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乐邦文类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次
赋铭(各一家)
神栖安养赋智觉禅师延寿
进安养赋奉制文吴越钱王俶
日观铭慈云忏主遵式
偈(六家)
画阿弥陀佛像偈东坡居士苏轼
释华严贤首赞佛偈慈云忏主遵式
依修多罗立往生偈同前
写弥陀经施发愿偈同前
姚行婆日轮见佛偈妙行法师法怡
赞喻弥陀偈朝议大夫丁性
颂(二十家)
十六观颂(二十三首)慈云忏主遵式
十六观颂(一十六首)樝庵法师有严
十六观颂(二十四首)大智律师元照
劝念佛颂(四首)慈觉禅师宗赜
西方净土颂(十三首)同前
观佛三昧颂樝庵法师有严
劝念佛颂(五首)慈受禅师怀深
示陈行婆颂(二首)慈辩法师从谏
劝修净业颂(二首)大智律师元照
化导念佛颂(三首)清照律师慧亨
念佛心要颂草庵法师道因
雕弥陀香像颂解空法师可观
颂净土并辞世法镜法师若愚
称赞西方颂幻住居士任彪
劝修净土颂桐江法师择瑛
白莲净社颂右街鉴义从正
净业佛魔颂寿安法师良弼
劝修净业颂昌国宰王存之
劝世念佛颂失作人名
诗(二十二家)
净土咏晋康乐谢灵运
念佛三昧诗(四首)晋琅琊王乔之
念佛三昧诗(四首)慈云忏主遵式
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草堂先生杜子美
东林寺临水坐香山居士白居易
吊天竺宝月大师东坡居士苏轼
除夜(并三四句)后山居士陈无已
钱唐胜事寄马侍郎慈云忏主遵式
瑞竹悟老种莲次公杨杰
庐山白莲社御溪释怀悟
赠弥陀道者直阁黄诰
十六观近体诗(十六首)沙门冲默
庐山莲社(二首)监簿喻良能
次韵莲社释褐淳叟
庐山十八贤东溪释祖可
怀安养故乡诗(四首)樝庵法师有严
怀西方诗(并五言二首)北山讲僧可旻
湖州觉海弥陀阁祠部张景修
西归轩诗萝月禅师昙莹
忆佛轩诗(十首)雪溪首座希颜
读往生传有感云庵法师了洪
净土咏史(叙佛化缘并制作意共二十五首)西湖居士李济
词(七家)
和渊明归去来兮给事凭楫
拟渊明归去来兮幻住任彪
追和渊明归去来拙庵律师戒度
赞净土渔家傲(并诗各二十首)北山讲僧可旻
赞西方渔家傲西余禅师法端
娑婆苦望江南(六首)白云法师净圆
西方好望江南(六首)同前
神栖安养赋
智觉禅师延寿
弥陀宝刹安养嘉名。处报土而极乐。于十方而最清。二八观门。修定意而冥往。四十大愿。运散心而化生。尔乃毕世受持。一生归命。仙人乘云而听法。空界作呗而赞咏。紫金台上身登。而本愿非虚。白玉毫中神化而一心自庆。详夫广长舌赞。十刹同宣。但标心而尽契。非率意而虚传。地轴回转。天华散前。一念华开。见佛而皆登妙果。千重光照。证法而尽厕先贤。考古推今。往生非一。运来而天乐盈空。时至而异香满室。一真境内现相。而虽仗佛威。七宝池中。睹境而皆从心出。故知。圣旨难量感应犹长。变凡成圣。而顷刻即迷为悟。而昭彰探出仙书。真是长生之术。指归净刹。永居不死之乡。更有出世高人处尘大士。焚身臂以发行。挂胃捧心而立轨。仙乐来迎而弗从。天童请命而不喜。或火烈山项。光明境裹。绝闻恶趣之名。永抛胎狱之鄙。眼开舌固而立验。牛触鸡鹐而忽止。处铁城而拒王敕。须徇丹心。坐莲台而赖佛恩。难抛至理。其或诽谤三宝。破坏律仪。逼风刀解体之际。当业镜照形之时。遇知识现不思议。剑林变七重之行树。火车化八德之莲池。地狱消沉。湛尔而怖心全息。天华飞引。俄然而化佛迎之。慧眼明心。香炉堕手。应谶而莲华不萎。得记而宝林非久。奇哉。佛力难思古今未有
禅师一志西方。极言洪赞也如此。至于万善同归。亦力劝修治。乃知。通人无吝。惠利多方。校之滞寂沈空者远矣。是赋师自有注本。事广文长。此不暇录。眇观所属。皆经文妙语。及往生传中灵迹。惟博古尚道者。睹兹纲要。自悉纲目矣
进安养赋奉制文
吴越国王钱俶
进呈奉制具悉。尝闻。安养国中弥陀净土。万化将息。一念不迷。托彼圣胎。易于返掌。信及非及。俱是真如。予践康庄。坦然明白。师提携四众。纲纪一乘。劝我以白月之因。助我以青莲之果。人天善友。非师而谁。愧认之怀。早暮斯在。故兹奖谕。想宜知悉。遣书指不多及
日观铭(并序)
慈云忏主遵式
天禧四年。太岁庚申。春二月癸未朔。十有三日乙未。耆阇飞来峰之南。古天竺寺宋沙门(遵式)于寺东岭香林洞侧。造日观庵成。乃题石作日观铭(出十六观经)
