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钟南剃度

灵悟法师 | 作者:灵悟法师 [投稿]

第三章 钟南剃度

  话说丹桂兄弟俩针锋相对地争执,惊动了大殿里做晚课的僧值师,这个慈眉善目的老比丘闻声而来,对着兄弟俩施礼说:“阿弥陀佛!两位居士,佛门清修,欲了生死大事,还得先了世间大事。——国家法,父母恩,都是世间大事,请居士三思而后行,万万不可率性而为!”

  丹桂幡然省悟,自己这么轻率出家,是万万不妥的,只好拜谢老比丘,跟着哥哥离开雁塔寺。一路上,折桂斥责弟弟出家就是背弃父母的养育之恩,百般劝导道,往后再不要糊涂,兄弟俩远赴长安五年寒窗发奋,就为的回去赶考,以博取功名报答父母。

  丹桂却不以为然地说:“哥,你说的话我都明白,我过去也正是这样想的,可我现在还想到了更多更深,以致于才改变了当初的想法,觉今是而昨非。再说就算考上了秀才举人,又能怎样?大不了当官而已。你再想想,当官的哪有好下场?你若当清官,必然没有钱孝敬父母;你若是当贪官,就会违犯国法,到头来大祸临头更加后悔莫及。我想清楚了:不如及早抽身远离官场祸海,才能保全清白自在之身。”

  “荒谬绝伦!真是荒谬绝伦!”折桂哭笑不得,也不跟他争论,赶紧打点行装赶赴同州而去。他还多了一个心眼,担心弟弟走火入魔一时难以省悟,索性雇了一辆马车日夜兼程。到了同州,直到验看了报考证书进入考场,折桂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发榜的日子尚远,折桂便带着丹桂回到东赤村拜见阔别多日的父母。看到两个儿子终于长大成人,也许用不了多少日子就会捷报频传,自己就会成为四方乡邻人人敬慕的老爷,赵秉纲满心的喜悦,骄傲得跟人说话的嗓门也响亮了一倍。张氏却跟男人不同,关心得更多的是儿子的身体。她精细地察觉出来:折桂面色红润身体健壮,而丹桂却脸色蜡黄颧骨高凸脸腮下陷,仿佛锥子也扎不出两滴血挑不起几丝肉,实在叫她心里隐隐作痛。背着人,她禁不住数落折桂:“大娃子,不是做娘的想要说你,当初出门的时候,我就交代你说:‘书读多读少不要紧,还是身子最要紧’。如今回来,我看丹桂的身体却是大不如从前,准是读书太用功了,你怎么不替娘多操心呢?”

  折桂只得老实说:丹桂到了长安后一直生病,只是怕爹娘担心没敢写信告诉,就在药铺先生那里治疗,不让他过分用功——;就是丹桂自己,也明白身体要紧,反倒是在外面游玩的时间多,读书的时间其实很少。好在他天资禀赋高,写的文章连书院教谕都夸奖呢。说到这份上,索性把丹桂临考之前在雁塔寺闹着要出家的事情告诉娘,请娘多多责罚。

  张氏脱口惊呼说:“阿弥陀佛!这孩子在家里挺孝顺的,怎么到了长安就闹着要出家了呢?你快快把他叫来,让娘当面说说看!”

  还没等折桂去叫,丹桂早已来到了娘的房里,双膝跪下来:“娘!请娘原谅孩儿不孝,我想了好几年,自己命中带来的苦难,不是医药能解决的,俗话说,‘药能治病却治不了命’,我不如及早出家修行苟全性命,以免继续拖累爹娘。好在家里有大哥二哥尽孝,请娘恩准!”

  “这孩子!看看你这孩子!”张氏手忙脚乱,一把将他搀起来,眼泪汪汪地不住叹气。折桂以为娘会寻死觅活,没想到只不过伤心流泪,不住喃喃地说:“丹桂,你教娘怎么说你呢?从哪里来,就得到哪里去,这都是命哪!”

  原来,张氏心底藏着一个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说过的秘密。咸丰十年十二月十二日那天清早,她觉得肚子疼痛得十分厉害,却浑身酸软使不出半点力气,很快就昏迷过去,看到一群青面獠牙的恶鬼死死抓住自己……正在万分危机的时候,遥远的地方传来一声“阿弥陀佛”,那些青面獠牙的恶鬼顿时四散逃走,一个金光四射的菩萨降临在她面前!她霎时惊醒,就听到一声清脆的啼哭,接生婆欣喜地说:“恭喜秉哥,你家又添了一位公子!”从那时候起,她就相信这孩子是那位菩萨投胎来了。菩萨投胎托生,这是非同小可的事情,她当然不敢说出来,对男人也不敢说,生怕说出来会亵渎神灵招来灾祸。后来到寺院去进香,特意注意寺院里的菩萨,认出了自己梦见的菩萨叫做大势至菩萨。丹桂总是病歪歪的,她担心菩萨不肯久留,这孩子只怕养不大,现在好容易长大了,好好的却闹着要出家,这不是前世注定菩萨要回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么?

