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智度论》之般若波罗蜜(二)

  五、“共三乘之般若”及“大乘不共之般若”

  (一)《大智度论》卷34(大正25,310c13-14):

  般若波罗蜜有二种:一者、与声闻、菩萨⒅T天共说;二者、但与十住具足菩萨说。21

  (二)《大智度论》卷41(大正25,357c13-14):

  般若波罗蜜有二种:一者、共声闻、菩萨合说;二者、但与诸法身菩萨说。

  (三)《大智度论》卷72(大正25,564a21-22):

  般若有二种:一者、唯与大菩萨说;二者、三乘共说。22

  (四)《大智度论》卷57(大正25,466b):

  问曰:云何须陀洹亦学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得到彼岸?

  答曰:此中六波罗蜜、三解脱门、三十七品等,乃至一切种智,此非独菩萨法,三乘共有,各随分学。

  六、三心(菩提心、大悲心、无所得心)相应,才能成为“大乘的般若波罗蜜”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18问乘品(摩诃衍品)〉(大正8,250a27-b2):

  云何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以萨婆若心,不着一切法,亦观一切法性,以无所得故;亦教他不着一切法,亦观一切法性,用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23

  七、般若摄导万行,万行庄严般若

  (一)五度如盲,般若为导

  《大智度论》卷34(大正25,314b12-18):

  又以五波罗蜜离般若,不得波罗蜜名字。五波罗蜜如盲,般若波罗蜜如眼;五波罗蜜如坏24瓶盛水,般若波罗蜜如盛熟瓶;五波罗蜜如鸟无两翼,般若波罗蜜如有翼之鸟。如是等种种因缘故,般若波罗蜜能成大事。以是故言:欲得诸功德及愿,当学般若波罗蜜。

  (二)三乘所摄一切善法,皆合聚在般若波罗蜜中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7〈24会宗品〉(大正8,266c11-23):

  一切所有善法、助道法、若声闻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是一切法皆摄入般若波罗蜜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诸善法、助道法、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皆摄入般若波罗蜜中?”

  佛告须菩提:“所谓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无相无作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阂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无错谬相、常舍行25,须菩提!是诸余善法、助道法,若声闻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皆摄入般若波罗蜜中。”26

  2、《大智度论》卷52〈24释会宗品〉(大正25,430a13-24):

  三乘所摄一切善法,皆合聚在般若波罗蜜中。所以者何?一切三乘善法,皆为涅槃故。涅槃门有三种:一切法皆入空门、无相、无作门,如持戒能生禅定,禅定能生实智慧,不着世间故。

  何等三乘助道法摄在般若中?所谓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三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无错谬相、常舍行。

  此中三十七品、三脱门,是三乘共法。

  六波罗蜜是菩萨法。

  十力乃至常舍行是佛法。

  有人言:六波罗蜜有具足、有不具足;不具足者共二乘法,具足者独菩萨法。

  (三)万行庄严般若

  《大智度论》卷59(大正25,480c22-481a3):

  帝释意念:若般若是究竟法者,行人但行般若波罗蜜,何用余法?

  佛答:菩萨行六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用无所得法和合故,此即是行般若波罗蜜。若但行般若,不行五法,则功德不具足,不美不妙。譬如愚人不识饮食种具,闻盐是众味主,便纯食盐,失味致患。行者亦如是,欲除着心故,但行般若,反堕邪见,不能增进善法。若与五波罗蜜和合,则功德具足,义味调适;虽众行和合,般若为主。

  (四)五度殖诸功德,般若除其着心邪见

  《大智度论》卷29(大正25,272b24-c5):

  问曰:五波罗蜜相,即是般若波罗蜜相不?

  若是般若波罗蜜相,不应五名差别!