杳彼曜灵心乎葵倾蒙氾余丈
六龙辍行如鼓在悬如壁之英
敛目作对累念主成赫赫圆象
惚恍中生履霜坚至存乎着明
导想向方戒神遐征室其在斯
故面长庚
画阿弥陀佛像偈(并序)
东坡居士轼
钱塘元照律师。普劝道俗。归诚西方极乐世界。眉山苏轼。敬舍亡母蜀郡太君程氏簪珥遗物。命匠胡锡。画阿弥陀佛像。追荐冥福。以偈颂曰
佛以大圆觉充满十方界
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
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
我造无始业一念便有余
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
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
如投水海中如风中鼓橐
虽有大圣智亦不能分别
愿我先父母及一切众生
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
人人无量寿无去亦无来
释华严贤首赞佛偈
慈云忏主遵式
又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将终者
令随悟念见如来命终得生其净土
见有临终劝念佛及示尊像令瞻敬
俾于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
此二偈者。前四句赞佛放光。其光名为见佛。能令临终者见佛往生。后四句赞佛修此光明之因。其因者只是劝临终人念佛。并示其佛像故。成佛时得此光明。今广施此偈者。盖劝深信者。凡遇眷属及一切人临命终时。先于床前安置佛像。令彼眼见。及劝令念佛。若痛苦所逼。或先无信心不肯念佛者。亦须种种方便劝令称佛。下至十念。得灭重罪。生佛净土。此一利益不可思议。若劝得一人生净土。纵自不修行。亦合得生佛国。况当来成佛。能放光明。照一切众生。临终见佛也。多见世人。为恩爱故。聚头哭泣。不思救度。苦哉苦哉。名为恶知识也。恩爱所牵。堕落恶道。无解脱期。世间有五种人。不肯念佛。一者先无信心。二者恋着财宝。三者不舍妻子。四者自惜身命。五者罪业所障。死堕地狱。愿早觉悟
依修多罗立往生正信偈
同前
(若人能诵持此偈。得三种利益。一得常持诸大乘经首题名字。二得增长净土信心。三令闻者深信净土。若遇临终者高声诵一返二返。然后劝令念佛)
稽首西方安乐刹弥陀世主大慈尊
我依种种修多罗成就往生决定信
住大乘者清净心十念念彼无量寿
临终梦佛定往生大宝积经如是说
五逆地狱众火现值善知识发猛心
十念称佛即往生十六观经如是说
若有欢喜信乐心下至十念即往生
若不尔者不成佛四十八愿如是说
诸有闻名生至心一念回向即往生
临终不能观及念但作生意知有佛
此人气绝即往生大法鼓经如是说
一日一夜悬缯盖专念往生心不断
卧中梦佛即往生无量寿经如是说
昼夜一日称佛名殷勤精进不断绝
展转相劝同往生大悲经中如是说
一日二日若七日执持名号心不乱
佛现其前即往生阿弥陀经如是说
若人闻彼阿弥陀一日二日若过等
系念现前即往生般舟经中如是说
十日十夜六时中五体礼佛念不断
现见彼佛即往生鼓音王经如是说
十日十夜持斋戒悬缯旛盖然香灯
系念不断得往生无量寿经如是说
若人专念一方佛或行或坐七七日
现身见佛即往生大集经中如是说
若人自誓常经行九十日中不坐卧
三昧中见阿弥陀佛立经中如是说
若人端坐正西向九十日中常念佛
能成三昧生佛前文殊般若如是说
我于众经颂少分如是说者无穷尽
愿同闻者生正信佛语真实无欺诳
疑者曰。观此偈。有十念下至一念生信乐者。乃至但作生意知有佛。亦生彼国。又有七七日至九十日。念佛方乃得生。岂非净土是一。何故修因顿异。释曰。净土虽一。生者自殊。无量寿经总分三辈。十六观经开作九品。若更细分。亦应无量。又疑曰。下品等辈修因既浅。应有退堕。释曰不然。但九品华开有迟速。去佛有远近。得道有利钝。而生彼者。例皆不退。经云。其有生者。悉住正定之聚。又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此言不退。十疑论中。有五种因缘故不退。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鬼神邪魔。