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那沙弥以为印光只是吓唬他而已,没想到只听得噼噼啪啪一连十响,每一响都打得结结实实,毫无半点装腔作势借以吓唬的成分。那小沙弥这才领教了师父的厉害,咬紧牙关忍受着不敢吱声,直到惩罚完了,印光心疼地说:“师父责罚,是恨铁不成钢,是为了让你改过自新。你若心生怨恨,我愿意随时加倍偿还今天的十板,从此各奔东西。你说,你是愿意接受责罚,还是让我偿还二十板?”
那小沙弥还真倔强,抹着眼泪抽泣着:“呜呜……是我自己……顽皮,愿意接受……师父责罚,不愿……赶出禅院……当叫化子!呜呜呜……”
印光听了,眼里也跑出泪水来,哽咽着说:“师父打在你身上,其实疼在师父心里。只要你听从禅院师父教诲,师父往后绝不责罚,还要叫你识字读书,你愿意吗?”
“我愿意!请师父教我!”小沙弥赶紧趴在地上求忏悔。
印光将他搀起来,替他抹去泪水,让他跟着自己一床睡觉。小沙弥毕意见年纪尚幼,连蹦带跳跟着印光去了寮房。明悟激动地热泪盈眶,喃喃地说:“这个小猴子,乖乖地戴上了印光师的紧箍咒,我就放心啦!”住持和尚也赞不绝口:“看来印光师,果然能让顽石点头!”如此半年过去,小沙弥跟印光形影不离识字念经,别人对他亦不用大声说话,就乖乖听从吩咐。
弹指之间,又到了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的初秋八月。
在这一年三月里,印光远赴山西五台山朝拜,住了十多天,听说清凉寺出现文殊菩萨圣迹,远近香客信徒前来顶礼膜拜的络绎不绝。他觉得十分惊奇,既然自己身在五台山,何不瞻仰一番?于是斋戒沐浴,听从寺院知客师指引,恭恭敬敬在佛堂叩首,恳求文殊菩萨显示圣迹点化一二。
一阵悠扬的钟罄声中,知客师指着佛像前摇曳的烛光,惊喜地大声宣称:“虔诚信徒快看!文殊菩萨显灵了!看看菩萨座下的狮子,看看菩萨头顶的五色祥云!”
在这惊呼声里,所有香客慌忙膜拜。印光在顶礼的当口悄眼窥探,只见眼前烛光摇曳如梦似幻,隐约呈现祥云模样……睁大眼睛再细看时,却仍旧是摇曳的烛光……他在内心暗暗惭愧自己到底还是肉眼凡胎,无缘得见菩萨圣迹。
悠扬的钟罄夹杂着寺里僧人的祈祷,知客师吩咐香客礼拜起身,笑吟吟地问他们看到菩萨显灵没有。那些香客唯恐别人认为自己不够虔诚,争先恐后地说看到了,而且还看到菩萨对着自己微笑呢!说罢,争相献上功德欢喜离去。那知客师知道印光是南五台前来朝拜的,笑嘻嘻地说:“你那南五台跟我清凉寺一脉相承,想来法师应该看得更清楚!?”
印光明白这是知客师想要自己现身说法,以此提高清凉寺的声望,不慌不忙地合掌声言:“南五台弟子印光,时刻心中有佛,便时刻眼前有佛!”
那知客师一时没能明白他的深意,顿时大喜过望,走到外面向进来的香客大肆宣称道:“从陕西南五台来的师父道行高深,清清楚楚看见菩萨骑着狮子降临清凉寺,说明越是虔诚的人便越能看得清楚!”那些香客听后一个个欢呼雀跃,争相顶礼。印光看在眼里,心里暗暗喟叹,悄然离开了清凉寺……
在这半年里,他一直在苦苦思索着:五台山知客师声称文殊菩萨显灵,那些香客也异口同声说看到圣迹,为何自己如此虔诚的出家人,反而看不到菩萨圣迹呢?一日在读经书时看到“境由心生”这句话,顿时豁然开朗:原来世上的种种圣迹,包括史书上记载的各种祥瑞,都是因为当事人心生痴迷出现的幻象幻觉;至于他人异口同声,正所谓“一犬吠影而百犬吠声”罢了。时下国家内外交困,灾祸连年人心不古,一些寺院境况困窘,声称圣迹也就不言而喻了!无奈天下僧人是一家,只能自己心里明白,个中奥秘却是可说不可说的。于是,他打消了留在五台山修行的念头。
中秋的上午,知客师前来通知,说住持和尚请他到客堂去,陪同接待北方云游南五台的法善禅师,交流见闻和研习经典的心得。彼此施礼相见之后,法善禅师痛感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大清国势日渐衰微,老百姓生计日渐艰难,许多寺院也因此随之衰微。沿途之中,看到不少出家人无心钻研佛经,却热衷于给富户打醮放焰口,替贫穷人家做法事消灾谋求生计,实在是佛门悲哀!
