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四十华严 第一卷 第1讲

《四十华严》第1讲 (2006年11月26日) B

  我们现在开始,因为刚才因为温教授的讲话,我们省略了一个步骤,现在呢,大家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大众请放掌。

  这个开经谒,是武则天皇帝在实叉难陀把《八十华严》翻译好,呈送给她看的时候,她当场所写下来的四句话。因为,她是篡夺大唐的地位,所以历史上很多人,就想把这四句话改一改。

  改到现在,改了一千两百多年,一个字都没办法改。你就知道,武则天这个女皇帝,她的文采真不可思议。多少人讨厌她,尤其是女众,当然不公平啦。可是她的才华确实比一千多年前的男众来得高明,一个字都没办法改。你能改吗?试试看吧,不要背因果就好。

  这个开经谒四句,确实写得太好,而她就是提在《华严经》的经首上面。

  打开经文,你要怎么样,带着这样的一个心境。“无上甚深微妙法”,她说,“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她真有资格,《八十华严》翻译好,她是第一个看到的人,你看她福德因缘善根多么地深厚。“愿解如来真实义”就把所有学佛的人的那个心境,她完全都讲出来了。

  这也是我们学华严的人感到一份荣信,最荣耀的地方。这开经谒,就是为这个《八十华严》写的。以后再没有人能写了。

  我们看看各位,你的文采应该可以超越古人,再写一个更好的。但是我想你一定要像武则天那样,那样的精进跟认真,一定可以从这个地方来获得很大的成就。

  现在,我在接着跟大家谈的是,佛教思想发展的几个阶段。

  首先我要跟各位谈的,佛法是讲修行,它不是讲哲学。当然在近代以来,从佛教哲学翻译出来以后,就有很多人讲“佛教是哲学吗?”“佛教科学吗?”那有就讲说“佛教非哲学非科学”,那有人又反过来讲说,“佛教是哲学是科学”。,那到底是不是呢?这个我们不论,不参与去议论。

  但是要告诉各位的是,佛教这个东西,它不是大脑里头的东西,它是生命的东西,它是要你去实践而产生改造作用的。所以我们有一句话这样讲,“知道的不算,做到的才算。”

  大家都知道不要生气,对不对?可是那个情境一来,你都不知道,气了才爽快,对不对?你也知道不要生气不要骂人,可是骂起人来,多爽呢,对不对?假如骂人是很痛苦的事,不用讲你就不骂了。问题是骂了很爽,你都不知道,所以你才说“忍不住,非骂不可”,你也知道骂不好。知道,知道没用,要做到,做到不骂人才有用。所以知道的不算,做到才算。

  为什么做到才算?佛法告诉我们,这是实践学,不是哲学。这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哲学都知道,知道的不算。佛法讲的是修行,修行,行是力行嘛,力行是实践嘛,所以佛教是实践学。实践当中有没有哲学,那你可以先把它包进去,无所谓。换句话说,我先知道然后做到,也可以嘛。

  但是,其实你不知道也可以做到。是不是这样?所以知不知道不重要了,做到比较重要。所以我们讲的是实践学。

  那这里要跟各位讲,佛教思想的部分其实是透过实践以后所印证得来的。

  那这里我要告诉各位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你可能都不知道的东西。我这样讲,你听听看,合理不合理。

  修行人,是创造第一手资料的人;思想家,是运用这些第一手资料来创造第二手资料的人;哲学家,是运用这些第二手资料再写第三手资料的人。你想想看是不是这样?