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国。即寿命永劫。共菩萨佛齐等故不退。况此恶世。非但阙此五缘。抑乃恶友知识。声色醉乱。魔鬼滥真。寿命短促。五种皆恶。妨恼修道。浩劫空过。愿熟思之。愿熟思之。或曰。一切法本无生无灭。平等空寂。何用强劝舍此求彼。释曰。若云求生西方以为取舍乖平等理者。汝还非彼执此。岂不乖理耶。若转计云我亦不求生于彼。亦不求生于此者。则是生断灭见。金刚般若经。岂不谈空。佛诫须菩提云。汝莫作是念。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真解空者。即于因缘法中。了生无生性灭无灭性。非谓断无为不生灭也。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不云灭无后空也。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或曰。净土在心。何须外觅。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岂用迢然求生他方净土耶。释曰。子又不善心土之义也。将谓我心局在方寸。便见西方夐在域外。苟如此者。又云何说心净则佛土净耶。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佛法既遍。心法亦遍。若各有方面。何谓无差。又云。游心法界如虚空。虚空岂有分隔。若了一念心遍。一尘亦遍。十万亿刹咫步之间。岂在心外。世人若谈空理。便拨略因果。若谈自心。便不信有外诸法。岂唯谤法。亦谤自心殃坠万劫。良可痛哉。妄造是非。障他净土。真恶知识也。无量寿经云。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及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宜各勒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趣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无违逆。自然之所牵。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穷极
写弥陀经正信发愿偈
同前
稽首十方佛弥陀圣中尊
方等修多罗一切法宝藏
观音及势至大地菩萨僧
我以诚信心刻板并印造
阿弥陀经卷及以正信偈
旋造各一万施四众受持
偈以发信心经以资读诵
若有每日中至少诵三卷
年诵千八十十年万八百
况复多诵者及历多年数
如是积功德自然生佛前
我此万卷经随所流布处
极少得一人诵持生净土
我愿承此力决定生彼国
况复于多人人亡经复在
展转相传授是名无尽灯
灯灯相照耀破生死长夜
显出佛菩提究竟悉同生
常寂光净土持此清净福
回向奉君亲我国圣帝王
及圣后圣位仁寿各万年
覆育群氓类我父母眷属
怨亲非怨亲咸承胜善根
同生安养国
姚行婆日轮见佛偈(并序)
妙行法师法怡
西方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其一云。我若作佛时。十方众生。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号。而不生者。誓不作佛。若人每日早晨合掌面西。称念佛号十声。现世消灾延寿。将来决定往生。睹钱塘喻弥陀。画姚行婆所见日轮中弥陀佛像。人能用心之专。则感应亦如是。妙行比丘法怡。以偈赞曰
极乐世界有方所秖在寻常日没处
所以佛教韦提希谛观落日如悬鼓
善哉姚氏一老妪能以是心求净土
暮观朝想无岁年行持坐念忘寒暑
弥陀忽从心想生恍惚之间明又睹
是时虚空绝纤云桑榆尚驻羲和御
佛日晃耀夺阳辉绀目玉毫妙相具
目骇心惊喜且悲走告导师弥陀喻
具陈所见悉希有愿写金容托毫素
我闻胜事叹希有为说偈言开未悟
当知去佛甚不远阐提那得称其故
虽过刹土十万亿一念超越如跬步
若有迷人问路头向道恁么蓦直去
赞喻弥陀偈(并序)
左朝议大夫丁注
净师舍妻奴。为如来徒。募万人结净土会。乡人(丁注)以偈赞之
心净佛土净法王非妄言
拔身出尘垢已见火中莲
一念不起灭极乐即现前
大千同此境岂止万人缘
十六观经颂
慈云忏主遵式