  若异,何以故言:欲行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亦同、亦异。

  异者,般若波罗蜜名观诸法实相故,不受、不着一切法;檀名舍内、外一切所有。以般若波罗蜜心行施,是时檀得名波罗蜜。

  复次,五波罗蜜殖诸功德,般若波罗蜜除其着心邪见。如一人种谷,一人芸除众秽,令得增长,果实成就;余四波罗蜜亦如是。

  (五)欲行布施波罗蜜等,当学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29(大正25,272c5-273a9):

  问曰:今云何欲行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

  1、般若能成就净施

  檀有二种:一者、净,二者、不净。27……

  净施者,无是杂事,但以净心信因缘果报,敬愍受者,不求今利,但为后世功德。复有净施,不求后世利益,但以修心助求涅槃。

  复有净施,生大悲心,为众生故,不求自利早得涅槃,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净施。以般若波罗蜜心故,能如是净施。以是故说:“欲行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

  2、以般若力,一切悉舍 (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33]p.62)

  复次,般若波罗蜜力故,舍诸法着心,何况我心而不舍!舍吾我心故,身及妻子视如草土,无所恋惜,尽以布施。以是故说“欲行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余波罗蜜亦皆如是,以般若波罗蜜心助成故。

  3、以般若心助成五度 28(导师《大智度论笔记》[D005]p.246)

  (1)五度离般若不名波罗蜜 (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11]p.21)

  复次,诸余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得波罗蜜名字,亦不牢固。如后品中说:“五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无波罗蜜名字。”29又如转轮圣王无轮宝者,不名转轮圣王,不以余宝为名。

  (2)五度离般若不能有所至 (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11]p.21)

  亦如群盲无导,不能有所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导五波罗蜜,令至萨婆若。譬如大军无健将,不能成办其事。又如人身余根虽具,若无眼者,不能有所至。

  (3)五度离般若不得增益具足 (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11]p.21)

  又如人无命根,则余根皆灭;有命根故,余根有用。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五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则不得增长;得般若波罗蜜故,余波罗蜜得增益具足。

  以是故,佛言:“欲行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

  八、如何得般若波罗蜜

  (一)般若体相是无相无得法,行者云何能得般若

  《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6a10-b20):

  问曰:已知般若体相是无相无得法,行者云何能得是法?

  答曰:

  1、如所说行能得般若——闻法、发心、行五度——般若则生30

  佛以方便说法,行者如所说行则得。譬如绝崖险道,假梯能上;又如深水,因船得渡。初发心菩萨,若从佛闻、若从弟子闻、若于经中闻,一切法毕竟空,无有决定性可取可着,第一实法,灭诸戏论。涅槃相是最安隐,我欲度脱一切众生,云何独取涅槃?

  我今福德、智慧、神通力未具足故,不能引导众生,当具足是诸因缘,行布施等五波罗蜜:

  (1)布施

  财施因缘故得大富,法施因缘故得大智慧;能以此二施,引导贫穷众生,令入三乘道。

  (2)持戒

  以持戒因缘故,生人天尊贵,自脱三恶道,亦令众生免三恶道。

  (3)忍辱

  以忍辱因缘故,障瞋恚毒,得身色端政,威德第一,见者欢喜,敬信心伏,况复说法!

  (4)精进

  以精进因缘故,能破今世后世福德、道法懈怠,得金刚身、不动心;以是身、心,破凡夫憍慢,令得涅槃。

  (5)禅定

  以禅定因缘故,破散乱心,离五欲罪乐,能为众生说离欲法。禅是般若波罗蜜依止处,依是禅,般若波罗蜜自然而生。如经中说:“比丘一心专定,观诸法实相。”31

  2、行五度(有次第意),则得般若(导师《大智度论笔记》[D005]p.245)

