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十六、无量数与寿命

  十六、无量数与寿命——心王菩萨问阿僧只品、寿命品

  太白山之华严行者——法藏

  自陕西省西安寺出发,经过咸阳市,车行约三小时余,即抵达扶风县。于扶风县西面有寺院名法门寺。西约六十里即夙翔,南约二十五公里可抵渭河(黄河之支流),北有美山,东有美水,向南遥望,即秦岭山脉。秦岭山脉之主峰,即太白山,高约三七六七公尺,突兀高峭,耸入长空。

  法门寺最近之所以倍受瞩目,乃因自倒坏之真身宝塔之地下宫殿,发现释迦佛之舍利指骨及多数唐代宝物。作者于公元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九日法门寺纪念馆落成时,曾至法门寺参拜真身舍利。法门之舍利塔前,于唐时,有一少年发心烧指供养。此少年即华严宗这大成者贤首大师法藏(公元六四三——七一二年)是也。

  时十六岁之法藏,尚未出家,不一普通之贵族少年。此少年为何于释迦佛之真身舍利塔前塔前燃指供养?其祖先出身于中央亚细亚,其身中流有西域人之血,当他自长安抵法门寺时,于释迦佛之真身舍利前,燃指供养,或曾许下誓愿,或许其时法藏即发愿研读《华严经》之真义。

  翌年,十七岁之法藏,于都城之诸大德处受教,但却未能满足其求知之愿望。于是,决然离别父母,深入太白山。耸立于法门寺前之太白山,为一深山。法藏于此山中,日食草根及果实,刻苦地度过数年。于太白山中可能有仙人或隐遁僧居住。于道教,太白山被誉为第十一洞天之圣域。山顶终年积雪,其至「疾风呼雨」。法藏于是后,曾显现各种神异,其神异之力或许即隐居太白山数年中所养成。

  因亲人罗疾,法藏乃下太白山返归长安;闻云华寺有智俨开讲《华严经》,遂师事智俨。而法藏「多不由他悟,不如自知」,决以自身之力去体悟《华严经》奥义。

  于《华严经》之深旨有所体悟后,法藏前后开讲三十余遍。特别于天册万藏元年(公元六九五年),法藏讲新译之《新华严经》,讲至〈华藏世界品〉华严海震动之一段时,突然,讲堂、寺院震动不已,听者皆异口同声叹未曾有。

  法藏曾多次因久旱不雨祈雨得雨。于神功元年(公元六九七年)契丹叛变时,奉勅命建立十一面之道场,供奉观音像,行道数日后,契丹军曾见征讨军中,显现无数神王像及观音像,众皆惊骇,遂降伏之。

  法藏曾奉武后之命,至法门寺迎请舍利,于舍利塔前行道本昼夜,于开启舍利盒时,但见舍利神辉灿然,大放光明。时法藏为大崇福寺住持。

  如此,常有瑞象显现之法藏,实不仅为一有学者,可谓亦为一有神通力之行者。

  《华严经》之经义虽甚深奥,但法藏却能契应听众之根机,说无尽之妙法;且能善于利用各种巧喻,简明幽玄之义理。

  法藏又曾为理解力迟钝者,取十面镜子,分列于八方,上下亦各置一面,各面镜子皆面面相对;再于中央置一佛像,于其后燃一炬照之。于是,光影互相映现,重重无尽。如此,众人皆能理解华严无尽之深理。

  无限之数——心王菩萨问阿僧只品

  于此有限之世界、有限之寿命中生存之人类,对于无限之数、无限之生命,于观念上,多少或能理解,但于实感上,却无法知悉。

  说此无限之数者,即〈心王菩萨问阿僧只品〉第二十五,而说无限之寿命者,即〈寿命品〉第二十六。

  心王菩萨请问佛陀道:世尊!所谓阿僧只、不可量、无分齐、无周遍、不可数、不可称量、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世尊!云何阿只,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耶?

  于是,佛为之说无限之大数。首先,先说百千,即十万之十万,名一拘梨(Koti);拘梨之拘梨,名为不变;不变之不变,名为那由他(Nayuta);其次,又依其倍数求无限。即使最初之「拘梨」,亦为巨大之数。拘梨,又作俱胝,即数目之单位十乘七,或作一亿、一京。俱胝劫者,即为不可数知之长时间,问谓百亿劫。更甚者,「那由他」则为千亿,即无限之数。如此无限大之数,依序相乘,至第百二一之数,为最终之数,于此称为「一不可说转转」。经云:「无数无数名一无数转,无数转无数转名一不可称,不可称不可抵称转,不可称不可称名一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名一不可思议转,不可思议转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转名一不可量,不可量不可量名一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不可量转名一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名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不可说转名一不可说转转。」