序分
韦提重礼请能仁愿说西方净报因
十六观兼三净业修之即得往生身
日观
正坐面西想日轮见日欲没如悬鼓
见已闭目开目间皆令明了心坚住
水观
次作水想见西方一切皆为净土水
既见水已想成冰皎然映彻琉璃地
地观
琉璃宝地正观时谛了分明极乐国
八种清风鼓乐音苦空无我无常曲
树观
四观宝树七重行宝华华敷妙宫殿
宝幢旛盖影重重十方佛国于中现
池观
五想净土七宝池池中水有八功德
宣流念佛法僧名妙宝莲华千万亿
总观
众宝国土宝楼阁宝树更兼池间错
此个总观若成时名为粗见彼极乐
华座
七想莲华妙台座广大弥陀愿力成
作此想时心不乱定想极乐国中生
像观
诸佛如来法界身遍入众生一切想
智者当观此想心是心即佛菩萨像
无量寿观
无量寿佛金色身光明普照群生类
勤修智者系心观诸佛现前同授记
观世音观
观音菩萨紫金身眉间毫相七宝色
流出光明满十方光中化佛无数亿
大势至观
次观势至菩萨身量等观音无有异
但于肉髻宝瓶中盛众光明现佛事
普往生观
端想身生极乐界莲华合闭身居内
华开见佛满虚空水鸟树林宣法偈
杂往生观
重想弥陀二菩萨神通变现事如前
杂沓观成无量福定生安养奉金仙
上品上生
慈心不杀持众戒读诵大乘方等经
修行六念回向愿临终化佛悉来迎
上品中生
不必受持方等经解第一义明因果
紫金台现命终时自见身于台上坐
上品下生
深信因果奉大乘但发无上菩提意
以此功德回愿生生已当住欢喜地
中品上生
受持五戒八戒斋修行诸戒回向愿
命终生彼闻法音应时即得阿罗汉
中品中生
若人至心一日夜持戒持斋无破缺
以此功德回愿生七日华敷成记莂
中品下生
孝养父母行仁义临终复遇善知识
广说弥陀大愿因屈伸臂顷生彼国
下品上生
若人虽不谤尊经造众恶业无惭愧
临终遇劝念弥陀生彼十劫得初地
下品中生
若有众生犯众戒盗取僧祇三宝物
临终遇劝念弥陀一念顷间生彼国
下品下生
有作五逆十恶业应堕地狱受诸苦
临终遇劝念弥陀决定超生于彼土
十六观颂
樝庵法师有严
日观
落日之形似鼓悬加趺端坐面西边
身虽未到华池上先送心归极乐天
水观
想水为冰彻底清表琉璃地宝幢擎
光明照曜如千日此号禅心水观成
地观
宝地庄严华雨时幢旛楼阁好思惟
地平况是心千法托境明心不可移
树观
宝树重重相倚高庄严珠网几层霄
若能了得唯心境虽在西方路不遥
池观
八德澄渟号德池金沙为底曜光辉
水流又说无生偈闻是观心敛念时
总观
宝严国土七珍成楼阁之中天乐鸣
玉树华池名总观观明灭罪事非轻
华座观
莲华八万四千叶众妙庄严无数光
以此莲华为宝座开敷待坐法中王
佛菩萨观
观佛真身慧未开先令想像坐华台
佛菩萨身满彼国须了像从何处来
无量寿观
彼佛巍巍尊胜身光明遍照数如尘
众生蒙照心归佛便是西方净土人
观世音观
菩萨名为观世音十方普覆大悲心
紫金光聚威神力接引众生誓海深
大势至观
无上力名大势至净妙明号无边光
若人观念此菩萨不处胞胎臭秽囊
普往生观
普观成时便有功想身西入妙华丛
莲华开合分明见菩萨如来满碧空
杂想观
佛现威光大小身观音势至以为邻
若令杂观今成就此又名为清净因
上辈三观
上辈分三品以深命终诸佛赐光临
华台迎接生安养知是圆宗十信心
中辈三观
中辈生为五品人外修戒检内修真
命终五道横超出便作西方无漏身
下辈三观
凡夫虽造业多端落日池边曾想观
名字即人生净土当知非易亦非难
十六观颂
大智律师元照
灵山众会耆阇山没。王宫中出。事毕还归。阿难重述
韦提请法禁闭深宫。发起大事。浊恶众生。于今受赐
第一日观落日悬鼓。出生死路。十二时中。系念一处
第二水观大水澄清。凝然水结。表琉璃地。内外映彻
第三地观琉璃地上。庄严众相。了见分别。除疑破障
第四树观行树七重。珠网华宫。清阴垂布。妙好无穷
第五池观八池德水。七宝妙色。莲开鸟鸣。洗除烦惑
第六总观楼中天乐。赞佛法僧。宝树地池。一念圆成
第七座观大莲华座。百宝严饰。微妙难思。法藏愿力
第八像观托像凝真。见真忘像。三圣炳然。尚名粗想
第九佛观观佛相好。一经宗要。三昧现前。始知深妙
十观音观光临五道。佛立顶冠。闻名获福。何况谛观
十一势至观光通诸佛。力救群苦。顶瓶盛光。普现佛土
十二普观趺坐莲中。莲华开合。依正庄严。一切俱摄
十三杂观卓乎池上。一丈六像。变现大小。了无定相
十四
上品上生三心圆发。谛理深明。金台随往。即证无生
上品中生达诸法空。了无惊动。有愿即生。不必读诵
上品下生但发道心。未穷妙理。到彼开明。获菩提记
十五
中品上生诸戒久持。往生如愿。闻说苦空。得阿罗汉