  所有的修行人,都是在进行一项工程,生命改造到某一个程度以后,他是要去体验生命内在的那种感受,这个叫做生命内在的体验。因为有这个体验,他能够创造第一手资料。

  所有的这些,我不是蔑视学者啦,他大概都在研究这些内在体验的东西,但是呢他都知道而做不到。知道吗?这样问题就出在这里。行者,是直接下去体验那个东西,然后讲出来。而学者呢,他是去研究他讲的东西,那不是创造第二手资料吗?有没有?这产生在这里。所以,学者都能够把那些,讲得比行者更好,他知道的比行者还要透彻,但是呢他做不到,因为他体验不到。知道吗?这就是关键处啦。

  行者和学者的差别在这个地方。

  那,为什么行者那么尊贵,接受人家顶礼,接受人家供养。不是行者就要接受人家供养,因为他在进行内在的体验的时候呢,他散发一种生命的光芒。你要看得到,你发心供养,那你分享到了。不是说行者坐在那里就要给人家拜,就要人家包红包给他,不是。那是因为你分享到了。

  你假如没分享到,你会吗?我为什么包一个红包给师父?你想想看,你赚钱那么容易吗?赚来养家活口持家都很不容易,都还不嫌够用,对不对?面对商场上,赚的钱都不够,越多越好,天天都在赚,你赚的为什么自己不享用,为什么给师父用?

  师父不是用,因为你在分享他那一份生命内在的体验,这个才是殊胜的地方。

  所以,当一个行者接受人家供养的时候,他自己不好好去进行那实践的工程,去体验那内在生命的东西的时候,基本上他就背因果了。

  你不要以为,人家拜你说“师父,请接受弟子一拜。”一拜。你什么“阿弥陀佛”这样结束了。没有啦。因为人家称你“师”,你要当人家“老师”,称你“父”,你要当人家的“父亲”,所以叫做“师父”。我们这里写的“师傅”写错了,师父,是父亲的父。那你这样的尊称,你又接受,你又跟人家“阿弥陀佛”,等于你接受了嘛。那接受的话,你做到吗?做不到因果要背。不然这个,天平两边,不对称。知道吗?关键是在这里。

  从这个地方发起,那个第一手资料出来以后,你去研究它,注意,你研究它,研究以后,你是要去实践的,照着你研究所认识的去实践它。

  当初我刚学佛时也是用这种心态,因为我们都是读书人,都叫做书呆子。书呆子就是知道做不到。知道又做到就不叫书呆子,叫学以致用嘛,知道做不到嘛。

  所以后来我发愿要讲经的时候,把佛陀的真实义要讲给大家听的时候,我第一个工作就是要实践,我一定要修,我不修我不行,我怎么知道我所讲的是对呢?所以自己做最深沉的实践,那就等于闭关,好好地研究,去实践了十年。

  各位你不要光听啦,以为说听了就好,听了没用啦,一定要去做。打坐,要怎么做,一定要做!念佛要怎么念?一定要念!

  不要以为那是老太太的勾当,那你搞错了。都被老太太占便宜了,因为她念了她得了,你不念你不得。而且你念佛要以一千万声为单位计算。你不要我念十万声就好了,没用。老太太一天都可念十万声,你知道吗?所以你念一千万声,是单位而已,一个单位、一个单位。

  诵经,要诵。

  在进行这些工作的时候,这些都是媒介啦,诵经念佛都是媒介。你要带着一个心境想“我这样念对吗?”不对自己改,不要问。不要问我,问我就要骂人了。

  你一定要自己念,念佛我这样念对吗?那你自己去看,那老太太在念佛,你注意看。你可以从她身上学到东西,那就是你的善知识。

  诵经你要会诵,你这样诵对吗?大概我们诵经,各位有没有过诵经?有吗?各位都有做功课嘛。有吗?你注意看看,大部分都诵“三句经”。

  “三句经”,“如是我闻”第一句,第二句叫“一片空白”,第三句“信受奉行”,结束了。很快,所以时间很好过。因为“如是我闻”以后就开始打妄想,孙悟空跟猪八戒都出来了,然后到“信受奉行”醒来了,你就结束了。这样对吗?

