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讲到「菩萨摩诃萨」,「摩诃」是大的意思。大菩萨,就是不是单单发一个菩提心,菩萨是经过多生多劫累积了许许多多的功德,经常在听经闻法,修菩萨道,所以这些大菩萨就称为不退的菩萨。我们讲的「不退菩萨」,就叫做阿惟越致,在《弥陀经》里面就翻成阿毗跋致,简单讲「不退」。
这些大菩萨,第一个是信不退。十信里面有第六信的时候,信心不再退了。
我们信佛学佛的人,有的时候很容易动,在六信以前就像鸿毛,像这个毛随风飘,但是到七信以后不再退了,这个叫做信不退。
还有一种是位不退,他的位置果位不再退了,这个要到十住菩萨里面第六住,就不会退到小乘的果位。我们现在发菩提心,修啊修啊修,修一阵子以后,做好心做好事反而被人毁谤,退心了。「哎呀!我自了生死就算了」,这叫做退位了,从大乘的位置退到小乘的位置。但是如果证到第六住菩萨的时候,他不会再退了,菩提心不会退掉。
第三个是证不退。十地菩萨证悟到初地的时候,对甚深的法性一得永得,不会退失,这是证不退。
第四种是行不退。就是行为的行,我们念成行。行不退是八地菩萨证到清净心的时候,他念念不断的向上,不会有一念染污的心停滞不进,不会这个样子的。
所以我们讲「不退」的话,一个是信心不退,一个是位不退,然后证不退,第四个就是行不退。
八地菩萨证到「行不退」了,他每一个念头都是清净的念头,每一个念头他的智慧不断的再增长。举个简单例子来讲,譬如说我们现在白天头脑清醒,可是一睡觉的时候呢,这个心就不清醒了,胡思乱想作梦一场,甚至还有恶念。
那么证到这种行不退的时候,每一念都是觉悟的念头,每一个行为都是清净的行为,就像水顺流而下,入这个大海,跟大海连结在一起以后的那种力量是多么的大。菩萨摩诃萨,他们都是不退的菩萨。
这个是讲到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的时间、地点以及人数有哪些,那么这个人数里面有修解脱道的八千位比丘,行菩萨道的有一万六千,还有在家的、国王大臣,可见这部经在讲经说法是多么的殊胜。
接着说这些大菩萨们都是「悉皆一生当成无上正真大道」,刚才我们讲到这些菩萨都是信不退、位不退、证不退、行不退的大菩萨,所以悉皆一生当成无上正真大道。「无上正真大道」有时候翻成菩提大道。那么「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说这些大菩萨很快的就会成佛的,可见他们的福德智慧是非常的高超圆满。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经典里面经常提到的就是弥勒菩萨,也就是当来要成佛的弥勒菩萨。不单单是只有弥勒菩萨,包括所有发菩提心、信佛学佛的菩萨,包括我们开始信佛学佛发菩提心的人,都是一样,将来都是要成佛,只不过是说我们还必须经过千生万世才能成佛。
释迦牟尼佛在讲《大宝积经》的时候,来听经闻法的这些大菩萨,悉皆一生当成无上正真大道,就是他们下一生(来生)就可以成佛,可见这些大菩萨智慧非常非常的高,他还是来听这部经。那么我们各位无论是初发心,或者是久发心菩萨道的同学们,我们开始来研究这部经,我们是何等的福德。相信透过这部经,让我们了解真正的行菩萨道,是应该如何发心、如何修学、如何去证悟佛陀所说的圆满的证法。
我们一方面庆幸有这么一个机缘来研究佛菩萨这么圆满的一部经典,希望这个学期我们能在这部经当中得到一个正确的观念,正确的修行的方法,千万不要去走那种偏方。怎么偏方呢?想走捷径,一步登天,透过一经一论、一个佛号、一个咒,然后不愿意去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种修偏了的方法,对佛教来讲是很大伤害。我们也不愿意去走这个捷径,我们应该怎么样的来发心、来修行、来证果,它有一定的次第。透过这部经我们就了解正常道的修行方法,并不是远离人间去找一个什么很美满的世界,在那边就可以成佛,不是这样子的。就当下这个现实人生当中,怎么去超越它、认识它、了解它,而不被它所转,这是这部经提供我们一个重要的修行方法。
《大宝积经》,又称《宝积经》。一二○卷。唐代菩提流志等译。是集录诸经编纂而成者。为五大部之一。内容主要叙说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宝积,是“积集法宝”的意思。以其为大乘深妙之法,称之为“宝”;聚集无量法门,称之为“积”。全经计收四十九会,其中,魏晋南北朝隋唐诸译经家以不同经名陆续译出二十三会八十卷余,称为“旧译”
原经文(《大宝积经》卷第七十二) 外道谛听,彼人若从地狱终来生人中者,当有是相,智者应知:其声嘶破,骡声、匆急声、怖畏声、高声、浅声,小心常怖,数数战悚,其毛数竖,梦中多见大火炽然,或见山走,或
1、【极乐世界人的寿命】佛告阿难:“假使比丘满亿那由他百千数量,皆如大目揵连,经百千亿那由他岁,皆共算数彼无量寿如来初会声闻,所知数量如彼毛端一滴之水;余不测者,犹如大海。诸菩萨摩诃萨众亦复如是,非以算计之所能知。阿难,彼佛寿命无量无边,不可知其劫数多少;声闻、菩萨及诸天人寿量亦尔。”
无量寿如来会第五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诸大声闻众所知识。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陈如。马胜。大名有贤。无垢。须跋陀罗。善称圆满。憍梵钵提。优楼频蠡迦叶。那提
《大宝积经》完整介绍极乐世界!往生极乐净土4种方便法 1 【极乐世界人的寿命】 佛告阿难:假使比丘满亿那由他百千数量,皆如大目揵连,经百千亿那由他岁,皆共算数彼无量寿如来初会声闻,所知数量如彼毛端一
第一、想得到端正的身体,要做到:一、对恶友不起嗔心;二、安住于大慈悲;三、欢喜修学正法;四、造佛形像。第二、如何得到富贵,要做到:一、应时布施;二、不起轻慢的心;三、带著欢喜的心情给人;四、不希求果报。
在现实生活中,破戒的比丘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可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做得很好,可事实上却是在破戒的人,却不容易被发现。在《宝积经》里,佛陀为我们列举了四种破戒比丘的行为。第一类破戒比丘他们能够全面地受持戒法,对于犯戒的大罪小罪,一律小心冀冀,心常怖畏,凡所受戒法都能够谨慎履行,做到了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其谋生活命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善男子。这些问题是佛的境界,不是声闻缘觉能知。如果有人对这些问题进行辨证能摧毁无量如须弥山一样的烦恼。如果对这些问题有定论则会导致执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