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讲到菩萨的正行里面,善法的增长。
在广修菩萨行里面(广度),我们先讲到智慧、菩提心,还要讲到善法增长,怎么样让我们善根、善法、善业能够越来越增长,这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样的因缘之下,我们的善法会减缩呢?
第一个「以憍慢心,读诵修学路伽耶经」。什么叫做路伽耶经呢?就是世俗的典籍。譬如说像科学、哲学、政治、经济,这些可以让我们谋生,它是一种分别、妄想、意识,我们了解它的内容,了解它的差别所在,用演绎归纳的方法,了解许许多多的这些科学、哲学、政治、经济乃至文学。
可是很奇怪的,当这种世间知识通达越多越丰富的时候,憍慢心也会越来越大,它成为一个比例了。所以有些专家他就瞧不起非专家,这个很麻烦啦。所以世间这种世俗的学术是没有错,对于世间是有利益的,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科学、哲学对我们人生多多少少都是有利的,可是懂得越多的时候,那么憍慢心就越大。
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以「我」为出发点——我懂得这些,我要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非我不可。因为它是跟「我」相应,那就容易产生贡高我慢的心态,来否定别人的价值,否定别人的能力。
路伽耶经,也就是我们世间的、世俗的知识,可以让我们谋生,可以改善社会种种的制度环境、种种的科技,的确是造福人类,但是往往我们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在我们享受现代科技的背后,每一个人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为世间的一切一切,它的背后是以我执我见、以利益为出发点。
当然在某一个时空当中,某一个特定的空间当中,对某一些族群会有所利益,只是遗憾的是以「我」为出发点,我个人、我的同宗、我的同类、我的家族、我的团体、我的组织,都是加一个「我的」。扩大起来了,那就变成「我们的」,所以必定会产生冲突,叫做利益衡突。
所以,世间的知识学问,利弊是参半的,对社会人生是有很大的利益,可是往往因为是跟「我」结合在一起,就容易起憍慢心,而憍慢心生起就容易嫉妒别人。所以如果我们「以憍慢心」去「读诵修学路伽耶经」的话,当然我们的善法就容易丧失了。
第二个「以利养心,诣诸檀越」。这是谈到修道的人为了贪图名闻利养,有了这个念头,到处去拜访在家的信徒,在他的面前表示自己很有学问、很有修养,你们应该要来好好的供养,你们就可以生福报了。那么这个可麻烦了。
我们知道,「衣食当中无道心,道心当中有衣食」,有一份道心就有一份道粮,所以出家修道的人不必去忧愁衣食道场,最要紧的是自己有道还是没有道。所以出家人很谦虚,自称为贫道,表示我的修道不够,有所缺乏不足。
这是讲到我们修道的人千万不要以贪图名利的心、贪图利养的心去接近信徒护法,这个会丧失善法的。
第三个「憎毁菩萨」。对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说,一个发菩提心的菩萨是我们尊敬赞叹的对象,但有的时候会因为名闻利养的关系,对于超过自己的,我们会引起嫉妒心,甚至恶意的去毁谤,有意无意言谈之间,就会加以贬抑打击。这个就是一种恶念,不清净的念头。有了不清净的念头,善法就会流失掉了。
第四个「所未闻经,违逆不信」。这是不重法,对经典里面所说的不相信。世间的书有许许多多我们未曾读过的,佛经也是如此,大藏经三藏十二部,经律论几十万卷,许许多多我们未曾看过的、未读过的、也没有听说过的。对这些经,我们不但不愿意去研究,反而以自己世俗的知见加以否定排斥。
在我们佛门当中有许许多多宗派,因为宗派的关系,所以这一宗否定那一宗,这个派别对那个派别所说的经典也都是加以排斥,很少对于我们不了解的经典去深入研究,甚至别宗别派的经典我们也不愿意去研究。事实上,佛陀并没有什么分宗分派,那是后代的人为了修学的方便,整理一套修学的方案,所以有宗派的产生。
我们信佛学佛的人要以什么为宗呢?以菩提为宗,以觉悟为宗,以度化众生为宗。因为要利益众生,必定要走向觉悟的道路;因为走向觉悟的道路,所以必须成佛度众生;这是相互增上的。既然大家的目标一致,绝对不可以去毁谤这一宗那一派的经典。
所以,世间的书乃至佛经,有许许多多我们未曾听闻的、未曾看过的,我们都要抱着依法不依人,深入经藏智慧才能够如海。否则的话,我们分宗分派,认为我是什么宗我是什么派,这个就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当中,而不能去修学甚深的佛法,所生善法就会灭而不增长。
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心胸要开阔,有一颗包容的心,即使自己不认同的道理,也要以一种欣赏的态度。因为有些人必须透过这个法门来进入佛门,然后再提升,这也是一种桥梁。如果「所未闻经,违逆不信」,就会让我们丧失了善法。
《大宝积经》,又称《宝积经》。一二○卷。唐代菩提流志等译。是集录诸经编纂而成者。为五大部之一。内容主要叙说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宝积,是“积集法宝”的意思。以其为大乘深妙之法,称之为“宝”;聚集无量法门,称之为“积”。全经计收四十九会,其中,魏晋南北朝隋唐诸译经家以不同经名陆续译出二十三会八十卷余,称为“旧译”
原经文(《大宝积经》卷第七十二) 外道谛听,彼人若从地狱终来生人中者,当有是相,智者应知:其声嘶破,骡声、匆急声、怖畏声、高声、浅声,小心常怖,数数战悚,其毛数竖,梦中多见大火炽然,或见山走,或
1、【极乐世界人的寿命】佛告阿难:“假使比丘满亿那由他百千数量,皆如大目揵连,经百千亿那由他岁,皆共算数彼无量寿如来初会声闻,所知数量如彼毛端一滴之水;余不测者,犹如大海。诸菩萨摩诃萨众亦复如是,非以算计之所能知。阿难,彼佛寿命无量无边,不可知其劫数多少;声闻、菩萨及诸天人寿量亦尔。”
无量寿如来会第五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诸大声闻众所知识。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陈如。马胜。大名有贤。无垢。须跋陀罗。善称圆满。憍梵钵提。优楼频蠡迦叶。那提
《大宝积经》完整介绍极乐世界!往生极乐净土4种方便法 1 【极乐世界人的寿命】 佛告阿难:假使比丘满亿那由他百千数量,皆如大目揵连,经百千亿那由他岁,皆共算数彼无量寿如来初会声闻,所知数量如彼毛端一
第一、想得到端正的身体,要做到:一、对恶友不起嗔心;二、安住于大慈悲;三、欢喜修学正法;四、造佛形像。第二、如何得到富贵,要做到:一、应时布施;二、不起轻慢的心;三、带著欢喜的心情给人;四、不希求果报。
在现实生活中,破戒的比丘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可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做得很好,可事实上却是在破戒的人,却不容易被发现。在《宝积经》里,佛陀为我们列举了四种破戒比丘的行为。第一类破戒比丘他们能够全面地受持戒法,对于犯戒的大罪小罪,一律小心冀冀,心常怖畏,凡所受戒法都能够谨慎履行,做到了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其谋生活命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善男子。这些问题是佛的境界,不是声闻缘觉能知。如果有人对这些问题进行辨证能摧毁无量如须弥山一样的烦恼。如果对这些问题有定论则会导致执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