  娘的话,折桂是无论如何也听不懂的,以为娘这是叫弟弟给气糊涂了,大声说:“丹桂,你就算不替自己想,也得替爹娘想想,千万不能糊涂!”

  丹桂沉着地说:“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我心里明白,大哥不要替我操心!”

  说的是转眼到了光绪7年(公元1881)的正月。合阳的正月还是严冬,山川大地冰封雪飘,这样的天气,正是相互拜年走亲戚的好日子,村里闲不住的年轻人还四处耍狮子舞龙灯。

  丹桂主意已定,趁着爹娘哥哥都不在家,便收拾了两身衣服打成一个包袱离家出门而去。路上行人稀疏,踏在积雪上,只听得到“咯吱咯吱”的声音,不时有呼啸的寒风裹着碎雪扑在脸上生出刀割一般的疼痛,然而,想到从此之后便要脱离尘世的苦难,他似乎感觉不到彻骨的寒冷,低着头一直向前走。偶尔碰到一两个熟人,诧异地问他这样冷的天气到哪里去,他也只淡淡一笑随口说:“去拜访远方的老师。”

  去长安的道路并不陌生,四百二十里的路程也似乎并不遥远,八天时间就到了雁塔寺,拜见了当初那位赠送《竹窗随笔》的法师,请求皈依佛门。那位法师深受感动,却还清楚记得他大哥来到寺院斥责他的情景,便委婉而坚定地拒绝了他的要求:“阿弥陀佛!雁塔寺乃是佛门规矩严格的所在,居士尘缘未了,家兄坚辞不允,居士还是回去伺奉双亲尽人子之道,切莫让敝寺为难吧!我此处有一言相赠,请居士谨记——心中有佛,便处处有佛。”

  丹桂悟性奇高,立刻领悟出法师的深意:天下寺院千万,处处都可出家,不必给雁塔寺增添麻烦,于是,躬身施礼道:“谢法师指点!”说罢头也不回地走出雁塔寺。他在街道上步履蹒跚,脑子里旋风一般回忆起许多往事,想起孔夫子的明训:“父母在,不远游”——可哪里又才是自己适合的去处呢?茫然四顾,白雪皑皑的终南山映入眼帘,蓦然想到以前听人说自己还在襁褓之时,终南山的和尚曾经上门接善缘赐给药物,自己才得以见到光明学得知识——冥冥中莫非那就是上苍暗示我的这一辈子的归宿?

  想到这里,他心里豁然开朗,果断地朝着终南山走去。终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咸阳武功县,东至陕西蓝田,千峰迭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主峰位于周至县境内,高八千余尺。山上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十,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

  终南山为道教发祥地之一。据传楚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庐,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道教产生后,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

  却说自尹喜草创楼观后,历朝于终南山皆有所修建。秦始皇曾在楼观之南筑庙祀老子,汉武帝则于说经台北建老子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道云集楼观,增修殿宇,开创了楼观道派。

  至唐代,因唐宗室认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因楼观道士岐晖曾赞助李渊起义,故李渊当了皇帝后,对楼观道特予青睐。武德(618-626年)初,赦资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宗圣宫。当时主要建筑有文始、三清、玄门等列祖殿,还有紫云衍庆楼和景阳楼等,成为古楼观的中心。以后历代虽时有修葺,但屡遭兵燹,至清末,宗圣宫仅存残垣断壁,一片废墟。

  闲话少叙,且说长安到终南山有六十多里,丹桂沿途打听山上有多少寺院,结果让他大吃一惊:“终南无山不寺,无寺不奇,那可数不清!”次日中午,他来到了终南山脚下,已经精疲力尽了。有了在雁塔寺的教训,他不敢投靠著名寺院以防大哥循迹而至,便走向偏僻的莲花洞寺。

  在终南山众多的寺院里,莲花洞寺座落在南五台荒凉的山沟之中,四周人烟稀少,没有高大的僧院,也就几处相互毗连的简单茅蓬,住着十几个苦行僧,实在是香火冷落藉藉无名。丹桂决心远离红尘虔心向佛,反倒格外喜欢这样苦行修炼的所在,跪在佛像前报名之后,便恳求当家和尚道纯给自己剃度。

  道纯和尚看上去五十多岁了,听他说完家庭情况和出家原因之后,并没急于答应他的请求,而是诚挚地说:“照你的意思,是看透自己命犯华盖打破名缰利锁,情愿出家修行哪?出家人不打诳语,我事先申明,敝寺香火功德稀少是个穷寺,只能提供一身袈裟,便是粗茶淡饭也得自己种菜,连我这当家和尚也不例外。我佛慈悲,念你远来不易,先在这里住上三五十来天,看看能不能受得了这份清苦,日后再说那剃度不剃度的话吧!”

