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南下普陀

灵悟法师 | 作者:灵悟法师 [投稿]

第七章 南下普陀

  话说受到圆广寺出家人调侃,印光苦笑一声道:“取笑了!印光才疏学浅,岂敢妄追先贤?近来我时常想,我们远离红尘出家修行,其实还得时刻想着红尘,不然何以普渡众生?要不岂不是违背了佛祖的宗旨?唉,我印光只不过一介寻常出家人,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忘怀罢了!”

  自此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印光眼前总是浮现出那个少年乞丐倔强的身影,常常在床上辗转反侧。时间一长,别的出家人都知道他的心思,取笑他走火入魔了。

  一天傍晚,方丈大和尚开导他道:“印光师,我明白你想什么,且不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话,可有一句话还是不能不说。古人曾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再想普渡众生,可众生顽冥不灵,你我如何能够叫他顽石点头?说来说去,还是你我道行不深。什么时候我们学问修行精深了,何愁他们不憣然醒悟?何愁他们不虔诚皈依?”

  印光听了豁然开朗,想起幼年读过的《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连忙向方丈大和尚躬身致谢:“后学愚钝,深谢指点迷津!其实儒经跟佛经是相通的。佛祖说过:众生皆有善根,众生皆可成佛。儒家亚圣孟子也说过: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是各自所处环境不同才因此改变了原本善良的天性彼此距离遥远起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启发他们的善良天性,才能实现佛祖的普渡众生!”

  方丈大和尚听了很是高兴,便跟他秉烛夜谈,共同探讨净土法门,对他注释《弥陀要解》的行动大加赞赏。方丈大和尚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切身体会,也觉得佛家经典都是历代高僧大德翻译过来的,那些高僧学问高深用的都是文言文,现在寻常僧人都觉得深奥难懂,自然也就难以在民间流传开了。他记起先前看过一些经书,虽然不算正经经书,只是唐代寺院僧人劝导众生向佛、宣传因果报应的故事,称为“佛经变文”,但是能让老幼妇孺看得懂听得懂,因而深受欢迎而风行一时,故此推动了佛教的普及。可惜流传下来的很少,现在的僧人偏偏不屑于写那些通俗易懂的浅显东西,自然阻碍了佛教流传。如果当今能有精通佛典的热心僧人仿效,必定深受欢迎功德无量!

  印光听了深受启发,打算搜集历代流传的佛家因果故事,在适当的时候整理成书。方丈大和尚听了大喜,并建议道:“时逢末法,众苦交煎;五浊恶世,三毒炽盛。依老衲之见,你不妨在整理佛学的同时也给寺里僧人及信众说法。印光听了欣然接受,于是张榜出去广而告之。到了那天,来听的僧人及信众果然很多,印光坐在台上开示道——

  “各位道友、各位居士菩萨:受本寺方丈大和尚之嘱给各位讲经,我要讲的便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修学净宗的依据。我所讲的这部典籍来源于蕅益大师之弥陀要解与莲池大师之弥陀经疏钞。近一千年中净宗修学能有成就者即靠这两部注解,尤其弥陀要解,特具权威,即使阿弥陀佛降世为阿弥陀经作注解,亦不能超出其上。甚至于肯定这个注解就是阿弥陀佛的全意,一点也没有错误。

  “末法时期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人类烦恼重,苦难多,如想在一生当中能得到真实利益,解决现前问题——佛门中所说的生死大事,在所有一切法门中,唯独净土法门可以承当。

  “古德说这个法门简单、容易、快速、稳当,具无比的殊胜。自古以来对于净土法门真能修持有成就者,只有两种人:第一种是善根深厚之人,根性很利,特别聪明,一听此中道理与事实即能深信不疑,竭诚接受;第二种是有福之人,——非世间五欲六尘之福。世间的荣华富贵全是假的,真正福报是听此经后,虽不懂道理却能深信,至诚遵行。最难的是中间分子,为数甚多。历代高僧大德善知识,苦口婆心讲解介绍,也是为了这些中间人。

  “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说的法后人把它整理出来,传到中国,又经古德翻译整理分类,编成大丛书,名之为大藏经,其内容一言以蔽之,就是述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今天讲此要解,也是为研究宇宙人生之真相。

