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注解
1)白佛言:白,表白;向佛陈说,恭敬发问,表白自心的意思。又,赞叹佛的话语,也称为白佛。
2)唯然:应答之声,表示服从,表示同意,含有恭敬之意。
3)性识:众生之根性与心识也。根有利钝,识有深浅,是为不定也。
4)五道:即六道也,见前注。以阿修罗道归入天趣或鬼趣为异:一种将阿修罗道归入天趣而成五道;一种将阿修罗道分别归入天趣及鬼趣而成五道。
5)迷惑障难:“迷”者,指无明,迷失真性,不见清净自性真如实相也;“惑”者,以迷故,惑于真理,有无明惑、尘沙惑、见思惑等,乃贪嗔痴一切烦恼之总名也。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谓之惑;“障”者,以惑故,执于理而成所知障,执于事而成烦恼障。以惑起业,以业成障。障者,障碍圣道,令行人拘于三界故名。障有二、三、四、五、十等障,如二障:烦恼障(由我执起)、所知障(由法执起);三障:烦恼障(惑)、业障(业)、报障(苦)等。“难”者,有二种:一指三恶道之苦难或六道之苦难也;一指闻法见佛之障难,指八难也。八难者,如地狱、饿鬼、畜生(无法见佛闻法)、北拘卢州、长寿天(福报胜而无法学佛)。聋盲喑哑(无法见佛闻法)、世智聪辩(自持聪明邪见,不闻法也)、佛前佛后(无法或难以见佛闻法也)。
6)定自在王菩萨:此菩萨修得大自在定,故名定自在王。此大士人中之龙,世间之爱悉皆远离,离欲得禅,成就无漏功德,解脱尘劳烦恼,故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无有不定之时,名定自在王。
7)谛听:谛者名了,了达声尘本来不生,不逐语言,详审而听。又若人听法,不起吾慢贡高,亦不起自卑轻小,以平常心认真听法,名为谛听。
8)善思念:闻法之时当先净虑,排除杂念,犹如量器,欲贮甘露,器不清净,必当染污。闻法亦如是,法如甘露,心如量器,杂念如污,当去杂念,净其心境,方可得清净之甘露法雨也。
9)一切智成就如来:此佛以智立名,无明破尽,得一切智,知一切法,事理性相,依正因果无一不知,知穷诸法实相而得名。一切智,见前注。如来,见前注。
10)应供:梵语阿罗诃,以其断一切恶故,应受人天之供养,故名应供。佛十号之一。
11)正遍知:梵语三藐三菩提,三藐三佛陀,译作等正觉,正遍知,佛的十号之一。觉知遍于一切为遍,觉知契于其理为正,谓正遍觉知一切法也。又,三世诸佛之觉知平等,故曰等;远离邪妄,故曰正。
12)明行足:梵语多遮罗那三般那,如来十号之一。“明”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行足”者,以足行路也,指戒定慧而言。佛依戒定慧之足,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明行足”。又“明”者,宿命、天眼、漏尽之三明也。“行”者,身口意三业也;“足”者,具足也,圆满也,意为圆满具足身口意三业之三明也。又,“慧足”名“明足”,“福足”名“行足”。
13)善逝:梵语修伽陀,译意为好去、如去。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于涅槃,故名善逝,佛之十号之一。善逝者,如实去彼岸(涅槃)不再退没生死大海之意。
14)世间解:梵语路伽惫。译作知世间,能解世间之有情及非有情之事。佛的十号之一。“路伽”译作“世”;“惫”译作“知”,知二种世间:众生及非众生。世间解是化他之智,用以教化众生,善解世间。
15)无上士:梵语阿耨多罗,佛的十号之一。在诸法中,涅槃为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为无上,故名无上士。16)调御丈夫:梵语富楼沙昙藐婆罗提,佛十号之一。佛某时以柔软语,某时以苦切语,能调御丈夫使入善道。佛亦度女人,以女常从男,故虽称调御丈夫,亦兼指调御女子入正道也。
17)天人师:梵语舍多提婆魔沙南。佛十号之一。佛为人天之导师。能教示其应作与不应作,使人依教奉行,解脱烦恼,故名天人师。又,佛虽度一切众生,而以天、人两道得道最多,故独称天人师。
18)出家:梵语波吠你野,出离在家之生活,修沙门之净行也。《维摩诘经》云:“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有三种及四种出家。三种出家者,第一、出世俗家:远离妻子儿女俗情故,又名出红尘家;第二、出三界家:能脱生死证阿罗汉;第三、出无明家:证佛法身,究竟出无明家,便成佛道。四种出家者,身心俱出家:于诸欲境心无顾恋;心出身不出:虽受用妻子而心不耽染;身出心不出:身参法侣,心犹顾恋;身心俱不出:乃俗人也。
19)十善:违十恶之行也。善恶性之判有二,一、以理分:《菩萨璎珞经》云:“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于缘;顺第一义谛起名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大乘义章》云:“顺理名善,违理名恶”。二以利分:《唯识论》云:“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顺,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于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十恶者,身三杀盗淫也,口四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也,意三贪嗔痴也。反此十恶名十善。”