  (1)布施

  复次,知欲界中多以悭、贪罪业,闭诸善门;行檀波罗蜜时,破是二事,开诸善门。

  (2)持戒

  欲令常开故,行十善道尸罗波罗蜜。

  (3)忍辱

  未得禅定、智慧,未离欲故,破尸罗波罗蜜,以是故行忍辱。

  知上三事能开福门。

  (4)精进,(5)禅定

  又知是福德果报无常,天人中受乐,还复堕苦;厌是无常福德故,求实相般若波罗蜜。是云何当得?必以一心,乃当可得。如贯龙王宝珠,一心观察,能不触龙,则得价直阎浮提。

  一心禅定,除却五欲、五盖,欲得心乐,大用精进,是故次忍辱说精进波罗蜜。如经中说:“行者端身直坐,系念在前,专精求定;正使肌骨枯朽,终不懈退。”是故精进修禅。

  若有财而施,不足为难;畏堕恶道,恐失好名,持戒、忍辱亦不为难。以是故,上三度中不说精进。今为般若波罗蜜实相,从心求定,是事难故,应须精进。

  如是行,能得般若波罗蜜。

  (二)要行几波罗蜜方能得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6b20-197b9):

  问曰:要行五波罗蜜,然后得般若波罗蜜?亦有行一、二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耶?答曰:

  1、依世俗谛说:相应随行、随时别行、复有方便智生般若32

  诸波罗蜜有二种:一者、一波罗蜜中相应随行,具诸波罗蜜;二者、随时别行波罗蜜。

  (1)相应随行:不离五度得般若

  多者受名──譬如四大共合,虽不相离,以多者为名33。

  相应随行者,一波罗蜜中具五波罗蜜,是不离五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34

  (2)随时别行

  随时得名者,或因一、因二35得般若波罗蜜。36

  A、因一波罗蜜得般若

  (A)因布施得般若

  若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布施,是时求布施相,不一不异,非常非无常,非有非无等,如破37布施中说。38因布施实相,解一切法亦如是。是名因布施得般若波罗蜜。

  (B)因持戒得般若

  或有持戒不恼众生,心无有悔,若取相生着,则起诤竞。是人虽先不瞋众生,于法有憎爱心故而瞋众生。是故若欲不恼众生,当行诸法平等;若分别是罪是无罪,则非行尸罗波罗蜜。何以故?憎罪、爱不罪,心则自高,还堕恼众生道中。是故菩萨观罪者、不罪者,心无憎爱;如是观者,是为但行尸罗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

  (C)因忍辱得般若

  菩萨作是念:“若不得法忍,则不能常忍。一切众生未有逼迫能忍,苦来切39已,则不能忍。譬如囚畏杖楚,而就死苦。以是因缘故,当生法忍:无有打者、骂者,亦无受者,但从先世颠倒果报因缘故名为受。”是时不分别是忍事、忍法40者,深入毕竟空故,是名法忍。41得是法忍,常不复瞋恼众生;法忍相应慧,是般若波罗蜜。

  (D)因精进生般若

  精进常在一切善法中,能成就一切善法。若智慧筹量分别诸法,通达法性,是时精进助成智慧。又知精进实相,离身心,如实不动,如是精进能生般若波罗蜜。余精进如幻、如梦,虚诳非实,是故不说。

  (E)因禅定生般若

  若深心摄念,能如实见诸法实相。诸法实相者,不可以见闻念知能得。何以故?六情、六尘,皆是虚诳因缘果报;是中所知所见,皆亦虚诳。42是虚诳知,都不可信;所可信者,唯有诸佛于阿僧祇劫所得实相智慧。43以是智慧,依禅定一心,观诸法实相,是名禅定中生般若波罗蜜。

  ※兼论:或离五度——从听闻读诵思惟筹量通达法相——得般若(方便智中生般若)44

  或有离五波罗蜜,但闻、读诵、思惟、筹量通达诸法实相,是方便智中生般若波罗蜜。

  B、因二、三、四波罗蜜得般若

  或从二、或三、四波罗蜜生般若波罗蜜。

  如闻说一谛而成道果,或闻二、三、四谛而得道果。有人于苦谛多惑故,为说苦谛而得道;余三谛亦如是。或有都惑四谛故,为说四谛而得道。45

  (3)小结

  如佛语比丘:“汝若能断贪欲,我保汝得阿那含道。”46若断贪欲,当知恚、痴亦断。六波罗蜜中亦如是,为破多悭贪故,说布施法,当知余恶亦破。为破杂恶故,具为说六。是故或一一行、或合行;普为一切人故说六波罗蜜,非为一人。

  2、依胜义谛说:不行一切法,不得一切法,得般若47

  复次,若菩萨不行一切法,不得一切法故,得般若波罗蜜。48所以者何?