  “佛最初讲无量寿经,次讲观无量寿经,最后讲阿弥陀经。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有,阿弥陀佛也真有。怎样才能去呢?第一、要真相信。第二、要真发愿肯去。第三、专念阿弥陀佛。专念必须把妄想、分别、执著一齐灭掉。今生如不能生西方,来生一定更苦,因为我们从早到晚,思想不停。如所想的是利益众生之事少,而自私自利之事多,则来生定是苦多乐少,每况愈下。

  “悯念是慈悲义,如果没有慈悲心,佛对于教化众生的原动力就没有了。世间人一天到晚努力工作是名与利在背后推动。佛菩萨既不贪名,又不图利,只是怜悯一切迷惑的众生而随机施教。

  “六道轮回是自己造的,因迷惑而造业,造业必受报,善恶果报,丝毫不爽。如想超越六道,要不造业。不造业、很难;不迷惑、更难。何谓业,业是造作之果。事有善恶,业亦有善恶。业分三种:身、口、意。身体的造作,口中所发言语,意起念头,身口造作听命于意。要想超出轮回,须先断惑。三界六道之业因即见、思二惑,完全断掉才能出三界,这不是一生所能作到的。若想得人天福报比较容易,世间圣贤及各宗教家都可以令人作到,但超出轮回是世间人办不到的,所以佛才出现于世,使众生能遇缘得度。

  “人生在世是一场春梦,时时刻刻都在梦中。真正觉悟的人才肯放下,世间无有一法可得,身要可得,应无衰老病死。人之相处乃是缘,缘聚时莫喜,缘散时莫悲,乃正常现象……

  “我们是用生灭心,所以看一切法都有生有灭。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诸佛菩萨用不生不灭心,看一切法不生不灭。学佛就是要功夫达到一心,大乘佛法的修学以此为中心。禅宗称为禅定念佛法门称之为一心,一心就是禅定,也是实相、真如、本性。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与禅宗明心见性是一个境界。

  “无量寿经经题上有‘清净平等觉’五字,‘清净平等’是寂,‘觉’是照,由此生出大慈大悲。如何才能契入这个境界?从‘看破放下’下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把分别、执著、忧虑、牵挂统统放下,在日常生活随缘度日,得大自在,乃是真正的幸福。”

  ……

  印光的讲经说法,深入浅出,深受大家欢喜,自此印光在此一边阅藏一边讲经,转眼到了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初秋,这日圆广寺来了一个尊贵客人。这客人来自南海普陀山法雨寺,法名化闻,原是法雨寺著名经师,跟圆广寺方丈大和尚很有交情,便来到圆广寺挂单。方丈大和尚一见大喜,连忙亲自将他领进上房精舍安歇,询问他远道而来有何好事。

  化闻法师道:“老衲奉了寺院长老之命,前来红螺山拜请佛经宝典《大藏经》。我不喜欢排场,唯恐资福寺将我当贵客招待,情愿投靠老友,想不到老友也未能免俗!”

  方丈大和尚连忙赔笑说:“老衲原本方内俗人,你就入境随俗好啦!”说着,吩咐火头僧将斋席摆上来,热情款待化闻进餐。

  两人边吃边谈,化闻三句话不离本行,便对方丈大和尚说道:“《大藏经》乃是全国佛经宝典,资福寺视为镇寺之宝,总数多达五千多册,别说全部阅读得几年时间,就算一本一本检阅,也得花上好些天才能,如果不小心遗漏了没全部请回去,日后归还的时候就有说不清的天大干系。说句不怕见笑的话,我身为经师也无缘拜读全文,带来的四个弟子都是只有一身力气的门外汉,仅能帮着沿途搬运而已,实在没有一个称职的帮手,让我昼夜悬心哪!”

  听他如此一说,圆广寺方丈大和尚拍拍额头惊呼一声:“哎呀呀!我真是昏了头,怎么把印光法师忘了呢?”即刻吩咐快去将印光叫来,然后才说:“恰巧,我寺住着一个挂单参学的师父,法名印光,自号‘继庐行者’。此人出家前已有秀才功名,深通儒家典籍,曾云游万里深研净土,还在那资福寺足不出户三年虔心钻研过《大藏经》。老衲坦言,说到对佛经的融会贯通,放眼京师缁素没有一个能及他的呢!”