20)清净莲华目如来:此佛以三十二相中之第二十九相,眼色如绀青相而起名。印度莲花色青,与佛眼相似,故云清净莲花目也。赞如来相好文中有:“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目净修广若青莲,齿白齐密犹珂雪”。
21)福度:罗汉已证无漏之断德,能断一切烦恼,应为人天所供养,而人天亦因之而得福,度于三恶道而得人天之上福,故称福度。
22)教化:又称劝化,教人化恶为善也。
23)光目:此光目女乃地藏王菩萨历劫修行中所应化之身,故以菩提心之功德,令目蕴慧光,睛藏神德,号曰光目。
24)资福;衣食住等物乃资助人之生命者,以生活所需之物资助他人以种福,是名资福。又,衣食住器等物亦为资佛道修行之外德,施之可助人增修佛道,此福德较前更大。何况以此资生之物供养贤圣,其福更不可限量矣。
25)志诚:志者,志愿;诚者,实德,性命之根,天得之以成天,地得之以成地,人得之而自成。志诚,有信向之意:信者,信三宝力;向者,向菩提道也。志诚有端心正意之意:直趣菩提名端心,不求余事名正意也。以志诚故,纯孝感天,故得佛现身而救度也。
26)稽首:梵文称和南,婆南,即敬礼、度我之意,礼拜也。西域有九等礼:一、发言慰问;二、俯首致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27)业缘:善业为招乐果之因缘,恶业为招苦果之因缘,一切有情尽由业缘而生。《维摩诘经》云:“是身如影,从业缘生”。新译《仁王经》云:“诸界趣生,随业缘生,如影如响,一切皆空”。《法华经序品》云:“生死所趣,善恶业缘”。
28)暗冥:即幽冥,指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无真理之光之处所,通常指地狱道,亦称幻冥。地藏菩萨救苦誓愿深重,常在地狱、饿鬼、畜生道中救苦,济拔罪苦众生,故称幻冥世界教主。
29)卒白难竟:“卒”者,终也;“白”者,说也;“竟”者,完也。此语意为“很难说完”,“说也说不完”也。
30)慈哀愍我:慈者,慈悲。慈有如来慈及声闻慈之别:如来慈以无漏之功德,具足佛之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功德。而声闻无此功德,故声闻慈乃小慈也,至多施人以人天福报,无能救拔令离生死也。哀者,悲哀;愍者,怜悯。求佛菩萨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哀我母之苦,愍我孝顺之心而救拔也。
31)梵志:志求梵天之法者名梵志。《瑜珈论记》云:“梵者,西国语,此翻为寂静,谓涅槃也。志是此方语,志求于梵,故云梵志也”。梵者,具云梵摩、勃兰摩,婆罗贺摩之简略,谓梵天也。婆罗门为梵天之苗裔而行梵法,故亦称梵志。梵,译作寂静、清净、离欲等。色界诸天离淫欲而清净,总名梵天。
32)无忧国土:乃极乐世界也,其土无有女人,一生补处成佛,寿命不可计劫。
33)无尽意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外廓北方,密号曰:定慧金刚,无尽金刚。贤劫十六尊之一。梵名阿差末底,佛游宝庄严堂说《大集经》时,从东方不国普贤如来所来,广说八十无尽之法门,见《无尽意菩萨经》。又《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为发起菩萨,问佛观世音菩萨名号之因缘,及解颈众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者也。
34)善知识: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更能益我菩提之道为善,故名善知识,乃相知相识导我于至善之地者,为善知识也。又,善能知真识妄,知病识药,能度众生者为善知识。《法句经》云:“善知识者,能说深法,于毕竟空中,炽然达一切法者为善知识。”《圆觉经》云:“末法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5)弹指间:时名。《戒疏》云:“僧祗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弹指”,喻时间极短也。又,经中佛常有“弹指”之举,其义有三:一为许诺,如许讲法也;一为欢喜,如《法华经》中:“一时謦,俱共弹指”;一为警告,如《嘉祥法华义疏》云:“为令觉悟,是故弹指”。
36)归依:归者,归投;依者,依靠,于胜者归投、依靠、依伏也。《大乘义章》云:“归投依伏,故云归依。归投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如民依王,如怯依勇”。《法界次第》云:“归以反还为义,依者凭也”。归亦作皈,含“白反”之义,即众生反黑业(恶业)归于白业(善业)之意。归有归命之意,即身命归趣于佛、归顺佛之教义、命根归于一心本元之意。
37)宿命:宿世之生命也。佛谓世人于过去世皆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畜生,展转轮回,谓之宿命。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
38)癃残:癃,音龙,手足不灵活也;又,小便不利。《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不利为癃”。残者,残疾也,如四肢、眼、耳、鼻、舌、嗓等有残缺者也。