印光深有同感,不由自主想起五台山宣扬文殊菩萨圣迹的事情,对他们的作为也就不以为怪了。住持和尚再三对法善禅师称赞印光,说他虔心佛经多处参学,对佛教东传以来寺院沿革变迁也颇有研究,南五台大士禅院碑铭就是多亏印光发现才得以提高禅院声誉的。法善禅师正在痛惜不少出家人无心钻研佛经,却见他如此年纪轻轻,居然能抛弃功名献身佛法而且学有所成,不由得肃然起敬:“阿弥陀佛!印光师儒学根基深厚,毅然献身佛门,实是佛门之幸!敢问印光师,研修何派经典?”
印光连忙躬身施礼:“禅师谬赞了!佛法广大无边,弟子自认资质愚钝所知甚微,而且地处西北一隅,一直无缘得见佛法宝典,对中原大地和东南沿海的学派更是一无所知,实在深感惭愧!弟子在双溪寺挂单时,偶然得见《龙舒净土文》,深为敬服。后来竹溪受戒的时候,弟子眼疾发作,日夜虔心念佛诵读净土文,承蒙佛祖保佑,眼疾居然不药而愈。弟子于是感激,专修净土一门,可惜至今仍然所知有限,求禅师指点出路。”
法善禅师对他的修行功底和谦虚很是欣赏,说这样的年轻出家人,如今实在堪称凤毛麟角!听他专修净土法门,便慨然说道:“当今佛门,禅、净两家各有千秋。至于净土宗,天下缁素一致公认‘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二者当中,还数北京红螺山资福寺为中华第一净土道场。印光师既然有志于净土宗,何不前往红螺山精协修行呢?”
真是一语提醒梦中人,印光听了喜出望外,当即向法善禅师请教。法善禅师告诉他,红螺山的规矩是夏参冬学,眼下正是仲秋,天下有志于净土的僧人都纷纷赶赴红螺山参学,正是时机呢。印光连忙磕头致谢:“后学深谢禅师指点,就此前往红螺山拜师参学!”
第二天,印光就收拾行装告别住持和尚,前往北京红螺山参学。住持和尚恋恋不舍,交给他十两银票作盘缠。印光再三推辞,住持和尚诚恳地说:“你发现了至元缘起碑铭,禅院香火鼎盛,功德随之增加,理应给你奖赏才是。再说了,北京乃是米珠薪贵之地,身边没有钱有很多不便,就不要固执了。”
印光推辞不得,只好勉强收下。那小沙弥得知师父要走了,哭着说:“师父,你别走好吗?你走了,谁教我识字念经呀?”
印光抚着小沙弥的脑袋,亲切地说:“别难过,师父也是去。我走了,只要你好好听从教诲,这里的师父们都会教你的。待师父参学回来,再教你读经好吧?”
印光离开南五台,东渡黄河直取山西,穿过河南横贯河北,马不停蹄赶赴北京。一路之上,手托钵盂向好善乐施的人家化点素食度日,晚上便投靠寺院挂单住宿,说不尽的风霜雨雪,也说不尽跋山涉水的诸多艰辛,有时为了赶路错过村舍,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他牢记住持和尚的教诲,北京乃是米珠薪贵之地,哪怕挨饿受冻,那十两银票也舍不得拿出来动用分毫。这样终于在十月十四那一天,风尘仆仆来到向往已久却全然陌生的红螺山,心里不免思绪万千。
红螺山,座落在京城北面大约一百多里的怀柔县境内,属于燕山余脉。印光记得天下名寺缘起经典上记载过,西晋年间,佛图澄从西域远道来到中原寻找上佳的风水宝地,辗转数十年不得结果。有一日,他跟随后赵国主石勒出征,来到燕山脚下登高眺望,看到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山,两峰比肩耸立接引群山延伸,仿佛大鹏展翅挡住凛冽北风,正符合风水学上“藏风聚气”之穴,顿时心中大喜。他再睁大双眼仔细观察,发现西峰下侧的胸部处,有一个似峰非峰的馒头形山冈,长得浑圆、丰满、大而不显,由冈下分出五条岭脉,那五条岭脉微微弯曲延伸到山麓,居然酷似自然垂直的五只手指,奇妙难得的是,五个手指全都舒展饱满,而且看上去手指的关节一一毕现。佛图澄看得分明,当即下马五体投地叩拜。石勒莫名惊诧,连忙问他这是为什么。佛图澄激动地说:“回禀皇上,我辗转万里历时数十年苦苦寻觅,今天终于找到了能够朝供佛祖的风水宝地!”然后解释说,当年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时,曾施展过“触地印”,这五条岭脉,正是自己苦苦寻觅的“触地印”印相。石勒听了大喜,就在这里建立寺院,名曰“大明寺”。后来唐太宗李世民下旨安置从东北迁徙的黑水靺鞨到这里,才有了“怀柔”的郡县名称。往后尽管朝廷更迭江山易主,但历代帝王都对红螺山的寺院礼敬有加,明代英宗皇帝曾经御笔亲书“护国资福禅寺”,资福寺的名字就一直叫到如今。大清嘉庆年间,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际醒大师就在这里传道,开创了天下专修净土的道场。今天,自己终于来到这个中华净土宗的道场,怎能不激动万分呢?
