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哥见丹桂给三年前曾打过他的人写对联,心中甚为不解,忍不住上前质问,不想丹桂随口一笑道:“这有什么好说的?小人以怨报德,君子以德报怨嘛!”
大哥听了一愣,不由得折服道:“小弟你能有这等心胸,大哥有所不及!惭愧,惭愧,惭愧得很哪!”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皇帝因患天花病逝。同治帝载淳为咸丰皇帝与慈禧所生,亦是咸丰帝奕讠宁唯一的儿子。载淳六岁(1861年)登基称帝,十七岁(1873年)亲政,未及二年即病逝,时年十九岁。同治崩驾后,年仅四岁的光绪即位。清德宗光绪帝名爱新觉罗·载湉。父亲奕譞,乃道光帝七子,咸丰帝弟醇亲王。光绪帝的母亲又是奕譞的嫡福晋,慈禧太后的亲妹妹。他身为亲王之子本与皇位无缘,同治去世,同治帝没有子女,因他是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其时慈禧已执政13年,确立了威信,她提出立载湉嗣位后又没有人反对,于是载湉成为了清朝第11任皇帝。载湉即位时虚岁才4岁,入宫时还在熟睡之中。民间有传言说,光绪实为慈禧太后儿子—说的是慈禧好吃汤卧果,每日早晨派人去宫门口买四枚汤卧果,由金华饭馆的伙计派人送来。金华饭馆有一个姓史的年轻伙计,他长得玉树临风,仪容俊美,史某与李莲英混熟了,经常被李莲英带到宫里去玩。有一天,慈禧忽然发现李莲英旁边站着个俊美的少年,便问李莲英那是谁?李莲英十分害怕,因为带外人入宫严重违反宫禁,但又不敢撒谎,只得如实禀告。慈禧不但没有表现出生气,反而有些兴奋,将史某留在宫内“昼夜宣淫”,一年后生下光绪。慈禧不敢养在宫中,命醇亲王代为养育,接着将史某灭口。光绪当比同治低一辈,实为一辈,慈禧违反了立子不立弟的常规,或许因为光绪是她的亲生儿子的缘故。
闲话休提,书归正传,话说光绪元年(1875年),赵秉纲虽年届五旬,但身子骨还很硬朗,加上二儿子秋桂也年轻力壮的,家里的田地伺弄得土质肥沃收成总要高过别人,日子过得殷实红火。眼看折桂在私塾里的学业结束,已经15岁了,赵秉纲细细盘算:儿子的学业日益精进,可惜没有名师指点,不如趁着家境还算殷实,趁早将兄弟俩送到长安书院去求学深造。
赵秉纲是个重礼节的人,恭恭敬敬将折桂的发蒙先生请到家里喝酒致谢。酒过三巡,私塾先生捻着花白的山羊胡子欣喜地说:“折桂不必说,丹桂虽并非我入室弟子,其学识并不在折桂之下。如能择名师指点,前程不可限量!不可限量啊!”
听到先生如此夸奖,赵秉纲连连感谢恳请先生指点。先生坦率道:“实不相瞒,我这半桶水,开蒙馆当孩子王混饭吃绰绰有余,若要图求登科发迹,必致误人子弟,老朽是万万不敢的!以令郎材质,写出的文章已得韩愈欧阳修精髓,实为后生可畏矣!”