39)悭吝:悭,音千,小气;吝,音林(入声),小气。《无量寿经》云:“爱保贪重”者是也,已得之物不肯舍,未得之物妄想取,正与“布施”、“舍”相反也。
40)畋猎:畋,音田,打猎也。
41)悖逆:悖,音被,违背;忤,音武,逆也,不顺从也。
42)鞭挞:挞,音蹋,打的意思。鞭挞,用鞭子打的意思。
43)哑:亦作喑哑,喑,音“音”,口不能发声;哑,口能发声而不成话语。
44)阙绝:阙,古时用作“缺”,缺少的意思;绝,断绝,一点也没有。
45)吾我贡高:亦称吾慢贡高,亦即自高自大之意。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一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
地藏经译文 自序 记得还在初中时期,我母亲同我姑妈两人学《地藏经》。她们虽然还没摘掉“文盲”的帽子,但是学《地藏经》还是很用功的。遇到经文里边不认识的字或难懂的句子,便来请教我这个“小先生”。我从小受我父亲薰陶,在初中时期已经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中华书局加注的原版,佛经也看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卷上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1 许多人不赞成善男、信女在家里诵《地藏经》的第一个理由(1)误解《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 许多人皆告诫在家居士及一般善男、信女,不能在家里「读诵《地藏经》,原因是一般人误认为《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地藏经》中又有「许多鬼神、鬼王……等名词出现」,恐怕在家里读诵《地藏经》时「引鬼入门」,所以多不鼓励「在家人」
地藏经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愿以此所诵《地藏经》第(几)部(或念佛菩萨圣号X万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或指定他人)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拨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念三遍)
什么是地藏经?地藏经属于地藏三经之一,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唐代实叉难陀译。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地藏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愿力。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腰;第二重就是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巅,通俗都叫他做三十三天的。这忉利天的天王,名叫释提桓因,也叫帝释,他从前本是一个平常的女人,这时候有一尊迦叶佛寂灭了,他便发起愿心
如何诵读《地藏经》? 诵经前恭请: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 诵经中: 1、从“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开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进入正文:地藏菩萨本愿经,连诵 13 品到“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三遍),然后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再回向,皈依,结束。其他的真言咒语等可以省略。
《地藏经》中没有谈到什么时间段,晚上不能读。大家总认为这个和鬼神去打交道的,晚上不能读,这是邪知邪见。我们为什么说要弘扬《地藏经》,我们读的时候会有一部分众生在听,但是我们用的是真诚的心,用的是正知正见的正能量,那我们是什么?把地藏法门传给一切六道受苦众生,他们听到这部经以后,也能像我们一样,来如教修行,他们就能
《地藏经》读诵仪轨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三遍)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遍)
第一章 忉利天宫的神通 就象我们所听到的,有一次,佛祖在忉利天宫为他的母亲解说佛法。那时,十方无量世界的、无数亿的佛和大菩萨都来集会,称赞、感叹释迦牟尼佛能在命浊(众生因为烦恼,身心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世界上的人大多数有不好的习惯,身心不净);烦恼浊(世界上的人贪恋爱欲,为一点小事就起争端、产生烦恼);
居士在家诵经时,应根据当前拿到的法本中的仪轨和经文内容,依次读诵。《地藏经》共有三卷,如果分开诵,可按以下两种情况,灵活处理。第一种情况:长时间分开。有的居士一天诵一卷《地藏经》,三天完成一部。这样一来,每一卷《地藏经》便是一次定课,要有完整的仪轨。就当前流通的法本而言,其仪轨的内容依次是:炉
