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二讲 释观世音

  普门品讲记(二)  释观世音

  贰、释题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者:「妙法」,谓自心;「莲华」,喻出汙泥而不染;「经」,谓途径。心处红尘而不染,人於娑婆而不迷,此经是教三乘迷人,同归一乘佛道;只要闻此经一偈、一句、一念隨喜,悉蒙佛授记,未来必定成佛,故古德称扬此经为『成佛的法华』。

  「观世音菩萨」指人;「观」,谓能观的智慧。「世音」,谓所观的境界。「菩萨」,谓觉有情者,能自觉和觉他之人。观音大士,以圆满的智慧,察其事物的本末,能闻十方眾生,一切苦难求救之声,即时闻声救度,悉令解脱

  「普门」指法;「普」,谓遍及一切;「门」,谓通达无碍;「品」谓类也。用一实相,开十普门,门门互通,无所障碍,故称普门。

  此品敘述:观音菩萨大慈大悲,闻声救苦,免七难、灭三毒、满二愿,慈悲普济眾人;智慧广大无尽,以三十三身示现,十九种说法,应以何身得度,即化何身,神力变化无穷。

  一、释观

  「观」,谓能观的智慧。人之所以没有般若智慧,就是被妄想、执著、五欲六尘所蒙蔽,所以生不起智慧。我们在经典常看到跟「观」有关的名相,有观照、观想、禪观、止观等,实际上所有修行的法门都要透过智慧来观察,来照了诸法,破除邪见。所以佛於《金刚经》教大眾要「应作如是观」一切法。

  请问你们有没有用智慧来观照?学佛要老实面对自己,要勇於发现问题,事实上一般人是没有智慧的,而是用个人的意识、偏见、好恶来看这个世间,每个人都是戴墨镜在看人生,所以叫做顛倒眾生。若无法看到实相,就不能够领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但我们要如何观呢?应依空观、假观、中观次地而观。

  一心三观

  『空观』,谓观诸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以般若智,观色身(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若四大分离,我在何处?观妄心(受、想、行、识)八识作用,若根尘不触,心如何起?观外境(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缘起假象,非是真实。

  『假观』,谓观诸法虽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以般若智,观诸法空相,此缘起之现象及作用,不碍性空,且能隨缘应物,不执一切境界。

  『中观』,谓观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实理。以般若智,观一切法,不执两边,不离两边,性相不异,空有不二,皆是中道实相。

  观照之心,不执一切法,即是空观,二乘人所证的『一切智』;心虽不著相,亦不捨一切法,即是假观,菩萨所证的『道种智』;见性之人,心应不取不捨诸法,且能圆融一切法,即是『中观』,诸佛所证的『一切种智』。若能修此一心三观,则能证一体三智,断见思、尘沙、无明之烦恼,直至无上菩提。

  一念无明

  为何我们生不起智慧?六祖大师说:「若无尘劳,智慧常现。」因无明遮蔽了智慧,因五欲六尘迷惑了真心,如果没有这些障碍,智慧不就现前。到底什么叫做尘劳,简单说就是烦恼。为什么会起烦恼?又到底在烦恼什么?是在烦恼自己的身心,还是亲人、事业、名利、感情等,其实本身也不清楚,正像顺治皇帝感嘆说:「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那么烦恼从何处来?只因一念无明而起。什么叫做无明?无明就是无知;无知即是不明真理。因为无知,才会「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不了解五蕴本空,六尘非有。人们一生在追逐永远得不到的满足,只是一场梦境,只是一个幻想,握不住、抓不牢,毕竟了不可得。

  建立正见

  无明之人,即是没有正见的人,才会执迷不悟。所谓悟,就是从迷梦中觉醒,彻底了解自己,明白真理。过去不明道理,谓之迷;现在已经知道,便是悟。开悟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进入修行门槛的第一步。因此,《坛经》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学佛应由闻、思、修、证,方能成就佛道,且要知道权巧与真实;不但要知真实义,更应善巧方便法,切莫把方便当真实。这样你对佛法才能一窥全貌,而不至於盲修瞎练,白费功夫。

  明白真理,才算是有正见。八正道从正见、正思惟到最后正定,假若不知理,正见怎么建立?严格说来,一位证悟者才有资格叫正见,其他人知见都不牢靠,因为他並没有完全知道,所以知见怎么会正確?佛於《四十二章经》说:「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假设没办法顿悟,就应渐修。要透过所观的境界,静心观照,直到照见真相,就叫做实相。从现象观到实相,就能明白真理;若是没有智慧,就该从观照修起。凡是修行都没有离开一个「观」,观察身、心、世界,直到智慧现前为止。

  二、释世音

  「世音」,谓所观的境界。此品所观之境,是指十方法界,一切眾生苦恼求救之音声,观世音菩萨闻之,即以神力施以救度,令悉解脱,故经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眾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菩萨是一位成就者,以觉他之心来度化眾生;但我们未觉,当要观照自觉。

  观察五蕴

  然而,我们所观察的对象是什么?世界虽大,天地虽广,归纳起来不外乎身、心、境三种对象。身心就是自己,境就是外面世界;观察没有离开正报的身心,与依报的世界。观身体的生理现象,有生老病死;观內在的心理现象,有生住异灭;观外在物理现象,有成住坏空。身、心、境即是五蕴,为色受想行识,详细分析为十八界,六根指身,六识指心,六尘指境。

  其实所有的现象都是我们观察的对象,不论是身心世界、有情无情、动態静態,这一切尽是无常、苦、无我、空的变易法。《增壹阿含经》解释说:「色、受、想、行、识皆悉无常,此无常义即是苦;苦者即无我,无我者即是空也。」

  在佛未出世时,有些修行者,在寂静处,观察大自然的现象,如日昇日落、花开花谢等,觉悟到生灭无常的因缘而觉悟,像拂迦沙行者,因见风动树而悟,虽无缘遇佛出世,而能善观诸法因缘生灭,独自修行觉悟,称之为独觉。

  正见正思

  但迷妄的眾生有四种顛倒:一、常顛倒,无常误认为常;二、乐顛倒,以苦当作乐;三、净顛倒,以不净为净;四、我顛倒,无我误认有我。因此,不知不觉生起邪见,却不自知。

  如何才能建立正见?佛於《杂阿含经》告诸比丘说:「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见;正见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见;正见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要有五蕴『无常、苦、空、无我』之正见,便会厌离,不再贪爱、执著身心,而得解脱。且於一切时中,当修无常想,依无常修苦想,依苦修空、无我想,因此契入;由於正確观察所致,获得正见。

  然知见,要经由不断的思惟、確立,方能深植於心,所以接著说:「於色当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於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於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於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於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听闻佛法,才能知道什么是正见;依正见而思惟,才能深解教中的义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