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庵法师语录 卷上 杂著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
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
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
云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扫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三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需,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有余,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悠游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宛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
云何念生死苦?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狱、畜生、饿鬼。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洋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巧风吹之,则死已还生。猛火城中,忍听叫嗥之惨。煎熬盘里,但闻苦痛之声。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血肉既裂,则身如红藕华开。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遍。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频烦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脱已还忘,其作业也如故。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啖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当年恩爱,今作怨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为母而今为妇,旧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少也何知,东西莫辨。长而有识,贪欲便生。须臾而老病相寻,迅速而无常又至。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
云何尊重己灵?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辜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云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云何令正法久住?谓我世尊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满,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槃。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我为佛子,不能报恩,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极重罪人,非我而谁?由是痛不可忍,计无所出,顿忘鄙陋,忽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是故偕诸善友,同到道场,述为忏摩,建兹法会。发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从于今日,尽未来际,毕此一形,誓归安养。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则区区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
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趣向有门,开发有地。相与得此人身,居于华夏,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又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虞矣。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仰白十方三宝、释迦本师、弥陀慈父、观音、势至、涅槃会上一切圣贤,唯愿慈悲,证明发愿。比丘某与现前大众,建立此会,并发大心,有十种因缘。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难报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生死苦故;四者自伤不见佛故;五者睹佛法欲灭,众生可愍故;六者舍利难值,自欣得值故;七者涅槃难遇,生悲恋心故;八者令诸众生,未种善根令得下种,已种善根令增长故;九者令诸众生归佛法僧,远离邪见故;十者与现前大众,同发誓愿,求生净土故。即于佛前,合掌恭敬,而发誓言:
第一愿者,愿我过去父母、历劫亲缘,承三宝力,速离恶趣,得生人天,渐次修行,悉得成佛。
第二愿者,愿我无始以来诸不善业,悉皆消灭,永尽无余。
第三愿者,愿我无始以来贪爱烦恼,永尽无余,亦令众生皆得断除一切贪爱。
第四愿者,愿我无始以来瞋恚烦恼,永尽无余,亦令众生皆得断除一切瞋恚。
第五愿者,愿我无始以来邪见烦恼,永尽无余,亦令众生皆得断除一切邪见。
第六愿者,愿我现生之内,一切魔事皆悉远离,一切恶报悉皆不受。至得无生忍时,以我色身代诸众生受无量苦,令其皆得一切安乐。
第七愿者,愿我速证念佛三昧,心心无间,念念相应,于佛菩提永无退转。
第八愿者,愿我得大智慧,悉皆通达一切佛法。
第九愿者,愿我得大辩才,阐扬净土法门,令无量人咸生彼国。
第十愿者,愿得闻持陀罗尼门,自然记忆一切经典,为人演说,而无疲倦。
第十一愿者,愿我得大忍力,具大观智,不为名闻利养之所劫夺,不为爱憎毁誉之所伤害,于五浊世,善化众生。
第十二愿者,愿我大小律仪、性业、遮业,悉得清净,安住梵行,成就众生。
第十三愿者,愿我临命终时,预知时至,身心自在,正念分明。弥陀圣众,持金莲华,来迎接我,如一念顷,生极乐国。令诸闻见,咸发信心,皆得修行,生彼国土。
第十四愿者,愿我生净土后,悟无生忍,还来化度一切众生,同生极乐。
第十五愿者,愿我诸佛出世,长得值遇,亲近供养。佛初成道,劝转*轮。佛入涅槃,请久住世。法欲灭时,护持正法,令得久住。无佛法处,兴显佛法,开示众生。
第十六愿者,愿我生净土后,速入娑婆,以神通愿力,令释迦佛法,延至弥勒出时,不使断绝。
第十七愿者,愿我来世,宏阐毗尼,建立正法,先以戒律摄诸众生,后以定慧而成就之。
第十八愿者,愿我来世,具足智慧辩才力故,令一切外道所有议论,皆悉破坏,一切邪见,同归正见。
第十九愿者,愿我来世,具足神通天眼,见有众生应折伏则折伏,应摄受则摄受,令其增长善根,调伏恶念。
第二十愿者,愿我来世化度众生,知诸众生欲行恶法未成就者,我现恶相而恐怖之,令其恶事皆悉不成。
第二十一愿者,若有众生欲行善法未成就者,我现善相而喜悦之,令其善事皆速成就。
第二十二愿者,若有众生已作之罪,有惭愧心,欲忏悔者,闻我名号,乃至十恶五逆,无不消灭。
第二十三愿者,若诸众生现在作善,有懈怠心,欲退失者,闻我名号,乃至一毫之善,永无退转,复更勤修一切善法。
第二十四愿者,愿我来世化度众生,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于病苦者,令得良药;饥渴众生,令得饮食;裸形众生,令得衣服;厄难众生,解脱众苦;失道众生,示以正道;愚痴众生,令得智慧;乃至一切所须,皆令果遂。使诸众生,先得世乐,后得出世无上法乐。