  丹桂感谢道纯师父美意,便主动给寺院烧火做饭,再跟着僧人学习早晚课诵的入门功夫。转瞬十天过去,道纯和尚细心观察,发觉丹桂到底是农家出身的孩子,很能吃苦耐劳,尤其难得的是那份虔诚专注,就是两个入寺一年多的沙弥也不及他,数月后便答应了给他剃度。

  剃度是关系到一个出家人一辈子的大事,道纯和尚特地选择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诞辰那天,这天地吩咐寺僧安排香案,将丹桂叫到佛祖像前跪下。但见他口里念念有词,慢慢挥动剃刀,刹时缕缕青丝纷纷坠地,丹桂的脑袋成了光头,末了,和尚赠给他四句偈语:

  “剃去尘世六根,虔诚皈依佛门。道藏长驻心中,他年果证金身。”

  听到师父的偈语,旁边那个端着盘子收拾剃度青丝的小沙弥低声嘀咕:“师父好偏心!给我们剃度的时候,只不过说‘谨持佛门戒律,长留一片虔心’,今天倒许给了‘他年果证金身’——好大的前程!”

  道纯听了微微一笑,将丹桂剃下的青丝安放在佛座下面,然后郑重地说:“当年先祖教诲众弟子:‘师父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入室弟子慧根各异禀赋不同,为师的偈语只不过寄托一片希望罢了,并无高低厚薄之分;至于前程大小,就看各自的机缘造化哪。丹桂啊,从今天起,你就是佛门弟子了,我再赐给你法号就叫‘圣量’,字‘印光’!”

  “阿弥陀佛,弟子印光,依教奉行!深谢师父赐名,谨记师父教诲!”印光如法给剃度师父磕了三个头,仿佛得到了新的生命。

  冰天雪地不能出去砍柴种菜,他就在莲花洞寺早晚跟随师父晨昏课读:早晨,他恭恭敬敬跪读《怡山发愿文》;晚上虔心跪读《小净土文》。道纯和尚很喜欢他勤劳聪颖,除了指教课读,还抽空给他讲解佛教自从隋唐以来,分成禅宗和净土等八著名的不同门派——修炼不同却殊途同归。当知道他眼睛有毛病,便时常给他煎熬一些平时采集的草药喝下,同时还教他如何排除杂念收摄心神的方法。

  不知不觉两个多月过去,终南山皑皑的冰雪逐渐融化,枯黄的树枝上绽出嫩芽长出绿叶——盼望已久的春天来临!印光的身体居然也奇迹般好转,苍白的脸上添上了几分红润,视力也增进了不少。他欣喜异常,认定自己真的因为修行而得到了新的生命,渐渐忘记了功名,甚至还忘记了自己的俗家姓名,仿佛自己生来就叫“印光”。

  春暖花开,蛰伏了一冬的长安人争先恐后走出家门,成群结队来到终南山……文人雅士们讲究的是踏青游览,善男信女追求的是到寺院里烧香拜佛祈求平安。莲花洞寺地处偏僻,自然也要接待前来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道纯和尚看中印光是读书人且平素颇知礼节,便安排他负责接待虔诚香客,也希图招徕香客,让他们高兴了多布施一些钱财,能够改善一下寺院清苦的条件。

  这是四月初的一个上午,一个青年匆匆来到寺院里。印光以为是香客前来拜佛的,赶紧走出来上前敬茶。定睛一看,竟然是自己的大哥折桂,不觉双手颤抖,茶杯“啪”地一声摔得粉碎,“……大……哥……”

  这一声颤抖的“大哥”,折桂才认出眼前眉清目秀的沙弥居然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弟弟,眼前蓦地闪出一幕幕辛酸的往事:三岁教他跟着自己读《三字经》,五岁就捉着手教他一笔一划写字,十岁教他一字一句作文,十五岁带他远赴长安求学,没想到他二十岁了鬼迷心窍不愿金榜题名却想出家,这之前还苦口婆心将他从雁塔寺带回同州赶考,自己满腔心血全都倾注在这个弟弟身上,实在比父母付出的还要多!正当合阳县学给兄弟俩双双送来了秀才喜报的大喜时刻,弟弟居然离家出走,他便估计准是出家去了。于是他顶风冒雪找遍长安大小寺院不见影踪,又心急如焚遍访终南山所有寺院,而眼前,弟弟果真剃了光头成了出家人!想到这些,折桂不由得浑身发抖,喷出一口鲜血来:“你不当秀才当和尚,爹娘都快叫你气死啦!”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