  你用什么办法,可以免除这一片空白呢?那就是修行的方法。你自己要去想,你自己有想办法克服过,你一定会得到成就。你放心,修行就在这里。

  念佛,我念佛怎么念好?怎么念,不起妄想?你自己要想办法。当然这里面方法很多,以后再慢慢讲。

  不要第一天就讲这个,这逼迫性太大。这个留到以后,各位想学的时候我们再讲。

  那么从这里,你有了内在体验以后,你的思想就开始起作用,你会表达出来。

  那么佛教最早表达,是佛陀所表达的,我们叫第一个阶段,根本佛教,原始佛教。

  什么东西呢?三十七道品、苦集灭道,主要是讲这个。这个思想领域里头,是佛教思想的第一个阶段。从这里面演变出来的一些论,包括后来在中南半岛所产生的这些《清静道论》《解脱道论》等等,都属于这一方面的,第一阶段的思想。

  到第二阶段,就从这个地方一直演变到大乘时代的思想产生,这个叫大乘五科。大乘五科就包括:

  因明第一科,因明;第二科就是阿毗达摩;因明就讲逻辑,佛教的逻辑是什么;那阿毗达摩是佛教的论证,现在的话叫论证,校对法,那个思维模式。

  第三科就是戒律。很怪,戒律是有为法,但是你要解脱必须透过戒律。戒律是什么,知道吗?各位知道吗?戒律,都不认识,五戒、菩萨戒,是吧?用现在的话讲,戒律就是组织制度、经营管理。知道吗?不只五戒、菩萨戒,你那个定义就不对了。

  戒律,戒是佛陀定的,律是祖师定的,有关于道场的经营管理都叫做律。所以我们戒律很简单讲,就是组织制度经营管理,用现在的话讲,更简单一点叫MBA,那佛教的MBA就叫BMBA。现在外面流行一个叫情商,EQ演变过来,所以把MBA再加上EQ就变成EMBA。那我们呢,叫做BMBA,因为我们不叫智商也不叫情商不叫IQ也不叫EQ,我们叫佛智,佛智叫做BQ,OK?(众鼓掌)

  所以佛教的戒律很简单讲就BMBA嘛。怎么样?这是新定义。不是新定义,本来就是这样定义啦,只是古代因为没有MBA这三个字嘛,所以叫戒律。

  就好像因果律一样,因果其实不是什么,因果律其实就是科学定律,古代没有科学定律这四个字所以叫因果律。而现在要用科学定律就叫科学定律,科学定律其实就是因果律嘛。什么因什么果不是科学定律吗?对不对?那你现在要怎么论证?奇怪,佛陀早就讲了嘛。什么科学精神,就因果精神嘛。你想想看,不是吗?什么因什么果嘛,不是科学定律吗?你再想想看。

  佛教真正讲殊胜的,不是因果定律,因果律,“小学”都在讲。

  佛教真正讲的因果律,其实是告诉我们一个逻辑跟思维模式而已,它真正要讲的是很特殊的,叫做果因律,不是因果律,先果后因,因果同时。佛法是殊胜在这里,这一点你大概都不知道。

  我们从小,各位写过作文吧。读国民学校的时候,老师有没有写,我们台湾叫“我的志愿”,我们这边叫什么“我的希望”、“我的理想”、将来要做什么,有没有?那个理想、那个希望,是不是果?你一定位,果一定位,你生命中所有这个果,有关的因就会靠过来,这个才是不可思议。

  你什么因你一定什么果嘛,这还用讲吗?你做坏事一定得恶报嘛,做好事得好报嘛。

  可是修行就不一样了,一定果先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要成佛,先定,所有要成佛的因就开始靠过来,跟成佛无关的通通丢掉。这个是佛教最殊胜的地方。但是,你看不到。