  说话间,印光手捧经书走过来,跟化闻和尚施礼相见。化闻和尚对相面之术颇有心得,见他手不释卷,挺身端坐露出渊淳岳峙的气概,心里早有八分喜欢,便有意跟他交谈禅、净两宗的异同。

  印光坦然说:“后学以为,佛祖创立法门,其实并无门户。禅、净两宗,各有千秋。正如当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又与黄老之术交融并行。时下佛教衰微,天下苍生信仰迷茫,净土提倡‘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深得佛祖众生皆可成佛的宗旨,宜于天下缁素一体修行,故此弟子专修净土,此生矢志不渝!”

  化闻和尚一听,就知道此人兼通儒佛见识过人,果然放眼京师无人能及,顿时眉开眼笑,当即合掌说:“印光师,你我佛门弟子,相识便是有缘,老衲想冒昧恳求你帮助检阅《大藏经》,如果能随同前往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则老衲更加感激不尽!法师可否应允?”

  印光听了再三寻思:天下四大佛教名山,自己只到过五台山朝拜,如果能前往南海普陀山,那里是观音菩萨的道场,被誉为“天下第一观音道场”,岂不是三生有幸?这化闻和尚明知自己修研的是净土,还如此诚恳相邀,可见心胸广大,当即合掌答应:“后学印光,深谢经师厚爱抬举!印光必竭尽全力为之,然后前往南海朝拜!”

  第二天起,印光就帮助化闻和尚详细检阅《大藏经》,一一清点之后,便辞别大家,雇了马车将经书运到通州运河码头上船,恋恋不舍离开了北京。

  秋风萧瑟,船夫一声吆喝扯起船帆,大船便乘着北风直下。化闻和尚跟他的弟子都是南方人,感觉寒风刺骨,皆坐在船舱里守护着经书。印光习惯了北方的风沙,独自站在船头眺望逐渐远去的北京,心里思绪万千。当年终南剃度,后来背着父兄离开家乡挂单南五台,接着又离开南五台来到北京红螺山……一幕幕无不次第浮现心头……弹指之间十多年过去,自己在终南山还算不得列入门墙,南五台那段岁月才算入室弟子,而让自己真正能够领会到佛家三昧的地方,竟是这红螺山资福寺。现在,自己就要离开这个领会佛经真谛的地方,前往南海普陀山。那里自古就是“海天佛国”,全山三大寺院,八十八禅院,一百二十八个茅蓬,上千高僧在那里精修佛典,自己可谓算不上沧海一粟!

  寒风呼呼,吹得身上的僧袍呼啦啦作响,剃度恩师道纯的教诲忽然响在耳边:“印光师哪,自古‘猪圈不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我莲花洞寺一隅之地孤陋寡闻,留下来也成不了气候。你立志献身佛门,非得名山大寺精研经典不可,还是走吧!到南海去吧!”

  当初,恩师指点的是安徽徽州小南海,自己还一直没有去过;现在,自己真的就要去南海,而且不是藉藉无名的小南海,而是天下闻名的观音菩萨道场南海普陀山!想到这里,他说不出的兴奋,只觉得浑身热乎乎的,不禁在心里默默地说:恩师,弟子万里奔波寻求佛典,一直没有前来看望您,实在时刻惭愧!如今弟子正在前往南海的路上,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化闻和尚的弟子看到印光面对北方久久站在船头,惊异地说:“这个印光师好身体,这么大的寒风,一点都不怕冷!”化闻微笑说:“错了!他是北方人,北京是他登堂入室的发祥地,此刻就要离开,热土难舍啊!”

  那些弟子恍然大悟,连忙把印光叫进船舱,问他说:法师是北方人,到了南海能不能生活习惯呢?印光沉吟说:“印光虔诚参佛,曾行程万里参学访经,沿途风餐露宿化缘度日,并不在意吃什么。南海是观音菩萨道场,印光心里敬仰已久,没有什么不习惯的。”

  转眼间两个月过去,他们一行到了宁波,重新改乘船只渡海……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