中品中生一日一夜。奉戒愿求。莲开见佛。即预圣流
中品下生孝友仁慈。知识开悟。遇二菩萨。闻法得度
十六
下品上生生平积恶。死遇良师。一称佛号。生莲华池
下品中生毁戒业深。狱火俱至。闻法回心。众圣迎去
下品下生十恶五逆。临终苦逼。教称十念。华开金色
劝化径路修行颂
京师比丘善导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躘蹱
假饶金玉满堂谁免衰残老病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劝念佛颂
慈觉禅师宗赜
三界炎炎如火聚道人未是安身处
莲华胜友待多时收拾身心好归去
目想心存望圣仪直须念念勿生疑
他年净土华门处记取娑婆念佛时
极乐不离真法界弥陀即是自心王
眉间毫相无方所露柱灯笼亦放光
恳修斋戒莫因循千圣同开念佛门
一旦功成归净土白毫光裹奉慈尊
西方净土颂
同前
西方多乐事浩劫杳难宣
寿量曾无尽光明岂有边
道风吹绿蕙定水发红莲
海会朝宗处天华落座前
海众咸清净菩提道易成
心心皆正念物物契真乘
性地琉璃莹圆音众鸟鸣
会须登觉岸莫遣随疑城
足蹈无忧地身居不老乡
六时朝圣主清旦诣他方
宝殿随身去天华遍刹香
归来还本住禅悦味何长
莫谓西方远西方在目前
虽然过十万曾不离三千
念佛才开口华池已种莲
信心如不退决定礼金仙
池凝功德水风动管弦音
罗网幔空界楼台映宝林
六根常合道万境了唯心
不是人难到都缘信未深
行业分三辈莲华共一池
既然登极乐决定获阿难
障尽舒光日心开见佛时
个中无限乐同道者方知
极乐真如理弥陀智慧光
迷时沈此土悟即往西方
浩浩轮回息迢迢寿命长
信根才一念心地已清凉
信重终须往疑多未可知
净心凭一念功行越僧祇
便列阿惟位还将补处齐
进修宜勇猛不必待多时
人问禅家者宗门万事忘
既能超极乐何必往西方
却听禅家语西方是本乡
马鸣亲训诲龙树亦称扬
莫话娑婆苦娑婆苦杀人
贪嗔痴乱意皮肉血为身
罗刹怨憎窟无明阴入村
会须登极乐归路莫因循
莫话娑婆苦娑婆苦最深
邪魔常作伴疾病每相侵
声色妖淫地禅那淡泊心
会须登极乐归路莫沉吟
莫话娑婆苦令人涕泪交
三灾轮内转五痛火中烧
鹤树光长掩龙华会正遥
会须登极乐归路莫辞劳
莫话娑婆苦韦提白世尊
劫逢烦恼浊儿号未生冤
调达心何逆瓶沙恨莫论
会须登极乐此恶未尝闻
观佛三昧颂
樝庵法师有严
若人愿得生安养智者令人修观想
弥陀真身难以观初心且观雕画像
想成相起心眼开黄金色身如指掌
一念横截五恶道谁谓无人令易往
劝念佛颂
慈受禅师怀深
万人同志念弥陀众力相成愿力多
一朵莲开亲见佛方知净土胜娑婆
树林水鸟各宣扬宝网金台尽道场
会得钟鸣并鼓响弥陀触处放毫光
鬓发看看染雪霜心猿意马尚颠狂
一朝掩目空归去始信泥犁岁月长
业报差殊事不同劳生无地出樊笼
欲知自性弥陀佛在汝朝昏一念中
众生苦海业坑深不信因缘久溺沈
闻得又声方念佛始知妻子老婆心
不是山僧说是非修行魔事要君知
直须急峭草鞋底透过娑婆五欲池
示陈行婆颂(并序)
慈辩法从师谏
行婆见师。师问修行许久。婆称修行多年。师问曾见阿难。婆称多见善知识。师问如何指示。答曰。直截根源。也不看经。也不念佛。师云。错了也因为说法。婆既信服。遂示以二颂
直截根源不用修算来此语少来由
会须把本逃生死念念弥陀勿外求
念佛看经是本程须信从来水是冰
但向根源深体究声声提起甚分明
劝修净业颂
大智律师元照
闻说西方最易求万缘从此一时休
轮珠叠足圆蒲上秖与弥陀作底头
听教参禅逐外寻未尝回首一沉吟
眼光将落前程暗始信平生错用心
化导念佛颂
清照律师慧亨
释迦如实赞西方依正超伦意已彰
信愿持名无别想声声心住白毫光
尘劫熏成功德身无边光寿立嘉名
由兹佛佛皆称赞我等如何不举声
四字鸿名金口宣功成唯在我心坚
神方简易真希有一捝忻然处宝莲
念佛心要颂(并序)
草庵法师道因
释迦如来说。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天台智者又言。实相为体。凭兹二说。以为心要。则十万亿刹。若临明镜矣。聊成拙颂。自印其心。或有知音能随喜否
无边刹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莲华宫
莲宫周遍遍空海空海独露弥陀容
阿弥陀佛不生灭难觅难拈水中月
绝非离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说