听了先生如此评价,丹桂心里暗暗欣喜。这几年来,他的视野逐渐开阔,不再满足于《千字文》之类的启蒙文章,也对那些入帷登科的八股时文不感兴趣,研读了韩愈欧阳修等大家的名篇,对韩愈的《论佛骨表》佩服得五体投地。联系自己在襁褓中的时候终南山和尚结善缘的往事,指出那明明是药物的作用,却要披上普渡众生的外衣蒙蔽世人,于是乎写了好些篇文章,其中最得意的是《论普渡众生之虚妄》,俨然以为圣贤继绝学崇儒辟佛为己任。跟大哥一样,此时丹桂的心胸也不再是小小的合阳所能局限,自是向往着古都长安的名家书院,期盼名师高贤给自己指点,早日实现飞黄腾达之理想。
东赤村皆是一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庄稼人,到过合阳县城的人尚且不多,到过长安的人更是屈指可数,可他们都知道长安是九朝古都,还知道从合阳往南到长安,路程足足有四百多里,坐马车都得好几天呢。如今,赵秉纲竟然打发两个儿子大老远地到长安去读书,别说村里人啧啧称奇,就是他婆姨张氏也忐忑不安起来。自古儿行千里母担忧,想想儿子得自己做饭自己洗衣,还要没日没夜地苦读,折桂这孩子身体尚好,可丹桂不时伤风感冒且眼睛也不时发作,他能吃得消吗?然而,男人一门子心思要儿子光宗耀祖,两个儿子更是认定咬定了非金榜题名绝不罢休,别说拗不过男人,自己这做娘的也不能耽误儿子的大好前程呀!于是,张氏一边悄悄抹眼泪,一边给两个儿子准备行装。
赵秉纲查过皇历,十月十八是奎星值日的黄道吉日,知道婆姨已经将儿子的衣物准备妥贴,便安排儿子出发。临行之前,他备好香案虔诚祈祷,让两个儿子到堂屋里恭恭敬敬给神龛上的列祖列宗磕头辞行,然后,吩咐二儿子秋桂背着包袱,权作书童送到县城。
看着儿子走出了堂屋,张氏忽然抑制不住淌下眼泪,哽咽着说:“儿哪,从今往后……娘不能给你们兄弟洗衣做饭,什么都得靠你们自己了,娘实在不能放心呀!折桂哪你是大哥,要记住丹桂的身子骨与眼睛不如你,书读多读少不要紧,还是身子最要紧哪!”
听着婆姨“书读多读少不要紧”的絮叨,赵秉纲不觉暗暗皱起眉头。若在平时,他早就板紧脸大声喝斥了,可今天是儿子远赴长安求学的吉日,自己不能冲撞了儿子的喜气,这才极力忍住了。猛一抬头,看到院子里那株桂花树,心里顿时一阵狂喜,大踏步走过去折下两个小枝,快步奔到儿子身前插在帽子上,笑呵呵地说:“爹爹早就盼着你们兄弟能蟾宫折桂,今天是个好日子,爹爹给你们兄弟俩发个利市,待同州开考时,再给你们把酒庆贺!”
“孩儿谢过爹爹,万万不敢辜负爹娘期望!”兄弟俩给爹娘下跪磕头,洒泪离开家园。
到了合阳县城,折桂记着母亲的叮嘱,担心弟弟丹桂身体孱弱难耐旅途劳顿,打算搭乘顺道的马车到长安去,可是丹桂摇摇头笑着说:“大哥,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说‘世事洞察即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怜我们向来局促在狭窄的乡村,不但没有读书破万卷,连百里路都还没有走过。此去长安,正是磨练的大好机会,还不如步行的好!”
此时秋高气爽金风渐紧,放眼一望,但见田野斑驳宽阔无垠。举目远眺,万里长空湛蓝如洗,一群群大雁展翅南飞,侧耳一听,不时传出阵阵悠长嘹亮的雁鸣。丹桂见了,不禁触景生情来了作诗兴致,提议以秋雁为题。折桂满囗应承。兄弟俩当即就作起诗来,起先作了几首,要求完美的丹桂觉得都不尽人意,无法与古人相比,折桂道:“人家是千古名家,我们岂能与他们相比?”走了一阵,两人觉得无趣,丹桂又提议道:“古人的诗好,不如就吟诵他们的诗,但有一个要求……诗里必须有‘长安’二字。
“这主意不错!我先来——”丹桂说着随口吟诵——
“九重深锁禁城秋,月过南宫渐映楼。
紫陌夜深槐露滴,碧空云尽火星流。
清风刻漏传三殿,甲第歌钟乐五侯。
楚客病来相思苦,寂寞灯下不胜愁。”
丹桂道:“大哥吟的这首戎呈的《长安秋夕》还是不合要求。”
折桂不满道:“如何不合要求?”