  诸行皆虚妄不实,或近有过,或远有过:如不善法近有过罪;善法久后变异时,著者能生忧苦,是远有过罪。49

  譬如美食、恶食,俱有杂毒:食恶食即时不悦;食美食即时甘悦,久后俱夺命故,二不应食!善恶诸行亦复如是。

  ※因论生论:若言菩萨不行一切法,佛何以说三行

  问曰:若尔者,佛何以说三行:梵行、天行、圣行?50

  答曰:

  (1)、圣行(行无行故,不离三解脱门)(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17]p.31)

  行无行故,名为圣行。何以故?一切圣行中,不离三解脱门故。

  (2)、梵行,(3)、天行(取众生相故,后皆有失;若以无著心行此二行无咎)51

  梵行、天行中,因取众生相故生,虽行时无过,后皆有失。又即今求实,皆是虚妄;若贤圣以无著心行此二行,则无咎。

  若能如是行无行法,皆无所得,颠倒虚妄烦恼毕竟不生。如虚空清净故,得诸法实相,以无所得为得,如无所得般若中说:“色等法非以空故空,从本已来常自空。色等法不以智慧不及故无所得,从本已来常自无所得。”52是故不应问“行几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诸佛怜愍众生,随俗故说行,非第一义。53

  ※因论生论:若言菩萨不得一切法,行者以何求之

  问曰:若无所得、无所行,行者何以求之?

  答曰:无所得有二种:

  (1)、求不能得──邪(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07]p.12)

  一者、世间欲有所求,不如意,是无所得。

  (2)、诸法实相中,决定相不可得──正(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07]p.12)

  二者、诸法实相中,受54决定相不可得故名无所得;非无有福德智慧、增益善根。55如凡夫人分别世间法故有所得;诸善功德亦如是,随世间心故,说有所得,诸佛心中则无所得。56【待续】

  --------------------------------------------------------------------------------

  21 参见《大智度论》卷100(大正25,754b)。

  22(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3〈8 劝学品〉(大正8,234a15-21):

  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欲学声闻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持、诵读、正忆念、如说行。

  欲学辟支佛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持、诵读、正忆念、如说行。

  欲学菩萨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持、诵读、正忆念、如说行。

  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是中菩萨摩诃萨、声闻、辟支佛当学。

  (2)《大智度论》卷41(大正25,363c4-12):

  问曰:般若波罗蜜是菩萨事,何以言“欲得三乘者皆当习学”?

  答曰:般若波罗蜜中说诸法实相,即是无余涅槃。三乘人皆为无余涅槃,故精进习行。

  复次,般若波罗蜜中种种因缘,说空解脱门义,如《经》中说:“若离空解脱门,无道、无涅槃。”以是故三乘人皆应学般若。

  复次,舍利弗自说因缘:“于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相,是中三乘人应学成。”

  23 参见《大智度论》卷46〈18释摩诃衍品〉(大正25,393b25-29)。

  24 坏(ㄆㄧ):没有烧过的砖瓦陶器。《说文?土部》:“坏,瓦未烧。”(《汉语大字典(一)》p.421)

  25 智者大师说,灌顶记《摩诃止观》卷7:“知眼空不受眼,色空不受色,根尘空故,名常舍行;乃至意空不受意,法空不受法,名常舍行。”(大正46,95a4-7)

  26 参见《大智度论》卷52(大正25,429c2-14)。

  27《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40c28-141a13),卷33(大正25,304b26-c13)。

  28 以般若心助成五度=若离般若,不名波罗蜜,不能有所至,不得增益具足。(导师《大智度论笔记》[D005]p.246)

  29 参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1〈40照明品〉(大正8,302b24-c3)。

  30 如所说行能得般若——闻法、发心、行五度——般若则生。(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39]p.75)