第二十五愿者,愿我来世,于刀兵劫,现为良将,殄灭干戈;于疾疫世,现作药草,救疗众病;于饥馑世,现作稻粮;于热恼处,现作凉风;于枯槁处,现为甘雨;于险阻处,现作津梁;于昏暗处,现为灯火;随诸众生所欲得者,皆现作之。令诸众生,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咸得安乐,发菩提心。
第二十六愿者,愿我来世拥护佛法,于阎浮提现作国王、大臣,威德自在,化导人民,令行佛法。于其国界,永断杀业,不行恶事。诸有不信,谤三宝者,即以势力而摧伏之。
第二十七愿者,我于来世救度众生,现作摩竭大鱼,以自身肉施与众生,随取随生,不可穷尽。或复现作金翅鸟王、龙王、马王、牛王、象王、诸鸟兽王等,一一类中,威德势力超胜一切,化诸同类,舍离恶道,发菩提心。
第二十八愿者,或有众生愚痴无智,虽有信乐,不解佛法;虽修道行,不达法相;虽欲读诵,不能记忆;虽欲坐禅,不除昏掉;乃至起心作善,便生障碍,或为恶魔、恶友之所摄者。我以神力,令其智慧开明,了达法相,一切魔事皆悉远离,一切善法皆速成就。
第二十九愿者,或有众生不具信根,无恶不造。我于是人倍生怜愍,方便教化,随逐不舍,经无量劫。此人若不发菩提心,我终不舍,慈悲救济。
第三十愿者,我于来世,佛法欲灭,邪魔炽盛,诸不善法聚集之时。愿以大悲神力,随有恶魔止住之处,我现极恐怖相而恐怖之,使其意欲破法,心即迷闷;口欲谤法,舌不能动;身欲作恶,足不得举;徒党破散,恶魔消灭。
第三十一愿者,我以度救众生故,入于地狱,代受众苦。其中所有一切苦事,皆集我身,令彼众生发菩提心,生入天界。
第三十二愿者,若有饿鬼,猛火炽然,求索饮食而不得者。我以大悲神力,手出香乳,皆令饱满,身心安乐,发菩提心。
第三十三愿者,一切畜生以恶业故,当受刀砧宰割种种诸苦。我以大悲神力,为其代受,或复示入其中,令行杀者改悔修善,发菩提心。
第三十四愿者,有诸天众,以天福故,骄慢放逸。我现天身而警诫之,令其觉悟无常,速出三界。
第三十五愿者,若有众生,欲求声闻、缘觉乘者。我以方便,令其先证小果,即便回心,入菩萨乘。
第三十六愿者,或有众生乐著小法,毁谤大乘;复有众生执著权教,不信圆顿;或复执空谤有,执有谤空,执著空有,毁谤中道;乃至于佛法中生种种异见者。我以智慧辩才力故,破诸异论,悉灭无余,建立一乘无上佛法,咸令众生于正法中永无疑惑。
第三十七愿者,我为度行恶众生,示同其类,不染恶法,令诸同类信服随从,凡所言说,悉皆听受,渐舍恶行,修行善法。
第三十八愿者,我为化度诸比丘等,示现种种方便。于比丘众中,有盗三宝物,破斋犯戒,种种邪见,不信因果者,此人以是因缘,当堕地狱。我为现作执金刚神、诸鬼神等,或复现作地狱之相,显示目前,种种境界,而恐怖之。使其已作之罪,发露忏悔;未作之罪,不敢复作。离地狱因,修出世业。
第三十九愿者,愿得无量三昧神通智慧,悉能受持一切佛法。
第四十愿者,凡我所修布施、持戒一切功德,悉皆回向一切众生。一一众生受我施已,所有愿求,悉皆果遂;所不愿者,咸皆舍离。
第四十一愿者,一切菩萨所有无量难行苦行,我皆修学,尽未来际,无有疲厌。
第四十二愿者,一切菩萨所有慈悲誓愿、功德智慧,我皆摄取,无有遗余。
第四十三愿者,愿我往诣十方世界供养诸佛,以一切华,一切香,一切灯,一切果,一切饮食衣服、幢幡宝盖、伎乐歌舞,皆悉出过诸天所有,奉上诸佛。诸佛为我说法之时,悉皆听受,乃至一文一句,无有遗忘。
第四十四愿者,愿我生生世世不忘本愿,常在此土救苦众生。
第四十五愿者,愿我弥勒出世,最先值遇,闻法得果。彼佛临涅槃时,我当奉献最后供养。如是乃至楼至如来出世,亦复如是。
第四十六愿者,众生未尽,地狱未空,业海未干,苦轮未息,我终未愿先成佛道。
第四十七愿者,愿我竖历尘劫,横周沙界,以无量身业,无量口业,无量意业,供养诸佛,化度众生。
第四十八愿者,我若成佛,世界广博,无量佛土为一佛土。佛身常住,佛法不灭。所有国界最极庄严,超过一切恒沙佛国。亦无正法、像法,亦无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等,及诸魔、魔民。虽有天人,皆大菩萨。彼佛色身不可思议,所有相好不可思议,所放光明不可思议,所有眷属不可思议,所化众生不可思议。以要言之,若依若正,若主若伴,皆不可思议。此愿不满,终不作佛。
发是愿已,复与现前大众,异口同音,而说偈言:
稽首释迦文,真身舍利塔;
甚深微妙法,《大般涅槃经》;
一切诸菩萨,缘觉声闻众。
我以至诚心,发此真实愿,
愿我先父母,累劫众亲缘,
彼此尽超生,自他俱解脱。
贪瞋痴永断,戒定慧常修,
不起杀盗淫,及以诸邪见,
已生恶永灭,未生更不生。
过去诸恶业,当受地狱苦,
逮得无生忍,千万倍偿还,
愿于现世中,魔障皆消灭。
又以念佛心,速证王三昧,
心心无间断,念念得相应,
于无上菩提,更不生退转。
又愿得智慧,通达一切法,
具无碍辩才,阐扬念佛门,
得大陀罗尼,受持诸佛法。
又愿得忍力,具修诸观行,
裂开憎爱网,斩断名利根,
毁誉树头风,好丑空中迹。
又愿具威仪,通达毗尼藏,
大乘及小乘,性业并遮业,
一切悉清净,成就诸众生。
愿我命终时,正念心无乱,
弥陀及圣众,垂手共提携,
见闻皆发心,同生极乐国。
见佛复闻法,获得无生忍,
还来此土中,化度于一切,
供养于诸佛,护持诸佛法。
释迦法灭时,我以誓愿力,
及以神通力,令法久住世,
延至弥勒时,中间无断绝。
又愿未来世,建立佛正法,
以律摄众生,后令得定慧,
以大辩才力,破坏诸邪见。
又以他心智,具知众生心,
折伏及摄受,二俱得自在,
令其得利益,调伏诸恶念。
恶法悉不成,善业速成就,
有罪欲忏悔,闻名俱解脱,
善根欲退时,皆令得增长。
贫者得伏藏,病者得良药,
饥寒逼迫人,悉令得衣食,
厄难得解脱,愚痴得智慧。
刀兵劫起时,愿我为良将,
饥馑疾疫世,愿化作稻粱,
及以诸药草,遍救诸众生。
愿于阎浮界,现作大国王,
以法化众生,令断诸杀业,
或现鸟兽王,摄化诸同类。
具信及少信,乃至无信等,
咸以诸方便,渐渐令调伏,
诸魔悉退散,徒党尽消灭。
地狱鬼畜生,上至诸天众,
我现入其中,皆令得解脱,
三途离众苦,人天出三界。
声闻及缘觉,回心入大乘,
权教诸菩萨,同入一圆顿。
诸行恶众生,舍恶趣善法,
末法比丘僧,种种诸邪见,
我以善巧力,令其生信心。
三昧悉通达,善法皆回向,
菩萨悲智力,种种功德力,
愿我皆摄取,供养十方佛,
所有诸供具,愿我皆具足。
我及诸大众,皆同是愿力,
生生为伴侣,处处化众生。
龙华三会中,最先蒙佛记,
彼佛涅槃时,我当施饮食。
众生界未尽,成佛终无期,
一切成佛时,然后登正觉。
盖闻修行前导,莫尚乎发心;众善指归,莫要于回向。良由无始迷此一心,不知诸法本空、四大非有,竞执我人之见,横生憎爱之心。所修善法,但为己身。所得功勋,唯归眷属。是以徒增业果,不断漏因。三界岂离,四生难免。我今依教,发回向心。近将七日功勋,远及多生善法,但有利益,悉施众生。舍兹有所得心,向彼真如实际。运此无生妙观,唯求无上菩提。相与胡跪合掌,作如是言:
稽首三界尊,释迦牟尼佛,
十方三世佛,菩萨及声闻,
唯愿大慈悲,共垂哀摄受。
我今依佛教,普发回向心,
舍兹有相心,趋向无生路。
愿我无始劫,乃至于今生,
所有三业善,悉皆用回向。
愿一切众生,身口恒清净,
意常缘善法,不起贪恚心。
愿以忏悔力,及诸誓愿力,
请佛久住世,复请转*轮。
随喜诸善根,悉施于众生,
愿诸众生类,三障悉消除。
生生常见佛,处处恒闻法,
常生欢喜心,不起憎嫉念。
又以香供佛,愿一切众生,
常焚持戒香,普熏于法会。
又以华奉献,愿一切众生,
禅定如华敷,见者咸欣悦。
又以灯施佛,愿一切众生,
同燃智慧灯,普照于法界。
以香涂佛塔,愿一切众生,
忍辱如涂香,不起于憎嫉。
又以果奉献,愿一切众生,
圆满佛菩提,同归无上果。
以食施诸佛,愿一切众生,
常餐法喜食,及以禅悦食,
身心遍安乐,欢喜悉充满。
以幡供养佛,愿一切众生,
翻转贪瞋痴,咸成戒定慧。
复以盖奉献,愿一切众生,
同以无缘慈,盖覆于一切。
又以幢奉献,愿一切众生,
同竖最胜幢,高出于三界。
以财施诸佛,愿一切众生,
同具七圣财,法宝咸充满。
又愿为众生,代修回向法,
权教诸菩萨,同归圆顿门,
无著四沙门,成趋无上慧。
人天有漏善,皆成无漏因,
回彼世间心,同归正觉道,
深知三界苦,勿生贪著心。
阿修罗众等,舍离骄慢心,
所有胜善业,悉回向佛道。
龙神夜叉众,乾达紧那罗,
八部诸众生,所有微善业,
若多若少等,悉回向佛道。
人道诸众生,所有微毫福,
今世若过世,尽回向佛道。
地狱鬼畜生,众苦逼迫时,
若起一念善,所有微毫福,
我皆代回向,同归正觉道。
以此回向善,复施诸众生,
普与众冤亲,一时成佛道。
念佛一声,漱口三日;
一句弥陀,众罪消灭。
两家公案,是同是别?