丹桂道:“这诗虽然写的是长安,但诗中没有‘长安’字眼,比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东北分明观大海,西南咫尺近长安’,这些才合要求。”
“这个容易。”折桂说着就吟了一首白居易的《长安春》——
“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
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
丹桂随即吟出一首白居易的《题岳阳楼》——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折桂吟道——
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
披香殿前花始红,流芳发色绣户中。
丹桂吟道——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折桂吟道——
临高台,高台迢递绝浮埃,
瑶轩绮构何崔嵬,
鸾歌凤吹清且哀。
俯瞰长安道,萋萋御沟草,
斜对甘泉路,苍苍茂陵树。
丹桂吟道——
燕雀始欲衔花来,君家种桃花未开。
长安二月眼看尽,寄报春风早为催。
折桂吟道——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丹桂正要接上,只听到一阵得得的马蹄声由远而近,回头看时,原来是一位少年公子,他的身后紧随两名书童——不用猜,这又是一位上长安求取功名的读书人。一路之上,这类人可谓不绝于道。那公子经过时,看了丹桂兄弟一眼,也不打招呼,吟唱着一首词曲扬长而去:“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听了少年的词曲,丹桂兄弟二人再无心吟诗,挑着书籍行李,默默在通往长安的大道上前行……。
闲话少叙,且说兄弟俩一路上晓行夜宿,饿了就拿出娘准备的馒头啃上两个,渴了就向沿途的人家讨取一碗井水解渴,倦了就在路边的田头地边歇息片刻,偶尔顺便向长者请教各地的风土人情,倒也觉得其乐无穷。
兄弟俩不紧不慢,足足走了十天,终于走到向往已久的古都长安。从偏僻荒凉的东赤村,一下子来到气势雄伟的古都,高峻巍峨的古城墙,栉次鳞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大街,兄弟俩惊呆了,觉得自己就是长上一百双眼睛也不够看!但他们没有心思饱览景物,折桂急着打听长安关中书院的所在位置。
关中书院是明清时期陕西著名书院。关中书院规制设山长一人,由抚台聘请掌管教务;监院一人,专管庶务;斋长二人,代表生徒,协助书院管理。课程有经、史、子、集;考课有诗、古文、词、八股试帖、策论、杂著等。每月一官考,分月由大吏来主考,除此之外,每月课堂测验2—3次,由山长主考。
折桂的私塾先生尽管并不博学,却知道关中书院是长安学者荟萃之所,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在来之前,先生还特别说起关中书院的兴衰,说那里曾有一段传奇的故事……说的是明末西安有个著名学者叫冯从吾,官至工部尚书,他为官清正,性情耿直,嫉恶如仇,他上书批评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直言触怒了皇帝,因而愤然辞官回到故里。在故里,他潜心经理之学,讲学于宝庆寺,万历三十六年(1609年)陕西最高行政长官汪可受等人在宝庆寺“联镳会讲”,来听讲学的多达几千人,因此改寺东“小悉园”为“关中书院”,供冯从吾等学者讲学。书院建筑规模宏大,中间讲堂6间曰“允执堂”,左右南屋4间,东西号房各6间,讲堂后边有假山,“三峰耸翠”,“宛若一小华岳”,讲堂前半亩方塘,竖亭于中,砌石为桥。书院有门两重,大门二楹,二门四楹,郡丞刘孟直书“八景诗”以壮其观,学者王大智书隶字为书院题名。
明朝天启五年,阉党魏忠贤得势专权,诬陷镇压东林书院一帮文人,关中书院及其主讲者冯从吾先生累及。天启六年(1626年),熹宗下旨“一切书院俱著拆毁”,十二月关中书院被毁。时至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西安知府、咸宁知县督修关中书院,并扩院址,增设东廊,作为讲学先生之寓所,并设西圃,作为学生憩息之场所,又建“精一堂”五楹,左右胁堂及两厢各五楹。使书院一度成为督学使署。
闲话小叙,却说下午时分,兄弟俩辗转来到了关中书院。书院的经办热情接待了他们,不过在让他们自己填写登记册时不免用疑惑的眼光打量丹桂,试探着问他:“敢问可曾有过功名?”
