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再强调学佛有它的广度跟深度,我们应该先学的是菩萨的正行(广度)。广度的问题,我们前面谈到了智慧,接着要谈的是菩提心。
做为一个信佛学佛的人,经常要反省为什么信佛、为什么学佛、为什么要有宗教的信仰。因为这个最原始的发心,就决定了我们学佛的态度。
如果我们觉得生命的出现是痛苦的,很自然的就会发厌离心来信佛学佛,一切以断烦恼、了生死、不再出现生命为我们最高的生命追求方向。那如果我们信佛学佛只希望明天比今天好,明年比今年好,来生比今生好,这就是发增上心。发增上心的话,就修布施、持戒这样就够了。能够持戒就能得人身,能够布施就是衣食丰足,当然能够再修智慧、禅定那就更好了。
如果是发菩提心呢?就不同了。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度化众生的心。要成佛、要度化众生,必须我们本身的心性去净化它、升华它,以佛做为我们人生最完美的模范。也就是以福德智慧的圆满,做为我们修学的一个总目标。但是我们个人的智慧福德圆满,必须跟众生一起来圆满,这个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也是人生的最高的价值意义。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为我们的理想、为我们的抱负来努力,一个人有了理想和抱负以后,很自然的就可以为这个理想、抱负而精进努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讲。譬如说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想打破一个记录,打破什么记录呢?譬如说他背圆周率,三点一四一六一五-一七二十……这么背,有一个日本人他背了几万个数目字,一个中国人也背了三万多个字数目字,把全部的精神都花在背这个数目字。
我们现在不说是对或者是不对,好或者是不好,也就是说一个人当他有一个理想目标的时候,他会把精神灌注在这方面去努力。有些人想打破纪录,在冰柜里面待多少小时,或者是埋在土中几天几夜,或者是说挨饿受冻,四十几天不吃不喝不睡觉,要不然就是站在讲台上继续唱歌几小时,或者是说爬上高山几万公尺。一个人在确定目标以后,他甚至可以舍弃生命来追求这个目标。
那么以我们信佛学佛的人来讲的话,「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我们生命最高的一个价值、一个目标、一个座标。所以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发菩提心是很重要的必修学分。
我们先说明菩提心为什么会退失。经文是这样说的:
这个就是说,既使我们最初发菩提心信佛学佛,可是因为有这个四种因缘,菩提心就会退失了。
第一个「欺诳师长,已受经法而不恭敬」。这个地方讲的「经法」就是经典,尤其是戒经。我们受戒是从师长去受戒,所以对师长传授我们的经法应当要去尊师重法,依法来修行才对的。如果有了违犯的话,被师长发现了,也不知道去忏悔,而且说种种理由来欺诳师长,以世间话来讲就是不老实了。做错事情,人家指出来了还不肯承认,然后说一大堆理由来掩饰过失,这个就是不单纯的心啦。
如果师长举发他的话,他还欺诳狡赖,没有慈心,也没有智慧,来恼乱师长,目无法纪,当然这个就是退失菩提心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佛书里面常常会谈到,因为我们都是凡夫,在凡夫的内心深处有许许多多烦恼妄想的种子。那么佛陀的制戒也是在某一种因缘当中,某一个弟子犯了戒啦,佛陀说「以后不要再犯这个戒,犯这个戒有多么严重,会堕落」,所以才制戒。
我们凡夫初信佛初学佛,这个心乱糟糟的,难免会有违背过失,最重要的就是要发露忏悔。发露忏悔就像一个人生了一场大病,吃了药以后,冒汗病就好了。或是喝了一杯东西有毒,吐出来没事,如果没吐出来的话,就在里面发作了。所以一定要真实的去发露忏悔。
当然严重的根本大戒是不通忏悔。其他的只要不是根本大戒的话,是可以忏悔。像波罗夷戒就是四根本大戒——杀、盗、淫、妄,这是不通忏悔。其他的像九十波逸提戒,还有学戒,这是通忏悔的。
所以欺诳师长,对经法不恭敬,这是退失菩提心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无疑悔处,令他疑悔」。就是对同参道友故意吹毛求疵,讲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来让人家退失信心,甚至产生对三宝的疑悔,对戒律的疑悔。这个就是没有慈悲心;没有慈悲心就是跟菩提心相违背。