拟议思量,八万亿劫。
楼上念弥陀,楼下弥陀念。
东房鱼子响,西房佛声现。
吃饭与穿衣,涕唾大小便。
一句阿弥陀,打教成一片。
现在即西方,何必临终见。
一句弥陀,头则公案。无别商量,直下便判。
如大火聚,触之则烧。如太阿剑,撄之则烂。
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
一千七百公案,一刀斩断。
任他佛不喜闻,我自心心忆念。
请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乱。
生生难脱,轮回难避。
净念难纯,妄心难制。
勿学虚头,勿谈杂语。
奉劝诸人,切莫容易。
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
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
当观此身体,臭秽难具论,
内外及中间,无一清净物。
己身既如此,他身亦复然,
深生厌恶心,慎勿生贪著。
当观极乐国,纯是莲华生,
不假父母胎,寿命原无量。
一念念佛时,莲华即化生,
若能无间断,决定生安养。
茫茫大梦中,长夜谁能寤?
反恋梦中欢,将醒还重做。
做得不如前,一错是百错。
做得胜如前,依然空懡罗。
造了梦中业,从苦又入苦。
劝君早回头,直走西方路。
万缘都放下,勤修净业课。
日夜望还乡,一心求觉悟。
豁然心地空,即是真净土。
弥陀忽现前,原来是这个。
我佛降迹,于彼中天,示现入灭,经于百年。
有阿育王,造舍利塔,众香为泥,七宝为末。
役彼鬼神,终夜告成,八万四千,遍四海滨。
此震旦国,处有十九,唯兹四明,灵踪仅觏。
西晋之世,地在并州,有一猎师,厥姓曰刘。
示入地狱,大士告语:汝若忏悔,可求舍利。
醒而出家,易名慧达,远来四明,寻求宝塔。
忽闻钟声,从地而来,顶礼七日,山岩自开。
千年圣迹,于兹显现,遂令有缘,佛身亲见。
至今鄮峰,灵异非常,四方瞻仰,见相见光。
图之刻之,以传四方,我作赞词,稽首法王。
南无阿弥陀,何人不知念?
虽念不相应,母子难相见。
行住及坐卧,时将此心敛,
念念自相续,念来成一片。
如此念弥陀,弥陀自然现,
西方决定生,终身无退转。
大士法身,非男非女。
身尚非身,复何所倚?
以慈悲力,顶现化佛。
以禅观力,手执如意。
示现威德,身乘怒猊。
折摄并运,慈忍双垂。
普告佛子,不应取相。
菩萨是汝,非画非像。
又复应知,自他不二。
能如是观,真不思议。
南郭顾善人家素事佛,丙申六月十九日,大士现像于竹帘上,仪容俨然,观者如堵。无何,有娆之者,相忽不见。善人追慕之,乃倩工绘其像,以申供养焉。
大士示迹,俯应群生,寒潭印月,空谷传声。
以苦为机,乃可得度,策之以信,驱之以悟。
故我大士,游戏神通,于帘幕间,俨睹圣容。
圣容非小,帘幕非大,片片真身,尘尘法界。
此方之人,靡不惕虔,香花是奉,灯火恒燃。
应缘而来,缘尽则去,其应唯何,唯诚斯致。
乃绘水墨,以申供养,爰作赞词,以传无量。
子以血为墨,画出文殊相。
我以笔为舌,赞叹申供养。
搁笔试问子:何者是文殊?
为是血与纸,为复二俱非?
子乃俯而答:文殊孰非是?
笔笔皆文殊,纵横盈素纸。
顶中现化佛,变化乘狮子。
毫端入三昧,笔墨非游戏。
呜呼吾与子,二者俱颠倒。
若遇真文殊,哑然当一笑。
堂名净业,其义唯何?
唯精唯一,专念弥陀。
心苟不一,业则不净,
唯昏与散,适生厥病。
咨尔众等,出入斯户,
宜时检查,为勤为惰?
惰宜发愤,勤宜进步,
尽此一生,弥陀决睹。
尊客相逢,勿谈世谛,
寸香为期,唯道是语。
不近人情,不拘俗礼,
知我罪我,听之而已。
粒米茎菜,皆从施得,
分别未忘,一口难食。
擎盂举箸,唯佛是忆,
吃着真味,方能酬德。
父母生汝,师友成汝,
汝今负恩,不孝不悌。
佛念未纯,妄心未制,
汝即地狱,地狱即汝。
施主造堂,檀那供食,
资汝念佛,宜自尽力。
切莫间断,最忌夹杂,
策汝身心,慎勿放逸。
佛固当崇,法尤宜解。
非佛畴师?匪法奚范?
是经所在,则为佛在。
克敬克诫,勿昏勿怠。
一念稍失,众魔纷然。
散风动地,昏雾迷天。
制之何由?念力是强。
唯坚唯勇,昏散斯降。
心原湛然,究竟清净。
佛法双忘,非药非病。
四大本空,将何为洗。
一心叵得,念从何起。
念尚不有,佛复何存。
能如是念,决睹慈尊。
大小便时,毋忘正念。
九孔常流,此身可厌。
何当弃舍?莲胎转变。
念念弥陀,西方定现。
昔人报怨,卧薪尝胆,
廿载辛勤,大事斯办。
生死为冤,受害已深,
如何睡眠,纵恣身心?
三界无安,不宜久住,
勤修正观,早求出世。
莲华佛国,其乐洋洋,
归去来兮,无忘故乡!