我与弥陀本不二妄觉潜生忽成异
从今扫尽空有尘父子天然两相值
誓修三福勤六念身口意业无瑕玷
我今以此念弥陀不见弥陀终不厌
雕弥陀香像颂(并序)
解空法师可观
四明湖西。有崇教受业梵勤行人。夙愿力故。来入延庆观堂。行普贤忏。诵法华经。暗中摩顶自不知觉。以此回向西方。增长念佛三昧。雕紫檀香阿弥陀佛。如水中月了不可得。求老竹庵。为作证明。别无拈出。只这个是
白玉明毫唯我心紫金光相即我性
光相一时不可得直下无非妙胜定
颂净土次颂辞世
法镜讲主若愚
空裹千华罗网梦中七宝华池
踏得西归地稳更无一点狐疑
本是无家何处归云边一路正谁知
溪光摇落西山月正是仙潭梦断时
称赞西方
幻住居士任彪
七宝池塘功德水六时禽鸟法音声
慈光交络无魔恼自在飞行不死生
楼阁庄严金界道莲华香洁宝光明
华鬘璎珞相逢者尽说皆因念佛生
劝修净土
桐江法师择映
苦哉苦哉实苦哉底事竛竮不肯回
慈父悲思玉堂上欲传家业待君来
白莲净社
右街鉴义从正
归去来兮归去来西方净土白莲开
阵阵香风吹不散逍遥快乐紫金台
净业佛魔
寿安法师良弼
弥陀礼弥陀步步绝娑婆
佛尚不得佛魔从何处魔
劝修净业
昌国宰王存之
世事等一梦人生谁百年
念念弥陀佛池中结宝莲
劝世念佛颂
失作者名
浮世生身事若何犹如春燕累巢窠
波波役役营家计不如随分念弥陀
文章俊辩应高科朱紫荣身意气多
官高谁免无常至不如方便念弥陀
飞枪走射势难过骏马骑来疾似梭
力敌万夫输老病不如习善念弥陀
富贵资财不厌多朝昏计算恐差讹
忧烦不觉头如雪不如知足念弥陀
音声清响善讴歌一曲新词格调和
直饶唱得行云坠不如净口念弥陀
柳眉星眼赛姮娥玉体时新著绮罗
华容只可长年少不如及早念弥陀
棋夸敌国智谋多打劫争先在切瑳
光阴一半因兹废不如端坐念弥陀
商人经纪最奔波远地他方到处过
江湖风浪危中险不如归去念弥陀
惯会公方损陷他巧装词讼逞喽啰
家财渐破招人怨不如省事念弥陀
杀业冤家渐债多将何词理见阎罗
教君一路超生法不如知悔念弥陀
净土咏(出宝王论)
晋康乐谢灵运
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
愿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
净土一何妙来者皆菁英
颓言安可寄乘化必晨征
念佛三昧诗
晋琅琊王乔之
妙用在兹涉有览无神由昧彻
识以照粗积微自引因功本虚
泯彼三观忘此豪余寂寞何始
履玄通微融然忘适乃廓灵晖
心游缅域得不践机用之以冲
会之以希神姿天凝圆映朝云
与化而咸与物斯群应不以方
受者自分瞬尔渊镜金水尘纷
慨自一生夙之慧识托崇渊人
庶藉冥力思转豪功在深不测
至起之念注心西极(出庐山集)
念佛三昧诗(并序)
慈云忏主遵式
叙曰。念佛三昧践圣之妙道。凡揭厉于法流者。何莫由斯矣。晋慧远师。化浔阳集贤辈。乘之为际极之轨。琅琊王乔之洎群贤。皆为念佛三昧诗。远为序。皇宋丙申沙门(遵式)会四明高尚之宾百余人。春冬二仲一日一夜。萃宝云讲堂想无量觉。行汉魏经。壬寅既废。适台之东山。忽思俄成故事。惜无述焉。乃拟晋贤作诗。寄题于石。垂于后世也(诗四章八句)
万感外形骸俨然虚堂寂
明毫冠群彩幽神资始续
妙象非夙预俗览岂良觌
析之会入微清玩心无怿
金肌昧真见八音愚正闻
玄空了无托至涉宁有勋
森罗会都寂长空销积氛
良哉此达观局士安与云
融怉回曲照熙如鉴中象
谛览无遗心虚求非滞想
追梦忘始终通幽宛如往
藉此会神姿逍遥期西赏
鉴极玄想孤动静如为区
大象讵形仪大方谁廉隅
正赏不隐括妙践无回迂
心澄遍知海粲粲黄金躯
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
草堂先生杜子
美
不见秘书心若失及见秘书失心疾
安为动主理信然我独觉子神充实
重闻西方之观经老身古寺风泠泠
妻儿待米且归去他日杖藜来细听
东林寺临水坐
香山居士白居易
昔为东掖垣中客今作西方社里人
手把杨枝临水坐闲思往事似前身
吊天竺宝月大师
东坡居士苏轼
生死犹如臂屈伸情钟我辈一酸辛
乐天不是蓬莱客凭仗西方作主人
除夜
后山居士陈无已
七十已强半所余能几何
悬知暮景促更觉后生多
遁世多为累留年睡作魔
西归端着便老子不娑婆
