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心如刀绞,也只得百般劝导,带了几副中药回去细心煎熬,嘱咐弟弟暂且别想着读书,还是身子要紧,一边用孟子的名言安慰弟弟:“丹桂别急,凡事都得从好处方面着想。孟子早就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看来,老天爷让你经受这些磨练,必然为的是让你将来担当重大责任,千万不可自暴自弃哪!”
丹桂凄然一笑,说这些道理自己也懂得,可自己的身体自己更清楚!古人也说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个人如果没有好身体,生命尚且不保,还能用什么来担当重任呢?到了这个地步,什么天降大任,什么金榜题名,统统全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除了身体,什么都不去想了!说罢,走到火炉前守护着药罐子,尽情呼吸着药罐子里飘出的浓重药香,回头对哥哥说:“哥,爹娘让我俩来长安求学,我身体不争气,只得认命,可是这病不是三两天能好起来的,总不能兄弟俩都为这耽搁了……你放心,这药我自己来招呼,你还是安心读书要紧!”
折桂听出弟弟语气平静,也明白他说得在理,只好让他招呼熬药,自己拿出书院里发给的典籍轻轻朗诵,让弟弟也能同时领会一二,待到弟弟喝了药,就吩咐一起睡觉——他不敢把弟弟生病的消息告诉父母,过年的时候也没有回家探望,写信回去说兄弟俩一切安好,一边照顾弟弟治病一边读书。
此后从书院每天回来,折桂总是先问弟弟的药吃了没有,身体好些了没有,然后便将书院里教谕的讲述详细转告给弟弟。半年过去,丹桂的疾病略有好转。偶尔折桂还把书院里意气相投的同窗带回来一起商讨。每当这时候,丹桂总能发出新奇的见解。有一天,折桂几个同窗为了孟子的“民为贵”各执一词面红耳赤,丹桂平静地说:“我看,君也罢,民也罢,首先还得应顺时代。若说君,日本的明治天皇只能算小国之君,为何能使国家强盛?若说民,我国的民众兵力远远多于日本,为何甲午海战全军覆没?不应顺时代,就不能富国强兵!”折桂那些同窗听后一个个惊叹不已,佩服他不在书院却比自己在书院里还学得多、想的深。
又是一年过去,丹桂的身体时好时差并没根本起色,稍微多看一下书就眼睛发红流泪,只得干脆放下书本,连一向爱不释手的《海国图志》也束之高阁了。一天,他对哥哥苦笑说:“哥,我这两年里药也吃得不少了,也渐渐琢磨出一些道道来,这不是药物所能解决的,乃是我命中不能走功名这条路。那药铺的先生说的也很有道理:吃药不如养性——我干脆不吃药不看书!”
折桂心里沉甸甸的,只得安慰弟弟别性急,也不督促他吃药看书了,自己回来尽量将书院里教谕讲解过的东西转述给他听,劝他白天就四处走走散心吧。丹桂自然乐得如此,一有空闲就到长安各处转悠,足迹还进入了茶楼寺院。一天回来,折桂看到弟弟拿出当初珍藏的《论普渡众生虚妄》投进火炉里焚烧,大惊之下问他这是为什么?!丹桂平静地说:“也不为什么。经历了这场病,觉今是而昨非,我为当初的狂妄感到惭愧。现在想来,还是我错怪了终南山的和尚,要不是那和尚千里结缘,也许我早就是瞎子了!”