盖闻法身无象,因万物以赋形;道体无方,随众生而应迹。爰自双林示寂,中夜还原,玉毫敛影于人间,宝相潜辉于宇内。所遗舍利,三分攸分,乃造浮图,八国是奉。属当五天之地,经历一百余年,爰有圣君,厥名阿育,乘铁轮而应世,受佛记以为王。志在福田,心存佛法,甫闻舍利,始事请求。于是塞恒水之刀轮,机关不转;开世王之宝箧,油火才干(《育王经》云:阿阇世王取佛舍利,藏恒河中,作千岁灯供养。中安金箧,用盛舍利。外置刀轮,四面旋转,流水激之,轮无停晷。阿育王欲取之,殆不能得。有莲华比丘,教以掷柰塞之,轮即不转。乃下取舍利,才开金箧,油尽火灭矣)。乃役鬼神之智力,载求罗汉之神通,集众香以成泥,碎七宝而为末。八万四千之佛塔,中夜造成;三千三百之人寰,即时分布。百神奋足,争驰五指之光;万鬼昂头,齐睹半空之臂(《育王志》云:阿育王取佛舍利,令诸鬼神,以香泥、七宝,一夜造成八万四千塔。请耶舍尊者舒指放光八万四千道,诸鬼神各随一光尽处安置一指。尊者于虚空中以手障日,诸鬼神望之,普天之内塔,一日之中,同时下塔)。塔庙于焉始盛,佛法由是大兴。彼居中夏,数乃众多。此属东方,处唯十九。阿育造塔之岁,则是周厉王之共和年也。自余诸处,圣迹罕存。唯兹四明,灵踪尚著。
昔在西晋,年曰太康,有并州刘萨诃者,利宾菩萨也。愍众生之造业,示同类以化人,罹罪而入幽冥,惧苦而求救拔。梵僧指示,舍利是求,觉而发心,寻即改业。出身应世,暂为畋猎之民,大士出家,还作比丘之相。于是北背并汾,南游江浙,慕浮图而顾盼,念舍利以追寻。万里关山,岂惮驱驰之苦,数年道路,焉知跋涉之劳。由是登陟鄮峰,徘徊玉几,钟韵忽闻于地下,塔婆高涌于岩头。一片青山,显出千年之圣迹,数重磐石,长留万古之神踪。从兹建塔度僧,藉僧守塔,地号东南佛国,僧称累代人龙。迨乎有梁启运,兹山之额号始彰。大宗肇兴,厥寺之篇题重焕。嘉祥屡发,灵异叠生。或垂相好于塔中;或放光明于松顶;或数旬礼拜,慈亲离冥报之殃;或频月熏修,尊者获印文之瑞。乃至或燃一臂,神归净土九莲;或舍全身,亲证念佛三昧。
实贤自悲生晚,不能亲睹佛身,幸喜缘深,犹得躬逢圣迹。于己亥夏,特申瞻礼,恭诣此山,三月安居,六时悔过。但以凡诚浅劣,难叩慈悲,宿业深沉,未蒙感应。是以重述行仪,再申恳到。终身从事,毕命为期,不唯自省过愆,亦与人同忏悔。沉疴未起,每怜同病之人。浪子不归,频下思亲之泪。文无足观,义或可取。所冀障山翻倒,转成功德之山。业海干枯,化为智慧之海。六根都摄,修净业于此身。三昧早成,见弥陀于即世。凡我同志,毋忘此心,同垂愿力于千生,共报佛恩于万劫云尔。
盖闻觉王西逝,乃当周穆之年。像教东流,爰在汉明之世。由迦维而达震旦,计其道路,仅云十万八千。从正、像以逮今时,算以春秋,几见二千七百。痛哉末世,孰挽颓风?伤矣吾徒,罔遵遗诲。仲春方届,畴兴鹤树之悲?白月既圆,谁效纯陀之供?实贤少慕尊仪,长思圣范。对金容而垂泪,读遗教以兴哀。曾于阿育王山,启建涅槃胜会。十年礼忏,频瞻我佛之真身。百味香馐,屡奉世尊之宝塔。兹念四方善信,跋涉唯艰。千里道途,间关莫致。以法从人则易,将人就法则难。由是舍难就易,取近置遥。人无劳苦之心,财省往来之费。兹约来岁仲春二月既望,恭就仙林讲寺菩萨戒坛,顶礼十日之忏摩,供献百味之饮食。续开佳会,移创法筵。伏望若淄若素,同到道场。乃释乃儒,咸臻胜地。摧邪辅正,必存外护之人。起弊扶衰,是在同袍之士。发心胜,则因果殊常。作事真,则人天感格。修行径路,舍净土则我将安归?改过法门,匪忏摩则人无自洗。应起难遭之想,勿存轻慢之心。所愿二忏同修,事观与理观双运。三身并念,他佛与己佛齐彰。无始昏迷,长风起而阴霾绝点。多生罪障,太阳出而冰雪俱消。三昧成于现身,九品生于后世。然后再兴悲愿,回入尘劳。挽既倒之狂澜,重归大海。捧已沉之佛日,复照高山。此诚不肖之愚意,愿与诸贤共勉云尔。
尝读《涅槃经》,佛临涅槃,人天献供,大众悲哀,举身血现,如波罗奢华。至有不忍见佛入灭,先取灭度者。呜呼!何其悲哀恋慕一至于此。今去佛日远,时当末法,出家之众,于佛涅槃日,莫知献供,罔有悲哀,并不知是日为佛灭度之辰。噫!为佛弟子,岂宜如是耶?夫佛涅槃日,犹父母忌辰。为人子而不知其亲之忌日,可谓孝乎?于是日而不思致祭,可谓敬乎?世间、出世虽有不同,所以致其孝敬之心则一也。盖世间父母,生我色身,养我报命。虽是重恩,有时而尽。虽然慈爱,亦有偏颇。虽复劬劳,亦有休息。出世父母则不如是,生我法身,养我慧命。推我以人天之干,去我以三途之湿。咽我以无常之苦,吐我以常住之甘。哺我以定慧之乳,覆我以惭愧之衣。保持爱护,靡所不尽。昼夜殷勤,抚育其子。经无量劫,未尝休息。亦不念劳苦,唯知爱子为念,不顾于他。方其幼稚,则忧其堕落。及其成立,又忧其夭丧。所以慈悲爱念,无有已时。又不于善子而生爱,于恶子而生憎,心常平等,覆护无偏。但以诸子愚痴,误服毒药。慈父于此,设为方便,留药远出,遣使还告:“汝父已死。”而实不死也。毒者何?烦恼之谓也。药者何?佛法之谓也。方便者何?涅槃之谓也。遣使者何?舍利之谓也。当知如来怜悯我等故,方便示现入于涅槃,实不灭度也。佛于众生有此恩德,而诸众生冥然不知,可不哀耶!
夫如来舍利,震旦国中虽有一十九处,圣迹罕存。唯鄮峰一处,至今尚在,灵异非一。岂非四明之人,夙植善根,于末世中,得睹如来应化之事。虽诸佛法身遍一切处,而应身摄化,盖有其方。舍利所在,则为佛在。是故当知,虽居末世,有信则长奉慈颜;纵遇佛兴,无信则还同不见。是则我等之所当策勤精进,而生庆幸难遭之想者也。
实贤根机下劣,德薄垢重,于现世中不获见谛。今与众等建立斯会,每年一举,毕世为期。顶礼七日之忏摩,奉献百味之饮食。敢云最后之供?实表恋慕之诚。所作功德,不为自利,普施众生。不求人天,但期净土。庶几为未来得度因缘,作往生见佛方便,用报佛恩于万一耳。然有始鲜终,圣人所诫;初勤后怠,人之常情。不以誓愿自要,何以保其永久?不以轨则为准,何以约束身心?于是斟酌事宜,设为《规约》,以告大众。如或事可通行,愿共相保守。如其不可,幸有以教之。(《规约》别载《涅槃忏》后)
余自幼出家,每于大僧众中,叩诸长老曰:“如来涅槃为在何时?”众皆罔对。或有指陈,进退无据,心窃疑焉。又频见僧俗营斋供佛,多不如法。往往以人所不堪食者,陈列几筵,以为供养。非唯无福,且招慢佛之过,恒用慨然。及长,游历讲肆,按览藏文,间读《涅槃经》,始知如来于二月十五日,日初出时,放光集众,自言今日当般涅槃。大众蒙光,一时普集。当此之时,献供如云,挥泪如雨,幢幡际天,肴膳布地,尽世间之六味,极天上之五尘,无一不备矣。呜呼!何其盛耶。又尝读净觉法师《礼赞文》,见其偈赞,次第摹写如来涅槃相貌,如在目前,备极恋慕之意。则知古人亦有同吾心者,第近世罕有举行之耳。
己亥春,从西泠渡江,恭诣四明阿育王山,瞻礼释迦如来真身舍利,遂即其处度夏礼塔。安居既竟,燃一指供佛,心犹歉然未足也。既而往永福水陆期中,偶与同辈论及供佛之事,一时发心者即有数人。寻往苏杭买供,采访百味,贸易香花。次年春,复还此山,于佛涅槃日,鸠集数子,首创斯会。盖主于为佛忌日,追远报恩,以申恋慕之意。供虽不丰,务存精洁。食须三德,不干不湿。菜须六味,非生非冷。果须珍异,非贱非粗。于中首日供佛,依《礼赞文》。次日礼忏,则自述仪轨。至第七日,忏事既毕,以念佛回向终焉。众皆叹曰:“此未曾有也!四明天下胜地,舍利吾佛真身,今四方善友一时来会,成此胜举,是非小缘。此不可以辄已也,今而后当每年一举,毕世为期。此为佛弟子分内所必当为之事,不得与寻常应期礼忏、受施讽经同日而论也。”
余告众曰:“此会难事有三:如求舍利,震旦国中虽有一十九处,岁月既远,圣迹湮没。唯鄮阴一处至今现存,旷劫有缘,幸得瞻仰,一难也。如来灭度二千余载,涅槃献供,在古则有,在今罕闻。今与众等宿缘所追,千里相值,四方来会,七日同修,此世界中,岂非希有?二难也。诸方结社起期,所在皆有,然佛家弟子,但闻礼忏得财,未闻舍财礼忏,道念未生,利心先起。今则不然,诚敬发于心中,财物舍诸身外,惭惶不暇,敢厌勤劳?报答未能,实怀恋慕。如此心念,非佛不知,三难也。”
言未既,有难于傍者曰:“吾闻诸佛法身遍一切处,本无出世及以涅槃。既无涅槃,安有忌日?至于禅宗门下,单提正令,佛祖尚无安立,焉有所谓扫塔献供之事乎?今乃于无生灭中,妄见生灭。罗百味以供之,集四众以礼之。又不于所居庵院致献尊仪,而必远诣鄮峰,偏崇舍利。岂非舍近求远,著境迷心,不达理性耶?”