  人们之头脑所不能数、不能思者,故为不可说;然此所说者,为更超越于此之无限数、极大数。

  于自然数中,若加「一」则可成为无限大之数,此乃为众所周知之事。而说明于一微尘中足无限数者,即为〈阿僧只品〉之特徵。如:

  悉能善于一念中,说不可说诸世界;

  不可称说诸劫中,念念次第而演说。

  于一念之中,说无限之世界;于无限之时间中,一念一念次第演说。即说「一瞬即无限、无限即一瞬」之时间论。亦即于「一瞬」中见「无限」,于「无限」中见「一瞬」。则有关时间性之「一则多」即告成立。又于有关空间性中,如「不可言说微尘中。悉有不可说众生」,即说明于一微尘中,有无数众生存在。其实,并不仅无数之众生,于微细之毛孔中,有无量诸佛国土存在。经文中对此更有具体之描述。如从一身放出无数光明,自一光明出无数宝莲华,自一宝莲华出无数华叶,自一月中出无数月等。其中尤以光明特别受瞩目,经云:

  揶取不可言说转,出生光明不可说;

  于彼一一兴明中,出生诸佛不可说。

  无数光明灿然辉耀,其一一光明中出生无数诸佛。于法门寺舍利塔前燃指供养之利塔行道七日,得见光明灿然,即为「放出无数光明」之佐证。经文又云:

  一毛端处无量刹,而于其中不迫迮;

  微小毛端亦不大,悉容弥广诸佛刹;

  不令佛刹不杂乱,形相如本而无异。

  一毛端中有无量国土,互相郑接不了挤迫。如此,于一微小之毛端,容有广大之佛国土;佛国地整然配置于其中,丝毫不紊乱,且其形相亦不受损。于一般人之常识中,此实为不可能之事。然而,据现今分子生物学等之说明,人体构成之主要成分——细胞与分子,其存在情况,恰如上述之状态。

  于《华严经》中,佛之光明遍照一切,而自佛眼视之,此处所描述之状况亦映现于佛眼中。自佛眼所见,不论供养之道具,或信心、施心、精进、智慧、神通力等等,皆为不可说之无限大。

  华严之数据论

  不厌其详地解说无限数量之〈阿僧只品〉,其所说之「阿僧只」(asssmkya),为无数,即数之极致。法藏于《探玄记》卷十五中(大正三十五·面三八九中),列述五种数法,即:

  第一、人类之数法,为最低下之数。此乃人类所能计算之数。

  第二、诸天之数法,较人类之数法殊胜。譬如自在天王能知一念中大千之雨滴数。

  第三、舍利弗能知越人天之数法。

  第四、菩萨之数法,依各菩萨位之不同,于所知数法亦有异。如〈入法界品〉所说之善知识释天主童子,能数沙数;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则能知刹尘,即无数国土之数。如此菩萨之数法。实非居下位之人天所能理解。

  第五、佛之数法,佛所知为最极自在,因佛能知无极之数,故佛能说无限之数。为说明佛能知恒河之沙数,法藏引用《大智度论》卷七(大正二十五·页一一四中)之文:「一切算数所不能知,唯佛及法身菩萨能知其数。如此,以此文为前置。然后继续说法。」

  一时,佛于只洹精舍外之园林下静坐,有一婆罗门来质问佛陀,道:「此林中计有多少树叶?」

  佛陀即时便答有若干叶。

  婆罗门颇怀疑佛陀之回答。于是,密藏数片树叶,又至佛所寻问林中之树叶有多少?

  佛陀答道:「今已较前少了数片树叶。」即婆罗门所藏之数叶。婆罗门惊异佛陀之悉知一切,由是生起恭敬,而随佛出家。

  上述乃说明佛能确知无数之数之譬喻。

  依法藏之说明,得以理解佛与菩萨能知无限大之数,此能力实非人之所能及。即「无限数」唯佛智方能知晓

  。而〈阿僧只品〉中所说之无限数,乃唯佛与菩萨方能确知之数。

  法藏于《华严五教章》中,于「数论」亦有所敷演。为说明「法界缘起」,特别用一至千钱之譬喻,以叙述「相入」与「相即」。所谓「相入」,即说「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一加一等于二;其实,此乃错误之想法,为一不可能之事。因一加一,仅为两个「一」之集合,即多出一个「一」而已,并不成为「二」之自然数。新自然数可因加「一」而成立,但却不仅为加「一」,乃于加「一」后之全体所同时产生之直感,而有「二」之自然数产生。

  如此,其直感又如何能形成?此乃因「一」中具有「二乃至十」之意义,故「一」能成就「二乃至十」。即「一」中具足「二、三、四、五」。因此,若仅此举其「一」,并非将「二」以下割离而单独存在,乃其与「二」以下相对,故有「一」成立。法藏认为此乃「因缘所成故一」。为成产「一」之自然数、于其他自然数相关之同时成立。甚且,于说「一」之当时,「一」中即包含其他全体自然数,此即所谓这「相入」。