  31 佛说一心能得实相。(导师《大智度论笔记》[I014]p.431)

  32 依相应随行义,不离五度得般若;依随时别行义,或一或二得般若;复有方便智生般若。(导师《大智度论笔记》[D005]p.245)

  33┌ 一中具足余五,相应随行(六度互摄行)┐

  波罗蜜二种∣从多为名∣

  └ 或一或二得般若,随时别行(六度差别行)┴ 目的并生起般若(宗归般若行)

  (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07]p.12)

  34 一中具足余五,相应随行(六度互摄行)。(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07]p.12)

  35 一=二【宋】【元】【明】【宫】【石】。(大正25,196d,n.11)

  大正藏本作“一”,今依【宋】本等改作“二”。

  36 或一或二得般若,随时得名(六度差别行)。(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07]p.12)

  37 破=彼【宋】【元】【明】【宫】。(大正25,196d,n.12)

  38 布施得般若波罗蜜,参见《大智度论》卷12(大正25,152c8-153a)。

  39 切:1、靠近,贴近。2、严酷,苛刻,使严酷。3、指击中。4、急切,急迫。5、激烈。6、深,深切。(《汉语大词典(二)》,p.556)

  40 法+(忍)【宋】【元】【明】【宫】【石】。(大正25,196d,n.15)

  41 法忍:深入毕竟空,不分别忍事、忍法、忍者。(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50]p.86)

  42 虚妄:六尘六情,皆是虚诳因缘果报,所知所见,皆是虚诳。(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59]p.100)

  43 实相:实相不可以见闻觉知得,皆是虚诳因缘果报故,唯实相慧能得。(导师《大智度论笔记》[C003]p.185)

  44 或离五度——从听闻读诵思惟筹量通达法相——得般若(方便(加行)智中生般若)。(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39]p.75)

  45 四谛:或闻一谛,或闻四谛得道。(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45]p.82)

  二乘证果:或闻一谛,或闻乃至四谛得道。(导师《大智度论笔记》[D013]p.255)

  46 断一法得阿那含。(导师《大智度论笔记》[H001]p.386)

  《增壹阿含经》卷5:“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我证卿等成阿那含。云何为一法?所谓贪欲。诸比丘!当灭贪欲,我证卿等得阿那含。”(大正2,566b7-9)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9引经:“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苾刍众:汝等若能永断一法,我保汝等定得不还。一法,谓:贪若永断者,我能保彼定得不还。”(大正26,494c2-5)

  47 不行一切法,不得一切法,得般若。(导师《大智度论笔记》[C004]p.187)

  参见《大智度论》卷64(大正25,511b)。

  48 不行不得——则得般若。(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39]p.75)

  49 菩萨不行一切(虚妄):不善法近有过,善法后有过。(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31]p.59)

  50 参见《大智度论》卷3:“三种住:天住、梵住、圣住。……佛于中住。”(大正25,75c18-76a7)

  51┌ 圣行—— 行无行故,不离三解脱门故

  三行┤ 梵行┐┌ 取众生相故生,后皆有失

  │├┤

  └ 天行┘└ 若以无著心行此二行无咎(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17]p.31)

  52 参见《大般若经》卷402(大正7,11b26-c16),《放光般若经》卷1(大正8,4c18-28),《光赞经》卷1(大正8,152a16-b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221b25-c10)。

  53 二谛:随俗说行六度,非第一义。(导师《大智度论笔记》[C006]p.191)

  54[受]-【宋】【元】【明】【宫】【石】。(大正25,197d,n.5)

  55 无所得:实相中决定相不可得名无所得。

  无所得中福慧善报增益。(导师《大智度论笔记》[D015]p.259)

  56┌凡夫人———有所得

  福德智慧增益善根┴ 诸佛心中——无所得 (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17]p.31)

  ┌→世间心行则有所得(应舍)

  善法后有过:┴→无著心行则无所得→菩萨无行而行(因)……烦恼不生如空清净→无得而得(实相果)。[无过]

  (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31]p.59)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