余曰:“子之所言,理也。今吾以事问子,子以实答之,可乎?”
对曰:“可。”
因问之曰:“子有二亲在否?”
曰:“少也不幸,早从见背,久失恃怙矣。”
曰:“子父母身亡,神其亡否?”
曰:“神则未尝亡也。”
又问曰:“神有定所否?”
对曰:“神既无形,又安有定所乎!”
曰:“然则岁时致祭,亦上父母坟墓否?”
曰:“某虽不孝,于兹礼数,尚不敢阙。”
余曰:“子过矣。子父母而神在,则未尝死也。未尝死而祭之,是灭其神也。祭已灭之神,谁为受飨者?又神既无形,无有定所,则不局坟墓中,一念至诚,必能通格。何必近离家室,远赴坟庐,仆仆道途,舟车往返,以为祭扫之规乎?”
对曰:“虽知父母神在而形骸不存,故飨其神,神虽不食,犹食也。譬如梦中得食,饥饱宛然,不亦类是乎。虽神无定所,必有依凭,故为之坟墓以祭扫之,所以慰死者之神,而尽生人之道也。”
余曰:“如知此,则子之所难通矣。盖亦思之哉!子知法身常住,而不知应迹云亡。知法体遍周,而不知应迹有所。不有应迹,安显法身?不有舍利,谁知应迹?既言法身常住,岂有间于应身?既曰法体遍周,宁独隔于舍利?子欲拨事求理、弃有谈空,事相尚迷,况通理性耶?昔大迦叶将入鸡足山待弥勒佛,必往天上、龙宫,及于世间,遍礼诸塔后方入定。夫迦叶,宗门之鼻祖也,岂其不达理性而然耶?当知如来涅槃,不可思议,非常非断,离有离无,不应以偏见而生分别。以子所执法身常住,不达如来善权方便利益众生之事,良由不深明理教而致然耳。如经所说,譬如婴儿,母常在侧,于母不生难遭之想。母方去时,便生渴仰思恋之心。如来涅槃,意盖如是,吾子其知之耶?”
或曰:“子之所言是矣。然吾闻孔子曰:‘二簋可用享’,‘禴祭胜于杀牛’。奚取于百味乎?”
曰:“孔子之言,盖昭明德为重,不以厚祭为尊,非谓定于二簋也。如赞武王、周公之孝,曰:‘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言时食,谓四时之食各有其物,则非二簋明矣。又赞大禹曰:‘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观夫致孝之言,则自奉虽俭,祭神必丰,又可知矣。至若菩萨供佛,则尽世甘美,犹不为多,况区区百味乎哉!”
或又曰:“《普贤行愿》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今我子不修法供,专事有为,岂菩萨用心乎?”
余曰:“子又错解经旨矣。经意以为香华供养,一一皆从菩萨大悲大愿之所流出,大行大力之所成就。盖是即财论法,事理圆融,故称法供。如子所解,则普贤种种庄严供养,皆是有为,则为自毁矣,岂经意乎?当知敬佛虽主内心,亦兼外物。必若有心无力,则物虽轻而亦重。如其有力无心,则物虽重而犹轻。与其有力无心,宁贵有心无力。必心力两尽,内外交资,则事理双融,然后为得也。今也内无诚敬,外又吝财,浪说唯心,心将安在?大抵末世人情,贵俗贱真,重人轻佛。待宾客则广设佳肴,供圣贤则略陈粗馔。其自奉也,朝朝每择肥鲜;其事佛也,旦旦不存甘旨。言香则只要心香,不须苏合;言果则唯尊道果,岂重庵罗。法供为上,何必世财;禅悦自资,奚须段食。悭囊固塞,借佛语以饰凡情;善种薄栽,立慢幢而增见刺。又或见贵人,则趋走逢迎;对佛像,则倚卧不起。暂时闻法,则便起昏沉;终日剧谈,则曾无懈倦。嬉游杂务,百忙中尽有工夫;供佛烧香,片刻间略无闲暇。贪名逐利,则频年道路,不惮驱驰;礼忏诵经,则暂入坛场,便生劳倦。才念佛,则曰口酸;适礼拜,又云腰痛。此皆举世之通病,我辈所当深思而痛戒者也。予不肖,不能克践古人,担荷斯道,为法门之罪人,无所逃责。今建斯会,窃欲上报佛恩,下救时弊,而人微德薄,不自知其不可也。吾子尚不以人废言,幸加察焉。”
于是难者悚然自失,赧然自愧,曰:“我过矣,我过矣。今而后,吾不敢复议矣。”复再拜稽首曰:“子既善其始,当图善其终。不有规约,何以行诸久远乎!”