后山又有三诗。亦志在西方。今撮其要句附于此。寄参寥诗曰。平生西方愿。摆落区中缘。唯于世外人。相从可忘年。寄李学士诗曰。稍寻东刹论兹事。赖有西方托后车。别圆澄禅师诗曰。平生准拟西行计。老着人间此何意。他年佛会见头陀。知是当年老居士。后山居士。真近代诗人冠冕。其拳拳乐邦乃如此。则凡风骚之士。岂可唯以呤安一个字。捻尽数茎髭为务耶
钱唐胜事寄江宁府主马侍郎
(天竺)忏主
遵式
往岁钱唐胜事并就中安养最存诚
心池菡萏如长在须作西方佛上卿
(侍郎往岁酷于西方净土。尝印造弥陀法门一千卷。分施道俗。因是生于西方)
瑞竹悟老种莲
无为子杨杰
东林闻说好林泉社会荒凉几百年
灵物孰如崔氏竹方池新种远公莲
华严顿净三千界庐阜重招十八贤
应笑陶潜又归去白云幽鸟伴归田
庐山白莲社
御溪沙门怀悟
晋室陵迟帝纪侵群英晦迹匡山阴
楼烦大士麾尘尾十七高贤争扣几
才高孰谓文中龙返使伊人思谢公
烟飞露滴玉池空雪莲蘸影摇秋风
赠弥陀道者(即喻弥陀)
直秘阁黄诰
净公他日号良医一悟真空便决疑
孝行未应忘父母信心无复念妻儿
鹿门羞比庞居士莲社欣逢远法师
更作西方清净观白毫常现五须弥
十六观近体诗
沙门冲默
日观
年来香火寸心明拟跨迢迢十万程
每向日轮垂没处静凝心观便功成
灵丹岂独瘳诸苦幻骨须期会五清
满目山川非故国终归安养是神京
水观
大水凝水没海涯光明昭彻遍河沙
空中不觉乾坤大心外元无雾霭遮
自恨此生投境晚因嗟群妄落空邪
林间不废芭蕉观只待莲舟促到家
地观
融心绝处匪邦基小道那知有大逵
天乐满空鸣梵呗金幢擎地映琉璃
略无惉懘神根爽不怕闲浮急景移
试问海山长不死何如弹指在瑶墀
树观
莫把名言向外寻觉天境界最高深
重重宝珠非他物一一珠光出自心
超往未成由缺诵积功终不厌穿针
无生社友应招手许我同参悟一音
池观
水流八德凝神冷莲放诸珍眩眼奇
波镜华间传绝唱禽翻宝岸影相随
几年浪迹忘归计此日追怀定集池
小憩胡床形梦想觉来心地独熙怡
总观
欲天富乐在层霄比校恒沙不易饶
畟塞诸仙戏楼阁宣扬三宝吹笙箫
无何境里非凡想解脱光中未觉嚣
总观殷勤师子吼野干惊慑破邪妖
华座
遍知夙愿丘山重陆地生莲合自然
宝座巍峨难比喻珍幢高出中方圆
想成法法元无迹目击尘尘本太玄
切忌丝头落魔网直须消殒此生前
像观
真境太高凡目眩先施像观示常容
要知相好从何起直指心源有路冲
金相炳明如杲日毫光柔软似轻茸
会须生佛融方寸豁破尘昏万万重
真身
八万尊崇全体现光明常鉴刹尘傍
生死浩劫难遭遇寤寐存诚未始忘
铭愿凿山营胜业刻莲成漏伺朝阳
风流莲社今千载犹有嘉声着处香
观音
三十六重圆感应网罗群品出飘沈
天冠化佛标垂迹沙界随机演妙音
璎珞满身笼皓月杨枝在手露真金
我生多病常归仰鼠饮不知江海深
势至
冠插金瓶华百亿摩尼异宝映砗磲
光含刹土严身相风动琳琅响佩裾
念佛圆通功夙着摄生方便业先祛
真慈浩漾无涯涘终日神光蔽草庐
普观
圣观才融惑妄轻凝眸顷刻到华汀
九莲台稳超凡世百宝光寒照幻形
鸟语琼林混天乐波摇金沼契圆经
不知几劫竛竮苦洗耳今朝试一听
杂观
六十万亿巍巍量悠悠凡浅未应窥
宝池常想融粗相尘刹垂形适异宜
圣语昭彰无可议佛身胜劣合先知
裹粮日日欲西迈谨勿将心起大疑
上三品
脱得棘林登上品芬陀华在火中开
禅可久寂已无浪心镜元明不受埃
此去便成无上忍新游争仰出群才
填空烈圣浑垂手特与金刚胜妙台
中三品
小教岂能营净业回心入大始应知
因崇诸戒无玼玷果证三明绝妄痴
耳听出家离苦法心持无我是真基
屈伸臂顷出三界一朵莲房出宝池
下三品
愚流习恶久成风平昔那知黑白踪
直待垂终诸业现方惊已困四蛇攻
自非宿善熏闻力安得称名勇猛功
陡觉凉风吹业火玉毫光里面金容
庐山莲社
监簿喻良能
远公结社事清修永睿宗雷并俊游
千古空余旧名字白莲零落不胜秋
前生我是比丘身处处云山有宿因
何日尘缘都净尽重为香火社中人
次韵莲社
释褐刘淳叟
买酒却邀陶令入闭门不放谢公游
风流千古无人会闲却芙蕖几度秋
庐山十八贤
东溪释祖可
不能晋室扶倾覆尽作西方社里人
岂意一时希有事翻令元亮两眉颦
怀安养故乡诗(并序)
樝庵法师有严
余以安养为故乡。乃即心净土。虽久思归。且步覆未至。可不哀哉。因作是诗焉。读者幸无以取舍为诮
达士身心非迩遐虽云四海尽为家
争如故国游琼树况得通衢御宝车
屈指多年不归去论情凡事杳无涯
空烦父母倚门望待孕池莲九品华
几年衣袂惹京尘志气陵云莫自伸
南雁数声乡梦断秋风终夕泪痕频
此回若不怀归计向后从谁结善邻
请看路傍埋朽骨其中多是未归人
西方真净本吾家今忆归程十万赊
客路竛竮都已困风尘孤苦最堪嗟
七重树耸千般乐八德池深四样华
