而为何还有这些?

  「法界中无美、无恶」,法界里本来无所谓美好、丑恶。它本然如此!法界里的一切就是那个样子。头发、头皮屑都在法界中,但我们千方百计要把头皮屑除掉,让头发留下来。法界假如有美好、丑恶的话,那长头发就好了,为何也长头皮屑?可见法界中无恶、无美,毫无区别。若有区别,那是你的分别心使然,是主、客对立。其实,那只是一种流行趋势而已,说不定哪天会流行头皮屑愈多愈美。现在流行人人随身带大哥大,哪天流行带个骷髅。所以流行本身是人的意识分别所产生的,法界本身没有这些美或不美。人类由于主客对立才产生这种种现象,苦乐、端正、内外、多少、现报、后报,这些都仅是举例说明。下面是宝首菩萨的作答。

  时宝首菩萨以颂答曰:

  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作者无所有,诸佛之所说。

  譬如凈明镜,随其所对质,现像各不同,业性亦如是。

  亦如田种子,各各不相知;自然能出生,业性亦如是。

  又如巧幻师,在彼四衢道,示现众色相,业性亦如是。

  如机关木人,能出种种声;彼无我非我,业性亦如是。

  亦如众鸟类,从que而得出;音声各不同,业性亦如是。

  譬如胎藏中,诸根悉成就;体相无来处,业性亦如是。

  又如在地狱,种种诸苦事,彼悉无所从,业性亦如是。

  譬如转轮王,成就胜七宝,来处不可得,业性亦如是。

  又如诸世界,大火所烧然,此火无来处,业性亦如是。

  「随其所行业」,即是随我们所造的业。这个「行」,包括身、口、意三业:所讲的、所做的、所想的。现代人往往说很多却做不到,譬如讲「我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那就一定能去吗?不是「发愿」就能完成。几乎所有宗教都有这种特色:只要信我就得永生。其实这一定得透过「所行业」才做得到。

  有名的小说家托尔斯泰,每星期都上教堂,发现教堂的钟怎么都敲不响,他苦苦思索这个问题,后来发现,原来好多人穿漂亮的衣服到教堂都在竞争,捐献时也互较多寡,讲话时互相挖苦,所以上帝的钟声敲而不响。这就告诉我们,形式上做很多,实质上不见得相应,实质上是从「行」所造的「行业」去相应,身、口、意怎么做,「如是果报生」,果报就这样产生。这就缘起法界而言。

  缘起法界既然森罗万象,你就可发现它本身一定有各种不同的因缘,黄金有黄金的因缘,石头有石头的因缘,不能说都是四大和合。既然是四大和合,理应人人皆然,但实际上却不可能都一样。因为从缘起来讲,每个人的因缘不同,所行业有异,果报也不一样,这是从缘起的立场来看。

  「作者无所有」,做的人不知道。因缘和合过程中,没人知道为什么,但身口意所做的,自然会合成某种结果出来。虽然这世间所有因缘不管怎么组合都是平等的,但组成结果的事相必然不同。

  你找甲乙丙的因素,或找ABC的因素来组合,都是平等。至于你找到哪一个来组合,就随你那个因缘来确定;为何你找A而不找C,为何找甲而不找乙,这当中定然有个因缘将它们凑合起来,所以组成结果的那个事相必然有别。这一点若不能体会,就会产生「怎么会这样?」的迷惑。

  四大在这宇宙中是平等的,人人概率应该一致才对,但事实不然,因为种种因缘组合中,尚有组合这种种因缘的不同因缘。有位小朋友问:「糖果是不是糖做的?」我说是啊!「那糖做成糖果,应该只有一种,为何变出那么多种糖果?」他已经观察到了,糖做成糖果是一种因缘,应该只有一种,怎么那么多种糖果?他不知道,糖做成糖果的过程,还有很多因缘参与。

  人是四大和合没错,可是其中因缘有所不同,「所行业」不一样,「果报身」也有异,这点不是我们能预定的。譬如你下辈子要当天人,不在人间,可不可以?可以!但要到哪一层天,不是你所能预定的,如今你所能做的只是尽量修,尽量添福报。假如是去忉利天,那儿还有卅三天,那就有卅三个机率了,你到那里是当天王、天女、阿修罗、紧那罗……等?虽然都在天上,但际遇各不相同,完全依据你的身口意三业而来;因缘组合不同,所获得的答案也不一样。

  「譬如凈明镜,随其所对质,现像各不同,业性亦如是。」譬如很清净的明镜一样,随其面对的境界,所现的相各有不同,业性也一样。「凈明镜」讲的是我们的心,心随你做的缘不同,所展现的也不一样。