因徇社友之请,略陈条例如左,并论次其语弁诸简端,以为后来者告云。
唯康熙壬辰六月十七日,苾刍实贤谨赍香烛之仪,致祷于阿育王山金沙井护塔灵鳗菩萨曰:
我闻大士拥护佛法,作大龙王。覆庇一方,保安万姓。在昔为国献功,为民降泽。解三军之焦渴,力运清泉。润大地之干枯,普施甘雨。故使先朝降敕,宣封尊号,并令有司岁杀一豕致祭,以报功泽。苾刍实贤今来此山,顶礼佛塔,已及两度。亲睹宰杀之事,哀声彻耳,殆不忍闻,悲痛切心,宁能自已?是以投书潭中,哀告大士。大士护持佛法,救世安民,功德溥矣,利益深矣。令有司宰杀,虽国家之命,非大士之心。然业之所造,盖有其因,罪之所归,岂无其主。不归大士,将安归耶?大士既护佛法,当体佛心。佛心非他,即众生是。离众生无佛,离佛无众生。奈何使未来诸佛,长受苦恼,而不思救济耶?且夫大士神通,能消枯渴于三军,不能免苦痛于一豕耶?能施甘雨于天下,不能全性命于众生耶?人何幸而蒙庇,豕何辜而弗恤耶?将毋贪著口腹,假手于屠人,而受馨香之味耶?夫大士尚不爱自己身命,况贪众生之血肉耶?今欲安乐众生,岂反加之杀害耶?我为佛遗教弟子,持佛禁戒,当以佛语宣示于人。此而不言,孰可言者?今为大士陈其过失,略有十种,唯神察之:
夫大士度生,慈悲为本,苟无此心,则非菩萨。大士既称菩萨,奈何不断杀生?杀生不断,是则无慈悲心,其过一也。大士视人犹己,视物犹人。今虽济人,尚不及物,是则乖平等心,其过二也。既为佛弟子,岂可不持佛戒?纵不受五戒,杀戒须持。大士不持,是则违佛律仪,其过三也。十不善业,杀业居先。大士虽非自作,故是教他。既不禁止,任其宰杀,非教他而何?是谓现作恶因,其过四也。因必有果,所谓三恶道,及多病、短命二种果报。如此果报,皆由杀生。是则当招恶果,其过五也。僧伽蓝地,凡圣同居。佛塔所存,护法诸天,长来供养。今使血涂蔓草,腥污坛场。天神见之,必生瞋怒。僧众居之,亦所不安。是则污伽蓝地,其过六也。累年宰杀,当有人生不信心。谓灵鳗若是菩萨,不应食肉;舍利威神若有灵者,应不使其杀害众生;是故当知佛无灵验,鱼非菩萨。如此之言,过由大士。是则使人毁谤,其过七也。大士既堕龙身,当勤修善业,速离恶趣。今造此业,何时当脱此身耶?是则难离恶趣,其过八也。如经中说,娑竭龙王告金翅鸟曰:“我自生此海中,未尝触害水性众生。舍此身后,当生西方极乐世界。”大士今为杀业,云何当得往生?是谓难生净土,其过九也。大士修因,本期佛果。不断杀业,云何当得无上果报?是则难成佛道,其过十也。
一杀而具十过,罪孰大焉!反此十过,则成十德。大士何为甘造杂业,不修纯善耶?为大士计,以神力致梦于朝廷,明以告曰:“我为佛弟子,持不杀戒,今而后无杀生见祭。”朝廷知之,必寻改先朝旧例。虽猪豚之死,未必能逃,而死不由于大士矣。如上所陈,非为众生,乃为大士。大士若能改革,则为自救,非救众生。大士尤宜忏悔故业,勿造新殃,发菩提心,修持净戒。如此则众生可度,佛道可成,菩萨之名不为虚得矣。大士若能见听,何善如之。如不见听,或恣其宿习,逞其暴怒,即震雷击电,摧灭我身,亦所弗惜也。唯神图之!
前三月下旬返自四明,过访居士,适遇他出,怅然而去。寻归回龙,兹又一月余矣。因数子相劝,欲讲《法华》,特到杭请经,因得致书于足下。居士造桥事毕,可谓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无倦,一善甫完,复作一善。美则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为急,而孜孜为善,所作善事如须弥山,皆生死业缘,有何了日?善事弥多,生死弥广,一念爱心,万劫缠缚,可不惧耶!居士世间公案,久已参透,西方净业,久已修习。然而生死心不切,家缘撇不下,人情谢不去,念佛心不专,何也?将名根不断耶?抑爱念牵缠耶?于此二者,宜加审察。苟不把家缘世事一刀斩断,六字洪名尽力提起,欲望娑婆之脱,安养之生,难矣。不生安养而欲脱生死,不脱生死而欲免堕落,抑又难矣。纵一生两生不失人身,济得甚么事?嗟乎!居士慧心如此明利,家缘如此丰足,继嗣如此贤能,事事适意,尚不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为天负人耶?为人负天耶?不以念佛为急,而以世间小善为急,不以生死大事为先,而以人天福报为先,是不知先后也。居士虽不求福而常作福,虽欲出生死而反入生死,皆由不知所缓在彼,所急在此,致使北辕适越,却步求前也。居士今日要务,唯当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加以斋戒二字,尤为尽美。大抵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无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为之早办耶!衲所知识者甚寡,知识之中,求可以语此事者尤寡,舍居士一人,而深以期望者谁哉?倘不以人废言,幸加努力。若曰吾不能也,则亦无可奈何矣。
或问曰:“应赴之说,始于何时?”
余曰:“古未之闻也。昔白起为秦将,坑长平降卒四十万,死入地狱。至梁武帝时,致梦于帝,乞所以济拔之方。帝觉而谋诸志公。公曰:‘闻《大藏》中有《水陆仪文》一卷,如法行持,可以济拔。’于是集天下高僧,建水陆道场七昼夜,一时名僧咸赴其请。应赴之说,盖自此始。昔佛在世时,为法施主,以法教化众生,人间、天上,莫不以五时八教,次第调停而成熟之。诸弟子亦各分化一方,恢宏其道。迨佛灭度后,阿难等结集三藏,流通法宝。至汉明帝时,佛法始入震旦。正法、像法渐入浇漓,奈何后世取以博衣食之资,使法王大宝,为贩卖之具,嗟乎异哉!”
或曰:“佛法本以济人,人来求法,我应其请,彼以财施,我以法施,何不可之有?设使人人高蹈绝俗,不通应赴,则是杜众生求法之路,塞亡灵济苦之门,岂菩萨之本心,诸佛之遗意耶?”
余曰:“度生一事,诚非多事。自既未度,焉能度人?譬如从井救人,人俱陷溺。故经云:‘不能自度,而能度人者,无有是处。’且夫施者,与而取之之谓也。今我以法与人,人以财与我,是之谓贸易,何以为施?况本无法与人乎?纵有虔诚之功,不赎贪求财利之过。又况未必虔诚,而得人利养,是之谓盗施主物,又谓之负债用。律有明文,呵责非细。今夫农夫竭其股肱之力,行人殚其手足之劳。粒米百工,汗多食少。以彼血汗,为我饮食。我僧人十指不点水,百事不干怀,诵经则曰口酸,礼忏则曰腰痛,无恭敬心,无惭愧意。彼亡者在地狱中,望汝度脱。施主在家室内,望汝延生。汝何为安坐受食,略不思念,其为罪何如耶!不坐铁床而饮洋铜,无有是处。自身堕落之不暇,又安能济度众生耶!”
或曰:“然则应赴一事,不可为欤?”
余曰:“非谓其不可为,正言其不易也。古有瑜伽一事,乃登地菩萨利生之事,非初心凡夫所宜。”
或曰:“然则如之何而可?”
余曰:“必不得已,则有一说。应其请,生难遭想。入其家,生道场想。对经典,如对佛想。诵其文,思其义,行其事,践其实。必使身与口合,口与心合,不昏沉,不散乱,不懈怠,不厌不倦,不贪求,不计利,知因知果,知惭知愧。兢兢焉,业业焉,若涉大川而履薄冰也。如是则不期度生而自度,不期利益而自利益。孔子曰:‘禄在其中矣。’自既得度,他亦复然。若夫鼓橐籥而为经,舂杵碓而成礼,身对尊像而目视他方,口诵佛言而心存妄念。吾见其口食信施,即同铁丸。身着袈裟,即同铁鍱。如是则不待身后堕落,即今早已堕落。不待未来受苦,即今已受无量大苦。《宝梁经》云:‘比丘不修比丘法,大千无唾处。’明文灼然,可为诫训,慎之哉!”