  所以,因果律不用争,真正要做的是果因律。因果同时,当你发那个心的时候,果就在那里了。那再来你去实践,因就会一直靠过来。这是最殊胜,最不可思议的地方。

  这个就是从戒律上来看的。给各位了解到,戒律因为是经营管理,是这个东西,是有为法的东西,所以戒律有开有遮。

  真理不可开遮,三法印能不能开遮?三法印不能开遮,三法印开遮就不是三法印了,对不对?真理怎么开,真理就是那个样子,没有开遮。有开遮的是有为法,都是有为法。

  但是戒律的这个有为法,是帮助你尽快成就的。你要成就真理,那你必须有戒律,一定适当的规范跟管理,那你就容易成就。你假如不经过戒律的适当管理跟规范,那你很难成就,你容易懈怠,对不对?容易脱轨。关键在这个地方。第三个是戒律。

  第四个是中观论,第五个是瑜珈论。中观跟瑜珈这两个,一个是思想一个是实践。

  主要在这个地方,这叫大乘五科。这在那难陀寺的时候就兴起了。那难陀寺的五科,我们就简称为大乘五科。

  再过来,传到中国以后,大乘在中国发展以后,它就发展出中国一套《大乘议章》这一类的东西。那么这里面,最主要就是从般若性空,从三法印转变成一法印、空性。从般若性空上面呢,再发展,有般若论、性空论,后来呢,有宝性论、有佛性论、有如来藏思想,这是第三个阶段。

  当这些思想形成以后,到最后到最高峰,是到法身。法身的观念出来,华严的法界观念出来,接着,中国佛教的思想,因为成熟而进入停滞状态。所以宋朝以后,就没再发展了。中国文明也停止继续成长,停止了,没在继续成长了。所以呢,第三阶段以后,进入冬眠期。

  现在我们应该要讲,要进入第四个阶段。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刚才跟各位讲,我们要积极地参与、带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有形的,那是普贤菩萨的建设精神,这个以后我们会讲到。

  那么在理论上,这文明进步的部分啦,大乘佛教所主导的第个四期的思想,佛教第四期的思想文明啦,即将展开。

  现在我们纵观全世界的佛教思想研究,都是研究过去的,什么澄观啦、法藏啦,没有人研究海云的,更没有人研究未来的,大家都在研究过去的。告诉你,你太过于研究过去,你死后就投胎到过去。你记得啊,华严讲,三世是同时存在的,过去、现在、未来。

  现在很多人学的,那个极乐世界是一直画过去的极乐世界,那你将来死后是往生过去了,不是往生未来了,你要留意。

  我们后面这张图,你注意看,后面这张图,你注意看,现在我这样讲,你看就好。那两个菩萨有没有,文殊跟观音,不,那个大势至跟观世音菩萨,有没有,有没有留意?那个亭子有没有,几根柱子?怎么三根呢?应该怎么样?应该啊,应该你都错了,它本来就三根啦。你看佛,阿弥陀佛有几根柱子?只有两根啦,不是四根啦。你别乱讲啦。

  所以我告诉你,你学佛都出问题了。因为你以为一个房子一定要四根柱子,极乐世界假如四根柱子的话,不叫极乐世界了。因为你是用这里的大脑,物理思维,它一定要四根柱子。极乐世界不会你的大脑,用你的大脑去不了极乐世界。知道吗?

  那三根柱子是三法印。极乐世界是三法印撑着啦,OK?留意吗?不是用我们这木头撑着啦,用木头撑的地方是娑婆世界,极乐世界是三法印撑着。

  佛为什么用两根柱子?奇怪噢,他怎么不讲三法印呢?真俗二谛、福慧两足。知道吗?你要留意到这个状况。我们都用大脑去想,你根本就去不了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不能用大脑想的。那不是我画的,是你们做的,对不对?你不能够说我乱讲,是你们乱做。不是乱做,它是不是从哪里抄来的,我也不知道。但是极乐世界它确实是这个样子。

  各位在看佛教一些东西,像这个极乐世界图,是非常伟大的一份成就,但是你不知道。你看古人在画,这是一个画家吗?他是一个伟大的成就的修行者!他已经到过极乐世界,他才知道是用三法印啦,不是用三根柱子,他才知道福慧两足、真俗二谛。你知道吗?那凭我们画家自己去想,我告诉你,你一定四根柱子啦。你就想不出为什么会这样。不可思议,佛法讲的是这些。