  我们现在是在人道,一般人所求大概是住豪宅、穿名牌、吃山珍海味便余愿足矣,死而无憾,因为人间富贵的极致不过如此。学佛后却发现「天人」福报比「人」大很多,夜摩天以上的天人不睡觉精神一样好,四禅天以上的天人不吃东西,而是以禅悦为食,多殊胜!这些都是我们想象与体会不到的。我们现在「对质」的境界都在六根接触六尘当中,没办法体验另一个六根所对的六尘境界。同样的,地狱中的苦难也难以想象,那种烧、煎、炸或八寒地狱都感受不到。

  「所对的质」是指这世间,另一个世间我们就感受不到了,遑论「无色界天」的部份。无色界天连形状都没有,怎么看呢?欲界是「有形有欲」,色界是「有形无欲」,无色界是「无形无欲」,那我们该如何体验其存在呢?体验其存在,才是人生中真正了解自己的时候。

  经文这里开始举例,心境所展现出来的,相对于我们的因缘,所现的相各不相同,「业性亦如是」,业性也一样。如前面所提到的,「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

  「亦如田种子,各各不相知,自然能出生,业性亦如是。」亦如田里的种子,各各不认识,你是你,我是我,每个种子各不一样。不管你、我造了什么业,它全部都会出生,业性也一样。

  我们这时代的人太聪明了,所以很会隐瞒,很多不好的心念会透过行为或语言隐瞒过去。譬如佛门中讲布施、供养,他不想出钱也没关系,可是却会用赞叹别人的发心来隐瞒自己的不发心。这两种果报会同时出现哟!因为不布施、不供养,财的福报就没有了,但一再赞叹别人的福报却会有。所以当因缘来临时,现出来的相可能是很穷,但人缘很好,而他自己却不知道。他种了两个因:第一,悭吝、不布施,当然就得不到财富的福报;第二,他一再赞叹别人,所以人缘很好,但别人即使有钱也不会给他用。虽然如此,别人就是会对他很照顾,因为针对这个因缘来说,他一毛不拔。这就是「各各不相知,自然能出生」。

  我们常说:「奇怪!果报为何如此?」这时,你必须明白前辈子的因怎么种的。读书时这种情况特别明显,有人国文、英文特别强,理化、数学一塌糊涂,有的人则物理、化学特别好,碰到地理、历史就昏倒。不是同样用功读书就行了吗?不见得!因为各有其前因,但那个「因」未必是这辈子所造。

  「又如巧幻师,在彼四衢道,示现众色相,业性亦如是。」「巧幻师」即魔术师在变化表演之时,会示现种种预期不到的情况,「示现众色相,业性亦如是」,身、口、意所做的,也会获得「众色相」的果出来。但要知道,身口意三业所种的业性和众色相所得的果报,与幻师所现的色相一样不实在。这是谈不实在的部份。

  「如机关木人,能出种种声;彼无我非我,业性亦如是。」古代有「机关木人」这种机器,机器木头人会出种种声音,有如真人一般,但它没有「我」,也无「非我」,只是某种因缘组合。那么,我们是否也是某种因缘的组合?

  假如人只是四大组合的结果,你会发现这四大本身没有生命。有些人认为我们是父母所生,跟前世因缘、因果无关。不!绝对有关。父母对于「我」这个人来讲,只是个缘而已,假如无缘就不会生下你。但父母本身怀孕与否的那个物理或生物现象只是个助缘,真正的助缘是这对父母有无子女的命。换言之,我们今天来到这世间,是因为有你的「因」存在,再藉父母的「缘」而出生。「四大假合」必须有你「生命的因」存在,否则你那个生命无法存在。所以那个生命的因若离开了身体,这四大就无法运作了;即使有运作,也只是行尸走肉的物理现象。若有生命活力、生命能量存在,即使这色身病的再重,还是会活下去,而且不会活得很痛苦,依旧能有所作为。所以病苦并不会障道,一般人认为病苦会障道,那是因为他不了解生命的真实义,不知道「我」是什么。

  从「机关木人」我们也可反思自己是不是机关木人?很多人有如机关木人,能出种种声,会吵会笑、会高兴、能吃东西,但生命的「实质因」并未带进来,于是成了一般所谓的行尸走肉。所以,你怎么出生、创造什么事业,种种福报、业报都属业性的问题,依旧不离前面那句总说:「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