莫怪近来乡梦切柰何荣辱事无涯
昔年容易别琼楼本也无心作远游
岂意而今发垂雪片怀长挂月西钩
枕中忍思飞归鸟槛外频惊落叶秋
一炷檀烟一声磬等闲遥望泪横流
樝庵法师。专修净业景暮之切。见之于诗。岂意。而今发垂雪。片怀长挂月西钩。佳句也。非识妙者。莫能窥。然此诗赓者甚众。不能备录。独保福询师。有短景只嗟鱼少水。长途仍恐象无钩之句。颇脍炙人口。草庵录所载误矣
怀西方诗
北山法师可旻
家在天涯落日边望中行树隔云烟
一弹指顷虽能到三历僧祇或不前
珠网七重光呍蚜??闹稚?孪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
天地八阳神咒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毘耶达摩城。寥廓宅中。十方相随。四众围绕。尔时无碍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而白佛言。世尊。此阎浮提众生。递代相生。无始已来。相续不断。有识者少。无识者多。念佛者少。不念佛者多。神通者少。不神通者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
イ 子生人。向此星下生。禄食黍。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ロ 丑生亥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粟。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ハ 寅生戌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粳米。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ニ 卯生酉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小豆。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
南谟啰哆那怛啰夜耶南谟阿唎耶阿弭哆婆耶怛他孽多耶南谟阿唎耶跋嚧吉帝失筏啰耶菩地萨埵耶摩诃萨埵耶摩诃迦嚧尼迦耶怛跌他唵阿慕伽钵啰底喝多[合*牛][合*牛][口*半]吒娑婆诃 如是所说不空陀罗尼自在王咒。即是一切秘密神咒之主。若有人能诵此神咒成就之者。即能通达一切神咒。但是咒法所有事业皆得圆满
护身命经 界比丘道真 佛说救护身命经济人疾病苦厄 尔时佛在娑罗双树间临般涅槃时。舍利弗阿难及无量无边诸大菩萨诸大弟子一切诸天皆来集会。佛还正坐告阿难言。吾当入般涅槃。我灭度后五浊恶世中。
佛说安宅神咒经 后汉失译人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皆阿罗汉诸漏已尽。身心澄静六通无碍。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须菩提等。复有菩萨摩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无垢园中宝光明池。与大菩萨及大声闻天龙药叉犍闼婆诃苏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无量百千。前后围绕。尔时众中有一大婆罗门名无垢妙光多闻聪慧人所乐见。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大富丰饶。时婆罗门无垢妙光从座而起。
尔时灭恶趣菩萨在毗卢遮那佛大集会中。从座而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为当来末法杂染世界恶趣众生。说灭罪成佛陀罗尼。修三密门证念佛三昧得生净土。何以方便重罪众生为拔苦与乐。我欲拔济一切众生苦。尔时佛告灭恶趣菩萨言。无忏无愧邪见放逸众生无拔济法。生受诸诸困厄。死堕无间地狱。不闻三宝名。何况不见佛。况复受人身。灭恶趣菩萨复白言。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