  这个叫做内在的体验,内在的体验。因为这个画家,当时真有体验他才画得出来。而且各位要知道,那跟柱子下面还有很多东西,别的不讲,我就讲那个就好,等一下你就可以看到明天晚上。

  那个副现很值得看啦,非常值得看,你仔细去观察,你就会投胎到极乐世界去。知道吗?那是真念佛!意念、思维极乐世界嘛,不是你自己想的,那是真正停在里面。

  那个《弥陀经》四十八愿有没有?就分三个部分,一个是智正觉世间的殊胜,你就要看阿弥陀佛的愿,阿弥陀佛的庄严是智正觉。第二个就是器世间的殊胜,你要看极乐世界的殊胜,这张画是画在这里。原来的画是直的,我们传统的那个画法。我们这个工艺师很厉害,把它改成了横的,统统画出来,这是很不可思议的。

  所以我跟各位讲说,思想,是朝前看,你才有可能投胎在未来的时代。你假如思想一直往后看,你就投胎到过去了。三世是同时的,你不要以为说“我往后要投胎到哪里去。”很多人投胎到未来,包括外道,基督教通通投胎到过去了,不会投胎到未来。因为我们佛教很清楚,你知道未来是什么,过去是什么。

  而我们这第四阶段的这思想家,到现在还没开始。因为大家都在研究过去的思想,有没有人想到向未来发展?因为思想家不会发展。思想家都研究别人的东西嘛,学者,学问啦。你去注意看看,哪一个思想家写一个未来的东西?没有啦。但我告诉你,第四个阶段的佛教思想要研究的,是法身论。

  我跟各位讲,那个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之间的转变,三十七道品怎么演变到大乘五科来,这个里面,真的学者没有去研究过,那个才是真的思想潮流。第二阶段的大乘五科,怎么样演变到一法印、空性。从空性再演变到宝性论、佛性论来,这又是一个演变。这有个思想的流,为什么会产生这样?这个是大思想家,他就已经会在这个东西里头去找到一些秘密出来。

  你能够在这里发现,那你就可以知道,现在为什么会往法身论走。而且你会发现,全法身为一法界,全法界为一法身,这就等于:一法身等于一法界了。这没人讲过啦,我告诉你,未来它是显学。全法身为一法界,全法身为一法界,所以法界等于法身。这个理论都非常好发展的,写不完的,几百个博士论文都可以写。

  不但如此,法身有两种法身:一种是我们讲的法身大士的法身;一种是阿罗汉的法身。阿罗汉的法身叫做非人格性法身;法身大士的法身是人格性法身。人格法身跟非人格法身,法身有这两种。我是没办法跟各位讲为什么啦。当然讲也可以,不过,那所花费的时间就太多了,太冗长了。因为这些是你内在体验出来的东西。

  古代的人为什么不会讲到这里?因为他不必讲到这里来,因为他的体验用他的语言表达就可以了。而行者本身来讲他的重点不在于渲染那个理论。现在我们是因为受过现代思想、学术、理论跟现代工具、现代的思维模式的训练,从我们的内在体验里头,我可以把这些东西讲出来。

  但基本上我们有一个习性,不想讲太详细。讲太详细没意思,你都知道也没用,我要你去做到,所以你重点在实践而不在于知道。

  那我可以告诉各位,你可以做这些事。为什么?阿罗汉是“偏真”,他有没有证法身?既然就“真”就有法身嘛,但是“偏真”嘛。那“偏真”从究竟法身的立场来讲,讲那“偏真”,它偏在哪里?这没有定义过,历史上没人定义过。

  那我现在告诉你,那个“偏真”叫非人格法身。真正的法身是有人格的,就有生命价值观的。阿罗汉的“偏真”是没有生命价值观的。差别在这个地方。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