问者惭服而退。余因录其语,为《应赴说》。
客有问于省庵曰:“燃指一法,起于释氏。从上诸师,或赞或毁,好恶不一,是非莫定。愿吾子一言以决其疑。”
省庵曰:“善哉问也!斯固有关于佛教,而人情之所易惑者也。不克论其所以然,则是非邪正,何由决了;好恶赞毁,未免偏颇。今为子统括古今,备陈差别,略有六种,唯吾子察焉。所谓六种差别者,一内外邪正差别,二儒释立教差别,三大小开遮差别,四诸师宗趣差别,五圣凡因果差别,六心行是非差别。知此六种差别,则是非邪正,皎如指掌,不复生疑惑矣。
“夫迷缘起之正理,执断常之邪见,投灰事火,五热炙身。用此苦因,冀招乐果,外道所以为邪也。内修理观为正行,外假苦行为助缘,或爇一香,或燃一指,以此坚其誓愿,大其心志。身见既破,我执亦忘,内教所以为正也。
“儒教主乎治身,身为父母遗体,固宜全受全归,一有毁伤,便名不孝。释教主乎治心,心为万物之主,身乃四大假合。以之供佛,则破执灭罪。保此偷安,则虚生浪死。此儒释立教之所以差别也。
“小乘律中,燃指犯吉罗。大乘明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盖小乘但期自利,故须奉法全身。大乘贵在利人,是以忘身为法。此大小开遮所以差别也。
“南山律师依大乘宗,深加赞叹。义净三藏据小乘宗,横生贬斥。至若荆溪、永明、慈云、法智,或辩论阐扬,或躬行履践,后学取信良无惑焉。唯近世云栖大师,独不许可,盖恐末流狂妄,易流邪僻,故为权说以救之。一抑一扬,各有所以,此诸师宗趣所以差别也。
“《法华》明一切众生喜见菩萨,顿舍一身,复烧两臂,发誓愿竟,两臂还复,此得忍大士之现果也。《梵网》明新学菩萨千里远来,师应如法开示苦行,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此初心受戒之远因也。此圣凡因果之所以差别也。
“今人果能内发大心,外缘三宝,期心破障,刻志菩提,则罪灭福生,功无浪费。如其内负我人,外贪名利,以之鼓惑庸愚,招致供养,则有过无功,不可不慎。人固有事同而心异者,不可不察也。此心行是非所以差别也。”
客曰:“如此差别,可得融通否?”
曰:“可。夫由外以知内,则外为内助。因邪而入正,则邪为正缘。经云:‘外道所说,皆是佛语。’是以遍行、胜热为善财师,调达、善星皆如来伴。如此邪正融通,奚不可之有?
“儒释两教,观其迹则异,论其理则同。是以泰伯断发,孔子称其至德。比干剖心,《鲁论》美其为仁。则儒释未始不同也。
“大小三乘,均佛所说,随机不同,或开或制。然小从大出,权自实开。非实则权何所开,无大则小不自立。理无二致,正不待融通也。
“宗趣不同,自是人师异见,何关理教差殊也?如二人见月,一东一西,各随人去。月无二向,见有东西耳。圣凡虽有差别,然因该果海,果彻因原,因果本自融通,亦何差别之可论哉!
“至于心正则事正,心邪则法邪,邪正在心,非由事相。然翻掌覆掌,初无异手。得念失念,岂有二心。正不必融通也。
“如上所陈同异,不可偏执。苟执其异,则适起诤端。苟执其同,则漫无分别。然则如之何则可?必也知同异皆由一心,一心本非同异。虽非同异,同异宛然。夫是之谓正解,愿吾子究心焉。”
客曰:“快哉论也,闻所未闻。然尚有余疑,望为解释。吾闻烧身臂指,乃得忍大士所为,非初心境界,则如之何?”
答曰:“《梵网》所明行法,本为初心,故经中但云新学菩萨,不云得忍。盖新学大士,誓愿未坚,心志未广,故藉师长为开道,苦行为鞭策,以成受戒增上缘因耳。若必期之得忍大士,则出家受戒者鲜矣。今人受戒,莫不燃香供佛,盖本诸《梵网》。以燃香、燃指,同一苦行,第小大不同耳。若初心不许燃指,则亦不许燃香、不许受戒矣,有是理乎?”
客曰:“如上所论,谨闻命矣。未审出家之士宜何所先?为当必烧,为复可缓?设使不烧,是犯戒否?”
答曰:“出家之士,宜先明理观,后及事行,则趣向有方,功无虚弃。若理观不明,但行苦行,欲冀功勋,终无实益。烧与不烧,各随人意。经虽劝人,亦不结罪。但不可故违佛语,自生异见,致使妨碍行门,阻人胜善。初心之士,又不可不知也。”
客于是再拜而退。
或问省庵曰:“参禅一门,全仗己力,故每多魔事。念佛则仗他力,故承佛护念,魔事不生,有诸否乎?”
省庵曰:“唯唯,否否。夫参禅、念佛,论其难易,固有自力、他力之分。若论魔事,二俱不免。”
或者曰:“敢问何谓也?”
曰:“魔事之来,其由有三:一者教理未明,二者不遇善友,三者自不觉察。今夫人适千里之路,苟不按舆图,又不逢引导,复不识前路通塞,莽莽然而进,吾知其难免于错误之患矣。参禅、念佛,譬如行路。经教如舆图,善友如引导,觉察之心如识路通塞。虽两条途路,夷险不同,俱不免错误之患。
“参禅且置,只如念佛。或有厌平坦而好奇特者,或有舍直截而求纡曲者。或两路兼行,两路俱失者。或以途中为家舍,平地为高山者。如是错误,不可胜举,皆教理未明之过也。
“念佛一门,极圆极顿,至易至难。只如《弥陀经》中‘一心不乱’四字,浅言之,愚夫愚妇皆可为;深言之,大圣大贤终不能过。今初心行人,或暂得轻安,自谓已得事一心者。初开浅解,复自谓得理一心者。或粗念不生,细念犹生者。或勇猛过分,精进倍常。不知外心无佛,速求取证。不达善巧方便,急欲舍身。魔鬼因之遂入其体,为疯为狂,都不觉知。此善友不遇之过也。
“夫众生生死,以我见为本,我见不除,修行无益。然我见之生,根深蒂固,其萌芽发干,无处不有。是故见地高则我见俱高,工夫进则我见亦进。若不时时检点,刻刻提撕,则念念发生,心心增长,随逐行人,虽死不离。是故学人心不虚,则自不觉察。不觉察故,我见增长。少有所得,则生骄慢。讥嫌同学,诽谤行人。虽有修行,终成魔事。此自不觉察之过也。”
或曰:“参禅须近明师,若无明师,须看经教。念佛只贵深信力行,既能深信力行,则决定往生,何藉善友、经教?”
省庵曰:“是何言欤?世间小技,尚不可无师,况念佛为出生死要门,若无善友、经教,从何开发,谁为引导?《观经》下三品,皆是临终善友开发,故得往生。其上、中品则不必言矣。须知从凡至圣,由易至难,莫不以善友、经教为根本。汝不因经教,何由而知净土法门,而生信向耶?”
或曰:“若因经教而知念佛,则《弥陀》一经足矣,奚以多为?”
曰:“上根则可,中、下根人,须遍阅净土诸书,备识信行愿三差别之相。加之善友警策,内以虚心觉照。庶几免于魔事,而后念佛之功可日进焉。否则不为魔事,终成增上慢人,一念不觉,遂成沦坠,其祸可胜言哉!”
或曰:“行人心既念佛,佛岂不垂护念?如其护念,魔事何从?”