诵《地藏经》的出处是哪里呢?给亡者诵《地藏经》可以让他得到利益,出处就是《地藏经》里面说的。《地藏经》里面说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给他念一佛名、一菩萨名,或者诵《地藏经》一字一句,都可以让他得到利益。那是可以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在助念的时候,就可以不诵《地藏经》,以念佛为主。如果旁边另外一个房间,有人给他诵《地藏经》
还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经时的情景:我一整夜,就把这部经念了一遍,不仅念了一遍经文,我记得当时有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就是那个范古农校正的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我这个人学佛也有点心急,一黑夜就把《地藏经白话解释》看完了,太令人感动了!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样。那一年是1972年,我二十岁。
尊敬的各位学员,时间很仓促,各位呢也很辛苦,应该说,能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这是缘分。过去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这些人都是有缘——大家同聚会,都是有缘人。五台山呢,是千年的道场,拥有千年的古刹,五台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们今天来此是来接受菩萨的度化、净化、感化、摄化。
佛经中常讲善男子、善女人,但在诸经中,对善的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地藏经》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指对地藏法门有绝对信心的人,这些人不但仰慕地藏菩萨的大愿功德,还对地藏法门无比崇仰奉行,即经中所讲的闻名、赞礼、灭罪、获福。
在《地藏经》上说,至心称念地藏王菩萨,或者诵经、礼拜供养地藏王菩萨,会得二十八种利益。所以虔诚地念地藏王菩萨,恭敬地念地藏王菩萨乃至礼拜地藏王菩萨,和虔诚恭敬地诵《地藏经》,功德当然是一样的。但是假如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和念一部《地藏经》,那从数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一句,而念一部《地藏经》得多少句?所以
佛教传入中国后,大约唐朝时期,《地藏菩萨本愿经》传入汉地,以建立地藏菩萨信仰,诵经修善,持诵圣号,超度已逝父母度尽苦难,远离六道,终成佛道,而传播甚广,被称为佛门孝经。据《地藏经》载,过去,有一位婆罗门圣女,其母亲在世时常信邪法,杀生害命,轻慢三宝,经圣女多次劝导,母亲依旧不信,死后堕在无间地狱,受尽苦难。圣女欲救其母,
主命鬼王并没有不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而是一直在努力的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只是亡人并未能依止善导罢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临命终的众生之所以会堕落恶道,根本原因在于业力轮回,即由往昔所造恶业所致,“恶道鬼神的接引”只是亡人堕落恶道的一份助缘而已。也正是由于这种业感因果的必然性,《地藏经》此品才劝令众生信受主命鬼王的
农历七月,在佛教中被称为“福田月”,“孝亲月”,“地藏月”,此月中有盂兰盆节,大势至菩萨圣诞,地藏王菩萨圣诞等殊胜吉日。是我们得以藉由供养,修行回向,从而培植福田、报恩孝亲、超生度亡的殊胜良机。敬请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愿以此功德,救拔无量劫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出离生死轮回,趣入菩提正道。愿命终婴灵,因此
在我们四周围,确实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在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是来求超度的,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就在旁边听经,这是一件好事,不用害怕。它们会护持拥护我们的,将来它们都是我们的护法善神。我们在诵经的时候无论是诵《地藏经》还是《阿弥陀经》还是其他经典,一定要恭敬,要真诚,要专心致志,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
佛法中“善恶的标准”并不依“凡夫的心”来评判,而是以佛法的价值观来作为判断、思维的标准。佛法认为,凡夫众生以“有我”之心去造作一切善法,皆不能得到真正解脱。也就是说,凡夫日常所思所为的善,并不一定能够与解脱道相应,这是因为凡夫的心中有“我相”。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