“暂且还没有。学生此来,是跟随兄长读书求学的。”丹桂大大方方回答,一边奉上自己平时所写的文稿。
书院经办微微而笑,让他们找好住所,等候书院教谕是否接收的决定。当他们第二天前去听取是否接收的时候,教谕亲自接见了他们,说文章禀赋不错,只是言辞过激有失偏颇,还需待假以时日砥砺磨练,学习经世济用之术,方能成就一番功名事业云云。丹桂从来听惯了褒奖,一听说自己的文章“有失偏颇”,不觉涨红了脸:“请教先生,何为经世济用之术?”
那教谕知他不服气,喟然一叹:“后生,我先前也跟你一样才气自负,好像为圣贤继绝学非我莫属。后来读过文襄公的《林则徐集》,再研读了魏源先生的《海国图志》,才省悟当今我大清积贫积弱,列强时刻虎视眈眈,‘师夷长技以制夷’乃是当务之急的经世济用之术,自己先前的辟佛自负只不过是井底之蛙,无论于国于民于己,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丹桂一听,顿时张口结舌无以为答。林则徐、魏源这两个名字,丹桂暗忖,自己一向也是仰慕已久,说到对他们的学问见解,实在只有惭愧的份。脑子里旋风一般翻腾,蓦地想起沿途所见烟馆林立,在家乡也不时听到有人因为吸鸦片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事……可自己对身边的事情不仅视而不见,还居然“为圣贤继绝学”而沾沾自喜,的确不愧井底之蛙!想到这些,他自觉羞愧难当,恭恭敬敬躬身施礼道:“晚辈深谢先生赐教!回去之后,必当虔心拜读!”
教谕微微颔首,告诉他们可以前来入学,便转身走了。折桂看到弟弟今天如此谦虚,心里很是高兴,正想缴纳学费,可丹桂说:“哥,我觉得头晕眼花看东西很模糊,只怕一下子不能读书,还是照我们在家时的规矩,暂且只交你一个人的学费;我嘛,先买了林则徐和魏源两位先贤的文集开阔眼界,你再抽空给我讲解讲解,还能节省不少钱呢!”
折桂知道弟弟生性倔强,不是病势严重决不会说这样的话,蓦然想起母亲“书读多读少不要紧,还是身体要紧”的嘱咐,也不忍让弟弟过于劳心费神,只得同意了弟弟的建议暂且缴纳一份学费。离开书院,他赶紧陪丹桂找到一家药铺,请先生给弟弟诊治。
那先生鹤发童颜,一望而知是位高明之士,给丹桂细细号过脉,再查看了眼睛,然后郑重其事地说:“据我看来,这位小兄弟的身体先天禀赋不足,自幼就患过眼疾没能及时根治,故此导致反复发作。若是农家子弟耕作于田地不劳心神,尙可不致大碍。无奈这小兄弟心性高强过于苦读,竟造成气血两虚的症候,非得放下书本安心静养,适当服用药物调理,方可望徐徐恢复。否则,就回天乏术,难免失明之虑哪。”
折桂觉得这位先生故意危言耸听,将弟弟带到长安最负盛名的济世堂,可那里的先生与药铺的郎中所言毫无区别,丹桂顿时如同一盘冰水倾在头顶,整个身心几乎冰凉……他痛苦地仰天长啸:“老天爷呀!我赵丹桂青春年少壮志未酬,你为何这样惩罚我呀?!”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