折桂听了嗟叹不已,想到弟弟从小天资聪颖,不幸出生不久就顽疾缠身,导致心灰意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自是不忍心责备,反而欣慰地劝说:“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你能认识到过去的偏执,说明学识又进入了新的境界。前些天,我将你在家里写的一篇文稿交给教谕指正,他还红笔勾勒‘传阅’呢!”说着,将教谕勾勒的文稿拿过来递给丹桂。
这是教谕布置的《艰难困苦,玉成于汝》的题目,折桂觉得弟弟正在遭受疾病折磨,让他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写一写。丹桂果然深有感触,从孟子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破题发端,联系到当今列强欺凌,大清亿万民众不甘屈辱卧薪尝胆,师夷长技以制夷,必定重振汉唐雄风,写好后交给教谕指正。教谕赞誉有加让书院弟子传阅,这是莫大的荣耀。若在平时,丹桂必然眉飞色舞喜不自禁;可今天他只瞟了一眼,若无其事地搁在一边:“这只不过是书生之见,于国事无补于个人无益,让先生谬赞了。”
丹桂这么若无其事,折桂心里却如同醍醐灌顶,将弟弟写满教谕赞语的文稿邮寄回家让爹娘高兴,然后走进书院攻读。丹桂呢,看够了长安城的灯红酒绿,也看够了大街小巷的成群乞丐,对城郊的寺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跟大哥告别后,他不知不觉走进了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是唐高宗即皇帝位前为其母文德皇后所建的一所愿寺。
唐高宗年间,玄奘法师从天竺取回佛经,曾在慈恩寺住持寺务,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并妥善安置经像舍利为由,拟于慈恩寺正门外造石塔一座,遂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图表上奏。唐高宗由于玄奘所规划浮图总高三十丈,以工程浩大难以成就但又不愿法师辛劳为由,便恩准朝廷资助在寺西院建五层砖塔——是为大雁塔。关于塔名的来历,据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称,他在印度曾闻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
说的是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净食(即雁、鹿、犊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今天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慈恩寺内的佛塔是玄奘有意仿印度雁塔形式而建的砖塔,因之也叫雁塔。
且说此塔名雁塔,后来又有人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于是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荐福寺塔便称为小雁塔。
雁塔建成后,引来了不少文人骚客登临并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有杜甫的“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章八元的“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某年,诗人岑参与好友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雁塔,诗兴大发,吟道——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诗人气势磅礴的描写与富于哲理的感叹,常常在人们登塔时引起共鸣——大雁塔的恢宏气势由此可见。
唐中宗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形成风俗。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当年27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刘沧更豪迈地题下“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把雁塔题名与登仙并提了,可见他们洋溢着春风得意的喜悦心情,把雁塔题名视作莫大的荣誉;到后来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毁掉了珍贵的题壁。
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则天和王公贵族,施钱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为七层青砖塔,塔通高二十丈许,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
大雁塔的最高处,可向四周远眺,古城四方四景尽收眼底。七层的塔顶,刻有圣洁的莲花藻井,中央为一硕大莲花,花瓣上共有14个字,连环为诗句,可有数种念法。
闲话少叙,却说那丹桂来到雁塔寺里,但见虔诚的香客来往不绝,人人都那么安静没有半点喧哗,让人恍若置身于静谧肃穆的西天佛国,能清楚听到寺院里悠扬悦耳的钟罄,听到寺院僧人祥和的诵经声……来到这里,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笼罩整个身心,让人忘记了尘世间的荣辱哀乐,有的只是内心的宁静。丹桂每来一次,都会生出新的感触——开头的时候,他曾为唐高宗的孝心感激涕零,也为自己不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痛哭流涕;后来,他为玄奘法师百折不挠弘扬佛法敬佩不已,也为自己一事无成悲伤流泪;如今,他又思索一个新的问题:自己疾病缠身,注定了当初的满腔抱负成了镜花水月,今后该怎么办呢?当年释迦牟尼被人生的生老病死困扰,今天自己面临同样的问题,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呢?