  其次,任举一自然数,其任举之自然数即表示全体之自然数,由此,任意之一自然数与自然全体「相印」之道理即可明了。如举「一」,「一」为绝对之主体,「二」以下则为依存从属之关系。此时,「一」为有力,「地」以下为无力。因此,「即二、一即三……」即无限数则能成立。

  设若以「二」为主体,则「一」及「三」以下,与「二」则为从属之关系。「二」为有力时,则「一」及「三」以下为无力,即为「二」所吸收。因此,二即一、二即三……二即无限数亦能成立。

  依此关系,则一即十、十即一之显示,即所谓之「相同」。「华严」以「十」为圆满完全之当选,而以十钱之喻说明无限数。

  法藏所唱议之华严数论,若非具足高度之知性,则无创造之可能。类似此处所说之数论,于中国几乎未曾有。法藏之祖先,出身于中央亚细亚,法藏又曾协助实叉难陀从事翻译,通晓梵文。如此,具有语言能力,又有卓越之思考力,更能展现不可思议之神通力者,即华严宗之大成者贤首大师法藏是也。

  寿命无尽——寿命品

  其次,〈寿命品〉为一极简短之经文,叙说佛陀寿命长命短自在。叙说者仍为心王菩萨。

  佛子!如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安乐世界一劫,于圣服幢世界金刚佛刹为一日一夜。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国土之一劫(无限之时间),相当于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土之一日一夜。以下,依顺序,善乐光明清净天敷佛、法幢佛、师子佛、卢舍那藏佛、法光明净开敷莲华佛、一切光明佛、觉月佛、贤首佛等国土,其前一佛之国土之一劫,皆相当于其后之一日一夜。

  最后世界一劫,于胜莲华世界贤首佛刹为一日一夜,普贤菩萨等诸大菩萨充满其中。

  于胜莲华世界贤首佛之国王,无限之时间,缩短为一日一夜。于其短暂之时间中,有普贤菩萨等诸大菩萨弃满于其中。

  如此,若无相当之思考力,将无法作此无限长时间之思考。最高之胜莲华世界贤首佛之国土,具有无限长之时间,但却仅止于一日一夜。娑婆世界之一劫,于最高之胜莲华世界,实不值一瞬。

  寿命者,究为何物?《中阿含经》卷四十四〈鹦鹉经〉,对男女寿命之长短有详细叙述:若男女杀害有生之物,并饮其血,或以害行恶事;即谓由人乃于昆虫,凡一切有生命者,不能以慈心待之,且累积恶业,如此,必遭受短命报。反之,不杀生,舍刀杖,怀惭愧心,以慈悲心待一切生物,则能长寿,且得以生天。即说明积善根者寿命长,恶业重者寿命短。

  人,若欲长寿,唯有积聚善根;佛,亦以善根而叙其寿命长远。此间,不仅肉体生命之长而已,更须知上戒命与慧命,戒命者,为保净戒,而无限延椟净命;慧命者,守持正法精进不懈,得以令正慧延续不断。依清净之戒行与正慧,能得永久之寿命。人类亦然,戒命,即规律之生活;慧命,即朝着一定目标精进不懈之生活。若能守持此二者,则能令肉体之生命延长。长寿之秘诀,于此亦不难得知。即使肉体死亡。精神亦能不灭。如光明灿烂,照耀众生与世界。于胜莲华世界贤首佛之国土,能享受寿命无限之乐,因此,有普贤菩萨等诸大菩萨充满其中。

  安乐之世界,欲令其持续不断,用人类之愿望。娑婆世界,无安乐可言,且有众多痛苦。于此痛苦众多之世界生存,唯有忍耐,除此之外,并无他法。「忍耐」之时间,会觉得特别长,暗夜亦不易开朗。且在忍苦之世界中,若不能确信光明、安乐世界之存在,则将更以忍受。自长夜受苦之娑婆世界,转入安乐世界阿弥陀佛之国土,实则仅在一瞬之间。若能慎思此理,则能自苦难之中脱出。

  拥有与贤首佛、贤首菩萨同燕保啧之贤首大师法藏,晚年曾受命至扶风法门寺迎请舍利至洛阳。法藏十六岁时于此燃指供养,于华严之旨特别嘱意,晚年时,重至法门寺迎请舍利,其心中之无限感慨,不难测知。

  法门寺之舍利,据传为佛陀之真身舍利,为佛陀长远寿命之表徵。能礼拜陀之真身舍利,其感激之情难以言喻。数十年始奉迎一次之舍利,能呈现于眼前,实为难遭遇,一生之中,若能值遇一次,亦足为庆幸。

  《华严经》之〈寿命品〉,玄壮三藏译为《显无边佛功德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卷。法藏阅过玄壮所译之经,曾谓:「玄壮法师别翻一卷,名《显无边佛土经》,是此品也。」(〈探玄记〉卷十五)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