  「亦如众鸟类,从que而得出,音声各不同,业性亦如是。」鸟有很多种,都是破壳而出的,但每一只鸟的声音都不一样。生命亦然!每个人的果报都不同,那是因为前辈子的因不一样。哪种鸟一定发哪种音,此属业性。就拿兄弟姐妹来说,虽是同一父母所生,但每个人的个性差别极大。

  「譬如胎藏中,诸根悉成就,体相无来处,业性亦如是。」「胎藏」,我们在娘胎里,眼耳鼻舌身意都成熟了,「体相」从哪来?释迦牟尼佛就在这里告诉我们,「体相无来处」,他自然成长出来。按照现代生物学来说,此乃决定于细胞内染色体DNA。人类细胞内有四十六对染色体,这辈子聪明与否,或一生中带有什么疾病,都与染色体里的遗传基因有关。不管怎样,当中有一个关键——它「体相」的来处,最初是没有的;它在整个成长过程中,「诸根悉成就」,是慢慢形成的。形成以后,不管肥的、高的、矮的,或按中国人金木水火土等五行来区分,这些都属「所行业」得到的果报;什么样的行业,就得什么样的果报。

  一般讲「身相长大」的人通常比较有福报,另一个讲法是「能吃就是福」,这句话对生在台湾的人来说当然没问题,但对第三世界穷苦地区的人来说就不一定了,因为可能根本没得吃。这里我们不讨论到底是福德、非福德的问题,只能说像在母亲的肚子里一样,各个形成也是「无来处」。也就是说,要形成什么样子,端看「业性」而定,乃是前辈子的「因」所得来的果报。

  南部有位老菩萨生了十三个小孩,只有一个憨儿子最孝顺,不管走到哪儿,老爸一定带着他。这说明了他的「业性」如此,生了十三个只有一个最孝顺,其它都不知哪里去了。你问他十三个小孩都到哪里去了,他也回答说好像几个在这里,几个在那里,这完全是业性因缘使然,完全是因缘组合,实在无由置喙。

  「又如在地狱,种种诸苦事,彼悉无所从,业性亦如是。」用地狱来举例,一个生命在地狱里受种种苦(不是只有一种),他本身「无所从」,自己无法决定。

  世间人受苦,他会找人诉苦,但地狱里受苦的人,是叫不出苦的,那种苦是念念不间断。下油锅炸时,哪个会探出头来喊救命?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怎么喊救命?它是各种苦接二连三而来的,油锅炸完再翻空抛接,丢到刀山里去,再从那边抓出来,丢入八寒地狱里。「种种诸苦事」,你怎么知道要到哪里去呢?这时候你完全不知,然而之所以会受这种苦,乃是前辈子造的因、造的恶业,因此就会受那些果报,「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你所看到的相是果报,而造成这个相的因,它的根本就是「所行业」。所以说「业性亦如是」,所造的业是什么,所产生的果报就是什么,就这么简单。

  「譬如转轮王,成就胜七宝,来处不可得,业性亦如是。」转轮王有玉女宝、象宝、马宝、宰相宝、将军宝等七宝,七宝很殊胜,但你不知道它怎么来的。

  一个国家若是强盛,那便贤臣猛将辈出,若是处在衰弱期,则穷尽全国上下仍找不出一名贤士。想想自己亦然,如果福报正旺,随便做什么都赚,如果霉运当头,做什么都亏。说得上原因吗?所以「来处不可得」,那是前辈子造的因,这辈子果报的收成而已。

  所以转轮王的太子若无七宝的福报,这些宝自然会消失。老国王告诉大臣:「你们要留下来好好辅佐太子。」转轮王一走,那些原本得辅佐太子的老将军、老宰相,却相继被阎罗王一个个调走,因为太子和国家的老百姓都没有那个福报,不为什么。

  「又如诸世界,大火所烧然,此火无来处,业性亦如是。」这是佛法的一个根本常识——成、住、坏、空。世界要毁灭(坏)时有三灾:火灾、风灾、水灾。火灾一起时,火不知道从哪里来,整个世界大火一直猛烧,不为什么,就是这样成就的。我们现在是否也如此?科学家说地球暖化了,温室效应是否即是火灾?不知道!假如平均温增加十度,恐怕就是人类的大灾难了,那时是否即是「大火所烧然」?你说火从哪儿来?无来处!你说臭氧层破洞扩大了,或其它怎样等等,其实都只是千般理由的一部份而已,并非全部,故云:「无来处!」但它会出现,为什么?「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因为有这种情况,所以虽然「无我、无我所」,但会有种种受苦、受乐。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