他每天去得很早,却走得最迟,既不参拜佛像也不去做功德,整日里在佛堂徘徊,他的这些奇怪之举渐渐引起了一个法师的注意。一天傍晚,法师主动跟他攀谈:“居士留恋多日,眉间充满忧伤,不知为何事困扰?倘能说出来,我或许能指点一二,解除困惑。”
丹桂见他慈眉善目,言语间如沐春风,便将自己的经历苦恼一一说出;那法师双掌合十娓娓而谈:“阿弥陀佛!居士所言,足见居士心具慧根!何故?当初佛祖便是深为人世间生老病死困扰,在菩提树下冥思苦想,终于大彻大悟,创立这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无上极乐世界,普渡天下众生。居士如能效仿,必当解除心中业障。”
丹桂听了默默无言。那法师看出他已经动心,便举出莲池大师得道的事迹劝导:莲池大师俗家出身官宦豪门,家有娇妻,却毅然舍身佛门,夫妻双双出家,成了一代宗师万古流芳。说着,拿出一本随身携带的《竹窗随笔》奉上:“居士如若与我佛有缘,必当有所感悟。”
丹桂听了怦然心动。近些日子来,他觉得心里格外空虚,仿佛在黑暗中摸索看不到光明,反正那些儒家经典已经解除不了自己内心的疑虑,不妨开阔眼界涉猎其间。于是,双手接过书来,给法师躬身行礼告辞。
再说折桂在书院发奋,自然不知道弟弟迷上了佛家经典。他时刻在思考着一件关系到自己也关系到整个家庭命运的大事:父母和秋桂在家里茹辛含苦节衣缩食,让兄弟俩来到长安求学,为的就是要他俩能够登科发迹光宗耀祖。本来前年在同州举行了一场考试,可惜自己还学业不精,丹桂更是病势严重,不得不放弃了报考。转眼又是两年过去,秋天一到,朝廷在同州再度举行考试,丹桂的身体也逐渐好转,便请求书院给兄弟俩报了名,决心放手一搏。
关中书院是个盛名卓著的书院,山长思想开明慧眼识人,破格给丹桂办理了报考手续。还在七月初,官府的准考证书就发到了学子的手中,当折桂拿到了准考证书,禁不住热泪盈眶,没等跑进寓所就高声呼喊:“丹桂,我们兄弟在长安苦熬五年,一举成名的机会来啦!”
房间里静悄悄的看不到丹桂,直到掌灯时分,还是连个人影也不见。折桂这可急了,连忙向房主打听弟弟到什么地方去了,房主抠着脑袋想了想,说这些日子小先生白天经常不在家,好像是到雁塔寺听和尚讲经去了,到那里兴许能找到。
“胡闹!眼看科考在即,不在家里发奋读书,居然去听和尚讲经?唉,都怪我对他疏于管教!”折桂又气又急,连忙奔向雁塔寺寻找。
折桂一路颠簸走到雁塔寺,老远就听到寺里和尚在木鱼钟罄中念晚课的声音,寺门已经关闭,他“砰砰砰”使劲拍打,良久,一个出家人慢吞吞打开门,绵里藏针地说:“居士菩萨,佛门清修之地,寺里的师父们正在做晚课,不敢让人打扰,还是明天再来吧!”
折桂只得赔礼,说自己不敢打扰,是来寻找兄弟的,请师父方便方便,说着塞上几枚铜钱。那出家人的口气柔和几分调侃说:别人寻找兄弟,不是去酒店就是去青楼,你怎么到寺院里寻找?折桂无心跟他说笑,连忙正色说:我兄弟是个正经读书人,可不是下三滥!出家人也收起取笑,拍拍脑门说: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来了,是有一个年轻斯文的小伙子,跪在佛堂里不肯走,不知是不是你老弟?
一边说,一边将折桂带进偏殿佛堂,果然朦胧的灯影里跪着一个人。折桂定睛细看,正是自己苦苦寻觅的兄弟!不由得气满胸膛,跨上去将他拉起来大声喝斥:“丹桂,明天就要回同州去赶考了,你怎么跑到寺院里拜起菩萨来?快跟我回去!”
没想到丹桂挣脱身,坚定地说:“我不去考试!我想好了,我要出家!”
一听他不回去考试,居然还要出家,折桂的眼睛瞪得浑圆,仿佛眼前不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弟弟,更不是那个意气风发立誓登科发迹光宗耀祖的弟弟。怔了片刻,他痛心疾首地说:“爹娘望眼欲穿,全家节衣缩食,就盼着你我金榜题名,你居然敢说不去考试,还敢说要出家?你如此自暴自弃,实在是不忠不孝不友不悌的罪人!”
兄弟各执一辞争执不休,欲知后事如何,下回自有分解。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