所以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千万不要对别人要求很严格,对自己却是马马虎虎,我们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千万不要鸡蛋里面挑骨头,在别人的身心当中去做文章,让别人疑心疑鬼的哦!这样犯戒了,要堕落。
第三「求大乘者,诃骂诽谤,广其恶名」。日常生活当中,尤其是在道场里面,信佛学佛的人常常就会问:你来生要怎么办呢?做男人、做女人?来生要生天还是来生大富大贵呢?有些说:「我要往生西方。」有些人就会说:「哦!这个好,到西方万事了。」
如果有人说:「我要发菩提心,来生继续信佛学佛」那有些人就会说:「呀!来生危险啰,来生会有隔阴之迷,我们受到隔阴之迷,一死一生、一生一死,你这生当中所修的什么都忘了一乾二净了,很危险。你不要以为你这生当中修的这么好,来生你可以继续出家,或者是继续当一个佛门弟子信佛学佛,很危险哦!今生不了道,来生披毛带角还。」
在道场里面,常常会听到学佛的人互相对别人——发大心来广度众生——的这种心愿去泼一盆冷水,这是很糟糕的。如果遇到真有这种发菩提心的人,我们应该随喜赞叹:「哦!你发这个大心护持正法、广度众生,了不起。你好好的持戒发愿、诵经、忏悔,你应该继续加油,来生-一定会满你的愿。」
所以,如果我们以个人的信仰、个人嗜好,对别人发大心——乘愿再来广度众生,不但不会去鼓励,反而给他泼一盆冷水的话,我们自己的菩提心就会退失了。
第四个「以谄曲心,与人从事」。「谄曲」就是虚伪不实。人跟人之间的来往,做朋友也好、做同参道友,我们应该以直心来跟人家交谈、合作做事,所以学佛的人一定是以直心为道场。所谓直心,不是一种威迫利诱,或者是表面上说人好,后面又说人不好,人前人后言行不一致。
谄曲就是弯弯曲曲,心不直,言行不一致,阳奉阴违的,这些都是修学佛法的大障碍。心不直就不能成佛了,因为心不直都是跟烦恼相应。如果是直心的话,就跟佛心相应了。谄曲心跟菩提心不相应,所以「以谄曲心,与人从事」就会退失菩提心。
这个是讲到退失菩提心的四种不好因缘。
《大宝积经》,又称《宝积经》。一二○卷。唐代菩提流志等译。是集录诸经编纂而成者。为五大部之一。内容主要叙说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宝积,是“积集法宝”的意思。以其为大乘深妙之法,称之为“宝”;聚集无量法门,称之为“积”。全经计收四十九会,其中,魏晋南北朝隋唐诸译经家以不同经名陆续译出二十三会八十卷余,称为“旧译”
原经文(《大宝积经》卷第七十二) 外道谛听,彼人若从地狱终来生人中者,当有是相,智者应知:其声嘶破,骡声、匆急声、怖畏声、高声、浅声,小心常怖,数数战悚,其毛数竖,梦中多见大火炽然,或见山走,或
1、【极乐世界人的寿命】佛告阿难:“假使比丘满亿那由他百千数量,皆如大目揵连,经百千亿那由他岁,皆共算数彼无量寿如来初会声闻,所知数量如彼毛端一滴之水;余不测者,犹如大海。诸菩萨摩诃萨众亦复如是,非以算计之所能知。阿难,彼佛寿命无量无边,不可知其劫数多少;声闻、菩萨及诸天人寿量亦尔。”
无量寿如来会第五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诸大声闻众所知识。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陈如。马胜。大名有贤。无垢。须跋陀罗。善称圆满。憍梵钵提。优楼频蠡迦叶。那提
《大宝积经》完整介绍极乐世界!往生极乐净土4种方便法 1 【极乐世界人的寿命】 佛告阿难:假使比丘满亿那由他百千数量,皆如大目揵连,经百千亿那由他岁,皆共算数彼无量寿如来初会声闻,所知数量如彼毛端一
第一、想得到端正的身体,要做到:一、对恶友不起嗔心;二、安住于大慈悲;三、欢喜修学正法;四、造佛形像。第二、如何得到富贵,要做到:一、应时布施;二、不起轻慢的心;三、带著欢喜的心情给人;四、不希求果报。
在现实生活中,破戒的比丘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可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做得很好,可事实上却是在破戒的人,却不容易被发现。在《宝积经》里,佛陀为我们列举了四种破戒比丘的行为。第一类破戒比丘他们能够全面地受持戒法,对于犯戒的大罪小罪,一律小心冀冀,心常怖畏,凡所受戒法都能够谨慎履行,做到了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其谋生活命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善男子。这些问题是佛的境界,不是声闻缘觉能知。如果有人对这些问题进行辨证能摧毁无量如须弥山一样的烦恼。如果对这些问题有定论则会导致执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