省庵曰:“念佛人果得一心不乱,则佛护念不虚。如其未得一心,或有以轻安为禅定,浅解为深悟者,随有所得,生增上慢,此则自取过愆,非如来咎。是故吾言善友、经教、觉察之心,三者缺一不可。而觉察之心尤为最要,不可须臾暂离。若一念不觉,则一念颠倒。念念不觉,则念念颠倒。颠倒既起,魔事兴焉。毕世工夫,一朝唐丧,可不畏欤!《净土文》云:‘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设使临终一念颠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途难免。佛虽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是故修净业人,不可一念远离善友,亦不可一念生颠倒心也。”
师讳明宏,杭州人。幼年父母为纳妇,逃之出门,其母哭之失明。父母亡,出家剃发于绍兴河桥之弥陀庵。寻事参访,习天台教观,坐禅苦行,颇有省发。后阅藏于天台万年寺,昼夜翻阅,久之两目俱盲。乃曰:“此吾害亲之报也。”自是一心念佛,寒暑无间。尝语人曰:“我因失明,得大利益。”居无常处,囊无长物,所得儭施,随施贫乏。讲经不用注疏,纵口任心,诙谐间出,得意者善之。
岁丁未九月,余于梵天寺起念佛七。师适寓广严庵,因招之入社。时师患痢,日数十遍,然念佛未尝少懈。七期毕,师往无锡斋僧馆,病转剧。忽一日遍告檀越,期以明日将行。众如期而至,师即起坐念佛,合掌而逝。
赞曰:师与余知交最久,余尝断师必生西方。何以知之?盖师具三真,谓真解脱、真干净、真精进故也。然虽言之,尚未有验。丁未冬,一元师从吴地来,述其坐化之事。因喜曰:“余言验矣!”
师讳明德,海宁人,俗姓马。四岁出家梵天寺,十六剃发。自幼性情孤僻,不好世务,唯读书吟咏。所居一室,萧然无长物。年三十六,将往律堂求戒,忽得喘疾,遂不起。有徒孙一苇,延余及数友在寺结社,开净业堂。堂之左,即师卧室,日闻钟鱼念佛之声,恒默随之。逮病笃,自知时至,乃命徒孙延众师至床前,高声念佛。少顷命止之,向余曰:“愿师为我开示。”余告曰:“汝当尽舍万缘,一心念佛。万劫死生,只今脱去,急宜着力。”师遂同众念佛,复发四宏誓愿,语极恳切。至夜分,佛声方毕,才举观音圣号,即转身垂目①而逝。时雍正七年腊月二十六日也。
赞曰:昔东坡临终,径山禅师告曰:“端明莫忘西方。”坡曰:“西方不无,但个里用力不得。”今师乃能用力如此,可不谓难乎!人皆谓师年方强壮,有志未遂而死,莫不惜之。岂知一生净土,无志不遂,无愿不获,非唯不应惜,实所当贺。呜呼!贤矣哉。
--------------------------
〖校注〗①《卍续藏经》本、扬州藏经院光绪二十六年本均作“张目”。《净土圣贤录》作“垂目”,从之。
夫生死海深,非念佛莫能济度。菩提路远,非净土孰可依凭。然苟非精进,念佛无自成功。未得一心,净土何由可到。今则三七为期,六时无间,四方善友俱集,一时胜会宏开。第恐懈怠易生,精勤难致。若无约束,何以策我身心。不有规模,何以生他敬信。谨酌事宜,略陈条列如左:
一、五更闻钟声,一齐下单,洗面后齐集大殿念佛。无得晏卧不起,避懒偷安。
一、明相既出,即用粥。粥后嚼杨枝毕,即入堂持佛名。候一寸香过,起身经行,打大木鱼,至香余一寸,即归位坐,默然而止。少顷,用茶毕,打小鱼子两下,方可起身抽解。
一、粥后三枝香,用小食。四枝香,用午饭。克定时候,不宜错误。
一、坐香过一寸,二人起身行幡巡香。少顷,鸣鱼、引磬二人亦起身巡香。有昏沉者,即持幡与之,令其行香执幡遣睡。如是展转,递相警策。至香余一寸,鱼磬二人先归本位,次行幡者至佛前问讯收幡,然后各归本位。
一、佐食菜蔬,以四菜一汤为准。
一、午饭后六枝香,用晚粥。明相既没,念佛六枝香。俟第六枝香将半,即向上长跪,称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各满百声。诵《小净土文》,礼佛十二拜,归单养息。余日例此。至第七夜,诵《西方发愿文》,礼佛四十八拜。余日二七亦例此。
一、临睡入观,称佛千声,即默念佛名而卧。
一、经行、趺坐时,睡眠时,及大小便利时,不宜杂话。
一、坐香过二寸香,不归堂者,即移蒲团在佛前,跪香一枝。
一、昏沉时,行幡至不起身者,跪香一枝。
一、不得出外闲游、归寮养息,及交头接耳、杂话戏笑,有犯者跪香一枝。
一、会中有老病者,自应方便随顺,不拘常例。或随喜念佛,暂来即去者,亦不在此例。
一、设有病缘,当告假,不得随意自便。
一、众中或有去就乖角、语言相争、搅群乱众者,即移单出堂。
一、每一七完,养息半日。或静坐,或睡眠,俱默念佛名,切忌闲游杂话。
一、每日巡照师,各寮巡察放逸。每夜击板念佛,以警策睡眠。
以上条约,有犯者,悦众师应举。举而不服者罚,知而不举者同罚,跪香一枝。
夫生死海深,非念佛畴能济度。菩提路远,非净土孰可依凭。然苟非精进,三昧无以成功。未得一心,九品安能自致。今以三年为限,数子同居。但专持乎六字洪名,唯致力乎一心不乱。第恐时长行久,懈怠易生。实丧名存,劬劳徒设。不加鞭策,无以约束身心。必有条章,方能齐一彼此。幸相规而相劝,无争我以争人。俾净业速成,华台早就。见弥陀于现在,证三昧于此生。诚如是,则所愿不虚矣。谨立规约如左:
一、每日课程,十时念佛,九时作观,一时礼忏。虽大寒、大热,无得暂亏。
一、黑白半月,诵《菩萨戒本》。朔望日,讽《梵网经》。经毕,长跪诵《发愿文》回向。
一、凡遇佛降生日、成道日、涅槃日,及僧自恣日,俱宜设供献佛,随力为之。
一、每年新正,起念佛七,祝延圣寿。腊月起七,以济年终被杀众生。
一、每夜黄昏候,到大殿施食,持《变食真言》四十九遍,念佛千声,以济鬼神。
一、每日念佛、受斋,俱搭衣。朔望日午饭,应持钵。非时食戒,佛制最严,宜并持之。
一、宜禁止游行,不得出寺观望、入城闲走。除为父母、师长看病因缘,或可暂时告假,余俱不可。
一、告假须克定日期,若过期还者,罚跪香。或托事延缓,久假不归者,各宜自便。
一、宜谢绝迎送。尊客相看,略叙道话数语。寸香之外,念佛而已。若有问法因缘,不在此例。
一、宜屏弃杂务,凡经书、笔墨、诗偈、文字,一切置之高阁,不应重理。
一、不得应酬人间佛事,纵施主到山讽诵经呗,不宜辄许。设不得已,只可礼《弥陀忏》,念佛而已。
一、堂中除念佛外,一切不应杂话。纵有要事问答,亦宜低声。
一、念佛昏沉时,用小幡一首巡香,互相警策。
一、昏沉时,行幡至不起身者罚香。有过不忏悔,屡谏不止者罚香。动气发粗,彼此斗争者同罚。一人忍,一人瞋,瞋者罚香。
一、凡有过,宜互相规谏,设有违诤,即应忏悔,不得隔日、隔夜、隔时。
一、无故闯寮聚谈杂话者罚香。非要事,止静不归堂者罚香。
一、朝暮课毕回堂,维那合掌厉声念《呵责铭》,以诫策我。我当长跪佛前,合掌承受。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