际醒大师建立了净土道场以后,还深谋远虑,利用达官贵人捐赠的大量功德款置办数千亩僧田,廉价租给附近贫苦农民耕作,每逢饥荒年成便广施米粥救济灾民,对贫病无钱医治的穷人施舍药物,那些受过恩惠的人自然而然成了虔诚信徒,故此道场得以跟南海普陀山并驾齐驱名闻天下。对于五湖四海前来参学研修净土的僧人,资福寺更是热情接纳。知客师得知印光来自陕西南五台,而且对他发现至元年间缘起碑铭,重振南五台盛誉的事迹也有耳闻,更是欢喜异常,亲自将他领进上客堂安歇。
印光诚恳地说:“后学印光,深谢知客师厚爱,上客堂是绝不敢领受的,请知客师安排别的高僧居住。我专程而来,为的是研修我净土经典,恳请一视同仁安排差事,后学方才心安。”
知客师心里暗自赞叹:这陕西来的比丘很谦虚懂规矩,他日必不寻常!便遵循际醒大师亲自制订的规矩:“所有远来参学僧人,皆需一视同仁安排差事”,让他暂且担任“香灯”职务。
“香灯”的职务,比起在南五台伺奉大士香火同样简单,只需早晚起来将佛堂的油灯添上香油便是了。资福寺广有田产物资丰饶,佛堂的灯盏都是海碗大小,加上前来进香的达官贵人不少,出手就是成百上千的功德款,库房的香油贮满了十几个大缸子,那聪明机灵的“香灯”往往一天一次就完事。印光可不这样,仍旧每天清早起床添一次香油,傍晚时分再添一次,其余时间就专心研修净土经书。背地里,有的出家人说这个陕西来的比丘真是榆木疙瘩,红螺山风光秀丽,前面的红螺湖水平如镜,是寺内僧人晚饭后赏玩的好去处,更有伶俐的小和尚给香客带路还能得到几个铜板的结缘,可他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似的,从来不屑于这些,硬要这么自讨苦吃!……印光听了,恍若聋子一般充耳不闻,照样按时添加香油。
一年后的一天中午,印光出去买了一罐香油回来,恰好迎面碰上方丈大和尚,连忙躬身施礼问讯。方丈大和尚见了几分诧异,便问他说:“印光师,莫非库房的香油不够?就算不够了,也该是库房的职责,用不着你去购买呀?”
印光忙说:“大和尚误会了。弟子习惯晚上研修经书,这是弟子点灯读经用的。”
方丈大和尚点头赞赏,随口说:“我寺规矩,但凡僧人晚上研读净土经文,都可领取香油点灯照明。出家人清苦,一日三餐之外,补贴甚少,你就不必自己购买了!”
印光感谢方丈大和尚关爱,斟酌着回答说:“当年杨歧方会禅师担任监院的时候,喜欢夜读经书,就不肯动用公家灯油,都是自己掏钱买油读经,才留下‘杨歧灯盏明千古’的佳话。后学不敢妄追先贤,其实心里仰慕至极。后学眼力不大好,用油也比别人多,不敢动用公家灯油的。”
方丈大和尚听了感叹不已,便在早餐的时候,对印光廉洁自律的行为提出表彰。那些来自五湖四海参学的出家人听了,背地里有人说他哗众取宠,但更多的人对他心生敬重,认定他学识渊博待人诚恳,难得的就是廉洁自律,一致推举他担任“寮元”。
其实,“寮元”就是专门负责接待四方云游参学僧人,同时还要管理库房以及日常用品的职务——身兼接待和寺院财物管理权力,属于寺院八大执事之一,也是缁素敬重的职位。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